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说细说汉字 大全集
- 《图说细说汉字 大全集》编委会
- 946字
- 2024-12-23 04:53:02
十部
楚帛书的形体
小篆
楷书
“卉”本为象形字。楚帛书的形体像众多花草蓬勃生长的样子。小篆的形体与帛书相类似。隶变后楷书写作“卉”。
《说文·艸部》:“卉,草之总名也。从草屮。”(卉,草的总称。从草屮。)
“卉”的本义为百草的总称。如《诗经·小雅·出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大意是:春季的白天渐渐变长了,草木愈发的蓬勃茁壮。“卉”也泛指草木。如《文选·张衡·思玄赋》:“桑末寄失根生兮,卉既凋而已育。”意思是桑树的末梢衰败了,但根却生长了,草木看起来是凋零了,但是实际上已经在孕育了。由此义又引申特指花。如梅尧臣《寄题周源员外衢州萃贤亭》:“卉萼人未识,鸟响日可听。”这里的“卉萼”就是指花萼。花萼是一朵花中所有萼片的总称,位于花的最外层,一般是绿色的,样子类似小叶,但也有少数花的花萼样子类似花瓣,有颜色。花萼在花还是芽时包围着花,起保护花瓣的作用。又如王禹偁《桂阳罗君游太湖洞庭诗序》中所说的“奇卉怪草”,就是指“奇花异草”。
“卉”从三草,所以“卉”字也表示众多的意思。如《广雅·释诂》:“卉,众也。”由众多可以引申为蓬勃之义,所以在古籍中常见的“卉然”一词意思就是蓬勃的样子。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卉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大意是:圣明之道勃然而振兴,人民都归向仁义,刑罚被废弃不用。
“卉”又用作姓。
协
甲骨文
金文
楷书繁体
楷书
“协”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形体像三耒(犁具)并耕之形,会合力同耕之意。金文又加上意符“十”,表示“众多的力”。隶变后楷书写作“協”。简化汉字后写作“协”。
《说文·劦部》:“協,众之同和也。从劦,从十。旪,古文協从日十。叶,或从口。”(協,众人的协同和谐。由劦、由十会意。旪,古文协字,由日十会意。叶,古文旪的或体,由十口会意。)
“协”的本义是和睦、融洽,在很多文史资料中都有此义。如《资治通鉴》:“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意思是说:如今刘表已经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不和睦,军中的各位将领也是各有各的打算。又如在《太玄·玄数》中有言“声律相协而八音生”,意思是说声与律融洽了八音就产生了。所谓八音本是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八类,代表了中国古代所有的乐器。而“八音生”则是“和谐”,“融洽”的最佳形式。可见古人很重视“协”的意义。
“协”是一个会意字,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协,众之同和也。”也就是齐心协力的意思。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这是诸葛亮在柴桑说服孙权与刘备合作共同抗击曹操的话,意思是说如果将军能够下令让你的将领带兵和刘豫州(刘备)齐心协力,共同对抗曹操的军队,那么曹操必败无疑。
“协”还有合、共同的意思。如《尚书·盘庚下》:“罔罪尔众,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这是商王盘庚在继位之后决定迁都时对异性贵族和地方官长所说的话,大意是:我并不是把罪过加在你们身上,你们不要共同对我忿怒,共同联合在一起来毁谤我个人。
由和睦、融洽这个本义又可以引申为和洽。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臣不协。”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君臣之间不够和洽。
丧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从“丧”的甲骨文形体来看,三个口为形符,表示哭丧意;中间的“桑”形为声符,是个形声字。而金文形体的上部是个“噩”字,下部是“亡”字,“噩亡为丧”,这又变成了会意兼形声的字。在小篆的形体中,其上部的“噩”讹变为“哭”字,成了“哭亡为丧”。隶变后楷书写作“丧”,简化汉字后写作“丧”。
《说文·哭部》:“丧,亾也。从哭从亾。会意。亾亦声。”(丧,丧失。由哭字、亡字会意,亡也表声。)
“丧”的本义为丧失、丧亡。《韩非子·五蠹》:“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所谓“丧其国”,就是失掉了他的国家。
由丧失,引申指死亡。任昉《奏弹刘整》:“刘氏丧亡,抚养孤弱。” 由死亡,又引申指丧仪、丧事,即人死后殓、奠殡、葬等事宜。《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秦国不但不为我们的丧事感到哀伤,反而讨伐我们的同族,这样就有悖于礼仪。)词语“丧明”表示眼睛失明。语出《礼记·檀弓上》:“子夏(孔子学生)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故后世常称死了儿子为“丧明之痛”。
有“迎丧”一词,表示把客死外乡者的灵柩或尸骨迎归家乡。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忧中有喜》:“尝大病,乡人误传已死。其妻自河北来迎丧。”这里的丧应读作sāng。
直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直”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的下部是一只横着的眼睛,上部有一调竖直的直线,会意表示视线之直。金文的形体,虽然变得复杂了些,但横目依然在,目上仍用一竖直表直的意思。小篆的形体与金文相似。楷书写作“直”。
《说文·部》:“直,正见也。从,从十,从目。”(直,正视。由、由十、由目会意。)
“直”的本义为直视。引申为不弯曲,与“曲”相对。《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意思是说,大路就像磨刀石一样平坦,像箭一样笔直。“直”表示不弯曲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常用。如“笔直”,“垂直”,“直线”,“直角”等。用作动词,表示长得直。《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这是说:蓬草生长在麻地中,不用去扶它也会长得很直,因为它周围的麻都是长得很直的。
