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故事(彩图精装)
- 文若愚
- 1715字
- 2020-06-24 17:30:59
周纪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约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历经275年左右。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他一些诸侯立周平王为天子,平王将京都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从周朝开始,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井田制”是周朝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贵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农业仍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
周王朝建立以后,仍不断用兵,常和荆楚、鬼方、狁、东夷、淮夷等邻邦发生战争,互有胜负,但更多的则是与邻邦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
赵魏韩三家分晋
晋国自晋文公之后,国君的权力日渐衰落,晋国的大权掌握在智、赵、魏、韩四大家族的手中,尤以智家势力最大。当初,智宣子打算立智瑶做继承人。智果得到消息后就劝他说:“我觉得立智瑶不是最好的选择,不如改立智宵。虽然智瑶有很多方面超过了一般人,但是他却有一个方面是致命的缺点。”
智宣子听到后问:“那你说说看,智瑶有什么致命的缺点?”
智果回答说:“智瑶虽然很聪明,但是做起事来却不仁不义。如果让他继承爵位的话,恐怕我们智氏就要灭亡了啊!”
智宣子听后不以为然,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
智宣子死后,智瑶成为智家的族长,并掌握了晋国的大权,称为智襄子,而晋国也开始走向衰亡。
这个智瑶果然像智果说的那样,虽然具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但是却专横跋扈,残暴无道。有一天,智瑶找来了大夫韩康子和魏桓子,与他们一起在蓝台喝酒。酒席宴间,智瑶不但戏弄了韩康子,而且还侮辱了他的家臣段规。
三家分晋示意图
智瑶又提出让韩康子把地割让给他,韩康子听后本来不愿给,可是段规却说:“先不要着急,我们不如答应他的条件。这个智瑶既贪婪又凶狠,如果我们不给他,他一定会派兵讨伐我们的,以我们的实力,肯定会战败。”
韩康子觉得段规说得有道理,就把一块非常好的地给了智瑶。这下智瑶尝到了甜头,紧接着又向魏桓子要地。这魏桓子本来也不想给,可是他手下的谋士任章劝他说:“智瑶现在无故向自己的大夫索要土地,一定会招来很多人的怨恨。不过,现在还不是和他硬拼的时候,不如答应他的要求,助长他的骄横气焰。这样一来,智氏恐怕就离灭亡的时间不远了。”
魏桓子觉得任章说得有理,也给了智瑶很好的一块地。于是,智瑶又向赵襄子索要土地。
赵襄子说什么也不答应智瑶的要求。智瑶还从来没被人拒绝过,一气之下就联合韩魏两家的军队一起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一看形势危急,就按照他已故父亲的指示,投靠了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的尹铎。
智瑶一看赵襄子跑了,马上带兵包围了晋阳。为了逼死赵襄子,智瑶命人引水灌淹晋阳,大水很快就淹没了整个晋阳城。即使是这样,晋阳城内的百姓也没有一丝要投降的意思。智瑶趾高气扬地坐在车上,冷笑了几声,说道:“原来,一场大水也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啊!”听到这些话,韩康子偷偷地用胳膊碰了一下魏桓子,魏桓子也用脚偷偷地踩了一下韩康子,两人都明白什么意思,就谎称要去引水淹城,纷纷退了出去。
郗疵觉得事情不对,就对智瑶说:“主公,我看这两个人一定会谋反的。”智瑶奇怪地问他:“哦?你怎么知道的?你凭什么这么说?”
郗疵回答说:“我是从他们的表现判断出来的!你想,他们两家和我们一起攻打赵氏,眼看赵氏就要灭亡,他们马上就能分到赵国的土地,可为什么还愁眉不展呢?我觉得,他们一定是有所顾虑,想要谋反。”
历史关注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成于春秋时期。
第二天,智瑶把郗疵的话一五一十地全都告诉了韩康子和魏桓子。两人听后吓出了一身冷汗,赶忙辩解说:“不不!这个家伙其实是在为赵襄子办事啊!他想挑拨我们之间的关系,使我们不能攻下赵氏。您想,我们难道放着赵家的土地不要,却偏偏去谋划什么不可能成功的事吗?”
智瑶觉得有道理,就放他们两个走了。这时,郗疵也走了进来,就问智瑶:“您是不是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了?”
智瑶说:“是啊,你怎么又知道了?”
郗疵回答说:“我刚才看他们二人神色慌张,不敢看我。可见,这两个人已经知道我揭穿了他们的阴谋啊!”
