宋微子世家第八

微子的逃亡

微子名字叫做启,是商王乙的大儿子,商朝末代暴君纣王的庶兄。商纣王即位以后,终日沉溺在酒色之中,荒淫奢侈,不理国政,实行黑暗残暴的统治。百姓生活在痛苦之中,怨声载道。贤德的微子因此多次进谏,劝诫商纣王改恶从善,做一个贤明的君主。可是纣王却把他的忠言当做耳边风,依然我行我素。商朝大臣祖伊看到周西伯姬昌在封地内推行仁政之后,觉得商纣王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商朝的江山必然会被周代替。他把自己的忧虑告诉了商纣王。谁知道,商纣王不仅没有丝毫的警惕,还大言不惭地说:“自从我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以来,上天就赋予我做国君的命运。一个小小的西伯又能够把我怎么样呢!”

微子看到了这种情况以后,觉得纣王一直到死也不会听从忠臣的劝告,商朝的江山就要断送在纣王的手里了。虽然作为一个忠臣,应该以死来报效朝廷,可是为纣王这样一个暴君而死又值不值得呢?既然他不听忠告,还不如就此离开朝廷。选择死还是选择离开呢?他感到迷惘。他对商朝的太师、少师说:“现在殷朝的政治已经不再清明,而是走向黑暗,朝廷没有能力治理好国家,先王费尽力气创下的大好基业眼看就要败坏了。可是纣王竟然只顾沉浸在酒色之中,把我们先祖成汤所制定的仁德的政策都丢弃了。商朝的百姓和臣子有很多都做了强盗,甚至犯上作乱。朝廷里的大臣们不仅不加以管制,反而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干坏事,甚至违法乱纪。朝廷混乱到这个程度,于是百姓们纷纷起来反抗,对待官吏像对待仇敌一样,天下失去了和谐安定的局面。商朝丧失了优良传统,就好像乘坐船只渡河却找不到渡口一样,商朝灭亡的日子很快就要来临了。” 太师和少师赞同他的观点。

微子问太师说“:我应该何去何从呢?我们的殷朝还有保全的希望吗?你们如果不指点我的话,我就会陷入到不仁不义的境地,我该怎么办呢?”太师回答微子说“:王子啊,这是上天降临的灾祸,是要让我们商朝灭亡啊!人力是改变不了的!你看纣王上不害怕天德惩罚、下不怕百姓反叛,还不听取长者们的劝诫。现在,殷朝的百姓都敢违背和亵渎神灵的意旨。假使您真的能够救治殷朝的话,能把国家治理好,即使自己死了,也是值得的。如果您没有能力治理好国家的话,那就不如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远走他乡。”微子听从了太师的建议,准备离开殷都。

大臣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他对商纣王的倒行逆施感到极度不满,担心商朝的基业会毁在他的手中。他感慨地说:“如果君主犯下了过失的话,作为臣子却视而不见,不拼着性命去劝诫他的话,最终遭殃的还是商朝的百姓啊!”于是他进宫向商纣王直言进谏。商纣王勃然大怒,对他说:“你是圣人。听说圣人的心上面有7个孔,真的有这么多吗?今天我要看一看。”随后,吩咐手下人把比干杀死,并且用利器剖开了他的胸膛,挖出了他的心脏来验证是否有7个孔。

微子听到比干被杀之后,愤慨地说:“父亲和儿子之间有着骨肉的亲情,君主和臣子之间是凭借着道义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父亲如果犯下过错的话,儿子多次劝告他还不听的话,就只能随着他号啕大哭了。臣子如果多次劝诫君主,而君主还是不听从的话,那么从道义上讲,臣子就可以远远地离开君主了。”微子远离了商朝的国都。

果然不出微子所料,不久,周武王姬发兴起仁义之兵讨伐暴虐的商纣王朝,商纣王被杀死,殷朝覆灭。这个时候,微子手中拿着商朝祭祀先王所用的礼器参见周武王。他袒露着臂膀,把两手绑捆在背后,让左边的随从牵着羊,右边的随从拿着茅草,跪在地上,用膝盖代替双脚向前行走,恳求周武王不要断了商朝历代先王的香火。武王久闻微子的贤明,又感慨于他的忠诚,亲自替他解开了绑在身上的绳子,还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

为了让祭祀历代商王礼仪继续下去,周武王分封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让他治理殷地的遗民。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代替他主持朝廷政务。管叔鲜、蔡叔度联合武庚反叛,周公旦亲自率军平定叛乱,杀死了武庚。随后,周公任命微子代替武庚供奉商朝的祖先,并且让他在宋地建立国家,治理殷朝遗民。微子本来就贤明有为,很快就得到宋国百姓的信任和爱戴。

