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说细说汉字 大全集
- 《图说细说汉字 大全集》编委会
- 983字
- 2024-12-23 04:53:38
卩部
卫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繁体
楷书
“卫”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中间的“口”字形表示一座城邑,上部是脚趾朝左的一只脚,下部是脚趾朝右的一只脚,表示卫兵围绕着城邑保卫巡逻。金文的形体比甲骨文的形体繁杂了一些,两足变为四足了。到了小篆,从原来的会意字变成了外形(行)内声(章)的形声字了。隶变后楷书写作“衛”,简化汉字后写作“卫”。
“卫”的本义是护卫、保护。如《战国策·赵策四》:“以卫王宫。”意思是:以便护卫王宫。又如《公羊传·定公四年》:“朋友相卫。”这是说:朋友之间要互相保护。
行保卫职责的往往是卫兵、卫士,所以“卫”又引申为卫士、卫兵。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意思是:秦伯送了三千名卫士到晋国。
“卫”又引申为箭羽。如《论衡·儒增》:“矢没其卫。”这是说:箭羽扎进去不见了。
“卫”还可以表示肢体。如《吕氏春秋》:“四卫变强。”意思是:四肢变得强壮起来了。
“卫”在古代还是驴的别称。据南宋罗愿《尔雅翼·释兽》记载说,晋代的卫蚧爱骑毛驴,因为卫蚧姓“卫”,所以后来人们就把毛驴称为“卫”了。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上说:“家人捉双卫来。”这里的“卫”就是指毛驴。这句话意思是:家里有人捉了两头毛驴来。
我们现在常见“卫生”一词。《庄子·庚桑楚》上也有这一词语,但二者意义是有所差别的。《庄子·庚桑楚》上“卫生之经”中的“卫生”是指养生,“经”是指法则。“卫生之经”就是“养生的法则”。而现代的“卫生”主要是一个医学用语。
卫还用作姓。如“卫康叔”,“卫夫人”,“卫青”等。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曾先后七次征讨匈奴,率军与匈奴作战,威震沙漠,战功赫赫,而且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作出过重大贡献。他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
印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印”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上方是一只手(爪)在向下按,下边是面朝左跪着的一个人,这个字表现的是要用手压服一个人之形。金文就整齐化了一些,小篆的书写就更加规范了,上部仍为手形(爪),下部的“人”却错变为“卩”了。到了这个字演变成了楷书之后,根本就看不出用手按人头的形态了。从甲骨文构字上看,“印”字当为“抑”字的本字(“印”与“抑”古声也通)。
《说文·印部》:“印,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凡印之属皆从印。”(印,执政的人所持的印章。由爪、由卪会意。大凡印的部属都从印。)
“印”的本义就是按。由按又引申为被按的图章叫做“印”。《说文解字》中对“印”字的解释是:“印,执政所持信也。”这里“信”的意思是凭据,“执政所持信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政府机关所持有的凭据,那当然就是图章、印章了。
古代称“印”为“鉨(xǐ)”,后作“玺”。秦以前的印都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规定自他以后,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玺”(xǐ),而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印”字既然最初是指政府机关的凭据,那自然也就是权力的像征了,所以,直到今天,人们有时还把“印把子”作为权力的代名词来使用。不过,正像我们刚才提到的,“印”字到后来就不仅仅指政府机关的图章了,而用来泛指一切图章、戳记。汉代又出现了“章”和“印章”的名称。唐以后帝王的印或称“宝”,官私印中又出现了“记”、“朱记”、“关防”、“图章”等名称。
在古书中,常见“印堂”一词,旧时相面的人称被相面的人的额部双眉之间的部位为“印堂”。
印章是印在纸或其他物体上的,要留下痕迹,由此引申出“印”字的又一个意义——痕迹。“印”字表示痕迹这一意义时常常在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儿化的“儿”字。如“脚印儿”、“指印儿”、“烙印儿”等。
印迹可以保留下来,供人识别、识记,所以人们会主动去留下痕迹,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印刷,即把文字或图画等印在纸上或器物上。如“翻印”、“油印”、“铅印”,“印花儿布”等词语中的“印”字都是这个意义。
“印”字还可以表示抽象的、看不见的痕迹,这当然是比喻意。我们都知道,人看到、听到或接触到外界事物以后,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形象,叫做“印象”。如说:“我对泰山日出的印象很深,直到现在那景象还历历在目。”
由印上印迹又引申出一个意义——彼此符合。如“印证”、“心心相印”等。
“印”字也被用来作“印度”的简称。
即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即”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一件食器,盛满了食品,右边是跪坐着一个人,正要饱餐。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大同。小篆线条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即”。
《说文·皀部》:“即,即食也。从皀,卪声。”(即,人就食。从皀,卪声。)
“即”的本义是人就食。《仪礼·公食礼》:“席末取粮即稻。”大意是说:宴会将行结束时,吃些稻米粮食。这和今天的餐饮礼仪习惯是相同的。
因为要就食就必须走近食物,所以又引申为走近、靠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意思是说:这个看起来很厚道的外村人,抱着布匹来换丝。(实际上)不是来买丝的,而是想办法接近我,跟我商议婚事。又如我们现在所说的“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等,其中的“即”都是“靠近”的意思。
后又引申为副词,当马上、立刻讲,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即遣兵三万以助备。”意思是说,当即派三万兵马来援助刘备。又如“一触即发”等。
又可作就是讲。《史记·项羽本纪》载:“梁父即楚将项燕。”意思是说,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大将项燕。
又特指登上,如古代帝王“即位”,意为登上皇帝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