可是,这时的智瑶已经完全听不进劝告了,反而把郗疵派去出使齐国。后来,赵襄子和韩康子、魏桓子联合起来,用水淹的办法打败了智瑶。最后,他们将智瑶和他的族人全部杀死,只留下了辅氏。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被周天子封为诸侯,晋国遂亡。
·木铎·
商周时期,政府组织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多的行政人员。政府需要传达政令时,便由一种叫做遒人的政府官员到民间走街串巷传达,同时官员也顺便采采民风,因此这种官员可谓是兼具上令下达和下情上达两个功能,是政府与社会的直接连接者。
木铎是遒人巡行各地随身所带的器具,是一种带木柄的金属铃铛,类似于走街串巷的小贩所拿的拨浪鼓。遒人正是用这个东西将大家召集起来发布政令。因此,木铎经常象征了王道。后来,孔子周游列国时,一个卫国的小地方官因为被孔子的个人魅力所折服,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将孔子比做上天的代表。从此,木铎便也象征天道。
豫让刺杀赵襄子
豫让,春秋时期晋国人。他曾经侍奉过晋国的大夫范氏和中行氏,但没有得到重用。后来,他又投靠在大夫智氏的门下。智瑶很赏识他的才华,非常器重他,所以豫让对智瑶感激不尽。
韩、魏、赵三家消灭了智氏以后,赵襄子为了出口恶气,就把智瑶的人头砍了下来,并且用漆把他的头骨装饰了一下,制成饮酒用的器皿。每次赵襄子与大夫们饮宴时,都会用这个仇人头骨做成的酒杯。
逃亡在外的豫让听到智瑶被杀的消息后,十分伤心,后来又听说赵襄子居然用智瑶的头骨做酒器饮酒作乐,更是恨得牙根痒痒。豫让心中暗自发誓,一定要杀了赵襄子,好为智瑶报仇。可是,赵襄子是什么人啊?前呼后应,一呼百应,一个小小的刺客想凭自己的力量刺杀他,简直是做梦!豫让冥思苦想,最后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这天,一个奴隶打扮的人出现在了赵襄子的宫门口。来人声称自己因为犯了罪,被判罚到这里来做苦役。还说自己不怕脏,不怕累,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愿意干。赵襄子见他挺可怜的,就把他留了下来,让他每天负责为自己整理、清扫和维修厕所。
其实,这个人就是豫让。为了能够接近赵襄子,豫让变卖了所有的家产,然后怀揣着匕首来到了赵襄子的宫中。豫让是个沉得住气的人,时机不成熟,他是不会动手的。因此,虽然他在赵襄子宫中潜伏了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被发现。
这天,赵襄子去厕所,突然觉得心神不宁。赵襄子马上意识到,这是预示有什么不祥的事情要发生。于是,他下令自己的卫士四处搜索,看看有没有可疑的人。不一会儿,卫兵们就把正在外面粉刷墙壁的豫让抓了过来,报告说:“禀报大王,从这个人身上搜出一把匕首。”
赵襄子看了看匕首,又看了看豫让,问道:“你是何人?为什么要谋刺我?我与你有什么仇恨?”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以吴起善于用兵,能得军心,任命其为西河守,以对抗秦、韩。
豫让知道这次被抓后,自己是难逃一死,于是就大声说道:“呸!你这个背叛故主的小人,我是智瑶的家臣,今天就是想要杀了你,为主人报仇。”
旁边的大臣们一听,全都气得哇哇乱叫,纷纷表示一定要杀了豫让。赵襄子想了想,就说:“你的精神我很佩服,我决定不杀你!”
这下连豫让都被搞糊涂了,他不知道赵襄子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赵襄子看了看左右的大臣,对他们说:“智瑶残暴无道,最终被我和韩、魏两家消灭。智瑶死了,他的三族也被消灭的差不多了,可以说他现在已经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了。但是,眼前这个人明知道这样,还要为他的主人报仇,这难道不是一位难得的义士吗?我怎么忍心杀害他呢?算了,我以后自己多加小心就是了!”于是,赵襄子就命人放了豫让。
·周礼·
周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将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的各种宗法封建制度合法化、礼仪化,以便平衡权利的分配制度。
周代的社会道德规范统称为“礼”,在举行礼仪活动时,常常歌舞相伴。相传西周的礼乐是由周公制定的。周公对以前的礼乐进行了加工和改造,就成为“周礼”。
周礼分为五礼:吉礼,用于各种祭祀活动;凶礼,用于丧葬和哀吊各种灾祸;宾礼,用于诸侯朝见天子;军礼,用于军事和相关的领域;嘉礼,用于各种吉庆的活动,包括饮食、婚冠、宴享、贺庆等。在《仪礼》中记载的具体的礼仪,则有士冠礼、士婚礼、乡饮酒礼、燕礼、聘礼、士丧礼等,名目极为繁细。
周代的礼乐主要通行于士和士以上的贵族阶层,用以约束贵族的行为,明确他们之间的尊卑关系。对于下层人民而言,则以刑罚治之,礼乐是不适用的,所以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不过,豫让对赵襄子的大度并不领情,他还要继续刺杀他。这次,豫让考虑到赵襄子已经知道自己的容貌和身世,就用漆涂满了全身,弄得浑身上下生满了癞疮,有的地方还流着脓水。接着,他又生吞火炭,把自己的嗓子弄哑。这样一来,当初相貌堂堂的豫让就变成了一个丑陋不堪的丑八怪。
为了检验自己这招是不是管用,豫让又装成乞丐,每天都在大街上乞讨。结果,没有一个人认出他来,就连他的妻子也不例外。豫让觉得很满意,认为自己已经可以蒙骗过任何人了。一天,豫让像往常一样在大街上乞讨,突然他以前的一个朋友认出了他。这位朋友见他把自己折磨成这个样子,非常伤心,流着眼泪对他说:“豫让啊豫让,你这又是何苦呢?凭借你的才华,如果去投奔赵襄子,一定可以得到他的宠信。时间一长,他会慢慢放松对你的警惕。到那时,你再找机会刺杀他,不是易如反掌的事吗?可是你……你干吗要把自己的身体摧残成这个样子呢?你把自己搞得这么痛苦,却还想什么阴谋刺杀,这不是更加困难了吗?”
