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学点历史智慧大全集
- 宋伟
- 905字
- 2020-06-25 06:11:40
欲加之罪
有人遇事不公便善发牢骚,发牢骚本是名士的固有品格,如果善于韬光养晦,就不是名士了;而善于韬光养晦,才是政治家的固有品格,如果不懂得韬晦术,不会搞权谋,那是永远也成不了政治家的。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二十九日,太中大夫孔融被公开处死。孔融,字文举,建安七子之首。他仗着自己的才干与名望,屡次戏弄、嘲笑曹操,随便发表议论,褒贬人物,多与曹操意见不合。曹操因为孔融名声很大,所以表面上容忍他的言行,而实际上在内心里十分厌恶。后来,孔融又上书给汉献帝,提出“应该遵照古代的王制,在京顺周围一千里的地方,不可建立封国。”这就更加触犯了曹操的利益。
曹操发现孔融的议论范围越来越广,对孔融更加忌惮。孔融与郗虑一向有矛盾,郗虑秉承曹操的意思,网罗他的罪状,命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上奏说:“孔融从前担任北海国国相时,看到天下大乱,就召集徒众,准备图谋不轨。后来与孙权的使者谈话,又讥讽、讪谤朝廷。另外,他从前与平民弥衡在一起的时候,行为十分放荡,又互相标榜,弥衡称赞孔融为‘孔子不死’,孔融称赞弥衡是‘颜回复生’。这些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应该处以极刑。”
于是,曹操下令逮捕孔融,连他的妻子儿女一起处死。
起初,他的好友脂习经常告诫孔融,要他言行慎重,不然会招来大祸。等到孔融被杀后,整个许都没有人敢去收葬孔融的尸体。脂习前去摸着孔融的尸体哭着说:“孔文举弃我而去,我为什么还活着!”曹操得知后逮捕了他,打算处死,接着又把他赦免了。
孔融本是名士,发牢骚本是名士的本色,他不懂韬晦术,故有杀身之祸。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牢骚太盛妨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但魏晋文人是只有发牢骚的风度而无“放眼量”的气度的。“牢骚太盛”乃是名士的执著,“放眼”“风物”则是政治家的策略,二者不同远甚——世上是原无发牢骚的政治家和善于谋划的名士的。屈原当年写《离骚》发的尚是温柔敦厚的牢骚,多少有至死不悟的嫌疑,但孔融对曹操、阮籍对司马氏却是清醒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鲁迅曾认为魏晋名士在骨子里比曹操、司马氏更维护礼教,实则是魏晋名士执著于一种美好的文化理想,而理想又必然同现实相抵触,因此,发牢骚便成了名士的一种天然品格。
——见《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