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学点历史智慧大全集
- 宋伟
- 3246字
- 2020-06-25 06:11:40
礼制为何而设
据说曹操很自负,当时对他有很多评价,他都不以为然,认为那些人不了解自己,只有对当时的大学者刘邵的论断叹服不已。刘邵认为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对曹操性格的两面做出了评价。曹操是否是治世的能臣姑且不说,因为他毕竟没有赶上治世,但作为乱世奸雄,他是当之无愧的了。的确,英雄也罢,奸雄也好,那是乱世的产物,也是为乱世而生,至于治世,恐怕不仅适于能臣,更是书生的用武之地。
以礼治天下一直是传统社会的梦想,然而,到头来究竟如何呢?且看看下面的历史事例。
刘邦称帝后,将太公安置在栎阳(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汉六年(公元前201年)三四月间,刘邦回到栎阳后,每隔五日就去看望太公一次,每次看望,一定要再拜问安。此事被太公一家令(管理家务的官员)看到了,觉得他们父子所守的仍是普通百姓之礼,极不合适。如今刘邦即位已久,太公尚无尊号,这样下去,不合朝仪,将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但又不好明言,只好寻机,设法点破。
一次,家令见太公在家无事,便向前说道:“皇帝虽是太公的儿子,毕竟是皇帝;太公虽是皇帝的父亲,毕竟是个人臣,怎能让人主拜人臣呢?”太公原本是个乡下人,对家令所言,闻所未闻,忙问道:“那将如何是好呢?”家令道:“下次陛下再来朝拜,您行大礼迎出门去,才算合乎君臣之礼。”待到刘邦再来朝拜,车马还未到,太公就迎到了门前。刘邦见后,大惊,急忙下车,扶住了太公,问道:“您何故如此呢?”太公道:“皇帝乃是人主,天下共仰,怎可为我一人而乱了天下法度!”刘邦听后,猛然醒悟,心知有理,忙将太公扶入室内,婉言盘问。太公就将家令所劝的事说了一遍。
刘邦听了以后,没有说什么,辞别太公回宫后,派人取出黄金500斤,赏给太公家令。一面使词臣拟诏,尊太公为太上皇,诏云:“人之至亲,莫过子父子,故父有天下传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乃人道之理。以前,天下大乱,兵革四起,万民疾苦,朕亲自披坚执锐,迎难而上,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遂安,此皆太公之教训。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尊太公为太上皇。”自此,君臣理顺,太公也不用迎门了。
汉朝的整套的礼仪是叔孙通制定的,这套礼仪的产生基本上奠定了以后中国传统社会的礼仪制度。其产生的过程也是意味深长的。
叔孙通是当时有名的大儒,看到天下大乱,就跑去投靠了汉高祖。后来,汉高祖让叔孙通当了博士,封号为稷嗣君。汉王兼并天下以后,诸侯们在定陶一同把汉王推尊为皇帝,叔孙通完成了汉朝的仪式和号令。汉高祖把秦朝的仪式和法令全部去掉,变得简便宜行。大臣们喝着酒争论功劳,有的喝醉后胡喊乱叫,拔出剑来往柱子上砍,皇上讨厌这种情况。叔孙通知道皇上越来越讨厌这种事,劝皇上说:“读书人不能领兵打仗取得天下,但可以守住已成就的天下。我愿意征召鲁地的那些读书人,与我的弟子们一起搞出朝中的仪式。”汉高祖说:“做到它很困难吗?”叔孙通说:“五帝音乐不同,三王礼制不同。礼制这个东西,是根据时代和世上人情而制定的,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所以夏朝、殷朝、周朝的礼制内容有所增加删减也就可以理解了,这就是不相重复。我愿意采用古代的礼制和秦朝的仪式掺杂起来而制成新的礼仪。”皇上说:“你可以试着干,让它容易掌握,揣摸着我能够施行并做到它。”
于是叔孙通被派去征召鲁地的读书人30多个。鲁地有两个读书人不肯来,说:“您给10个主子干过事了,都是当面阿谀奉承而得以亲近尊贵起来。现今天下刚刚平定,死的人还没有埋葬呢,受伤的人也没有养好起床,又想要兴起礼制音乐。礼制音乐的生成,是需要百年的积累德政而后才能兴起的。我们不忍心去做您所做的事,您所做的不符合古代的做法,我们不去。您走吧,别弄脏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个鄙陋的儒生,不知道时代已经变化了。”
于是便和征召来的30个人往西边进了函谷关,和皇上左右近臣和素有学问的人,以及叔孙通的弟子100多人在野外用茅草做人竖立在地上,作尊卑的区分,练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上可以去看看了。”