豫让摇了摇头说:“我的做法你是不会理解的。如果说我放弃原则,去投奔赵襄子,做赵氏的家臣,那么,当我以后找机会杀掉他的时候,我就不是替故主报仇,而是变成一个怀有二心的小人了,那样我还怎么称自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我知道,我现在做的这些事情是极其困难和痛苦的,可是我必须这样做,因为我要让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凡是对主人怀有二心的人,都应该感到非常地惭愧。”
见他已经下定了决心,朋友无奈地摇摇头走开了。
这天,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躲在桥下伺机行动。可是,连老天都在帮赵襄子。当赵襄子的马车经过桥上时,拉车的马突然受了惊吓。赵襄子觉得一定有什么问题,就让手下的士兵四处搜查。结果可想而知,豫让又被赵襄子抓了起来。
历史关注
相传甘德著有《天文星占》、石申著有《天文》,合称《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这次,赵襄子知道豫让是铁了心要杀自己,所以就命人把他杀了。
名将吴起
吴起是卫国人,出生于贵族之家,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家境已经没落了。
吴起喜欢兵法,曾经拜曾子为师,学习治国之道,后来到鲁国做官。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国国君想任命吴起为将军,但是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所以鲁国国君对他还是有些怀疑。吴起一心想当上将军,一展自己平生所学。他得知鲁穆公对自己有所怀疑,就回到家,杀了自己的妻子,并砍下妻子的头,拿给鲁穆公,以此表明自己的心迹。鲁穆公一见,非常感动,就任命吴起做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吴起果然不负鲁穆公的重托,率领鲁国军队,大胜齐军。
鲁国有的人非常嫉妒吴起,就暗中诋毁他说:“吴起从不相信别人,而且非常残忍狠毒。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的黄金足足有几千两,他把这些钱都用来去外面买官,但是到最后却什么也没得到,还花完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和吴起同乡的人笑话他,说他没什么出息,他就拔剑把几十个嘲笑自己的人都给杀了。他杀人以后,就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不顾自己年迈母亲的死活,离开了家乡。他和他的母亲告别的时候,咬着自己的胳膊发誓说:‘我吴起要是当不上国相客卿,就绝不回卫国。’于是到了鲁国,拜孔子的弟子曾参为师学习儒术。不久,同乡的人来告诉吴起,说他母亲故去,但是他为了做官,竟然不回去奔丧。曾参知道后,认为他一点儿也不孝顺,非常瞧不起他,甚至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被老师开除后,就去学习兵法,后来在国君的朝中做官。国君怀疑他,吴起就杀了自己的妻子,向国君表明自己的心迹,希望能够得到将军的职位。鲁国是一个小国,如果任用一个会打仗的将军,就会被其他国家误认为我们鲁国很有野心,那样的话对鲁国十分不利。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国君要是重用吴起的话,就等于得罪卫国。”鲁穆公听到流言,就慢慢地对吴起有所猜疑,逐渐疏远了吴起。
吴起像
吴起被鲁穆公疏远以后,没有办法,只能去其他国家发展。他听说魏文侯非常贤明,觉得不如去投奔他。吴起就前往魏国,表示自己愿意在魏国效力。魏文侯也听人说起吴起有才能,想委以重任,但对吴起了解不多。为搞明真实情况,他问大臣李克:“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李克回答说:“大王,虽然吴起这个人贪恋财物而且喜欢女色,但是讲起带兵打仗,那他可真的是一位英雄,连齐国的司马穰苴也很难比得上。”魏文侯听了以后,马上任命吴起为大将军,并且让他率领军队与秦军作战。吴起带领魏国军队西征,击败秦军,夺取了秦国五座城池。
吴起担任将军带兵打仗的时候,总是和士兵们一起同甘共苦。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睡觉的时候不铺垫子,行军的时候也不坐车骑马,还亲自背着行李和干粮。吴起还十分爱护士兵。有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一个毒疮,吴起就亲自给这个士兵吸出疮里面的毒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情后,就嚎啕大哭。别人知道了,觉得很奇怪,就问她说:“你的儿子在部队里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他身上长了个毒疮,吴起将军却亲自给他吸疮里的毒,你应该为你儿子感到高兴和骄傲才是啊,怎么还哭得那么伤心呢?”