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历史文化篇(2)
- 不知道这些,你就囧了3:别让错误常识闹笑话(书立方·心享悦读)
- 霍晨昕编著
- 5820字
- 2016-06-03 15:52:32
欢呼的贺词。正如《事物纪原》中记载的那样,万岁原本的意思就是表达祝贺与喜悦。孟尝君的门客冯谖到了薛地,烧了当地百姓欠孟尝君的债券,百姓大呼“万岁”,从而对孟尝君感恩戴德。蔺相如拿着和氏璧见秦王,秦王高兴得无以名状,让左右大臣、侍卫、美人传看,众人山呼“万岁”。由此可见,“万岁”原本只是寻常的表达内心喜悦的贺词。
趣味展读
“万岁”那些花样
自从汉武帝极力将“万岁”跟统治者联系起来后,后代在“万岁”上就没有停止过花样。比如,皇帝把自己的生日定为“万寿节”,皇帝的母亲、妻儿老小都被称为“千岁”,他们的生日也被定为“千岁节”,更有甚者如武则天、慈禧太后之类,喜欢把“万岁”时时刻刻体现出来,武则天曾将年号改为“万岁通天”,慈禧的尊号中则有“万寿无疆”四字。
每个希望权力长久的人都期望自己千岁、万岁地活着,就像明朝数一数二的大太监魏忠贤,他就自称“九千岁”,曾有记载说蓟州魏忠贤的祠庙“金像用冕旒,凡疏词一如颂圣,称以尧天舜德,至圣至神。而阁臣辄以骄语褒答。(天津巡抚黄)运泰迎忠贤像,五拜、三稽首……诣像前祝称:某事赖九千岁扶植”。九千岁,只比皇帝少了一千岁,意味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唐伯虎点秋香
明末小说家冯梦龙一篇《唐解元一笑姻缘》让人们记住了“秋香三笑留情,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可事实上,早在冯梦龙之前,小说家王同轨就在其著作《耳谈》中记载过一个点秋香的故事,这应该是“唐伯虎点秋香”的原型。
在《耳谈》中,点秋香的不是唐伯虎,而是苏州才子陈元超,整个故事的脉络跟我们熟知的“唐伯虎点秋香”相差无几。陈元超有一天跟朋友一起到虎丘游玩,偶遇秋香。秋香对陈元超莞尔一笑,让陈元超怦然心动。那次之后,陈元超对秋香多番打听,终于知道她是当地一位官宦人家的婢女。为了追求秋香,陈元超化名进入这家官宦人家当书童,专职陪两位官宦公子读书。他认真风趣,得到了两位公子的厚爱。
过了一段时间,陈元超觉得时机已到,于是谎称自己要回家娶亲,不能再侍奉公子。两位公子舍不得陈元超离开,便对陈元超说,我们府上多的是漂亮婢女,你挑一个娶过门就是,没必要再回家去娶。陈元超听后心下大喜,却表现得勉为其难。就这样,他点了秋香当妻子。
这个故事后被冯梦龙借鉴,写成了《唐解元一笑因缘》。
那么是不是真的有秋香这么一个人?
