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说细说汉字 大全集
- 《图说细说汉字 大全集》编委会
- 477字
- 2024-12-23 04:54:02
子部
子
甲骨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子”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像小儿在襁褓中的样子:有头,头上还长了三根头发,左右是两臂,两腿并着裹在小被子中。金文的形体像婴儿双手张开要人抱,身体和双脚包裹在襁褓中的样子。小篆的形体承接甲骨文、金文,并线条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子”。
《说文·子部》:“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子,代表十一月,这时阳气发动,万物滋生,人假借“子”作为称呼。像婴儿的样子。大凡子的部属都从子。)
“子”的本义为婴儿。《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意思是古代干、越、夷、貉等民族的婴儿,刚出生时哭的声音都一样,可是长大后风俗习惯就不同了。
由婴儿,可以引申泛指孩子(与父母等长辈相对)。《易·序》:“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另外,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亦可称“子”,特指有道德和有学问的人。如“墨子”,“庄子”,“荀子”等。《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我过去没有用您,今天有急难之事前来求您。)
古代有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子”为第四等。这五等爵位直到清代还在沿用。
“子”后来又借作地支的第一位,与天干相配,用以纪时、纪日、纪年。如用以纪时,则“子”是指夜间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
孕
甲骨文
小篆
楷书
“孕”是个会意字。从甲骨文的形体来看,外部是面朝左侧立的一个人,腹中有“子”,会意表示怀孕。在小篆的形体中,其上变为“乃”字,根本没有人形了,只是下部的“子”还依然存在。隶变后楷书写作“孕”。
《说文·子部》:“孕,裹子也。从子,从几。”(孕,怀胎。由子、几会意。)
“孕”的本义是怀胎。《庄子·天运》:“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意思是妇女怀胎十个月后生孩子,婴儿长到五个月后可以说话。
由怀胎,可以引申比喻在既存的事物中成长着新事物,即培育、培养。李白《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
由本义,又可以引申指含有、包含。白居易《与元九书》:“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
“孕育”一般是指在母体中孳养婴儿的胚胎,怀胎生育。《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懿献梁皇后》:“后既无子,潜怀怨忌,每宫人孕育,鲜得全者。”可以引申指养育、滋养。《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故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乃顺承天者,坤元之义也。”
孙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孙”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从子,从糸,糸表示连续,会子与子相连续之意。金文、小篆与甲骨文大同。隶变后楷书写作“孫”。简化汉字后写作“孙”。
《说文·系部》:“孙,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续也。”(孙,儿子的儿子叫孙子。由子、由系会意。系,是连续的意思。)
“孙”的本义是儿子的儿子。《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意思是(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土筐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引申泛指后代子孙。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意思是后代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它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古书中有“孙竹”一词,是指竹的枝根(即竹鞭)末端新生的竹。《周礼·春官·大司乐》:“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泽中方丘奏之。” 郑玄注:“孙竹,竹枝根之末生者。” 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在《周礼汉读考·春官》中说:“枝根谓根之横生者,《韩非·解老》所谓曼根,今俗所谓竹鞭是也。鞭所行之末生竹,曰孙竹。” 王安石《鸟塘》诗:“篱落生孙竹,门庭上女萝。”
孝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孝”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像长着长头发的老人。金文的上部是面朝左长着长头发的驼背老人,老人之下有“子”,像孩子搀扶着老人的样子。小篆整齐化,形体与金文大同。隶变后楷书写作“孝”。
《说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善于奉侍父母的人。由老省、由子会意,表示子女承奉父老。)
“孝”的本义为善于侍奉父母,即尊敬和顺从父母,尽心奉养。《论语·为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做人的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兄弟和睦,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历史上有一个最能表现人的孝道的典故,就是西晋武帝时文学家李密的《陈情表》。当时晋武帝诏李密应诏赴任,李密以祖母年迈请求辞官终养祖母,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陈情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陈情表》全文情意恳切,感人至深,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由本义,可以引申指祭祀。《论语·泰伯》:“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韨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意思是:(大禹自己的)饮食很简单,却把祭祀鬼神的祭品办的很丰盛;他自己的衣服穿得很简朴,却把祭服做得极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简陋,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
孟
金文
小篆
楷书
“孟”是个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子,从皿,像器皿中有一个婴儿的形象,会给初生儿洗沐之意,皿也兼表声。小篆的形体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孟”。
《说文·子部》:“孟,长也。从子,皿声。”(孟,同辈中年事大的。从子。皿声。)
“孟”的本义为头生子,即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大的。《史记·鲁周公世家》:“三十二年,初,庄公筑台临党氏,见孟女,说而爱之,许立为夫人,割臂以盟。”所谓“孟女”,就是第一个女儿。
在《诗经·鄘风·桑中》中有“云谁之思,美孟姜矣”之句。这里若将“孟姜”理解为那位哭长城的孟姜女,那就错了。春秋时齐为大国,并且齐国国君姓姜,所以“孟姜”本是指齐国国君的长女。卫国没有姜姓,这里是用贵族姓氏代表美人,是泛指。故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心里在思念谁呢?是那位美丽的姜家大姑娘。
排行第一,就有“老大”、“长”之义,如“孟兄”就是长兄。农历四季中每季的第一个月也可以称“孟”。《逸周书·周月》:“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李白《出自蓟北门行》:“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所谓“孟冬”也就是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学”本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中的“学”字,一说描摹的是左右两手结网之形,一说描摹的是双手摆布算筹的样子。金文又加义符“ ”和“子”,表示在屋子里教孩子们学算术。小篆的形体大体上同于金文。隶变后楷书写作“學”。简化汉字后写作“学”。
“学”的本义为学习。《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有个成语叫“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是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他听说邯郸人走路的姿势非常优美,便慕名前往去学习人家走路,结果是没有学会人家走路的姿势,反而把自己原先走路的样子给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来了。后人遂概括出这个成语,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由学习,可以引申指学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牟有士曰中章、胥己者,其身甚修,其学甚博,君何不举之?”所谓“其学甚博”是说他们的学问很渊博。
由学习,又可以引申作名词,表示学校。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意思是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其中的“太学”是指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开始设置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