那个士兵的母亲回答说:“不是像你说的那样。以前他父亲也在吴起将军手下当兵,身上也长了个毒疮,吴起将军亲自替他父亲吸出了疮里面的毒。他父亲为报答吴起将军,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不顾生死,最后战死在战场上。现在吴起将军又亲自给我儿子吸出毒疮里面的毒,他肯定也会像他父亲那样,舍生忘死地报答吴起将军啊。我不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战死,也不知道他会战死在哪里,所以才放声痛哭。”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86年,田和将齐康公赶到海上,只给其一城为祀,田氏遂有齐国。
魏文侯因为吴起非常善于用兵打仗,对人公正公平,在部队得到所有将军和士兵们的信任和爱戴,于是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郡守,来抗拒秦国和韩国对魏国的进攻。
魏文侯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当了国君,这就是魏武侯。有一天,魏武侯带领大臣们乘坐大船,沿黄河顺流而下。船行在黄河中央,魏武侯站在船头,看着黄河宏大磅礴的气势,感慨颇多,便回过头来对吴起说:“你看这大山,这大河,多么壮观、多么险要啊!真是我们魏国的珍宝啊!”他满以为吴起会赞同,没想到吴起却讲出下面一番大道理来:“君王,成就大业依靠的是国君的仁慈和美德,而不是靠山川的险要。古代三苗氏凶暴好杀,不修德行,不讲信义,他们拥有洞庭湖和彭蠡湖,想凭借这些险要的地势阻挡大禹,最后怎么样,不还是被提倡仁德的夏朝灭亡了吗?夏朝的最后一个王夏桀,不施仁政,残暴昏庸,致使民心离散。再看看他的领土,西有滔滔黄河,东靠高大的泰山与华山,南边是高峻的伊阙山,北面是艰难曲折的羊肠坂,这些地方足够险要吧,但仍然不能阻挡商汤的进攻,最后被商朝灭掉,整个国家也被商汤占有。商朝最后一个王殷纣,暴虐百姓,残杀大臣,最后众叛亲离,虽然拥有太行山和黄河这些天下最重要的军事要地,还是低挡不住周武王的仁义之师,逃不脱灭亡的命运。由此看来,一个国家政权是否稳固,在于国君有没有美德,能不能让百姓得到好处,而不在于拥有多少险峻的山水,占据多少地理上的险要。如果君王您不修仁德,现在和您同乘一条船的人,也难保不成为您的仇敌!”魏武侯听了他的话,连忙点头,说:“你说得真对!”
·《周易》·
《周易》也叫《易经》,从战国时代起,就被看作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后来被列为儒家经典之首。“周易”的“周”指周代,“易”是变化的意思,按照古书记载,易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春秋时代,《周易》作为占筮书流行,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解释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战国时,便出现了《易传》七种十篇,称为“十翼”。后来《易传》被编入《易经》,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周易》虽是一部占筮之书,但也含有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政绩,名声一天比一天大。后来,魏国设置了相国,由田文担任。吴起认为自己的功绩比田文高,心里忿忿不平,总想找田文理论一番。
他就找到田文说:“我想和您比一比功劳,比一比才能,你看怎么样啊?”田文一听这句话,就知道他来者不善,但还是和气地回答说:“好的,吴将军您请说吧。”吴起就问:“那我先问问你,带兵打仗,让士兵心甘情愿地为国作战,让敌国不敢轻视魏国,你说我们俩谁更厉害啊?”田文回答说:“当然是将军您啊,这点我哪能比得上您啊?”吴起一听这话,就更看不起田文了,又问他:“那我们再比比其他的。说到管理老百姓,发展生产,让国家富强,我们两个人,你说谁厉害?”田文还是低声下气地说:“这点我也比不上吴将军您啊。”吴起更加高兴了,连看都不看田文一眼,趾高气扬地说:“那你再说说,镇守西河,抵抗秦国的进攻,打败韩国和赵国,去攻占他们的土地,我们俩相比谁更厉害?还是我吧?”田文连忙点头,说:“当然还是将军您啊!我怎么能和您相比呢?”
这时的吴起,满以为田文在自己的逼问下,会主动让出国相的位置,就马上接着说:“那我就不懂了,论带兵打仗,你不如我;论治理百姓,你也不如我;论镇守西河,抗拒秦军,你还是不如我,那为什么现在你是国相,而我只做个西河郡守呢?”田文见吴起说出了自己的真正意图,便回答说:“吴起将军,上面的三点,我确实是不如您,但是国君让我当国相,自然有他的道理。您想想,现在国君刚刚即位,年龄不大,没有太多的政治经验,不但大臣们对他能否治理好国家都心怀疑虑,而且就连百姓们不大信服。魏国国内,隐藏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您说,这种情况下,是让您来处理国家大事好呢?还是让我来处理国家大事好呢?”
