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忍辱:豁达忍让化解烦恼

忍辱修行放下嗔恨

忍辱所以度嗔恨,忍是指一颗忍耐的心,辱指的是所忍之境,也就是要忍什么辱。如果连辱都能忍,其它任何境遇就能比较容易忍受了,嗔恨之心也就断掉了。

大多数人理解的忍辱是忍受来自于他人的辱骂和过头的做法等等,这一理解并不全面,只是理解了忍辱的一方面,这里所说的忍辱除了忍别人给予的辱之外,还要忍受自己所处的境。在穷苦病苦的处境中,不生颓唐和卑鄙的念头;在富贵得意的顺境中不生骄矜沉迷的念头;在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平常处境中,不生迁随移易的念头。

忍辱不仅是忍受心理上的侮辱戕害顺逆等境,还包括忍受生理上的创痛、饥渴、寒热等处境。忍辱是跟嗔恨烦恼作战,嗔恨烦恼时时刻刻伺机袭击我们,只要我们的念头头稍微一动,嗔恨便起了,烦恼便来了。

总结起来生活常见的忍辱主要有以下几项:“忍谩骂,忍侮辱,忍毁谤,忍冤枉,忍地理环境造成的伤害,忍生活处境带来的影响,忍人争先,忍生理上饥渴寒热创痛,忍心理上侮辱戕害顺逆。”

佛教中也把忍辱分成五个层次,这与生活中常见的忍辱分类标准不同,生活中常见的忍辱是针对我们常常在面临具体状况时容易失控的环节提出的,而佛教中的忍辱是修行的法门,是按修行程度的不同由浅入深而分的。对于佛教中的这五个忍辱法门,我们这些非出家人也能做到,一起来看下这五个法门分别是什么:

忍辱法门的第一个层次是生忍,指的是当我们处于辱的境遇当中时,既不能回避又不能抵抗,虽然心里觉得烦恼痛苦,但还是要坚强地把它忍下来。

第二个层次成为力忍,是指辱境到来的时候,我们不去计较,而是退一步、让三分,把自己的嗔恨之心压下去,以念佛的方法、借助佛号的威力让自己安定下来。

第三个层次被称为缘忍,指的是当辱境摆在眼前的时候,我们以因缘观来推究根本,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受这样的辱。每一种结果必然是有原因的,此时所受的辱一定是之前种下的因造成的。以因缘观来看问题,自然就能心甘情愿地忍受而不生嗔恨了。

第四个层次是观忍,《金刚经》上说“诸法空相”,佛门中也说空相空境,既然是空,那么也就不存在辱与被辱的境界了。

第五个层次是慈忍,慈忍指的是我们不但在辱境面前不生嗔恨,反而能看透对方的愚痴可怜,同情他、教化他,使他觉悟并悔过自新。

火烧功德林,嗔恨一起,一发脾气,积累的功德瞬间烧毁。只有忍辱修行才能帮助人们放下嗔恨,内心安然。

忍谩骂心怀敞亮

忍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也是一种罕有的定力。忍受别人的谩骂甚至殴打,不是因为我们无能,而是我们心怀宽广,不想徒增烦恼。人生短暂,几十年后,骨骼被埋入黄土,一切都将随风化去,你所在意的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你所为之咆哮的也终将流落在尘埃里无从分辨,忍一时,得一世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印光法师认为:“夫一切法门,皆需依戒定慧之道力。若道定慧力深,则烦惑净尽。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

法师认为忍让非常重要,它是一切法门的根本,是内心清净的根源,我们应当发心修行,增长自己的忍让之心。能忍便是豁达,便是上品。

《杂阿含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

如来对富楼那说道:“我已经把修行的方法告诉了你,你到底有什么样的打算?”

富楼那真不愧为地藏王菩萨,他回答:“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得蒙佛祖垂训,我想到你说的西方输卢那行修。”

如来对富楼那说:“西方输卢那的人们凶恶、轻躁、弊暴而且好骂,假如你到了之后,他们也会如此对待你,你该怎么办呢?”

