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故事(彩图精装)
- 文若愚
- 2055字
- 2020-06-24 17:31:02
历史关注
汉朝之前,我国已有适地适树的种植观念。已出现树木整枝技术。提倡“斧斤以时入山林”。
张释之公平执法
当初,南阳人张释之只是一个小小的骑郎,在任10年也没有得到升迁。张释之觉得自己在仕途上没有什么发展,于是就打算辞官回家。这时深受汉文帝宠信的袁盎知道张释之是个有才能的人,就向汉文帝举荐了他,于是张释之得到升迁,做了谒者仆射。
升了官的张释之有了机会见到汉文帝,在成功处理几件事后,汉文帝开始喜欢他。因此,汉文帝决定重用他,又升他做了公车令。
张释之做了公车令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这天,太子和梁王两个人同坐一辆车入朝。在经过司马门的时候,两个人没有下车表示敬意。张释之觉得太子和梁王太没有礼貌了,于是就追了上去,拦住了太子和梁王的车子。
太子和梁王一见是个小小的公车令,非常傲慢地说:“你这个奴才,居然敢拦我们的车子不让入朝,还不赶快给我滚!”
张释之严肃地说:“国家法令有规定,凡是经过公门不下车的,就是对朝廷表示不敬。太子和梁王违反了这个规定,我是不会让你们进去的。”
太子笑了笑说:“规定?什么规定?连天下都是我刘家的,更何况是这小小的公门,赶快给我让开。”
可是,不管太子怎么说,张释之就是不让他们进去。很快,这件事就被薄太后知道了。汉文帝赶忙向太后道歉说:“请太后息怒,是朕管教不严,朕一定会好好教训这两个人!”
薄太后这才消了气,对文帝说:“算了吧,这也不能全怪你。来人啊!传我的诏令,就说我赦免了他们两个的罪行,就让他们进来吧!”于是,太子和梁王才最终进了大殿。
通过这件事,汉文帝觉得张释之不是一个普通人,如果好好利用的话一定可以造福朝廷。于是,汉文帝先是升他为中大夫,过了几天又封他做了中郎将。又过了一段时间,文帝觉得还是有些大材小用,就又任命张释之做了廷尉(掌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这天,文帝坐在马车上出外巡游。当车辆经过中渭桥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从桥的下面跑了出来。这下可坏了,坐在车上的人倒是没什么,可是拉御车的马却被受了惊。还好没有什么大碍,不过受了惊吓的文帝大发雷霆,马上让侍卫把那个人抓了回来,并交给廷尉处置。
过了几天,张释之来见汉文帝,向他禀报了自己的处置意见。张释之说:“陛下,臣已经根据规定判处了那个人。依据我大汉条例,这个人犯了有关道路戒严的规定,应当处罚他一定的金钱。”
“什么?”文帝听后很不高兴地说,“就罚他点钱而已吗?这个人惊吓到了朕的马,险些让朕受到伤害!要不是御马,朕还会安然无恙吗?可是廷尉你居然只判他点罚金,太轻了吧?”张释之回答说:“回禀陛下,我大汉朝的法是天下人的法,不管对谁都应该是公平的。如今这个人犯了法,按照法令的规定就应该处罚他金钱。如果说因为他惊吓的是皇上的马就要加重处罚的话,请问陛下我们大汉朝的法不是要让百姓们失去信心吗?当然,陛下您是皇上,对百姓有生杀大权。如果当初您抓住他以后就直接杀了他,那么也就没这么多麻烦了。可是您把他交给我这个廷尉,那么我就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处理,怎么可以随便重判呢?您知道,我这个廷尉是以法治天下的典范,如果我随便的加重或减轻处罚,那么天下人就会效仿了,百姓们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臣的做法都是为了我大汉好啊,请陛下三思!”
彩绘骑马俑 西汉
马昂首嘶鸣,骑俑肃穆端庄,整个造型大胆概括,体现了汉人激越昂扬的精神风貌。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派陆贾出使南越,南越王赵佗去帝号,向汉朝称臣入贡。
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话以后,心里很不舒服。但是他仔细想了想,说:“廷尉说的话很有道理,那就按你说的办吧!看来,朕的廷尉处置得还是很公正的。”
后来又有一次,有个人把太祖高皇帝刘邦庙里神位前的玉环给偷走了,结果还没来得及倒卖就被人捉住了。汉文帝十分生气,一心想要重重地惩罚他,就又把他交给了廷尉张释之。
几天以后,张释之把自己的处置意见交给了汉文帝。张释之说:“陛下,这个人大逆不道,臣已经重判了。”
汉文帝点了点头说:“好!那么你就和朕说说,你是怎么重判的吧!”
张释之说:“按照我大汉条例,凡是偷盗宗庙服饰器物的人,一律斩首。臣已经决定将这个贼人推到街市上斩首了!”
汉文帝听后大声说:“荒唐,胡闹!这个人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过,怎么可以这么判呢?要知道,他偷的可是太祖高皇帝的器物啊!我把他交给你,是想让你灭了他全族!可你呢?拿什么法律出来吓唬朕,说什么只能杀他一个人,这不是违背朕供奉先帝的本意吗?”
张释之一见文帝真的生气了,赶忙跪下磕头说:“陛下,臣做的一切都是按照法律规定的啊!对这个人的惩罚,已经是最高的了!如果这个人因为偷了先帝的东西被灭了族,那么以后别人从先帝的陵墓中取走一点土,陛下该怎么处置他呢?”
·盐铁官营·
西汉初期,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只是设官收税。到了汉武帝年间,连年征战加上财政严重危机,武帝就采纳了大农丞的建议,将盐铁收归国家专营,在全国盐铁产区分设盐铁官,负责盐铁的制造与发卖。这一措施增加了西汉政府财政收入,但也导致了官营盐铁质次价高等弊病的出现。
汉文帝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这件事禀报给了太后。太后想了想,也觉得张释之说的确实是对的,于是就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决。
缇萦救父
在汉文帝以前,汉朝的法律基本沿袭了秦朝的法律,实施起来非常严酷。如果是犯了谋反的罪名,那么要死的不只是谋反的那个人,就连他的全家以及和他有亲戚关系的所有人都要死,这就是平常所说的“灭三族”;如果是犯了杀人罪,那么就要被判处死刑,包括车裂、斩首和腰斩等;如果犯的是一些像偷盗、伤人等罪行,则会被判处在脸上刺字的墨刑,或者是挖去鼻子,或者是割掉耳朵,或是砍去手脚等。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如果谁犯了法,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受到很严厉的惩罚。即使犯了法的人知道错了,想要悔改,也会留下终身残废。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缇萦的父亲淳于意因为犯了罪被拉去见官(据其他史书记载,淳于意是因为给别人看病,失手把人治死,才被人家告的)。审判淳于意的官吏在查清案件的来龙去脉以后,决定判处淳于意“肉刑”(挖去鼻子、割掉耳朵或是砍去手脚等刑罚),并且命令狱官押着他赶往西汉国都长安,在那里监押候审。
缇萦是淳于意的小女儿,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非常伤心,她不想看到自己的父亲变成残废。于是,缇萦为了救父亲,就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内容是:
我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齐国的太仓令。做官的时候,他清正廉明、爱民如子,齐地所有的人都称赞他。这样的好官真是很难得!可是,他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误被人家告了,而且还被判处了肉刑,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啊!
历史关注
西汉扬雄著的《方言》是我国最早的方言学著作。
我知道,犯了法的人应该受到惩罚,本来我没有什么可伤心的。但是,如果人死了,就不可能再活过来,而那些受了肉刑的人也不会再长出鼻子、耳朵或是手脚。这样一来,虽然犯法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是如果他们从心里知道错了,想要改正错误也没有机会了。他们是没法回头,无路可走了啊!
我是父亲的女儿,应该替父亲承担一些责任。如今,我心甘情愿到官府中做一名官婢,希望能够让我的父亲不受那残酷的肉刑,使他以后有机会改过自新,希望皇上能够答应我的要求。
汉文帝读完缇萦的上书以后,被这个小女子的孝心和胆气深深地感动,于是他决定以缇萦救父的事情作为引子,废除掉残酷的刑罚。就在这一年的五月,汉文帝向天下下了新的诏书,大概意思是:
朕读过《诗经》,上面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是平易近人、忠厚老实、为人大度的君子的话,那么百姓们就会十分喜爱他,愿意和他亲近,甚至把他当成父母一样。”现在的法律太苛刻了,如果有谁犯了错,哪怕是一点点小错,还没等对他进行教育,让他认识到错误,就马上对他实施严厉的惩罚。这样一来,有些人知道错了,想要悔过自新,可是我们没有给他机会。这种法律从秦朝就已经开始,我们大汉还在沿袭,说实话,我对这种情况真的是又痛心,又怜悯啊!
我们不说别的,单单说肉刑。只要肉刑施加在人身上,轻的在脸上和身上刺字,重的要砍掉手和脚,挖掉鼻子和耳朵,更加残酷的是有人还要忍受宫刑,从此再也不能生育。天下人都看到了,这些刑罚难道不够残酷吗?难道还有什么道德可言吗?难道这一切都符合所谓的百姓父母的称呼和道义吗?
为了天下的百姓,也为了我大汉朝的江山,朕决定从今以后废除肉刑。凡是犯了罪的人,以前应该实施肉刑的,从现在起都要用其他的刑罚来代替。凡是那些被判了肉刑的,也可以享受废除以后的待遇。也就是说,那些被判了肉刑的人不用被砍去手脚,只要我们依据罪名的轻重让他们好好服刑就可以了。
“文帝行玺”金印
出土于广州象岗南越王墓。
此外,再提一点,如果这个犯人在服刑期间没有逃逸,只要服刑了一年,就可以免罪释放了。以后,我们大汉的法律应该废除掉所有苛刻的刑罚,具体制定一些新的法律条文!
之后,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制定出很多新的刑罚条律,比如以前应该刺字的犯人改判他们去做苦力;以前应该被挖鼻子的犯人改判他们受300竹鞭;以前该砍下左脚的人鞭打500下;该砍右脚以及那些杀人后自首的、贪赃枉法的人改判在大街上受鞭打。就这样,缇萦以自己的孝心感动了汉文帝,而汉文帝也借此机会废除了残酷的刑罚。
文帝与冯唐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率兵攻打中原,杀死了汉朝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的都尉,掠走了很多百姓和牛羊。汉文帝非常着急,想要亲自带兵去攻打匈奴。由于群臣和太后极力劝阻,文帝才没有去。
这天,汉文帝坐着车经过郎署,就问郎署长冯唐:“你一把年纪了还在这里做郎署长,老家是哪里的啊?”
冯唐回答说:“回禀陛下,臣的先祖是以前的赵国人,臣的父亲后来迁到了代国(今山西一带)。因此,臣应该算是代国人。”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169年,晁错上书,对如何对抗匈奴发表意见,得到太子(汉景帝)的倚重。
文帝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老家是赵国的,现在是代国人。朕没做天子之前,曾经是代国的大王。那时,朕的尚食监高祛曾经很多次和朕谈到以前赵国的大将李齐,说这个人很有才能。当时高祛给我讲了李齐在巨鹿之战中的出色表现,到现在朕每到吃饭的时候,心中还总会想起那个李齐啊!老人家你听说过这个人吗?”
冯唐点头说:“是的,陛下,臣也听说过这个人。不过,李齐虽有才能,但是比起赵国的廉颇和李牧来,恐怕还要差很多啊!”
也许是冯唐的话触到了文帝的伤心之处,文帝摇了摇头,感慨地说:“唉!为什么朕就没能得到李牧和廉颇这样的将领呢?如果真的让朕得到了,那朕还害怕什么匈奴?”
其实,文帝只不过是发发感慨而以,冯唐却较起了真:“陛下,您的话有些不妥啊!臣认为,即使是廉颇和李牧在世,恐怕也得不到您的重用啊!”
冯唐一番话气得文帝脸都变了色,一甩袖子回宫去了。过了很长时间,文帝把冯唐召进宫中,对他说:“为什么在那么多人面前羞辱我?”
冯唐一听,赶紧跪下来道歉,说道:“请陛下宽恕臣吧!臣实在是个粗人,不知道什么叫作礼仪,什么叫作面子,还请陛下不要再生气了!”
·养老令·
西汉汉文帝时,有养老令,规定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一百二十斤,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岁以上,又加赐帛二匹,絮三斤。养老令还对这些养老措施的落实作了具体的安排,有执行者,有监督者。但是,犯过重罪,或有罪待决的犯人不在此列。
听到冯唐的道歉后,文帝憋在心里的气总算顺了。其实,文帝这次召冯唐进宫,并不是要听他道歉,而是想和他商议一下如何对付匈奴。文帝想了想说:“好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不过,朕想知道,你为什么说朕即使得到了廉颇和李牧也不会重用他们呢?”
冯唐回答说:“陛下,臣听说上古时代的帝王在派遣大将的时候,都是亲自跪下来为他们推车的!临行之前,帝王还会对大将说:‘你就放心的出征吧,凡是国内的事,都由我来管理。凡是国外有关打仗的事,都由你来管理!’这样一来,士兵在外打仗,如果涉及到什么军功、赏赐等问题的时候,大将根本不用禀报大王。”
文帝点了点头说:“说得有道理,可这和朕有什么关系呢?”
汉文帝霸陵
位于西安市东郊渭水南岸的白鹿原上。霸陵是依山开掘墓室,平地无冢。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开凿墓穴的帝王陵,对以后各朝特别是唐朝依山为陵的影响极大。
冯唐继续说:“臣的先祖曾经说过,当初李牧做赵国将军时,部队驻扎在边疆,军队在当地收上来的租子全部用来犒劳士兵。同时,赏赐士兵的事李牧一个人就可以说了算,从来不需向中央汇报。这样一来,才使得赵国越来越强大,打败了匈奴,还险些成为霸主。”
历史关注
汉初三杰指的是张良、萧何、韩信,正是由于他们的辅佐,刘邦才能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文帝赶忙问道:“那为什么后来又失败了呢?”
冯唐回答说:“这是昏庸的赵迁,听信小人郭开的谗言,杀害了李牧,并让颜聚代替了他。结果才被秦朝所灭。”
汉文帝听到这里点了点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那么你的意思是……”
冯唐继续说道:“臣已经听说了,我大汉有一个叫魏尚的人在做云中郡守。如今,他把军队收上来的租子全部赏给士兵,甚至不惜把自己的俸禄都拿出来。此外,魏尚每隔五天就会杀一次牛,来犒劳那些宾客和军官。正因为这样,才使得匈奴不敢侵犯我汉朝边境,不敢接近云中郡一步啊。陛下您要知道,那些当兵的都是庄稼人出身,有几个知道什么叫文书?他们只知道为国家流血牺牲。再看那些文官,报上军功以后,他们不奖赏;只要有一点点小错,他们却说什么按照法律惩罚。臣认为,您的封赏太轻,惩罚太重了。魏尚只不过多报了6个敌人的首级,那些文官就罢免了他的爵位,还把他关了起来。”
汉文帝听后沉思了半天,然后回答说:“你的一番话确实击中了要害,朕这么做真是有点糊涂了。”
过了几天,汉文帝作了两个决定:第一个就是让冯唐拿着符节去见魏尚,说朝廷已经赦免了他的罪行;第二个就是好好感谢冯唐,把他封为车骑都尉。
大将军周亚夫
周亚夫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治军严明,而且战功赫赫,汉文帝曾经称他为“真将军”。
汉文帝二十二年(公元前158年),匈奴聚集了大批人马,准备对汉朝发动进攻。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汉文帝亲自来到军队驻扎的地方犒劳军士。
汉文帝首先来到了灞上和荆门(今陕西咸阳东北)的军营,驻守在那里的将领一听说皇上来了,自然是不会放弃这个拍马屁的机会,一个个都骑着马大老远地出营迎接。汉文帝和将领们寒暄了几句,象征性地问了问,然后就赶往了周亚夫驻守的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军营。
周亚夫像
当文帝的车马来到细柳军营时,只见这里的士兵一个个都身披铠甲,手拿利刃,十分威武。文帝看在眼里,暗想:“这个周亚夫真是名不虚传啊!”这时,被派去通知周亚夫的先头队伍也来到了细柳军营前,使者对守营的卫兵说:“赶快打开营门,我们是天子的使者,找你家将军有事。”
谁知守营的卫兵不买账,根本不让他进。使者急了,说道:“等一会儿皇上就要来了,你们再不开城门,小心你们的脑袋。”
使者本以为这么一说,守营的卫兵肯定会害怕。没想到卫兵翻了翻眼,说道:“少拿皇上吓唬我,周将军有令,这是军队,只认得谁是将军,不认识谁是天子!”
过了一会,汉文帝也赶来了,使者以为这下肯定可以进去了,可卫兵还是说什么也不让他们进去。没办法,文帝只好让使者带着军队的符节去禀报周亚夫,就说天子驾临了,是来这里犒劳军队的。这样,周亚夫才命令卫兵打开了营门。
文帝带着手下人刚想骑马进去,守营的军官又说:“启禀陛下,我家将军有令,任何人在军中都不得骑马奔驰。”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158年,匈奴进军上郡,周亚夫屯军细柳,军纪严明。
平定七国之乱示意图
文帝听后心中暗笑:“这个周亚夫,管人都管到朕的头上来了。好,朕就看看你能玩出什么花样来!”于是,文帝和随从都下了马,拉着缰绳缓缓地走进了军营。
等到了军营,周亚夫已经带着随从在大帐外等候了。不过,周亚夫和别人不一样,他没有脱去铠甲,而且还带着兵器。只见周亚夫手握兵器,对文帝作了个揖,说道:“陛下,请恕臣不能行跪拜的礼节,因为穿着盔甲的士兵是不能够下拜的。陛下如今来到了军营,那就请您允许我用军礼来参拜吧!”
文帝被周亚夫的行为感动了。他收起了犒劳其他军营时闲散的态度,神情变得非常庄重。接着,文帝派人对周亚夫说:“皇上对将军的行为非常满意,马上可以开始犒劳军队的仪式。”就这样,汉文帝在细柳军营中待了很长时间,直到劳军仪式结束后才离开。
出了军营以后,跟随文帝出来的大臣们都非常惊讶,不知道文帝为什么不怪罪周亚夫。文帝说道:“你们懂什么啊,周亚夫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将军啊!灞上和荆门的守将虽然对朕很恭敬,但是他们却像是在闹着玩一样。如果真的有敌人来攻打他们,恐怕那些人一个个都会变成俘虏。至于周亚夫,试问有谁敢侵犯他呢?”
从那以后,汉文帝越来越器重周亚夫。
到了汉景帝时期,周亚夫先后担任过太尉、相国,而且还帮助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但是,“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周亚夫因为反对汉景帝废太子而得罪了他,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汉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周亚夫的儿子从工官(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那里为父亲买来了500件专门给皇室制造的木盾,这些木盾是可以用来陪葬的。可是周亚夫的儿子很小气,雇了很多劳力给他搬运却不给人家工钱。因此,那些劳工忌恨周亚夫的儿子,就上书给景帝,告他谋反。
儿子要谋反,当爹的自然也逃不了干系,于是汉景帝下令将周亚夫抓了起来,送交给掌管司法的官吏处理。官吏得到了皇上的“暗示”,就按照检举信上的情节,一条条地询问周亚夫。可是周亚夫觉得自己没犯错,始终不屈服。汉景帝知道后非常生气,大骂说:“好你个周亚夫,别以为不开口就可以蒙混过关!朕不需要你的什么供词,一样可以杀了你。”说完后,景帝就下令让周亚夫去廷尉那里接受审判。
审判过程中,廷尉问周亚夫:“皇上待你不薄,你为什么要谋反啊?”
