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说细说汉字 大全集
- 《图说细说汉字 大全集》编委会
- 453字
- 2024-12-23 04:54:14
宀部
宀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原始人房屋模型
“宀”是个象形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三者的形体来看,像是房屋的正视形状:四面有墙壁和梁柱,上面有左右倾斜的屋檐,顶端有一个屋脊的屋顶,中央有厅堂与房间。古人认为这是能够容纳许多物品的地方,一般叫做“房屋”。故可以容纳豕(猪)的房屋叫“家”,可以容纳女子的房屋叫“安”,可以容纳牛的房屋叫“牢”等等。“广”与“宀”后来都有房屋的意思,但二者还是存在着差别的。从字形上分析,可以发现“广”是依靠山势地形来建造的,利用了环境的特质,是非正式的房屋。而“宀”为纯人工制成,是正式的房屋。
《说文·宀部》:“宀,交覆深屋也。象形。凡宀之属皆从宀。”(宀,交相覆盖的深邃的屋子。象形。大凡宀的部属都从宀。)
“宀”的本义是交相覆盖深邃的屋子。
“宀”是个部首字,一般不单独使用。凡由“宀”组成的字,大都与房屋有关。如“室”、“宅”、“家”等字。
金文
小篆
楷书
“守”是个会意字,金文外面是房屋(从宀),屋内有一只大手(从寸),会掌管职守之意。小篆承接金文演变而来,隶变后楷书写作“守”。
《说文·宀部》:“守,守官也。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从寸;寸,法度也。”(守,官吏的职守。由宀、由寸会意。宀表示衙门里的事。从寸;寸表示法度。)
“守”的本义为掌管职守。《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官司”即官府,这句话是说这是官府的职守,不是国君所应该管的。又如《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意思是说我没有为官的职守,我没有进言的责任。进而引申指遵守、依照、奉行。如“守法”、“守时”、“守官箴”(遵守为官之准则)。《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意思是:所以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制就会天下大乱,死守旧法而不变通,就必然违反实际。
引申指护卫、把守、防守、守候。如《易·坎》:“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国君们设置险要的关口来护卫自己的国家。)《墨子·公输》:“宋莫能守,可攻也。”是说宋国没有办法防守,可以攻取。《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冀复得兔”就是说守候在树下,希望再得到一只兔子。这就是成语“守株待兔”的来历。
古籍中常见“守拙”一词。“守拙”并非安于笨拙或守住笨拙之义。在古代封建社会,士大夫自诩清高而不外出做官,这就叫“守拙”。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安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安”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从女坐在宀(房子)中之状,会平安、安适之意。金文、小篆与甲骨文形体大同。隶变后楷书写作“安”。
《说文·宀部》:“安,静也。从女在宀下。”(安,安宁。由“女”在“宀”下会意。)
“安”的本义是平安、安适。如《论语·学而》:“君子居无求安,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荀子·王霸》:“国安则无忧民。”意思是说:国家平安了,则老百姓也就无忧无虑了。又引申指安定、坦然。《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穷而怕不安定。)后又可引申指满足于、习惯于。如“安贫乐道”(满足于清贫的生活,乐于自己的信仰),“安土重迁”(在家乡住惯了,很不愿意搬迁)。《汉书·艺文志》:“安其所习,毁所不见。”“安其所习”是指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
“安”作动词用时表示使安定。如“安身立命”,“安邦定国”(治理和保卫国家,使国家安定稳固)。也可以表示安置。如“安排”、“安放”、“安装”、“安营扎寨”等。
“安”字还可当疑问代词用,作谁、何、什么、哪里讲。如《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说:小燕雀怎么能知道大雁的宏志呢?又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说: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子,普遍地保护天下贫寒之人,使他们都开颜欢笑。
宇
金文
小篆
楷书
“宇”是个形声字,金文从宀(房屋),于声。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宇”。
《说文·宀部》:“宇,屋边也。从宀,于声。《易》曰:‘上栋下宇。’”(宇,屋的边檐。从宀,于声。《易经》说:“上有栋梁下有屋檐。”)
