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要扬长避短,而不是扬长补短

在一个创业团队中,团队领导是核心人物,应该是重点保护对象。但是在《西游记》中,唐僧这个取经团队的领导多次被妖精掠去,险些丧命。原因几乎是类似的,总是妖精调虎离山,支开孙悟空等人,然后杀个回马枪,把唐僧抓走。有点搞笑的是,这招居然屡试不爽,好像孙悟空等人从来不长记性!

例如,《西游记》第二十回,猪八戒刚刚在高老庄皈依唐僧门下,取经团队就遭遇一难。在黄风岭,唐僧、孙悟空和猪八戒在路上遇到一股妖风,撞上了正在巡山的黄风大王前路先锋(老虎精)。八戒立功心切,追打妖怪;悟空也不示弱,搁下唐僧,前往相助。结果就留下可怜的唐僧在原地等候,只能战战兢兢地念《多心经》。妖精使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伪装了一个化身在前方等候悟空和八戒追赶,真身却跑回来将唐僧抓进了黄风洞。讽刺的是,成功实施“调虎离山”策略的只是一只老虎精!其实妖怪的本领并不高强,后来在打斗时被八戒一钯筑死,但毕竟曾经骗过了武功高强的悟空和八戒。又如第八十一回,在陷空山无底洞,取经团队遭遇老鼠精。本来孙悟空与老鼠精对打,沙僧和八戒保护唐僧。沙僧似乎过意不去,劝说八戒一起帮忙打妖怪。妖怪败走,一看孤零零地留下个唐僧,顺手牵羊就掳走了唐僧。

读者可能感到奇怪,为什么妖精的调虎离山之计屡试不爽?原因之一,是取经团队的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对于西天取经这条漫长的创业之路来说,班子是搭好了,但是还缺乏磨合。什么叫“磨合”?就是磨炼合作的过程。怎么才能有效合作?让每个团队成员都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这包括两个条件:第一,团队内部要有明确的分工,分工的依据就是每个人的比较优势;第二,在分工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就取经团队而言,唐僧的优势是根正苗红、形象俊朗,因此应该主要负责外联,兼做取经团队的“形象代言人”。别以为这工作简单,靠脸吃饭,其实肩负重担,大至换取沿途各国的通关文牒,宣扬东土大唐的威仪,顺带还传播了文化“软实力”(soft power);小至上门布施,解决饥寒饱暖问题。比如,在女儿国,人家女王是看唐僧面子才给取经团队通关的。又比如,在有些时候,长着雷公脸的悟空和耷拉着大耳朵的八戒上门要饭会吓跑人家,还得唐僧亲自出马才能讨得饭菜。孙悟空的优势是神通广大,胆大心细,因此应该主要负责保护唐僧和降魔除怪。在“保护唐僧”和“降魔除怪”这两项任务之间,前者显然应该优先。没了唐僧,就算打死一百个妖怪又有什么用?猪八戒的优势是武功不错,功利心强(这有时也是一种优点),因此应该协助悟空降魔除怪。沙僧的优势是忠厚老实,因此应该主要负责后勤工作,比如牵马挑担,化缘布施。白龙马的优势就不用说了,就是给唐僧当脚力。

我们从小就被教诲要“扬长补短”,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既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那么我们再怎么弥补,都无法弥补很多先天的短处。比如,你不能让孙悟空和唐僧去比相貌,不能让矮脚虎王英去跟“亚洲飞人”刘翔比长跑,也不能让赵本山和王菲比谁嗓子好。正确的做法,是每个人都“扬长避短”,做自己擅长做的,通过合作让别人做自己不擅长做的。根据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哪怕一个人什么都比别人好,也不应该什么都做。道理虽然有点绕,但也很简单。假设悟空降妖和化缘的本领都比沙僧强,也不应该什么都干。第一,如果悟空什么都自己干,那要沙僧干什么?第二,如果妖怪来了,悟空不可能同时干两件事情,要么丢了师父,要么没得饭吃。第三,降妖是门技术活,含金量高,而化缘相对容易。如果悟空去化缘,那就相当于做了机会成本更高的事情,好比“高射炮打蚊子”,是错误的选择。正确的选择一定是做自己机会成本最低的事情,这样才能得到最高收益。

3.2 分工也要有A计划和B计划

取经团队的全部人员配齐之后,如果唐僧一开始就明确每个徒弟的主要分工,让他们各司其职,也许就没那么多磨难了。但团队分工不是死的,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必须有多种方案。比如,一旦遇到妖怪,根据分工原则之A计划,应该先让八戒上,让悟空保护唐僧。一来可以试探妖精的实力,因为一般打前锋的都是小妖,大部分情况下八戒能够对付得了;二来避免中了妖精的调虎离山之计。如果碰到大妖怪,那就让八戒和沙僧保护唐僧,悟空去打大妖怪。此时,就算有小妖怪想调虎离山,有八戒和沙僧在,也足以应付。沙僧干什么呢?看住行李,必要时协助八戒。如果八戒不敌前锋怎么办?那就角色对调,实行B计划,让悟空去对付妖怪,而八戒和沙僧保护唐僧。

