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和哈蒂·雷恩斯夫妇西迁(带着拖拉机)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花生产继续向西迁移,雷恩斯一家也随之向西。尽管在1890年,得克萨斯州已是美国最大的棉产地,但在当时,得克萨斯州所有的棉花实际上都产自该州东部地区,与南部的种植园区接壤。到了20世纪30年代,棉花开始在得克萨斯州西部的拉伯克周围种植生产。就是这个时候,C.F.和哈蒂·雷恩斯夫妇带着10来岁的小纳尔逊来到了这里。

雷恩斯一家是早期的移民和革新者的后代,拉伯克周边的棉花农场主都是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在那里,你无须考虑如何摧毁旧方式,打破旧习俗,也没有南部的老旧传统阻碍事物的发展进程。由白手起家带来的行动自由充分解释了为何棉花生产的大多数革新是从美国西部传到东部的,而非从东部传到西部。到现在仍是如此。

2007年,我见到了位于拉伯克的美国平原棉花合作社的新会长沃利·达内尔。2006年,沃利来到拉伯克担任这一新职务,而在这之前的30年他一直在亚拉巴马州做棉花生意。沃利发现西得克萨斯州与亚拉巴马州的棉花生意文化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他告诉我,在亚拉巴马州的莫比尔需要花费数年才能完成的改变在拉伯克只需要几个月。

在旧时的美国南方地区,用骡子耕地的方式一直沿用到20世纪60年代。而在西得克萨斯州的产棉郡,骡子耕地的景象却从未出现过。当棉花农场主们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陆续定居拉伯克时,以汽油为燃料的拖拉机也跟随着他们来到那里。当南方地区的棉花农场主开始渐渐卖掉骡子并代之以拖拉机时,西得克萨斯却从起初就开始使用拖拉机了。这造就了两个地区劳动方式的根本不同,而这一差异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理查德·戴把美国1960年之前的棉花机械化生产分为了4个阶段(见图3-2)Day, 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Demise of the Sharecropper. Other classic studies on the mechanization of cotton production include Sayre, Cotton Mechanization Since World War II, and Street, The New Revolution in the Cotton Economy. See also Ellenberg, From Mule South to Tractor South.。在第一阶段,播种前的土地平整和播种工作都是通过骡子来完成,除草是用锄头,最后棉花靠手工采摘。在第二阶段,部分耕种和除草的工作由骡子完成,但土地平整开始由拖拉机完成,而棉花手工采摘。在第三阶段,化肥的使用使棉产量增加,更多的耕种和除草的工作能够由拖拉机完成,但棉花采摘仍靠手工进行。而最后到了第四阶段,棉花靠机械收割,只有春夏两季有少量杂草需要人工清除。

图3-2 棉花生产中的人工劳动力需求

资料来源:Adapted from Day,p.440.

早期的拖拉机技术只能在冬天完成诸如犁地之类的粗活,但很难解决旧式棉花生产中的劳动力问题。由于犁地这种杂活需要的劳动力最少,所以人们没有理由仅为了犁地而去购买拖拉机。这导致南方腹地的棉花种植者们缺少从第一阶段迈向第二阶段的动力,因为剩下的除草、耕种和采摘工作仍然需要劳动力完成,骡子也是必不可少。逐渐地,拖拉机可以精细地完成田间的除草了,虽然靠近棉株的杂草还是需要用锄头。而另一方面,由于采摘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极不稳定,所以那些处在第三阶段已经使用拖拉机的种植者们就有充足的动力将采摘过程机械化并升级到第四阶段。

表3-1显示出雷恩斯家族和他们同在西得克萨斯州的邻居们在机械化使用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到1946年,在得克萨斯州,包括雷恩斯家农场在内的超过80%的棉花生产已经达到了第三阶段,但在美国南方腹地,仅有14%的棉花种植者处在这一阶段。这时,离拖拉机被大范围引进西得克萨斯州棉花生产地区进行生产工作已过去20年了,而在南方腹地,67%的棉花农场仍然依靠骡子耕种。

表3-1 1939年和1946年,棉花生产中的拖拉机使用情况(%)

资料来源:改编自Street的书,第164页。

美国南方腹地的棉花种植者之所以不愿意把骡子更换为拖拉机,将生产水平上升到第三阶段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传统的坚持和依恋,不愿改变现状和一直以来的小农经济。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了种植者对牲畜的依恋。在内德·科布同他的传记作者谈话中可见,内德几乎记得他的每一头骡子的颜色、名字、个性还有叫声。对他们来说,放弃骡子相当于放弃一种生活方式,虽然他们清楚地知道这将是未来的趋势,但并不情愿这样做,内德·科布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曾说:


到最后,我都坚持用骡子耕种,从没用拖拉机种过庄稼。我曾经有几头最好的骡子。而如今我的孩子们,谁也没有骡子。Rosengarten, All God's Dangers, 466.


当然,从骡子到拖拉机,有些东西在消失:你不可能将拖拉机当作宠物或给它取个名字,机器也没有个性可言。与骡子对话就是南方已被废弃的杂七乱八的传统之一。In Mule South to Tractor South, historian George Ellenberg traces both the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shift from mules to tractors in the Deep South.

虽说雷恩斯家族从来没有用过骡子,但当时也没有机器能够令人满意地将松软的白色棉絮从棉株上分离下来。男女老少拖着沉重的麻袋在棉田的垄间摘棉花,自从人们在得克萨斯州西部定居以来就一直如此。而且由于化肥的引进,使棉花大大增产(见图3-3),采棉量也随之增加。20世纪50年代,在传统的南方腹地的种植园所预期的产量也许是每英亩120磅棉产,雷恩斯家能达到近480磅棉产。根据理查德·戴的估计,每英亩棉花到了采摘时所需的人工是南方南北战争前的两倍。同时,与其说通过机械解决劳动力问题,实际上由于机械作业,采摘时要面临的劳动力问题反而更加严重了。

图3-3 棉花产量(磅/英亩)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