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说细说汉字 大全集
- 《图说细说汉字 大全集》编委会
- 675字
- 2024-12-23 04:52:57
丶部
之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之”字的甲骨文下部一条横线表示这个地方,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脚,表示从这里出发的意思。金文和小篆的形体,大致都与甲骨文的形体相似。隶变后楷书写作“之”,它是由小篆蜕变而来的。
《说文·之部》:“之,出也。像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之,长出。像草经过了屮的阶段,枝和茎渐渐长大了,有滋长而出的样子。一,表示地。大凡之的部属都从之。)
“之”的本义是往或到。如《汉书·高帝纪》:“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意思是:十一月,刘邦带领军队到薛地去。由于往什么地方去,总是要先有个出发地,而这个出发地一般用“这”、“此”表示,所以“之”在有些时候也当作代词“这”、“此”讲。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意思是说:翠绿粗壮的桃树啊,花儿正开得茂盛,这个姑娘就要嫁过门了,一定能够使家庭和顺又美满。“之”当代词用时,相当于处在宾语位置的“它”(“她”、“他”),具体代指的内容则依据上下文来确定。使用这个用法的词语有很多。如“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取而代之”等的“之”。
“之”字还可以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意思是说:一件羔羊的皮做成的衣服,用了五素丝。
“之”在某些固定词语中,并不代替实际事物,只是一个虚词。如“之最”,“之后”,“之前”、“之流”、“之间”、“之类”、“之久”等,这种形式的词语有很多。如“地球之最”,“天黑之后”、“天亮之前”、“草莽之流”、“伯仲之间”、“赤子之心”等。
州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州”是个象形字。从它的甲骨文形体来看,自上而下的三条曲线就是“川”字,表示河流,而中间有个小圆圈,表示水中有块陆地。金文的形体基本上与甲骨文相同。小篆的形体中发生了变化,三支水流都加上了小圆圈,表示水中的陆地。隶变后楷书写作“州”。
《说文·川部》:“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诗》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畴也。各畴其土而生之。”(州,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叫州,四周的水围绕在它的旁边,由两个川字叠起来会意。过去尧那个时代遇上洪水,百姓居住在水中高土上,有人叫这些高土作九州。《诗经》说:“在河中的州子上。”另一义说,州是耕治的田畴,各自耕治各自的土地而生活。)
“州”的本义为水中的陆地。《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相传尧时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大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故“州”引申为古代的行政区划。《尚书·禹贡》上说,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后来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陆游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两汉三国时的州比郡大,隋唐时的州则相当于以前的郡。故由行政区域的划分,又可引申为古代的居民组织。《周礼·地宫·大司徒》:“五党为州。”一党为五百家,五党即二千五百家。
在上古,只有“州”字而没有“洲”字,《说文解字》中就没有“洲”字。可见“洲”字中的“氵”为后世所加。“州”和“洲”的用法需要注意加以区别,在我国国内的地名中一般用“州”。如“杭州”、“兰州”、“徐州”、“郑州”、“柳州”等。在世界的地名上则用“洲”字。如“亚洲”、“欧洲”、“非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