箕子的宏论

箕子是纣王的叔父,商朝的重臣。商纣王刚刚用象牙制作筷子的时候,箕子悲哀地叹息着说:“他现在用象牙制作筷子,以后一定会用玉制作杯子,玉杯制作成功后,就一定想把远方的稀世珍宝掠夺过来占为己有,他的衣食住行也要奢侈豪华起来。如果国君只知道追求享乐的话,国家肯定无法振兴了。”果然不出箕子所料,商纣王越来越荒淫无道,只贪图自己的享乐,不顾百姓的疾苦。箕子直言劝诫商纣王,纣王丝毫不理会他的忠言。有人劝箕子说:“您现在应该离开商朝了。纣王如此为所欲为,商朝的祸患很快就要来临了,您留在这里也帮不了他什么忙,还不如赶快离开这里呢!”箕子无奈地说“:作为臣子理应向君主进谏,因为君主不听取他的意见,就离开他远走高飞,这样的行为只能彰显君主的过失,而使自己取悦于百姓。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做。”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不再过问商朝的国政。有时候,他借助弹琴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悲愤之情,人们听到后竞相传颂,把他的曲子命名为《箕子操》。尽管如此,商纣王还是没有放过箕子,把他囚禁在监狱里。

不久,周武王发兵讨伐商纣王,灭掉了商朝。周武王知道箕子是一个德才兼备的贤才,就把他从监狱里面释放出来。周武王对箕子十分尊敬,曾经就如何治理天下请教箕子,周武王说:“上天安抚百姓,使他们和睦相处。但是,上天是不会说话的,我一直不清楚上天是依靠什么法则来安定百姓的。您能够告诉我吗?”

箕子毫无保留地回答周武王说“:很久以前鲧奉命治理水患,扰乱了五行的规律,天帝非常生气,治理国家的法规与基本道理因此遭到破坏。鲧死后,他的儿子禹接替他治理水患。上天欣赏大禹的美德,把九种基本法则(九天大法)传授给他,自此法治伦理又有了顺序。

“这九种大法分别叫做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向用五福畏用六级。

“五行分别是水、火、木、金、土。水的性能是滋润万物而向下沉;火的性能是炎热旺盛而往上升;木的性能是可以弯曲,可以变直;金的性能是能够熔化,改变形状;土的性能是可以耕种、收获。水味道咸;火味道苦;木味道酸;金味道辣;土味道甜。

“五事分别是仪容、言语、观察、听闻、思维。仪表神态应该严肃恭敬,这样内心就会谦恭;言语要正确守信,使人心悦诚服,这样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观察事物要明晰透彻,这样就可以辨别出真假;听取意见要明辨是非,这样处理事物就会妥当;思考问题要全面周密,这样事情就会通达。

“八政分别是抓好农业生产、抓好商业贸易、祭祀好鬼神、掌管好土木建筑、抓好文化教育、搞好社会治安、制定好诸侯朝见的礼仪、治理好军队。

“五纪分别是年、月、日、星辰、历法。

“皇极是指君主应该遵循的最高原则:君主应该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制订制度,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君主才能要求臣民遵守这些准则。君主要善于任用有才能的人,并且给予足够爵位和俸禄。君主对待臣子不能偏颇不公,臣子应遵循先王的法则办事,不要结党营私。君主应该像父母对子女一样关爱百姓。

“三德分别是端正人的思想、运用刚强的手段取胜、运用柔弱的手段取胜。只有端正好人的思想,天下才能安定;对那些强硬不友好的人,就应该运用刚强的手段战胜他们;对那些友好的人就应该以柔和的态度对待他们。

“稽疑就是解决疑难的问题,方法是选择擅长占卜的人通过占卜推测吉凶。占卜后出现的征兆有很多种,不容易通过它判断结果。这时可以同时找多个人占卜,听从多数人的判断。一旦遇到重大的疑难问题时,自己首先应该深思熟虑,再和臣子、百姓探讨商议,最后再通过占卜的方法来决断。自己、占卜、臣子、百姓都赞同就叫大同;自己、占卜赞同,臣子、百姓反对就叫做吉;臣子、占卜赞同,自己、百姓反对也算做吉;百姓、占卜赞同,自己和臣子反对还算勉强可行;只有自己赞同,占卜、臣子、百姓都反对的话,在国内办事吉利,在境外办事就会有凶险。如果所有方面都表示反对,那么就不要行动,否则就会有凶险。

“庶征是指天气上的各种征兆。如阴雨、晴朗、温暖、寒冷、刮风,假如这5种气象都具备,并按一定规律出现,庄稼就会茂盛。某种天气总是出现或总不出现都不是好事,如久雨不停或长期干旱都会引起灾难。如果君主谦虚恭敬,天就会按时下雨;君主政务廉明,阳光就会充足;君主英明,天气会温暖适度;君主深谋远虑,天气会寒冷适度;君主通达圣明,就会风调雨顺。这都是好的征兆。君主狂妄无知,降水就会过多;君主胡作非为,天气就会干旱;君主贪图享乐,天就会过分炎热;君主暴虐急躁,天就会过分寒冷;君主昏庸不明,大风就会持续不止。这都是不好的征兆。君主有了过失,会影响一年的天气,重臣有了过失,会影响一月天气,官吏有了过失,会影响一天的天气。天气正常,庄稼才会丰收,政治才会清明;贤人得到提拔,国家才会稳定。

