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部

广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广”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形体像依靠着山崖筑成的房子。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小篆的形体线条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广”。

《说文·广部》:“广,因广为屋,像对剌高屋之形。凡广之属皆从广。”(广,依傍巌岸架屋,像高耸的房屋的样子。大凡广的部属都从广。音读像俨然的“俨”字。)

“广”的本义是靠近山崖而做成的房子。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剖竹走泉源,开廊架崖广。”

引申为简陋的草屋。袁桷《次韵瑾子过梁山泺三十韵》:“土屋危可缘,草广突如峙。”其中的“草广”是指简陋的草屋。

“广”是个部首字,不是现在“廣”的简化字。凡由“广”组成的字,大都与建筑、房屋有关。如“庐”、“庙”、“府”、“庄”、“庠”、“廊”、“庖”、“库”、“廣”(广)、“廪”等。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庆”是个会意字。它的甲骨文左边是“文”,中间为“心”,表示诚心;右边是一张鹿皮。合起来表示带着鹿皮,诚心向人庆贺。金文的形体承接甲骨文。小篆字形上面是鹿字的省略部分,中间是“心”,下边是一只左脚之形,会带着鹿皮前往庆贺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慶”。简化汉字后写作“庆”。

《说文·心部》:“庆,行贺人也。从心,从夂。吉礼以鹿皮为贽,故从鹿省。”(庆,去祝贺别人。由心、由夂会意。吉祥的典礼,用鹿皮作为礼物,所以又由鹿字省去比会意。)

“庆”的本义为祝贺、庆贺。《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见齐王,再拜,俯而庆,仰而吊。齐王曰:‘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其中的“庆吊”就是指庆贺与吊唁。又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六月,蜀国派遣陈震去庆贺孙权登上帝位。)

由庆贺,可以引申为奖赏、赏赐。《管子·牧民》:“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这是说:严明刑罚,那么老百姓就会远离偏邪;奖赏讲信用,那么老百姓就会敢于赴难。

由庆贺,又可以引申用作名词,表示吉庆、福庆。《尚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孔传:“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意思是天子有值得庆祝的事迹,那百姓都会仰赖效法,国家就会安宁长久。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床”本是个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就像竖起来的一张床,床腿朝左,床面朝右。在小篆的形体中,右边增加了义符“木”,表示床是由木所制的,变成了木为形旁,爿为声旁的形声字了。隶变后楷书写作“牀”。简化汉字后写作“床”。

《说文·木部》:“牀(床),安身之坐者。从木,爿声。”(牀,安身的坐具。从木,爿声。)

“床”的本义为供人坐卧的用具。《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诗句的大意为:于是生了男子,给他睡觉的床,给他穿衣裳,给他玩弄白玉璋。

由人睡卧的用具,可以引申为安放器物的架子。杜甫《羌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这里的“糟床”指的就是榨酒的器具。又如“琴床”、“笔床”等。如徐陵《玉台新咏序》:“翡翠笔床。”就是指用翡翠做的笔架。

甲骨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庞”本为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的形体是高大的屋宇下有一条巨龙,会意表示房屋高大。龙兼表声。小篆的形体中龙的形体复杂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龐”。简化汉字后写作“庞”。

《说文·广部》:“庞,高屋也。从广,龙声。”(庞,高大的屋。从广,龙音。)

“庞”的本义为高大的屋子。这个本义后世已经消失,而多用高大这个引申义。柳宗元《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意思是老虎见了驴高而大的样子,以为它是神奇的动物。后人从中概括出成语“庞然大物”,形容庞大的东西,也形容表面上强大,实际上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由高大,又可以引申表示多而杂乱的。《旧唐书·李勉传》:“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大意是:在汴州水陆所聚合的地方,城市居所极多而又杂乱,是有名的难以治理的地方。