历史关注
《公羊传》是专门阐释《春秋》的儒学经典,战国时已流传,西汉初年成书。
周亚夫冷笑了几声,说道:“谋反?笑话!我买的那些木盾,是用来陪葬的,怎么能说是谋反呢?”
廷尉看了看周亚夫,然后阴险地说:“就算你活着的时候不想谋反,可是你死了之后,在地下还是一样会谋反的啊!”
周亚夫这才知道,皇上要杀自己,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为了让周亚夫招认,廷尉使出的手段越来越残酷,但周亚夫就是不“认罪”。后来,周亚夫一连绝食5天,吐血而死。
“苍鹰”郅都
郅都是汉景帝时期的人,曾经担任过中郎将。在担任中郎将期间,郅都因为敢于直言进谏,所以很受汉景帝的器重。
有一次,汉景帝带着他和自己的贴身侍从一起到上林苑。这时,景帝的宠妃贾姬去了厕所。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窜出一头野猪来,直接冲进了厕所里。景帝一看就慌了神。那可是自己宠爱的妃子啊!于是,景帝给郅都递眼色,意思是:“还愣着干什么?还不赶快去救人,晚了我的爱妃就要被野猪杀死了!”
可是景帝没有想到,这位平日里很敢说话的中郎将郅都却突然变成了傻子,好像根本没看见似的,依旧在那里站着。景帝的肺都要气炸了,心想:“好你个郅都,你不去,朕自己去。”想到这,景帝就想带上武器,去救自己的心上人。
郅都一看,马上明白了皇上的心思。只见他“咕咚”一下跪在景帝面前,说:“陛下,您怎么可以这样做呢?贾姬虽然得到您的宠爱,可她毕竟是个妃子啊!她死了,很快就可以再找一个人进宫,我堂堂大汉缺少的难道是贾姬这样的人吗?”
汉景帝被郅都的一番话给问住了,呆呆地站在原地没有动。这时,郅都又说:“陛下,您要去救他,臣可以不阻挠!但是您有没有想过,您就算不爱惜您自己的生命,也应该想想,这样做您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百姓,对得起太后吗?”
郅都的一番话起了作用,汉景帝想了想,最终还是折了回来。虽然没有人去救贾姬,可是她也没受伤——那个野猪进去转了一圈又出来了。贾姬没受伤,汉景帝也非常高兴,而且还对郅都另眼相看。
·三纲·
“三纲”,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的本义为提网的总绳,其比喻义为事物中占据支配和控制地位的关键成分。“三纲”的提法并非出于儒家,而是始于韩非:“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孔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孟子则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可见,孔子、孟子所言的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双向的对等关系,而韩非所言的君臣关系以及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则是单向的、一方对另一方具有控驭权的服从关系。韩非将君臣完全对立起来,倡扬权术和法制的重要性,而儒家则强调亲情和仁义是维持社会关系的根本。“三纲”的正式提出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中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自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又言:“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合”,是配合的意思,也就是被支配的一方。这也就是后来统驭中国社会思想两千余年的“王道三纲”。“三纲”虽然打着儒家的旗号,但与孔孟之学相去甚远,实则是后来君主专制社会的思想家为迎合政治需要而制定的伦理规范。朱熹曾经说自孟子之后真孔学即失传,这表明后来在中国社会占据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相较于儒学创始时期孔孟的思想言论发生了很大变异。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立夫人王氏为皇后,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
后来,这件事让太后知道了,她觉得郅都这样的人才是朝廷的忠臣,是国家的栋梁。于是,太后下了一道诏令,赏赐给了郅都一百斤黄金。从那以后,太后也越来越器重郅都。
郅都虽然得到了很多赏赐,也得到了太后的器重,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骄傲、蛮横。相反,郅都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郅都这个人不仅勇猛有力量,而且做事公正廉洁,别说向别人索要钱财,贪污受贿,就是有人以看望、问候的名义送来的礼物都被他拒绝。此外,郅都从来不徇私情。
后来,郅都当上了中尉,更加公正廉洁了。不管做什么事,他都要依据法律进行,即使是皇亲国戚犯了法也要受到惩罚。就这样,朝廷上下,不管是文武百官还是列侯宗室,没有一个不怕郅都的。他们不管在什么地方见到郅都,都会扭过脸去,不愿意和他“同流合污”,而且还给他取了个外号叫“苍鹰”。
像郅都这样的人应该算得上是汉朝的忠臣了。可是,由于郅都铁面无私、不留情面、执法严峻,给他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临江王刘荣因为修建自己的官室侵占了太宗庙前空地上的围墙。汉景帝知道以后非常生气,就派人把他抓了起来,然后让他自己到中尉府去接受审问。临江王是个聪明人,知道皇上这么做其实是帮助自己。于是,他赶忙来到中尉府,接受郅都的审问。
说是审问,其实就是自己认罪。临江王请求中尉府的官吏给他写字用的刀笔,准备写一封诚恳的“忏悔书”给皇上。没想到,郅都说朝廷法律有规定,不允许向囚犯提供刀笔。临江王见郅都不答应自己的请求,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其实是临江王自己领会错了,皇上把他派到这来,就是不原谅他!
后来,魏其侯派人悄悄地把刀笔给了临江王。临江王拿着刀笔,心情非常沉重。他觉得既然皇上不能原谅自己,与其等着被皇上杀了,还不如自行了断的好。于是,临江王写完了“忏悔书”之后,就在中尉府自杀了。
窦太后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生气,心想:“这个郅都,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连皇室的人他都不放在眼里,一定要好好治治他。”后来,窦太后找了一个算不上罪名的“严重罪名”,把郅都给杀死了。
郅都死了,那些住在长安城的皇亲国戚、近臣权贵们再也没什么可怕的了。他们一个个露出了本性,变得贪婪暴虐。有很多人开始触犯法律。汉景帝看到这种情景十分着急,一心想扭转过来。可是郅都已经死了,还有谁能代替他呢?
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38年),朝廷把济南都尉宁成招进长安,让他做了中尉。宁成这个人也很耿直,而且极力效仿郅都,但宁成却没有郅都那样廉洁。不过,即使这样,长安那些皇亲国戚们也都很害怕,老实了很长时间。
·五常·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5种精神信念与行为规范,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五常”的定称,出于董仲舒《天人三策》:“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之所以将仁、义、礼、智、信称作“五常之道”,是因为“常”表达的是永恒不变之义。后来,“五常”与“三纲”常常并称,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伦理准则,但是实际上“五常”的观念比“三纲”早很多,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是社会上广为认同的德行规范,孔子继承了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泽于后世。可以说,“五常”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有着比“三纲”更为广泛的适用范围,当今虽不再有“五常”的提法,但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理念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历史关注
《淮南子》是汉朝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撰的,包含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内容。
汉武帝招选文士
汉武帝是我国古代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他从即位开始,就在全国各地挑选那些有文才、有智慧的人,把他们招进朝廷破格录用。
当时还没有所谓的“科举制度”,能够在朝廷上当官的人全是凭仗自己的士族关系,普通百姓即使有再高的学问也是不能做官的。这样一来,汉武帝施行的这种“破格录用”自然受到庶族的欢迎。一时间,全国上下很多有才学的人都向朝廷上书,谈论国家各种政事的得失。
在这些人里,有的自我夸耀、有的自我标榜、也有的自我推荐,总之所有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上书博得汉武帝的好感,入朝为官。汉武帝看到这种情形非常高兴,就从这些上书的人中,挑选了那些特别杰出的人,封他们做了大官。
汉武帝所以这样做,主要是想为以后推行儒学,广招贤才打下基础,这些被招来的文人主要是帮助他对付那些“老顽固”。汉武帝经常在上朝的时候,让这些文人和朝廷上的大臣们进行辩论,主要是有关国家政事的得失。这些文人难得有入朝“参政”的机会,辩论起来自然非常卖力。每次辩论的时候,文人们总会有理有据,用义理言辞把那些大臣们驳得哑口无言。汉武帝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十分得意。
不过,这些文人也并不是完美的,每个人也都有缺点。比如说,司马相如这个人虽然文采飞扬,词藻华丽,可是在政治领域却没什么成就,所以汉武帝喜欢的只是他辞赋;东方朔和枚皋倒是两方面都不错,可是这两个人的观点经常变化,而且说起话来喜欢讽刺挖苦,所以汉武帝更多的是把他们当作“小丑”留在身边。这些人虽然时不时地能从汉武帝那里获得一些赏赐,但是始终没能够参与朝政的处理。只有东方朔对武帝察言观色,偶尔直言进谏一回,对朝廷政令的制定起到了一些补充作用。
汉武帝刘彻像
虽然汉武帝在天下广招贤才、文士,但是他并不爱惜人才。汉武帝性情非常刻薄,做起事来也非常严厉。别看那些在他身边受宠信的人平时很风光,其实一个个都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不管多受宠信,或者有多高的文采,只要犯了错误,哪怕是一点点小错误,或是有什么欺骗隐瞒的行为,汉武帝二话不说,马上就处以极刑,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察举制·
汉武帝初年,儒生董仲舒提出了让列侯郡守2000石各自选择自己管辖范围内的贤者,每年选择两名向朝廷推荐。到了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向全国下令,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一开始,各郡国对中央要求举孝廉并不重视,有的郡根本不举荐一人。汉武帝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2000石如果不举孝,就是不奉行诏令,应当以不敬论罪;不举廉,就是不胜任,应当免官。从此,孝廉一科成为士大夫的主要仕进途径,被推举的孝廉多数在郎署供职,然后由郎迁为尚书、侍中、侍御史,或外任县令长丞尉,再迁为刺史、太守。武帝还令公卿、郡国不定期地举荐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以从中选拔一些人才。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以图夹击匈奴。
汲黯对汉武帝这种做法十分不满,就劝说道:“陛下,您在天下广招贤才,可以说求贤求得非常辛苦。可是,有些人往往还没有等到发挥他的才干的时候,就已经被您处死了。您不觉得可惜吗?天下那些真正有文才、有学识的人的数量是有限的,您再这样杀下去,就不怕杀光了吗?那样的话还有谁能够帮助您治理天下呢?”
汉武帝听后笑了笑,说道:“汲黯,你这个人就是太迂腐了,天下的人才怎么会没有了呢?你记住,天下在什么时候都会有人才的,只不过是有些还没有被发现罢了!只要朕不糊涂,善于发现人才,就根本不必担心没有人才,没有人替朕管理国家!”
“可是皇上……”汲黯还想说什么,却被汉武帝打断了。武帝白了他一眼,继续说道:“所谓的‘人才’是什么?打个比方说,人才就像是我们平日里看到的那些器物。你想,如果器物摆在那里却不使用,你能说这个器物有用吗?人才也是一样,别老是夸口说自己有文才、有学识,如果你的文才学识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的话,那和没有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废物不杀了他,留着有什么用?”
·太学·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创建了太学,标志着中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汉朝掌管文化教育的官员为太常,总负责太学的管理。皇帝也亲自到太学视察。太学的教授称博士,主要职责是教授学生。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时简称“太学生”,通常是太学直接挑选,各地方官员也可以选送条件优秀的人才。从西汉一直到清朝,太学(有时叫国子学)一直都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汲黯知道汉武帝的为人,他决定的事是改变不了的。没办法,汲黯只好摇了摇头说:“陛下,臣虽然没有办法说服您,但是希望您能反思一下。臣觉得您这件事做得实在是不对。臣不敢有别的想法,只是希望您能够从现在起改变一下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
飞将军李广
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他擅长射箭,可以说是百发百中。同时,李广还非常懂得用兵打仗,对手下的士兵也非常好,所以很受士兵们的拥护。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担任骁骑将军的李广带着人马从雁门关出发,与匈奴军队展开了激战。由于对形势估计错误,李广的部队中了匈奴的埋伏,李广也因为受伤被匈奴活捉。匈奴人终于捉到了这个“可怕”的李广,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于是,他们在两匹马中间用绳子制成了一个网,然后把李广放在里面。李广知道这时不能轻举妄动,所以就将计就计,躺在里面装死。
就这样,匈奴人赶着两匹马,拉着李广走了几十里路。突然,匈奴队伍中的一个骑兵发出了一声惨叫。原来,李广趁匈奴不备,猛地从网里跳了起来,一下就跳到了一个匈奴骑兵的马背上。那个可怜的骑兵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李广夺走了弓箭,从马背上掉了下来。
有了弓箭和战马的李广犹如天神下凡一般,他骑着马飞快地跑回了汉军的营地。汉军的士兵见自己的将军居然活着回来了,自然是惊诧不已。后来,有些人在传这件事的时候,又添油加醋地加了很多神奇的事情,于是李广的威名开始传播。从那以后,李广就有了“飞将军”的称号。
李广这个人治军比较“随便”,他的军队没有固定的编制,也不讲究什么队列阵形。每当找到一块草肥水美的地方,李广就马上下令部队驻扎。在李广的部队中,军士们不需要每天接受严格的训练,夜里也不需要派人去巡逻。
历史关注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
李广的这种治军方法也是有道理的。他手下的士兵一个个过得比较“悠闲自在”,肯定会对他十分感激,所以打起仗来非常卖命。此外,虽然李广夜晚不派人巡逻,但是他平时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匈奴军队的侦查,所以他的部队也从没受到过偷袭。
李广一生与匈奴人打了大大小小70多场仗,很多次都取得了胜利。李广在与匈奴人作战的时候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心理战”使得非常好,常常让敌人摸不清他要干什么。
有一次,李广带领着手下的100名骑兵出外巡查,走到半路的时候碰见了3名匈奴人。李广二话不说,放箭就射死了两个,又活捉了一个。正在他们高兴的时候,突然看见远处黑压压地上来一片,足足有几千人。
这时,李广手下的骑兵一个个都慌了神,对他说:“太守(当时李广担任上郡太守),这可怎么办?敌人那么多,我们对付不了啊!”
李广想了想说:“别慌,沉住气,先看看动静再说!”
再来看匈奴这边,别看他们有几千人,可是一样十分小心。他们见李广的部队不过100人,马上就起了疑心,怀疑李广是汉军派出来引他们上当的诱饵。因此,匈奴虽然人多,但也没敢轻举妄动,而是跑到山坡下摆好了阵形,观察李广的动静。
李广一眼就看穿了匈奴人的心思,对手下的骑兵说:“大家都不要慌,我们千万不可以着急!你们想想,我们现在离军营还有几十里的距离。如果这样不顾一切地往回跑,匈奴骑兵一定知道我们人少,不敢和他们作战。那样的话,匈奴的骑兵就会追赶我们,我们这100多人还有命在吗?如果我们留在这里,不表现出慌张害怕的样子,那么匈奴人一定会以为我们是引诱他们上当的部队,肯定不敢贸然地攻击我们。”
骑兵们也觉得李广说得很有道理,可是有人又说:“太守,您说的很对!可是我们老在这里呆着也不是办法啊?敌人迟早会明白的!”
李广想了想说:“听我的命令,全体前进。”
李广射石图 清 任颐
唐代诗人卢纶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即讲李广射石这件事,极力称赞李将军的高超箭术和神勇。
“啊?”骑兵们震惊不已,心想:“前进?这不是送死吗?太守是不是吓糊涂了?”可是,长官的命令谁敢不听呢?所以,这100多骑兵硬着头皮跟在李广的后面,向匈奴走去。
当部队离匈奴还有二里的时候,李广下令停住。之后,李广说:“全体听好,全都给我下马,并且把马鞍解下来。”
这下骑兵们更是惊奇了,心想:这不是等死吗?有一个胆大的人说:“太守,您这是干什么啊?我们现在离敌人那么近,万一有什么紧急情况,您让我们怎么跑啊?您这么做,不是让我们等死吗?”
李广笑了笑说:“你们想想,敌人看我们这么点人,以为我们一定会逃跑的。可如今,我们不但不跑,反而解下马鞍,那么他们会怎么认为?他们一定会更加坚信,我们就是引诱他们的部队,你想他们还会攻击我们吗?”
果然,匈奴人见李广的部队这么悠闲,真的没敢进攻。后来,匈奴中有一位骑白马的将领忍不住了,冲了出来。李广一看,转身上马,带着十几个骑兵跟了过去,一箭射死了那个将领。紧接着,李广又回到原地,解下马鞍,而且还躺在地下休息起来。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制确立。
这个时候已经是黄昏了,匈奴人越来越觉得这是“奸计”,为了防止汉军的偷袭,匈奴军队在半夜悄悄地离开了,而李广的部队则在黎明的时候回到了营地。
李广之死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任命卫青为大将军,率大批人马攻打匈奴。
李广听说这件事以后,非常想参加战斗,于是就请求汉武帝答应自己出征。开始的时候,武帝觉得李广年纪已经很大了,所以就没答应。可是李广一再坚持,最后只好封他做了大军的前将军。
不过,在大军临行前,汉武帝偷偷把卫青叫到身边,对他说:“这次大军出征不比往常,我们不仅要打败匈奴,而且还要活捉单于。如今,李广的年龄已经很大了,而且总是没有好的运气,所以这次不能让他和单于的部队发生正面交锋,不然的话,我们就有可能丧失掉捉住单于的好机会。”
卫青听后点了点头,装着皇上的“密旨”,带领大军出了塞。汉军出塞不久,很快就有人捉到了一个匈奴俘虏。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单于军队驻扎的地方,于是亲自带领精锐部队前去攻击,让李广和赵食其的部队合在一起,从东面攻击匈奴。
李广得知消息后非常生气,因为如果从东路攻击匈奴,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水草也非常少。李广心里明白,卫青这么做无非是想支开自己,说白了就是不想让自己打仗。因此,李广怒气冲冲地来到卫青面前,恳求道:“大将军,我李广虽然老了,但是还能打仗。这次出征,皇上任命我做前将军,那我的使命就是打头阵,做先锋。可是大将军您却让我从东路进军,我实在接受不了!想我李广,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和匈奴作战,这么多年过去了,直到今天才有机会和单于正面干一场。李广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大将军能让我做部队的先锋,让我去和单于决一死战。”
卫青也不是不想答应李广的要求,但是有两个条件却让他不能答应:第一个就是汉武帝临行前的嘱咐;第二个就是卫青的好友公孙敖前不久刚失去爵位,卫青也想趁这个机会让他立下战功,也好从新获得爵位。因此,在这两个条件的驱使下,卫青没有答应李广的要求。
李广见卫青不答应,心里更加生气,于是他都没有和卫青辞行,就带着大军出发了。李广和赵食其带领着大军向东艰难地行进着,这时他们遇到了最可怕的问题——方向。
要想在沙漠中找到正确的道路,必须得有一个非常熟悉地形的向导。可是,李广他们的部队是“受轻视部队”,同时李广临行前又没有向卫青辞行,所以根本没有向导。李广的大军在沙漠中迷了路,所以虽然他们先一步出发,但还是落到了卫青部队的后面。当他们在沙漠南部遇见大部队时,卫青已经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正班师回朝。
西域都护·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广利出征大宛并将其击败,西域的交通更加顺畅。西汉又在楼兰、轮台等地设校尉管理屯田,这是汉在西域最早设置的军事和行政机构,为后来设西域都护创造了条件。公元前68年,汉宣帝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和匈奴争夺车师,以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的安全。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归降汉朝,匈奴设置在西域的都尉从此撤销,匈奴对西域的控制也越来越弱。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并任命郑吉为首任都护,其官职相当于内地的郡守,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汉对西域有权册封国王,颁赐官吏印信,调军征粮;同时,西域都护的设置也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
历史关注
汉武帝时,我国开始实行盐业专卖。
西汉十三州刺史部和西域都护府示意图
卫青得知李广和赵食其的部队因为在沙漠中迷路而没能参加战斗的时候,非常生气,就派军中的长史去责问李广和赵食其迷路的原因。同时,卫青还派人把李广的幕僚找来,让他来自己这里听侯审问。
这时的李广已经心灰意冷了。部队迷了路,自己没有赶上和单于的一战,这对这位老将军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打击了。现在大将军又派人来责问他,李广能不心寒吗?李广看了看长史,说道:“劳烦长史回去禀报大将军,就说我李广一人做事一人当,不会让我的部下去替我顶罪的。这次在沙漠中迷路,完全是我李广不听从大将军的安排导致的,和我的部下没有一点关系,责任全在我一个人身上。长史可以先回去,等一会儿我自己会去大将军那里请罪的!”
