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理性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 经济理性能力的培养

成功人士的经济学特点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以下一些成功者的共同特点:

1.积极思考,理性行动

毫无例外,成功人士总是向着积极方向思考,他们思考成功,而不是失败。无论情况多么困难,他们总是保持积极向上,保持理性,因此他们始终能克服障碍和问题。他们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帕特·瑞雷在20世纪80年代带领洛杉矶湖人队4次夺得NBA总冠军。他说他永远不会忘记他父亲教给他的道理:“你遇到的事情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如何对待它。”成功人士不会让消极的人或者环境打垮自己。

对于他们要追寻的目标,他们会果断地做出决定,然后制定具体的计划达到他们的目标。拳王穆罕默德·阿里13岁的时候体重只有115磅,但是当时他就立志成为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

理性行动是实现目标的保证,我们发现领导者和成功人士都是崇尚实干的,他们总是在行动。当今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到美国加州圣迭戈拜访索尔·普赖斯时,看到了后者创办的头一家会员制仓储折扣商场。在当晚回到阿肯色之后,沃尔顿就命令建筑师连夜设计出了新的仓储超市山姆会员店。做决定要当机立断,行动也要雷厉风行。

成功者把取得成功的过程看做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速跑。他们不会灰心丧气,他们永不言败。

甲壳虫乐队在成功之前遭到过英国所有唱片公司的拒绝。迈克尔·乔丹曾经被高中篮球队淘汰。爱因斯坦的数学成绩曾经不及格。约翰·伍顿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篮球队执教13年之后才取得第一个全国冠军。托马斯·爱迪生曾经说过:“人生中的很多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放弃的时候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2.成功人士从不吝啬对自己的人力投资

成功人士总是不停地学习,阅读书籍,勤于学习技能和寻找良师益友。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通过研究成功人士在幼年时候做的两件特殊事件,就可以预测他们以后是否能取得成功。他们从三年级到高中都做过许多工作和承担过各种责任,他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如饥似渴的读者。传奇篮球教练约翰·伍顿曾带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篮球队夺取过10次全美大学篮球联赛的冠军,他曾经说过:“只有知道事物的价值所在之后你才会去学习。”

3.注重成本

这是成功人士的另一个特点,成功人士会节约金钱和集中利用时间,他们很明白效益与成本的重要。成功人士不会让其他人或事干扰自己的目标。正如亨利·福特曾经说过的,一个人对自己的目标应该日思夜想。

为此,许多成功的人发现了不同的或者更好的方法来做事情,而这些方法在进行当中通常会受到批评。西方联合公司的总裁曾经面临着一个让西联脱胎换骨的机会——购买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的新发明“电话”的部分权益,但这位先生用这样的话回绝了:“我们用这个有趣的玩具能干什么?”山姆·沃尔顿则鼓励其他人“逆流而上,不拘常理,另辟蹊径。如果每个人都按照同一个方法做事,你反其道而行之就很有可能发现生财之道”。

成功人士因为注重成本,所以讲求效率。他们像教练、励志指导人员以及启迪者,可对其他人产生激励作用。戴尔·卡耐基曾就这个问题撰写了一本经典著作《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成功人士都是诚实、可靠和负责的人。他们为周围的人树立了榜样,并且不会对原则妥协。

任何人都可以经过努力成为某一领域内的翘楚。就像那些理性人才一样,如果你学习和实践这些了不起的人物身上的理性优点,你也能取得更强的理性能力。

适度的非理性有时是一种理性

从经济人的行为来说,我们的每个行为都是一种积累。这种积累是多方面的:知识的积累;人际关系的积累;信用资源的积累……为了分析人们过去的积累和非理性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资源,我们来分析一下信用资源意味着什么。

我们从朋友那里借钱(这个时代最难借的就是钱),说好归还日期,我们如期归还,至少在这个朋友那里建立了信守承诺的信用。当你答应某个人帮他一个忙,你如期为他将事情办成了。在他看来,你是守信用的……

信用是一种资源,意指信用可以当做资源来使用。如果我们需要一笔钱来从事某种投资服务,我们会去找银行。银行里有钱,但银行不会随便把钱借给你。银行需要抵押,抵押是银行抵御借贷风险的有效方法。如果我们的投资亏本了,贷款还不上,若没有抵押,银行将受损失;而如果有抵押,银行会将抵押变成它的财产。

