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思潮

路易·布朗

——国家社会主义创始人

路易·布朗(1811~1882),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改革家。路易·布朗因在1839年出版了《工作的组织》一书而收获不小的名望,并因此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此外,在1848年的革命期间,路易·布朗还在临时政府任职。

这位出身法国皇家贵族的社会改革家,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经历了人生的巨变,他的富商祖父被斩决,而他们家也在拿破仑垮台之后变得一贫如洗。因为巴黎工人与政府间的战争,路易·布朗还被迫逃到英国避难,两年后才返回法国。经过这些,路易·布朗认为是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才引起社会的动荡,尽管他严厉地抨击资本主义和竞争,但希望通过温和的经济和制度改革来解决资本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并提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按需分配理论,事实上,这一思想首先由路易·布朗提出。路易·布朗还十分关注就业权利问题。在路易·布朗的影响下,政府组织成立了国家工厂,为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由于被路易·布朗政敌所破坏,这次国家工厂也以失败告终,甚至还引起了重大的战争冲突。

▲造纸工人

布朗痛恨资本主义的竞争制度,认为自由竞争必然导致工人工资的下降。

路易·布朗痛恨资本主义的竞争机制。在他看来,在自由竞争机制下,工人工资下降是必然的趋势。因为人类的数量是稳定增加的,要求女子节欲只会亵渎赋予她们生育能力的上帝,同时,大机器的使用必然会代替成百上千名员工,使他们被迫失业。人口数量增多加上就业机会减少,资本主义生产就会自动淘汰很大数量的劳动力,并且拉低工人的平均工资。工人们只能从一家工厂涌向另外一家工厂来寻找工作的机会,甚至只能通过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来获得维持养家的低廉工资。

尽管路易·布朗意识到任由资本主义竞争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但他却反对阶级斗争,甚至谴责工会主义。路易·布朗认为,要消除损害工人阶级利益的行为,需要国家出面进行干预和管理。首先,国家要由一群优秀正直的人组成,按照路易·布朗的说法,要选出这些优秀的人就需要通过普选来实现,而普选权就是国家进步和产生福利的中介物。如果普选权的范围得以扩展,工人也得到足够的教育并被组织起来,那么这时的国家就是公正的。路易·布朗把政府看作是生产的最高管理者,而且政府权力是有别于平民的,个体没有准备的、孤立的行动总是毫无意义,只有被国家的优秀人才带领,大家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自由。路易·布朗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具体做法就是成立合作社。

路易·布朗设想中的合作社主要由市场小生产者构成,资本家也可以加入合作社,进行生产投资。此时,政府要成为“穷人的银行家”,这要求政府专门成立一个公共银行,并为合作社提供贷款,以实现工厂正常生产。资本家的投资也会被用于生产。作为投资回报,资本家将会获得一定数量的收益,这些收益按照他们的投资比例来计算,并由政府提供担保。政府的贷款要用来建立社会工厂,并且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部门。国家掌管这些重要部门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并不是为了实现盈利,而是要实现社会的整体目标。这些重要部门通过吸收最好的工人来提高社会工厂的生产和竞争效率,把资本家排除在系统之外,并使资本主义最终消亡。

这就是路易·布朗的国家合作主义思想。合作思想认为,合作社是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具,合作社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支持紧密联系,在政府资本的支持下,通过整个社会的团结合作,就可以促进工人充分就业,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平衡国家的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因为路易·布朗的国家社会主义合作思想主张需要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帮助才能运行,所以路易·布朗的合作理论又被称为“生产合作派”。

布朗反对阶级斗争。图中三人来自不同的阶级,左边是资产阶级的贵族,中间是商人,右边是宫廷女子。

这种借助国家干预和支持,由市场小生产者自愿组成的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劳动群众避免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促进小规模的农业、手工业和国家重点部门的经济发展,但合作社终究无法摆脱对国家的依赖,甚至对资本家的依赖,因为合作社生产所需要的资本都是来自国家公共银行和资本家投资。这也体现了路易·布朗的团结精神,而非阶级斗争精神。虽然这些被详细设计出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因为不切合实际而最终纷纷以失败告终,但这些合作思想却对世界合作社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国家干预和合作的思想也被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用到经济管理当中,借助这些思想,他们有力地应对了很多经济困难。