长史点了点头,转身走了。李广看着远去的长史,对手下的人说:“我李广戎马一生,到现在已经和匈奴打过大大小小70多次战斗了。”
过了一会儿,李广接着说:“这次皇上派大军出征,意思就是直接攻打单于。我一生就盼着这次能够和大将军一起,与单于展开较量。那样的话,即使我战死沙场,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大将军却偏偏派我去什么东路。东路的路途遥远,而且我们又迷了路,看来我李广是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啊,这一切都是天意啊!如今我已经60多岁了,难道还要面对那些刀笔小吏,让他们对我说三道四吗?”
于是,李广拔出宝剑自刎而死。
李广生前十分清廉,自己得到的赏赐全部都分给部下,而且平时和士兵们吃在一起,睡在一起。行军打仗的时候,当部队的给养遇到困难时,如果发现了水源,李广总是在军士们喝过后才喝;如果粮食不充足,李广总是在军士们吃饱后才吃,所以深受军士们的爱戴。李广一死,所有跟随他的军士都失声痛哭,就连百姓们也都为他留下了眼泪。
马邑之战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使者来到长安,请求与汉朝和亲。汉朝主战派大臣王恢虽然力劝汉武帝不要答应匈奴的要求,但是在主和派大臣韩安国的坚持下,汉武帝还是答应了匈奴的请求。
原来,自从在白登山被匈奴围了七天七夜之后,刘邦接受了刘敬的意见,制定了一条对付匈奴的“基本国策”——和亲。实际上,这项基本国策就是暂时向匈奴示弱,换来短暂的和平局面,然后努力发展汉朝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一旦时机成熟,马上消灭匈奴。到汉武帝的时候,虽然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已经变得很强大,但似乎还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这次汉武帝依然采取了和亲政策。
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西汉雁门郡(今山西右玉城南)马邑县(今山西朔县)的富商聂壹来到了王恢的府上。聂壹对王恢说:“匈奴始终是我大汉的心腹大患,如今我们刚刚同匈奴和亲,他们一定会放松警惕。不如趁这个机会把单于引进来,然后给他来个伏击战,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听从王恢的建议,在马邑设谋,诱击匈奴,失败后王恢自杀。
王恢听后非常高兴,马上把这件事禀报给了汉武帝。其实,汉武帝也早就不想受匈奴的“窝囊气”了,只是一直没有想出一个好的办法。这次听说王恢有妙计能够除掉匈奴,武帝自然高兴,马上召集大臣们商量。辩论又开始了,主和派大臣韩安国一会儿搬出汉高祖刘邦,一会儿又搬出古代兵法,总之是不赞成出兵。还好,王恢一阵慷慨陈词后,汉武帝终于还是答应出兵。
就在这一年的六月,汉武帝任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王恢为将屯将军、李息为材官将军,带领大军30万悄悄地埋伏在马邑不远的山谷中,等待单于自投罗网。
这时聂壹假装成一个受了屈的“汉奸”,逃到了匈奴那里,并对单于说:“单于,我可以替您宰了马邑的县令和县丞。到时候,这满是金银财宝、粮食草料的马邑县可就是您的了,您可不要错过这次机会啊!”
单于一听说天下掉下个这么大的馅饼,自然是心花怒放,马上答应他愿意带前去“捡馅饼”。不过,单于也不是傻子,他也怕这个“汉奸”是假的。于是,为了证实聂壹的话是真的,单于决定先派使者和他一起去马邑,看看他会不会杀掉县令和县丞。
其实,聂壹早就料到单于会来这一手,暗地里已经准备好了几名被判了死罪的囚犯。于是,当单于的使者来到马邑时,确实看到了挂在城下的几颗人头。聂壹看着单于的使者,暗自偷笑。不过,他脸上却表现出一副很着急的样子,对使者说:“快,快去禀报单于,就说马邑的官吏已经被我杀了,赶快派兵过来吧!”
使者不敢怠慢,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单于。单于一听原来是真的,马上带着10万大军开进了武州塞。在离马邑县还有一百余里的时候,单于突然感觉有些奇怪,心想:“这满山遍野有这么多牛羊牲畜,可我怎么没看见有放牧的人啊?难道说这里面有什么诡计吗?不行,我一定得查个清楚。”
想到这,单于马上命令部队攻打边塞的一个亭,捉住了雁门郡的一个尉史。单于假装凶狠地说:“来人啊!把这个俘虏给我拖出去砍了!”
那个尉史见单于要杀自己,吓得魂都飞了,马上求他饶命,并把汉军埋伏军马准备偷袭他们的秘密说了出去。单于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于是,单于赶紧带着部队退出了武州塞,并对手下人说:“我能够得到汉朝的这个尉史,是上天赐给我的啊!”就这样,这个尉史因祸得福,不但保住了性命,还被单于封为了天王。
汉军苦苦等了半天也不见匈奴的鬼影子,等塞下的士兵通报后才知道,单于已经带着骑兵“溜之大吉”了。于是,汉军马上组织人马追击匈奴,可是没有追上,只好收兵。而王恢则带领着3万人负责在半路上伏击匈奴的辎重部队。他看到单于部队从武州塞退出时兵马太多,也就没有出战。
胡汉交战画像砖
历史关注
西汉时,每隔三十里设置一处驿站。
汉武帝知道消息后,气得肺都要炸了,把所有的罪责都推给王恢。王恢辩解说:“陛下,臣并没有罪啊!当初,如果按照约定把匈奴的人马骗进马邑,前头的军队与匈奴交战,而我的部队在后面攻击他的辎重的话,我们一定可以大获全胜。可是如今,单于的部队还没有到达马邑就退出来了,臣那3万人马怎么打得过匈奴的10万人马呢?那样做的话只不过是自取其辱!臣知道这样回来一定会被陛下处死的,但是臣为我大汉保存了3万士兵的性命啊!”
汉武帝没有理他,而是把他交给了廷尉处理。廷尉认为,按照王恢犯的错误,应该斩首。王恢知道后,虽然托人请太后说情,但是汉武帝还是要杀了他。没办法,王恢只好自杀。
虽然马邑之战没有真正打起来,但是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和亲政策彻底消失了,双方开始进入了战争状态。
汉大将军卫青
卫青是汉朝抗击匈奴的战争中有名的将领之一,他带领汉军数次大破匈奴,为汉朝疆土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这位战功赫赫的大英雄却有着极“不光彩”的出身。
卫青和汉武帝的宠姬卫子夫是同母异父的姐弟。卫青的父亲名叫郑季,是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的一个小官吏。由于工作需要,郑季经常出入平阳侯府。一来二去,他就和卫子夫的母亲卫媪产生了感情,结果就生下了一个男孩,并让他冒姓卫,这就是卫青。
卫青长大了,在平阳侯家里做了一名骑奴。有一次,大长公主把卫青抓了起来,想要杀死他。最后,在好友骑郎公孙敖的帮助下,卫青才没有被大长公主杀死。汉武帝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封他做了建章宫的宫监,还赏赐给他很多金银。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册立卫子夫做了夫人,所以卫青也跟着显贵起来,做了太中大夫。
·西汉烽火台·
西汉初,北方匈奴多次南犯。武帝为消除北方边患,在主动出击匈奴的同时,大规模重筑长城、复缮秦长城、增筑河西长城和塞外列城。汉长城的总长度约1万公里,是中国古代最长的长城。烽火台,遇险报警,平时传信,紧急时烽烟传千里,为汉朝统治西域三十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匈奴的右贤王多次带兵侵扰朔方郡(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使得汉武帝十分头疼。为了打掉匈奴的嚣张气焰,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统率十几万大军攻打右贤王。
匈奴右贤王得知消息的时候正在喝酒,只见他举起酒杯喝下了一大口,然后轻蔑地说:“不就是一点汉军吗?放心,他们离这里还远呢,根本不需要着急。这个时候我们不如抓紧时间享受一下,等和他们打仗的时候好有精神。来,接着喝!”
就这样,匈奴右贤王整日喝得酩酊大醉,丝毫没有戒备。他哪里知道,这次统兵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将领,而是那个后来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卫青。卫青出关以后,并没有一点点地逼近匈奴,而是命令军队日夜赶路,很快就赶到了右贤王的营地。
当汉军包围匈奴的营地时,右贤王正抱着美姬睡得香甜呢。直到喊杀声震天时,他才从睡梦中醒来。右贤王推开美姬,掀开帐门向外看。天啊!哪里来的这么多汉军啊?不是说他们还在几百里以外吗?怎么突然间杀过来了?难道是从天而降?右贤王来不及多想,赶忙骑上战马,带领着手下的几百名精壮士兵冲出了汉军的包围圈,向北方逃去。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派大臣出使夜郎、邛等地,置都尉,称为通西南夷。
漠北之战 绘画
公元前119年,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统兵5万,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漠北之战重创了匈奴势力,危害汉朝百余年的边患基本解决。
这场战争汉军大获全胜,一共俘虏了右贤王手下首领十几个人、男女部众15000人,牛羊牲畜近百万头。汉军一个个兴高采烈,带着丰盛的战果班师回朝。
汉武帝得知卫青大获全胜,高兴地从龙椅上跳了起来,并派出使者到关塞接应卫青。
卫青到达关塞的时候,使者已经在那里等候了。使者拿出了汉武帝赏赐的大将军印,就在军中拜卫青做了大将军,其他将领全部听从卫青的指挥。从那以后,卫青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就在这一年的四月,为了表示嘉奖,汉武帝又加封卫青做了8700户侯,并且还把卫青的3个儿子都封为了列侯。卫青却对汉武帝说:“陛下,您给臣的赏赐,臣不能要。”
汉武帝觉得很奇怪,问道:“怎么?难道说将军嫌朕给你的赏赐太少?”
卫青赶忙摇头,说道:“不是的,是您给臣的赏赐太多了。臣这次是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这并不是臣一个人的功劳啊。如果没有皇上的英名决策,如果没有众将士的拼死厮杀,臣怎么能顺利地攻破匈奴呢?因此,这场胜利的功劳应该是那些校尉的,而并不是臣自己的。”
汉武帝笑了笑说:“这还不都是一样的。”
卫青说道:“不,您已经给我很多赏赐了,我的那3个孩子没有一点功绩,如今却被您封为列侯,这并不是我带兵打仗,犒劳军士的本意,请陛下收回成命!”
汉武帝点了点头说:“大将军真是我汉朝的栋梁啊!朕并没有忘记诸位校尉的功劳。”就这样,跟随卫青打败匈奴的那些将领们也都得到封赏。至于卫青,虽然他没有接受皇上的赏赐,可是他却征服了汉武帝的心,越来越受宠。当时,满朝文武大臣中,已经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比了。
官做大了,身旁自然少不了拍马屁的人。卫青成了汉武帝面前的红人,有谁不想巴结他?于是,上到三公九卿、下到普通官吏,没有一个不对卫青点头哈腰,毕恭毕敬的。可是有一个却不这么做,依然以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这个人就是汲黯。
·丝绸之路·
西汉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西域的乌孙、月氏、匈奴所占据,汉与西方的交通受到了阻隔。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朝在从敦煌至盐泽的通道上修筑了很多的烽火亭障,以防止匈奴南侵。从此,汉朝的使节和商人源源不断地向西行进,大量的丝绸锦绣输入了西方;西域各国的奇珍异物也向东输入中国。这条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过河西走廊,到了敦煌后分为南北两道:南道向西南出阳关至楼兰,然后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西行,经鄯善、且末、于阗、莎车,越葱岭过大月氏、身毒、安息、条支,最后抵达大秦帝国(东罗马帝国);北道向西北出玉门关,经楼兰沿孔雀河经渠犁、乌垒、轮台、龟兹、姑墨、疏勒,越葱岭过大宛、康居至安息(今伊朗),再西至大秦。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加强东西的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
历史关注
汉朝时的征辟制指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可以直接征召一些人才到自己的官衙内做属僚。
朝中很多人劝汲黯,说:“你怎么这么笨啊?现在皇上想让所有的大臣都居在大将军之下。如今,大将军的地位太尊贵了,您是不能不下拜的。”
汲黯笑了笑,说道:“难不成因为我不向大将军行长揖的礼节,就会使他不尊贵了吗?”
卫青知道这件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越来越尊敬汲黯,经常向他请教一些国家大事。
张骞通西域
曾经有一个投降汉朝的匈奴人对汉武帝说:“月氏国以前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也算得上是一个强国吧!后来,匈奴的冒顿单于带兵打败了它,老上单于又把月氏国的国王杀死,还把他的头骨做成了喝酒用的器皿。其他的月氏人知道事情不妙,就全都逃到很远的地方。可是他们对匈奴的仇恨却一点都没有减弱,如今陛下想要打败匈奴,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月氏国联合起来。”
汉武帝听后点了点头,认为这个办法可行,于是就开始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汉中(今陕西汉中市)人张骞接受了汉武帝委派的任务,带领着100多随从从陇西郡出发,踏上了出使月氏国的路程。这次任务是相当危险的,因为要想到达月氏国,就必须要经过匈奴的腹地。匈奴人见到有这么多汉人从自己的领地经过怎能不起疑心?
果然,张骞的队伍刚刚踏入匈奴的地盘,就被他们抓住了。这次匈奴的单于没有杀了张骞,只是把他关了起来,一关就是10多年。虽然保住了一条性命,可是张骞心里十分着急,因为他还没有完成皇上交给的任务。
终于有一天,张骞找了个机会逃了出去,一直奔向月氏国所在的西方国土。几十天过去了,张骞首先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的国王一听说是汉朝来的使者,马上热情款待,而且还给张骞配备了向导和翻译。原来,这大宛国早就听说汉朝十分富有,想和汉朝结好,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如今汉朝先派使者来到了大宛,这个机会自然不能放过。
张骞像
字子文,西汉成固人。汉武帝时,张骞以军功受封为博望侯,后又拜为中郎将。
就这样,在大宛向导和翻译的帮助下,张骞先是到达康居国,然后又到达了大月氏国。这时,大月氏国以前的太子已经成了国王。他们攻打大夏国后,侵占了很多肥沃的土地。在这里,月氏国的人虽然背井离乡,但是他们也不再有敌人的侵扰,所以时间一长,一个个都忘记了所谓的“国仇家恨”。
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虽然每天好吃好喝,可是始终没有从大月氏国王那里得到消息。张骞想到离开国家已经10多年了,是时候回去复命了。
就这样,张骞带着没有完成的使命,踏上了回国的路程。动身前,张骞就想好了回去的路线。
按原路返回肯定是不可能的了,那样的话还不如直接找到匈奴,让他们把自己抓起来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沿着南山走,然后从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汉朝。
还没等他回到汉朝,就又被匈奴人抓了起来。就这样,张骞又在匈奴那里待了一年多。后来,匈奴国内发生了内乱,张骞趁机和堂邑氏的奴隶甘父才一起逃回了汉朝。
汉武帝见张骞回来了,非常高兴,虽然他没有“完成”任务,但是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因此,汉武帝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又把甘父任命为奉使君。的确,张骞得到这些赏赐是应该的,一个太中大夫的官职,与张骞受的那些苦相比简直太渺小了,当初张骞带着100多人出使月氏,可是只有他和甘父两个人活着回来。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129年,匈奴进攻上谷,汉武帝派卫青、公孙敖、李广、公孙贺等人率军出击,除卫青外,余皆失利。
张骞出使西域图
此为敦煌壁画,表现的是汉武帝率群臣到长安城外,为出使西域的张骞送行的情景。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为了彻底打通汉朝与西域交往的道路,在张骞的建议下,汉武帝任命他为中郎将,带领着300人和许多牛羊马匹、金银财宝以及绫罗绸缎出使乌孙国。同时,汉武帝又找了很多人做张骞的副使,每到一个国家,就派出一个人。
就这样,张骞到达了乌孙国。这个乌孙国一直以来是匈奴的属国,而且与匈奴距离很近。由于消息闭塞,所以并不知道汉朝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是不是比匈奴强大,是不是比匈奴富有。因此,乌孙国王昆莫在接见张骞时态度十分恶劣,傲慢无礼。
张骞也不去理会国王的态度,而是直接转达汉武帝的旨意:“我朝皇上有旨,如果乌孙国能够向东进发,回到自己以前居住的地方,那么我大汉朝愿意与你们世代结好。为了表示我们的诚意,如果你能答应我们的要求,我汉朝就会将一个公主许配给你做夫人。这样一来,我们两国就成了兄弟国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果匈奴敢侵犯,我们就联手打败他。”
乌孙国王没有回答。其实,乌孙国王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知道大臣们都很害怕匈奴,都不愿意东迁,所以也就没有答应张骞。张骞在乌孙呆了很长时间,见一直得不到满意地答复,就开始联络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等国家。乌孙国王见其他国都愿意和汉朝交往,所以也派出了使者、翻译和向导跟随张骞来到了长安。这么做一方面是“答谢”汉朝,另一方面也是打探一下汉朝的情况。
一年多以后,出使其他国家的使者也都回来了,而且还都带来了那些国家的使者。就这样,西域的各个国家和汉朝联系的通道终于打开了。
淮南王谋反
淮南王刘安是被汉景帝流放的淮南厉王刘长的长子。刘长死后,刘安继承了王位,做了淮南王。当时,各国的王子们都整日沉迷于酒色和狩猎,只有刘安一个人喜欢读书写文章,手下还收养了很多门客。
刘安手下的门客多是些狂妄之徒,他们常用当年厉王的死来刺激他,劝他起兵造反。刘安虽然没有答应,但是也被他们说得心动。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天空中出现了彗星。这时,刘安的门客对他说:“大王,当年吴王刘濞造反的时候,天空中也出现了彗星。可是当时的彗星只有九尺长,所以虽然血流千里,但最终没有成功。这颗彗星横贯了长空,恐怕天下又要起兵了,大王您……”
刘安看了门客一眼,会意地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他在向自己暗示什么。于是,从那以后,刘安就开始秘密打造各种兵器,同时开始积攒金钱。
历史关注
汉朝时的察举制是指地方上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选拔人才举荐给朝廷,考核后授予官职。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刘安的野心越来越大,整日和他手下的门客在一起商量谋反的事情。这天,刘安召来了中郎伍被,向他征求意见,看看自己现在谋反是不是能够成功。没想到,伍被听完刘安的话后,说道:“大王糊涂啊。您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我真不知道您怎么敢有这种想法呢?我听完之后真是太害怕了。”
刘安听后非常生气地说:“我是找你来为我出谋划策的,不是叫你来教训我的,你也太不识抬举了。”说完后,刘安就派人把伍被的父母抓来,把他们一起关进了监狱。
3个月之后,刘安再一次把伍被召来问话。刘安问道:“现在想清楚了吗?你觉得我的计划怎么样?”