“宇”的本义为房檐。《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又如《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蟋蟀还在原野,八月就到了屋檐下,九月进到屋里,十月就钻到我的床下了。)
引申泛指房屋。苏轼《水调歌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进而引申指天下、世界。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有像卷帘子一样卷走天下,包包裹一样包走世界,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意图。)又进而引申指上下四方整个空间。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又特指风度、容仪。《世说新语·雅量》:“世以此定二王神宇。”(世人以此来确定二王的容仪。)又如“器宇轩昂”,“眉宇”。眉宇指两眉的上方、眉额之间的部分。这部分在人的面部的位置,犹如檐宇对于房屋的位置,所以以“眉宇”称之。我们常听人称赞一个俊朗的年轻人时说:“他眉宇间一团英气。”后来“眉宇”一词也泛指人的相貌气度,“气宇”一词也便由此衍生而来。中国的相学,向来最注重人的精神气度,眉宇疏爽有神采,色泽红润有光泽,一向被认为是贵人之相。其实人的容貌气概,实在是与心理直接相关,所以中医的心理卫生学很讲究无忧、无惧,达观、乐观,这样的心理状态自然而然地“诚于中而形于外”,造就了多福多寿、让人一见面就由衷欣赏赞叹的“贵人”。
宙
甲骨文
小篆
楷书
“宙”是个形声字,甲骨文、小篆从宀(房屋),由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宙”。
《说文·宀部》:“宙,舟舆所极、覆也。从宀,由声。”(宙,舟车所到的地方;屋宇覆盖的栋梁。从宀,由声。)
“宙”的本义指房屋的栋梁,后来字义扩展,表示车、船等交通工具所能到达的极远的地方。“宙”进而引申指天空。如王勃《七夕赋》:“霜凝碧宙,水莹丹霄。”“宇”、“宙”二字并用,曾指屋檐下、栋梁间的一方小天地。《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因为凤凰飞翔与万物无相争扰,雷霆不作,风雨不兴,于是燕雀们轻看它,以为凤凰“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
再后来用房屋来比喻上下四方的空间,以舟车行远比喻古往今来的时间,宇宙就表示了无限的时空。秦汉时期的字书就说得明白:“上下四方谓之宇,往来古今谓之宙。”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牢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牢”是个会意字。甲骨文里面是个“牛”字,外面像养牛的圈。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大同。隶变后楷书写作“牢”。
“宀”的甲骨文像简易房屋形,意指一定的范围;“牛”为哺乳动物,是一种常见的家畜,力量大,能耕田、拉车等,此处代指牲畜。因此“牢”为养牲畜的栏圈。
《说文·牛部》:“牢,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匝也。”(牢,牢阑。畜养牛马的栏圈。由牛、由冬字省去下面的仌即冰字会意。取那四周包围的意思。)
“牢”的本义为豢养牛马等牲畜的栏圈。如“牢栈”、“牢藉”、“亡羊补牢”等。
古时多以牛羊等作为祭品,故而“牢”引申指祭祀用的牲畜。据《礼记·王制》篇记载:在祭祀时牛、羊、猪三样祭品齐全就叫做“太牢”,只用羊、猪就叫“少牢”。天子祭祀用太牢,诸侯用少牢。又如:“牢礼”指祭祀时用的供礼;“牢馐”指祭祀牲品。
“牢”由豢养牲畜的圈栏,又可引申为关押犯人的监狱。如“监牢”、“牢狱”等。司马迁《报任安书》:“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画地为牢”的成语即源出于此,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得逾越。
圈养牲畜的栏圈必须非常结实,这样养在其中的牲畜才不会将其任意破坏,由此“牢”又引申为坚固、稳妥可靠的意思。如现代汉语常用的词汇“牢固”、“牢不可破”等。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形体,外部是房舍,其内有祭台,表示这里就是宗庙。金文、小篆的形体与甲骨文大同。隶变后为楷书写作“宗”。
《说文·宀部》:“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宗,尊崇的先人;祖庙。由宀、由示会意。)
“宗”的本义为祭祀祖先的庙。如《诗经·大雅·凫鹥》:“既燕(宴)于宗。”这是说:已经宴饮在祖庙。《孔子家语》:“故筑为宫室,设为宗祧。”“祧”,远祖的庙。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建造宫室,设立宗庙。又如“宗守”(宗庙所在)、“宗邑”(宗庙所在的城邑)、“宗稷”(宗庙社稷)、“宗仪”(有关宗庙的典章礼仪)、“宗彝”(宗庙祭祀所用的酒器)等等。
又可以引申为祖宗。如“列祖列宗”、“宗祀”(对祖宗的祭祀)、“宗绪”(祖先的绪业)。《左传·成公三年》:“使嗣宗职。”是说使我继承祖宗传下来的职位。后又引申为宗族。如“同宗”、“宗表”(同族远房兄弟互称宗表)。《史记·秦始皇本纪》:“车裂以徇,灭其宗。”“徇”是对众宣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车裂其身以示众,并灭掉了他的宗族。