据考证,历史上的确有秋香这个人。秋香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是明朝中期活跃在金陵的名妓,擅长书、画,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明朝《画史》曾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这样盛名一时的女子,一定会成为传说、小说中的原型,于是出现在王同轨和冯梦龙的笔下便不足为奇。至于她是不是被唐伯虎看中过,可能性应该不大,因为据载,秋香比唐伯虎大20岁有余。不过祝枝山倒是有可能见过秋香或者秋香的字画,因为他曾写过一首七言绝句:“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
趣味展读
为什么“陈元超点秋香”变成了“唐伯虎点秋香”
陈元超这个人物是否真实存在,得不到考证,但可以确定即便他是存在的,也一定没有名气,起码没有唐伯虎名气大。唐伯虎活跃的时代,正逢明朝经济发展的巅峰,而苏杭又正是经济的中心与重心。经济的发展必然促成思想的解放,许多得不到官方重视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这个潮流的中坚力量。他们不拘小节、渴望自由,行为上放荡不羁,对礼节嬉笑怒骂。他们需要一个代言人,而唐伯虎本身所具有的潇洒性格正好与他们的追求吻合。于是他们选定了唐伯虎来代替他们经历各种传奇,比如抛弃知识分子的身份去官门闯荡,可以大方坦诚且热辣直白地表达爱恋,这些都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心中的理想生活。
孟姜女姓孟
《孟姜女哭长城》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奇爱情故事。很多人认为,孟姜女是个名字。可事实上,在先秦时期,孟姜是指齐国国君的长女,《诗传》毛苌曰:“孟姜,齐之长女”,请陈奂传疏:“孟姜,世族之妻。”“孟”,译为“长”,“姜”为姓,“女”是女儿的意思。可见孟姜女并不是特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统称,也就是说,齐国任何一个皇亲国戚的长女都可以被称为孟姜女。
趣味展读
孟姜女的原型是谁
孟姜女的原型是齐国武将杞梁之妻。唐朝诗僧贯休有首名叫《杞梁妻》的诗,写道:“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元朝时,这个故事被编排成戏剧登上舞台。到了明朝,明政府为了抵御瓦剌而修建长城,弄得民间怨声载道。百姓为了发泄不满,便将杞梁妻改为孟姜女,将杞梁改为万喜梁或范喜梁,而且在短暂的故事中填充了许多感人的细节,比如千里送寒衣等。
而事实上,杞梁妻的故事并没有贯休诗中那么神奇。早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就有相关记载:“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杞梁妻只是在杞梁死后向齐侯要求能在宗室中吊唁杞梁,并没有写到“哭”,更没有写到土崩城塌,而且发生时间也不是秦朝。
不过在《礼记·檀弓》中则提到了“哭”的情节“: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真正有了土崩城塌的情节是在刘向的《说苑》和《列女传》中“: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这里不仅加了“城为之崩”的情节,还加了“赴淄水而死”的情节。
此后,所有相关杞梁妻的故事都有了哭倒城墙或山石的情节。直到贯休笔下,杞梁妻故事的发生背景才被安排到了秦朝,哭倒的对象也变成了长城。
德国人都是日耳曼人的后裔
大多人认为日耳曼人和德国人是一回事,或者说德国的主要民族是日耳曼民族,抑或说德国人都是日耳曼人的后裔。可事实上,德国人的祖先除了日耳曼人之外,还有凯尔特人和劳齐茨人。在今天的德国,一共有三大语言文化区,分别是日耳曼文化区、凯尔特文化区和劳齐茨文化区。其中,日耳曼文化区是从北德到多特蒙德——柏林;南德和德国中部属于凯尔特文化区;劳齐茨文化区则位于德国东北部。
趣味展读
日耳曼人的起源与分布
日耳曼人其实是别人对他们的称呼,他们并不称自己为日耳曼人。因为从根源上讲,他们并不属于同一个民族。日耳曼人是一个语言、文化、习俗都相近的小民族(部落社会)的统称,经过民族大迁徙后,日耳曼人又演化出英格兰人、弗里斯兰人、纳维亚民族、德国人,这些民族跟其他民族不断进行融合,又形成了荷兰人、加拿大人、美国人、奥地利人、澳大利亚人等。
