亠 部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交”是个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形体,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两腿交叉着。金文和小篆的形体大同。隶变后楷书写作“交”。

《说文·交部》:“交,交胫也。从大,像交形。凡交之属皆从交。”(交,交互着小腿。从大,乂像两腿相交的样子。大凡交的部属都从交。)

“交”的本义为交叉、交错。屈原《九歌·国殇》:“矢交坠兮士争先。”意思是箭交错坠落,战士们都争先恐后地冲锋陷阵。

由交叉,可引申指结交、交往。王安石《与陈和叔内翰书》:“与和叔交游三十年,非敢相求于末度。”由结交、交往,又可以引申为交流。《盐铁论·本议》:“交庶物而便百姓。”大意是交换各种各样的物品,以方便老百姓。

至于《淮南子·时则训》“(仲冬之月)虎始交”中的“交”,那是“交配”的意思。这个词义是从“交流”或“结交”之义引申出来的。

“交”还可用作副词,表示互相、交相。吴均《与朱元思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意思是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交通”一词,古今均用。现在我们所说的“交通”,是指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可是古代就不是这个意思,陶渊明《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所谓“阡陌”是田间小路,“交通”是彼此交相通达。

另外,“交”字在唐宋诗词中,有时还可以当“教”字用。岑参的《叹白发》:“白发生偏速,交人不奈何。”(白发偏偏生长得这样快,真教人无可奈何!)这里的“交”字即通“教”字,现在不这样用了。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亦”是个指事字。它的甲骨文形体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人的两臂之下有两个点儿是指事符号,表示这里就是腋下。金文的形体大同。小篆形体与甲骨文、金文字一脉相承。隶变后楷书写作“亦”,中间的“人”形变得根本不像了。

《说文·亦部》:“亦,人之臂亦也。从大,像两亦之形。凡亦之属皆从亦。”(亦,人的腋窝。从大,八像两个腋窝位于臂下的形状。大凡亦的部属都从亦。)

“亦”的本义为人的腋窝。上古没有“腋”字。但后世“亦”常被假借为虚词用了,当“腋”讲的本义就只好重新造一个新的左形(月即肉)右声(夜)的形声字“腋”来代表。从此,“亦”与“腋”有了明确的分工,“亦”字只作虚词用,而“腋”字就代替了“亦”字的本义。

“亦”当虚词用时,表示类同或相似关系,其义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也是。《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意思是鱼是我想要的,而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史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大意是:现在逃跑也是死,举行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吧!

成语有“亦步亦趋”,但它的含义古今有所不同。“步”就是“走”,“趋”就是“快走”。在《庄子·田子方》里记载,颜渊对孔子说:“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大意是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后世常用“亦步亦趋”来比喻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原为褒义,现为贬义。

由也有“进一层”之义,又可引申为特、特别。《战国策·齐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意思是王特别不喜欢士,哪里还担心没有士呢?

“亦”又相当于又。杜牧《阿房宫赋》:“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在古汉语中,“亦”字经常和“不”字连用,组成“不亦”一词,用于反问句,表示委婉的反诘语气。《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意为学习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甲骨文

金文

籀文

小篆

楷书

“商”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形体,下部是祭祀时所设的灵台,其上置薪,焚烧而祭天。这是殷商人的习惯。金文的形体,下面增加了一个“口”。籀文的形体,中间又增加了两个“星”形,象征大火之星,即为商星(星名)。小篆的形体省去星形。隶变后楷书写作“商”。

《说文·部》:“商,从外知内也。从,章省声。”(商,从外面估测里面的情况。从,章省声。)

“商”的本义为焚柴祭天,后引申为星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为二十八宿(xiù),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其中的“心宿”即商星。曹植《与吴季重书》:“别有参(shēn)商之阔。”“参商”即指参星与商星。参星为西方白虎七宿之一,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永不相见。诗句的意思是说,分别后就如参、商二星一样久不相见。商星极红,古代也称为“大火”,这是商朝人所崇尚的,因此也就以“商”名其部族,继而又名其朝代。

“商”又假借表示计议、商量。如“有家事相商”。又如“协商”、“面商”、“商榷”,等等。商业活动的关键在于商人善于计议、商谈,故又引申指买卖活动。如“经商”,“通商”等。“经商”,即贩卖货物,就必须明白、明了货物运输的远近,衡量、斟酌什么地方有什么货物,没有什么货物,促进四方货物的流通,因此“商”又获得贩卖货物的意义,如今之“商人”,“商业”,“商贾”。但古代“商”和“贾”的意义不同:“商”是指长途贩运货物,“贾”是指开店,坐柜台卖货物。因此,有“行商坐贾”之说。