“宗”又引申指主旨、本源。如“宗旨”,“开宗明义”(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思)。《老子》:“言有宗。”这是说:言论要有主旨。
“宗师”一般是指受人尊崇、奉为师表的人。如“一代宗师”、“当代文宗”。
“宗”作动词时表示尊崇、师法。如杜甫《咏怀古迹》:“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宗臣”就是国人敬重之臣。又如“宗敬”即尊敬,“宗匠”即造诣高深、成果卓著、为众人所尊崇的巨匠。
宝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宝”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外部是一座房屋,屋内有“贝”(货币),有“王”(“王”是大斧头,代表政权),会“权”有“贝”是最可宝贵之意。金文又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增加了缶(器皿,亦为古人所重)。小篆承接金文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寳”,简化汉字后写作“宝”。
《说文·宀部》:“宝,珍也。从宀,从王,从贝,缶声。”(宝,珍宝。由宀、由玉、由贝会意,缶声。)
“宝”的本义指珍贵的东西。如“珠宝”、“珍宝”、“献宝”、“财宝”、“家传宝”、“宝钏”(以金玉等制作的手镯)、“宝函”(宝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人所共传宝也。”(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戴朱缨宝饰之帽。”(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
“宝”用作动词时表示当成珍宝。如“天下共宝之”,又表示珍爱、珍视、珍藏,《韩非子·解老》:“吾有三宝,持而宝之。”这里的第一个宝是宝贝义,名词;第二个宝是将其当作珍宝的意思。
旧时“宝”也用于称别人的家眷、铺子等的敬辞。如“宝眷”,“宝号”等。
实
金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实”是个会意字。金文上部为“宀”,即房屋之形,屋内有“贯”(钱财),会屋中充满钱财之意。小篆承接金文而来。隶变后楷书写“實”,简化汉字后写作“实”。
《说文·宀部》:“实,富也。从宀,从贯。贯,货贝也。”(实,富裕。由宀、由贯会意。贯,表示货贝。)
“实”的本义指充实、充满。《素问·调经论》:“如有者为实,故凡中质充满皆曰实。”《孟子·梁惠王下》:“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是说而国君的仓廪是充实的,府库是充满的。又如《史记·货殖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说只有当粮仓殷实时,(百姓)才能明了礼仪节制; 只有当衣物和食物丰足时,(百姓)才知道区分荣耀与耻辱。《韩非子·亡征》:“公家虚而大臣实。”
“实”作动词用时指使充满、使充实。如《汉书·食货志》“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又如马中锡《中山狼传》:“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于是拿出图书,空出袋子,慢慢地使狼充入其中。)
又可以引申为真实、不虚。如《汉书·司马迁传赞》:“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王充《论衡·问孔》:“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这是说:世上的儒生不能诚实地说出是与非。
“实”字作副词用,表示实在、的确、确实。如《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实劳我心。”(瞻望却看不到人,实在使我痛苦劳神。)又如《史记·李斯列传》:“实无反心。”是说确实没有反叛之心。
请注意:“实际”与“实质”的含义是不同的。“实际”是指客观事物真实的情况,也指人们的行动,即实践;“实质”是指本质,即事物、论点或问题的实在内容。
室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室”是个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的上部为房屋之形,其内为“至”,会人至而息止之意。金文、小篆与甲骨文大同。隶变后楷书写作“室”。
《说文·宀部》:“室,实也。从宀,至声。至,所止也。”(室,内室。由宀、由至会意。至表示止息之地。)
“室”的本义指人所息止的堂内的房间,即堂后之正室。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大意是说:上古人住洞穴,处旷野,后世的圣人换成宫室,做屋檐,以避风雨。成语“登堂入室”是指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也比喻学艺深得师传。后引申泛指房屋、住宅。陶渊明《归园田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又如“室家”(居所、住宅,夫妇所居为室,一门之内为家),“室宇”(房舍屋宇),“室宅”(房舍住宅)等。