伍被回答说:“大王您怎么还是执迷不悟啊?当年秦国是因为施行暴政,天下人的忍耐到了极点,所以才都希望天下大乱。高祖皇帝趁势起兵,最后终于夺得了天下,这一切都是因为把握住正确的时机啊!可是您呢?您如今只认为高祖皇帝得天下容易,怎么就看不到七国之乱中吴国和楚国的下场呢?”
刘安听后显得很紧张,心虚地说:“这不是一回事,不是一回事。”
伍被叹了口气说:“大王想想,当初吴王刘濞国富民强,而且准备相当充分,然后才敢起兵造反。可是结果呢?梁国一战使得吴王大败,不仅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还使祖宗宗庙的祭祀从此断绝了啊!您难道就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刘安结结巴巴地说:“为……为什么?”
伍被回答说:“还不是因为他逆天行事,不了解当时的形势。再来看看您的兵力,您现在的实力还不及当初吴楚两国的十分之一,而且时局又很稳定,远比吴楚起兵时要好一万倍。您觉得您能取胜吗?听到您的话后,我就好像已经看到了您将来的下场啊!”
刘安听后痛哭流涕,说道:“先生说得话都是为了我好啊,我以前错怪了您啊!”说完,刘安马上命人释放了伍被。后来,刘安的孙子刘建向汉武帝告发,说刘迁(刘安的长子)曾经想杀害朝廷命官,于是汉武帝就派廷尉调查这件事。
刘安听说这件事后非常害怕,就又想起兵造反,于是他又问伍被:“先生,你觉得当年吴王刘濞造反起兵是对的还是错的?”
伍被回答说:“当然是错的了,这还有什么疑问吗?我曾经听人说过,吴王刘濞其实非常后悔造反,可是当时已经没有退路,所以只好硬撑下去。我希望大王您不要像吴王那样,否则将来追悔莫及啊!”
刘安听后不以为然地说:“先生这话说得就不对了,那吴王刘濞是个废物,他懂什么叫起兵造反,他知道如何用兵打仗?真不明白,当初他居然一天之内让40多个朝廷将领经过成皋。如今我打算截断成皋的道路,然后再招兵买马,还能不成功?其他人都说有九成胜算,怎么就你偏偏说不行呢?”
伍被摇摇头,说:“既然您已经下定了决心,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不过现在您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得各个诸侯对朝廷不满,使得百姓们都对朝廷有怨气。您可以假借朝廷的名义驱赶和抓捕诸侯和百姓,这样一来形势或许对您有利,您也可能会侥幸成功吧!”
刘安听后点了点头,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刘安开始暗地里制作皇帝的御玺,同时也制作了很多大臣的印玺和符节。为了保险起见,刘安又派人到长安投靠在卫青门下,告诉他只要自己这边起兵,他就在那边杀害卫青。
·推恩令·
自从汉景帝削藩之后,西汉诸侯王的势力虽受到沉重打击,但与中央的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进一步分封给其他子弟为列侯,建立侯国,但侯国隶属于郡。这样一来,王国封地也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了。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126年,张骞从月氏归来,武帝拜其为太中大夫。
就这样,刘安打算开始秘密调遣军队。因为害怕朝廷派来的国相和官员不听从他们的命令,所以他和伍被商量,打算先杀掉这些官吏,然后再派人假扮使者,拿着文书从东面跑来,高喊:“不好了,不好了!南越国的军队已经攻入我国边境了。”这样一来,刘安既可以扫除掉起兵的障碍,也给自己发兵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借口。
虽然刘安的小算盘打得很是精明,但是现实却没有给他这么个机会。还没等刘安谋反,朝廷派去的官吏就得知了消息,马上派兵把他的王宫包围了起来。结果,刘安自刎而死,王后和太子也都被汉武帝处死,至于那些门客,则全被灭了三族。
浑邪王归汉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季,匈奴浑邪王带领人马投靠汉朝。浑邪王为何会投靠汉朝呢?事情还要从汉朝与匈奴的战争说起。
原来,当时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都驻守在西部地区。由于战事不利,浑邪王和休屠王的部队被汉军杀死了好几万人。匈奴单于得知情况后,非常生气,就想把浑邪王和休屠王召回来,然后秘密处死。还没等单于开始行动,浑邪王和休屠王就得到了消息。他们两个非常害怕,知道如今已经不能再回去了,于是就开始计划向汉朝投降。
经过一番商议后,浑邪王和休屠王开始部署投降计划。他们首先在边境处拦截经过的汉人,然后让他们向汉武帝禀报,说他们是诚心诚意地向汉朝投降。很快,消息传到了长安,汉武帝马上召开会议,商量是否接受他们的投降。
其实,汉武帝和很多大臣一样,都担心这是匈奴玩的鬼把戏,想借投降的名义偷袭边境。最后,汉武帝认为浑邪王和休屠王是真心实意,决定接受他们的归降。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使者,让他带领军队前去迎接。
本来,一切都可以顺顺利利地进行,可是就在这时,浑邪王和休屠王之间发生了矛盾。原来,休屠王先前因为害怕,也赞成投降汉朝。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又觉得这样做对不起匈奴,感到非常后悔。浑邪王几次劝说都没能成功,最后只好杀死休屠王,吞并了他的人马。
霍去病带领大军渡过黄河后,浑邪王手下的士兵已经能够看到汉军了。这时,很多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不想投降,于是纷纷逃走了。霍去病怕事情发生变故,就骑马来到浑邪王的大营。见到浑邪王后,霍去病先将想要逃跑的8000多匈奴士兵杀死,然后又让浑邪王一个人前往汉武帝的住处,而他手下的4万多降兵则跟在后面。
当浑邪王到达长安后,汉武帝非常高兴,马上赏赐给了他很多金银财宝,而且还封他做了漯阴侯。此外,为了安定人心,汉武帝又把浑邪王的儿子呼毒尼等4个人全部封为了列侯。就这样,浑邪王开始在汉朝的国土上舒舒服服地生活。
不过,在浑邪王归降时,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为了迎接浑邪王,汉朝决定征调2万辆车。可是当时国库又没有多少钱,所以只好向百姓们借马。汉朝的百姓一个个早就吃够了匈奴人的苦,谁愿意把自己的马借给朝廷去迎接那些“可恶”的匈奴呢?因此,很多人都将自己的马藏了起来,结果马还是没有够用。这下可把汉武帝气坏了,如果没有足够的车辆去迎接浑邪王的话,一方面会让浑邪王觉得汉朝没有诚意,另一方面也有损大汉的威名啊。于是,汉武帝一气之下就想杀了长安的县令。
这时,右内史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您要杀就杀我好了,长安县令没有罪。只要您把我杀了,百姓们就会交出马来了。”
汉武帝正在气头上,哪有工夫听他的废话啊。汉武帝很不高兴地说:“你在这添什么乱,杀你有什么用?关你什么事?”
汲黯回答说:“陛下,臣真的是不明白,来归降我汉朝的不过是匈奴一个小小的浑邪王,值得我们这么大动干戈吗?我堂堂大汉需要这么做吗?现在我们是主人,他是仆人,有什么理由要倾出国家的财力,去奉承一个异族人呢?”
历史关注
汉武帝时置太学,立五经博士。
汉武帝白了汲黯一眼,没有说话。后来,浑邪王来到了长安,当地很多商人看准“时机”,趁机和匈奴人做起了买卖。
汉武帝知道后非常生气,一下子就处死了500多人。
汲黯实在看不过去了,对汉武帝进谏说:“陛下,臣对您的做法实在是不理解。想当初匈奴人攻打我们的边境要塞,而且还断绝与我们和亲。为了保护大汉的子民和财产,我们兴兵讨伐他们。经过这么多年的战斗,多少好男儿战死沙场,多少财富用于军费,这对我们来说是多大的牺牲啊!这次浑邪王来归降我们,臣原以为您会把他们全都贬为奴婢,分给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的家,把他们的财产全部缴获,分给那些身受残害的百姓。只有这样做,才能减轻天下百姓的痛苦,才能让百姓们觉得公平啊!”
汉武帝非常不高兴地看着汲黯,说道:“你和我说这些做什么?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汲黯说道:“即使您不能像我说的那样做,可也没必要赏赐给匈奴人那么多东西吧?更加不能理解的是,您居然还要让全长安的百姓去侍奉他们。百姓们是无知的,他们怎么会知道和匈奴人做买卖会招来杀身之祸呢?您仅仅为了保护这些匈奴人,就杀掉了五百多无辜的百姓,这难道不是为了保护树叶而去伤害树枝的行为吗?臣对您的做法实在是有意见。”
汉武帝冷冷地看着汲黯,沉默不语,最后甩袖离去。到了后宫,汉武帝对左右说:“这个老东西,这么长时间没听到他的声音,还以为他悔改了呢。没想到今天又跑这里胡说八道了,真是气人。”
虽然汲黯极力劝谏,但是汉武帝还是没有答应他的请求。不过,为了缓解矛盾,汉武帝还是把浑邪王的部队迁到了边境,并在那里设立了5个属国,让他们依然保留自己的习俗。
苏武牧羊
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使团官吏常惠等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出使匈奴。当苏武到达匈奴时,正赶上匈奴的会缑王和长水(今河南洛宁西南)人虞常以及当初卫律(卫律本是汉朝官吏,后投降匈奴,得到重用)手下的汉朝官兵商量一起劫持单于母亲归降汉朝的事情。
虞常和张胜关系非常好,为了能够回到汉朝,虞常就找张胜商量,说他们愿意杀掉卫律,替汉朝报仇,希望张胜能够在汉武帝面前多说好话,也好保住自己的家人。张胜想了想,就答应了虞常的请求,还送给他很多钱财。
一个月后,虞常等人想趁单于外出打猎的机会杀掉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可是还没等行动开始,就因为内奸的告发而被匈奴袭击。在这场战斗中,匈奴的会缑王战死沙场,虞常等人也被活捉。
苏武牧羊图 清 任颐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造新钱币,销半两钱,铸三铢钱。严禁民间盗铸。
张胜很快就得知了这件事,他害怕受到牵连,就去找苏武商量如何应对。苏武不愿意背叛汉朝,也不想受到匈奴人的侮辱,所以几次都想自杀。幸亏张胜和常惠极力劝阻,苏武才活了下来,但也受了重伤。本来,单于派卫律办理这件案子,本意是想杀掉汉朝的使者。后来在大臣的劝说下,单于决定招降汉使。当他听说苏武的行为时,认为他非常有气节,于是每天都派人来慰问他。
过了几天,苏武的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这时,卫律突然押着虞常来见苏武。卫律提着宝剑,冷冰冰地看着苏武,然后当着他的面一剑砍下了虞常的脑袋。之后,卫律对苏武说:“汉朝的使者张胜意图谋杀匈奴的大臣,按照匈奴的法律理当处斩。不过,单于看你们是人才,不忍心杀了你们。只要你们投降,一切都可以既往不咎。”
卫律的话刚说完,张胜就跪倒在地,表示愿意投降。卫律看了看张胜,轻蔑地笑了几声,然后又对苏武说:“怎么?先生难道还执迷不悟?副使参与了谋反计划,你这个做正使的恐怕也脱不了干系吧?”
苏武狠狠瞪了张胜一眼,然后大义凛然地对卫律说:“真是笑话,我本来就没参与他们这次谋划,和张胜又非亲非故,关我什么事?想杀我就直说,没必要拐弯抹角的。”
“你……”卫律气得脸色发青,举起剑做出一副要杀人的模样。苏武连看都不看他一眼,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卫律一见硬的不行,就又来软的,对苏武说:“苏先生,你这又是何苦呢?想当初我投降匈奴,承蒙单于器重,做了匈奴的丁灵王,掌管几万军队,拥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牛羊马匹,这是多么风光的事情啊!凭你的才干,我敢保证,你今天投降,明天就可以和我一样享受荣华富贵,何苦在这里白白等死呢?”
苏武看了看卫律,没有说话。卫律以为打动了苏武,就接着说:“这件事你一定要考虑清楚啊!如果你现在听我的,归顺了匈奴,那么从明天起我们就是兄弟;如果你不听我的,恐怕我们就没机会再见面了,我看你……”
“呸!无耻!”还没等卫律把话说完,苏武就破口大骂:“你居然还有脸在我面前卖弄。身为汉朝的臣子,却不要恩德信义,背叛自己的君主,抛弃自己的亲人,心甘情愿地给蛮夷做走狗,你有什么资格在我面前说三道四。”
卫律被苏武骂得无话可说,只好呆呆地立在那里。这时,苏武又说:“放下你和我大汉的事不说,就说你和匈奴的事!单于交给你裁决别人生死的权力,这是多大的信任。可你呢?不但不公正地处理问题,反而在这里挑拨两国君主之间相互争斗,自己却在一旁坐山观虎斗,你居心何在啊?当初,南越国杀死我大汉使者,结果被我大汉消灭;大宛国王杀死我大汉使者,结果被我们砍下来脑袋;朝鲜杀死我们的使者,结果招来了灭国的灾难,如今就只剩下匈奴还没有干过这种事。你明知道我是绝对不会投降的,却想要借这个机会杀死我,然后挑起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恐怕匈奴的灾难就要来临了,而这场灾难也是从我开始的啊!”
卫律摇了摇头,他心中清楚,不管怎么劝说,苏武始终是不会投降的。没办法,卫律只好把这件事禀报给单于。单于听后更加欣赏苏武,非要把他招降。于是,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了一个地窖里,不给他供应水和食物。这时正赶上天降大雪,苏武就靠啃雪和毡子上的毛团维持了好几天。匈奴人看几天下来苏武居然没有饿死,就认为有神灵在保护他。
最后,单于把苏武流放到北海没有人烟的地方,让他在那里放牧一群公羊,并对他说:“苏先生是可以回国的,不过必须等到公羊能够生出小羊才行。”
在这期间,匈奴曾经两次派李陵来劝说苏武,但都被苏武拒绝。直到19年后,苏武才回到汉朝。当初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还是壮年,可回国的时候,胡子和头发却全白了。
历史关注
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时简称“太学生”,通常是太学直接挑选,各地方官员也可以选送条件优秀的人才。
李陵降匈奴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曾经担任侍中。他不仅善于骑马射箭,而且对待手下的士兵也非常好,所以军士们非常拥护他。汉武帝认为他有老将军李广的风范,就任命他做了骑都尉,让他带领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和楚地的五千人马驻守在酒泉和张掖一带,从而防备匈奴的进攻。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3万大军攻打匈奴。这时,汉武帝下令让李陵为李广利押送辎重粮草。可是李陵不愿意做李广利的部下,就向汉武帝请命,说自己愿意带领五千步兵去攻打匈奴。汉武帝被李陵的胆魄和豪气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当李陵的部队来到浚稽山(约今蒙古图音河南)的时候,正好碰见匈奴单于带领3万骑兵前来迎战。李陵见匈奴的人马多出自己好几倍,而且已经将自己的部队包围,就下令在两山之间安营扎寨,并在营寨的周围布满大车。李陵让前排的士兵手里拿着戟和盾,让后排的士兵拿着弓和箭,自己则亲自带领军士拒敌。
匈奴兵一见汉军人少,以为有大便宜可捡,就直接攻打汉军的营地。李陵见匈奴攻了过来,就带领着手下的士兵与匈奴展开了战斗。其实李陵在出战前就已经布置好了,他自己在前面与敌人进行肉搏战,后面的士兵则不停地向匈奴放箭,只见匈奴骑兵一个接一个地从马上掉了下来。这下匈奴人可乱了阵脚,慌忙向后逃窜。李陵乘胜追击,一下子就歼灭匈奴几千人。
匈奴的首领单于吓坏了,不知道为什么看起来数量那么少的汉军怎么就杀死了自己几千名勇士。为了对付李陵,单于居然又从其他地方调来5万骑兵,然后合兵一处,从左右两侧包抄汉军。李陵见匈奴的骑兵实在太多,只好边打边退,最后撤到了南方的一个山谷中。
这时的汉军损伤也很严重,很多士兵都身负箭伤,但是依然拼死作战。李陵动员全体士兵,连那些文员都参加了战斗,一口气歼灭了匈奴3000多人。之后,李陵又带着剩下的士兵从龙城旧道撤退,一直向东南方而去。单于气得哇哇乱叫,下令骑兵继续追赶。
几天后,李陵的部队退到了一个芦苇丛中。匈奴马上在上风的地方放火,想要烧死汉军。李陵识破了敌人的奸计,马上命令自己手下的士兵先把自己周围的芦苇点着。匈奴见火攻没有奏效,就继续堵截汉军,结果又被汉军杀死了几千人。
这天,汉军捉到了一个匈奴俘虏。李陵从俘虏口中得知,单于认为他们是汉朝的精兵,是汉武帝派来引诱匈奴进入边塞的诱饵,所以想要退兵。手下的大臣怕这样做会让别人耻笑,所以单于决定再进攻山谷一次,如果还不能取胜就退兵。
苏李泣别图轴 明 陈洪绶 绢本
此图源自汉史中苏武与李陵的故事。苏武出使匈奴后,匈奴王令降将李陵前去劝降,但遭苏武拒绝,李陵只得与其洒泪而别。画面中苏武持节斜视李陵,虽衣衫褴褛,但仍不失汉官气节。李陵身着胡服,佩胡刀,掩面而泣。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下诏改元,是为元封元年。
彩绘骑马俑 西汉
此群俑充分显示了汉军的威武阵容。
李陵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告诉士兵们再坚持几天就可以脱离危险了。可是,就在匈奴打算撤兵的时候,李陵的部队中却出现了一个叫管敢的“叛徒”。他因为受到都尉的欺辱,就跑去报告单于说:“李陵的部队现在是死撑,他们武器不多了,弓箭也用完了,更不会有什么援军。”
单于听后大喜,马上命令所有骑兵一起进攻,并且大喊:“李陵、韩延年赶快投降吧!”接着又派出很多骑兵截断了汉军的退路。李陵没办法,只好带领部下拼死抵抗,边打边往南面撤退。这场战争打得非常惨烈,李陵只剩下3000多士兵了,而且50万只箭已经射没了,用于搏斗的武器也都打丢了。没办法,李陵只好丢下辎重粮草,让士兵拿车上的辐条做武器与敌人作战。
最后,由于匈奴军队的攻势太猛,李陵只好带领手下退到了一个峡谷中。这下可犯了兵家大忌,为了彻底打垮汉军,单于亲自带领骑兵堵截住汉军的退路,并让其他人在峡谷上方往下扔巨石。汉军在峡谷里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所以死伤惨重。
到了晚上,李陵穿着便衣走出了大营,对侍从说:“你们谁也不许跟着我,我要一人前往匈奴的营地,非要把单于活捉回来不可。”很长时间过去了,李陵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军营,对其他人说:“形势已经不可能发生改变了,如今我们已经彻底失败了,恐怕都要死在这个地方。”
手下人听到李陵这么说,也都非常伤心。李陵擦了擦眼泪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怎么能就这样白白送掉性命呢?我们把所有的旗子全部砍倒,然后把财宝全部埋入地下,不给匈奴人留下一点东西。”
士兵们听后也都停止了哭泣,赶忙照着李陵的吩咐去做。接着,李陵又说:“如果再有几十支箭的话,我们就一定能够逃脱了。可是如今我们已经没有了武器,等到天亮的时候大家都是死路一条,还不如分头行动,说不定有谁能逃回长安,向皇上禀报一切!”
