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放下名利欲望,才得生命真谛(2)

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有一次赏赐群臣饮酒,日暮时正当酒喝得酣畅之际,灯烛灭了。这时有一个人因垂涎于庄王美姬的美貌,加之饮酒过多,难以自控,便乘黑暗混乱之际,抓住了美姬的衣袖。美姬一惊,左手奋力挣脱,右手趁势抓住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并告诉庄王说:“刚才,有人牵拉我的衣襟,我扯下了他头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拿火来看看这个断缨的人。”庄王说:“赏赐大家喝酒,让他们喝酒而失礼,这是我的过错,怎么能为要显示女人的贞节而辱没他人呢?”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欢。”群臣一百多人都扯断了帽子上的系缨而热情高昂地饮酒,一直饮到尽欢而散。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个臣子常常冲锋在前,打了五次战役每次都尽力冲到最前边。庄王感到十分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那人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饮宴被扯断了帽子上系缨的人。”

199年,曹操与实力最为强大的北方军阀袁绍对垒官渡。当时袁绍号称拥兵百万,兵精粮足,而曹操兵力只及袁绍的十分之一,又缺少食粮,明显处于劣势,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曹操这一次必败无疑了。所以,有许多老臣和带兵的将领纷纷暗中给袁绍写信,准备在曹操兵败后归顺于袁绍。

结果,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奇计,袭击了袁绍的粮仓,一举扭转了战局,打败了袁绍。曹操在清理从袁绍军营中收缴来的文书材料时,发现了自己部下的那些信件。他看也不看,就命令士兵立即全部烧掉,并说:“战事初起之时,袁绍兵精粮足,我自己都担心不能自保,何况其他的人!”

如此一来,那些怀有过二心的人全都被曹操的气度所折服,愿意一生效忠,这对曹操稳定大局起了很好的作用。这看似简单的一手却十分高明,它将已经开始离心的势力又收拢回来。

楚庄王和曹操都是擅长驾驭属下的领导,对于属下的小过失,他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展现自己的豁达气度,虽不对属下进行小惩,却也能起到令属下不再犯错的效果,并且能让属下对自己更加忠诚。领导和上司的宽宏大量对于下级员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领导能容忍下属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愿意给其戴罪立功的机会,那么,知错——每个人有羞耻心的下属一定会加倍地努力,来感激领导对他的再造之恩,这岂不是更好的处理方法吗?

跟曹操相比,他的大儿子即后来的魏主曹丕,却是个小器之人。曹丕在曹操还是丞相的时候就格外嫉妒弟弟曹植,虽然他自己贵为长子,将来的大位继承人,但是他仍然担心曹操将来会让曹植继承相位。曹操特别喜欢幼子曹植的才华,觉得众儿子之中唯有他最像自己,所以对他格外器重,经常对他特别培养。明眼人都看得出曹操的用意,曹丕也不例外。因此,曹丕会时不时地使用一些阴谋诡计陷害弟弟,甚至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还想借机除掉弟弟。后来曹操离世,曹丕不顾众大臣的反对逼迫献帝让位,自己登基称帝,并进行了一系列清扫异己的行动。其实,曹植很早就看出哥哥的阴谋,他时常谨慎小心,原以为等哥哥登基后,他就不用再这样小心过活,可惜他错了。曹丕从曹植的属地将其捉回,还提出“七步之诗”的题目刁难弟弟,其实就是想找个借口杀掉曹植,以绝后患。最后,曹植含着泪水做出了“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让新皇曹丕无话可说。

上级对下级需要宽宏大量,用激励、奖赏来笼络人心;平级之间也要有这种肚量。同僚、同事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其实,彼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体谅,很多矛盾都是可以化解的,你让一步,他退一步,大家彼此“得饶人处且饶人”,共同协作岂不是很好?

三国时期的蜀国,诸葛亮去世后朝政一直由蒋琬主持。他有个下属叫杨戏,性格孤僻,讷于言语。平常蒋琬跟他讲话,他也是只应不答,别人看到了都觉得杨戏这样过于傲慢,替蒋琬不平,可是蒋琬却总是替杨戏说话:“人各有秉性。杨戏那个人不愿意当面赞扬我,也不愿当面批评我。所以,只好不做声,其实这才是他的可贵之处啊。”后人通过这个故事来赞扬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蒋琬的宽宏大量为其在蜀国上下赢得了很好的名声,也在群臣之中树立了很高的声望。

