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说细说汉字 大全集
- 《图说细说汉字 大全集》编委会
- 2字
- 2024-12-23 04:53:32
又部
又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又”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像一只右手的形象。金文、小篆与甲骨文大同。隶变后楷书写作“又”。
《说文·又部》:“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凡又之属皆从又。”(又,手。象形。字形只见三个指头的原因是,表示手的一类字多是简略不过三个。大凡又的部属皆从又。)“又”的本义就是右手。后来有了“左右”的“右”字,这个“又”字就当更、再讲,作为副词用了。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聊斋志异·促织》:“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又如“又下雪了”,“他又下乡采风去了”。
“又”字还可以引申为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如《三国演义》第七回:“吾乃袁氏之故吏,才能又不如本初。”大意是:韩馥说,我是袁氏的旧臣,才能更加不如本初。又如《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太宰问子贡:“老师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艺。”)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弟子对老师的尊崇。
“又”作副词时还可以表示轻微转折或强调语气。如:“他本想做件好事,不想又受到了批评。”“这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
由“更进一层”的意思又引申为表示整数之外又加零数的意思。如“三又二分之一”。“又”字之前的数是整数,“又”字之后的数是零数。
“又”是个部首字。凡由“又”组成的字大都与“手”有关。如“双”、“友”、“皮”、“史”、“争”、“受”等字。
友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友”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当中的“友”字,都是方向相同的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象,表示志同道合地做一件事情。隶变后楷书写作“友”。
《说文·又部》:“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友,志趣相同是友。由两个“又”字会意,表示相交为友的意思。)
“友”的本义是朋友。“亲友”、“战友”、“友情”、“友谊”等词当中的“友”都是这个含义。人与人之间交往,讲求的是诚心,与朋友交往更是如此。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讲求诚信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荀子·性恶》:“择良友而友之。”这句话中的两个“友”字词性是不同的:前一个“友”字是名词,当朋友讲;后一个“友”字是动词,当结交讲。也就是说,要选择好的朋友和他结交。又如《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pián)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正直、诚实、见闻广博这三种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同逢迎谄媚、当面恭维背后诽谤、夸夸其谈这三种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友”还表示相好的、非常亲密的。如“友善”、“友爱”,《诗经》中那首描写爱情的名篇《关雎》中深情唱道:“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里的“友”表示的便是亲密无间的意思。
在古书中常见“友于”一词,出自《尚书·君陈》的“惟孝友于兄弟”,后割裂用典,以“友于”代“兄弟”。
古代“朋”和“友”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同门曰朋”,即师从同一个老师的人称为“朋”;“同志曰友”,也就是说“志同道合之人”称为“友”。
双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双”是个会意字。金文的上部是嘴巴朝左的一对鸟(隹),其下是一只右手,会一只手捉住了两只鸟之意。小篆的形体基本上同于金文。隶变后楷书写作“雙”。简化汉字后写作“双”。
《说文·雔部》:“雙,隹二枚也。从雔,又持之。”(双,鸟两只。从“雔”,手持握着它。)
“双”的本义就是一对。如“白璧一双”,就是“白璧一对”的意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又如“成双成对”、“双管齐下”。
再如:“双阙”是古代宫殿、宗庙与陵墓前左右各一个的高台楼观;“双七”指阴历七月七日;古人捣衣,对立执杵如舂米,称为“双杵”;“双靥”指脸的两颊(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由一对之义也可以引申为偶的意思,与“单”或“只”相对。如:“唐朝故事,只日视事,双日不坐。”大意是:过去唐朝的典章制度,单日坐堂办公,双日则不坐堂。
凡“偶”就有比较的可能,所以“双”字又可以引申为匹敌之义。《史记·淮阴侯列传》:“至如信者,天下无双。”(达到像韩信这样的,天下很难找出第二个了。)宋玉《神女赋》:“其象无双。”(她的相貌无人能与之匹敌。)
反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反”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形体从又、从厂(山崖),会以手推转山石之意。金文大同,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反”。
《说文·又部》:“反,覆也。从又,厂反形。”(反,翻覆。从又,厂像物体翻覆的样子。)
“反”的本义是翻转。《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大意是说:以齐国之大,而行王道,就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荀子·非相》:“定楚国,如反手尔(耳)。”《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怎么知道这不是倾翻水浆于地呢?)《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说得诚恳,没想到如今变了心。)《聊斋志异·促织》:“成反复自念。”又如“反败为胜”,“辗转反侧”,“反易”(颠倒),“反风”(风向倒转)等。
引申指返回。丘迟《与陈伯之书》:“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迷了路知道回来,从前明达的人都是这样的。)南朝齐刺史陈伯之在齐灭亡后并没有被梁武帝萧衍撤换,他在部下邓缮的唆使下起兵反梁,被梁军打败,就投降了北魏,当了平南将军进攻梁。萧衍的弟弟萧宏奉命北伐,在寿阳对峙,萧宏为争取陈伯之,叫丘迟给他写信劝他迷途知反。《战国策·卫策》:“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竟(境)而反。”《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驾风行走,那样子轻盈美好,十五天后才返回。)此义后写作“返”。
由翻转可以引申为相反,与“正”相对。如《庄子·秋水》:“知东西之相反。”又引申指未能遵守、违背。《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意思是:天气违背了时令就成为灾祸,地上万物违背了物理就成为妖孽,人民违背了道德就会作乱。又如“反背”(背叛),“反道”(违反正道),“反古”(违反古训)。又指反叛、造反。《史记·项羽本纪》:“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又如:“反上”(背叛君主),“反心”(背叛之心)。我们常听到“有反骨”之语,是指人怀有叛逆之心。《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写关羽取长沙时,因黄忠没有用百步穿杨之箭射杀他,被太守韩玄推下问斩。正在这当紧时刻,帐外闪进一将, 手起刀落斩杀韩玄,救了老将黄忠。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军阀割据时蜀汉名将魏延。然而,当关羽引魏延来见刘备时,孔明却“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刘备问何故,孔明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故而斩之。”
支
古文
小篆
楷书
“支”是个会意字。《说文》中古文的形体,像手持竹枝或树枝之形。小篆的形体加以省简。隶变后楷书写作“支”。
《说文·支部》:“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凡支之属皆从支。”(支,离开竹茎的竹枝。由手持握半个“竹”字。大凡支的部属都从支。)
“支”的本义指一条竹枝,是“枝”字的初文。如《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一种蔓生植物)之支。”这句诗中的“支”即为“枝”。又引申指肢体。《吕氏春秋·孝行》引曾子曰:“能全支(肢)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资治通鉴·汉纪》:“心腹四支(肢),实相悖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缺)焉。”此义后作“肢”。由枝条义可以引申为分支义。如《新唐书·骠国传》:“有江,支流三百六十。”
枝条可以支起东西,由此引申指支撑、支持。魏学洢《核舟记》:“诎右臂支船。”(弯曲右臂支撑在船上。)《国语·越语下》:“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支长久也。” 又如“支当”(承当),“支仗”(支撑维持)等。引申指支援、支助。如“支边”、“支农”,等等。
“支持”一词今天多用为支撑、鼓励、赞助义,但古代多指对付义,与今天用法完全相反,如《元曲选·杀狗劝夫》:“他觉来,我自支持他,包你没事。”这里的“支持他”就是“对付他”的意思。
“支”还作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的简称。
“支”字是个部首字,但真正属于“支”部的字却极少,《说文》中“支”部仅收了一个字,所以“支”字多作形声字的声符,如“芰”、“伎”、“吱”、“歧”、“妓”、“技”、“翅”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