就这样,李陵发给每一位士兵一些干粮和一片冰,并和他们约定好在遮虏障(今内蒙额济纳旗境)会合。可是还没等他们出发,匈奴就开始了进攻,结果大多数人都被匈奴杀死,李陵无奈之下投降了匈奴。
当时,李陵手下有400多人逃回了长安,向汉武帝禀报了李陵投降的事情。汉武帝非常生气,并在第二年诛杀了李陵全家。就这样,李陵再也不能回到汉朝,再也不能回到家乡了。
李广利之死
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匈奴大举侵犯汉朝边境。于是,汉武帝派李广利带领7万大军攻打匈奴,保卫汉朝的领土。
大军出征之前,丞相刘屈氂亲自给他送行,并为他祭拜路神。走到渭桥的时候,李广利对刘屈氂说:“我这次恐怕要离开一段时间,希望您能尽早奏请皇上册立昌邑王为太子。只要昌邑王将来即位做了皇上,对你对我都有好处。那样的话,我们以后就没什么可忧虑的了。”
刘屈氂点点头,说:“将军放心,我自己心中有数,这件事我一定会抓紧办的。”
昌邑王刘贺是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所生,李广利当然希望自己的亲外甥能够被册封为太子。那么这件事又和刘屈氂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这李广利的女儿是刘屈氂的儿媳妇,也就是说他们两个人是亲家。因此,不管是李广利还是刘屈氂,都希望昌邑王能够做太子,当皇上。
历史关注
汉武帝初期,设立乐府官署,采集各地民歌,后称为“乐府诗”。
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当官的有几个在朝廷上没有敌人呢?内者令郭穰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向汉武帝告发,说:“陛下,丞相刘屈氂的夫人在暗地里诅咒皇上,希望皇上早日归天。同时丞相和贰师将军还在一起祭拜神灵,想让昌邑王做皇上。”
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马上命人进行调查。负责调查这件事的人回来禀报说一切属实,结果汉武帝就给他们定了个大逆不道的罪过。就在同年六月,汉武帝下令抓捕丞相刘屈氂,并把他装进囚车里游街示众,最后在长安的东市腰斩(古代死刑,把犯人从腰部斩断)。紧接着,刘屈氂的妻子和孩子也都在华阳街被斩首,他们的脑袋还被挂起来示众。李广利一家也好不到哪去,汉武帝命人把李广利的妻子和孩子也都抓了起来,不过并没有杀了他们。
远在前线的李广利听到消息后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他身边一个因为犯了法而从军避祸的幕僚胡亚夫说道:“将军,现在的形势您难道还不清楚吗?如今,您的妻子和孩子都被抓进监狱,您可千万不能轻易地回去啊!”
李广利伤心地说:“不回去?不回去我妻子和孩子全没命了!”
胡亚夫回答说:“将军糊涂啊!你想,如果你现在贸然地回去,哪怕有一点不合皇上的心意,也会招来杀身之祸啊!这不是自投罗网吗?那样的话您觉得还能够活着到达郅居水(今蒙古色楞格河)以北吗?那个时候,恐怕就是您想归降匈奴都是不可能的了。”
李广利虽然觉得胡亚夫的话有些道理,不过依然不想投降匈奴。他更加希望自己能够直接插入匈奴的腹地,然后漂漂亮亮地打一场胜仗,也许能使汉武帝回心转意。于是,李广利带领大军继续北进,直接来到了郅居水畔。
当到达那里的时候,匈奴军队已经撤离了。没办法,李广利只好命令护军将领带领2万骑兵渡过郅居水,并与匈奴的左贤王和左大将率领的2万骑兵展开了战斗。这场战斗整整打了一天,双方互有损伤。匈奴死伤的人数更多些,而且左大将也在战斗中被汉军杀死。不过,汉军的损失也不小,也有很多人丢掉了性命。
这时,汉军中的长史和决眭都尉渠侯密谋说:“这样下去可不行啊,要是再往里面走,我们都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啊!现在的贰师将军已经怀有叛逆之心了,他是想带领所有的士兵深入到最危险的地方,然后给自己捞上一笔功绩啊!我们必须想个办法,把他抓起来,也好保住所有人的命。”
不过,还没等他们行动,李广利就得知了消息。李广利知道后非常生气,马上命人把他们两个抓了起来,并且还把长史杀死。接着,李广利带领手下士兵退到了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这时,匈奴单于也得知汉军已经疲惫不堪的消息,就想一举打垮汉军。于是,单于亲自带领骑兵5万攻击汉军,结果双方都损失惨重。
·刺史制度·
西汉中期,中央统辖的郡国数量越来越多。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除了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13个州部: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刺史当时在国家的官制中地位并不高,但是在地方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2000石和王国相,也可以监督诸侯王;刺史权责虽重,但并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刺史制度的确立,加强了中央对于地方的监控。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91年,发生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江充陷害,起兵失败后自杀。
到了晚上,单于悄悄命人在汉军前进的道路上挖了一个很深很深的壕沟,接着又对汉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汉军由于准备不足,一下子就乱了阵脚,拼命逃跑。可跑到一半才发现,自己的退路早就被人家堵死了,现在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战死沙场;二是投降敌人。最后,李广利选择了第二条,向匈奴投降。
单于得到李广利后非常高兴,因为他早就听说李广利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为了让李广利死心塌地的呆在匈奴,单于还特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并且给他加官晋爵,官做得比卫律还高。
因为单于的过分宠爱,所以招来了卫律的嫉妒。有一次,单于的母亲生了病,卫律就趁机买通了巫医,让他陷害李广利。巫医对单于说:“我们的老单于在天上发怒了,他说为什么要如此重用这个屡次攻打我们的汉人呢?必须用他来祭祀我,我的怒火才会平息。”
就这样,单于听信了巫医的话,把李广利作为祭品捆在了柱子上。李广利这时才明白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
巫蛊之祸
汉武帝一直喜欢神仙方术。到了晚年,由于他体弱多病,变得更加疑神疑鬼。
汉武帝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有人告发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和阳石公主私通,并在暗地里诅咒汉武帝。汉武帝知道后非常生气,下令把所有涉案人员都抓了起来。第二年,公孙贺父子、诸邑公主、阳石公主以及卫青的儿子卫伉全都因为巫蛊案被处死。
当时,汉朝的国都已经被那些方士、巫师搞得乌烟瘴气,他们整天用一些旁门左道的邪术迷惑人们做出一些扰乱社会安定的事情。甚至一些女巫还趁机钻进汉朝的后宫,教那些后宫的夫人、美人等如何获得汉武帝的宠幸,如何躲避灾祸惩罚。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局部) 西汉
此图描绘了汉人心目中的神仙世界,体现了较为浓厚的天人合一观念。
汉武帝实在忍不下去了,就下令把这些人全部处死,当时涉及巫蛊案的巫师、后宫妃嫔、宫女以及大臣共有数百人之多。
一天,汉武帝在宫中午休,梦见有几千个木头人手中拿着棍棒想要打他。汉武帝从梦中惊醒,觉得身体很不舒服,精神也很恍惚。这时,与卫太子刘据有仇的小人江充对汉武帝说:“陛下,臣认为这些事情都是巫蛊作祟。如果陛下想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的话,就必须彻底消灭巫蛊。”
汉武帝同意了江充的建议,任命他为使者,全权负责调查巫蛊一案。他带领着胡人巫师到处挖掘埋在地下的木头人,还把那些用巫术害人的巫师全部抓了起来。为了做到“人赃俱获”,张充事先命人在地上洒上血,并且说这就是那些巫师害人的地方。如果那些巫师还是嘴硬不肯招认,那么就严加拷打,强迫他们承认。
从客观上讲,江充的做法也确实是起到了一定作用,除掉了很多害人的巫师。可是由于他为了完成使命不择手段,导致当时全国因为巫蛊案而死的人有数万之多。
江充知道汉武帝现在的疑心是越来越重,就叫胡人巫师对汉武帝说:“陛下,虽然现在其他地方的巫蛊已经被清除得差不多了,可是您身边还是有的啊!后宫中的巫蛊可以说对您的危害最大,您不把这些消灭掉的话,恐怕您的病永远都不会痊愈。”
历史关注
汉赋是汉代最主要的文学体裁,一般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汉武帝认为胡人巫师说得有道理,就派江充去后宫搜捕,还给他派了韩说、苏文等几名爪牙。江充心花怒发,知道自己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地顺利进行。他先是装模作样地搜索其他人的房间,最后才来到了他的目的地——皇后和太子的房间。
经过一番“严查”以后,江充在皇后和太子的房间狂妄地说:“真是想不到,后宫中木头人最多的地方居然是太子府,真是让人不能相信啊!还有,这些丝帛上都写满了字,都是一些大逆不道的内容。虽然是太子,但是我身负皇上的使命,也是不能纵容的。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禀报皇上。”
太子知道后非常害怕,就去找自己的老师石德商量。石德对太子说:“现在你就要大祸临头了!你没看见以前的公孙贺父子和两位公主的下场吗?不管怎么说,江充确实是从你的府中搜出了很多证据,虽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是巫师放的,可是却足以要了你的命啊!”
太子着急地说:“那……那您说怎么办?”
石德想了想说:“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太子假传皇上圣旨,然后把张充等人除掉。”
太子摇了摇头说:“我还是太子,怎么能够随便诛杀朝廷的大臣呢?不能这么做。”本来,太子想去甘泉宫向汉武帝请罪,可是江充却不同意,非要整死他。没办法,太子只好遵从石德的意见,把江充等人全抓了起来。太子对江充说:“你这个无耻小人,当初你害死赵国的国王父子,如今又到这里来害我们父子,不杀你不能平民愤。”于是,太子下令把江充杀死,并把那个胡人巫师烧死在上林苑。
为了彻底平息巫蛊之祸,太子决定调集皇家军队。可是,长安的官员和百姓不知道实情,纷纷传言说太子造反。这时,苏文也逃到汉武帝那里,告发太子谋反。起初,汉武帝并不相信,就派使者前去询问。可是这个使者胆小如鼠,没到长安就回来了,还说太子想杀他。结果汉武帝大怒,马上派丞相刘屈氂迎战太子。
刘屈氂的部队和太子的部队在长乐宫西门外相遇,双方激战了五天五夜,死伤共有数万人。当时,鲜血像水一样流进了街边的河沟,场景十分悲惨。由于兵力不足,太子很快就被刘屈氂打败了。最后,太子在湖县(在今河南灵宝县西)的一间茅屋内上吊自杀。
后来,汉武帝逐渐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非常后悔。于是,他把江充一家灭了族,还在宫中建立了一座思子宫,以寄托自己对儿子的思念。
霍光专权
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五柞宫驾崩。临终前,汉武帝把太子刘弗陵托付给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让他们3个负责帮助新国君处理国家大事。汉武帝死后不久,金日磾也病死了。就这样,朝中的大权逐渐落在了霍光和上官桀的手上。
本来,霍光和上官桀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两个还是儿女亲家,所以处理起朝廷大事来自然是同心协力。可是,由于汉武帝临终前把霍光立为首辅大臣,所以时间一长,霍光在朝廷中的权势渐渐地超过了上官桀。
为了在朝廷中安排自己的势力,上官桀父子几次向霍光推荐亲信入朝为官,但都没有得到允许。因此,上官桀父子开始怨恨霍光,并和他争权。此外,还有3个人非常怨恨霍光,那就是盖长公主、燕王刘旦以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就这样,这5个人合起伙来,串通一气,密谋除掉霍光。
霍光像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89年,汉武帝后悔征伐之事,下诏不复出兵,与民休息。
上林苑斗兽图
上林苑为皇家园林,是娱乐休闲场地。此图反映皇室的游乐活动。
首先行动的是燕王刘旦,他因为自己没能继承皇位而心中怨恨,就派孙纵之带着大量的金银珠宝来到长安,拉拢上官桀等人。于是,上官桀与孙纵之商量了一下,想出了一条“妙计”——他们伪造燕王的上书,打算在汉昭帝面前弹劾霍光。
这天,霍光有事不在朝中,上官桀等人见时机已到,马上给汉昭帝呈上了弹劾书,上面写着:“霍光仗着先帝赐给他的权利,做起事来目中无人。更加可恨的是,他出外校阅郎官和羽林军的时候,排场根本不像是一个臣子应该有的。霍光命人清道,驱赶道上的行人,而且还派太官预先为他准备好饮食。这一切简直就和皇帝一样啊!”
汉昭帝抬眼看了看上官桀等人,上官桀等人也偷眼看了一下汉昭帝,觉得他的脸色不太好,于是他们心中暗自偷笑,认为自己的计划快要成功了。汉昭帝没有说话,接着看那封弹劾书,上面又说:“霍光为人做事不公正,起用的人都是自己的亲信。当初,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了19年都没有投降,这是我大汉朝的忠臣啊!可等到苏武回朝后,霍光仅仅封他做了个典属国;而那个大将军长史杨敞,既没有多少功劳,也没有过人的本领,反而被任命为搜粟都尉,这简直太不公平了。”
汉昭帝看到这里,有些沉不出气了,就问上官桀他们:“这是燕王写的?”上官桀他们连忙说是。汉昭帝没再说什么,而是继续往下看:“霍光越来越不把皇上放在眼里,他擅自增选大将军府的校尉。这一切都表明霍光已经独揽了朝廷的大权,现在可以说是为所欲为。臣真担心,他以后会不会做出什么不利于朝廷的事!臣愿意交出燕王的印玺,然后来到您的身边,监督那些奸臣的行动,也好保我大汉江山永固。”
汉昭帝实在看不下去了,把弹劾书合上,什么也没说,就让上官桀等人回去了。上官桀心中没底,不知道汉昭帝是怎么想的。本来,他打算把这件事交给其他官员去处理,然后和其他人一起把霍光抓起来,撤销掉他所有的职位。可如今汉昭帝看完后却没有什么表示,所以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第二天清晨,霍光赶来上朝,听说这件事以后非常害怕,不敢贸然的进殿,而是在画室中停留。这时,汉昭帝就问大臣:“今天大将军怎么还没有来啊?他在什么地方?”
上官桀以为机会来了,就对汉昭帝说:“回禀陛下,因为燕王刘旦控告大将军有罪,所以他不敢贸然进殿!”
汉昭帝听后说:“胡说八道,让大将军进来!”
霍光听到皇上的召见以后,颤巍巍地来到殿前,然后脱下官帽,跪下来磕头请罪。汉昭帝看了看霍光,说道:“大将军不必这样,快快请起,把帽子戴上。朕知道,这弹劾奏章上写的所有内容都是假的,大将军并没有罪。”
历史关注
汉太学的教授称博士,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
霍光回答说:“多谢陛下对臣的信任,可是陛下您是怎么知道的?”
汉昭帝笑了笑说:“朕又不是小孩子,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大将军去广明校阅郎官是最近才发生的事,选调校尉也不过才10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燕王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一定是有人暗中捣鬼,想要害大将军。况且,就算大将军要谋反,也不需要选调什么校尉吧!”
满朝文武听后全都震惊了,因为这些话完全不像是从一个14岁的小孩子口中说出来的话。后来,汉昭帝命人调查这件事,发现当初呈递奏章的人果然全都跑了,于是汉昭帝下令抓紧追捕这些人,并且表示一定要严惩。
后来,上官桀又指示同党弹劾霍光,结果汉昭帝非常生气地说:“胡说八道,大将军是我汉朝的忠臣,怎么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呢?先帝当初把我托付给他,是对他的信任。今后谁再诬蔑大将军,朕一定重重惩治他!”
从那以后,上官桀等人再也不敢攻击霍光。
霍氏灭门
霍光专权以后,霍氏家族很多人也都跟着沾了光,开始掌握朝廷大权。到了后来,由于霍光的权势越来越大,霍氏家族的成员也变得越来越骄横跋扈,以至于霍光的妻子霍显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把已经怀孕的许皇后给毒死了。霍光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害怕,想要向皇帝自首,但又下不了狠心。最后,这件毒杀许皇后的案子,也就不了了之。
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在自己的府上。为了答谢霍光拥立自己做皇帝的大恩,汉宣帝册封霍山做了乐平侯,霍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也都跟着显贵。霍氏子孙越来越目中无人,在朝中的势力也越来越大。他们不把任何大臣放在眼里,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霍氏子孙的行为终于触怒了汉宣帝。
·征辟制、察举制·
征辟制,即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可以直接征召一些人才到自己的宫衙里做属僚。察举制,是由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选拔德才兼备者举荐给朝廷,经国家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征辟、察举制,对士家大族集团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后来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魏相做了汉朝的丞相,于是汉宣帝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汉宣帝把霍光的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调任为光禄勋,接着又把霍光的二女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调出长安,让他做了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太守。
几个月后,汉宣帝把霍光的姐夫给事中、光禄大夫张朔调任为蜀郡太守,又把霍光的孙女婿中郎将王汉调任为武威(今甘肃武威)太守。几天以后,汉宣帝又把霍光的大女婿长乐卫尉邓广汉调任为少府。这还不算完,汉宣帝紧接着又任命张安世做了卫将军,并且把两宫卫尉、城门以及北军的兵力全部调派给他。
为了显示自己的做法是“公平”的,汉宣帝任命霍禹做了大司马。可是霍禹这个大司马做得却没有一点意思。原来,汉宣帝虽然给了他官职,但却并没有给他实权。汉宣帝不仅不让他戴大官帽,而且还不颁给他印信、绶带。之后,汉宣帝又剥夺了其他霍氏子孙的兵权。
当时,霍氏子孙也感觉到事情不妙,他们看到自己的权势日益被削弱,心中十分不满。这天,霍显、霍禹、霍山和霍云在一起谈话,当说到霍家当前的状况时,几个人抱头痛哭,纷纷表示悲伤。哭过以后,霍山先说了话:“情况是越来越不容乐观了啊!如今朝廷中的大权已经全都掌握在丞相手里,当初大将军定制的法律已经全都废除,而且还经常宣扬大将军在世时的过失。”
其他人听到这也非常着急,纷纷表示不满。霍山又说:“不光这样,现在皇上还经常和那些穷酸的臭儒生们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这些都是以前大将军所不耻的啊!这些儒生多次给皇上上书,指责我们霍家,还有人上书说我们兄弟骄横跋扈,而且言辞十分激烈。”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60年,汉宣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
这时有人说:“那怎么办?皇上怎么说?”
霍山说:“那封上书被我压下了,可是后来上书的人变得越来越狡猾,都改成秘密奏章。现在皇上也越来越不信任我,所有奏章都是让中书令取走,根本不通过我这个尚书。其实,这都不是主要原因。最近我听民间传闻,说是我们霍氏毒死了许皇后,难道真有这回事?”
霍显听到这吓出了一身冷汗,赶忙把事情的真相都说了出来。霍家人听完后大吃一惊,说道:“原来这件事是真的啊!你太糊涂了,怎么不早点告诉我们呢?现在我们终于明白,皇上将霍家的女婿全都调离京师就是因为这件事。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事情败露,一定会遭到严惩的,现在该怎么办?”
