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宋词元曲(彩图精装)
- 琢言
- 746字
- 2024-12-22 15:56:12
◆五言古诗◆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1],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2]。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4],何求美人折?
注释
[1]葳(wēi)蕤(ruí):枝叶茂盛披离的样子。[2]自尔:自然而然的。[3]林栖者:林中隐者。[4]本心:天性。
【赏析】
春天是兰草繁茂的季节,秋天是桂花芬芳的时候,兰桂都是这样欣欣向荣,自然是各自的生机勃勃和清新雅洁象征了春秋佳节。
何料林中隐者,闻到了兰桂的芬芳而生爱慕之情,殊不知兰桂的美好完全是源自它们的本心本性,哪里是在为求人折赏呢?
此诗是张九龄受谗遭贬后所作《感遇》组诗十二首的第一首,诗人自比兰桂,抒发了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怀。
【诗评】
张曲江《感遇》,则语语本色,绝无门面矣,而一种孤劲秀澹之致,对之令人意消。
——《诗筏》
感遇(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1],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2]。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3]?
注释
[1]岂伊:难道是。[2]运命二句:意思是运命的好坏只在于遭遇的不同,周而复始、变化莫测的自然之理,让人无法探究。[3] 阴:同“荫”。
【赏析】
江南生长着丹橘,它经历严冬却能葱翠依然,这并非是因为那里的气候温暖,而是橘树本身具有着耐寒的禀性。
丹橘佳美,可以用来招待嘉宾,无奈有重重阻隔,山高水深。在这个命运只在机遇、事理难以穷究的纷乱尘世里,世人只知道倾心于桃李的浮华艳媚,难道丹橘不是更有葱郁不凋的树荫吗?
诗人以丹橘自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因为正直而遭贬逐的悲愤之情,期待朝廷重新起用的心意也是灼然可见。末尾“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的反诘,深沉凝重,矛头直指玄宗后期任用奸人、排斥贤良的用人政策。
【诗评】
即屈子《橘颂》之意。
——《唐宋诗举要》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1]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2],苍苍横翠微[3]。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4],美酒聊共挥[5]。
长歌吟松风[6],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7]。
注释
[1]斛(hú)斯山人:一位姓斛斯的隐士朋友。[2]却顾:回头望。[3]翠微:青翠幽深的山林。[4]所憩(qì):留宿休息。[5]聊:姑且。[6]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7]忘机:忘记世间庸俗心机。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写的是诗人月夜拜访终南山上一名姓斛斯的隐士。全诗描写了暮色中山林景色的清新美丽及田家庭院的恬适安静,流露出诗人的赞慕之情。
第一句“暮从碧山下”中的“暮”字,引出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引出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及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引出了第四句的“翠微”。首句看似平常的五个字,却没有一个字是虚设的。“山月随人归”一句,将月写得脉脉含情。月尚能如此,人难道还不如月吗?接下来“却顾所来径”一句,写出了诗人对终南山的不舍之情。这里尽管没有正面描写日暮时的山林景色,但却情中有景。是什么让诗人如此迷恋,忍不住向身后回顾呢?不正是迷人的山色吗?第四句“苍苍横翠微”则正面描绘出苍茫暮色中美妙的山林景色。“翠微”指青翠遮掩映衬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二字更加渲染了色彩的浓重;“横”字则有笼罩之意。以上四句,笔墨简练却神色兼备。
接下来,正在山间小路上漫步的诗人可能恰好碰见了斛斯山人,便“相携及田家”。由“相携”二字,可见二人关系之亲密。“童稚开荆扉”,是说孩童们打开柴门迎客。“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院的清幽恬适,流露出诗人的欣赏、艳羡之情。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中的“得所憩”,除了是称赞山人的院落居室外,还表现了诗人遇见山人的欣喜。所以,诗人与山人开心畅谈、开怀畅饮。一个“挥”字,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畅怀美酒的神情。“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两句,写诗人与山人酒醉情深,纵情高歌,一直唱到夜空星辰寥落,人间更深人静。句中的青松和青天,与上文的苍苍“翠微”遥相呼应。诗的末尾,从共饮美酒转至“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酒醉之后,诗人高兴得将俗务机心都抛却了,心境变得淡泊、恬静、幽远。
【诗评】
尽是眼前真景,但人苦会不得,写不出。
——《唐宋诗举要》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1],行乐须及春[2]。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3],相期邈云汉[4]。
注释
[1]将:和。[2]及:趁着。[3]无情:忘情。[4]云汉:天河、银河。
【赏析】
这是《月下独酌》四首中的第一首,表现了李白借酒浇愁的孤独苦闷心理。当时,唐朝开始败落,李林甫及其同党排除异己,把持朝政。李白性格孤傲,又“非廊庙器”,自然遭到排挤。但他身为封建士大夫,既无法改变现状,也没有其他前途可言,只好用饮酒、赏月打发时光,排遣心中孤寂苦闷。于是,有了这首诗。
本诗分为三个部分。头四句是第一部分,描写了人、月、影相伴对饮的画面。花间月下,“独酌无相亲”的诗人十分寂寞,于是将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来,三“人”对酌。从一人到三“人”,场面仿佛热闹起来,但其实更加突显出诗人的孤独。
第五句到第八句是第二部分。诗人由月、影引发议论,点明“行乐须及春”的主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明月和影子毕竟不能喝酒,它们的陪伴其实是徒劳的。诗人只是暂借月、影为伴,在迷醉的春夜及时行乐。诗人的孤单寥落、苦中作乐跃然纸上。
最后六句是第三部分。诗人慢慢醉了,酒意大发,边歌边舞。歌时,月亮仿佛在徘徊聆听;舞时,影子似乎在摇摆共舞。但是,当诗人一醉不起,月亮与影子就马上各自分开。诗人想和“月”“影”真诚地缔结“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之约,但它们毕竟“皆是无情物”,诗人的孤独苦闷溢于言表。
本诗用动写静,用热闹写孤寂,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既表现了诗人空有才华的寂寞,也表现了他孤傲不羁的性格。