“商”又是数学名词,即除法运算的得数。如“八被四除的商是二”。

“商”又是古代的五音之一,五音即“宫、商、角、徵(zhǐ)、羽”,这五个音唐代以后又叫“合、四、乙、尺、工”。

“商”又指古代计时工具“漏箭”上的刻度。如《仪礼·士昏礼》贾公彦疏引郑玄曰:“日入三商为昏。”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京”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人工建筑起来的土堆,在土堆上有个瞭望塔,用以观敌情、察民事。这就是“京”。金文基本上和甲骨文相同,只是塔壁上加了两横,代表窗户。小篆的形体线条化、整齐化,下部变得不太像土堆了,其上部尚存有塔顶的形象,中部的“方口”仍然代表窗户。隶变后楷书写作京。

《说文·京部》:“京,人所为绝高丘也。从高省,丨像高形。凡京之属皆从京。”(京,人工筑起的最高的丘。从高字省,丨像高的样子。大凡京的部属都从京。)

“京”的本义为人工堆积而成的高大土丘,是古代军事工事的一种。如《资治通鉴》中记载三国公孙瓒曾在易这个地方筑“京”,“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他在周边挖了十重堑壕,中间修筑多座高五六长的“京”。

古代的“京城”必须建在高处,以便观察外面的情况,所以“京”字就有高义。如《尔雅·释丘》:“绝高为之京。”

“京”由高义,又引申为大。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其大意是等八世以后,没有人比他更大。其中的“莫之与京”就是指大得没有什么可与之相比了,后用以形容首屈一指,无与伦比。

古代君主居住的宫殿以及与王室有关的建筑,通常建在高处,以显示其庄严与权威,百官及臣民居住的建筑环绕宫殿而建,便形成首都。因此,君王所在地的首都称为京,是统治的中心。《诗经·曹风·下泉》:“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后来把一些大都市作为次一级的统治行政中心,也称为“京”。如宋朝有“四京”,它的首都是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还有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明代两京,就是今天的北京和南京。而一个国家的首都称为“京师”。

明清以后,“京”字实际上成为了北京的代称。如“京戏”,“京腔”,“京韵”,“京片子”等词中的“京”,都是专指北京。

“京”是个部首字。凡由“京”组成的字大都与“高”或“亭”有关。如“就”、“高”、“亭”等字。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亨”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的形体中,像高大台基上建有殿堂形,上部是宗庙的屋顶,中间为墙壁,下部是地基,象征祭祖的宗庙。金文的形体稍讹,中加一点,或指明在这里祭献神祖之意。小篆分为二形。隶变后楷书写作“亨”。

《说文》:“亨,献也。从高省,曰,像进孰(熟)物形。《孝经》曰:‘祭则鬼享之。’享,小篆亯。”

“亨”的本义为宗庙。《正字通·亠部》:“亨,即古享字。”故“亨”与“享”、“烹”同源。由宗庙义,可引申为向宗庙祭祀之“亨(烹)饪祭品”。如《诗经·小雅·楚茨》就是一首专门讲祭祀时神受福的诗,诗中展示了祭祀的物品丰盛,仪式盛大,祈祷神灵赐福,万寿无疆。其中就有“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的话。这里的“享”就是专职烧制食物祭献神祖,这几句诗的大意为:粮食用来做酒饭,用它来献神和祭祀。请来尸神敬上酒,求神赐予大福。

“亨”由烧制食物祭献神祖,又可引申指烹饪烧制。如《诗经·小雅·楚茨》:“或剥或亨,或肆或将。”这里的“亨”是指烧制食物。《集韵·康韵》:“烹,煮也。或作亨。”即为烧制食物祭献神祖。故这两句诗的大意为(将祭祀用的牛和羊)切的切来烧的烧,摆开碗盏端上堂。此义后另加义符“灬”(火)写作“烹”来表示。

有一个典故叫“狡兔死,走狗亨”,出自《史记·越世家》。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休养生息,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他从齐国写信给文种说:“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亨(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意思是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猎狗就会被煮掉。越王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被赐死的命运。

而“狡兔死,走狗亨”自此以后便成为了一个成语,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后代诸多名臣都以此为警戒。汉代的韩信在临刑之前也发出了“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

“享”在上古也可写作“亨”,仍读xiǎng。段玉裁说:“荐神作亨,亦作享;饪物作亨,亦作烹。”由烧制食物祭献神祖,又可引申泛指奉献、进献。《易·需》:“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进而引申泛指享用、享受。如《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孩儿,你在此受寂寞,比在家亨用不同”。此类含义后用“享”表示。

