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的装裱过程 庄严完整

唐卡绘制完毕后需要经过装裱才算完整,这样不但能满足卷轴的功能,便于携带,还能体现佛教艺术的庄严。

“贡夏”

唐卡绘制完毕后,首先要在画面的四周缝裱丝绢,藏语中称这种丝绢为“贡夏”。它的材料一般是内地生产的各种金丝锦缎,质量要求很高。贡夏的尺寸大小是固定不变的,一般下幅稍长,占画面部分的1/2,而上幅长度约占下幅长度的1/2,即画面的1/4。另外,贡夏还有侧幅,大约占据画面的1/5。

“嘉周”

唐卡在画面的四边围有两道丝带贴面,藏语称之为“嘉周”,即彩虹的意思。早期的唐卡作品的嘉周都是蓝、黄、红三色,代表佛家三界的意思。后来,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和唐卡装裱形式的发展创新,多选用三色图纹锦缎缝制组合而成。每道丝带的宽度是侧幅(即贡夏的左右两边)的1/2,如果仅有一条丝带,那宽度便是侧幅的1/4。

“敦嘎”

在有些唐卡中可以看到,在贡夏下幅中央装裱了一块绚丽精美的锦缎,这块锦缎在藏语中称为“敦嘎”或“托居”。它可以是任何颜色、任何形状,位于唐卡下幅的中央,占下幅面积的1/3。它的汉语含义相当于“天梯”,象征着一种能帮助众生脱离苦海、进入佛界的途径。在唐卡的背面可能还有一些裱衬物,如锦布、丝绢、锦缎等。这种裱衬物可以只裱糊唐卡中贡夏的部分,也可以裱糊整个唐卡画面。如果背面全部裱糊,裱好之后要把画面正对的里衬部分切开三个边,以便揭开后能看到写在唐卡背面上的真言。

“唐薪”

唐卡最下面一般有一个可以将整个唐卡卷起来的木棒,这就叫“唐薪”。唐薪的长度比唐卡的宽度稍长一点,两端多出3厘米左右,一般套上用金银或青铜制成的套盖,称为“止朵”。

经过以上步骤,一幅唐卡基本上就装裱好了,但一般还给它做一个“面盖”,用来遮盖住整幅唐卡。面盖一般用丝绢制作,用红色、黄色、蓝色丝绢交替缝合而成。

唐卡的装裱

唐卡的装裱不仅起到了保护唐卡的重要作用,同时便于悬挂、携带,方便了信众供奉、膜拜,它还具有强烈的美观效果,进一步突出了高原藏族的艺术风格。

嘉周:画面四边围有的两道丝带贴面,一般为红色或黄色,宽度为侧幅的1/2。

贡夏:由丝绢制成。一般下幅稍长,占画面部分的1/2,而上幅长度约占下幅长度的1/2,即画面的1/4。侧幅约占据画面的1/5。

唐薪:可以将整个唐卡卷起来的木棒,做工精细。

敦嘎:贡夏下幅中央装裱的一块绚丽精美的锦缎,汉语意为“天梯”。

相关链接

唐卡的面盖中,还有被人们称之为“飞燕”的两条彩带,每条“飞燕”的宽度等于“贡夏”侧幅的一半,“飞燕”底端呈鸟啄状,叫“小鸟嘴”,它一直垂到唐卡的底边。唐卡全部装裱完毕后,还要用烫斗烫一遍,以免有凸起。最后拆掉之前用来固定画布的绷线,装好卷轴,这样就制作出了一幅完整的唐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