【诗评】
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
——《网师园唐诗笺》
月下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唐诗三百首》
春思
燕草如碧丝[1],秦桑低绿枝[2]。
当君怀归日[3],是妾断肠时[4]。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注释
[1]燕:指今冀北辽西一带,唐时是边防重地。[2]秦:今陕西。燕地寒冷,秦地较暖,故燕地的草木要迟生于秦地草木。[3]怀归日:思生归家之情的时候。[4]断肠:肝肠寸断。形容思念之久之苦。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描写了秦地思妇整日思念在燕地戍边的丈夫,希望他早点回来的情景。
头两句通过秦燕两地的春季景物来起兴。“燕草如碧丝”是思妇想到的,“秦桑低绿枝”是她看到的。仲春之时,花繁叶茂,独在秦地的思妇看到春景,不禁想到在燕地戍边的丈夫,希望他早日归还。她猜想在燕地的丈夫此时看见碧丝一样的春草,应该也会和她想法一样。《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语句,这是见春草而思归的出处。诗人化用这个语句,显得浑然天成。同时,这两句中的“丝”与“思”、“枝”与“知”谐声双关。中间两句接着上句写:燕草碧绿之时,丈夫也一定想着回家,宽慰两个离人的心灵。按照常理来讲,思妇应该高兴才对,而下句竟写了“断肠”。这种写法看似不合常理,但仔细品味后就会发现:寒冷的燕地春草萌生之时,丈夫才有归还之念;温暖的秦地桑柳滴绿之时,女主人公思念丈夫已久,几近“断肠”。这种对比的写法更加深刻地表现了思妇的情感。最后两句用吹动罗帏的春风来写思妇的心理,表现了她对丈夫忠贞不渝的情操。
【诗评】
同一“入罗帷”也,“明月”则无心可猜,而“春风”则不识何事。一信一疑,各有其妙。
——《唐诗快》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1]。
今夕复何夕[2],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3]。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4],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5]。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6]。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7]。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释
[1]动:动辄。参(shēn)与商:参星与商星。参星于西,商星于东,此起彼隐,永不相见。[2]今夕句:意谓今天是什么日子。[3]热中肠:形容情绪激动异常。[4]怡然:和悦的样子。父执:父亲的挚友。[5]间(jiàn):掺杂。[6]累(lěi):接连。觞(shāng):酒杯。[7]子:指卫八处士。故意:对故交的情谊。
【赏析】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诗人在探望洛阳旧居陆浑庄后,启程回华州。途经奉先时,探望了隐居在此的少年好友卫八处士。相会后不久,诗人写下这首寄情之作。两人相见时,正值安史之乱,诗的开篇四句隐藏着诗人对这个战乱时代的感受。接下来的四句,诗人先从容貌变化说起,继而发出感叹。在了解其他故人的情况,方知多半早已去世后,不免悲从中来。从“焉知二十载”到“感子故意长”,是对两人再聚,友人及家人对诗人热情招待的描写。“感子故意长”是总结前文,写出了诗人对往日与今朝的体会。最后两句写明日的分离,委婉地表达了再次别离给诗人带来的沉郁、忧伤之情。这两句既是对前文“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一种回应,同时又使全诗感情达到了高潮。
望岳
岱宗夫如何[1],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2],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3]。
会当凌绝顶[4],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对泰山的尊称。[2]钟:赋予,集中。[3]决眦句:意指山高鸟小,远望飞鸟,几乎要睁裂眼眶。决:裂开。眦(zì):眼眶。[4]会当:终当。
【赏析】
本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诗人现存诗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望岳》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本诗是诗人第一次游历齐赵登泰山时所作。当时诗人站在五岳之尊的泰山之 巅,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全诗朝气蓬勃,意蕴深远。
诗的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前两句紧扣一个“望”字。第一句以设问的形式,写出了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第二句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泰山南面鲁,北面齐,但是远在齐鲁两国国境之外就能望见,可见其高。“青未了”意思是说苍翠山色绵延无际。这句诗既写出了泰山周围的地理风貌,也突出了泰山山脉绵延的特点。
三、四句描绘诗人从近处看到的泰山,具体展现了泰山的秀丽之色和巍峨之态。“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好像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部赋予了泰山。“阴阳割昏晓”是写泰山极高,阳面和阴面判若晨昏。其中“割”字用得极妙,形象地刻画出泰山雄奇险峻的特点。
五、六句写诗人细望泰山所见之景。只见山中云雾弥漫,令人心怀激荡。由“归鸟投林”可知,当时已是傍晚,而诗人还在入神赏望。这两句从侧面体现出了泰山之美。
七、八句写诗人望泰山时的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抒发了诗人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普遍的激励意义。
全诗以“望”字统摄全篇,结构紧密,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同时又不失雄浑的气势。
【诗评】
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次句写得高远意出,三、四奇峭,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也。
——《唐宋诗醇》
“齐鲁青未了”五字,已尽泰山。
——《唐诗别裁》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1],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2],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3],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4],万事随转烛[5]。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6],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7]。