富楼那回答说:“倘若那里的人果真对我凶恶、辱骂,并且对我有所侮辱,我会这样想:‘这里的人其实是本心善良而且有智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他们在我的面前表现的凶恶之极、对我还打骂侮骂,但还没有用拳头、石头等打我、投我。’”

如来接着说:“假如那里的人只是对你凶恶、轻躁、弊暴、骂辱,当然你是可以脱身的,并且不会在意这些,可是假如他们用拳头打你、用石头投掷你,你又怎么办呢?”

富楼那接着回答说:“果真这样,我会这样想:‘这里的人其实心地善良,他们的内心是有智慧的。因为虽然用手、石头打我,却还没有粗暴到使用棍棒和刀枪。’”

如来说:“倘若那里的人用刀枪和棍棒伤害你,你又当如何呢?”

富楼那仍然回答说:“我依旧会就这样想:‘虽然他们用刀枪伤我,但是并没有把我杀了。”

如来又紧逼说:“倘若那里的人硬要杀你性命,你又怎样?”

富楼那仍然坦然回答说:“果真我被他们杀了,我自认为是解脱了,凡有所修行之人皆因为厌恶自己的色身,或自杀、或服毒,抑或上吊自缢。那里的人依旧是心地善良,内心有智慧。”

如来遂笑着说:“好啊,你真可以称得上善学忍辱的典范了,你非常适合这个职位,可以到那片恶土去度化人、解脱人、帮助人了。”

正是因为富楼那能这样忍辱豁达,这样有定慧,他才能成为一地之王,度化那里苦难的众生。

再来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某弟子问拾得和尚:“现在有人诽谤我、欺辱我、并轻蔑我,我应当如何对待他呢?”

拾得和尚回答:“只需忍他,让他,任由他,对他的行为不予理睬,等再过几年,你再看看他是什么样子。”

弟子不甘心,又问:“我可以躲吗?”

于是拾得为他说了弥勒菩萨的一首偈子: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凭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常言道:“能忍人所不能忍即为高。”忍并非无能的表现,而是一种莫大的勇气和毅力,是具有极高定慧的表现,心有定慧,能忍豁达,遇事才能不骄不躁,平静处之。

放开心量随顺因缘

沧海桑田,世事难料,我们应当忍耐环境带给我们的伤害,放开心量,凡事顺其自然,万事都有因缘,在因缘面前要懂得忍和随顺。

印光法师法语开示:“娑婆世界,是一大冶洪炉。能受得烹炼,则非世界中人矣。不能受得烹炼,则烹炼之大冶洪炉,反为毒器,为苦具。”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无法用言语解释,人来到这个世界走完一生,需要忍耐和承受很多预料之外的事情。这看似是命里注定的一切,都是如法如律的结果。机缘规律就好似一张密密麻麻的网,他将人生在世的所有修炼都编织在了其中。我们要坦然地接受这一切。想要的、不想要的、高兴的、不高兴的,得到的、失去的,都不必有太多的计较,那些人生的羁绊和负担是生命对我们的考验,是我们必须忍耐和学习的人生课题。

我们要懂得忍耐,懂得随顺于姻缘、以开阔的胸怀、恬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不测与变幻,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使自己内心轻松,变生活中的坎坷为平坦。这是一种应对人生的心态,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

生活总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这些事情会带给我们痛苦和伤害,这是对人的定力和意志的考验和锻炼,我们要懂得忍耐,这忍耐不同于先忍而后爆发的那种忍,对生活的忍耐是一种修炼,是对心理空间的扩容,是让我们学会打开心量,以更高的心智来包容生活,以更大的定力来随顺因缘,从而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无法挽留什么,也无法驱散什么,放开心量,一切随缘”,这是洞山禅师的话。其实这种面对生死无所畏惧、随缘应对的态度,在智者之中随处可见。后唐的保福禅师在将要圆寂时就曾向他的弟子们说:“我最近总感觉身体不适,可能是世事缘分已尽。”弟子们听了议论纷纷:“师父的身体看起来还很健康”,“我们还需师傅的教导呀!”但其中却有一位弟子问道:“缘分即尽,师傅是去好呢?还是留好?”这最后一问,不只是禅师的生死问题了,还包括了是否要直面生死的人生态度问题。