至于日耳曼人的起源,几乎不能考证,但最早使用“日耳曼人”这一名称的是活跃在公元前80年的希腊历史学家波西多尼。而让“日耳曼人”成为众所周知的大民族的人是恺撒,他在《高卢战记》中将莱茵河东部的一些混合民族称为日耳曼人。在此之前,罗马人一直将这些人分成了凯尔特人和塞西亚人。在此之后,罗马人才意识到,日耳曼人是独立于这两个民族之外的独立民族。后来日耳曼人也认可了这个名称。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日耳曼人最早出现在德国中部,可至今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因此,日耳曼人的起源一直是个难解的谜团。
在今天,日耳曼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中部,成为德国、丹麦、瑞典、奥地利等国家的主要民族之一。
骑士的马是军队发的
在最初,骑士是对欧洲中世纪受到过正规军事训练的骑兵的称呼。久而久之,骑士变成了一种荣誉称号,囊括了整个中产阶级。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骑士入伍之后会获得军队发放的武器装备和战马。而事实上,骑士都需要自备武器装备和马匹。换句话说,拥有马匹是加入骑兵的必备条件之一。
还有两个概念需要弄清楚,骑兵和骑士。骑士一定出自骑兵,但骑兵并不全有资格成为骑士。正如之前所说,骑士最后演变成一种荣誉称号,属于贵族,尽管是贵族的底层。具体哪些骑兵可以变成骑士,这需要统治阶级来制定准则,或许立下过赫赫战功,或许聪明过人,或许骑术了得。当然,骑士也必须具备一些软件条件,比如对君主的绝对忠诚、奉献精神等。当骑兵成为骑士之后,就有了封地和财富。不过骑士跟其他贵族不同,骑士不能世袭,封地也同样不能世袭。所以,如果父亲是骑士,儿子要想获得封地,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绝对不会出现“骑二代”,但父亲在骑士期间所获得的财富是可以被继承的,因此“富二代”还是经常出现的。
骑士虽然是贵族的底层,但他们要想获得财富要比贵族更容易。公元前218年,古罗马帝王规定贵族不能从事或参与金钱交易或贸易,贵族生来是贵族,但骑士不是生来是骑士。很多骑士在成为骑士之前拥有自己的产业或事业,当他们获得骑士称号后依然可以靠之前的产业赚钱,甚至会因此而赚得更多。
趣味展读
如何成为一个骑士
“骑士”本身就是充满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身份,所以是很多有志男儿自小的愿望。骑士的授衔仪式非常简单,以剑在右肩轻拍授名就可以完成,但成为骑士的经历却非常复杂。
像之前所说,骑士必须是能买得起马的人,这就要求这个孩子的家庭不能太寒酸,起码有买得起马匹的财力。如果是出生在贵族家庭,那么这个孩子从7岁起就要被送到另一个骑士家庭当侍童,学习跟骑士有关的各种知识和礼仪。14岁的时候,开始接受骑士基础训练和忠诚思想、信仰、勇气的教育。21岁时,可以受封。在受封之前,受封者要先沐浴更衣,换上统一的白色衣服和红色袍子。白色代表自身的洁净,也就是家世背景、政治档案没有污点;红色代表鲜血,表示准备好随时为战争流血牺牲。
换好衣服后,要禁食一天。这一天,骑士要拿着剑跪在盾牌面前向耶和华祷告,祈求得到神的庇护,并求神原谅自己的罪孽,同时发誓会以手中之剑维护正义。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反对受封者成为骑士,就可以拿剑去破坏受封者面前的盾牌,受封者必须以剑保护自己的盾牌。
经历过这些,基本上就可以成为一名骑士,完成最后的受封仪式。
罗马竞技场只用来斗兽
罗马竞技场又被称作罗马斗兽场,这自然而然让人觉得竞技场只用来斗兽。实际上,古罗马竞技场在建造之初是为了迎接凯旋的战士和赞颂伟大的古罗马帝国,里面经常上演拳击、斗剑、赛马等表演,当然也包括著名的斗兽表演。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斗兽都是一项高消费运动,因为用来决斗的野兽大多来自异国他乡,费用很高,所以并不会经常上演,倒是驯兽表演会更加常见。
在斗兽场还有一项当时呼声很高的运动,那就是以残忍著称的角斗。无论什么时候,角斗都是斗兽场一天表演的高潮。角斗士大多由奴隶、犯人、俘虏组成,当然也有纯粹为了赚钱自愿当角斗士的平民。他们中很多人都受过专业的角斗训练,甚至有些毕业于专业的角斗学校。在古罗马,起码有四家由斗兽场资助的正规角斗学校,一共可以收纳2000名角斗学生。所谓角斗学校,不过是奴隶训练营和监狱的组合,受训对象可想而知。
