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正视缺憾,不完满才是人生真相(3)
- 品读季羡林的人生智慧
- 刘军娣
- 3874字
- 2016-04-25 13:09:45
生活中,浪费时间,不认真对待生命,不认真生活的人,大有所在。比如,有人认为,自己还年轻,可以随意挥霍大把的时间。用时下流行的说法便是:我一无所有,只剩青春可以挥霍了。再如,有的人觉得自己离死亡还很远,因此,不必瞻前顾后,让自己活在忙碌中,甚至成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地度过。又如,有人对“转世轮回”说深信不疑,因此,他们认为,这辈子就这样了,下辈子投个好胎,过这辈子想过的生活。还有人认为,小事上不值得付出过多的精力,敷衍了事就可以了;而大事上则应当尽心尽力,认真对待……
以上种种情况,无不是不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的人生才会有更多的缺憾,才会出现“把肠子悔青了”的后果。季先生说,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纵容自己敷衍了事的借口,更不能成为我们虚度此生,幻想完满的下辈子的理由。事实上,就算有下辈子,下下辈子……但是,连这辈子都不能认真对待、处处是缺口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拥有一个完满的下辈子呢?
季先生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不论是读书,还是治学,抑或是为人,季先生都能做到一丝不苟,毫不马虎。季先生说:“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季先生坚持“讲的全是真话,假话全不讲”的处世原则,如此认真,事事讲依据,绝不信口开河,说假话。正因为如此,所以季先生才能在学术上精益求精,才能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最重要的是,正因为季先生秉着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与人生,所以他才能收获一个令自己“满足”的人生。
因此,人生中,我们当如季先生一样,做一个认真的人,不虚度此生,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本来充满缺憾的人生尽可能地更完满。
当然,我们说,要认真地对待生命,对待自己的人生,对待人生中的大小事,并不是说不分好坏、千篇一律地要认真。比如,对待坏事,我们要认真,但是这样的认真不是说要认真地将坏事进行到底。而是认真地辨别,做到好事多做,认真做;坏事不做,认真地规避。而对未能及时辨别的坏事,我们应当“悬崖勒马”,立即停止,更要认真地反省与改正。这样才是真正的认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不虚度此生有所建树的人。
而对于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与人生,努力实现生命价值这一点,季先生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那就是“必须走正道”。季先生说:“做坏事,伤天害理,损人而不利己,这是地地道道地破坏人生的价值。正确的人生价值在能利人、能推动社会前进,而又不损害自己。”季先生的这种观点是非常符合现实情况的,毕竟,对于个人的利益,大多数人都是难以将其完全否定的,用季先生的话来说就是“非常难”,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符合人生价值的要求呢?还是谨遵季先生的教导吧——无损于别人,无损于社会。在季先生看来,这是无可厚非、可以容许的。只要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谨记不以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前提即可。像历史上的曹操那样‘宁要我负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负我’的观点和行为,是万万要不得的。
人生在世,我们要明白,生命是极为宝贵的,我们不能虚度此生,凡事要认真。这样,才是正视缺憾人生的可取之道,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无须叹老嗟老
季先生语录:
叹老嗟贫,在中国的读书人中,是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所谓怀才不遇的人们中,更是特别突出。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它是中西知识分子比较学的重要内容。
季先生在《老年十忌》中将“叹老嗟贫”列为第八忌。由此可见,季先生是反对“叹老嗟贫”这样的行为的。在此,我们则专门针对“老之将至”的问题来共同探讨一下。
俗话说,叶有荣枯,花开花亦谢。一切都在变动之中。人的生命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的,因此,人会慢慢长大、成熟,最终变老,终究逃不过一死。而这,也是人生中的一种缺憾——人终究逃不过自然规律的控制。
自古就有幻想长生不老的人,为此,人们也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了。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终究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很多人到了老年,不得不服老,为此叹老嗟老,忧心忡忡,害怕死去。
诚如我们反复强调的,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正因为有死亡这一步,所以,世界才会更新,不断地变化发展。否则,将不堪设想。
然而,人一旦老了,会害怕死亡,会叹老嗟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因此而夜不能寐,食而无味,整天愁眉苦脸,那就是不能正视人生的缺憾,不能接受现实的表现了。而这样的心态,势必也会影响自己晚年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对整个人生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老年,不应叹老嗟老。
谈到老,季先生非常欣赏古罗马西塞罗的观点。西塞罗认为,老年之所以被认为不幸福有四个理由:第一,它使我们不能从事积极的工作;第二,它使身体衰弱;第三,它几乎剥夺了我们所有感官上的快乐;第四,它的下一步就是死亡。对于第四点,季先生补充了一点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诚如中国的一句古话所说“黄泉路上无老少”,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死,也可以说,任何人的下一步都是死。
这样看来,老与不老,其实都逃不过死这一劫。所以说,无须叹老嗟老,这是其一。
其二,老年,也应当有老年要做的事。老年的生活,依然是生活,依然是跃动的生命。因此,老年生活中的光阴,也是不应当轻视的。换句话说,与其叹老嗟老,不如好好享受老年的时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该做的事,进而充实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在缺憾中尽可能地更加完满。
对此,季先生的做法是:“我总不让自己的脑筋闲着,我总在思考着什么,上至宇宙,下至苍蝇,我无所不想。”进而季先生指出,“思考锻炼看似是精神的,其实也是物质的。我之所以不感到老之已至,与此有紧密关联”。
季先生这样的做法,并非是不服老,更不是无所事事,自我封闭,相反,他是以服老的心态,泰然处之。不像有些老年人,整天想到死,担心这担心那,人还好好的,就开始安排身后事,譬如给自己选墓地,买陪葬品等。这是非常无趣的事。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给自己套上众多的枷锁,活在沉重与荒芜里?
