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全书(彩图精装)
- 常学辉
- 934字
- 2024-12-22 12:17:34
第一篇 顺应四季以养生,天人合一是正道
第1章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旨在告诉人们,人类的生命源于天地日月,人体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正因如此,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这与现代认为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人由天地生,顺自然以养生
中医作为祖国千百年传承并发展下来的一门古老学问,承载着炎黄子孙同疾病做斗争数千年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指导着中国人未病先防、治病疗疾,当然还包括我们今天的保健养生。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去看西医时,医生往往会用各类仪器来检查你的身体,然后再用测试得到的各种参照系数作为检查指标,来衡量你的身体是否出现病变、异常。而中医就大有不同了。他们不是拿仪器来做参照系,而是综合考虑天、地和人。因为中医研究的不是病,而是人的生命规律。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获得大自然的恩赐,要顺应自然规律
最经典的元气论就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万物众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长生不老,就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如道教养生中的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等,其目的就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能够健康长寿。不仅如此,《黄帝内经》还指出,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我们养生就应当顺应天命,这样才能尽其天年,达到所谓的“顺其自然”。
四季养生小贴士
在阴阳论中,手指一般代表头,手掌一般代表内脏,手背一般代表我们的背部。内脏经脉的气出来后的首到之处就是手指,所以人体的手指是非常敏感的,人体内脏的问题也会很快通过手指反映出来。无名指太短者,说明先天元气不足,常三焦经失调,总有说不出的不舒服,即整体细胞的代谢出现了问题,这就需要在平时多注意补元气了。
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
古人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中医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只要人能保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会祛病延年。
那么,人的精气神到底是什么呢?
四季养生小贴士
对于养精来说,根本的措施就是合理的膳食营养。合理膳食就是根据身体的需要,调整膳食结构,科学配餐。注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比例,粮食、果蔬和动物性食物的合理搭配。“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这是中华民族对传统膳食结构的精辟论述。
现代科学的饮食结构是:第一层为谷类;第二层为 蔬 菜、水 果;第三层为鱼、虾、蛋;第四层为奶类和豆类;第五层为油脂类。
五谷
五菜
五畜
五果
天气变化,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1.日照对健康的影响
适量的阳光照射,能使人体组织合成维生素D,并且促进钙类物质的吸收。生长中的幼儿,如光照不足易导致软骨病。阳光对人的精神状况也有很大影响:阴雨笼罩的日子容易产生烦恼,阳光普照时心情往往比较舒畅。在炎热的夏季,如果阳光照射时间过长,有可能得日射病:发病急骤,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心烦意乱,并可诱发白内障等疾病。太阳光作用于眼睛可影响人的脑垂体,调节抗利尿激素、控制人的排尿量。
2.风对健康的影响
风作用于人的皮肤,对人体体温起着调节作用,决定着人体的对流散热,并影响人体出汗的散热率。当气温高于或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风就会对人体起到加热和散热两个相对的作用。干燥的热风由于带电,能使空气中的负离子减少,这时候往往心神不安、反应迟钝、办事效率下降。
3.气压对健康的影响
在高湿环境下,气压每上升1百帕(百帕为气压单位),多死亡2人。当气压下降、天气阴沉时,人的精神最容易陷入沮丧和抑郁状态。当气压下降配合气温上升、湿度变小时,最容易诱发脑溢血和脑血栓。气压陡降、风力较大,患偏头痛病的人会增多。
4.气温对健康的影响
人的体温恒定在37℃左右,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28℃,而对人体健康最有利的理想的环境温度在18℃左右。人体对冷热有一定的适应调节功能,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冬季环境温度在4~10℃之间时,容易感冒、咳嗽、生冻疮;4℃以下时最易诱发心脏病,且死亡率较高。春季气温上升,有助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传染病容易流行;夏天当环境温度上升到30~35℃时,皮肤血液循环旺盛,人会感到精神疲惫、烦躁不安。35℃以上时容易出汗,不思饮食,体内温度全靠出汗来调节。由于出汗消耗体内大量水分和盐分,血液浓度上升,心脏负担增加,容易导致中暑。
5.湿度与健康关系也很密切
夏天湿度大(尤其是我国南方),汗水聚集在人体皮肤表面,蒸发散热困难,造成体温升高、脉搏跳动加快,使人感到闷热难受,食欲下降,容易出现眩晕等疾病。当气温在26℃以上,空气湿度大于70 %时,人容易发怒。当气温升到30℃,湿度大于50%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冬季空气干燥,鼻黏膜、嘴、手、脚皮肤弹性下降,常常会出现许多微小裂口。冬季呼吸道疾病、肺心病发生率最高。
我们的五脏六腑,本性最为天真
《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在我们的身体中五脏六腑的本性是天真的,它们处于一种非常和谐自足的状态当中。所谓“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所谓“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特点是主管饮食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
五脏六腑有明确的分工