历史关注
战国初年秦国使用的颛顼历,采用十九年七闰,为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之一。
听了这句话,吴起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想自己的身份和才能在稳定国家政局方面确实不如田文,然后诚恳地说:“应该让您来掌管国家政务!” 田文接着说:“这就是我的优势所在,也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 吴起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看不起田文了。
魏国国相田文死了以后,公叔痤接替他当上了国相,而且还娶了魏国的公主做妻子。公叔痤听说吴起曾经和田文比试谁的功劳大,害怕他也会这样对待自己,威胁自己的相位。他想除掉吴起,然而又无良策,只能整天在家唉声叹气。一天,一个聪明的下人知道了他的心思,就对他说:“大人,您要想把吴起赶走,那还不简单?只要一个小小的主意就行了啊。”公叔痤一听,非常高兴,连忙问下人说:“你快说,有什么好办法?”下人附着公叔痤的耳朵说道:“大人,吴起这个人,为人节俭而且清正廉明,但是又非常爱面子,喜欢别人夸他。大人您只要对大王说:‘大王,吴起那么有才华,既能带兵打仗,又能管理国家和百姓,而我们魏国国土那么小,又和西方强大的秦国相邻接。他肯定不会在我们魏国这样的小国呆下去,一定会有其他的打算的。’那时大王肯定就会对他产生怀疑,并且问您:‘那该怎么办呢?’您就对大王说:‘大王可以把公主殿下许配给吴起做妻子,来观察他到底有没有永远留在魏国的打算。如果吴起拒绝娶公主为妻的话,那就说明吴起不打算在魏国长住;如果他愿意娶公主为妻,那自然就说明他以后要永远呆在魏国。那大王您也就能放心了。’等到大王下令把要公主许配给吴起的时候,大人您再找个机会,邀请吴起来家里面,让他亲眼看看公主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丈夫的。但是大人您事先要和公主商量好,假装让公主生气,让公主表现得看不起你。到时候,吴起看见公主连您这个丞相大人都看不起,就会担心她更看不起自己一个小小的将军了。那样,他自然就会拒绝大王的美意。如此一来,他只能离开我们魏国了。”
春秋兵阵示意图
对公叔痤的诡计一无所知的吴起,果然中了他设下的圈套。吴起在公叔痤家做客时,只见公主对国相大人呼来喝去,根本不把他当个人看,十分吃惊。时隔不久,魏武侯提出将公主许配给吴起,吴起委婉拒绝了。于是,魏武侯当真怀疑吴起有另投他国的打算,慢慢地就疏远吴起,不再信任他。吴起见状,害怕魏武侯下令降罪给自己,马上逃离了魏国,去了楚国。
这时的吴起,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刚学完兵法没什么名气的吴起了。因为打了很多的胜仗,他在诸侯国当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很有才华,知道吴起到达楚国,就马上派人四处打听吴起的消息。找到吴起后,楚悼王就封他做楚国的国相,让他辅佐自己,治理楚国。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84年,秦国废除了用人殉葬的落后制度。
吴起当了楚国国相以后,没有辜负楚王的厚望,马上着手进行各种改革。他进一步明确了楚国的法令,坚决按照法令办事;命令下达了,就一定执行。他还淘汰并裁减了一些没有什么作用的职位,废除了一些和国君以及公侯关系非常疏远的人的贵族地位,将原本用于养活这些人的财物用来培养军队。吴起致力于提高楚国士兵的素质,增强楚国的军事力量,还揭穿了那些在楚国往来奔走、希望游说楚王进行连横或者合纵的说客。就这样,楚国逐渐强大了起来,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还讨伐了秦国。
一个人有得意的时候,就肯定会有失意的时候。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非常担心。而且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得罪了太多的贵族势力。那些因为吴起改革而丧失利益的贵族们,一同谋划,想害死他,但是苦于楚悼王对他非常宠信,一时也没什么办法。终于,楚悼王去世了。
那些被吴起得罪的人,马上展开了行动。他们带领着自己的部下,拿着弓箭,攻打吴起。吴起被迫跑进了停放楚悼王尸体的地方,但围攻他的贵族们并不放弃,一直追到了楚悼王的尸体旁边。吴起一看对方人多势众,就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贵族们对他早就怀恨在心,现在好不容易等到国君去世,怎么都不能放过他,于是纷纷朝他的身上射箭。因为吴起和楚悼王在一起,他们虽然射杀了吴起,一些人的箭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安葬完楚悼王,太子登基当上了国君。太子一即位,就下令把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那些为射吴起而射中了楚悼王尸体而被灭族的人,一共达70多家。
聂政刺韩傀
韩傀(《史记》和《资治通鉴》中称其为“侠累”)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大臣,也是韩烈侯的叔父,曾经担任过韩国的相国。
在任韩国相国时,韩傀与当时的另一位重臣严仲子(即严遂)政见不合。后来,严仲子因为反对韩傀唆使韩王攻打魏国和晋国而得罪了他,两人结下了仇怨。严仲子怕被韩傀报复杀害,所以逃离了韩国,一心希望可以找到能够杀死韩傀的人。
严仲子后来到了齐国,在和齐国人交谈的过程中得知,有一位名叫聂政的勇士隐居在齐国轵地深井(今河南济源南部)。这个人不仅非常勇猛,武艺高强,而且还十分讲义气。他因为在家乡杀了人,所以就带着母亲和姐姐一同逃到了齐国,靠屠宰牲畜维持生计。于是,严仲子准备了丰盛的酒席,请来了聂政和他的母亲。
酒席宴间,严仲子亲自为聂政的母亲敬酒,而且还拿出了一百镒(古代计量单位,一镒约为二十两)黄金作为贺礼,给聂政的母亲祝寿。聂政对严仲子的行为非常感动,但也非常诧异,问道:“不知你找我有什么事?”