神祖享用了祭品就会保佑人万事亨通,故又引申指通达、顺利。如《易·随》“元亨利贞” 唐代孔颖达疏:“元亨者,于相随之世,必大得亨通;若其不大亨通,则无以相随,逆于时也。”鲁迅在他的小说《孔乙己》中,写了一个“咸亨酒店”,在浙江绍兴,就是孔乙已吃茴香豆饮酒的地方。其中的“咸”是副词,表示“都”;“亨”就是顺利通达;“咸亨”就是大家都顺利通达。这是很适于做酒店的名称的。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为什么“亨”、“烹”、“享”这三个字在上古都是一个字:祭祖、神叫享,享神就要烹煮谷米牺牲,祖、神享用了祭品就会保佑人万事亨通。

在今天这三个字是界限清楚的:当顺利讲,读hēng,写作“亨”;当享受讲,读xiǎng;当烧煮食物讲,读pēng,是“亨”下加“灬”(火)。

金文

古陶文

小篆

楷书

“亭”原是个象形字。金文像古代的一座用以观察敌情的瞭望台。古陶文的形体与金文相似,只是在“亭”的墙壁上增加了二横代表窗户,便于向远瞭望。其下部的“丁”形表读音,变成上形下声的形声字。小篆的形体也是从“丁”得声的形声字,书写也方便了。隶变后楷书写作亭。是个形声兼会意字。古陶从高(台上建楼形)省,丁声,丁也兼表钉住之意。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亭。

《说文·高部》:“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亭,人们安定的处所。亭上有楼,从高省,丁声。)

“亭”的本义为瞭望亭,古代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岗亭。如《后汉书·光武帝纪》:“筑亭候。”“候”亦作“堠”;“亭候”就是用作瞭望的岗亭。引申指古代设在道旁供行人停留食宿的处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由停留食宿处,又引申泛指山林、路边、公园等供人休息的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写过一篇《醉翁亭记》,其中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之语。

由亭的端正直立,又引申表示笔直、挺立。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其中的“亭亭”一词是形容高而耸立。

由端直,又进而引申指平均、适中。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禹凿龙门,通大夏,决河亭水,放之海。”有“亭午”一词,即为正午。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大车飞驰扬起尘土,正午时分也看不清道路。)

“亭”本来是为军事交通设置的机构,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处,后来逐渐演变为兼具军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层政府机构。故“亭”又引申指秦汉时的基层行政单位。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就曾做过亭长。如《史记·高祖本纪》:“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意思是刘邦到了成年以后,他试着去做官,当了泗水这个地方的亭长,对官署中的官吏,没有不加捉弄的。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高”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像台观楼阁上下重屋形,借以表示崇高。金文的上部更像楼阁的屋顶。小篆整齐化,变得不太像楼阁形了,但屋顶还是像的。隶变后楷书写作高。

《说文·高部》:“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从冂,口与仓、舍同意。凡高之属皆从高。”(高,崇高。像台观高耸的样子。从冂;口,与仓字舍字下部从口,构形同意。大凡高的部属都从高。)

“高”的本义为上下距离大,离地面远。《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由本义,可以引申指由上至下的距离、高度。《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又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又引申指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擅长。如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后人就概括出成语“曲高和寡”来表示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由高高在上,又引申表示地位、等级在上的。左思《咏史》其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意思是世家子弟登上高位,而有才能的人却只能埋没在地位卑下的小官之中。

由高高在上,再引申为大的意思,特别指岁数大,辈分最上的。如《汉书·戾太子据传》:“是时上春秋高。”这里的“上”是指汉武帝,“春秋”指年岁,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时候,汉武帝年岁很大了。

由崇高在上,又可以引申表示尊重,推崇。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又用作敬辞,用于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高邻”、“高足”、“高见”,“高作”(大作,对他人诗文的敬称)。

由崇高,又引申指加高、升高、使高。如“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白居易《卖炭翁》),“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战国策·齐策》)。

成语有“高山流水”,比喻人品高洁,影响深远。春秋时代,有个名叫伯牙的人善于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善于听琴,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就赞美道:“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钟子期就赞美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人把这个典故概括成“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指称难得的知音或知己。

《诗经·小雅·车辖(xiá)》中有两句话:“高山仰止,景行(xíng)行止。”“高山”在这里比喻高尚的道德,“景行”即大路,比喻光明的行为。后人把这两句概括成“高山景行”这个成语,指崇高的德行。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以志趣高远为好。“高瞻远瞩”表示往高远方面看的意思,比喻眼光远大。但不顾自己的实际状况而去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就是“好高骛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