侍婢卖珠回[8],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9],采柏动盈掬[10]。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
[1]良家子:好人家的女儿。[2]丧乱:指安禄山攻陷长安之事。[3]官高句:意谓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 [4]世情句:意谓世人总是厌恶衰落破败。歇:衰退。[5]万事句:意谓世上的事情好像随风抖动的蜡烛,变化无常。[6]合昏:夜合花,叶子朝舒夜合。人们常以此比喻夫妻恩爱。[7]在山两句:喻自己隐于山中贞节自守,不愿因进入世俗而污浊了自己。[8]卖珠:指因为生活贫困而变卖珠宝。[9]摘花句:意谓无心修饰打扮。[10]动:动辄。盈掬:一满把。
【赏析】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这一年七月,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迫于生计,带着家眷来到边远的秦州,过起了负薪采橡栗的生活。
前两句通过写佳人的孤独寂寞说明佳人命运的悲惨,其中蕴藏着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第三句开始,是佳人自述:她出身显赫,但不幸遭遇战乱,兄弟被杀,连尸骨都无法收葬。“世情”以下八句进一步描写了佳人的悲惨命运:家势衰败后,她惨遭丈夫抛弃。这段自述把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深深刻画出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中的“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接下来的四句是对佳人山中生活境况的描写:生活窘迫,但佳人依然“摘花不插发”,可见她品格高雅。末两句写出了佳人天寒日暮之时心中的孤独、哀怨,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画面。
梦李白(其一)
死别已吞声[1],生别常恻恻[2]。
江南瘴疠地[3],逐客无消息[4]。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5]。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6]。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7]。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8]。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注释
[1]吞声:泣不成声。[2]恻(cè)恻:悲伤。[3]瘴(zhàng)疠(lì):瘴气瘟疫。[4]逐客:被流放之人。[5]明:表明。[6]恐非二句:其时多有关于李白的不祥传闻,杜甫因而怀疑李白已死。平生:生前。[7]魂来二句:意指李白魂魄来的时候要穿越南方千里枫林,返回时又须渡过阴沉灰暗的秦关。[8]颜色:梦中李白的容貌。
【赏析】
本诗以写生离死别的苦痛起首,继而对梦到李白这件事提出了种种猜想和疑问。作者设身处地地为友人着想,就连李白梦魂来去路上的艰辛也让他揪心不已。诗的末尾记述梦醒后因看到惨淡月色而回忆起梦中李白憔悴的面容,道出了他对李白的殷殷叮咛:梦魂归去的路上要经过条条江河,你可要当心凶浪蛟龙(喻指阴险小人),切勿被它们捕获了去!
【诗评】
真朋友必无假性情。通性情者诗也,诗至《梦李白》二首,真极矣。
——《诗论》
梦李白(其二)
浮云终日行[1],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2]。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3],斯人独憔悴[4]。
孰云网恢恢[5],将老身反累[6]。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
[1]浮云两句:意谓浮云终日于空中飘走,而游子却久久不曾到来。游子:指李白。[2]恐失坠:恐怕船只翻覆。[3]冠盖:冠冕和车盖,此指达官贵人。[4]斯人:这个人,指李白。[5]恢恢:《老子》中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句。这里是说谁说天理公平。[6]反累:反而无辜受到牵累。
【赏析】
继写完前首记梦诗之后,诗人又一连三夜梦到李白,梦中的李白越过千山万水前来与他相见,见面后诉说着此行不易。望着他郁郁不得志的样子,诗人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不禁愤愤不平道:“为什么许多碌碌无能之辈都是高冠华盖,而像李白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却坎坷憔悴?谁说天道公正,像李白这样临到老年而被囚禁放逐的遭遇又该怎么解释呢?”愤到极时,诗人也只能慨然作叹:“李白的诗定然会光照千古,只是这身后的名声对那时已寂寞无知的他来讲又有何用处呢!”这深沉一叹,不但蕴含着杜甫对李白的高度评价和深切同情,也联系着他自己的无限心事。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1],不得顾采薇[2]。
既至金门远[3],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4]。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5]。
行当浮桂棹[6],未几拂荆扉[7]。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8],勿谓知音稀。
注释
[1]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于会稽东山,此指隐居者。[2]采薇: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代食。这里指隐居。[3]金门:金马门,汉代对优异贤良之士皆令至金马门待诏。[4]江淮二句:意谓赴京赶考,渡江淮时正值寒食节,后落第滞留京洛,又自缝春衣。[5]同心:知心朋友。违:分离。[6]行当:将要。桂棹:船的美称。[7]未几:不久。荆扉:指故园的柴门。[8]吾谋句:意指文章未为考官所赏识。
【赏析】
本诗为诗人送落第友人归乡的赠行诗。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季通,王维好友。
落第可谓人生中的沉重打击。綦毋潜落第返乡,心情必然沮丧。作为綦毋潜的好友,诗人力图多方面给予他安慰。在这首赠行诗中,诗人不仅称颂“英灵尽来归”,还为“吾谋适不用”而由衷慨叹。这两句看似矛盾,却恰是诗人构思精巧之处。诗人对前者是讥讽,对友人是劝解和安慰,安慰友人不必灰心丧气,勉励他,并令他相信在圣明的朝代有才干的人最终会被重用。
整首诗在“劝慰”的主旨上进行渲染,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既有慨叹,也有鼓励。全诗写景清婉,抒情自然,慨叹由衷,鼓励真挚,读来让人振奋不已。“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忧”,是清人对本诗的评语。
【诗评】
后人评说“带”“当”字用得极好,如果不是王维深通画理,是不会用出这两个字的。
送别
下马饮君酒[1],问君何所之[2]。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3]。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1]饮君酒:请君饮酒。[2]何所之:去向何方。[3]南山:终南山,今陕西西安市南。陲(chuí):边。