保福禅师非常坦然,他镇定地问道:“那你说师傅我应该怎么样做才好呢?”这个弟子张口既答道:“生也罢,死也罢,我们当放开心量,承受因缘的安排。”他的回答直切根要,不苦求、不执着,有大量、懂忍耐。可见这个弟子已有所悟。

保福禅师听完这个弟子的回答,高兴地说:“怎么为师的心里话都叫你给偷听去了呢。”说完跏趺圆寂。

我们的一生都在受机缘的指引。聚散总能给人们心里留下些许的美好或伤痛;缘聚缘散,如行云流水,轻飘而过,来去自如。世事既是如此,我们应当顺其自然,不应执着,有缘就接受,无需喜,无缘亦不强求,只能忍耐,不必悲伤。

放下离别的伤痛

聚散终有时,缘分由天定,聚时开心散时伤心,在无数次聚散之后,生命终将老去。与其在一次次的悲喜中老去,不如趁早把聚散看淡、看开、放下,让自己既享受得了相聚之欢,也承受得了离别之痛。

印光大师决定出家之后,他趁着哥哥不在家,自己悄悄跑到寺庙里向师傅表明出家之心,哪知没过多久,他哥哥找到山上说母亲病重,要大师回家探望母亲。大师回家之后,发现母亲身体很好。原来是大师的家人舍不得他出家,这才谎说母亲病重把大师骗了回来,大师的哥哥把大师锁在家里不住出门,有一天亲戚办喜事儿宴请大师的大哥,印光大师要求跟着一去。

在酒席上,大师为了迷惑哥哥,让哥哥放松警惕,他特意当着大家的面大口吃肉,哥哥非常高兴,以为三第终于断了出家之心,对大师的看管也就不那么严了。

有一次哥哥出门办事儿,嘱咐大师好好照顾母亲。哥哥走后,大师趁机跑出家门,从此他云游行脚,不敢再让家人知道自己的下落。

大师自己也知道母亲和两个哥哥难以承受离别的伤痛,但是人生很多事都是缘分,每个人都要忍受这种离别的伤痛,包括自己的两个哥哥和母亲。

世界上的太多事都可以求,但是聚散的缘分求不得。只有看的开、看得淡,才能承受这离别之痛。

人海茫茫,有多少人因为缘找到了自己的一生伴侣,又有多少人因为缘和心爱的人分离。有时候能否化解离别伤痛,就在一念之间。

从前,有一个男子娶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两个人恩恩爱爱的过日子。可是突然有一天,男子的妻子竟然离他而去,投入了别人的怀抱,并且和那个男人私奔去了别处。他难过极了,饱受痛苦折磨的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回妻子问个明白。

这个男子走了好久好久,走出去了很远很远,吃了很多苦,可是他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妻子。终于有一天,他再也坚持不住了,他又累又饿,昏倒在了一片小树林中。

朦胧之中,他一位老者向他走过来,那老者头发雪白,身着白衫。老者对他说:“年轻人,不要白费力气了,你们的缘分已尽,不要再找她了,赶快回去吧。她现在生活的很好,再这样下去你会把自己搞垮的。”

男子说道:“我真的好奇怪,为什么我们生活的好好的,她说变就变了呢?我只是想要找到她问清楚这一切。”

那白发老者告诉他说:“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你们两人因前世之因,今生才有一次相遇的缘分。你和他的前世中,你在海边散步时看见她躺在海岸上,呼吸已经停止了,所以你便将自己的一件大褂盖在了她的身上。她今生做你妻子,就是为了报答你这一行为。”

男子不解,急忙追问:“既然是报恩,为何她又离我而去,跟了别人呢?”