圣西门

——实业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圣西门像

出生于法国贫穷贵族家庭的克劳德·昂利·圣西门(1760~1825)受到马克思高度赞誉,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圣西门、傅立叶以及欧文并列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圣西门在年幼的时候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为向往民主自由,他反对神学和封建制度。与家庭决裂之后,他作为一名常备军参加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并在约克郡战役中崭露头角。北美独立战争结束后,圣西门回到法国,放弃军官头衔的他,在土地国有化过程中成了一名大投机商,利用国家财产进行投机活动。战争期间货币贬值严重,他用赊欠的方式购买,再用迅速贬值的纸币来支付,从中赚了不少钱。可是后来因为社会动乱,圣西门经历了破产和入狱的不幸。正是这些经历,使出狱后的圣西门否定暴力革命,并广交社会名人学者,发奋读书,弥补学识上的不足。

重新开始学习的圣西门已经40岁了,可他还是写下了不少关于哲学和经济学的著作。在19世纪20年代之后,圣西门集中出版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的著作,如《论实业制度》、《实业家问答》、《论文学、哲学和实业》和《新基督教》,他全新的经济学观点,很多都是来自他对哲学和历史学的认识。比如圣西门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上升和进步的,社会会按照自己的规律有序进行,这种规律就是通过斗争,新生事物必将战胜衰老事物,创造新的时代。他指出,人类经历过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是发展所产生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最终也会被取代。

圣西门批评资本主义制度是变相的奴隶制度,因为在这个社会金字塔的最上面依然是游手好闲、骄奢淫逸的资本家,他们不怎么工作却拥有社会绝大多数的财富,而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者却恰恰相反,他们不分昼夜地劳动却生活得潦倒贫困。

另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并没有给劳动者应有的尊严,可怜的劳动者还是和奴隶社会一样,受到资本家的百般残酷剥削和折磨。劳动者被要求工作极长的时间,被支付极少的劳动工资。资本主义要求市场自由开放,政府无作为的态度也无疑使劳动者的情况雪上加霜。

资本主义的核心就是利己主义,这种利己思想某种时候是会节约社会成本的,但是它的弊端更加明显,受到利己主义侵蚀的人们,唯利是图,一切向金钱和利益看齐,道德则靠边站;贪得无厌的人们甚至还通过对外战争掠夺他国财富,给整个人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圣西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不会是永恒的制度,它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终会被一种新的完善的社会制度代替。圣西门称未来的这种完善的社会制度是“实业制度”。实业制度下,就需要有远见、有才能的学者组成最高科学委员会,主管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成立最高行政委员会,该委员会主管行政、生产和财政的工作。实业制度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保证人们享有最大程度的自由,要使实业制度发挥它最大的优越性。圣西门认为其核心的任务就是建设完善的财产分配制度。

圣西门批评资本主义就是变相的奴隶制度,资本家和富人阶级处在社会金字塔的上层,享受广大劳动者辛勤创造的大部分财富。

圣西门指出,分配制度要坚持任人劳动的原则,按照劳动量、劳动者才能和资本进行财产分配。他坚持民主平等,能人治理的理念,旨在使无产者成为享受公平分配的成员。他把懒惰视为罪恶,对待工作与勤奋很虔诚,为了能实现人人劳动,他还对懒惰者发起攻击。在这里,圣西门有一个首创性的贡献,那就是他提出脑力劳动也是劳动的一部分,脑力劳动者也属于劳动者——他把商人、农场主、银行家也都看作是劳动者,承认他们私有财产的合法性。

以变革所有制为主导的实业制度,并没有那么彻底,因为圣西门不提倡剥夺私人财产,不主张废除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这些来看,圣西门似乎不是很纯粹的社会主义者。