【赏析】
本诗为诗人送友人归隐之作。诗人对友人的归隐是支持的,但友人的归隐是仕途不得意所致,诗人对友人的遭际不顺也表现出了惆怅,但更多的是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全诗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很平淡自然,每句皆是按照事情的发展淡淡道来,丝毫不见雕琢的痕迹,仿佛诗人信笔写来,分外随意。然而细品之后不难发现,这首诗内涵深刻,意境悠远,可谓藏而不露。就像诗人的其他诗一样,这首诗也是诗中有画,而且这一画景并非诗人有心为之,而是浑然天成:诗人下马和友人共饮美酒,两人之间的问答,友人遥指远处的高山,白云无边飘荡。除了展现出一幅淡雅的画面外,这首诗又体现了一个“情”字:两人相见时苦涩的欢悦,两人间的关心,友人的不得志,以及诗人对白云无边飘荡的慨叹。这些皆来自诗外,但却是诗中所包含的东西。
诗的开头四句看起来平淡,其实写得很朴实。第一、二句写饮酒话别,文字质朴、意境藐远。诗人开篇点题,提出疑问,借此表达对朋友的关心:诗人在路旁遇见友人,下马和他共饮美酒,之后关切问他要到哪里去。第三、四句简练说明了友人隐居的因由和处所。其中,“不得意”除了表达友人的隐居因由和不得志的真实情绪外,还从诗人的角度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意。“南山陲”指终南山边,离长安不远。
在第五、六句中,诗人对友人进行宽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羡慕。诗人说:“我不再问了,你只管去吧。你不必感到沮丧和失望,除了那山中的白云,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不以为然,也流露出了一种无奈的情愫,既是对友人的宽慰,也是对归隐的向往。结尾两句,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全诗韵味骤增,诗意顿浓;诗人羡慕有心,感慨无限,让全诗耐人寻味。
【诗评】
五古短调要浑括有余味,此篇是定式。
——《唐贤清雅集》
青溪
言入黄花川[1],每逐青溪水[2]。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3]。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4]。
漾漾泛菱荇[5],澄澄映葭苇[6]。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7]。
请留盘石上[8],垂钓将已矣[9]。
注释
[1]言:发语词,无意义。黄花川: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2]逐:沿着。青溪:今陕西沔县东。[3]随山两句:意思是青溪与黄花川相隔不过百里,溪水却依山势千回万转。趣:同“趋”。[4]色:山色。[5]漾漾:形容水波荡漾摇曳的样子。泛:浮漂。菱荇: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6]澄澄:形容溪水清澈透明。葭(jiā)苇:芦苇。[7]澹(dàn):安静。[8]盘石:大石。[9]将已矣:将留此终身。
【赏析】
本诗写的是山水景色,是王维在蓝田南山隐居初期写的,又叫《过青溪水作》。前四句总体介绍了青溪,山势的蜿蜒曲折使得这段不足百里的路程显得丰富多彩,非常吸引人。接下来的四句,诗人用了“移步换形”的手法,写了青溪的各种景色。诗人穿行于山间乱石之中时,青溪的水声喧闹,一个“喧”字在声音上形成了很强的震撼力。流过松林平地时,溪水又变得安静起来,没有任何声音。结尾四句,诗人将青溪清新的景色和自己闲适的心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心境和物境的统一。之后,诗人用了东汉严子陵在富春江上垂钓的典故,表明隐居的意愿。本诗清新雅致,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很自然,诗意无穷。
【诗评】
右丞诗大抵无烟火气,故当于笔墨外求之。
——《唐诗快》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1],穷巷牛羊归[2]。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3],蚕眠桑叶稀[4]。
田夫荷锄至[5],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6],怅然吟式微[7]。
注释
[1]墟落:村落。[2]穷巷:深巷。[3]雊(gòu):野鸡叫。[4]蚕眠:蚕吐丝作茧后在内蜕皮化蛹,其间不食不动,称“眠”。[5]荷(hè):扛着。[6]即此句:意谓就是这样的情景也让人羡慕其安然闲逸了。[7]式微:《诗经·邶风·式微》有:“式微,式微,胡不归?”(胡不归:为何还不归去?)
【赏析】
本诗是一首田园诗。诗人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初夏傍晚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生活的闲逸自得。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诗人闲适心境的反映。渭川,即渭水,又称渭河。
本诗的核心为一个“归”字。诗人一开篇,首先描绘了夕阳映照村落的景象,渲染出苍苍暮色的浓烈氛围,作为全诗的总背景。随后,诗人用一个“归”字,描写了牛羊缓缓回到村里的情景,让人不禁想起《诗经》中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痴地看着牛羊回到村里,直到牛羊消失在深巷中。
正在此时,诗人见到了更加动人的情景:柴门之外,一个慈祥的老者手拄拐杖,正等候着放牧回来的小孩。这样一种质朴的感情,深深触动了诗人,好像他自己也享受到了牧童回家的乐趣。刹那间,他感觉这田野上的所有生命,在这日落时分,似乎“皆在思归”。所以又写下“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四句,这四句更着重于体现“思归”的情愫。
诗人亲眼看到这一切,不禁联想起自己的处境及遭遇,内心充满感慨。自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遭人排挤而离开朝廷后,诗人深深感到政治上失去依靠,进退维艰。在这种心情下,他来到田野,看见众人都有所归,只有自己没有归处,怎么能不羡慕而怅惘呢?因此,诗人慨叹道:“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为《诗经·邶风》里的一篇,诗人反复吟叹“式微,式微,胡不归”,是借此表达自己非常想隐退田园的心情。这两句不但在意境上同首句“斜阳照墟落”相呼应,而且在内容上也与“归”字相合,令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读完最后一句,才明白诗人在前面着重写“归”,原来是为了以“人皆有所归”来反衬自己“无所归”;以他人都能及时、自在、欢悦地归去,反衬自己隐退太晚和混迹宦途的孤苦、愁闷。本诗的最后一句,可以说是整首诗的重心及灵魂之所在。
【诗评】
右丞妙于田家,此是其得意作。
——《汇编唐诗十集》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1],西施宁久微[2]?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3],贵来方悟稀[4]。
邀人傅脂粉[5],不自著罗衣[6]。
君宠益娇态[7],君怜无是非[8]。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9],效颦安可希[10]?