有这样一个童话故事:黄蜂和蛇为争夺一个苹果而大打出手。蛇用力地甩尾巴,那阵风就已经让黄蜂喘不过气来。不甘示弱的黄蜂左右闪避,瞅得一个空档,用毒针猛地一下扎进蛇的头部,还紧紧叮着不放。蛇不停地晃动脑袋,希望这样可以把黄蜂甩掉,可惜顽强的黄蜂牢牢地扎在那里,丝毫没有想撤的意思。蛇一直喊着痛,忽然,一个拿着火把的农夫经过,蛇透过草丛认真盯着他的行动路线,心里暗想:既然黄蜂让我如此痛苦,我也不会让它好过,我们来个玉石俱焚、同归于尽。最后,蛇和黄蜂扭成一团,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看完这个故事,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是多么愚蠢的两只动物啊!然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就常常担当着或蛇或蜂的角色。黄蜂和蛇代表着敌对双方,苹果代表共同利益,为了争夺这个利益,原本的知己可能变仇人,老同学变路人甲,合作伙伴变生死冤家……因此学会宽容,是处世的必需。大度一些,宽容一些,在宽容他人的同时,你也能为自己赢得好处——至少不会让对方置你于死地。

小帕克气冲冲地回到家,还开始乱扔东西。院中干活的父亲看到儿子如此生气,就把他叫到身前询问。

帕克嘟着小嘴一步一步挪到父亲跟前,说:“爸爸,我感到十分生气,吉利再也别想得意。”

父亲于是耐心地听儿子讲完其中原委,帕克说道:“吉利让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丢尽了面子,我现在恨不得他马上倒霉!”

父亲去院中拿来一块黑木炭,对儿子说:“现在,你把挂在那儿的白衬衫当作吉利,把这块黑炭当成你希望他倒霉的事情。只要你砸中衬衫,就代表吉利遇到了一件倒霉事,我们来看看等你把黑炭用完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帕克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就随手拿起黑乎乎的木炭向远处的白衬衫丢去,等到黑炭扔完了,也没有砸中几块。

父亲问:“现在感觉如何?”

帕克气喘吁吁地答道:“我快累趴下了,但是很开心,因为我还是砸中了几块,你看,那白衬衫上有好几个污点。”

父亲又让儿子去照镜子,帕克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已是满身黑,脸上只剩下牙齿是白色的了。这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开导儿子,说:“你看,白衬衫并没有因为你砸它而变得格外脏,倒是你自已变成了‘黑人’。你幻想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倒霉事,结果,在自己身上应验的有许多。记住,孩子,当我们的坏念头在他人身上兑现一部分的时候,别人或许真的倒霉,但是我们自己也同样留下难以清除的污点。”

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就去“诅咒”别人,当你“诅咒”别人发生很多倒霉事情时,结果最倒霉的事却落到自己身上了,这该是多么可悲的事啊!所以,要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首先,就要具备可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的话虽然浪漫,却也不无现实启示。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有些时候对一些事斤斤计较未必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反而当你不去在乎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阿亮和小娟已经结婚快10年,老公就一个毛病——喜欢抽烟,怎么都戒不掉。有一次,阿亮和几个哥儿们在家里看球赛,男人看球,总离不开香烟。等到球赛结束,大家已经抽了四盒多了。小娟什么也没说,只是一直在阿亮身边陪着,在他们不注意的时候,打开窗子,让新鲜的空气进来。一个哥儿们充满了疑惑,就问小娟,为什么不管管阿亮和他们抽烟呢。小娟微微一笑,说:“我也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是如果抽烟能让他快乐,我为什么要阻止呢。我情愿我的丈夫快快乐乐地活到60岁,我也不愿看着他勉勉强强活到80岁。毕竟,一个人的快乐不是时间和金钱可以换来的。”后来,当几个哥儿们再见的时候,阿亮已经戒烟了。问起原因时,他憨笑着说:“老婆能为我的快乐着想,我也不能让自己提前20年离开她呀。”

戒烟,本是家庭矛盾的焦点,但是,由于这位妻子的宽宏大量,使得这样一件容易发生争端的事情,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解决。

放下自欺欺人的虚荣心

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庄子·内篇·逍遥游》

译文

“名”是“实”所派生出来的次要的东西。我怎么能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呢?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到:“名”是“实”所派生出来的次要的东西,我们怎么能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呢?名利本来就不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部分,可惜有些人往往看不穿这其间的主次关系,放弃实实在在的生活而去追逐虚无缥缈的名利,这种本末倒置的事情归根结底都是人们内心的虚荣在作祟,不是自欺欺人又是什么呢?

曾经有人这样讽刺虚荣心强的人:如果只是把牛的角去掉就称之为猪,把白鹭的羽毛染成黑色就叫乌鸦,那么就是再愚蠢的人也会怀疑的。一味地自欺欺人,只会招致天下人的耻笑。

掩耳盗铃的故事大家都明白,然而当事情真正落到自己的身上时,人们往往碍于面子,不能正视事实,最终只好“打肿脸充胖子”。即使你当时做的事让大家很满意,可是一旦危机真正到来时,你没有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还是“面子工程”时,尴尬的只能是你自己,好面子的你最后也只能是“丧尽颜面”。