傅立叶

——和谐的“法郎吉”

▲傅立叶像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夏尔·傅立叶(1772~1837),也因为法国大革命而惨遭破产。从小跟随父亲经商的傅立叶,很熟悉资本主义商业中的种种欺诈勾当,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经历过破产和战争后,傅立叶开始厌恶革命和战争。出于对旧制度的不满,他开始刻苦学习,汲取各方面的进步思想,努力寻找理想的社会制度。

傅立叶的很多思想和圣西门接近,比如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在傅立叶看来,人类社会经历了4种制度,分别是蒙昧、宗法、野蛮和文明,每一种制度也都经历了产生、发展、壮大、衰败的过程,最终被一种新的制度所替代,他所处的时代,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而已。而且,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是万恶之源,所以,他通过多部著作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如《全世界和谐》、《四种运动论》和《新世界》等。这些著作中,集中体现着一个思想,那就是通过建立和谐制度来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和谐社会被命名为“法郎吉”,其本质是一个有组织的合作社。

傅立叶所设想的“法郎吉”打破了以往分散生产的格局。人人都可以申请入股加入到“法郎吉”,这样人人都能成为股东,也就是一定意义上的资本家。如此一来,遍地都是资本家,也就意味着没有资本家了,借此就可以消灭阶级对立。在“法郎吉”工作的人们是按照个人兴趣来分配任务的,并且能随时变换工作。在这里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和剥削。傅立叶认为,通过这样合理的机制就能创造大规模的生产,发展高度文明的科学和艺术。产品被生产出来之后,在涉及到分配的问题上,傅立叶做出了详细的分配标准。他把“法郎吉”的收入平均分成12份,其中劳动收入占5份,才能收入占3份,资本收入占4份。不难看出,傅立叶和圣西门的观点又出现重合,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劳动、才能和资本是财富的构成因素。

傅立叶想象着“法郎吉”的中心有着豪华的宫殿般的公共宿舍,而且这个合作社还会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在这里工作的成员都能在里面幸福地生活。1832年,傅立叶和几个好友门徒还创建了一个“法郎吉”。

合作的生活方式是傅立叶思想的核心,他反对过分的专业分工,因为那会挫伤工人情绪。傅立叶还提倡两性之间完全平等,提议将妇女从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以发挥她们的才能。虽然“法郎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合作社成为傅立叶思想的纪念碑,它影响了当时的工人运动,启发后人产生更多的社会主义思想。

延伸阅读

随着大工厂的出现,工业革命在促进财富增加的同时,却无情地摧毁了传统农业、手工业经济,美好的城乡生活不再,到处充满了贫困、恶行、疾病、饥饿。此时,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政府放弃经济干预的行为是不正确的,这些希望通过温和改革或者暴力革命实现阶级平等的思想,构成了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经济学。

西斯蒙第

——为人类谋幸福的学说

西蒙·德·西斯蒙第(1773~1842)是一位法裔瑞士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原籍意大利,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牧师家庭,后移居法国,曾在巴黎上过大学,在里昂当过职员银行。在1793~1994年革命动乱时期,西斯蒙第和父亲因与一些贵族有密切往来而被捕入狱。出狱后,西斯蒙第一家逃到英国避难。他曾因为革命形势的发展,在意大利居住5年,并利用变卖家产所得资本,在意大利购买了一个小农场,从那个时候起,西斯蒙第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00年,他重返瑞士,在日内瓦完成了他大量的学术著作,包括《中世纪意大利共和史》和《法国民族史》。

西斯蒙第的经济思想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早年的他是亚当·斯密的忠实热情追随者。在1803年,西斯蒙第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关于经济学的著作:《论商业财富或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商业立法上的应用》,这本书中的内容大都支持斯密的学说。到了后期,他看到英国可怕的社会条件之后,于1819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在书中他明确指出,自由的资本主义企业一定会导致广泛的贫穷和失业,绝对不会产生像斯密和萨伊所期望的那种结果。由此,他向古典经济学发起了学术攻击。其实,早在现代工业社会兴起的时候,西斯蒙第就反对萨伊的市场定律,否定其供给决定需求的理论,并修改该观点为需求决定供给。