严仲子回答说:“当今韩国的相国韩傀是我的仇人,我想让人前去刺杀他,为我报仇。我游历了很多国家,发现没有一个人能够担当这项任务。我听说您是勇士,而且还十分重情义,因此想让你替我完成心愿。”
聂政听后摇了摇头,拒绝道:“这件事我现在还不能办,我知道刺杀韩傀的任务是十分凶险的,很有可能被他杀死。如今我的老母亲还健在,需要我赡养,所以我是不能将我的性命交付给你的。”聂政还表示坚决不接受严仲子的礼物。
严仲子听后,对聂政十分敬佩。虽然自己报仇的愿望暂时不能实现,但还是热情款待了聂政和他的母亲。
几年以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了,严仲子得知消息后,马上派人去请聂政。聂政心想:“我只不过是个以屠宰牲畜为生的草民,而严仲子却是韩国的重臣。这么一个有身份的人不惜千里来到齐国和我结交,这是对我莫大的信任,我愿意为他肝脑涂地。”
于是,聂政脱下丧服,来到了濮阳严仲子府上,对严仲子说:“先前没有答应您的请求是因为我的老母亲还健在。如今,我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我也没有什么好牵挂的了。我愿意替您报仇雪恨。”
历史关注
颛顼历、黄帝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因皆取一回归年为365又1/4,又称四分历。
严仲子听后非常高兴,说道:“你果然是我要找的义士。不过韩傀现在是韩国的相国,而且又是韩王的叔父,所以他的府院有重兵把守,守卫森严。我以前曾经派人去刺杀过他,但是都没有成功。如今你要前往去刺杀,请让我为您准备足够的银两、车马和随从,那样会增加实现计划的可能性。”
聂政却对严仲子说:“卫国和韩国的距离是很近的,我们如今要刺杀的是韩国的相国,带太多人去,很可能会泄露行刺的秘密。如果是那样的话,韩国所有的臣民都会与您为敌,您以后恐怕就很难在韩国立足了。因此,我决定还是我自己去吧,那样成功的机率会大一些。”
严仲子听后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聂政的意见,让他一个人前去刺杀韩傀。这样,聂政带了一把宝剑,辞别了严仲子,赶往韩傀的府邸。
当聂政赶到韩傀府时,韩傀正坐在府中,府邸周围有重兵把守。聂政心中很清楚,如果现在冲进去,自己恐怕也没命回来。但是,他这次前来抱了必死的决心,所以他根本没把那些士兵放在眼里,提着宝剑,径直闯进了韩傀府,一直冲上了府阶。
守卫看到聂政手中持有宝剑,知道他是刺客,马上过来阻截,但是都不是聂政的对手。聂政来到韩傀近前,不由分手,一剑下去将韩傀杀死,但此时聂政也被韩傀府上的士兵包围。
聂政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逃脱的可能了,于是就用宝剑划破了自己的脸皮,挖出了自己的双眼,毁掉了自己的容貌。然后,他又用剑剖开了自己的肚子,自杀身亡。韩国人对聂政恨之入骨,于是就把他的尸体抛在大街上当街示众,同时还发下榜文,说如果有人能够说出这个人的来历,就能得到很高的赏金。但是,很长时间过去了,也没有人来认领聂政的尸体。
这时,聂政的姐姐听说了这件事,知道那个刺杀韩傀的人就是自己的弟弟。于是她来到了大街上,哭着说:“这个人就是轵地深井的聂政,我是他的亲姐姐!聂政之所以毁掉自己的容貌,完全是怕我也受到牵连啊!以前我们的母亲在世,聂政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放弃争取名爵的机会,甘心做一个市井屠户。如今母亲已经去世,他又为了我而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身为一个女流之辈,我怎么能因为害怕丢掉自己的性命而让弟弟的英名被埋没呢?”说完之后,聂政的姐姐就在聂政尸体的旁边自尽了。
商鞅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原名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年轻的时候就十分喜欢法家的主张,曾经在魏国的宰相公孙痤手下做一名侍从。公孙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国的秦孝公胸怀大志,广招贤才,于是就前去投奔。
商鞅在和秦孝公的交谈中,提出了只有通过变法革新才能使富强国家的观点,秦孝公也表示赞同。但是当时的秦国人思想很保守,所以都对商鞅提出的变法这件事表示不满。商鞅就劝秦孝公说:“老百姓的思想是很保守的,他们的目光也是很短浅的。国家做什么事,在一开始的时候百姓是不能理解的,但是等到这件事办成了他们就会非常高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受百姓思想的左右,必须进行变法才能使秦国强大。”
商鞅像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82年,吴起在楚国变法,楚国日益强大,但贵族对其深恨不已。
·世卿世禄制·