注释
[1]艳色句:意谓艳丽的姿色为天下所看重。[2]西施句:意谓西施又怎能久居微贱?宁:岂。[3]贱日句:意谓微贱的时候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4]贵来:显贵的时候。方悟稀:方才感到稀罕。[5]傅:涂抹。[6]自:亲自。著:穿。[7]益:愈加。[8]君怜句:意谓君王怜爱而从不计较她的是非。[9]持谢:奉告。邻家子:指西施的邻居丑女东施。[10]效颦句:意谓光学西施皱眉又怎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颦(pín):皱眉。
【赏析】
这首诗借咏赞西施,比喻为人。本诗描写古代美女西施,赞颂西施的美艳绝伦不可仿效。西施,又称西子,名为夷光,春秋战国时越国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当时越国臣服于吴国,越王勾践身卧柴薪、口尝苦胆,谋求复国。在国家危难之时,西施将身许国,由越王勾践敬献给吴王夫差,成了吴王最宠幸的妃子。吴王因为迷恋西施美色,无心朝政,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相传吴国灭亡后,西施和范蠡一起泛舟五湖,不知去向。西施和杨贵妃、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于首位,成为美丽的化身及代名词。
在本诗中,诗人借西施由浣纱女到吴宫妃,由低微卑贱到无比尊贵这种偶然的命运变更,来讽喻有才能之士只能凭借偶然机遇获得君王看重的社会现实,抨击了不重才学重机遇的不平世态。恰如陈子昂曾经在《隗君》诗里所写的“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诗人也在本诗中深深感慨“伴明君,做贤臣”这种际遇的难得。“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两句诗,对那些趋炎附势、平步青云的权贵进行了严厉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宦途失意、壮志难酬的愤慨。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四句,写西施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不可能长时间处于低微地位。接下来,“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六句,写西施一旦获得君王的恩宠,身价便一下子高出百倍。“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四句,写容貌太差的人,想效法西施之美简直是自不量力。全诗语句尽管浅显平淡,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里写道:“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这句评价颇为中肯。
【诗评】
写出新贵人得意之状,讽在言外。
——《全唐风雅》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1],隐者自怡悦[2]。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3],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1]北山:指襄阳西北的万山,又称方山、蔓山、汉皋山等。一作“兰山”,误。[2]隐者:作者自指。晋陶弘景有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3]荠(jì):荠菜。
【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眺、怀念友人的诗。张五,名子容,隐居于岘山以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的田园庐舍离岘山不远。因此,诗人登上岘山对面的万山遥望张五所在之处。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清秋薄暮登山所望的美好景色,抒写了淡淡的忧愁,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思念。
这首诗的开篇两句,是诗人从晋代陶弘景的《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一诗中化用来的。陶诗原句为:“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人则用“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两句,点出隐居的愉悦。三、四两句进入正题,为寄托思念,诗人登山远望,但却望不见友人,只看见南飞的北雁。于是,诗人的心随鸿雁而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五、六两句,诗人将愁怪于本不相干的清秋:雁去黄昏近,淡淡哀愁从诗人心头泛起,诗人不去管这哀愁的真正由来,却怪罪于周围清秋薄暮的山色。七、八两句写诗人登山俯望,看到那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三五成群地归来,坐在渡头的沙滩上歇脚。这两句使全诗的闲逸之情顿出。九、十两句写远景所见。诗人眺望开来,天边的树看上去活像是荠菜,而那江畔的沙洲状如弯月。最后两句呼应开头,既点题之“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写出了诗人的希冀。
【诗评】
《罗浮山记》云:“望平地树如荠。”自是俊语。梁戴暠诗“长安树如荠”,用其语也。后人翻之益工,薛道衡诗:“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孟浩然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升庵诗话》
用载酒以变送酒之旧也。诗亦蹁跹自得。
——《删订唐诗解》
夏日南亭怀辛大[1]
山光忽西落[2],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3]。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4],中宵劳梦想[5]。
注释
[1]辛大:名不详。大:排行第一。[2]山光:山中日光。[3]轩:窗户。闲敞:幽静宽敞的地方。[4]感此:有感于此。故人:老朋友。[5]中宵:一整夜。一作“终宵”。劳:苦于。
【赏析】
孟浩然善于捕捉日常乡村景物闲适自得的特点,能将日常乡村的景物写得别有情趣。这首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写诗人夏夜休憩南亭时深切怀念友人,着意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也含蓄地抒写了诗人不得用世、怀才不遇的苦闷。全诗情景交融,清新感人。
开篇,诗人遇景入咏,却不只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不但传达了夕阳西下、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突出了一种心理上的快慰。
三、四两句写诗人沐浴后乘凉,表现了身心两方面的快感。诗人沐浴后“散发”而不梳,洞开亭户,倚窗而卧,纳凉赏月,闲情适意。
接着,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花香气清淡入微,随风潜至;竹叶上的露水滴在池面,声声清脆。芳香可嗅,滴水可闻,令人感觉此外再无声息。
七、八两句由写景转而怀人,过渡自然。“竹露滴清响”,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诗人便“欲取鸣琴弹”,又由“鸣琴”联想到了“知音”,内心牵起一丝淡淡的怅惘。因而,诗人自然而然地思念起自己的友人来。这两句诗为下文作了铺垫。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友人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友人却不在身边,两人只能梦中相会。