西斯蒙第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主义者,却为社会主义思想铺平了道路。西斯蒙第颠覆了以往如斯密、李嘉图等传统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否定自由经济,认为自由经济主义会给社会带来灾害,他要求国家出台政策来调节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这一结论的推断过程为: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维持在最低水平,将多余资金投入到机器设备,生产效率和产量就会得到提高,可是工人没有多余工资进行消费,就造成了生产过剩。过多的产品无法卖出去,就不得不停止再次生产,大范围失业就随之产生,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由于18世纪欧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物品种的要求越来越多,从而给商业贸易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西斯蒙第的科学功绩在于提出了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不过他没有找到经济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反而认为是消费不足所致,因此他强调生产要有目的性。尽管西斯蒙第并没有意识到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不过他却是经济周期理论的早期贡献者之一。他还试图建立符合小生产者利益的社会来规避资本社会的弊端,要求用宗法和行会原则来组织社会经济,甚至求助于法律来使私人利益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现在看来,他这种试图恢复小生产所有制的做法是一种不现实的空想主义。

18世纪70年代后期的法国油画,描绘了一对知识分子恩爱夫妻正在平等地学习和讨论,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了人民的心中。

西斯蒙第说:“从政府的事业来看,人们的物质福利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的确如此,西斯蒙第始终将他的经济学思想用于社会细节,他没有把社会财富总值看得高高在上,而是呼吁政府更多地关注社会小群体的合理分配,保证工人生活工资和最低社会保障。作为小生产的代表,西斯蒙第并没有拒绝与商品生产相关的经济范畴,他鼓励进行小规模生产,认为小规模的家庭农场要比租佃农场更能体现收入的平等分配,把握生产与需求的对等,防止出现产品过剩。

西斯蒙第希望通过强迫雇主为疾病、失业和老年工人提供保障,共享利润,以促进资本家和工人的合作相处;建议政府保护穷人,提供永久就业,给工人一定的闲暇时间和助理教育来增强他们的才能;他还是第一个提出无产者概念的人,用来形容工人工资收入。西斯蒙第以他独特的经济学理论和人道主义精神启发着整个社会,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智慧财富。

欧文

——新拉纳克试验田

罗伯特·欧文(1771~1858年)生于英国北威尔士,他和圣西门、傅立叶一样,是当时著名的社会主义先驱人物。欧文是全家七个孩子中的第六个,由于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欧文7岁就开始参加劳动,9岁时在伦敦一家小店里当学徒,20岁在纺纱厂做工人,后来因为跟苏格兰一个工场主的女儿结婚,而被任命为该场经理。可以说欧文是从社会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从小便目睹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深知其中的辛酸和苦楚,所以他对广大的劳动阶级充满了同情。

欧文像

欧文从小就很聪明,家境贫寒却酷爱读书,很早就出去谋生的经历使欧文比同龄人更富有远见。成为工场经理后,他有意通过管理改革来减轻工人们的负担,同时还积极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学习。这些智慧以各种著作为载体出现在人们的世界里,如《关于新拉纳克工厂的报告》、《论工业制度的影响》、《致工业和劳动贫民救济协会委员会报告》和《欧文选集》等。他的著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后,欧文也更加积极地为劳动者权益立法而努力工作。在《论工业制度的影响》一书中,他就呼吁制定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议会法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议会终于在1819年第一次通过了限制工场女工和童工劳动日的法案。

欧文的思想主要是通过他建立的新拉纳克试验田来实践的。痛恨资本主义制度的欧文希望用公有制来替代资本主义制度,他心目中的公有制要求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的财产都是公共占有的,也就是生产资料全民公有。在公有制管理下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按需分配。按照这个思路,他在新拉纳克进行了一场世界瞩目的改革。

