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部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夕”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夕”字与“月”字几乎一模一样,可见“夕”与“月”早期很可能就是一个字。小篆的“夕”比“月”字少了一笔,表示月儿尚未露出全貌。楷书由小篆演变而来。

《说文·夕部》:“夕,莫也。从月半见。凡夕之属皆从夕。”(夕,傍晚。由月字现出一半来表意。大凡夕的部属都从夕。)

“夕”的本义就是指黄昏、傍晚。《诗经》中很著名的一篇《君子于役》中写到了一位女子的心事:“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傍晚太阳落山了,牛羊要下山回家,我的爱人依然在行役之中,我怎能不思念他啊!)说起这对于白日将尽的感念,有着不同心意的人们就有不同的辞章。唐代李商隐时,盛唐已逝,大唐势微,他看到夕阳的美景,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早于他千年的孔子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他对他的学生们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要是早上听到了真理,晚上死掉都可以。)

黄昏一过,夜幕便降临了,“夕” 由此引申指代夜晚。“朝乾夕惕”(“乾”,自强不息;“惕”,小心谨慎)形容终日勤奋工作,戒勉不已;“终夕不寝”是说整夜没有睡觉。

“夕”是白昼之末,从此义,人们也将一个月的下旬称为“月之夕”,一年的最后一季则称为“年之夕”。白居易《秦中吟·不致仕》云:“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这里的“朝露”和“夕阳” 是代表年轻时和晚年,原诗的意思是:年轻时追逐名利,晚年时忧虑子孙(的将来)。

除夕是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俗称大年三十。之所以叫做“除夕”,意谓旧岁至此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中国人对除夕一直十分重视,常常会在这一晚安排很多活动。宋代杨无咎在除夕之夜挥笔写下《双雁儿·除夕》一词:“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这一天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从汉代开始,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人们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外面

金文

小篆

楷书

“外”是个会意字。金文从夕、从卜会意。古人占卜在早晨,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小篆承接金文而来,隶变后楷书写作“外”。

《说文·夕部》:“外,远也。卜尚平旦,今夕卜,于事外矣。”(外,疏远。占卜崇尚平明日出之时,今在夜晚占卜,就卜筮之事而言是例外了。)

“外”的本义指外面、外部。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通外直”后来成为成语,比喻人心胸开阔,行为端正。

“外”又引申为自己所在地以外的地方。如“外地”、“外埠”、“外省”、“外县”。又特指外国或外国的。如:外国人长期居住在我国叫“外侨”;同外国的贸易关系叫“对外贸易”,简称“外贸”;用于国际贸易结算的外国货币和可以兑换外国货币的支票、汇票、期票等证券叫“外汇”;外国的货币叫“外币”;从外国来的货物叫“外货”;来自国外的祸害或侵略叫“外患”;人们在口语上还把外国人称“老外”。

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亲属也以“外”称之。如“外祖父”(母亲的父亲),“外祖母”(母亲的母亲),母亲姐妹的儿女称为“外甥”、“外甥女”,女儿的儿女称为“外孙”、“外孙女”。又引申为关系疏远的人。如:将没有亲友关系的人称为“外人”;不当自己人看待叫“见外”;礼节过于周到反而显得疏远叫“外道”,等等。

“外”又指非正式的、非正规的。如:“外号”是人的本名之外,别人根据他(她)的外貌、言行特征给他(她)另起的名字;“外史”指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外传”同“内传”相对,是传记文学的一种,凡人物为正史所不载,或正史已有记载别为作传,记其逸闻轶事,都叫“外传”。如《汉武外传》、《赵飞燕外传》、《高力士外传》等。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梦”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形体,右边是一张床形,左边是一个人躺在床上,手抚额头在做梦。金文下部增加了“夕”,表示夜晚做梦。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夢”。简化汉字后写作“梦”。

《说文·夕部》:“梦,不明也。从夕,懵省声。”(梦,不明。从夕,懵省声。)

“梦”的本义指做梦。如成语“梦寐以求”用梦中都在追求形容愿望的迫切。古人认为,梦是睡眠中出现的幻象。现代科学认为,梦是人的大脑活动的正常现象,是脑的一种正常功能。《论语·述而》:“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是说:我很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由做梦可以引申为虚幻义。如《荀子·解蔽》:“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这是说:不以梦中虚幻、嚣烦干扰认识,这就叫做静。白居易《读禅经》:“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梦呓”是指说梦话,也用此比喻荒唐的言论。如张岱《陶庵梦忆序》:“又是一番梦呓。”

“梦蝶”一词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是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后因以“梦蝶”比喻虚幻无常。如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大意是:百年光阴就像梦蝶一样虚幻无常,重新回首往事很让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