全诗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表达纳凉闲情的名句。
【诗评】
写景自然,不损天真。
——《批选唐诗》
凡读孟诗,真若水石潺湲,风竹相荐,炉烟方袅,草木自馨,自有一种天然清旷之致。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1]。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2]。
之子期宿来[3],孤琴候萝径[4]。
注释
[1]壑:山谷。倏(shū):忽然。暝(míng):昏暗。[2]烟鸟:暮霭中的归鸟。[3]之子:这个人。期宿来:相约来住宿。[4]萝径:长满藤萝的小径。
【赏析】
“遇景入咏,不拘奇挟异”,是孟浩然诗的特色。而这个特色在本诗中表现得甚为突出。本诗写诗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径之上等待友人的到来,而友人不至的情景。诗人挥洒自如,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将薄暮之时山中景色勾勒得极具特色,并寓情于景。全诗诗中有画,盛富美感,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本诗运用了大量意象: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这些意象都是在为抒情作铺垫。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幽清,语言含蓄婉约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本诗名句。
【诗评】
此诗愈淡愈浓,景物满眼,而清淡之趣更浮动。
——《王孟诗评》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1]
高卧南斋时[2],开帷月初吐[3]。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4],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5],是夜越吟苦[6]。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7]。
注释
[1]从弟:堂弟。[2]南斋:面南的书房。[3]开帷:拉开帘帐。帷:帘帐。[4]苒苒(rǎn):同“冉冉”,指时光于不知不觉中渐渐过去。盈虚:月缺月圆。[5]美人:可亲可爱的人,指崔少府。[6]是夜:此夜。越吟苦:意思是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7]兰杜:兰花与杜若,均为香草。
【赏析】
本诗写诗人玩月思友,由月忆人。在诗中,诗人描写了月亮清辉弥漫山林的清幽景色,抒写了由月亮的盈虚所引发的世事无常的感慨,并表达了对友人深挚的思念之情。山阴:在今浙江绍兴市。崔少府,指崔国辅。
本诗的前面六句,重点描写了诗人开窗后所看到的月色。“高卧南斋时”一句,说明诗人正在自己的书房——“南斋”中躺着,想睡却没有睡,这是什么缘故呢?“开帷月初吐”一句承接上文,说明了诗人无法入睡的原因:窗外,那一轮刚刚升起的皎洁月亮悬挂在半空中,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么能够安然睡去?因此,他撩起窗帘,卧于榻上,欣赏明月。接下来,“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两句点出主题,写诗人赏玩月色:月亮的光辉淡淡地照着树木河流,水光月光又相互辉映,在窗外荡漾。“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两句,是诗人由赏月而产生的思索:月亮经过了几多圆缺,人世又经历了几多变化?月亮能长存于天地之间,但世事却是变化无常。这深深的感叹,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珍惜和重视。在这一时刻,诗人不禁对友人产生了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便显得更为真挚。
诗中第七、八句转写思念友人。诗人用“美人”居于“清江”之畔作比,称赞友人品行高尚。最后两句写友人的文章品德就像芬芳四溢的兰花杜若,远近闻名。结尾这四句语言委婉蕴藉,不仅是称赞友人的高尚德行,也反映了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怀。这种写法比普通的赏月怀人更为真挚动人,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景情交融,艺术感染力非常强。诗人从眼前的人和景联想起以前的景与情,可谓匠心独具。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1],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2],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3],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4],黾勉空仰止[5]。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6],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7]。
注释
[1]绝顶:山之顶峰。茅茨(cí):茅屋。[2]扣关:扣门。[3]巾柴车:意谓乘车出游。柴车:简陋的车子。[4]差(cī)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5]黾(mǐn)勉句:意谓殷勤而来却不能相见,所以空怀景仰之思。黾勉:殷勤之意。[6]及兹:到此。契(qì):相合。[7]之子:这个人,指隐者。
【赏析】
本诗写了诗人寻访山中隐者不遇的情景和感受,通过描写深山清幽景色,渲染隐逸生活的清高闲逸,抒写了诗人领悟隐逸理趣的喜悦。诗人乘兴而来,虽寻隐者不遇,却未生失望惆怅之情。相反,他洒脱飘逸,领略到了隐者的生活情趣之后尽兴而归,实为君子之风。
前八句写诗人寻访隐者而不遇,展现了隐者独居高处,远离世俗喧嚣、清新雅致的生活。开篇点出隐者居于山顶的“一茅茨”中,距山脚有“三十里”。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不畏路途险阻、诚心拜访之意,又点出了隐者有意远离世俗喧嚣之心。“绝顶”与“直上”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险阻和诗人攀登的劳苦。三、四句写“不遇”,诗人叩门拜访而无应答,只能窥见茶几。继而写诗人在门外猜测究竟隐者在何处?是乘车出游还是在池边垂钓呢?这两者恰是多数隐者日常生活的写照,闲情逸致由此可见。这种由诗人臆断的表达方式比直接描述更加灵活有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诗人远寻而不得见,景仰之情不得表达,或多或少会有失望之情。然而诗写到此处,却突然宕了开去。诗人虽不见隐者,但却从周围的淡雅景致中得到陶冶,体会到了诗般的心境。可谓兴尽而归,自得其所,倒也惬意。自“草色新雨中”到“颇得清净理”六句,诗人由访人不得见的失望到见景领悟的满足,由单纯的景仰之情到领悟隐者的闲情逸致,这又怎能说是空访呢?结尾两句引用的是晋代王子猷雪夜访友的故事。诗人意图借此表明,访友之意不在于访,只要使自己的兴致得以宣泄即可。读诗至此,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雅之士的形象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1],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2],清光犹为君[3]。
茅亭宿花影[4],药院滋苔纹[5]。
余亦谢时去[6],西山鸾鹤群。
注释
[1]深不测:指清溪之水流入山林深处,不见尽头。[2]松际句:意谓月儿刚刚升上松树梢头。[3]清光句:意谓月光犹自为君而来。[4]宿花影:意谓夜已深沉,花影如眠。[5]药院:长着芍药的庭院。滋:滋生。[6]谢时:辞别俗世。