欧文把新拉纳克纺纱厂变成了一个模拟公社,他把成年工人的劳动时间缩短为10个小时,工资也相对提高。这里的儿童从10岁才允许工作,但是欧文鼓励他们12岁以后参加工作,中间的时间要多进行学习,为此,欧文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了免费的学校教育。他还为生病和年老的工人提供医疗和养老保险,将食品、衣服等日常用品以成本价出售给贫困的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人可以养尊处优地生活,那些工作不好的工人还是一样会被解雇。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促使工人们努力工作,欧文也因此获得了比其他工厂更多的利润。

新拉纳克的效率工资高于市场平均工资,这样就可以减少工人的流动,提高生产效率。这也是斯密曾经提出的一个观点,在欧文这里才得以实现。欧文为适龄儿童提供教育,使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创立学前教育机构的人。欧文整套的企业管理经验受到后人推崇,这使欧文成为现代管理先驱。同时,规模逐渐扩大后,欧文才发现自己领导着一支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队伍。由于影响力不断扩大,他赢得了更多与政府和资本家进行谈判的机会,迫使英国政府修改了反工会法,他还创立了全国劳动交易平等市场。

尽管欧文指导的新拉纳克改革以轰轰烈烈的态势进行,可因为工厂工人思想水平不一致,体力劳动者逐渐减少,技术专员也极度匮乏,更为关键的是欧文一味地让利给工人,使得经营经费严重不足,无奈之下,欧文在1829年撤回了投资。虽然这场公有制改革以失败告终,但是欧文的思想激励了整整一代社会主义者。可以说,如果没有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和实践,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至少要晚很多年产生。

马克思的《资本论》

——点亮人类幸福的圣火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1883),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在政治、经济、哲学领域都有着震古烁今的不朽成就,是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革命家。经典著作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论》、《资本论》等。

1818年,马克思出生于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王国莱茵省一个律师家庭中,18岁时,马克思从伯恩大学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专业,但是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哲学和历史。1841年,马克思的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得到学校委员会一致认可,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

卡尔·马克思像

马克思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尤显坎坷。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被聘用为《莱茵报》主编,这份报纸成了马克思毕业后进行革命工作的重要的第一步。马克思刚去主持这份报纸的工作,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在德国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可以在这些地方砍柴、放牧。后来,一些贵族地主把森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却被认为是“盗窃”。广大居民不满,德国议会不得不认真审议这些事情。可是,他们只为贵族地主考虑,审议结果是居民们的行为确为盗窃。马克思对此感到十分气愤,他便在《莱茵报》上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严厉抨击了普鲁士政府的做法。对于《莱茵报》所发表的观点,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他们立刻派人查封了《莱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马克思一气之下,辞去了报纸的主编职务。

后来,马克思又因发表批评俄国沙皇文章而失业。幸运的是,这期间他认识了一生挚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身工场主的恩格斯不仅十分赞同马克思的主张,还经常在生活上资助贫苦的马克思,赞助他开展活动,在马克思逝世后还帮其整理文稿。

痛恨资本家和统治阶级的马克思因为政治立场,曾4次遭受到反动政府的驱逐,最后只能失业在家,钻研“复杂的政治经济学分支”。马克思的思想受到了很多人的影响,主要有斯密、李嘉图、恩格斯、达尔文、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一些早期的社会主义者。

在阅读斯密和李嘉图著作的时候,马克思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尤其感兴趣。在此基础上,去除李嘉图理论中不足的部分,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劳动理论。受社会主义者的影响,他赞成用未来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并通过剥削理论、经济危机理论来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缺陷。达尔文的进化论、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被马克思充分吸收融合,进而提出了整套的社会主义科学理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思想为指导写出的科学著作,该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对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书中用了6个相关的概念,包括劳动价值论、剥削理论、资本积累与利润率下降趋势、资本积累与经济危机、资本积累与财富集中、阶级斗争,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论》书影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是一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着深刻影响的百科全书。

