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迷茫来自于马云讲到阿里巴巴的未来时提出的三个愿景:第一,阿里巴巴要持续发展80年;第二,阿里巴巴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第三,只要是在从商的商人,就一定会用阿里巴巴。金建杭在回忆那段经历时说:“对我们这10多个人来说,提出做80年的公司,我们觉得这个目标好像跟我们没有关系,离我们那么远。说全球十大网站,打死也没有人相信,就凭10多个人,你要做全球十大网站之一?人家可都是几十亿美元的投入!所以也觉得不靠谱。只要是商人就要用阿里巴巴,这个比较合适,但这也是永无止境的目标。”
可就是在那次会议上大家都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早期跟随马云一起创业的人,事后对此进行了总结,他们在总结的结果里发现:演讲3个小时,对马云来说是个非常合适的时间,他的状态极好,演讲也非常的出彩。或者,演讲的时间也可以再短些,例如半个小时以内,在此时间段内,演讲的分寸马云都可以把握得很好。但马云表现最差的演讲一般就介于半小时到3小时之间,因为在这个时间段里,他会觉得自己还没有进入舒适状态,因此他的演讲效果也会随之变差。
在创业的日子里,小伙伴们虽然迷茫,但那段忙碌而艰辛的日子,还是让他们感受到了难以忘怀的美好与快乐。
“十八罗汉”中的彭蕾就是这样。马云称呼她为阿里巴巴的“组织部长”,但在创业的那段时间里,彭蕾更像是一个勤杂工。彭蕾后来回忆说:“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分工,哪个工作缺人,你又能做一点,就去做。其实我就是管钱的,买盒饭,打印纸没了买纸,就管这个。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公司。公司是1999年9月10日正式成立的,之前我是做客户服务、出纳。”
即便后来生活变得富裕起来,彭蕾依旧会常常回忆起他们创业之初的那段日子,“那个时候的一切都比现在美好。当你没有钱,条件也没有那么好的时候,那种快乐就特别清晰。”
当时的杭州经常停电,每当小伙伴们在工作时遇到停电的情况,就会立即拿出扑克牌来一起打牌。1999年3月,阿里巴巴网站正式推出,彭蕾等人的工作是按类型发布商业信息,但是他们也不知道怎样科学地进行归类,于是就一次又一次地调试。这项工作非常枯燥,但那时的他们却做得兴致盎然。每到周末,他们全体会一起去马云家聚餐,做很多美味的饭菜,一起看鬼片,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快乐和忙碌中,阿里巴巴逐渐成长起来。阿里巴巴在互联网上线的第一天,只有几十个客户,但不久后,阿里巴巴以每天增加一百多个客户的速度增长。那时,他们中还有人专门的用日记本记下每天新增的客户数量。半年后,阿里巴巴的客户数量竟然突破了两万。
然而,马云要求“6个月内不主动对外宣传,一心一意把网站做好”。小伙伴们严格遵守这个要求,刻意地保持着低调,他们甚至从未宣传过阿里巴巴是中国人自己建的网站。这个秘密后来还是被美国《商业周刊》的记者透露出来的,这个记者根据阿里巴巴网站的IP地址找到了马云,并且对他进行了采访。
1999年10月的广州秋季交易会上,阿里巴巴第一次主动进行对外宣传,当一些与会客商听说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阿里巴巴网站的运营人员时,现场顿时轰动起来。因为,在此之前,人们从未料到阿里巴巴这个网站竟然是中国人自己建起来的。
创业的初期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并不太久,一转眼阿里巴巴最困难的日子就悄然来临了。金建杭回忆说,“大家凑的50万,本打算坚持10个月,但没过几个月,就一分不剩了。我们打车,一看是桑塔纳,本来手都举起来了,就跟人家出租车司机聊上几句打发过去,直到看见夏利才坐上去。”就这样,小伙伴们被迫熬过了两个月既没钱又看不到希望的日子。
时至今日,这些在阿里巴巴身居高位的创始人,也还保留着创业时期的节俭习惯。就以金建杭为例吧,他坐飞机从不买头等舱的机票,就是打车也尽量选便宜的打,甚至掉了五角钱的硬币也会立即捡起来放回钱包。而此时的他已经是雅虎口碑网的总裁,管理着几百名员工,他的办公室更是占据了北京温特莱中心的6层楼。“因为公司成本控制得越好,给客户提供的价值就越大,这个习惯大家还是保持得不错,无论有钱没钱,没钱这么过,有钱也这么过。”
就在阿里巴巴资金匮乏时期,马云还是拒绝了38个投资商对阿里巴巴的投资。他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这些投资商目光太短浅或是太功利,有的甚至想直接插手阿里巴巴的经营。回想当年,金建杭对马云当时的决定还不由得感到敬佩:“这种信心也好,这种对未来更长远的设计和考虑也好,我想很多企业家很难做到。很多企业为了活过那两个月,可能就引进一下再说了。马云不是这样,宁缺毋滥。”