进一步引申为家。如杜甫《石壕吏》:“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只剩下吃奶的小孙子。)由家又可以引申为妻、妻室。如《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所谓“有室”,就是娶妻了。这里将周代礼制对于普通人一生的规划附录如下:“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意思是说:人长到十岁称为“幼”,开始学习;二十岁称为“弱”,行冠礼;三十岁称为“壮”,娶妻成家;四十岁称为“强”,可以外出做官;五十岁称为“艾”,可以独当一面处理政事;六十岁称为“耆”,可以指导使唤他人;七十岁称为“老”,应该传重于子孙了;八十岁、九十岁称为“耄”;七岁称为“悼”。“悼”与“耄”,即使犯有罪过,也不施加刑罚。
《诗经·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这里的“室”指坟墓。这两句诗的大意是:熬到百年之后,来到你的墓穴和你同眠。
宫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宫”是会意字。甲骨文外形像围墙,内部的两个“口”像围墙内的若干房屋,金文、小篆的形体与甲骨文大同。隶变后楷书写作“宫”。
《说文·宫部》:“宫,室也。从宀,省声。”(宫,宫室。从宀,省声。)
“宫”的本义指有围墙的房屋,后泛指房屋。《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如果儿子是受命于朝廷的士,父子就要分宅居住。)《释文》:“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这是说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的住所无论贵贱都称为宫,秦汉以后只有君王居住的地方才称为宫。《战国策·齐策》:“臣窃计君,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臣私下想,您的宫中充满珍宝,宫外的马房养满猎狗和骏马,后宫住满美女,您家里所缺少的只是义了。)王建《宫词》:“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所谓“宫人”,就是宫殿中的宫女。
“宫”亦可当宗庙讲。如《诗经·召南·采蘩》:“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大意是:什么地方用着它?公侯的宗庙要用它。
“宫刑”亦称为“腐刑”,是古时阉割生殖器的一种残酷肉刑。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诟(gòu)莫大于宫刑。”也就是说:耻辱没有比宫刑更大的了。
请注意:“室”与“宫”上古无别。后来“宫”就专指宫殿,“室”则指房舍之内的房间。
富
小篆
楷书
“富”是个会意字兼形声字。小篆从宀(房屋),从畐(充满),畐亦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富”。
《说文·宀部》:“富,备也。一曰:厚也。从宀,畐声。”(富,完备。另一义说:富是多、厚。从宀,畐声。)
“富”的本义指富有,古与“贫”相对,今与“穷”相对。如“富甲”(首屈一指的富户)、“富岁”(富裕的年岁)、“富殖”(财货丰裕)、“富室”(富有人家)、“富贵浮云”(视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屑一顾)、“富贾”(富商)。又如曹丕《上留田》:“富人食稻与粱,贫子食糟与糠。”《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又可以指年少、未来岁月多。如“年富力强”,“陛下春秋富”。
“富”作动词时表示使富裕。如“富国”(使国家富有)、“富民”(使民殷富)、“富士”(使士兵富足)等。
宽
小篆
楷书
“宽”是个形声字。小篆从宀,从莧。隶变后楷书写作“寛”。简化汉字后写作“宽”。
《说文·宀部》:“宽,屋宽大也。从宀,苋声。”(宽,房屋宽敞。从宀,苋(羊角向两边分张)声。)
“宽”的本义指房屋宽敞。《后汉书·刘般传》:“时五校尉官显职闲,府寺宽敞,舆服光丽。”意思是:当时这五个校尉官位显赫,职务清闲,官舍宽敞,车马服装都很华丽。引申泛指横的距离,即宽度。白居易《题新居寄元八》:“阶庭宽窄才容足,墙壁高低粗及肩。”(阶梯的宽度刚能容下一只脚,墙的高度刚及肩。)又引申泛指面积阔大。张祜《送韦整尉长沙》:“云水洞庭宽。”由宽阔,又引申指宽厚、度量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是说:我是个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指蔺相如)宽厚到如此地步。
“宽”又引申指放松、放宽。如《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以宽天下之县。”(减了陇西、北地、上郡戍守之兵的一半人数,以此来宽缓百姓的徭役负担。)又如“宽恕”、“宽心”、“宽衣”等等。
寒
金文
小篆
楷书