老者接着说:“你把自己的大褂给她盖上之后,就离开了,后来又过来了一个人,这个人见她可怜,于是就找了个地方把她埋了。因此她也是为了报恩才离你而去,跟那个男人走了。虽然你仍然爱着她,可是你们两个的缘分已经到头了,她之后的缘分是和另外一个人的了。”

男子这才恍然大悟,他们这是缘尽该散了。他心里的疼痛慢慢减轻,心情也平和了不少。他从昏厥中醒来,睁开眼睛看着周围的一切,“既然如此,我应该忍耐这种悲伤,接受这个现实,承担生活对我的考验,不与既定的缘分争高下,要看淡离别的伤痛,让自己渐渐快乐起来。”

正如这个男子所想,忍耐不是要将伤痛留在心底,而是要接受现实,将离别的伤痛看淡,重新快乐起来。

我们自上学开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之后又参加工作,这中间有多少的聚聚散散,人生的旅途似乎一直都在聚散离合之间变动。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同学的聚散离合,同事朋友的聚散离合,家人间的聚散离合,每一次都有悲喜,每一次都有笑和泪。这其中有苦有甜,这一切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变得成熟。

缘分来了懂珍惜,缘分去了懂放手。我们要学会忍受这些聚散,这忍受是一种智慧,会将我们带到人生的更高处,让我们懂得相聚之缘,看淡离别之痛,看透人生起伏。

放下争执让人三分

我们当然应该坚守内心的原则,坚守灵魂深处的高贵,不能因为屈服于压力或贪图物质利益的享受就轻易妥协。但是,在个人的名利或物质利益受到损害、或由于个人利益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如果能大气大量的退让一步,则不仅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种大忍之心的体现。

印光法师开示我们:“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宜一切事当前,皆以海阔天空之量容纳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之旅,各种情况都难以确定,也不可能只是一帆风顺的向前。有很多的时候,我们只有忍让才能把事情引向正途,才可以海阔天空。遇事能够退一步想,不单单是给别人留有余地,对自己也是一种修炼。

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说的就是忍让退步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据说古时候有一位宰相张英和一位姓叶的侍郎,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人毗邻而居,有一年遇到大雨天,隔着两家院子的墙塌了。重新修墙时,两家人都想多占地,于是张英的家人写了封信给朝中的张英,让他出面干预。宰相看完了信,即刻回信劝解自己的家人:“千里捎书为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看了宰相的回信,家人终于明白了忍让的道理,主动把墙退了三尺。叶家见此情形,心中也顿生愧疚,竟也把自家的墙退后了三尺。就这样,两家的墙之间出现了一个六尺宽的胡同,可供行人穿行。人们后来就给这个胡同命名“仁义胡同”。

万事忍为高,忍一忍其实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大的负面影响,反而使生活安宁了许多。所以遇事的时候尽量忍让些,退一步一切都和顺。

忍让不是压抑,要想提高修养,做到遇事心甘情愿地忍让,先要消除我们心底的气根,只有断了气根,才能做到忍让谦和。那么如何断掉气根以真心做到忍让呢,下面这个小故事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曾经有一位妇人,她时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然后就大动干戈。事后细想,她又觉得这样做不好,可是却说服不了自己,于是她去请教一位非常有修为的禅师。禅师默不作声地听完她的话后,把她带到了一个肃静的禅房,然后锁上门自己走了。

妇人很生气,想让禅师放她出去,她大骂禅师,骂了好长时间禅师也不予理睬,于是她又苦苦地哀求禅师。可禅师依旧不予理睬,最后妇人终于安静了下来。

这时禅师走到门前问妇人:“这会儿你还生气吗?”

妇人抱怨说:“我现在生自己的气,我气自己好好的为什么要到你这里来受罪。”

“看来你心里的气还是没有消。”禅师说完又走开了。

又过了一会儿禅师来到门外问妇人:“你这会儿怎么样了,还在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回答。

“哦,为什么不生气了?”禅师故作惊讶地问。

妇人回答:“即便生气又有什么用,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没有办法的事儿还不如不生气呢。”

“那你心里还是有怨气。”禅师说完又一次离开了。

当禅师再一次来到门前时,妇人主动告诉禅师,自己不再生气了,因为这不值得生气。禅师笑而未答,打开锁让妇人出了禅房。妇人站在禅房门口问禅师:“请问大师,气到底是什么?”禅师依旧没有回答,他走到桌前,拿起茶水倾洒在地面上。妇人看了好长时间,终有所悟,拜过禅师转身而去。

真的断了气根的妇人,在今后的生活中再也不为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跟别人发生争执了,她懂了忍让谦和,懂了退一步心境开阔的道理。

生活中的繁杂琐事太多了,忍一忍,让一让,退一步,会清净许多。人生中的很多事都在一念之间,转转念头既是天堂地狱之别。

有一天,信重武士来到白隐法师的住所,他向法师请教:“请问法师,世上真的有地狱和天堂吗?”白隐法师问道:“不知你是做什么的?”