刘邦死后,吕后专政。一天,吕后收到一封来自匈奴冒顿的信,冒顿在信里专横跋扈,言辞轻浮,还扬言要娶吕后为妻。看完信后,吕后大怒,立刻召集了文武大臣,商讨对策。

樊哙听完吕后讲述,首先大声说道:“臣愿领兵数万,势必踏平匈奴。”众将随声附和,高呼出战,一场战争似乎不可避免。

正在这时,大臣季布大声说:“樊哙当斩!”一句话说得众人惊愕,文武百官诚惶诚恐。紧接着,季布说道:“先帝刚刚驾崩,举国同丧。正当休养生息之际,樊哙却大言不惭,要领兵出战。这不正是为了迎合太后,而不顾念天下安危么?更何况冒顿一向喜欢夸大其词,这次也未必真的敢进犯中原,我们又何必主动出击呢?”听完这段话,吕后脸色渐渐缓和下来。

一段时间后,吕后给冒顿写了封回信,信里讲到:大王如今记得我,还给我写信,可惜我年老体衰,配不上大王您了。现在奉上我平日的马匹,希望大王能够喜欢。吕后的这封信看似卑躬屈膝,实际上却是有大智慧的:一方面表明自己看破冒顿的阴谋,想挑起汉匈之战,好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吕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采取如此务实的策略,避免了贸然出战。

如果当初吕后采纳樊哙的进言而贸然出击的话,不但是自欺欺人,起不到任何的效果,而且战争的结果必将是大损国力、生灵涂炭,对于建国之初的西汉将是灭顶之灾。

通常情况下,虚荣心重的人很难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们既不能坦然接受也不打算改正,竟选择“打肿脸充胖子”的愚蠢策略。表面上看得过去,殊不知你的自欺欺人,只会越发让人看低你。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者不足,只要我们勇于改正,是不会被人耻笑的;只有那些真正敢于直视自己缺点的人,才能赢得大家的尊重。试问,谁愿意跟一个虚伪的人交心做朋友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专门讽刺那些矫揉造作之人,对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从前有一个穷人要到他的富人亲戚家做客,他在心里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不能丢面子。当时是隆冬腊月,没有棉袄的穷人只好穿着葛麻衣服;他又害怕别人说自己粗俗,于是拿了把扇子握在手里以充文雅。当别人问起时,他便说:“我天生好热。即使在冬天,我也要保持凉快。”宴席过后,主人看不惯他的样子,打算捉弄他一番。晚上,主人为他准备了单被和凉枕头,还让他去水池边的凉亭睡。当夜,穷人实在忍受不了寒冷,就用单被遮住身子打算去寻找一处暖和的地方,谁知一脚踩空,掉进水池里。主人听到响声,出来发现他在水池里,忙问怎么回事。那穷人故作镇定地说道:“因为我怕热怕得厉害,虽然睡在凉亭上,可我还是想洗冷水澡。”

都快要冻死了还不忘要面子,矫揉造作、自欺欺人到穷人这样的地步,就真的是无可救药了。当我们耻笑穷人的时候,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我们自己是不是也会这样子呢?

一般来说,名和实应该是相符。所谓“名副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名声应该与他做出的贡献相等。“名副其实”的人做事不图虚名,不摆花架子,而是追求实效为第一,这样才是真正的“做事”。

虚荣是一种内心的虚幻荣誉感,它会使人脱离现实世界,堕入虚拟,忘乎所以。一旦这种虚荣心膨胀,人们沉溺于自己的名誉之中,那么他们就很难取得发展,也就很难再有所贡献,以往的名声也就变成了虚名。

虚名往往使人放弃努力,沉溺于过去的名声里,不思进取,最后一事无成。中国古代就有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叫伤仲永的人被虚名所误的人生教训。仲永小时候是乡里的神童,过目不忘,还能吟诗作对,被乡人称颂。可是他成名以后,每天都忙于应付大家的称赞,沉醉于虚名里,不再努力学习。伤仲永渐渐地长大了,他的资质变得平庸,和其他的乡人一样,再也难以得到大家的称赞,他的一生也是碌碌无为。这就是虚名毁掉人一生的例子。

名声是别人给的,有时并不完全是自己的。倪萍,作为中国知名的主持人,却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女性。她平常就像普通人一样去菜市场买菜砍价,和小区里的物业人员聊天,似乎忘记自己是一个名人。当问及别人怎么看待倪萍时,大家都觉得倪萍是个没有架子的“姐姐”“阿姨”“姥姥”。在一期《天天向上》节目中,倪萍讲道:“主持人也是普通人,我们的一切都是观众给的,我们怎么能算是名人呢?我不觉得自己是名人,我就一普通老太太……”正是因为倪萍的贴近生活,和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才使得她的主持风格一向亲近平民化,才使她的群众基础一直很牢固。虽然她现在很少出现在电视节目中,但是她的知名度以及大家对她的热情却从未降低过。不慕虚名、踏实做事的人才能最终收获真正的名声,其名声才能恒久。

还有一些人取得名声后,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味地维护自己的名声,结果,很容易就被自己的名声所累,这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