在角斗中,有普通的打斗和必死一人的决斗,罗马贵族当然热衷于后者。决斗的双方分别是罗马武士和角斗士,罗马武士配有短剑、盾牌和头盔,角斗士配有三叉戟、网。最后失败的那方,要跪在斗兽场祈求看台上的观众免除他一死,如果观众们纷纷挥舞起手巾,他就可以活命;如果观众们手掌朝下,他必死无疑。
趣味展读
斗兽场的观众有没有女性
在许多关于古罗马的电影中,都可以看到斗兽场的前排坐着几位贵族美女。是的,斗兽场当然有女性观众,但女性观众不能坐在前两排。她们通常被安排坐在顶楼的座位上,为的是远离那些半裸的男性角斗士,而且顶楼看不清楚血腥的残杀。
法兰西人就是今天的法国人
法兰西是一个民族,法国是一个国家,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法兰西民族是法国的主要民族之一,祖先是古老的凯尔特人,最早被称为法兰克。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法兰克人到达今天的法国境内,并逐渐成长为当地的主要民族。其实在他们到达法国之前,法国已经有部分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利古尔人和阿尔萨斯人。公元51年,罗马帝国占领今天的法国地域,统称当地民族为高卢人。在古罗马帝国漫长的统治中,法兰克民族开始被罗马化,民间用语由原先的凯尔特语变成了拉丁语。
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大量的日耳曼人入侵,促使法兰克民族独立的觉醒。公元486年,法兰克部族首领克洛维联合其他部族建立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的崛起非常迅速,很快将领土扩大到高卢全境和莱茵河东部的日耳曼人领土,在6世纪中期成为欧洲最大的日耳曼人国家。在这个时候,法兰克王国的法兰西人只有百分之二,连主要民族都算不上。843年,法兰克王国在查理曼大帝去世二十多年后一分为三,分别为东部法兰克王国、西部法兰克王国和东西部之间的地区。东部形成了后来的德国,西部形成了后来的法国,东西部之间的地区变成了后来的意大利。法兰克的语言也变成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以及其他西欧民族语言。
今天的法国依然是多民族并存的状态,以法兰西民族为主,还有日耳曼、英格兰、苏格兰、犹太等少数民族。
趣味展读
“法兰西”是什么意思
法兰西最初的叫法应该是法兰克,尽管它们在今天被视为一个意思,但法兰西是法兰克的演变叫法,意思是“勇敢、潇洒和大胆”。当年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西部法兰克王国演变为法兰西。“法兰西”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1世纪的《罗兰之歌》中。现在的法国全名为法兰西共和国,人们习惯称为法兰西。
古罗马和意大利是一回事
尽管意大利的首都名叫罗马,但古罗马跟意大利依旧是两个概念。如果一定要说它们之间有联系,那么就是古罗马文明是从意大利半岛的中部崛起的。
古罗马文明基本分为三个时期,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
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的台伯河下游建立了罗马城,标志着王政时期的开始。公元前509年,罗马结束了王政,实行共和制度,罗马共和国正式拉开帷幕。
公元前27年,古罗马帝国诞生,创立者是屋大维,历史上称其为奥古斯都。罗马帝国分为两大阶段,前期帝国和后期帝国。前期帝国从公元前27~192年,经历了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这个时期的罗马帝国从初期崛起到鼎盛,被称为罗马的黄金时期。后期帝国从三世危机开始,经历了伊利里亚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国、狄奥多西王朝。狄奥多西王朝是罗马大统一的最后时期,狄奥多西一世去世后,他将帝国一分为二,东部给长子阿卡狄乌斯,西部给幼子霍诺里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