在《诗经·小雅·车攻》中有“四牡庞庞,驾言徂东”之句。其中的“庞庞”是表示高大强壮的样子;“言”为语助词,无实义。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四匹公马高大而强壮,驾着车子往东奔驰。不过,这里的“庞”不能读páng,而必须读作lóng。

金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麻”是个会意字。金文上部是“厂”(山崖),其内不是“林”字,而是挂着一缕一缕的纤麻,会于崖下劈麻晾麻之意。小篆改为从广(敞屋),会在屋檐下晾麻之意。人认为麻是草属,所以繁体楷书又在上部增加了一个“艹”。简化文字时,又把“艹”去掉了。

《说文·麻部》:“麻,与林同。人所治,在屋下。从广,从林。凡麻之属皆从麻。”(麻,与林字意义相同。是人们刮治的植物,在敞屋之下。由广、由林会意。大凡麻的部属都从麻。)

“麻”的本义就是可做绳索的大麻。是一种草本植物,茎部韧皮纤维长而且坚韧,可供纺织。《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意思是蓬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又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麻可以用于织布,故可引申为麻布丧服,即在亲属死后穿的白色麻布衣服。如《礼记·杂记下》:“麻者不绅,执玉不麻,麻不加于采。”“绅”是系在衣外的大带子。这句话大意是:穿麻布丧服则不能系上大带子,拿着玉的时候不能穿麻布丧服,麻布丧服上不能加修饰文采。这是古代的礼制。成语有“披麻戴孝”,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麻织成的布不像丝织的布那般光滑细致,而是粗糙不平,故又可以引申指表面粗糙的、凹凸不平的。如《聊斋志异》的《吕无病》篇中有“衣服朴洁,而微黑多麻”的句子。这里的“麻”字与丧服无关,“多麻”是说人的脸上有麻子,也说明脸上不光滑。

麻一般长得众多,故又可以引申指众多、混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句的大意为: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鹿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汉瓦当上的鹿

“鹿”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像头朝左尾朝右的一只鹿。鹿的头上长着很美观的鹿角。金文大同。小篆的形体变化较大,不太像鹿的形像了。隶变后楷书写作“鹿”。

《说文·鹿部》:“鹿,兽也。像头角四足之形。鸟鹿足相似,从匕。凡鹿之属皆从鹿。”(鹿,兽名。像头、角和四支脚的样子。鸟、鹿的脚相像,所以都从匕。大凡鹿的部属都从鹿。)

鹿,现在在中国的野外并不常见,但是在远古的时候,中国人生存的环境里有很多的鹿,在平原、丛林、山区随处可见。现代考古证实,蓝田人、北京人以及此后五十万年当中在中国生存的人类都过着“与木石居,与鹿豕游”的生活,鹿是他们重要的食物来源。

鹿肉味道鲜美,是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食品,鹿茸(雄鹿的幼角)是珍贵的补药,具有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之功效。雄鹿每年都会脱一次角,每一年又长出新的。这样的新旧交替,与冬去春来的时序相吻合。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鹿角对于古人来说,象征着新生。人们不但对鹿角有所崇拜,鹿角还普遍作为避邪、吉祥之物。

今天,在中国的很多乡村,心灵手巧的人们依然喜欢做鹿纹样的剪纸贴在窗户上,以此来迎接春天。人们认为鹿蕴有吉气,大概是取因于“鹿”与“禄”同音。

鹿性情温顺,形象秀丽,尤其是梅花鹿棕红配以状似梅花的白色斑点的皮毛,备受人们的喜爱。养鹿、赏鹿在古代都曾是社会上层独享的特权,鹿苑兴建之频繁令人惊叹。北宋徽宗鹿苑养鹿数千头,清代设木兰围场,广置鹿类(“木兰”在满语中为哨鹿之义),打猎时八旗兵头戴雄鹿角,在树林里吹起木哨,模仿公鹿啼叫,引诱母鹿,进而合围射杀。

成语“群雄逐鹿”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由此“鹿”又引申用来比喻政权。相关成语还有“鹿死谁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