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卿世禄是周代统治者为笼络亲属、功臣,使他们世代享有特权而实施的制度。西周有许多大贵族世世代代担任卿的高官,世世代代享有周王分封的禄田,这叫作世卿世禄制。如西周初年辅佐周王的周公、召公,其子孙长期在朝廷辅佐周王,为王朝卿士。不过,世袭官职或继承其祖、父的采邑与爵位,均需履行一定的手续,要得到周王或其上级的重新册命。
秦国的贵族大臣甘龙坚决反对变法,对秦孝公说:“商鞅的说法是错误的,只有按照祖宗定下来的法律治国,百姓们才可以安居乐业。”
商鞅马上反驳甘龙的说法,陈述变法的好处,指出因循守旧的坏处。秦孝公听后,觉得商鞅说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就同意了商鞅变法的主张。同时,秦孝公还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官职名称),让他处理所有与变法有关的事宜。
很快,商鞅的新法就拟订好了。新法规定,秦国的百姓每五户编成一组,称为“伍”;每十户又编成一组,称为“什”。“伍”和“什”的成员都必须互相监督,如果有谁犯了法,那么其他成员也要受到牵连,受到处罚。如果有谁告发了罪犯或是把罪犯杀死,那么他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但是如果有谁故意窝藏罪犯或是与罪犯同流合污,那么他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新法同时规定,百姓想获得名爵,可以通过战斗实现。如果在战争中立了功,那么就可以按照功劳的大小得到官爵。但是如果是为了一己私利打架斗殴的话,那么就会视情节的严重程度而判处刑罚。
此外,新法还规定,如果在耕作纺织等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的话,就可以免除辛苦的劳役,成为一个自由的人。王室贵族的地位也不是长久的,如果有谁在战争中没有立功,那么他将被取消贵族头衔而成为平民百姓。各个不同等级的官吏之间有着严格的限制,不同阶层的官吏在土地的数量、宅院的大小以及衣服的形式和妻妾的数量上都有规定。
新法制定后并没有马上颁布,商鞅为了让百姓们相信新法上写的都是真的,就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在秦国国都市场的南门口树立起一根足足有三丈高的木杆,然后对围观的百姓说,如果有谁能够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的话,就马上奖励他十金。
开始,秦国的百姓都认为这件事太奇怪了,都不相信这是真的,所以没有人去动那根木杆。商鞅看到这种情况,知道百姓们是不信任他。于是,他又对百姓们说,如果有谁能够按照他的话去做,就奖励给他五十金。
这时,百姓中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走到木杆的面前,很轻松地把它扛了起来,然后一直把它扛到了市场的北门口。商鞅非常高兴,并马上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给了那个人五十金。那人得到金子后非常高兴,对其他百姓说:“看来政府说的话都是真的,没有欺骗我们!”在场的所有百姓也都点头称是。
但是,变法还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新法实施一年后,有上千人都跑到秦孝公那里告状,说新法不如旧法,请求废除它。秦孝公很为难,但也没有答应。这时,秦国的太子触犯了法,按照新法的规定是要判处刑罚的。但是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是不能够定罪的,商鞅就说:“新法之所以不能很好的实施,关键原因是我们秦国的上层人物不重视它,不遵守它。如今,太子触犯了新法,理应治罪。但是由于他是储君,所以是不能对他施刑的。那么只好处罚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了。”就这样,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受了刑罚,公孙贾的脸上也被刺上字。
历史关注
屈原主要著作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被后人编入《楚辞》。
第二天,太子师傅受到惩罚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秦国,百姓们都相信了新法。就这样,商鞅的新法开始在全国推行。在新法的推动下,秦国果然变得很强大。秦国的农业和纺织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库里的财富越聚越多。同时,秦国的民风也变得非常好,即使有人在闹市丢失一块金子也能够找回来,而且那时的秦国没有山贼强盗,人们更加崇尚的是为国家战斗。