“我只是一名武士。”信重武士回答说。

白隐法师听完就大声说:“你居然会是一名武士,试问有哪一个愚蠢的人会请你做武士,你看上去更像个要饭的乞丐!”

信重武士听完法师的话非常生气,他哪里受过这样的侮辱,他拿出宝剑就刺向白隐法师。白隐法师非但不怕,还继续说道:“这就是你的宝剑吗,它太钝了,它能砍下我的脑袋吗?”

信重武士大怒,他用剑指着白隐法师赫然说道:“你再敢胡言乱语,我就真的砍下你的脑袋,还不快住口!”

白隐法师依然镇定自若地说道:“地狱之门正在为你打开,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地狱了吧!”

刹那间,信重武士恢复了理智,明白了这是法师的教诲之法,随即收剑入鞘,躬身向白隐法师行礼。白隐禅师又说:“这就是天堂,天堂之门此刻正为你开启!“

好多时候都是如此,天堂或是地狱就在一念之间,美好的念头能让你瞬间到达天堂,邪恶的念头又会在瞬间把你拉回地狱。人一旦进入地狱,生活就会永无宁日,但只要我们能够忍让,凡事退一步,就会风平浪静,一生安稳。

放下被拒之辱种善因

很多事并非像我们想象的一样顺利,在遭到拒绝时我们不要心生怨恨,凡事都讲个缘字,我们没有修得这份缘,就不要再积累怨恨了。我们要学会以德报怨,以善报怨,多种善因。

印光法师曾说:“当此世道人心,陷溺已极。当弘佛法。俾瞒心昧理,肆无忌惮之人,造恶则长劫受苦,作善则永世受乐。自可少戢恶心,渐发善念。决不敢取快一时,以贻身后无穷之痛苦。当春秋时,诸侯大夫士死,各随其,杀人殉葬,而且以多为荣。虽孔孟老庄齐出,亦莫能止。自佛法入中国以来,纵南面称朕者,亦不敢为。又人怀善念,则国息刑法。”

法师教化众生一定要一心向善,切勿作恶,倘若人们心中都填满了善。即便当我们遭到拒绝遇到麻烦的时候,也不要生出恶心,忍辱行善多种善因,必然有会善果。

有一天傍晚,一位僧人在回山的路上正走着,忽然变天,大雨夹杂着雷声一并袭来。僧人心里思索:“看样子这雨是要下一阵的,我该怎么办呢?”他四下张望,幸运的是前边不远处有一片房屋,他便赶紧向那边走过去。

原来这是一片庄园,僧人向看门的仆人说明想借宿一夜之后,竟被其冷漠的回绝了,他被告知他们家主人向来不收留过往僧侣,让他再去别处看看。

僧人恳求道:“这雨实在太大了,附近已经没有其他人家了,恳请你行个方便,为我通报一声。”

“那你在外面等候,我去问一下我们老爷。”仆人不情愿地答复,然后转身进了里面。但仆人出来后仍说不可以,说他们家老爷不答应。僧人再次恳求收留,他说自己可以不进院里,只在大门口休息一晚,等避过了雨就马上走。看门的仆人还是不同意。僧人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了,向仆人问了他们老爷的名号,便冒着大雨跑回了山上的寺庙。

三年后的一天,这个庄园的老爷上山来烧香拜佛。原来这老爷后来娶了一个小妾,他对其宠爱有佳,这小妾是个信佛的人,这位老爷便陪着小妾到山上来上香。当他们进到庙里的大殿之内后,这位老爷竟在最前面的一块福禄牌位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心中充满疑惑,便找了一个小僧人问其中的原因。

小僧人就将三年前老僧人遇大雨求借宿的事情讲给他听。

原来那老僧人冒雨回到山上后,就叫人写了这牌位。还说这位施主和自己没有善缘,因此他要为这位施主立一个福禄牌位,每日为这位施主诵经,以求佛祖能降功德给这位施主,也想以此化解他们之间的不快。