如果你没有抵押,银行不会借钱给你。然而,由于你有良好的信用资源即信誉,你的朋友、同事或者亲戚会借钱给你,尽管人们常说,千万别借钱给他人——既损失金钱,又失去了朋友。因为,他们知道你急需钱,你会还钱给他们。他们相信你,因为他们从你过去的行为中归纳出“你是一个守信用的人”,尽管你过去守信用不代表你将来也必定守信用。你平时积累的信誉等同于一笔可以抵押的资产,即信誉是你的资源。

信誉可以成为一种可资利用的资源,你的非理性行为同样可以成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人们进行博弈思维的基础是人具有的理性。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理性思维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甚至阻碍利益的获得,而非理性思维反而能够获得极大的利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最后通牒”博弈:两人分一份总量固定的钱,比如10元。规则是:一人提出方案,另外一人表决;如果表决的人同意,那么就按提出的方案来分,如果不同意,两人将一无所得。比如A提方案,B表决。A提的方案是7∶3,即A得7元,B得3元。如果B接受这个方案,则A得7元,B得3元,如果B不同意,则两人将什么都得不到。

A提方案时,他要猜测B的反应。A会这样想:根据“理性人”的假定,A无论提出什么方案,B都会接受,除了将所有10元留给自己而一点不留给B这样极端的情况。因为B接受了还有所得,而不接受将一无所获——当然此时A也将一无所获。此时理性的A的方案可以是:留给B一点点比如1分钱,而将9.99元归为己有,即方案是:9.99∶0.01。B接受了还会有0.01元,而不接受将什么也没有。

如果你是B,对方考虑到你是理性人,他可能只在桌上留下1分钱,他考虑到你会接受这个分配。此时你只有接受这1分钱的分配。

但如果你是非理性的,分配就有所不同。

当对方给出这个分配时,如果你是“非理性的”,你会认为这是“不公平的”,而将不接受这个分配方案。对方知道你的这个“非理性”特点,他担心你会拒绝,为了不让你拒绝,他不会提出只给你1分钱的方案。此时,你的所得取决于你的“胃口”,或者取决于你的非理性的程度。

在实际中,人们如何进行人际来往取决于每个人的非理性的程度。在这个博弈中,比的就是“狠”劲。在生活中,流氓之间往往“斗狠”:其实就是看谁更非理性,够狠的人往往做老大。

在实际进行这个游戏时,人们均有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并且这也是人们的共识。这也是为什么实际的游戏结果并不会出现9.99∶0.01的分配结果。

由此可见,非理性有时会成为人们在博弈中的一个“资源”。这个资源如同人们拥有的其他资源一样,可以利用它来获取好处。俗语“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是这个道理。在最后通牒博弈中,你的“非理性”资源与否决权一道构成你进行博弈的基础。

无论我们作为什么样的角色,适度地建立自己的“非理性资源”是有利的。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人们在积累这样的资源的过程中要付出代价。在你与其他人的博弈中,你的非理性使得你的利益受损,当然别人也受损。这样一来,其他人会“记得”你的秉性,或者他们会“归纳”出你的秉性,其他人与你再次打交道时,便不敢“小视”你,会正视你的非理性特点。

适度的非理性能够带来好处,这一点最能体现在谈判过程之中。谈判是多方之间进行的一场博弈,其中经常发生的是两方之间进行的谈判。谈判是一个合作性的博弈,双方(我们这里分析的只是两方进行的谈判过程)合作比不合作能够获得更大的好处,但如何分配这个合作带来的好处?这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如果双方均是不可缺少的,即任何一方均不能够抛弃另外一方而另寻其他合作伙伴时,这个谈判结果取决于双方的“非理性”的程度,当然,这个非理性的程度要成为双方的“公共知识”。

光有理性也不行

对于人而言,钱并不总是最重要的,人的利益并不总是表现为钱,人的利益是多元化的,心理的满足、精神上的快乐也是人的利益所在,人的行为也不总是那么合乎逻辑的,也不总是那么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这就是人,一种时而会变得白痴可笑,时而又智慧无比的动物!