俗话说“狗急跳墙”,已经被逼上绝路的霍家子孙忘记了祖先的训示,开始策划谋反的事情。后来,一个叫张赦的人给霍云的舅舅李竟献计,说不如让霍太夫人向上官皇后进言,先除掉掌握大权的魏相和许广汉,然后再把汉宣帝废了,另立一个新君。
·三堂会审·
中国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三堂会审”这一名词,以形容事态的严重性。其实,三堂会审又称三司会审,是中国古代三法司(三个司法有关单位)共同审理重大案件的制度。《商君书·定分》中载“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后世的“三法司”之称即源于此。汉代以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为三法司。唐代以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为三法司。明、清两代以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为三法司,遇有重大疑难案件,由三法司会同审理,以避免决策失误,也是古代法制民主的一种体现。
可是,还没等开始行动,汉宣帝就知道了这件事。于是,他下令把张赦交给廷尉处理,但并没有说要抓捕霍家的人。霍山知道这件事以后更加害怕,就对其他人说:“这并不是什么好事,皇上之所以不抓我们,完全是看在太后的面子上。现在已经出现了不好的苗头,恐怕时间一长就会爆发。到时候,我们霍氏一族恐怕都要被灭门啊!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我们应该马上采取行动。”
这天,霍山对家人说:“最近丞相擅自把祭祀宗庙用的羊羔、兔子和青蛙等东西减少,我们完全可以以此向他问罪。”
霍家人听后纷纷表示同意。接着,霍山等人又准备让上官太后设宴款待王媪、丞相、许广汉以及他们的亲信,然后假传太后的旨意杀掉他们。之后,他们再趁机废掉汉宣帝,立霍禹做皇帝。虽然他们的计划布置得很周详,但是还没有实施就被发现了。
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七月,霍云、霍山和范明友畏罪自杀;霍禹以及邓广汉等人被捕。最后,霍禹被判腰斩,霍显以及霍氏其他成员全被处死。此外,汉宣帝还把与霍氏联系密切的人全部诛杀。
班婕妤
婕妤,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汉朝对皇帝妃子的一种称呼。班婕妤是西汉后期汉成帝的一位妃子。
汉成帝是有名的好色皇帝。开始,他十分宠爱许皇后。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许皇后对他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于是汉成帝就开始宠爱班婕妤。不过,班婕妤是个非常通情达理,而且没有野心的女人,虽然得到了汉成帝的宠爱,但是她一点也不骄傲。
有一次,汉成帝到后宫的庭院中游玩。汉成帝提出要和班婕妤同乘一辆车,说那样才显得两个人关系亲密,才更能体会到游玩的乐趣。班婕妤听后摇了摇头说:“陛下,这件事万万不可!”
历史关注
汉武帝时,全国除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和弘农以外,还分为13个州部。
班婕妤辞辇图 南北朝 佚名
汉成帝很奇怪,就问班婕妤:“怎么?你觉得朕对你不够好?”
班婕妤摇了摇头说:“不是的,陛下!我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是也看到过很多古代的图画。在那些画里,凡是陪伴在圣贤的君主身旁的,都是些有本事的、忠君爱国的大臣,哪有什么宠妃啊?只有那些昏庸的君主才会这么做。我不懂什么国家大事,但我觉得您让我和您乘坐一辆车,就是和那些昏庸的君主一样,所以……”
汉成帝点了点头,称赞道:“好,说得好!班婕妤说得太好了!朕就听你的了!”于是,汉成帝没有再提乘车的事。
过了不久,这件事传到了太后的耳朵里,太后高兴地说:“这个班婕妤还真是不错,有她在皇上身边我就放心多了。古代虽然有樊姬,但今天我们汉朝也有班婕妤啊!”
班婕妤贤惠,通情达理,为了让汉成帝满意,班婕妤还特意把自己身边的侍从李平进献给了汉成帝。
不过,即使班婕妤做得很大度,但是汉成帝的好色程度却一点没有减轻。有一次,汉成帝微服出行,正好经过了阳阿公主的府邸,于是就进去坐了一会。这一坐可不要紧,把汉成帝的魂都丢在了阳阿公主家。
原来,阳阿公主家有一个舞女名叫赵飞燕,生得真可谓是国色天香。汉成帝见到她以后,简直是茶不思饭不想,最后实在受不了了,就让人传旨召赵飞燕进宫。之后,赵飞燕又向汉成帝推荐了自己的妹妹。汉成帝二话不说,马上也把她召进了宫。从这以后,赵飞燕姐妹开始把持后宫。
其实,早在赵飞燕姐妹刚入宫的时候就有人劝过汉成帝。当时,赵飞燕姐妹来见汉成帝,侍从们都被她俩的美貌吸引,赞不绝口。可是,站立在汉成帝身后的披香博士淖方成却说:“这哪是什么美女,这分明就是祸水啊!这两股祸水将来毕竟会灭掉我大汉朝的火啊(古人相信五行相克的说法,汉朝自认为属火)!”
当时汉成帝并没有相信淖方成的话,因为他已经完全被赵飞燕姐妹迷住了。可是,后来的事情却证明了淖方成的话是正确的。
赵飞燕姐妹虽然生得美若天仙,可是心肠却十分狠毒。她们得宠后,许皇后和班婕妤相继失宠。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赵飞燕姐妹开始了“夺权”斗争。她们向汉成帝进谗言,说许皇后和班婕妤因为失宠而产生怨恨,暗地里用各种妖术诅咒后宫的嫔妃,蛊惑皇帝。
鬼迷心窍的汉成帝相信了赵飞燕姐妹的话,废了许皇后,还把她赶出了后宫。许皇后被赶走了,下一个就轮到班婕妤了。在审问班婕妤的时候,班婕妤义正词严地回答说:“别拿死吓唬我,我从来就没有怕过。虽然我读书不多,但常听人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按照常理正道进行修行的人都还没有得到上天的赐福,那些妄想运用邪恶手段、妖术邪道来满足自己要求的人又怎么会有什么希望呢?我不知道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鬼神,即使有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如果那些鬼神明白事理,他们是绝对不会听从那些用来蛊惑皇上的诅咒的,可是如果那些鬼神不明白事理,那我向他们祈祷,请求他们保佑又有什么用呢?”
审讯的官员继续说:“那你为什么还要用妖术蛊惑皇上?”
班婕妤笑了笑说:“我什么时候说过我懂得妖术了,我刚才已经说过了,我不会把我自己的事情寄托在鬼神身上,那些用妖术诅咒的事,我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8年,王莽代替王根为大司马。
汉成帝知道这件事以后,认为班婕妤说得有道理,就下令赦免了她,而且还赐给了一百斤黄金。不过,通过这件事,班婕妤也看清了赵飞燕姐妹的嘴脸。她害怕如果在宫中住得时间过长,会被她们害死,就请求到长信宫去侍奉太后。汉成帝同意了她的请求。
王莽专权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驾崩,汉平帝即位,王太后开始临朝听政。这时,王太后招来了外戚新都侯王莽,让他帮助大司马董贤料理汉哀帝的丧事。
王莽是个城府非常深的人,野心也非常大。这次太后召他入宫办事,王莽觉得自己入朝主政的时机已经到了。就这样,王莽打着太后的旗号,和尚书串通一气,弹劾大司马董贤。结果,太皇太后(这时的王太后已经成为了太皇太后)马上罢免了董贤大司马的官位。董贤知道王莽不会轻易放过自己,只好自杀。
王莽见第一块绊脚石已经被除掉,非常高兴。这时,太皇太后又让公卿们推荐大司马的人选。王莽此时已经是成竹在胸,因为他以前当过大司马,而且自己是太皇太后的亲戚,这次又为皇家办事,所以大司马的人选应该是非他莫属。
果然,满朝文武都极力推荐王莽,只有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除外。何武和公孙禄的头脑是比较清醒的,他们知道,如果让王莽做大司马,很可能会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那样的话对整个国家都是很有危害的。因此,两个人商议了一下,就互相推举对方做大司马。
可是,什么人做大司马是太皇太后说了算。于是,太皇太后没有理他们两个,亲自任命王莽做了大司马。王莽如愿以偿的登上了大司马的位置后,开始了他的下一步计划。
王莽像
王莽首先要做的就是排除异己,在朝廷内安排自己的亲信。王莽“上奏”说,大司徒孔光是当世有名的儒家学者,而且还辅佐过三代君王,所以让他来处理国家大事最合适不过。接着,为了拉拢孔光,王莽又推荐孔光的女婿甄邯做了侍中和奉车都尉。
王莽又是怎么对待他的那些政敌呢?因为王莽这个人城府非常深,当他想要处置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并不是自己出面。他总是先给这个人罗织一系列罪名,不管是真是假全都算上,然后写好一份弹劾的草稿交给甄邯。接着,甄邯再把草稿交给孔光。同时,王莽总是会拿太皇太后的意思来要挟孔光。
这个孔光虽然学问很高,但做起事来却是胆小。他一直都非常惧怕王莽,所以对于王莽交代的事不敢不办。接下来,王莽再去找太皇太后,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这时的太皇太后对王莽已经是深信不疑了,所以全部准奏。第一个倒霉的当然是何武和公孙禄。王莽弹劾他们两个人串通一气,互相保举对方做大司马。结果,两人全部被免去了官职,何武还被送回了封国。
就这样,朝廷中那些依附归顺王莽的,给他拍马屁的人都得到了升迁,而那些耿直的、看不过王莽做法的人全都被赶出了朝廷。王莽的势力越来越大。到了后来,王莽想要做什么事根本不需要说,只要稍微暗示一下,他的党羽们就会向朝廷上奏。这时,王莽则会假惺惺地跪在地上,说自己如何如何无能,实在不能担当重任。太皇太后看了以后,认为王莽实在谦让,于是就“逼”着他接受。结果,王莽一方面达成了自己的心愿,另一方面又迷惑了太皇太后,也在下层人士当中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对此,汉平帝毫无办法,因为当时他只有9岁,太皇太后又临朝听政,所以大权渐渐地全都落到了大司马王莽的手上。当时,百官们的眼里根本没有皇上和太皇太后,只有这个外戚王莽。
历史关注
汉武帝时的13个州部: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
·王莽杀子求名·
王莽辞官在家时,他的小儿子意外杀死了一个奴婢。当时这在贵族之家当然算不了什么,但王莽却对他儿子说:“我一生克己奉公的清誉,岂能为你这不孝子毁于一旦?你自己做个了断吧。”他儿子吓得面色如土:“您就是把儿子送到官府,也不会判死刑啊,您难道真要杀子求名吗?”面对儿子哭泣哀求,王莽没多啰嗦,只是把剑扔在儿子面前。他儿子总算明白老子意思了,大喊一声:“儿成全父亲之名!”便举剑自刎了。
随着王莽权势地日益强盛,老臣孔光越来越感到恐惧。害怕自己有一天因为依附王莽而丢掉老命,所以就请求告老还乡。王莽不是傻子,他绝不会轻易放弃这个自己好不容易扶植起来的傀儡!为了不让孔光回家,王莽对太皇太后说:“陛下如今年纪还太小,极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教导他。既然孔光不愿意做官了,那就让他做陛下的老师吧!”太皇太后觉得王莽说的有道理,就封孔光做了太傅。就这样,孔光被王莽牢牢地拴住。
元始元年(公元1年),由于王莽“政绩突出”,太皇太后下旨,封王莽做太傅,参与辅政的事情,号称“安汉公”,并加封28000户。王莽得到消息后,表示愿意接受爵位,但是坚决不接受封赏。他装模作样地对太皇太后说:“臣实在不能接受封赏啊!现在百姓们还很贫穷,我怎么忍心接受这些东西呢?还是等百姓们富了以后再说吧!”
太皇太后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越发觉得王莽这个人是个可以完全信赖的人。后来,王莽又指使他的党羽向太皇太后进言,说太皇太后的年纪很大了,过去的规矩该改一改,像官吏的任免这种“小事”就不要亲自过问了,全都交给安汉公就可以了。太皇太后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就这样,王莽开始把持朝政,权力已经和皇帝没什么两样了。
王莽称帝
王莽专权以后,变得越来越飞扬跋扈。开始,他还对这种状况很满意,可是时间一长,他开始觉得这种“专权”的日子远不如自己当皇帝过瘾,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计划。
元始五年(公元5年),泉陵侯刘庆在王莽的示意下上书说:“当年周成王年幼,所以周公就开始行使摄政的权力。如今,我们的皇上比周成王还要年轻,所以应该让安汉公王莽代行天子的权力。”
满朝文武早就从王莽那里得到暗示,所以一个个都随声附和着说:“对对对,泉陵侯说得非常对,就应该按照他说得那么办。”
这时,坐在龙椅上的汉平帝听后,心里非常不是滋味。随着年龄的增长,汉平帝也越来越懂事了。王莽为了钳制汉平帝,强行把他的母亲卫后留在中山,不让他们母子相见。汉平帝一直以来对这件事非常不满,心中开始怨恨王莽。
其实,王莽这时也察觉出汉平帝对自己的不满。为了彻底扫除这个障碍,王莽在那一年腊日这天,借着给汉平帝进献椒酒的机会,在酒里下了慢性毒药。最后,年轻的汉平帝就这样白白地送掉了性命。汉平帝死了,太皇太后马上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册立新国君的事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王莽极力反对在汉宣帝的曾孙中挑选,而是非要在汉宣帝的玄孙中挑选。
正当太皇太后被册立新国君的事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前辉光谢嚣突然上奏说,武功县(今陕西武功县)有人禀报,说是当地在打井的时候挖出一块白色的石头,上面刻有“告安汉侯莽为皇帝”8个朱红的大字。
太皇太后看完了谢嚣的奏折,非常生气地说:“全都是一派胡言,这是欺骗天下的行为,怎么能够相信呢?”
中国大事记
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曰新,次年改元为始建国。
这时,太保王舜也在旁边煽风点火,说不如就满足了王莽的条件。太皇太后虽然心里不愿意,可是这时自己已经拿王莽完全没办法,所以也就只好答应。不过,当时王莽还没有明目张胆地称帝,所以太皇太后只是下诏说让他像周公一样,代理皇帝行使摄政权。
可是,王莽哪肯善罢甘休。他示意大臣们上书,要求让自己登上皇位,穿上天子的衣服,像真正的皇帝那样行使摄政的权力。太皇太后没办法,也只好又同意了他的要求。就这样,王莽已经成了半个皇帝了。
居摄元年(公元6年),王莽册立了汉宣帝玄孙刘婴为皇太子,号称为孺子。王莽宣称,卦象上已经显示得非常清楚,这个刘婴是最适合做皇室继承人的人选。其实,哪里有什么卦象,王莽这么做完全是因为刘婴才两岁,对他来说最有利。
初始元年(公元8年),在王莽的帮助下,各地纷纷出现了“符瑞”,而且这些符瑞全表示一个意思:那就是让王莽做皇帝。王莽对待这些符瑞的态度非常“宽容”,不管是真是假,一概接受。经过一系列的准备,王莽认为时机已经完全成熟了,自己是时候正式登基做皇上了。于是,他先是把各种符瑞交给太皇太后看,然后又派安阳侯王舜去劝说,让她把皇帝的玉玺交出来。
王舜见到太皇太后后,还没提御玺的事,就被她狠狠骂了一顿,太皇太后说:“我真是看走眼了,亏我当初还那么信任你!你们父子都是我汉家的臣子,也蒙受我汉家的恩德。如今,你们不但不为国家社稷担忧,反而帮助他人谋夺汉朝的江山。你的这种做法简直让所有人不耻,天下人都不会原谅你们的做法。”
大司马印章 西汉
王舜被太皇太后说得满脸羞愧,站在那里半天没说一句话。太皇太后越说越气,骂道:“今天你们不就是想要册立新的皇帝吗?那么你们完全可以再刻一个玉玺,何必要这个不祥的亡国玉玺呢?我是一个老寡妇,本来就是快死的人了,现在就让我和玉玺一起下葬吧!”
太皇太后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身边的很多人也都跟着掉泪。王舜这时也觉得很悲伤,就对太皇太后说:“可是王莽非要玉玺,我又能怎么办呢?”
最后,太皇太后冷静地想了想,知道现在这玉玺是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没办法,她只好听从了王莽的吩咐。这下可把王莽乐坏了,马上在未央宫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庆祝自己就要登上天子的位置。紧接着,王莽宣布放废除汉朝,建立新的朝代,并且还废除了太皇太后的尊号,改封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正月初一,王莽正式登基,并封孺子做了安定公,允许他穿自己的衣服,使用自己的历法。册书宣读完以后,王莽拉着孺子的手说:“当初周公也是摄政,可最后把政权还给了周成王。其实,我也十分想那么做啊!但是上天命令我必须代替你,我真为不能把政权交给你而伤心啊!”
就这样,王莽正式灭了刘氏的江山,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龚胜死节
王莽当上皇帝以后,开始大肆收买人心,起用那些比较有威望的人。王莽知道,老臣龚胜在朝廷中口碑非常好,于是他派使者带着诏书、官印来到龚胜的住处,希望能够请他“出山”。
早在王莽当皇上以前,龚胜就一直称病在家。使者到达龚胜的家乡后,马上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了王莽任命龚胜做师友祭酒的事情。接着,使者又找来了彭城的(龚胜的老家)郡太守、县令、县丞、郡县的三老、所有下属的官员以及在县乡中有头有脸的士绅、儒生等共1000多人,带着他们一起到龚胜的府邸送诏书。
历史关注
汉代以廷尉、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为三法司。
使者认为,这么多人劳师动众地请你龚胜一个人,你不会不给面子吧?况且,这是封你龚胜做官,是很多人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你龚胜不会这么不识抬举吧?因此,当大队人马来到龚胜府邸时,使者并没有“屈尊”进入龚府,而是站在门口等着龚胜迎接。
可是使者想错了,这个龚胜就是不给面子,就是“不识抬举”。龚胜派家人出来对使者说,自己病得太严重,没法出来迎接。使者碰了一鼻子灰,心里非常不高兴。可是皇上交给的任务还是要完成的啊!没办法,使者只好忍气吞声,自己捧着诏书来见龚胜。
这一见可不要紧,把个使者吓了一跳。原来,龚胜这老头儿真是病得不轻。只见龚胜有气无力地躺在榻上,身上的官服好像很长时间没洗了。再看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而且也是很长时间没清洗的样子。
使者先是假惺惺地问候了一番,然后就把皇帝的诏书、官印以及随带来的马车一同给了龚胜,然后笑嘻嘻地说:“先生,皇上一直在朝廷中挂念您呢!现在圣明的新王朝建立了,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老先生您啊!您看,朝廷正在用人的时候,您怎么也要出来主持大局吧!”
龚胜装作没听见,把头扭在一边。使者继续说:“先生,如今朝廷的制度还没有建立,很多大事也没有处理,就是等待您出山主持朝政啊!皇上有很多事情要请教您,想听听您准备实施哪些措施治理国家,也好使新建立的国家太平昌盛啊!”
龚胜听到这,抬了抬眼皮,有气无力地说:“劳烦使者回去禀报皇上,就说老朽愚昧,不能担当这么重的任务。况且,老朽年纪大了,身体又非常不好,实在是无能为力啊!还是请你回去禀报,就说我实在不能答应这件事。”
使者说:“老先生说得是哪的话啊?您一定可以去的,没问题,您看……”说着,就把官印系在了龚胜的身上。龚胜一看,赶忙又摘了下来,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使者一见老头这么固执,只好灰溜溜地回到了朝廷。
王莽一见使者自己回来,赶忙问道:“龚胜呢?是不是没请来?”