这位老爷听了小僧人的话之后,为自己三年前的行为感到惭愧。从此之后,这位老爷也成了一个拜佛之人,而且一直虔诚的供养这寺庙的僧人。

人生在世,事事都无法预料,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我们都要多一份忍让,怀一颗善心,善待每一个人。

忍受鞭打慈悲度人

他人的行为不当,是因为他人的修为不够,假如我们因为他人不当的行为就恼怒怨恨,那我们跟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的智者要有一颗慈悲心,面对他人的不礼貌,我们不生怨恨,反生慈悲,以慈悲之心度化他人。

施慈爱于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佛家以慈悲心著称,慈悲心是所有佛法的核心。“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句话就强调要以慈悲为根本。

印光大师也说:“果能以慈悲心,不起分别心,既可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若志诚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应。如是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故梵网戒经,一一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倘能具大慈悲,发大誓愿,普化一切。以此功德,奉为父母祖宗回向,亦得承斯善利,同生西方。又况既生西方,证无生忍,则成无上道,获大涅槃,乃决定必得之事,其为荣也。”

印光大师教化修佛之人要有一颗慈悲心,以帮助修佛人脱离苦难造成正果。出家人的慈悲是持续的、坚定的,他们的慈悲中往往都有隐忍的定力在里面。

其实众生都有慈悲心,不同的是,修佛的人有定力,能忍耐,遇到忍无可忍的事情也不发作,仍然有慈悲为怀。而平常人,平时有慈悲心,一旦遇到着急的事情,或者被委屈被冤枉,嗔怒之心就起来了,慈悲心就被嗔怒挤跑了。众生真的要保持自己的慈悲,不让他被嗔怒赶跑,总归离不开一个忍字。

有一次梦窗禅师坐船过河去做法事,可就在船要离岸的时候,岸边又来了一个腰挎宝刀手拿皮鞭的将军。那将军见船已开,就大声喊道:“你们等一下,我要过河。”

整个船上的人都说:“船已经离岸了,不能再往回退了。”可梦窗禅师却劝船家:“我们其实也没走多远,大伙都行个方便,回去接他一下吧。”

大家见有位僧人为他说情,就都不再说话了。于是船家又掉转船头去接那位将军。谁知这将军一到船上,抬手就打了梦窗禅师一皮鞭,随即张口说道:“哪来的臭和尚,一边去,把座位腾出来。”

梦窗禅师头上挨了狠狠的一鞭,鲜血顺着印记慢慢流了下来,但他还是没说话,默默把座位让给了将军。大家也都被将军的无理吓到了,没有人说话。

船行到对岸,大家都匆匆下了船。梦窗禅师也慢慢走下船,他走到江边,默不作声地将血迹冲洗干净。

这位将军见禅师自始至终不说一句话,只是默默承受,忽然觉得对不起禅师,他走到梦窗禅师面前,双膝跪地请求禅师原谅,禅师平静地说:“没关系,年轻人性情总是急一些。”

是什么力量打败了这个无视一切的将军,让他肯跪下来认错呢?正是禅师的忍耐和慈悲啊!忍辱是大胸怀,忍辱能度人。

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的某个轮回中是一位忍辱行者,有一次忍辱行者在森林里打坐,忽然听到有很多人说话的声音,他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一群王公贵族打扮的女子正围着他看,于是他借机给他们说法。

这群女子都是国王的妃子,国王带她们出来打猎,走到这里觉得累了,就下令在这里休息,妃子们见国王睡着了,觉得没意思,就向四处转转,走到这里就看到了正在打坐的忍辱行者。

忍辱行者正在给妃子们说法的时候,国王忽然怒气冲冲地来了,他什么话也不说,抽出宝剑把忍辱行者的右臂砍断了,然后问他:“你恨我吗?”

忍辱行者回答:“不恨,我是忍辱行者,能忍一切辱,他日我若成佛,一定要先度你。”

国王惊讶地说:“你真的不恨?”

忍辱行者说:“如果我心里有恨,右臂怎么会长出来呢?”

