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初唐政治的重要文献

唐/吴兢

作者介绍

吴兢(670~749),唐朝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出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病逝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吴兢为人正直不阿,勤奋好学,对古代经书都有一定的研究,特别是对历史有较深的造诣。青年时期,他结识了当代著名人物魏元忠、朱敬则等,并从他们那里得到了不少的教益。约在武周圣历三年(700年)前后,当时武三思领导修撰国史,武三思等人以朋党为界限,记事不实,吴兢具有忠于历史的赤诚,愤而私撰《唐书》、《唐春秋》,意欲为后人留下信史。唐中宗时,他任右补阙,与刘知几等人共修《则天实录》。书成后,转任起居郎,又迁水部郎中。开元初,自请继续修史,得准与刘知己撰《睿宗实录》,并重修《则天实录》。刘知几去世后,张说为相,见到书中记载张易之诱他诬陷魏元忠之事,感到不安。颇有政治见识的吴兢,对澄清了七八年混乱局面的唐玄宗很敬仰,他热切地希望颇有作为的新皇帝能够吸取老皇帝教训,重整旗鼓,治国安邦,便唐王朝得以长期统治下去。因此,他大胆而直率地向皇帝上了一道奏书要求皇帝纳谏。吴兢得到唐玄宗的重视和信任,约在开元三年(715年)前后,升任谏议大夫、太子左庶子等官,并兼文馆学士。不久,又任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开元十七年(729年),吴兢被贬官,出任荆州司马,后又历任地方郡守,辗转迁任,不得重用,寂寞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背景提示

《贞观政要》一书,约完成于唐玄宗开元后期或开元、天宝之际。这一时期正是唐王朝承续“贞观之治”继续兴盛发展时期,但政治危机已在一连串宫廷政变——武后专权、韦氏弄权以后显现;社会危机也已时露端倪,小股农民起义时有发生。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唐太宗像

名著概要

《贞观政要》分类编录了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君臣之间有关国家大事的问答,以及大臣争议和所上谏疏,并旁及政治设施、刑法等等,“用备观戒”。“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政”指“令”、“政策”,“要”指“要领”、“要点”。“贞观政要”即“贞观年间的施政要领”。《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全书10卷42篇、250章,共8万字左右。

在第一卷中,吴兢将《论君道第一》作为首篇,其中主要记载了唐太宗和时任谏议大夫的魏徵关于“为君之道”的讨论。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在于必须先存老百姓,如果损害了百姓来奉养自身,就如同“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如果想安定天下,君主必须首先严于自律,否则上行下效,国家的安定将无从谈起。第一卷第二篇是“论政体”。在这里,吴兢继续记述唐太宗君臣对治国之道的讨论,只是这种讨论以由单纯的治国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入到了具体的治国方式。

第二卷《论任贤第三》、《论求谏第四》和《论求谏第五》,吴兢更详细地记录了太宗身边的几个股肱之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李靖、虞世南、李、马周等被选拔任用的经历。太宗对贤才珍惜和重视,但对那些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如果有接受钱财而违法的官吏,一定严惩不贷。由于这样,唐太宗时的官吏多能做到“清廉自谨”。

第三卷包括《君臣鉴戒第六》、《论择官第七》、《论封建第八》三篇。太宗君臣注意从隋亡中吸取教训,认为作为君主应该力戒骄奢淫逸,并随时采纳忠直之言,选用贤良,励精图治。而为臣子者,对君主应该忠诚不贰,敢于直言,不怕诛杀。在择官方面,基本遵循“任官唯贤才”的原则。

古帖 唐 魏徵

第四卷主要记录了关于对太子及诸王的封授、教育、规谏的问题。太宗采纳了褚遂良的建议,给太子高于诸王的待遇,并为太子延请师傅,教育太子尊师重道,为将来君临天下做准备。其他诸王也应该选择良师益友,接受他们的直言规劝,不得独断专行。

第五卷和第六卷共包括十六篇,记录了唐太宗君臣心中君主或臣子应该恪守的道德准则,包括:仁义、忠义、孝友、公平、诚信、俭约、谦让、仁恻、慎所好、慎言语、枉谗邪,自省、廉洁等。

第七卷包括《崇儒学第二十七》、《论文史第二十八》、《论礼乐第二十九》三篇。记录了太宗自践位以来,通过设弘文馆,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广泛授予天下儒士以官职等方法,确立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第八卷包括六篇,分别是《论务农第三十》、《论赦令三十一》、《论刑法第三十二》、《论贡献第三十三》、《禁末作附(三章)》、《辩兴亡第三十四》。

十八学士图 唐 佚名

第九卷包含《议征伐第三十五》和《议征伐第三十六》两篇,它记录了从唐初期到唐太宗后期,唐朝处理与周边国家、地区关系的情况。

《贞观政要》全书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分类归纳,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君主的自身修养和作风。2.官员的选拔和作风要求。3.对内对外的大政方针。4.规谏太子,确保国家长久,社稷永存。

帝王与群臣图 唐

《贞观政要》记述的封建政治问题是全面而详备的。吴兢把君主作为封建政权的关键,他在开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把安民与修养自身当作为君的两个要素,对于封建政治来说,是抓到了点子上的。对于君主的个人修养,他以唐太宗为例,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贞观政要》中,也反映了吴兢思想中的一些消极东西。如书中第五卷罗列了关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一些说教;第六卷中又列举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议论。这固然是希望统治者能够正身修德,作出表率,但也表明吴兢对封建伦理的重视和虔诚。

阅读指导

阅读时注意两点:第一,《贞观政要》的写作背景要引起注意,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有这些言论的记载;第二,文中的对话主要是围绕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展开的,可以根据专题来阅读。

作品评价

《贞观政要》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它在史料学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唐代起居注、实录等已不存,《贞观政要》是现存记载太宗朝历史较早的一部史书。书中保存了较多的重要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