人类从全身毛茸茸的猿猴进化到高度智慧的现代人,经历数百万年的时光,在这如此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依靠什么来战胜群兽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呢?那就是强烈求生的本能。

正因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人和所有动物一样总是要保护自己,寻求着对自己有利的事物而规避对自己不利的事物,这是所有物种的本能。但人有发达的大脑,依靠这一强大的智力武器,人保护自己的能力得到了突破性的质的飞跃,最终战胜了群兽和恶劣自然环境而顽强地生存至今,并主宰了这个世界。

所以人的“理性”首先便是“人的自利性”,乍看之下,总感觉不怎么舒服,“自私自利”历来都是贬义词,用来讽刺批评那些一心为己、绝不为人的甘为堕落的腐败分子。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人脱离不了动物的本性,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本能,这是由人类数百万年进化下来的“物竞天择”的基因决定的。但人的自利又不是单纯的食物、衣物等物质上的自利,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精神思想上的自利变得更为显著。

你可能会去为遭受印度洋海啸袭击的灾区捐款,你可能会去帮助一个失学儿童,你甚至可能倾家荡产去从事环保事业,那你是不是就不自利了呢?

其实,你还是自利的,你之所以甘愿放弃一些甚至全部的物质财富而去从事其他毫无物质收益的事情,仅仅就是因为你在从事这些所谓的“利他、善事”活动中使自己内心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快乐,得到了愉悦,而你正是自利地要去满足你自己的这些心理的满足、快乐、愉悦甚至贪婪,从而甘愿去做那些“利他、善事”的事情,所以你还是自利的。这就是人的自利本性,尽管这是一个残酷得让人难以接受的甚至令人发指的事实,但我们只能说,事实上我们只是在保护自己这个动物不被别的动物吃掉而已。

除了“自利性”这个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以外,“理性”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古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活在利益丛林里,还是小心行事为好。

“理性”简单地说就是所有正常的人都是如此想的,即“自利”和“追求最大利益”。人在自私的同时,不必太担心人的自私自利会肆无忌惮。因为决定人真正的行为除了“理性”以外,还有一个称为“心智”的东西。

“心智”,也许你可以理解成道德,正是在它的制衡下,人们有了“选择”的思维方式,来约束人们非常个人化的主观意识,使用这种“选择”的思考方法来帮助人们更好地、最大化地来满足自己的主观“价值”的目标。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里描述过这样一个人,他说:为什么我要理性地活着?为什么我要往理性的道路去谋生,一天到晚地为金钱努力?为什么我不反其道而行之呢?我就要像飞蛾那样,就为了那一次光辉的体验,我要扑到火上,然后烧死自己。这样生活又怎么了?错了吗?反正我们早晚都会被遗忘,早晚都要遗忘,包括死亡。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无意识状态,比如梦等,绝大多数情况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制衡,所以人才能生存延续。求生是人和所有动物的本能,所以那只是些非理性的极端特例而已,我们不必为此愁眉苦脸,你完全可以让心智、让感性自由飞翔,让心底阳光起来。

要相信自己的思考

巴菲特在股市上一帆风顺,几乎每买一只股票,都能赚取丰厚的利润。其成功的理念之一,就是“绝不盲目从众”。他告诫所有的投资者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要人云亦云。他说:跟着别人,就走不出自己的路来。

巴菲特特立独行的作风在业界早已有口皆碑。而他曾经说过,他之所以近乎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缘于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对他讲的一则寓言。

有一位石油勘探者在升上天堂时,上帝告诉他一个不好的消息:天堂已经客满,再也无法安插人了。石油勘探者没有放弃升入天堂的信念,他请求上帝允许他对天堂里的人说一句话。上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石油勘探者大声地对着天堂喊道:“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话音刚落,一大群人蜂拥而出,奔向地狱寻找石油,以求发财。上帝见天堂空空如也,就请石油勘探者进入天堂,但是石油勘探者却犹豫了。因为他听见一大群人都在喊叫:“地狱发现石油了。”他忘记了这是自己编造的谎言,所以对上帝说:“我还是到地狱去吧。”

格雷厄姆的寓言深刻地揭示了那些投资者的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心态。巴菲特对此心领神会并引以为戒。在以后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还发现,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有盲目从众的心态。他把这些人的行为比喻成自然界的旅鼠迁徙。

旅鼠喜欢群居,但每隔三四年,它们都会有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迁徙并跳海自杀的行动。这种迁徙行动往往由一只旅鼠带头,其他的旅鼠以为灾难来临,便跟着逃跑。于是旅鼠们越聚越多,一路惊慌失措,争先恐后,最后它们集体逃向大海,死于非命。