【赏析】
本诗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在盛唐时已广为流传,到清代更受到“神韵派”的青睐。常建和王昌龄虽然是一届进士及第的好友,但官场的经历和最后的归宿却不相同。常建只做过县尉,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王昌龄一直官运不佳,但始终做官,没有归隐。所谓的“王昌龄隐居”实际指王昌龄做官前的隐居地。中进士及第时,王昌龄大约三十七岁。之前,他曾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的石门山隐居,就是本诗中的“清溪”。常建在今江苏盱眙任职,与石门山分处于淮河的南北两岸。辞官回武昌樊山途中,常建游览了淮河附近的石门山。当时,他到王昌龄曾隐居的住所住了一夜。
诗的头两句交代了王昌龄隐居所在。王昌龄的住所在有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远远望去,只能看见一片白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齐梁隐士陶弘景对齐高帝说的。于是,山中白云成了隐者住处的象征,也是其清高品行的象征。诗人之所以写“惟孤云”,清人徐增认为“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
中间四句是诗人在王昌龄处所的见闻。王昌龄的住处雅致清幽:“茅亭”周围,屋前松树,屋边鲜花,院里草药。诗人夜宿该处,只见松树梢头,明月朗照,清辉袭来,分外动人。显然,明月不知道主人不在,只有客人,但依然“犹为君”来做伴。这两句在点明王昌龄不在的同时,也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情致。在院中散步时,诗人看见路面因久无人住而长出了青苔,但王昌龄养的药草却长得很好。这两句又指出主人不在已很久。于是,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感情涌上了诗人的心头。
最后两句,诗人抒发自己的心志。“鸾鹤群”出自江淹的“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表明诗人想与鸾鹤为伴,终生隐居。“亦”字看似要学王昌龄归隐,但也在委婉地劝说王昌龄归隐。
本诗描写朴实,语言含蓄,引人联想。诗人将比兴寄寓在平实的写景中,通过细致描绘王昌龄归隐处所的景色,赞扬了王昌龄高尚的品格和高洁的隐居生活。
【诗评】
王之清才,死后松月犹若眷恋,生时不见用,此所以感而欲隐也。
——《唐诗成法》
春泛若耶溪[1]
幽意无断绝[2],此去随所偶[3]。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4],隔山望南斗[5]。
潭烟飞溶溶[6],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7]。
注释
[1]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2]幽意句:意谓归隐山林的念头一直未曾断绝。[3]随所偶:随遇而安,听凭自然。[4]际夜句:意谓入夜之际,舟已转入西面山谷。[5]南斗:即斗宿,位于北斗之南,故称南斗。[6]潭烟:水上雾气。[7]生事两句:意谓世事渺茫,前途不见,我宁愿做一个溪边垂钓的隐者。叟:老头。
【赏析】
这首五言古体诗大约是诗人归隐前后的作品。位于浙江绍兴市东南的若耶溪如画般秀美,群山环抱,绿水如镜,据传是当年西施临溪浣纱之处。寂静的夜晚,趁着皎洁的月色乘舟临溪而上,别有一番幽雅情致。
开篇的“幽意”二字揭示了全诗主旨。隐居不问世事,悠然自得之情趣不会“断绝”,因而诗人此次出行也只是随性随情,并无刻意。这两句也流露出诗人安之若素的情绪。
接着的六句诗交代了泛舟的过程,充分展现了景色的美妙:在晚风徐徐吹拂下,诗人驾着小舟缓慢地驶进遍布春花的溪口,多么富有闲致。一个“晚”字道出泛舟的时间,而“花”则切中标题的“春”,似是信手拈来,实则用心良苦。“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两句表明了时间地点的推移变换。“际夜”表明泛舟时间之长。“西壑”则是行舟所到的另一个地点。诗人泛舟畅游,忘却身外之物,举目远眺天上星宿时,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然“隔山”了。“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是诗人对景物的描写刻画。水色之耀眼、雾气之迷茫、月色之倾泻都尽由一个“飞”字展现得活灵活现。诗人泛舟缓慢前行,身后退去的是岸边树木夹杂的月色。景是美的,也是静的,令人心旷神怡。
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明了诗人的心境,感慨抒发得极为自然。诗人由迷茫的夜景想到人生的虚无缥缈,更进而追慕“幽意”的人生,宁可如溪边垂钓的隐者般永享自由自在的闲逸生活,不问世事。
正如《唐音癸籤》中所说,全诗“举体清秀,萧肃跨俗”,传达出兴味悠长的意境,给人以轻松舒畅的感觉和美的享受。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1]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2],蹬道盘虚空[3]。
突兀压神州[4],峥嵘如鬼工[5]。
四角碍白日[6],七层摩苍穹[7]。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8],宫馆何玲珑[9]。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10],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11]。
誓将挂冠去[12],觉道资无穷[13]。
注释
[1]慈恩寺:唐高宗为太子时为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2]出世界:高出于人世之外。[3]蹬道:塔的石阶。[4]突兀:高耸。[5]峥嵘句:意谓塔之高峻突兀有如鬼斧神工。[6]四角:塔的四角。[7]摩苍穹(qióng):与青天相摩擦。[8]驰道:旧时皇帝车驾通行的道路。[9]宫馆:指远处的宫阙。[10]五陵:指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11]胜因:善缘。夙:素来。[12]挂冠:辞官。[13]觉道:即佛道。资无穷:受用不尽。
【赏析】
慈恩寺塔即现在西安的大雁塔。这首诗主要写塔孤傲的情态,表达了诗人登临后忽然顿悟禅理后想辞官学佛的想法。
头二句写诗人登塔前仰望全塔:平地突然出现一座高塔,矗立于天空之中,像高高的山峰一样,塔势之高可见一斑。而这塔的出现又给人一种“如涌出”的突然之感,像泉水喷涌出来一样,奇特的感觉跃然纸上。这里对塔高、塔奇的描写都是为下文诗人登塔时更奇特的感受作铺垫。
下六句主要写诗人登塔时的所见所感。诗人从不同角度对塔高进行描写。其中,“碍白日”“摩苍穹”等词语用得十分奇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令人叹服。
下面十句写到塔顶后见到的景色。第九、十句是诗人在塔顶俯视所见:脚下高飞的鸟、呼啸的风。第十一至十八句是诗人在塔顶了望四周时看到的景色:远方连绵的山峰像滚滚的波涛一样向东而去,近处玲珑的宫馆与遍植青槐的大道相互掩映,清晰可见。关中秋色苍茫,北原五陵却仍旧一片青葱。
最后四句诗人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从塔的高处俯视,一种超然洒脱的感觉常常会使人生发出对人生的顿悟。而慈恩寺塔是佛教圣地,诗人因佛理而悟道,自然就有大梦初觉的感觉。诗人进入佛门、学习佛理进而济世扶贫的想法,其实是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想。
贼退示官吏 并序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1],日晏犹得眠[2]。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3]。
今来典斯郡[4],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5],岂不如贼焉?