“这……”使者刚想实话实说,突然眼珠一转,说道:“陛下,其实龚胜很愿意过来。不过现在正是夏天,天气太热了,而且龚胜又有病在身,所以他说打算等到天气凉快一点的时候再过来。”
王莽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知道是使者怕受责罚编的瞎话,于是就同意了龚胜的“要求”。使者一见暂时蒙混过去了,长出了一口气。接着,他每隔五天就和郡太守一起去看望龚胜,希望他能早日答应入朝做官。
为了能使龚胜出山,使者还对龚胜的儿子和学生高晖说:“你们说这龚老先生也真是的,朝廷这次是真心真意地请他入朝为官,而且是用封侯的礼仪来对待他,这是多大的光荣啊!就算是龚先生身染重病,可是也应该先移到官舍去居住啊!那样的话,才是向朝廷表示他确实有进京做官的诚意啊!可是现在呢?他的做法有点不太合适吧!再说,如果龚先生做了官,也可以为你们这些子孙后代留下不小的产业啊!”
·号角·
古代军旅中使用的号角是用兽角做成的,故称角,它是东汉时由边地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由于它发声高亢凌厉,在战场上用于发号施令或振气壮威,后来角也用于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随着角被广泛使用,制角材料也改用轻易获得的竹木、皮革、铜角、螺角等。其型号长短大小有别,以适应不同需要。
元明以后,竹木、皮革制作的角消失,铜角广泛使用,到清末新军创建,洋式军号盛行,角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中国大事记
公元17年,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聚众起义,他们隐蔽在绿林山中,因而被称为“绿林军”。
高晖等人把使者的话转告给了龚胜。龚胜知道,不管自己怎么推辞,王莽恐怕都不会放过自己。于是,他把高晖等人叫到自己的跟前,对他们说:“我龚胜虽然不才,但也知道什么叫做道德廉耻。我接受了汉王朝的厚恩,不管怎么作都无法报答。从道义上讲,我一个将死的人怎么可以再去侍奉另一个君王呢?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我有什么脸面去见地下的故主啊?”
接着,龚胜又开始吩咐他们为自己准备后事,说道:“我为官一直清廉,所以死后也不能奢侈。记住,我死后穿的衣服只要能包住身体就行了,棺材只要能放得下我就可以了。还有,不要给我种什么松柏、建什么祠堂,这些都是没用的东西啊!”
14天后,龚胜绝食而死,终年79岁。
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当上皇帝以后,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法令。
新法令非常琐碎而且还很苛刻,百姓们一不小心就会触犯并受到惩罚。为了“遵守”新的法令条文,百姓们根本顾不上种地耕田,很多田地都荒芜了。此外,新法中规定的徭役也非常繁重,很多人对新法都非常不满。
在王莽推行新法的那几年,各地的蝗灾、旱灾接连发生,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再加上地方官办事不力,各种案件都积压待审。各地的监狱中虽然关押了很多犯人,但却总是不能结案。
另一方面,各地的官吏借着推行新法的机会,采用苛刻残暴的手段欺压百姓,借助新法中的相关禁令侵吞百姓的财产。在当时,即使那些有钱人都不能保证自己的财产不被剥夺,更不用说是那些无权无势的穷人了。最后,百姓们终于忍受不了,纷纷起来反抗。
为了逃避官府的抓捕,“强盗们”都以高山大泽等地势险要的地方为根据地,对抗官府的军队。各地的官吏只知道欺负百姓,对那些起来反抗的强盗却没有一点办法。没办法,为了不被朝廷责罚,各地的官员只好隐瞒事实。这样一来,盗贼的数量越来越多,天下也越来越乱。
当初,临淮人瓜田仪带人攻下了会稽郡的长州(今江苏苏州西南)。后来,琅玡(今山东胶县南琅玡台西北)人吕母又聚集了几千人,杀死了海曲县(今山东省日照市)的县宰,然后一起逃到海上做起了海盗。由于百姓生活太悲惨,所以很多有人都去投奔他们,于是吕母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最后达到了上万人之多。荆州地区也不太平,当地发生了饥荒,百姓们都逃到了山野沼泽,在那里靠挖野菜为生。这些人拉帮结伙,互相攻击,都想抢夺各自的地盘。
在各地的盗贼中,有两支队伍的力量比较强大。其中一支被称为绿林军,另一支则被称为赤眉军。
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新市人(今湖北京山东北)王匡和王凤兄弟因为处理事情非常公平,被大家推选为首领。当时,这两个人手下只有几百人。后来,很多逃亡在外的人都慕名投奔了他们。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以绿林深山作为基地,攻打附近的村落。因此,人们把他们叫做绿林军。
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邪人樊崇又在莒城(今山东莒县)聚集百姓起兵反抗,当时也只有100多人。后来,附近的盗贼都知道樊崇很勇猛,就全部跑去归附他。后来,樊崇手下的士兵也有几万人。王莽知道这件事以后,赶忙派使者发动附近郡县和封国的队伍去剿灭他们,但是一直没能取胜。
玉虎队全出图 版画
这是一幅表现王莽年间,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军传奇故事的版画。
历史关注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
绿林、赤眉、铜马起义示意图
后来,王莽又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带领大军攻打樊崇的军队。樊崇听说王匡和廉丹带军前来攻打,怕自己手下的士兵在和王莽军队作战的时候因混淆而伤了自己人,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让手下士兵把朱砂涂在眉毛上。这样一来,樊崇手下的士兵就成了红眉毛,从那以后,樊崇的士兵就被称为赤眉军。
其实,王莽早就知道这些情况。当初,为了能够消灭绿林军,王莽曾经派使者前去招安。可谁知绿林军,不肯接受朝廷的招降。没办法,使者只好回去照实禀报。
这下可把王莽气坏了,他大骂绿林军不识抬举,还问使者他们为什么不肯接受招安。使者回答说:“起初,他们倒是同意了。不过这些人解散之后,没过多长时间又聚集在一起了。我就去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说现在的法令既繁多又严苛,小心谨慎地过日子都有可能触犯。百姓们整日里辛勤劳动,得到的那些东西还不够交赋税呢。即便不去干活,不随便出门,也说不定哪天就因为邻居犯罪而被连坐入狱。同时,官吏们趁机压榨,百姓们实在没有活路了,所以……”
还没等使者把话说完,王莽就拍案而起,大骂说:“这群贱民,太不识抬举了!你没完成朕的使命,免去你一切职务。”
从那以后,一些势利小人摸透了王莽的心思,总是在他面前说一些诸如盗贼该死,盗贼是乌合之众、长久不了的话。就这样,王莽被蒙蔽了。
昆阳大捷
王莽称帝后引起天下大乱,各地纷纷起义讨伐王莽。为了平息各地的叛乱,王莽派出大批兵马四处征讨,其中大将严尤和陈茂负责消灭刘秀兄弟建立的更始政权。
由于作战不利,严尤和陈茂被刘秀兄弟打得落花流水。王莽得到消息后,急得坐卧不安,马上派遣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前去助阵。王莽召集了足足有43万人,王邑和王寻带领人马,一路上大造声势,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地杀向了崤山以东的昆阳城(今河南叶县)。
中国大事记
公元22年,南阳的豪族刘、刘秀兄弟为了恢复汉室,率领七八千人发动起义。
昆阳之战示意图
此时,守卫昆阳城的汉军早就得到了消息,将领们见到王邑和王寻的兵力太多,一个个吓得全都跑回了城里,不敢出来。当时,汉更始帝刘玄正带兵攻打宛城,昆阳城内的汉军仅剩下八九千人。
刘秀见手下的将领都开始担心,而且还想分散到各个地方去,就对他们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如今我们昆阳城内兵少,粮食也不充足,而城外的敌军力量又那么强大,你们认为逃跑是最好的选择吗?”
将领们平时就瞧不起刘秀,这时见他这么说,都顶撞道:“那刘将军有什么高见呢?”
刘秀继续说:“现在如果我们合力拼死抵抗敌军,也许还会立下功劳。可是如果全都逃跑,恐怕我们这八九千人一个也活不了。一旦昆阳城被敌人占领,我们汉军就会在一天之内被人家消灭。现在正是生死存亡的时候,你们不考虑同心协力,共举大事,反而在这里思念什么老婆孩子,成何体统?”
刘秀的话激怒了将领们,他们大声说:“刘将军,说话太难听了吧!”
刘秀看了看他们,笑着起身离去。正在这时,负责侦查的骑兵回来禀报,说:“报告将军,敌人大军已经杀到城北,人数众多,看不见尽头。”
将领们一个个都非常惊慌,相互议论说:“现在没别的办法了,只有再去请刘将军给咱们出主意了。”于是,刘秀就为将领们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将领们这才发现,原来刘秀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一个个连忙点头称是。最后,刘秀决定,让大部分人马留守昆阳,自己和五威将军李轶带领13名骑兵趁夜溜出昆阳城搬救兵。
在刘秀他们商量对策的时候,王莽的军队也在商量如何攻城。严尤劝王邑,让他转道攻打刘玄的部队,逼迫昆阳城的汉军投降。可是王邑好大喜功,非要直接打下昆阳城不可,没有采纳严尤的建议。
刘秀带人到达了定陵(今河南郾城西)、郾县(今河南郾城南),在那里调派各个营部的军队。可是,当地的将领们都贪恋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士兵留守在那里。刘秀看到这种状况非常生气,对他们说:“你们真是目光短浅。如果我们打败了敌人,将会得到比你们现在多出几万倍的财宝,而且还可以建功立业,成就大事。可是,如果我们被敌人打败,恐怕连命都没有了,要那些财宝还有什么用呢?”
将领们觉得刘秀说得有道理,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带上所有的人马跟随刘秀出发。刘秀便带领步兵和骑兵1000多人做先头部队,来到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了阵势。王邑和王寻一见汉军的援兵赶到了,连忙派出几千人应战。
这时的刘秀眼睛都红了,他大吼一声,率先冲向敌人,一连砍死几十个敌人。将领们一个个惊得合不上嘴说:“真看不出来,刘将军一向胆小怕事,平时见到弱小的敌军吓得不敢出战,怎么今天看到强敌反而勇猛了呢?”
旁边一个人也说:“是啊!既然这样,我们怎么能落后呢?让我们一同协助刘将军。”
历史关注
我国是最早对太阳黑子活动进行记载的国家,西汉时就有记载。
就这样,刘秀带领手下的士兵向前进兵。作战就是这样,将领的士气直接关系到整个军队的士气。一会儿的工夫,王莽的军队已经被杀得七零八落,死伤足有1000多人。汉军越战越勇,没有一个不以一当百的。紧接着,刘秀又带领3000敢死队,直接杀向王莽大军的主力。
王邑和王寻非常轻视汉军,亲自带领1万多人迎战,并且命令其他人不得擅自行动。王邑和王寻怎么是刘秀的对手。只见汉军一个个奋勇杀敌,把敌军杀得落花流水。最后,汉军取得了重大胜利,王寻在战斗中被杀。
经过昆阳一战,刘秀兄弟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地方的英雄好汉都起兵反抗,并且使用汉军的年号,等待刘秀兄弟的命令。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刘秀出身于南阳豪族地主集团,是西汉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刘秀鼻梁高耸,额角隆起,性格勤勉,政治资本雄厚,具有敏锐的政治才能和丰富的军事韬略。
自从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刘秀兄弟时常愤愤不平,心怀光复汉朝的志向。他们没有经营家产,反而变卖家产用来结交天下的英雄豪杰。绿林、赤眉大起义爆发后,刘秀和他的兄长刘一起打着“复兴高祖之业”的旗号,这时的绿林军已经发展到好几万人,但队伍没有统一的指挥。将士们认为队伍壮大了,必须有个威望高的首领来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认为一定要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才符合正统。
绿林军里有这么多姓刘的,该由谁来当首领呢?舂陵兵觉得刘无论是威信还是能力都是数一数二的,推选这样的人来担当首领最合适不过了。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将领因为害怕刘的威武严明,担心他的势力太大,坚持要立懦弱的刘玄做皇帝。虽然各个英雄豪杰感到失望,心里很不服气,但也没办法,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刘玄被推选为皇帝后,恢复了汉朝的国号,改年号为“更始”,从此绿林军又称汉军。汉军虽然表面上归刘玄统领,实际上他手下的各个将领都有各自的封号和势力,刘和刘秀兄弟也不例外。
后来,起义军内部发生内讧,新市兵、平林兵的旧将领因为刘和刘秀兄弟名声越来越大,秘密建议刘玄除掉他俩。刘玄借口刘违抗命令,将刘杀了。
刘秀听到哥哥刘被杀,知道刘玄必定怀疑到自己了,说不定下一个被杀的就是自己,于是立刻赶到宛城向刘玄赔罪。当别人向他表示哀悼时,他不谈论私事,只是一味地责备自己;当有人问起他昆阳大战的情形时,他也一点不居功,说全是将士们的功劳;他更不敢为哥哥披麻戴孝,照常吃饭, 照常喝酒,还要有说有笑,装成高兴的样子。
·东汉募兵制·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改革兵制,中央禁军多采取招募,地方郡县不设常备军,废除都试制度。遇到战事,临时招募士卒组成军队,将原来的西汉时期的征兵制改为募兵制。
募兵制是当有战事时,以雇佣的形式招募士卒的一种兵役制度,最早形成于战国时代,比如魏国的“武卒”。西汉时也曾招募一些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勇士组成精锐部队,但是不带有普遍性。东汉募兵的来源主要有农民、商人和少数民族。主要方法有使用钱财、免除赋役和强抓壮丁等。由于募兵是临时招募的士兵,缺乏军事训练,战斗力很差,导致“是以每战常负,王旅不振”。募兵制的盛行,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使一批农民长期脱离土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应募者对将领有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演变为私人部队,造成地方势力膨胀,成为军阀割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大事记
公元23年,更始帝迁都洛阳,刘秀被派到河北,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
光武帝涉水图 明 仇英
刘秀忍辱负重,终于麻痹了刘玄,再次取得他的信任。刘玄不但没有杀掉刘秀,反而对刘秀感到愧疚。为了补偿杀害刘的过失,刘玄让刘秀担任破虏大将军,并封他为武信侯。后来,长安攻下来了,王莽也被杀了。刘玄到了洛阳又给了刘秀少数兵马,让他到河北去招抚黄河以北的各个郡县。
为了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势力,刘秀树立了复兴汉室的旗帜,取得了许多怀念西汉的仁人志士的拥护。他考察官吏政绩,根据能力的大小或任用或罢免,废除王莽时期的一些苛刻法令,释放一些囚犯。一面消灭了一些割据势力,一面镇压河北各路农民起义军。不久,差不多整个黄河以北的地区全被刘秀占领了。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县北)自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光武帝。他改年号为建武元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玄掌握政权后,认为自己的江山已经坐定,开始腐败起来。他整天待在皇宫里喝酒,荒废政事,还滥封官爵,引起了许多将领的强烈不满。不满更始政权的赤眉军别树一帜,与以绿林军为主体的更始政权相抗衡。赤眉军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月攻入长安,推翻了更始政权。
赤眉军的首领樊崇一定要找个姓刘的人做皇帝,于是硬把一个15岁的放牛娃刘盆子立为皇帝,据说刘盆子跟西汉皇族的血缘最近。
赤眉军声势浩大地打进了长安,可是富商和地主趁机囤积粮食,几十万将士的口粮发生了困难。
樊崇只好带着好几十万人马离开长安向西撤退,但是到哪里都解决不了粮食供应的问题。到了天水一带,樊崇又遭到地主豪强的拦击,只好率军返回重新控制了长安。
由于粮食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赤眉军再度陷入饥饿,并被豪强武装夹击,不久又被迫放弃长安,引兵东归。
汉光武帝刘秀一听说赤眉军向东转移,马上派冯异率军向西进发,追击赤眉军,同时沿路收罗了许多投降的盗贼。冯异在华阴追上赤眉军,两军对峙了60多天,交战10次均以赤眉军失败告终,赤眉军陆续有5000多人投降了冯异。
赤眉军的残余部队向东逃往宜阳,刘秀亲自率领大军严阵以待。赤眉军突然遇到威武的大军,早就吓得不知所措,纷纷束手就擒。
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镇压了赤眉农民军后,削平各地方割据武装势力、统一全国就提到议事日程之上了。
刘秀平定陇西
在平定关东以前,光武帝刘秀采取了“联陇制蜀、西和东攻”的作战策略,确定了先攻打关东、再进攻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在平定关东时,隗嚣一直帮助东汉,多次打败公孙述的军队,阻止了公孙述向北发展的势力,解除了西边的忧患,使刘秀能够集中力量平定关东地区。
历史关注
汉代的屯田分军屯与民屯两种。军屯为利用士兵,民屯为迁移民众充实边疆。
陇西地区连接巴蜀,靠近关中,隗嚣10万多军队占据了甘肃陇西地区。对刘秀完成东汉的统一威胁极大。关东割据势力被平定之后,刘秀随即准备向西平定陇西。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四月,刘秀前往长安,派遣耿弇、盖延等7位将军从陇西进攻陇蜀,隗嚣于是起兵叛变。他命王元防守陇坻,砍伐树木,堵塞道路,阻止刘秀的大军。两军交战,东汉将领们大败,各自率兵逃下陇山。隗嚣急速追赶,幸亏东汉将军马武挑选精锐骑兵断后,杀敌数千人,各路军队才得以返回。
东汉大军败退陇山后,刘秀重整旗鼓,派冯异率军镇守洵邑。冯异还没有到达洵邑时,隗嚣乘胜派王元、行巡率领而2万余人下陇山,令行巡夺取洵邑。冯异率领大军日夜赶路,趁他们没有防备抢先占据洵邑,祭遵也在肝县打败王元的军队。北地郡豪强首领也都背叛隗嚣,投降了东汉。
刘秀命令冯异继续进军义渠,平定了北地郡、上郡和安定郡。
当时割据河西的窦融已经归附刘秀,受命进攻金城,击破隗嚣的羌族强何封等部落。这样隗嚣腹背受敌。
隗嚣手下的大将马援也在隗嚣反汉时归附汉朝。刘秀派马援前往游说隗嚣的将领高峻、任禹等人以及羌族的首领,为他们分析利害得失,以此来离间瓦解隗嚣的部属。
隗嚣见败局暂时难以挽回,于是向刘秀上书表示投降,企图以此作为缓兵之计,但刘秀已看穿他的欺骗术,没有接受他的投降。没办法,隗嚣又派使者向公孙述称臣。公孙述接受了隗嚣的投降,将他封为朔宁王,让他派军队作为自己的援助。隗嚣率领3万人马侵犯安定,又另派部队进攻肝县,企图夺取关中。但是隗嚣的出兵都不能取胜,最后只好返回。
汉光武帝建武七年(公元31年)春,刘秀派来歙率领2000多人抄小路绕道偷袭略阳县,斩杀了隗嚣的守将金梁。隗嚣闻讯大惊,说:“刘秀的军队怎么这么神速?”刘秀听说略阳已经被攻取了,高兴地说:“略阳可是隗嚣的心脏地带,略阳攻取了,那么其他的地方就像分解肢体一样容易了。”
吴汉等将领为了邀功请赏,都争相追击隗嚣。但刘秀认为隗嚣失去了可依靠的战略要地,心里一定很害怕,势必会出动所有的军队前来进攻,企图夺回略阳。在对方士气高涨的时候交成,一定很难战胜他们。不如等敌军围攻城市疲惫困顿的时候再进军。于是,刘秀把吴汉等将领全都追回来了。
正像刘秀预料到的,隗嚣果然亲自率领几万大军重重包围了略阳,大有一口气吞下略阳的气势。为了围攻略阳,隗嚣还派几员大将分别守住各个关隘。公孙述也派出军队前来协助隗嚣。他们挖山筑堤、放水灌城,企图逼迫来歙投降。来歙和部众们誓与略阳城共存亡。箭射完了,他们就拆掉房屋把里面的木头取出来作为兵器。由于来歙和将士们誓死坚守,隗嚣动用了全部的精锐部队,好几个月都没有将略阳城攻下,隗嚣的部下不免都有些气馁。
云台二十八将图(版画)
永平中,汉明帝追感前世功臣,乃命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后来又加上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为三十二人,故又有云台三十二将之说,他们都是当年追随刘秀打天下的功臣。
中国大事记
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亲征割据陇右的隗嚣。
刘秀觉得征伐隗嚣的时机到了,于是决定亲自率军进攻。光禄勋汝南人郭宪劝阻说:“如今东部地区才刚刚平定,陛下不能远征。”于是他拦住刘秀的战车,拔出佩刀,砍断引车前行的皮带。但刘秀执意向西进军,一直走到漆县。这时,将领们都认为皇帝的军队不宜深入险恶的地方。刘秀拿不定主意,征求马援的意见。马援认为隗嚣的军队已经快要土崩瓦解了,一旦进军,必定会击溃他们。接着,马援又用谷粒堆成各种各样的地势,分析双方的形势,清晰地展示出大军进攻的路线,刘秀惊喜地说:“敌人的情况我都清楚了!”第二天一大早,刘秀就发动大军抵达高平县第一城。
这时,窦融也率领步骑兵几万人、辎重车5000多辆和刘秀的大军会合。于是,联军分成几路上陇山,牛邯投降。接着隗嚣的13位大将以及他所属的16个县、部众10余万人全部归降,略阳县解围。隗嚣率领残余部队逃奔西城,汉军占领天水郡。
次年,刘秀派遣来歙率领冯异、寇恂等人西征,消灭隗嚣的残余势力。
汉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汉军相继攻破高平第一城、落门,王元只身逃奔公孙述,隗纯等人投降。这场战争,持续了4年,陇西终于平定了。
“强项令”董宣
东汉初年,出了个远近闻名的“强项令”(即硬脖子,意思是不向强权屈服)董宣。他刚直不阿,秉公执法,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就连汉光武帝都非常信任他。
当时,京都洛阳住着许多皇亲国戚和大官僚,成了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由于东汉刚刚建立,社会治安还不够稳定,再加上京城里聚居着皇亲国戚、功臣显贵,一个小小的洛阳令,怎么敢去管制他们?于是这些皇亲国戚常常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横行街市,无恶不作。董宣担任洛阳令后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如何处理湖阳公主的家奴行凶杀人的案件。
君车出行图 汉
这个湖阳公主可是光武帝刘秀的嫡亲姐姐。她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姐姐,豢养着一批凶狠的家奴,在京城里作威作福,为非作歹,横行无忌。
一天,湖阳公主的一个家奴大白天公然在街上杀了人,董宣立即下令逮捕他。那个狡猾的家伙赶紧躲进湖阳公主家里,董宣手下的人不敢贸然跑到公主的府邸里去搜捕。董宣知道以后很生气,心想:“我就不相信了,难道你这个恶奴就天天躲在里面,一辈子不出来?”于是,董宣派人时刻监视湖阳公主的住宅,下令只要那个杀人犯一出来,就立刻逮住他。
这个恶奴在公主家待了好几天,也没有听到这个新县令有什么动向,心想这个县令也是害怕公主的势力,不敢把他怎么样。
不久公主要出门,恶奴也跟着公主的车马队伍走,在大街上被董宣派出去的人发现。派出去监视的小吏立即回来向董宣报告,说那个杀人犯跟着公主的车马队伍走在大街上,实在无法下手。董宣急忙带人赶到夏兰亭将公主的车马拦住。湖阳公主坐在车上,看到一个小小的县令居然敢拦自己的道,简直是太放肆了!她气愤地问道:“你是什么人?竟敢拦我的车驾?你不要命了吗!”