“向用五福畏用六级指的享受5种幸福,远离6种灾祸。5种幸福分别是长寿、富有、平安、美德、善终。6种灾祸分别是早死、多病、忧虑、贫穷、丑陋、懦弱。”

周武王听到箕子的宏篇大论之后,感到受益匪浅。他谢过了箕子的教诲,把箕子分封到朝鲜,治理那里的百姓,从不把箕子当做臣子看待。

“仁义”的宋襄公

宋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2年),桓公身患重病,感觉将要不久于人世。此时,宋国的太子是兹甫,但兹甫却不愿继承君位,他认为自己的哥哥目夷才是合适的继承人。宋桓公虽然觉得太子兹甫的建议并不违背道义,但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桓公去世,按照他的意愿,太子兹甫即位,这就是宋襄公。宋襄公刚刚即位不久就任命他的哥哥目夷担任相国。当时,霸主齐桓公在葵丘会合诸侯,宋襄公还没有安葬父亲,便匆匆地赶去赴会。

宋襄公八年(公元前643年),诸侯国的霸主齐桓公去世。这时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和自己一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是宋国比较弱小,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都没有理会,只有3个小国带了很少的人马前来配合。宋襄公率领四国的兵马攻打齐国。齐国战败,把公子昭迎接回齐国,拥立他即位,这就是齐孝公。齐国是诸侯的盟主国,宋襄公帮助齐孝公继承了君位,宋国的地位因此大大提高。宋襄公雄心勃勃,准备像齐桓公一样成就霸业,幻想让宋国成为诸侯国家的盟主国。他计划召集诸侯国家会盟。但是,上次他召集诸侯攻打齐国时,只有3个小国听从了他,而中原的大国们都置之不理。这一次宋襄公准备借助大国的声势来召集小国。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在鹿上和齐国、楚国的国君会盟。他请求楚国出面,召集更多的诸侯来参与会盟,楚王满口应承。正当宋襄公感觉满意的时候,国相目夷劝诫他说“:我们国家从幅员和实力上来说,都是一个小国,现在的好多大国要强出我们很多,我们和他们争做诸侯国霸主肯定不会占到便宜的,您如果还坚持这样做下去的话,以后宋国将会面临很大的危险!”然而,宋襄公好大喜功,没有听从目夷的建议。

到了秋天,诸侯邀请宋襄公参加会盟,宋襄公兴致勃勃地准备动身前往。目夷再次劝诫他说:“君王你就要大祸临头了,您的欲望大得过分了,有那么多实力强大的国家存在,他们怎么会容许您成为霸主呢?” 然而此时的宋襄公哪里听得进他的金玉良言。果然不出目夷所料,诸侯会盟的时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盟主,两个人为此争执起来。楚国的势力强大,诸侯国家大多数依附于楚国。楚国强行扣押了宋襄公,还派兵攻打宋国。这一年的冬天,诸侯们在亳地会盟。楚成王被推为盟主,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解,楚国才把宋襄公放回宋国。

宋国老臣子鱼在宋襄公回国后感慨地说:“看来宋国的大祸现在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祸患还没有结束。”宋襄公十三年(公元前638年)夏,宋国进攻郑国,子鱼预测说:“宋国的祸患又要开始了。”郑国向楚国求援。楚国派兵攻打宋国,借此来援救郑国。宋襄公一直记恨楚成王夺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霸主宝座,因此准备和楚国交战。子鱼极力反对,他劝诫宋襄公说:“楚国是大国,宋国没有能力战胜它,停战是最好的办法。”宋襄公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宋楚之战示意图

这一年的冬天,宋国和楚国在泓水两岸拉开阵势,准备交战。楚国军队开始渡河,准备在渡河后进攻宋军。目夷看到楚军忙着过河,便对宋襄公说:“楚国倚仗着他们人多兵强,白天渡河,不把宋国放在眼里。我们可以趁着他们过到一半的时候,打他个措手不及,肯定能够战胜他。”谁知宋襄公却说:“宋国是讲究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有结束,我们去攻打他,不符合仁义的原则。”不久楚军已经全部渡河上岸,正在安排阵势。目夷建议宋襄公说“:现在应该进攻了吧,我们趁楚军还没有摆好阵势的时候攻打他,还有战胜的可能。再不发兵就没有机会了。”宋襄公责备他说:“你太不讲究仁义了!敌人的阵势还没有排列好,我们怎么可以去攻打他呢?” 很快楚军就摆好了阵势,这时宋襄公才命令军队发动进攻。宋军抵挡不住强大的楚军,结果一败涂地。混战中,宋襄公的大腿被弓箭射中,受了重伤。宋军保护他逃回国都商丘。

宋国百姓都埋怨宋襄公不应该和楚国开战,更不应该采用如此愚蠢的战术。宋襄公却理直气壮地说:“讲究仁义的人是不应该乘人之危的,不能攻打没有准备的敌人。” 子鱼知道了这件事之后,暗地里说“: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胜利,为什么要遵守那些迂腐的话语呢?如果真要像国君说的那样去做的话,还和楚国打什么仗啊?干脆直接到楚国去做奴隶算了!”宋襄公由于在战争中受了重伤,一年后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