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金融课,揭开隐藏在背后的金融秘密(5)

当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物价会持续地上涨。也就是说价格上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如果说某一段时间由于天气原因,运输受到影响,使得某个城市的蔬菜供给量减少,以至于蔬菜价格普遍上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天气变好了,运输恢复了,蔬菜的价格又回落了,这就不叫通货膨胀。再比如,在北方寒冷地区,一到冬天,因为蔬菜的运输成本较高,所以蔬菜的价格也就较高,这也不是通货膨胀,这是因为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的价格变化。

通货膨胀,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钱不值钱了。当你环顾四周,会发现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上涨了,这就可以断定通货膨胀已经发生了。

(二)通货膨胀是怎么产生的

经济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综合起来,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受供求关系影响。我们都知道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是供给和需求,那么这两方面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度的需求必然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如果厂商生产成本增加,就会引起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2)纸币发行量过剩。在实际生活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多为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就是因为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了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通货膨胀,说到底就是一种货币现象”,意思就是说,通货膨胀的本质上就是钱印得太多了。

(三)通货膨胀的几种类型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成本推动型。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工资上涨引起的,工资本身具有特殊性,只能上涨很少下跌,因为工资的降低,会大大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但是会因为发放工资过多,造成货币发放超出实际需要,从而造成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一般会在西方国家出现,因为西方国家的工会属于比较独立的机构,他们只从员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会考虑提高工资的社会成本。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还会因为采购成本的突然提高,而形成通货膨胀。

(2)需求拉动型。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最普遍的一种类型,也是最为常见的。大多数通货膨胀都是由需求拉动造成的。因为需求过度扩张,导致产品供不应求,因而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例如,房地产行业,在经济上升时期,由于自住房和投机房需求加大从而导致房价上涨,房地产的价格上涨往往会拉动其他产业,从而导致GDP出现过度需求的局面。

(3)利润拉动型。利润拉动型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企业垄断或者是联合定价而导致企业利润增加,货币需求量扩大,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利润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比较少见的。

三种通货膨胀类型虽然重点不一样,但是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往往是三种因素共同作用。

(四)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影响

通货膨胀发生之后,给人们最真实的感觉就是钱不值钱了,按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钱变“毛”了。通货膨胀除了让钱贬值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通货膨胀发生后,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往往是债务人更为有利。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因为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

例如,在没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别人问你借了10000元钱,他用这些钱能干很多的事情。待到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别人将10000元钱还给你,你会发现这些钱根本干不了他借你钱时干的那些事情。

(2)通货膨胀发生后,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雇主将更为有利。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即使工资略有增长,跟通货膨胀率比起来,工资实际上也是下降的。

一般来说,工资的调整总是比经济变化慢半拍的,即使发生了通货膨胀,工资的变化也总是很慢,如果你发现自己赚到的钱永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那通货膨胀确确实实发生了。

(3)通货膨胀发生后,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政府将更有利。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下,名义工资会有所增加,随着名义工资的增加,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数也就增加了,这样使得更多的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政府的税收也就增加了。对于公众来说,纳税数额增加了,实际收入却减少了。因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政府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

(4)通货膨胀发生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发生过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居民经常托着一麻袋钱去买米。国外也曾发生过通货膨胀,据说当时有人打车时会先付车费,因为担心下车的时候,物价又上涨了,不如上车的时候先付费合算。

除了以上这些有形的影响之外,通货膨胀最可怕的影响是吞噬人的信心,使得人们终日生活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之下,人们担心生活的压力而无法正常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的积极性降低,生活水平就会逐渐下降。

·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调节器

如何避免重蹈金融危机的覆辙也是一个机制设计的问题。因为政府的金融监管当局必须要建立一种很好的监管机制。

——埃里克·马斯金

每当社会经济面临衰退的时候,政府总会站出来抛出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这是因为在一个市场经济中,消费和投资是由无数个体和企业决定的,在衰退时期,他们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增加消费。而在这个时候,政府就会充当一个大买家,出资去投资。市场受到这个大“新主顾”的刺激,就会终止不景气,转入兴旺繁荣之中。

(一)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

每当通货膨胀爆发之后,中央银行就会站出来,用它特有的手段——货币政策,来处理通货膨胀问题。

金融体系完整的国家都有中央银行,美国的中央银行是联邦储备体系,英国的中央银行是英格兰银行,日本的中央银行是日本银行,而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央银行就是政府的银行,在特殊时期采取必要措施,来保证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

中央银行在宗旨、职能、业务等方面和一般的商业银行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管理和被管理的特殊关系。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在国家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是实施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比如,大家都去买猪肉,猪肉价格就会上升,大家都去买绿豆,绿豆的价格就会上升,这个时候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家不要跟风,不哄抢物品,物价就不会上升。但是怎样让老百姓不往一处花钱,那就需要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简单来说,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执行的。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状态的一系列措施。

(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武器”

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有三大“武器”,它们分别是: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是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的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着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着货币的供应量。

中央银行要求每一家银行必须要保存一定的存款准备金,这样才能防止出现存款人来取钱时,出现没钱可取的情况。也即是商业银行就会把储户存款的一部分拿来放贷,剩下的不能放。

商业银行留取准备金的数额应该占存款总额的多大比重是由中央银行来调控的。各国的金融法规都有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把自己吸纳的存款的一部分存到中央银行,而这部分资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那么流通中的货币就会成倍缩减。因为商业银行交到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多了,可供自身支配的资金就少了,因而商业银行贷给企业的贷款就会减少,相应的,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也会变少,于是在整个社会上就会出现流通货币减少,导致社会货币总量的大幅降低。反过来,如果中央银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流通中的货币量就会成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