国王这才发现,忍辱行者的右臂忽然完好无损地复原了。

五百年之后,忍辱行者成佛之年,这位国王是当时国君手下的一位大臣,释迦牟尼便依照五百年前的誓言度他出家修成正果。

有忍耐心的人定力深厚,慈悲广大,以忍耐保持慈悲,以慈悲度化他人,这是忍耐带给众生的福气。

忍者就是智者,忍耐是净化人心,感化世人的最高智慧。

忍耐失败放下纠结

凡人总是在大祸临头的时候、在不幸到来的时候开始抱怨,他们抱怨世事不公,抱怨老天不遂人愿,抱怨为什么倒霉的总是自己不是别人等等。其实没有谁天生就幸运,失败只是个过程,我们应当忍耐这种过程,经受这种考验,忍过日夜煎熬的时光,人生的境遇终归会逆转。

印光大师刚刚出家修佛的时候,为了躲避家人的追赶不得不去别处行脚挂单,当时他还是个小沙弥,很少有寺庙能留沙弥挂单,但是有一座寺庙的住持在了解了大师的难处之后,就让他留了下来,给他安排烧水做饭的活,印光大师勤奋认真地干着自己该干的事儿,一旦有时间就修习佛法。

大师对佛法至真至诚,后来才能为护持众生的一代高僧,成为净土法门的第十三代祖师。任何事情都有个过程。通往成功的道路都是荆棘和苦难,只有忍得住心性,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和几个老乡做生意,遭遇了天灾,结果可想而知,他损失惨重。没想到祸不单行,当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乡后,又赶上父亲经营的生意遭遇了大火,所有的东西都被烧光了,从此家中一贫如洗,几乎要食不果腹了。他的父母因为承受不起打击,悲伤过度,竟然又相继过世了。

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在集市上流浪,他看到一个算命先生,就走过去问卜自己的命运,算命先生说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强求不得,他这辈子是不会有翻身之日了。年轻人非常绝望,他什么也不想做了,彻底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就连衣食住都要靠亲戚朋友接济了。

终于有一天,年轻人下定决心要自杀,他来到一条小河边跳河自杀。可是没有成功,有一个大和尚把他给救了。大和尚问这个年轻人:“一个生命的成长真的很不容易,你为什么要选择自杀这条路呢?”

年轻人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原原本本地对大和尚讲述了一遍,最后颤声问大和尚:“我的命为什么这么苦,我难道真的就要从此潦倒吗,如果真是这样,这还不如一死了之的好。”

大和尚听了他的话,微笑着说:“命运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人生其实活的就是一个过程,我们应当明白,结果对自己不是最重要的,但过程一定要自己去慢慢体会,我佛慈悲,请施主忍耐此时的境遇,继续走完你的人生。”

年轻人还是有些不解,仍旧问大和尚:“师傅,不知我这一生还有机会再翻身吗?”

大和尚没有回答,而是随手在旁边的树上摘了一片叶子,然后问年轻人:“你能否告诉我,这树叶是完好的还是破碎的?”

年轻人想了一会儿说:“假如我回答是完好的,你一定会想办法把它碾碎。”

大和尚哈哈大笑,说道:“不错,其实命运和这片树叶是一样的,它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年轻人最终领悟了大和尚的开示,放下纠结重新振作起来,认真地面对生活。

我们的命运都有着不可预知的不确定性,这其中的成功与失败也不过是一个个的开始和结束,都是生命过程的一个个转折点,这不应当成为我们整个生命的重点,我们要重视的应当是整个人生过程是否精彩。只要过程中有努力有汗水,好的结果必然属于你。

太多的人看重的往往是结果,而没有看到别人为这一结果而做出的拼搏。在过程中努力,绝不因一时的失败而自暴自弃,也不要因一时的小利而迷失了自己,要知道失败是命运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瑕疵而已,但命运终归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我们懂得忍耐,能更加勤勉地经营人生,人们必然精彩。

越苦难越努力

人生就是一场修炼。印光法师引导众生,人生的困苦是灵魂的修炼,我们要为善、要向上。

人的一生充满了迷茫和痛苦,人们在迷茫和痛苦中彷徨失措却找不到方向。面对痛苦,很多人不知如何解脱,面对打击,很多人不知如何应对,其实只要我们不放弃,只要我们心理上不认输不低头,就一定能找到出路。