令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6],引竿自刺船[7]。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注释
[1]井税:指赋税。常期:固定的日期。[2]晏:晚。[3]戎旃(zhān):军帐。[4]典:掌管。[5]将王命:奉皇帝的旨意。[6]委符节:辞官。委:弃。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7]刺船:撑船。
【赏析】
本诗为诗人任道州刺史时所作。诗人以“西原贼”哀怜道州城民而不进犯一事警示官吏,对横征暴敛的官吏加以谴责,指出:官吏不顾民众死活,像“火煎”一样压榨民众,就比盗贼还不如。全诗揭露了封建官吏虐民害物的面目,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可贵品格,十分难能可贵。
从写作风格上看,诗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指事实,不刻意雕琢,感情表达自然真切。诗人将一腔忧民之情倾吐殆尽,如大江大河一泻千里,而字里行间又不失质朴浑厚。同时,诗人对“时世贤”的讽刺鞭挞也毫不留情,深刻有力地表明了自己同情百姓的立场。
全诗意境深沉,感情激越;语言平实通俗,质朴感人,充分体现了元结诗歌的特点。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1]。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2],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3]。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4]。
方知大藩地[5],岂曰财赋强。
注释
[1]燕寝:休息的地方。[2]烦疴(kē):指暑天的烦郁。[3]理会二句:意谓明了事理,是非就消释了;性情旷达,自然就不会拘泥于世俗的礼节。[4]彦:贤士。[5]大藩:这里指大郡。
【赏析】
本诗是韦应物在苏州刺史任上所作。其时蒸郁闷热的夏日刚刚过去,一夕海上风雨,让官署内的池阁倍显清凉。诗人设宴召集宾客,虽时禁荤腥,然而新鲜果蔬,清酒几盏,又有宾客们作优美诗文助兴,也足以怡情悦性,畅舒胸怀。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此欢娱之时还能想到自己虽然身居高位,却还未能让本地人民都过上康乐的生活,一片忧民爱民之心,让人感动。
诗末赞扬苏州不仅是财赋丰饶之区,而且是人才荟萃,人才胜于资财,可见刺史对于辖地的热爱与自豪。
【诗评】
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对这首诗十分赞赏,将此诗全文刻石,并指出起处两句,最为警策。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1],清心拂尘服[2]。
闲持贝叶书[3],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4],缮性何由熟[5]。
道人庭宇静[6],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7],悟悦心自足[8]。
注释
[1]汲(jí)井:从井中打水。[2]清心:清理心境。[3]贝叶书:佛经。古印度人用贝多罗树之叶写佛经,所以佛经亦称“贝叶经”。[4]遗言:佛家的遗言。冀:希望。冥:暗合。[5]缮性句:意谓但我本性如此,又怎能修炼到精通呢?[6]道人:指超师。[7]澹然:恬静安定的心境。离言说:难以言明。[8]悟悦:参悟的喜悦。
【赏析】
诗人被贬永州后,希望能从参禅悟道中得到安慰和解脱,这天早晨,他又像往常一样地以冰冷的井水漱了口,掸扫了衣上的灰尘,然后拿了本佛经,缓步走出东斋来读。
诗人时而在读经之余暗自疑惑,他不明白为什么世人不去追求佛理的真谛,却总是热衷于追逐世上愚妄的形迹,他想自己合于佛理,但正直的个性已经形成,又怎么能够精通出世的佛经呢?
看看清晨的禅院是那样地静谧,丛丛的翠竹接连着苔色,初日照在朝露晨雾上,青松好像润泽了油脂一样光亮。诗人心中生发出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恬淡与安然,别有一种悟道的喜悦和满足。
溪居
久为簪组束[1],幸此南夷谪[2]。
闲依农圃邻[3],偶似山林客[4]。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5]。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6]。
注释
[1]簪组:古时官吏的冠饰,此指做官。束:束缚。[2]南夷:指当时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谪(zhé):贬官。[3]农圃(pǔ):农园菜圃。[4]偶似句:意思是有时自己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5]榜(bàng):划船。[6]楚天:永州古属楚地。
【赏析】
本诗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作的反映谪居生活的诗。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这首诗就是他迁居愚溪后所作。
本诗表面上似乎写的是诗人溪居生活的悠闲自在,然而细看则多是愤激反语,字里行间隐含着深深的郁闷和怨愤。如开首两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来是一件不如意的事情,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自己久在官场身受拘束,为做官所“累”,而以这次被贬南荒之地为“幸”事。实际上,这只是诗人含着痛苦的笑。
诗的中间四句是写谪居生活。诗人说自己有时闲依农园,有时遨游山林,晨翻露草,夜泛清江,对天长歌,与人无争,对不幸遭遇无所萦怀,心胸旷达。然而,诗人这里是有意美化自己的谪居生活,其中“闲依”“偶似”相对,看似有着强调闲适的意味。事实上,“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则说明诗人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
末句“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写诗人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清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这段评论是极为精妙的。本诗和诗人另一首名诗《江雪》一样,含蓄深沉,意在言外。
【诗评】
昔人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然亦有画手所不能到者。柳子厚《溪居》诗“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田家》诗“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此岂画手能到耶?
——《问花楼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