不过阿里巴巴的成功还是得益于蔡崇信在1999年10月的正式加盟,正是由于他的加盟,让阿里巴巴的这种资金短缺状态没有持续太久。
阿里巴巴上线不久,在华尔街工作多年的瑞典银瑞达集团(Investor AB)副总裁蔡崇信在知道阿里巴巴后,马上从香港飞到杭州,想和阿里巴巴洽谈投资的事情。然而,与马云聊了几天之后,这位有耶鲁大学经济学及东亚研究学士学位、耶鲁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的台湾人马上就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要加盟阿里巴巴。当时蔡崇信在国际投资公司拿着高薪,但他情愿放弃这一切,去阿里巴巴做月薪500元的工作。
像蔡崇信这样的职业投资专家,肯定接触过许多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他能被马云吸引去阿里巴巴,除了马云确实具备足够的人格魅力外,也证明蔡崇信自己也非常认可阿里巴巴的B2B模式及发展前景。
蔡崇信的加盟,让阿里巴巴增添了一名猛将,获得了难以估量的利益。
早期的阿里巴巴的创业者们一定还记得,在杭州湖畔花园,蔡崇信对着白板向他们讲股份和权益,并且拟出18份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英文合同,让“十八罗汉”签字画押的事情。马云很幸运,因为假如没有蔡崇信这样的人加盟阿里巴巴,那么阿里巴巴或许只能是一个家族企业,依靠着所谓的“感情”、“理想”和“义气”来维系团队的发展。而蔡崇信的到来,让阿里巴巴从起步开始就步入了正规化和国际化。
马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十八罗汉的情谊,这种情谊也是阿里巴巴公司精神的象征。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阿里巴巴的员工共同奋斗,也恰是这种精神的感染,各路精英纷纷投奔阿里巴巴,让阿里巴巴获得了巨大能量。
十八罗汉是值得马云一生为之骄傲的左膀右臂。马云从不怕其他公司高价挖他的墙脚,因为他相信这些与他共患难的小伙伴不会离他而去。马云总调侃说道:“同志们,他们要是只出3倍的价钱我看就算了,要是肯出5倍嘛,我看还是可以考虑一下的!”
玩转阿里巴巴
在阿里巴巴总体股份中,马云所占并不高,但因为拥有所有内部人的投票代表权,而这支创业队伍成为企业事实上的内部控制人,把马云个人7.4%的股票权限放大到51%以上。
马云虽然是小股东创始人,但他却能利用股权关系来有效地管理好阿里巴巴,这其中有什么妙招吗?要说妙招那就是平衡术、分身术、明星术和动态术,它们在公司的运作中使阿里巴巴形成统一的一盘棋。
1999年到2013年间,阿里巴巴调整了三次组织架构,高管队伍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马云对阿里巴巴组织架构做第一次调整是在2006年末,在此之前的2005年7月阿里巴巴刚刚完成并购雅虎中国。
这次调整将阿里巴巴变成一个控股公司,业务部门独立,成立了5个全资子公司,即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中国雅虎和阿里软件。貌似巨无霸,实际拥有赢利能力的只有B2B业务。淘宝和支付宝虽然占用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毕竟还没有实现赢利,而中国雅虎和阿里软件业绩一般。B2B集团的CEO卫哲、中国雅虎总裁曾鸣、淘宝网总裁孙彤宇、支付宝总裁陆兆禧和阿里软件总经理王涛被称为阿里巴巴一线管理的“五虎将”,他们是马云的左膀右臂。可是,在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年,B2B业务出现了困难,不仅增长缓慢,还出现了欺诈事件。
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卫哲为公司担过而辞职。阿里软件格外看好的商贸版也遭遇冲击,投资者们矛头指向王涛,迫于压力,王涛也于2009年辞职。新阿里软件的总裁是曾鸣,他被委以收拾残局的重任,而由金建杭接手雅虎中国,剩下的财经、娱乐和体育三个板块由他负责。孙彤宇离开得更早,那还是2007年底,就被“轮岗学习”去了。“五虎将”如今已今非昔比,物是人非。陆兆禧是个幸存者,2004年他创办了支付宝,曾在深圳组建华南大区,推销B2B业务,2007年接替孙彤宇任淘宝总裁。
第二次调整组织架构是对七大事业群的整合。