有诗云:“人生奔走万山中,踏尽崎岖路自通”。

印光大师出家之前,有一个阶段相信欧韩传入的辟佛的思想,他跟这种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并诽谤佛法。后来他病困数年,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在病困的过程中,印光大师开始悔悟,他感叹自己不逢善友,悖叛圣道。于是,印光大师决定洗心革面,出家为僧。终生弘扬佛法,护持众生。

印光大师为征得家人同意,即私自到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投道纯老和尚披剃出家。家人中最反对大师出家的就是他的大哥,因为印光大师出家之前,一直在他大哥的教诲下成长,可以说他的大哥也是他的师长。

印光大师出家三个月之后,他的大哥就找到他,告诉他母亲生病了,要他回家探望母亲,然后再回来修行。印光大师知道这是借口,但是因为哥哥说母亲病了,他也没有办法拒绝,就只好跟着哥哥回家了。

印光大师到家之后,发现母亲没有生病,对于他的出家,母亲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但是他的哥哥倒是极为反对,常常带着他出去应酬一些俗事。

有一天印光大师趁他的大哥和二哥都不在家,偷偷拿回了僧服,拿了二百吊钱当路费,就从家中逃走了,他先炮灰莲华洞,怕他的兄长追赶,又连夜赶往湖北,挂单在竹溪莲华寺。在寺里任挑水打煤的苦役,供常住40余人之用,日夜不休。

1891年的时候,印光大师托人带了一封信给家里人,但是没有收到任何回复,后来大师知道他的至亲骨肉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从此大师再也没有打听过家里的事。

印光大师的出家充满阻力,但是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在艰苦的境遇中毫不退转,最终实现了他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志愿。

只要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我们就该在艰苦的境遇中学会忍耐,在忍耐中不断努力,直到达成自己的志愿得以实现。

逆境是生活的常态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永久的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它总会由于很多的原因,使我们遭遇到遇事不顺,病魔缠身等诸多的变故和挫折。人生路上的行走,任谁也无法摆脱挫折。其实挫折对于我们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它可以激发我们的潜力。让我们学会忍耐。

印光法师就曾经告诫我们说过:“逆境、是非来临,心中要持一‘宽’字。逆境现前,要欢喜接受,才能消除业障。”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容易,总是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必在目前这样艰难的境遇中劳神费力。但逆境是人生的常态,我们越想走出逆境到达顺境,反而离顺境越来越远。我们应当忍耐逆境,放下万事皆顺的妄念,把人生中的颠簸坎坷当做一种快乐,这样人生之路就会变得顺畅圆满。

印光法师开示:“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界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众生,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此之谓也。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三实居士说:“逆境,可以是大自然的莫测风云,也可以是人际间的是非恩怨;可以是轻视偏见,也可以是打击陷害;可以是飞来的横祸,也可以是人为的事端。逆境,可以是精神的空虚,也可以是物质的贫困;可以是心灵的阻隔,也可以是情感的破裂;可以是莫名其妙的猜忌,也可以是缺乏沟通的误会……古往今来,众生无不在顺逆中沉浮。逆境给人增加焦虑、忧愁与痛苦;但逆境,不是绝境,逆境往往也可以成为智者灵魂的再生地。而所谓的智者,即是对逆境中的斑斑苦痛有着一番独到的见解,并凝聚为一种超越逆境的坚固的信念,指引、支持着自他度过重重难关。”

身在逆境,需要长久的忍耐和持久的坚持。印光大师劝慰众生在遇到逆境的时候,要退一步看,要懂得在挫折中忍耐。三实居士列举了种种可能的逆境,但正如居士所说,逆境不是绝境,我们可以通过忍耐修习定力,通过持久的坚持改变状况。

回看人生路,我们会发现自己走过的路都是弯弯曲曲,遍布荆棘的路,其实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逆境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应当忍受并承担生活的考验,把人生中的颠簸坎坷当做一种快乐,这样人生之路就会变得顺畅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