“寒”字在甲骨文中尚未发现。金文的形体结构较为复杂,由宀、人、草、冰会意而成。其外部是一个房屋,屋内中间有一个面朝左站着的人,虽然在屋里塞满了保暖的干草,可是室内地上还是结了冰,真是天寒地冻啊!小篆继承金文的写法,各个组成部分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寒”。
《说文·宀部》:“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寒,冷冻。由“人”在“宀”下,用“草”垫着盖着,下有“仌”来会意。)
“寒”的本义指寒冷。《史记·刺客列传》中说荆轲受太子丹之请刺杀秦王,太子丹和宾客们都穿了素服来到易水边为他送行。就要上路了,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筑声悲壮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罢登车西去,始终没有回头。
“寒”字有“冰”为冷,“暄”字有“日”为暖,“道寒暄”就是问冷暖,是应酬礼仪之辞。
寒冷使人颤抖,因而“寒”字又有了战栗恐惧之义。宋代诗人杨万里追忆被金兵追赶时有诗句云:“今兹过吾舟,念昔犹胆寒。”贫困就不免饥寒,因此“寒”又引申指贫困。古时将家境贫困或门第卑微的读书人称为“寒士”,寒士出身“寒门”。《晋书·刘毅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朱自清曾解释说:“‘寒’是‘寒素’,对‘膏粱’而言(膏粱本指肥肉和细粮,后借指富贵人家)。是魏晋南北朝分别门第的用语。‘寒门’或‘寒人’并不限于书生,武人也在里头;‘寒士’才指书生。”
宿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宿”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从宀(房屋),从人,从(席),会人躺在席上于屋内睡觉之意。金文大同。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宿”。
《说文·宀部》:“宿,止也。从宀,声。”(宿,止宿。从宀,声。)
“宿”(sù)的本义指夜晚睡觉、住宿。如《诗经·卫风·考槃》:“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朱熹集传:“寤宿,已觉而犹卧也。这是写隐士的诗句,是说隐士独自在夜中醒而静卧,其中含味难以言说。北朝民歌《木兰辞》:“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又如“风餐露宿”,“晓行夜宿”等。
由住宿又引申为夜。如贾思勰《齐民要术·水稻》:“净淘种子,渍经三宿。”这是说把稻种淘净以后再泡三夜。又如“宿露”(夜露),“宿雾”(夜雾)等。
“夜”本身就含有过去了的意思,所以又可以引申表示老的、积久的、素来就有的。如“宿愿”,“宿志”。《战国策·魏策二》:“田盼,宿将也。”“宿将”就是指有经验的老将。
“宿”还可以指星宿,读xiù。如“二十八宿”、“天有列宿,地有宅舍”。
塞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塞”是个会意兼形声字。从“塞”的甲骨文形体来看,上部是个“宀”表示房子,中间的两个“工”表示一堆东西,最下部是两只手,会意表示用手把一堆东西塞到房子之中。金文的形体则把甲骨文上部的“宀”改为“穴”,表示把洞塞好。小篆的形体在最下部又增加了个“土”,表示把洞塞好以后再用土封上。隶变后楷书写作“塞”。
《说文·土部》:“塞,隔也。从土,从。”(塞,边塞障隔。由土、由会意。)
“塞”(sāi)的本义为堵塞、阻隔。《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在穹室中用烟熏老鼠,堵住门窗的孔隙。)又如韩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就是说:没有塞,也就无所谓流;没有止,也就无所谓行。
由堵塞,又引申指填塞、充满。袁枚《黄生借书说》:“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又引申指遏止、禁止。《商君书·画策》:“善治者塞民以法。”大意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要用法律来遏止百姓们的不法行为。
因为要塞住的地方也往往是要害的地方,故又引申指要塞。《汉书·晁错传》:“守边备塞,劝农利本,当世急务。”大意是守备好边疆的要塞,鼓励农民搞好农业这个根本,这都是现在迫切需要搞好的事情。要塞一般在边境,故又引申指边境。这时的“塞”字应当读为sài。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有个成语叫“塞翁失马”,是说边塞一老翁丢了一匹马,人家来安慰他,他却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过了些日子,这匹马竟然带着一匹好马回来了(《淮南子·人间》)。“塞翁失马”比喻暂时受损,却可能因此受益,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
“塞”还可读作sè,表示堵住、填充空隙。《诗经·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意思是仲氏有大德行,其心诚实而深远。其中的“塞渊”表示笃厚诚实,见识深远。成语有“闭目塞听”、“敷衍塞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