董宣很有礼貌地上前施礼,解释说:“我是洛阳令董宣,您身边的一个奴仆几天前在大街上杀了人,我现在就是要把他绳之于法,请公主把杀人犯交给我们处置!”
历史关注
三纲五常是汉代政治道德、社会道德、家庭道德及个人道德的总概括。
湖阳公主一听董宣当众要抓自己的人,顿时火冒三丈:“你有几个脑袋,敢拦住我的车马抓人?你的胆子也太大了吧?”
可是,她万万没有料到,眼前这位小小的洛阳令竟然怒发冲冠,双目圆睁,猛地从腰中拔出利剑向地上一划,厉声叱责她身为皇亲竟公然袒护杀人犯,目无国法。湖阳公主一下子被镇住了,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董宣义正词严地接着说:“就是王子犯了法,也得与老百姓一样受到法律的制裁,何况是你的一个家奴呢?我身为洛阳父母官,决不允许任何罪犯逍遥法外!”董宣一声喝令,恶奴顿时人头落地,把湖阳公主吓得目瞪口呆。
身为皇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哪里受得了这种委屈。她觉得自己蒙受了奇耻大辱,气得脸色发紫,浑身打颤。其实,丢了个奴仆,她倒不痛心,可是在这洛阳城的大街上当着这么多人丢面子,她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
湖阳公主二话不说,立即掉转车头,直奔皇宫而去。
湖阳公主一见到刘秀就委屈得哭哭啼啼,刘秀见姐姐这么伤心,忙问是怎么回事。湖阳公主好久才止住了哭声,数落董宣不把自己放在眼里,非让刘秀杀了董宣替她出了这口恶气不可。光武帝听了不禁大怒,心想:董宣对自己的姐姐如此无礼,分明就是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想到这,刘秀便不分青红皂白,厉声喝道:“快把那个董宣捉来,我今天非杀了他不可!”
董宣被带上殿后,对光武帝叩头说:“请允许我先说一句话,再让我死吧!”光武帝非常恼怒,说:“你还有什么话说?”
董宣十分严肃地说:“托陛下的圣明,才使汉王朝重新兴盛起来。没想到您今天不但要纵容一个家奴滥杀无辜,残害百姓,还要杀掉严格执法的官吏。您带头破坏国家的法纪,以后还怎么治理国家?我也不等您用棍子将我打死,还是让我自己去死吧!”说着,便一头向旁边的柱子上撞去,顿时血流满面。
光武帝不是一个昏君,他被董宣的凛然正气深深地折服了。他又惊又悔又惭又喜:惊的是董宣是如此刚正不阿,悔的是自己不该一时冲动,惭愧的是自己不辨是非,喜的是自己的手下有这么忠心的官员。此时,刘秀先前心里的怒气早已一扫而光,下令身边的人赶紧将董宣扶住,给他包扎好伤口,并免去董宣的罪。
但当着公主的面,也得给公主留点面子,于是刘秀和气地对董宣说:“今天的事情就到此为止,你就给公主磕头赔个不是吧。”
董宣不服从,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错,我不会磕头!”
光武帝只好让两个小太监强行把董宣搀扶到公主面前磕头谢罪。两个小太监照办,可是董宣的脖子硬得怎么也按不下去。
湖阳公主见董宣死不肯向自己赔礼道歉,顿时觉得颜面扫地,冷笑着对光武帝说:“文叔(刘秀字),你当年是老百姓的时候,还常常把逃亡的罪犯藏在家里,官府都不敢把你怎么样。如今您当了皇帝,难道一个小小的洛阳县令都制服不了了吗?”
·沙盘的使用·
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亲征割据陇右的隗嚣。汉军行至漆县(今陕西彬县),不少将领认为前方情况不明,地势险要,胜负难料,不宜进军。刘秀也犹豫不决,是战是退,难下决心。这时,大将马援进见,指出“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他命人取些米来,在光武帝面前堆成山谷沟壑的之状,然后指点山川形势,标示各军进退往来的道路,“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对战局分析得也很透彻。刘秀大喜,说“如在吾目中矣”(《后汉书·马援传》),遂决意进军。汉军势如破竹,很快消灭了隗嚣。其中马援“堆米为山”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军事沙盘,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在战争中使用沙盘,能够使战场上双方的形势一目了然,为指挥者提供了形象直观的信息。
中国大事记
公元39年,光武帝遣吴汉率马成、马武等北击匈奴。
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跟当老百姓可不一样呀。正因为我是一国之君,才更应该秉公执法,以身作则,要不然还怎么治理国家呢?”
光武帝转过脸赞叹地对董宣说:“好个强项令,快起来吧!”
光武帝非常欣赏董宣执法如山、不畏强权的牛劲儿。为了对他嘉奖和鼓励,也为了给其他官员树立一个榜样,刘秀专门派人给董宣送去了30万赏钱。董宣又把这笔赏钱都分给了手下的官吏和衙役。
自从洛阳城里有了“强项令”董宣,洛阳城的社会秩序大为改观。洛阳城里的豪强、官僚和皇亲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为所欲为了。
退功臣,抑外戚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四月,吴汉平定西蜀,班师回朝。光武帝大规模犒劳将士,给予功臣高官厚禄,更改封号、增加封邑的有三百六十五人,又分封外戚、恩泽侯四十五人。其余各功臣按不同等级各有赏赐,对已经去世或战死沙场的功臣的子孙进行了提拔,有的甚至还分封了他的旁系亲属或庶出子孙。
经历了长期战争的光武帝,厌倦了戎马生涯,深知长期战争,国家经济十分萧条,人民饱经战乱之苦,想休养生息,因此,不准在没有紧急军情时谈论军队战争之事。有一次,皇太子向光武帝问起有关攻战的问题,光武帝回答说:“以前卫灵公向孔子请教战阵的问题,孔子没有回答,这也不是你所应该知道的事。”邓禹、贾复等知道光武帝想停止争战,注重文治,不愿让功臣聚集在京城,遂退职回家。同时光武也想保全功臣爵禄,担心这些功臣担任职事官会因此而失去爵邑,就罢除了左右将军等武职。交上大将军、将军印绶归家的有耿弇等人,光武帝都加以空衔,让他们可以参与朝会。
邓禹为人修养较好,敦厚,有十三个儿子,且都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邓禹平时注重整顿门风,教养子孙,他所制订的许多家法门规为后世所效法,在经济上除了食用封邑,不再从事其他盈利性的生产。
光武帝虽然剥夺了功臣的军政大权,但对功臣还称得上关心爱护,恩赏备至。对于功臣的小过失往往能原谅和赦免;对于远方进贡的物品,他常遍赐功臣列侯;同时还经常告诫功臣要珍重自爱,不要以身试法。
对刘秀这种安置功臣的办法,王夫之评论说:“光武帝没有让功臣出任要职,诸将不做非分之想,光武帝的用意是深远的。自古以来,这种关系能处理得这样好,也只有东汉。”
外戚干政的问题自刘邦建汉以来始终没有解决,以致出现了西汉末年的外戚专权、王莽篡汉。刘秀重建汉政权后,为防止外戚专权再现,对后族、外戚干政进行了严密地防范,外戚一律不得封侯。如冯衍小时候就有奇才,九岁时就能背出很多诗,二十岁时就因知识渊博而小有名气。王莽时,虽多有举荐,冯衍都拒绝了。建武六年(公元30年),冯衍上书,建议光武帝采取注重文治、奖励功臣、安抚边境等一系列的措施,深得光武帝的赏识。后因外戚阴识、阴就也很看重冯衍,冯衍也就与他们结交。光武帝把外戚宾客抓起来绳之以法,借此打击外戚私交宾客。冯衍虽经光武帝下诏赦免,但也终不得用。光武帝名义上是打击宾客,但实际是在警告、震慑外戚不要有非分之想,所以,外戚在光武帝时都谦退以求自保。建武九年(公元33年),光武帝想要封阴兴,阴兴极力推辞说:“臣蒙陛下恩泽至厚,家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刘秀对阴兴的这一举动感到十分高兴:“嘉兴之让,不夺其志。”事后,对于阴兴为何如此谦退,他说:“夫外戚之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主,娶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光武帝的计划就是这样,既鼓励他们谦退,更不愿外戚势力增长,正因如此,在光武帝时代,外戚“皆奉遵绳墨,无党势之名。至或乘牛车齐于编人”。
历史关注
西汉时,筑龙首渠,发明井渠法,创造地下渠道。
许多诸侯王在光武帝建国之初得到分封,但和西汉初年的诸侯王相比,东汉的诸侯王的领地小了很多,大多只有一个郡。同时,这些诸侯王,只有食封权,而无治民权。尽管如此,鉴于七国之乱,光武帝约束限制了各诸侯王的势力。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光武帝重申了汉武帝的“阿附蕃王法”,严禁诸侯王私交宾客。但过了不长时间,沛王纠集宾客谋杀仇人,事后,光武帝将许多王侯宾客坐以刑罚,被处死的有千人之多。所以三国时的诸葛恪说:“自光武帝以来,诸王都很有节制,唯得自娱宫内,不得临民于与政事,其与交通,皆有重禁。”
·太尉和尚书台·
东汉建立后,对中央军事机构进行了一些改革。
一是太尉的职权增强。东汉时,太尉仍是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但它的职权比西汉有所扩大:太尉的职权超过了司徒、司空,在三公中的地位最尊;太尉的属官增加,领有24人:东曹、西曹、户曹、法曹、兵曹、仓曹、奏曹、辞曹、尉曹、贼曹、决曹、金曹等;太尉有时也可以统领中央实权机构尚书台。
二是尚书台成为实际军事权力机构。尚书在秦和西汉时只是少府的属官,职责是传达殿中诏令。汉武帝时职权有所扩大,开始代替皇帝裁决和下达章奏。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扩充为尚书台,规定其“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成为了一个实权机构,“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位卑而权重。尚书台因参与国防、战略等重大决策,所以成为事实上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
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这句豪言壮语,出自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口,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军人在它的激励之下舍身赴死、为国捐躯。伏波将军马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令人敬佩的一代名将。在两汉交替之际,马援以他杰出的将才为这副壮丽的历史画卷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虽然马援是历史上的一代名将,但是他开始读书的时候已经12岁了。当时有个叫朱勃的人经常去他家里,朱勃与马援年龄差不多,但是人家小小年纪就能背诵《诗经》、《书经》,言谈举止温文尔雅,所以马援总觉得自惭形秽,非常自卑。
他的哥哥马况察觉到后,就勉励他说:“朱勃只是比你早熟,总有一天你会远远超过他的。”马况果然慧眼识珠,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朱勃还不到20岁,便当上了县令。可是等到马援做了将军并封侯的时候,朱勃的官位仍然是一个小小的县令。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马援由于家庭贫困,不得不辞别哥哥外出独自闯荡天下。临行前,哥哥马况对马援说:“你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真正的能工巧匠不会轻易把还没有完全雕琢好的玉石拿给别人看。你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干你想干的事吧,千万不要有什么牵挂。”
马援远离家乡,到北地种田放牧。他常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在穷困的时候意志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加雄壮。”后来,马援放牧发了财,拥有几千头牲畜,几万斛粮食。可是他又叹息道:“财富是用来赈济那些需要它的人,不然的话人就成守财奴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全部的家产慷慨地分送给了亲友和老朋友。
后来,王莽篡夺了汉家的江山,西汉覆亡。随后,各地都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很多豪强也趁机割据,希望将来能够夺得天下。
当时有三股势力最为强大,他们都极力想拉拢马援。其中割据陇西的隗嚣是他的同乡,对他言听计从,占据蜀中的公孙述则是他的同学,待他殷勤无比,许诺封他为王。后来,马援见到了刘秀,虽然二人是初次见面,但是刘秀却像老朋友一样笑着去迎接他,没有一点架子,这一点让马援非常感动。马援说:“乱世中,自称帝王的人不计其数。可是只有您恢弘大度,有帝王的威严。”此时,马援就有了投靠刘秀的意向。
中国大事记
公元43年,刘秀废皇太子刘强为东海王,立刘阳为皇太子,改名刘庄。
东汉“伏波将军章”
刘秀于公元41年封马援为伏波将军。
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隗嚣割据一方,准备背叛东汉独立。马援深知隗嚣不是刘秀对手,几次写信劝告,但是隗嚣根本不理会。马援于是上书刘秀,指出剿灭隗嚣的作战方案,正式投靠刘秀。同时,他还用米堆成山谷地势,展示大军进攻的路线,给刘秀一一讲解,十分清楚明白。刘秀高兴地说:“敌人的情况,我都已经掌握了,这场仗是必胜无疑了。”果然,在马援的暗中帮助下,刘秀平定了隗嚣的叛乱。
在征讨边境少数民族时,马援也同样以卓著战绩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马援担任陇西太守时,先后多次击退羌族的侵犯,平定了陇西。打败羌人后,马援便安置流民、开沟挖渠,鼓励耕作,发展生产。
平定了陇西后,南方交趾又有出现叛乱,并且有脱离东汉的危险,汉光武帝又派马援前去征讨。经过2年征战,马援斩杀数千叛军。之后,他又继续追击叛军的残余部队,斩杀5000多人,交趾地区全部平定。战争结束后,马援仍旧采用当地原有的制度来治理南越人,此后数年南越人民一直沿用马援的政策。
一般的开国元勋在功成名就之后,就开始享受天伦之乐,但是马援并不这么想。马援征讨交趾胜利班师回朝时,大家都去迎接他,劝他安度晚年,好好享受生活。可是马援仍然为国家的稳定担忧,说:“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疆,我应该出兵讨伐他们。”接着又说:“男子汉应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还,怎么能够贪图安逸,老死在家里呢?”
当时,武陵蛮族人趁火打劫,进攻临沅(今湖南常德)。马援率军到达临乡,老将军虎威犹存,斩杀蛮兵2000多人。当大军到达下隽时,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以进入蛮界:一条路近但地势险恶,另一条路平坦但是运输路线太长。马援的副将耿舒主张走平坦的道路进攻,但作为老将的马援求胜心切,坚持走险路。双方相持不下时,朝廷下令采取马援的建议。当时天气酷热,很多士兵患瘟疫而死。马援虽然也被传染,但仍然蹒跚着查看敌情,士兵们都被他感动得落泪。马援因年老体衰,没能逃过这场灾难,一代名将从此陨落。
马援死后,他的副将耿舒将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马援,上书抨击马援,认为马援因军事决策失误导致这次战役失败。曾经与马援结缘的虎贲中郎将梁松也趁机诬陷马援。刘秀大怒,立刻收回马援的新息侯印信。马援的妻子、儿女感到非常害怕,不敢将他的灵柩运回老家安葬,只是匆匆地葬在城西。马援生前的老朋友,也没有一个人敢来吊唁,葬礼显得非常冷清。
·百戏·
百戏是汉朝对音乐、舞蹈、杂技、魔术、角抵戏等表演艺术的统称,起源于民间,是由古老的原始宗教仪式发展而来,秦朝时开始传入宫廷。西汉时,在汉武帝的倡导下,百戏盛极一时。到了东汉,无论是宫廷中的庆典,还是民间节日,尤其是庄园内的宴乐聚会,都少不了百戏表演助兴。百戏表演时往往数百人同台演出,载歌载舞,场面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