《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其中,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脾胃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胆为“中正之官”,大肠为“传导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膀胱为“州都之官”,三焦为“决渎之官”。这里的五脏六腑已经超越了具体的组织器官,上升为一个国家的若干种官职,通过这几种官职把同类功能的组织器官整合在一起,没有提到名字的器官都归这些有名称的官员统帅,再通过经络把各个器官联系起来,就形成了身体这个“国家”了。只要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就能把身体这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不仅如此,在《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里还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的观点,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事实上,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就拿夏季来说,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尤其是室外活动特别多,而且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特别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这样,就使得体内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环加快,出汗亦多。因此,在夏季,心脏的负担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损害。由此可见,中医提出“心主夏”的观点是正确的。
冷热对五脏都有影响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我国古代,对一年季节的划分,有四季和五季两种方法,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配合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四季就是春、夏、秋、冬,这个很好理解。那么五季是怎么划分的呢?原来,加上长夏这个季节以后,就成了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了。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季指的就是秋、春、冬、夏、长夏,五脏即肺、肝、肾、心、脾。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
四季养生小贴士
张其成教授在《中华养生智慧》中阐释道:“因为春、夏、秋、冬各有三个月,在它们最后一个月就是三月、六月、九月和十二月中,分别把后18天抽出来,共72天,这72天就是一个‘时’,叫长夏。”如果将一年分为五季,那就正好与五行和人体的五脏一一对应了。
法时养生的精髓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温、热、凉、寒的变化来养生。四季养生的总原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说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破坏身体的自然生发,有损健康。
一起细数身体对大自然的应和
如今,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广泛重视。研究发现:
77%的心肌梗死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气候变化的感受性升高。在高气压控制下的气候条件里,特别在冬季寒潮天气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最高。这主要是寒冷刺激,使人体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心肌需要的指数(心率与血压的乘积)相应增高,加之患者本身的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低氧现象加重,所以到了冬初,心肌梗死患者特别多。
冬季寒潮天气易引发心肌梗死
天气骤变易引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也具有季节性复发的特征。溃疡并发症常因天气骤变而诱发。病变部位虽在胃及十二指肠,但致病原因往往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关。当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因骤冷、雨淋、气压变化而失调时,就可引起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壁紧张性收缩及蠕动增强、局部血管痉挛、胃黏膜营养障碍,从而使溃疡加重。医学研究人员发现天气变化越突然越急骤,所引起的生理、病理反应也越大,主要表现是胃酸分泌和黏膜的改变。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慢性肺部疾病者,在秋末冬初气候突变时,容易导致旧病复发或加重。这是因为寒冷会降低人体呼吸道的抵抗力,破坏其防疫功能。由于全身受凉、呼吸道温度降低、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减少,加之寒冷使黏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减慢,气管排出细菌和异物的功能减弱,因而易引起感染或使原有的疾病复发及加重。
秋末冬初气候突变时,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冬春两季寒潮来袭时,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容易生病
风雨天气到来前,关节炎病人会感到关节疼痛
天气坏时会使人心情坏
关节炎病人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人体各个关节虽然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这种适应能力由于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若病人关节的功能已遭到破坏,每当风雨到来之前,常常会出现疼痛症状。研究发现,关节疼痛并不是由个别气象因素诱发的,而是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气压和温度的变化。如果气压低、温差大,则多数病人的症状会明显加重。
气候的变化对身体健康的人影响也很大,最突出的是不良的气候条件很容易使人着凉感冒。感冒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发生,而发病较多的是冬春两季,在这期间又以寒潮袭来时发病最多。寒潮袭来时,气温大幅度下降,如保暖不及,机体容易着凉感冒,特别是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由于身体的抵抗力差,更容易发病。另外,如果冬季气候该冷不冷,空气中的多种细菌、病毒就趁机大量繁殖,从而增加传染病的感染机会。气候阴晴冷热的变化往往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因气候的突然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的变化又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每当秋高气爽或风和日丽的时候,人们往往乐观通达、心情舒畅;在寒风阴雨天气、干燥闷热的日子,人们的心情就会变得烦躁易怒或抑郁低沉。
天气好时会使人心情好
四季养生小贴士
气候变化与癌症也有一定的关联。美国科学家克拉斯诺指出:“子宫颈癌及肺癌的发生与较高的气温有关,而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往往是在较冷气候下频频发生。”英国研究人员在对大不列颠、瑞典和挪威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进行研究后发现,恶性肿瘤往往在较冷的气候条件下发生更为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