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社区组织管理实务(1)
- 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
- 朱进编著
- 4972字
- 2016-07-11 14:52:10
社区组织是社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它掌握着社区的主要纽带,以及各个环节间的相互关系。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的基层组织,是居民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做好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是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对物业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另外,社区中还存在很多其他组织。
一、社区党组织建设
在社区管理中,党组织是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基层党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承担起引导、帮助群众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责任。贯彻“以群众为主体、以社区为载体、以文化为媒体”的工作原则,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社区党建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它既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时也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引领作用。
1.社区党组织的职责
社区党组织(包括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是党在城市的基层组织,是居民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做好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社区党支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决定,支持和保证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在街道(镇)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
(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团结和带领党员、群众完成党和政府在辖区的各项任务;
(2)领导社区居委会和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按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
(3)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抓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4)组织、协调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
(5)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搞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6)做好社区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工作;
(7)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
2.社区党组织建立的程序
社区组织具有不同的类型,社区党组织即是其中之一。在我国,社区党组织是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在社区之中成立的、以全体社区党员为组织对象的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党章规定,社区党组织依据所在社区党员人数多少,分别成立社区党总支或社区党支部。在社区党(总)支部之下可根据规定设若干党小组。社区党组织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组织和管理本辖区内各种服务机构、物业管理机构、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中的党员、退休人员中的党员、下岗超过6个月的党员、尚未安置工作的退伍和复员军人中的党员、尚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的党员以及社区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同时协管在辖区内的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和党的关系不在本辖区的在职居民党员。
社区党组织的建立一般按如下程序进行:
(1)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原则,同时结合党章规定,成立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建立党组织的工作方案;
(2)调查摸底,按照组织关系归属,对社区党员分类登记造册,为制定直管、协管、共管的组织体系打下基础;
(3)根据党章规定,按照社区党员人数的多少决定建立社区党总支或社区党支部,并做好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人选推荐工作。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上级党组织(街道党工委)推荐提名;另一种是由社区党员或党小组推荐提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4)按照党章规定,选举党员代表(社区党员人数较少时,可不执行该程序,直接召开社区党员大会即可);
(5)召开全体社区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社区党组织成员,并形成决议,决定成立社区党组织;
(6)将社区党员代表大会决议上报上级党组织批复;
(7)按照党员人数多少,划分党小组,确定党小组组长;
(8)按有关规定挂牌、制作党组织印章,开始履行职责。
3.社区党组织怎样协调社区党建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党建是一个大概念,其内涵包括有机联系的三个方面:
第一,街道党工委及其所属的机关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建设工作;
第二,社区(居民区)党的建设工作;
第三,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民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以做好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强化城市基层管理、推进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居民为目标,以共同目标、共同需求、共同利益为纽带,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优势互补、共驻共建,是这个概念下社区党建工作的最大特点。然而,就单个社区层面来说,社区党建是第二个意义上的概念,即社区(居民区)的党建工作。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之一,对上要接受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和管理,对下则直接联系着社区居民,横向还要与其他党组织发生关联。
为了发挥社区党组织协调社区党建工作的职能,首先要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作主持,组成人员可包括街道派驻的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员、驻地单位离退休党支部书记、驻地单位党组织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等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通过与各驻地单位协调,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性、公益性活动,凝聚社区各方面力量。具体做法如下:
(1)成立街道“社区党建基金会”,为社区党建协调机制运行提供物质保障。由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设立“社区党建基金会”,制定“基金会章程”。本着上级党组织拨一点,驻地单位拿一点,相关单位及各界人士捐一点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党建的硬件建设,开展各项活动及表彰奖励。基金会设立账户,专人负责,专款专用,财务定期公开,账目受地方审计部门监督。