这样的比喻非常深刻。在华尔街,虽然拥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且有着丰富经验的专业投资人员,但他们大多数不具备特立独行的作风和处变不惊的心态,因而没有办法在市场上凝聚成一股合乎逻辑和理性的力量。华尔街常常因为他们的“望风而逃”而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对此,巴菲特评价说:“股价的大幅波动,跟机构投资人旅鼠般的盲目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股市的剧烈变动,产生盲目从众效应。”

巴菲特之所以超凡脱俗,是因为他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权衡突发事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因而可以力排众议,做出明智的决定。

其实,不仅投资如此,其他事情亦是如此。任何事情需要的理性都是相通的。

随着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发展,经济学家注意到: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预期的不确定性,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甚大。

他们认为,人类有限的理性、对信号的观测及识别的较差能力都是“羊群效应”产生的根源。“羊群效应”是指市场上存在的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动。实际上是对个体经济自发性、盲目性以及自然趋势的最真实写照。

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市场形成的初级阶段,羊群行为是很难避免的。

大多数学者对羊群行为持否定态度,其实,对待羊群行为要辨证地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并无大碍,在发展初期,许多企业和行业在模仿策略下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羊群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完全,由于未来状况的不确定,导致了人们的判断力出了问题,因而才有了从众的盲动性。

正确全面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在这个时代,信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重视信息收集的企业和个人无异于自取灭亡。

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敏锐的判断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培养出来的思维习惯。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或多或少地掌握这种思维习惯,只要下工夫去认真观察、仔细推理,就可以培养出来。

收集信息并敏锐地加以判断,能使人们减少盲从行为,更多地运用自己的思考,这是锻造理性的最好方法。

能屈能伸,理性地看待创富路上的挫折

创富路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大多数的人对于自己的境况都是不满意的。更糟糕的是,不见得每一个人的难题或困境,都能在短时间之内解决,于是,就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如何去适应无常的变化。不管你创富挫折程度如何,感受上如何的沮丧、消极、痛苦,请记住一点:要能屈能伸,以屈为伸。认清创富路的艰难,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如此的心理素质定能跨过人生旅途中的坎坷波折。

一滴水,单纯而透明,把一滴水用火焰炙烤,它会化为流云;把一滴水冻结成冰,它将更加坚不可摧;把一滴水弃之脚下,它会渗入土壤滋润大地;把一滴水摔碎了,它只会化成更多滴水;把一滴水放进容器,只要存在丝毫缝隙,它都会悄无声息地溜走;把一滴水流放进大海,它会一路欢歌而去,在无数的水滴中永葆本色。一滴水,虽然渺小,却有无穷大的力量,这便是一滴水的生存法则:能上下、能屈伸、能聚散,韧性十足。

人,也需要学习一滴水的生存智慧。创富路上的挫折有很多种,例如,遭人拒绝、生意失败等。遭人拒绝时,不必太刚太硬,那样容易挫伤锐气,不如避其锋芒,如楔巧入;生意失败时,不要灰心丧气,那样会丧失自信心。

能屈能伸的人是一个强调和谐与平衡的人,即使心里很讨厌一个人,也绝不会表现在脸上,不让对方或大家知道,因为他希望保持人与人之间和平的感觉,这就是能屈能伸的和谐原则。能屈能伸的人遇到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时,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不想参与的理由,但如果别人一再相劝,他就会为了顾全大局而妥协,放弃自己原有的坚持,一切遵循民意。

能屈能伸不仅有利于人际交往,更是成大事的必备条件,大丈夫能屈能伸方能成就大业。

经济学课堂

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

人生是复杂的,“屈”与“伸”也是多方面的。在工作中受到领导批评,不妨先“屈”一“屈”,冷静下来找出差距和不足,及时改正,然后再图“伸”,切不可一味地意气用事,与领导顶撞或匆匆辞职,以免铸成大错。与朋友同事发生矛盾,也不妨先采取“屈”势退让,待矛盾化解后自会和好如初。

这个世界是相对完美的,绝对的完美根本不存在,人生中的确有不如意的时候,受点委屈是很正常的事。此时,与其在那儿怨天尤人,不如学会化委屈为动力,因为还有比委屈更为重要的事,比如,你在人生道路上的创富。但愿每个人都能够善待人生中的屈与伸,学会并熟练运用这个技巧,顺利到达创富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