皇上让他们施行礼仪,叔孙通说:“我能做到这套礼仪。”于是便颁令大臣们学习,这时恰巧是十月朝会之时。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诸侯们和大臣们进行十月朝拜岁首的礼节。仪式是:在天没亮之前,朝拜的人施礼,被人引导依次进入殿门,宫廷中排列着车马骑兵和守卫的士兵军官,设置兵器,插上旗帜,传声说:“快走。”皇上听政的大殿下,郎中们在夹阶而站,每阶都有几百个人。有功之臣、诸侯们、将军们、军官依官阶大小依次站在西边,面向东;文官丞相以下的官员站在东面,面向西。接待宾客的官吏大多安排九卿的位置,上下传话顺序。于是皇帝乘坐辇车从宫中出来,文武百官手执旗帜传声唱警,带领诸侯王以下到600石的官员依次顺序向皇帝祝贺。从诸侯王以下的官员没有不感到震惊恐怖肃然起敬的。到礼仪完了后,都爬在地上,摆上礼仪用的酒品。那些在大殿上朝拜的人都爬下身子低着头,以位置尊卑为序一个一个起来向皇上祝寿。礼仪酒喝过九杯,掌管宾客的谒者说:“停止喝酒。”御史前去执行法令,凡不按仪式规定做的就给带走治罪。整个朝会过程都摆设有酒,没有敢喧哗失礼的人。
汉高祖见了这套礼仪,非常高兴地说:“我到了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于是,就让叔孙通当了奉常,赏赐给他500斤金子。
孔子以仁释礼,认为礼仪是仁义道德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再以礼教人,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到了刘邦之礼却是约束、束缚人的封建等级秩序,其礼越多,对人的束缚和摧残也就越严重。
然而真正以礼治天下的还是大有人在的,东汉时期的贾琮在这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贾琮,字孟坚,是东郡聊城县人,曾任京兆令,为人足智多谋,行事异乎常人,但颇有政绩。
交趾地处广西,其地特产多为珍奇宝物,如明玑、翠羽、犀角、象牙、异香、珍稀木材等。贾琮以前的各任刺史,大多为贪婪之徒,他们来此地任职,多是为了搜刮此地的珍奇。等到财宝积累的差不多了,便要求离任,将搜刮之物尽数带走。接着又换一个搜刮者,如此循环往复了好几任,弄得当地吏民怨声载道,所以举兵反叛。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交趾有人揭竿而起,屯兵起事,逮捕了州刺史及合浦郡的郡守,领导者自称“柱天将军”,许多人前往平剿都没有奏效。汉灵帝特别下令有关部门精选有才能的人治理交趾。于是,贾琮便被任命为交趾刺史。
贾琮到任后,没有像以往的官吏那样立即派兵镇压,而是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询问当地为什么会发生反叛。百姓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是因为赋敛过重,百姓被掠夺殆尽,又加上京师遥远,百姓告状无门,民不聊生,所以相聚起兵。
贾琮了解到了真实的情况后,不仅没有怪罪当地的百姓,反而立即发出安民告示,宣布废除百姓过重的徭役,号召逃散的居民回乡安业,又撤掉了郡县中的赃官,换上良吏。百姓因负担轻了,也就各安其业,不再反叛了。不到一年,交趾郡就恢复了以往的平静。当地人十分感念他,街头巷尾到处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叛。
数年之后,交趾郡便成为全国13个州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
叔孙通为刘邦如此制定礼仪,历来颇遭非议,因为他毕竟是完全为当时的政治统治想的。在叔孙通那里,礼仪到底是什么呢?礼仪是古人用来教化人的一种文化仪式,是要人懂得怎样做人,怎样才能与别的动物区别开来。所以,刘邦认为礼仪不合时宜,而鲁地的儒生认为礼仪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才能建立起来的。的确,如果按照礼仪的本意来理解,他们是对的。但为什么叔孙通反而成功了呢?道理十分简单,那就是他把礼仪当做了维护封建统治等级秩序的工具,去掉了它内在的文化价值和积极的东西,使之成为像军队纪律一样的东西,只是表面上似乎不加强制而已。所以,礼仪在叔孙通的手里变得既合时宜,又能够迅速实现了。
叔孙通果然很“通”,但即使没有他,同样也会有别人来为统治者制定这样的一套礼仪。这里要说的是,治世需要书生,尤其需要书生来建立政治制度与文化秩序。因此,书生大可不必为自己不能生逢乱世成为英雄而慨叹,毕竟,在人类历史上,治世多而乱世少!
——见《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