(2)开展“结对共建”和“联手共建”活动,建立社区党建的互动机制。在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和区级机关部门党组织、区属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驻地单位党组织和辖区部队党组织之间广泛开展“一帮一”的“结对共建”活动和“多帮一”的“联手共建”活动。该区直属机关党工委、教育局党委结合试点工作,在区级机关、教育系统各党支部与各社区党支部之间开展了“结对共建”和“联手共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发挥党员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社区党建的引擎机制。建立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登记制度,把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现与个人的业绩挂钩,同时加强驻地单位离退休党员的双向联系、双向反馈和属地化管理工作。该区决定在提拔任用区管干部过程中,须由社区党支部出具拟提拔任用干部在社区的表现鉴定材料,把干部在社区的表现优劣作为使用干部的依据之一,极大地调动了区管干部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积极性。驻地单位党员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像一个巨大的引擎带动着其他社区居民参与到了社区党建工作中来。
(4)开展文化体育、精神文明建设等区域性活动,不断拓宽社区党建的工作范围,增强社区党建协调机制的影响力、凝聚力。力争每年举行一次大型社区文艺会演,各街道组织也要开展多种文艺活动,繁荣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小区”“文明楼栋”“安全文明小区”等创建活动,把社区党建工作深入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活动中。
4.社区党组织如何管理社区内党员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一些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党员或提前退休、下岗,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同时还有一些等待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党员、大中专毕业生党员等进入社区,传统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区已成为开放性很大的“小社会”。社区党员教育管理也面临着老党员多,下岗党员多,流动党员多;时间难统一,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三多三难”问题。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山东省青岛市建立的“32111”(即“三卡、两簿、一菜单、一网格、一证书”)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值得借鉴。通过此举进一步规范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保证党员的教育管理有抓手,实现权利有渠道,发挥作用有平台,服务群众有载体,保持先进性有机制。
(1)“三卡”,即温馨关爱卡、政治生日温馨卡、温馨叮咛卡。为体现组织关爱,在党员转入组织关系时,由街道送上一张充满问候、感谢、期望、告知事项和包含组织服务承诺的街道社区简介等内容的“温馨关爱卡”;为激发自豪感,在党员每年入党纪念日当月,由社区党组织登门给党员送上一张包含问候、感谢、鼓励等内容的“政治生日温馨卡”;在党员转出组织关系时,社区党组织送给党员一张包括祝福、感谢、希望、组织关系办理等内容的“温馨叮咛卡”。通过“温馨三卡”,消除社区党员对社区普遍存在的陌生感、距离感和失落感,使党员进入社区有归属感,生活在社区有亲切感,离开社区有思念感。
(2)“两簿”,即党员需求建议簿、党员活动服务承诺簿。通过“党员需求建议簿”,使党员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能够及时反馈给街道社区党组织,便于街道社区党组织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并为决策提供依据。“党员活动服务承诺簿”,由社区党组织详细记录每一位党员在社区学习教育、参与活动、服务群众、表彰奖励等情况,以及党员承诺服务的项目和具体内容等。通过“两簿”,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具体的规范和约束,构建社区党员兑现权利和义务的平台,让每一名党员在有序地参与社区党组织的管理教育中发挥党员的作用,实现党员的价值。
(3)“一菜单”,即对党员经常性的学习、活动、生活、服务编成规范化的管理清单。主要包括:学习培训类、楼门文化类(包括邻里文化、节日文化、特色楼门文化等内容)、生活关爱类、服务群众类。通过“一菜单”式管理,使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形成了学习内容具体化、活动形式程序化、生活关爱人性化、服务群众项目化,便于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实际操作,促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4)“一网格”,即以社区为一大网格,在网格内以500户50名左右党员为标准,建立楼院党支部责任区,协助社区党委负责本区域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在责任区网格内以1个楼座、2~4个单元、10名左右党员为标准,建立楼门党小组,以设立楼门党小组长为负责人的“文化宣传、生活服务、卫生管理、治安调解、计生信息和未成年人辅导员”的“一长六员”责任岗,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促进党员发挥作用由少数党员向多数党员的广泛延伸。为有效保证网格的运行,成立街道资源调配管理中心,由街道党工委整合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和社会中介组织等资源,为各社区网格进行资源调配;成立社区资源调配管理中心,统一调配、管理社区服务队伍,负责将社区资源向楼院党支部责任区进行调配。
(5)“一证书”,即奖励证书。对党组织和党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定表彰奖励。其中,对社区党组织的表彰分为党支部、党小组两个层面;对党员的表彰分为综合、单项、技能三个层面。对表彰的单位、个人和先进事迹,利用“社区温馨报”、党务公开栏、张贴光荣榜、举办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宣传表彰。
5.社区党组织怎样管理社区内流动党员
流动党员是社区党员队伍的一个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个体差异较大。他们在受教育程度、从业结构及收入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第二,价值取向复杂。受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冲击,他们心态比较复杂,价值追求多样,难以形成共同的取向。
第三,稳定性较差。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一般流动性较强,因而其居住地也经常处于变动之中。
社区流动党员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社区党组织要创新工作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和提供服务。
(1)建立与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具体措施包括:
①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在了解掌握流动党员流出地点、就业单位、技术特长、联系方式等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流动党员档案,按季度调整信息库,充实内容,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在社区内确定一名专职委员,负责流动党员联系和动态管理。
②构建流动党员网络化教育管理渠道。作为基层党组织,要疏通教育管理渠道,使上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纵向相通,横向相连,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分别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消除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盲点”和“死角”。
③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组织设置。社区党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打破社区内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使之与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相适应,要进一步探索流动党员支部的设置与调整。
④建立完善流动党员服务站点。建立健全社区活动场所共享机制,将流动党员就近编入党员活动站点,依托社区、企业活动资源,为流动党员参加学习和开展活动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