除了思考之外,老年人还能做许多事。比如拾起自己年轻时未能坚持的某项爱好,例如跳舞、打太极、读书等。季先生除了思考之外,还常常搞研究,写作。只要身体允许,他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更不会偏执于叹老嗟老之中。季先生这样的心态与精神,从他的《病榻杂忆》中便能一目了然。
人的一生,生命难免会走到终点,生命之灯会油尽灯灭。所以,无须害怕死亡,也不必因为死亡而心惊胆战。泰然处之,生死有命。当然,这并不是说,害怕死亡就是犯罪,就十恶不赦了。众生好生恶死,此乃世间常态,无可厚非。但是,因为年纪大了,即将遇上死亡,所以成天叹老嗟老,这是老年的一大禁忌。须去之,方能拥有一个充实的、快乐的、怡然自得的晚年,甚至让自己的生命升华到另一个高度。同样,也只有停止叹老嗟老,做老年该做的、可以做的事情,才是真正正视人生缺憾的表现,也才是完满人生的可取之道。
牢骚不宜太盛
季先生语录:
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毛泽东的两句诗好:“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
生活中,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事事顺心的。相反,是波折不断的。俗话也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人们的心情难免会为此而起伏。这是人之常情,更有甚者,会表现为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终日满腹牢骚。
但是,要知道,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因此,我们应当正视缺憾。人生旅途中,碰到波折,要泰然处之;遭遇失败和打击,要有承担的勇气,要有打不倒的韧性,要有重新振作和崛起的决心与胆量。而不是终日牢骚满腹,向众人诉说自己的不如意,抱怨社会与现实的不公平。如此,不过是顾影自怜,摇尾乞怜。于己于人,都是一种负担。因此,人生在世,须懂得,牢骚不宜太盛,牢骚太盛肠易断。
季先生的一生坎坷起伏,但是他始终没有满腹牢骚,终日抱怨这抱怨那。例如留德期间,不论是学习上遇到困难,还是生活上碰到经济困难,他都没有怨天尤人,大发牢骚,而是尽力去改变,并且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静心学习,勤奋读书,最终为自己的学术素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再如,季先生在“文革”期间,由于自己主动跳出来说真话,而被拉去牛棚批斗,遭受各种惨无人道的折磨,但是,当这一切都过去时,季先生并没有怨恨,也没有逢人就说那些人的残忍,更没有因此而满腹牢骚,甚至大力报复。相反,季先生将这样的遭遇静静地放在了记忆的角落里。
为人处世,能如此淡然、平静,是因为季先生深谙人情世故,更明白牢骚过盛的坏处。试想,若是季先生一直沉溺在满腹牢骚中,那他怎么能找回失去的笑容呢?又怎么能拨云见雾,开启新的人生呢?
人生是不完满的,况且,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种种不如意的现象,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过去的哀伤和疼痛,才能让明天充满意味,让人生更完满呢?
答案之一便是,牢骚不宜太盛。
人活一辈子,要做到没有牢骚,是不可能的。因为人非草木,人有情,有感受,有脾性。但是,牢骚过盛,那就可能难以从过去中走出来,更别谈走向明天,走向未来了。自然也难以完满余生。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一个牢骚过盛的人,因此,她走不出丧子丧夫的阴影,世人给予她再多的理解与同情,终究救不了满腹牢骚的她。可以说她死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也可以说她死于自己的满腹牢骚中。
还有这么一则故事,教我们放下对不完满人生中波折的牢骚。
相传,有个寺庙的住持,给寺庙定下了一条规矩:岁末的时候,寺庙里的每一个弟子都要面对住持说两个字。
第一年岁末,住持问其中一个弟子想要对他说什么。这个弟子说:“床硬。”
第二年岁末,住持问他今年想说什么。他说:“食劣。”
第三年岁末,主持还没来得及问他,他就主动说:“告辞。”
住持望着这个和尚的背影,无奈地摇头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