马云对假货深恶痛绝,一定要让阿里巴巴离假货远远的。2011年6月,马云决定把淘宝一分为三,即一淘网、淘宝网和淘宝商城(后改名天猫)。2012年7月,马云将聚划算从淘宝中独立出来,将B2B业务一分为二,划分为阿里国际业务和阿里小企业业务两大板块。阿里巴巴的七大事业群就此诞生了,它们是淘宝、一淘、天猫、聚划算、阿里国际业务、阿里小企业业务和阿里云,姜鹏、吴泳铭、张勇、张宇、吴敏芝、叶朋和王坚分别担任七大事业群的总裁,人称“独孤七剑”,他们直接向马云汇报工作。王坚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马云希望他能把从阿里软件延伸过来的阿里云做起来。这次架构调整,没有涉及支付宝和中国雅虎。元老级人物彭蕾和曾鸣任这两家公司的总裁。
第三次架构调整,将集团拆分为25个事业部。时间是2013年1月,虽然划分为25个单位,但管理者却只有9名,张建峰和陆兆禧加入进来,在“独孤七剑”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独孤九剑”。这是阿里巴巴上市公司部分,CEO由陆兆禧担任。
将支付宝拆解为共享平台事业群、国内事业群及国际业务事业群三部分,和阿里金融事业群合并为阿里大金融,由这4个事业群组成的阿里微小金融服务集团,彭蕾任CEO。马云很早就想开展金融业务,组建阿里巴巴网络银行,服务对象是微小企业和消费者个人。因处于起步阶段,无法估值,属于非上市公司部分。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创业初衷,马云一直秉持着,这次对企业的拆分,也还是围绕着这个一贯的信念。“帮中小卖家创业和让制造业赚钱”这两大定位,在陆兆禧负责的上市公司部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彭蕾负责的非上市公司部分,主要提供小微金融服务,主要业务是存款、贷款、汇款等。对阿里巴巴未来转型“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业务的构想,是马云组建和调整团队的出发点。他委派陆兆禧分管传统平台业务和数据业务,彭蕾统领金融业务。
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成员等级分为M级、P级和S级,M级和P级是管理层,C级是销售及客户人员。马云的层级最高,也是唯一的M10。M9空缺,别的高管层级都在M8以下。P所代表的个人职务级别有14级之多。这种层级体系的弊病渐渐显露出来,上层对下层的剥削和压榨,同一层级员工之间的争斗,企业内既有派系之争,也不乏溜须拍马之辈,个别高管多年任职某个职位,形成个人势力范围等。
马云深感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必须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马云看中人的作用,同时认为不能被“人”所束缚,不因“人”而僵化,更不能因“人”而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了解他的人对他的评价是:“够狠,够决绝。”如何改革旧的体制,马云选择了轮岗制,这个方法对杜绝贪腐、防止拉帮结派和滋生派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这种做法也并非马云的首创,但它的范围和力度都大于其他企业,特别是更为罕见的部门拆分所导致的轮岗。
2011年2月,卫哲被迫离开阿里巴巴,上百名违规员工被辞退。2012年,管理漏洞浮出水面,聚划算总经理阎利珉被免职,一批违规“小二”被清除,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形象因为这次严重的贪腐行为而受到影响,马云因此下决心进行干部轮岗。2012年3月,22位中高管开始轮岗。
马云对阿里巴巴做大拆分的目的很明确,目的之一就是要抑制内耗,避免山头主义的出现。马云的原则是,一个部门做大就拆分,因为船小好调头。而轮岗制的实施,既有利于防止派系的形成,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干部的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力。
当然,轮岗也不局限在内部干部,通过轮岗还能引进人才。2007年底,淘宝CEO孙彤宇、集团COO李琪、CTO吴炯纷纷以“学习”的名义离职。2009年,为了引进人才,“十八罗汉”又来了一场竞聘上岗,为企业增添新鲜的血液。
扩张人脉并不是终点,更重要的是整合人脉、管理人脉。在企业这个人脉圈中,马云多次进行反思和整合,选择最理想和最合适的管理策略,使人脉发挥最大效用,把阿里巴巴玩转于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