在劳动价值论一章,作为可以获得利润的最直观的因素,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首先,马克思明确了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又有以下几个特点:商品依靠自己本身的属性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有用的商品能从质量和数量上来考察;使用价值只能在使用和消费过程中得到体现;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与人们为了获得它而消耗的劳动没有必然关系。而交换价值的特点则是:交换价值涉及到与其他商品交换的数量比例;它可以与任何形式的商品进行交换,不管是有实体存在的还是虚拟的;交换价值体现人类劳动,具有社会属性。最后,马克思总结这两者的关系是: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件商品必须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统于一身,而人不能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马克思进而总结出价值规律,即商品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在市场进行流通,但是每次交换不意味着交换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等车厢

是什么决定了商品价值,也就是交换价值呢?马克思的回答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平均的社会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该商品所需要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假如生产一个水杯的平均时间是5个小时,那么一个工人因为技术不熟练、偷懒,或者有其他事情耽误,他生产出一个水杯的时间是10个小时,那这个杯子只值5小时的价值。同样,还有一位老师傅手艺熟练,只用了3个小时就生产出一个杯子,那这个杯子也值5小时的价值。这两个师傅对比,就引出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高的师傅,单位时间生产杯子的数量多,总价值量高。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不同,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绝对价值,而李嘉图认为不同商品的相对价值与各自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比例。与此同时,马克思注意到,如果说生产出来的商品都是按照它们社会平均价值出售,那资本家如何获利呢?这个疑惑开启了马克思探究剥削剩余价值的大门。

马克思发现工人身上表现出两个市场因素,一个是工作时间,还有就是工资。迫于生存的工人们说:“制定或选择的工资时间长短不完全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什么呢?以马克思的举例来阐述。假设一名工人及其家庭每天必须消费的商品是社会必要劳动下6个小时的价值,但是现实中的工人每人每天的工作时间是12小时,相当于一天工作时间满足了两天家庭需要。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工资是3先令,在这里马克思是用半先令来表示1小时劳动力价值的,也就是说劳动力工作12小时应该得到6先令,少得的3先令就是被资本家剥削的剩余价值,支付工人低工资以及延长工作时间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手段。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在消费劳动力的同时也就是创造商品剩余价值的过程。当然这3先令也不是资本家自己全部占用,他们还要向银行交纳利息,给土地主交纳地租。结合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提出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代替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剩余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

无产阶级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从事着繁重的工作。

按照马克思的思路,资本主义生产重要的方式就是扩大再生产,将剩余价值资本化是其渠道之一。资本积累的结果是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穷人阶级却饱经生活折磨,愈加贫困,无产阶级规模壮大,贫富对立的两极分化严重,政治上的阶级斗争就不可避免了。马克思还认为,资本家终究会面临利润率(利润率指剩余价值与投入总资本的比率)下降的问题。他曾发现,在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行业会以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其商品,这样直接导致了生产过剩、生产停滞和企业亏损的现象。马克思指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缺陷,不尊重市场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激化的趋势就是经济危机。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工业革命的到来,使欧洲产生了穷苦的工人阶级,而马克思则成了所有无产者的代言人。

马克思认为,工人劳动创造全部价值,资本家会剥削其剩余价值,这样就会产生利润率下降问题,也会加重穷人的贫困程度,引起不满。生产规模扩大,商品增多,却没有足够的市场去消费,资本市场的产品过剩,进而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引起阶级斗争。长久反复这样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将会走向终结。

纵览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也有几个缺陷。首先,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完全漠视了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技术也是生产性的资源,共同构成了商品的价值。另外,资本家之间也会竞相竞争,通过高工资来吸引高素质工人。从历史上看,在马克思的著作问世几十年的时间里,工人的真实工资得到提高,工作时间得以缩短,工作环境也得到改善。最后,马克思坚信资本积累致使利润率下降是引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资本收益率和利润率是伴随着经济周期波动的,而不是呈现下降的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