由不弯曲,又可以引申为正直、公正。《荀子·修身》:“是谓是,非谓非,曰直。”对就说对,不对就说不对,这就是正直、公正。成语“心直口快”,“理直气壮”中的“直”也是正直、坦率的意思。
不弯曲,就是不转弯抹角,故“直”又引申表示一直到底、不经周转。如常见的“直达快车”、“直拨电话”、“直属机关”、“直辖市”、“直系亲属”、“直接经验”,等等。
由一直到底,不经周转,又可引申用作副词,表示一直、径直。《史记·李将军列传》:“(李)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李敢与数十骑兵飞马奔驰,径直从胡兵中贯穿过去。)此外,“直”还可表示简直。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意义是: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能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它将)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
另外,“直”在古汉语中有时相当于但、不过。《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意思是:您不要这样了,我不过是开玩笑罢了。又引申表示即使。韩偓《南浦》:“直教笔底有文星,亦应难状分明苦。”
不过,《史记·张汤传》“(张)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中的“直”是“值”的通假字,当价值讲。有时还能作副词“只”的通假字。如《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了。”(只是不到百步罢了,但这也算跑了。)
“直指”一词,一般是直接指向、直趋义。如毛泽东《如梦令·元旦》词:“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但《汉书·江充传》“拜为直指绣衣使者”中的“直指”,却是指官名。汉武帝时朝廷设置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员。也称“直指使者”,因出巡时穿着绣衣,故又称“绣衣直指”,或称“直指绣衣使者”。
华
金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华”本是个象形字。金文的上部像花朵的形状,下部是花蒂。小篆的整齐化,但与金文相差不大。楷书写作“華”。简化文字后写作“华”。
《说文·華部》:“华,荣也。从艸,从。凡华之属皆从华。”(华,花朵。由草、由会意。大凡华的部属都从华。)
“华”的本义指花朵,就是花的本字,读作huā。后来因被引伸义所专用,所以另造了形声字“花”来表示花朵之义。“华”表示花朵是随处可见的。《诗经·周南·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意思是说,茂盛桃树嫩枝桠,开着鲜艳粉红花。唐人张九龄《感遇》诗云:“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葳(wēi)蕤(ruí)指的是枝叶茂盛披离的样子,桂华自然就是指桂花了。我们如今常用的成语“春华秋实”,说的是春日花开,秋来收果。这里的华作动词用,仍读huā,指开花。
花朵艳丽,“华”由此引申指美丽光彩(华的引申义均读huá)。可以作形容词用,如“华服”(华丽的服装),“华舆”(华美的车辆或轿子),“生存华屋(华美的屋宇)处,零落归山丘”(曹植·《箜篌引》)。也可以作名词,如“月华”(月亮的光辉),“光华”(明亮的光辉)等。
“华”进一步引申指显贵。最常用的“荣华”一词,原本指花开盛美,后来用以指人之显贵。又如“华族”指贵族,“华秩”指高阶显位,等等。
“华”由花儿盛开引申表示繁盛,由此又用以形容人一生中最繁盛蓬勃的青春时代。李商隐一首饱含惆怅情怀的《无题》诗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没有理由地采用了五十根弦,弹拨起它,一弦一柱地回忆着从前的青春时光。“华年”也可以称为“韶华”,“韶”形容春光美好,“韶华”就是美好的青春年华。“华”在这里作名词,表示时光。
花儿是植物的精华,青春是生命的精华,因此“华”又表示精华之义。“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是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物华”是指万物的精华。
由花的外表艳丽,“华”还引申指浮华。如“华辞”(虚浮巧饰的言辞),“华誉”(不实的声誉)等。
中国和汉族古称华夏,《尚书正义》注“华夏”说:“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辞海》中解释说:“夏”义为“中国之人”(中国在古代指中原),古人常以“夏”和“蛮夷”对称。又常以“华”和“夷”对称。“华”、“夏”连用出现较晚。
阜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阜”是个象形字。古人穴居,甲骨文像古人在其所居地穴的墙上挖出的供上下用的脚窝形,犹如后来的楼梯。金文(降字偏旁)只是方向相反。小篆整齐化。单用时写作“阜”。作偏旁在字左时写作“阝”。
《说文》:“阜,大陆,山无石者。”所释为引申义。
“阜”的本义是在竖穴侧壁挖的上下时供脚登着的坑窝。古人穴居必选择在土层高厚之处,所以引申为土山,也泛指山。如《荀子·赋篇》上说:“生于山阜。”这个“阜”字就是指土山。
“阜”又引申为盛多、丰富。如张衡《西京赋》:“百谷殷阜。”也就是百谷盛多的意思。又如成语“物阜民丰”,意思是: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阜”又引申为强健、肥壮。如《诗经·秦风·小戎》:“四牡孔阜。”这里的“牡”指雄马,“孔”指大,“阜”指肥壮。这句诗意思是:四匹雄马高大肥壮。
“阜”用作动词,指增多。《左传》:“不义则利不阜。”这是说:没有道义,那么利益就不会增多。
“阜”又引申指淳朴。如瞿佑《归田诗话》:“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民安俗阜,天下称治。”这是说: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百姓安定,风俗淳朴,天下人都认为是治世。
“阜”是个部首字。用作部首时,写在左边作“阝”。凡由“阜”组成的字,大都和土山或阶梯有关。如“陵”、“陡”、“陛”、“陟”、“隅”、“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