那如果三个徒弟一起上,都打不过妖精怎么办?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例如,在火云洞碰到红孩儿时,三昧真火谁都挡不住,包括在太上老君炉子里炼过的孙悟空。又比如,在小西天雷音寺,黄眉老佛一个布袋子能把悟空和天兵天将都抓走。取经路上还有很多厉害的角色,本书第4回再表。如果连孙悟空都打不过怎么办?那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C计划。让悟空先逃,赶紧去搬救兵。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要是都被抓住了,取经团队就全军覆没了。这不是说悟空不仗义,搁下同门师兄弟不管,而是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先“战略撤退”,再收复失地。

有趣的是,在当下的中国官场也流行着一种独特的分工模式,叫“A-B角”分工。一般情况下,一个市有多个副市长,并且有明确的分工。例如,李副市长主管城建和交通,张副市长主管工业和金融,王副市长主管农业和旅游,等等。这只是明面上的分工,是可以在政府官方网站查到的,但却不是完整的分工计划。难道政府领导分工也有“潜规则”?是的!这几年中央实行高压反腐,落马官员不计其数,群众拍手称快。官员频繁落马,给政府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说不定哪天一个分管副市长就因贪腐被抓了,那他主管的业务怎么办?国不可一日无君,市不可一日无长啊。一些聪明的地方就想到了“A-B角”制度。一开始就说好,明面上的政府副职分工是A计划,一旦谁出事了,立即让一个业务口比较接近的副手兼管出事领导的业务。例如,A计划是李副市长主管城建和交通,张副市长主管工业和金融,那么B计划就是两人兼管对方的业务,即“李副市长—张副市长”格局。这样一来,一个领导班子中,任何一个副手出事都不会导致工作瘫痪。于是,这一“潜规则”迅速在地方政府流行。

3.3 分类考核才能促进团队合作

聪明的读者可能会问,也许唐僧不懂团队分工,但设计这个取经团队的观音菩萨难道也不懂吗?还有,背后进行顶层设计的“一把手”如来佛祖也不懂吗?

其实,从观音的角度讲,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她是要让唐僧师徒饱经磨难才能取到真经,这样才能体现取经人的诚意,让真经在东土大唐得到虔诚的尊奉。因此,观音不会去有意设计唐僧师徒的分工。而且团队分工本应是唐僧这个团队领导的分内之事,观音以上级领导身份干预,恐怕有越权之嫌。

但从如来的角度讲,我个人认为这里存在机制设计漏洞,当然你也可以解释为如来故意要磨炼他们。如来当初派观音去招募取经团队成员时,对大家都有承诺,而且业绩越好,回报越高。例如,《西游记》第八回,观音去长安路上遇到仍在服刑期间的沙僧,跟他承诺“功成免罪,复你本职”有意思的是,最终观音并没有完全兑现承诺,因为如来安排沙僧做了金身罗汉。这跟天庭的卷帘大将相比,还真不好说哪个更舒服!。怎么衡量业绩呢?虽然《西游记》没有明说,但我推测,主要标准就是看打死了多少个妖怪。例如,第二十回,老虎精被八戒打死后,悟空说:“兄弟呀,这个功劳算你的。”(第150页)实际上,当取经团队在完成取经、送经任务之后,回到西天,如来佛祖当场论功行赏。在第一百回(第743页),如来宣赏:“孙悟空……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始全终,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这再次证明,打死妖怪数才是硬指标,直接决定了几个徒弟的功果和升迁。

问题是,如来的这种考核机制其实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在于它是“一刀切”的,对所有人都一样。“一刀切”的考核方式的好处是一视同仁,简单易行,但坏处是大家只盯住这一个目标,会忽视其他目标,从而损害团队的总体利益。这里的团队总体利益,应该是取经团队取得真经,这个目标高于一切。如果不管悟空、八戒还是沙僧,都只管打杀妖怪,但却忽视了保护唐僧,导致唐僧遇害,岂非功亏一篑?这样看来,妖精的调虎离山之计屡试不爽,其实背后是有制度设计缺陷的!

好的制度设计,应该最大化团队总体利益,而不是光激励团队成员个人。在唐僧这个创业团队中,取得真经是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应该针对团队成员的高度差异,制定分类考核指标。例如,考核孙悟空的主要指标首先是保护唐僧,其次才是打死妖怪的数量,而且妖怪的能力不同,权重也应该不同。对猪八戒,应该主要是打死妖怪的数量。对沙僧,应该是考核其对大师兄和二师兄的协作程度,然后才是后勤工作。对唐僧,应该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取得真经。

法则1:建立员工档案,记录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了解自己的团队成员比了解竞争对手更重要。

法则2:合理确定团队成员分工,倡导“扬长避短”。“知人善任”说的就是要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尤其对于小公司而言,它们没有实力也没有耐心等待每个员工弥补缺陷,因此更加应该强调“扬长”,要避免“补短”。对于大公司而言,各方面人才济济,也没必要浪费时间和资源让员工去“补短”。

法则3:对于重要岗位,或者流动性较高的岗位,应该实行“A-B角”分工模式。任何一个重要的岗位,应该至少有两个候选人,避免因为关键人才流失而导致组织分崩离析。如果没有第二个候选人,就要想办法去培养。

法则4:应该针对不同岗位的要求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实行分类考核。“一刀切”式的考核只适用于高度同质化的创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