在那些曾经向秦孝公提出废除新法意见的人当中,有些人依然不死心,还和秦孝公提出废除新法。商鞅认为这些人实在太可恶了,就说:“这些人没安好心,全部都是扰乱国家法度的人,应该狠狠地处罚他们。”于是,这些人就全被发配到了边疆。
商鞅的新法虽然使秦国强大起来,但是也得罪了很多贵族。秦孝公死后,贵族们联合起来诬陷商鞅“谋反”,最后把他车裂(五马分尸),但新法并未废除,仍然实施。
苏秦佩六国相印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在齐国上学,后来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他学成后到处游历,但没有国君肯接纳他。几年后穷得过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全家人都嘲笑他说:“我们周人的风俗就是做生意,现在你却舍弃事业去用嘴巴谋生,你穷是活该。”苏秦听到家人这么说感到非常惭愧,从此闭门不出,把所有书都翻出来一本一本地看,说:“大丈夫已经学了这么多东西了,还不能用它们来获得地位财富,书再多又怎么样!”不久他得到了一本《阴符》书,日夜埋头苦读。一年后他觉得学得差不多了,说:“这下子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君王们了。”于是他求见周显王,而周显王周围的人都听说过苏秦的事,看不起他,所以没有成功。
苏秦去了秦国,他对秦惠王说:“秦国地势险要,乃天府之国。以秦国众多的百姓和军事力量,吞并天下都没有问题。”秦惠王刚刚杀了商鞅,本来就讨厌那些游说的人,就没有用他。
苏秦又去了赵国,也没有成功。后来在燕国待了一年多才见到燕王,他一番话把燕王说得晕头转向,很快就打动了他。燕王给了他许多礼物,让他出使各国。苏秦凭借自己的口才把除了秦国之外的其他六国的君王全部说动了心。最后六国在苏秦的帮助下建立了盟约,苏秦为从约长,当了六国的相国。苏秦路过洛阳的时候,声势浩大,身后跟了一大群六国派来服侍他的随从,比国王还威风。周显王吓坏了,赶紧把道路清扫干净,派人去慰劳苏秦。苏秦的家人也都跪在路边不敢抬头看他,苏秦笑着对他嫂子说:“怎么以前你们那么傲慢,现在又这么恭敬呢?”嫂嫂很不好意思,遮着脸说:“是因为弟弟你地位很高,又有很多钱的缘故。”苏秦长叹道:“同样的一个人,富贵的时候亲戚怕他,贫贱的时候亲戚却看不起他。亲戚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人呢?如果当初我能拥有洛阳的两顷土地,现在怎么能佩上六国的相印呢?”他取出千金分给亲戚朋友。当年苏秦去燕国的时候,问人借了一百钱当路费,现在富贵了,就给了当年借他钱的人百金。凡是当初对他有恩德的人苏秦都重重地回报了他们。但跟从他的人中有一个没有得到报酬,就上前询问。苏秦说:“我不是把你忘了。当年你和我一起去燕国,在易水上有好几次都想扔下我走掉。当时我很穷困,所以对这事耿耿于怀。我想最后一个报答你,现在你也有一份赏赐了。”
双龙形玉饰 战国
西周的礼制中,玉器具有神秘而高贵的内涵,有着完整的佩饰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旧礼制逐渐崩溃,人们将有关君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玉的特质相结合,使“君子之德比于玉”等观念应运而生。这种理念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成为后世玉器经久不衰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67年,赵国与韩国助周公子争位,始分东周、西周。
六国封相图 年画
苏秦撮合六国合纵后就去了赵国,被封为武安君。由于六国团结了起来,秦国有15年都不敢出兵。后来秦国派人欺骗齐国和魏国,和他们一起讨伐赵国。结果赵王责备苏秦,他只好请求让自己去燕国想办法,他一走合纵就解散了。
不久齐国攻打燕国,燕王很不高兴,让苏秦想办法。苏秦只好跑到齐国游说齐王,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就把齐王骗得团团转,齐王当即答应停止攻打燕国,并把抢来的城池还给燕国。苏秦完成任务后回到燕国,燕王恢复了他的官职,对他更好了。不过苏秦人品不太好,他和燕王的母亲有奸情。燕王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怪他,反而对他更好。苏秦担心自己被杀,就对燕王说:“我在燕国不能让燕国强大,而我在齐国的时候反而对燕国好处更多。”燕王说:“就听你的吧。”苏秦就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国,齐宣王任命他为客卿。
齐宣王死后,苏秦游说新齐王厚葬齐宣王以表示自己是个孝顺的孩子,又花了很多钱来修筑宫殿,实际上是想让齐国变穷,这样对燕国就有好处。后来齐国大夫们和苏秦争宠,有人就派了刺客去刺杀苏秦。刺客刺中了苏秦就跑了,苏秦虽然受了重伤,但还没有死。齐王派人查访凶手,但总也找不到。苏秦快死的时候对齐王说:“我死后大王要把我的尸体拉到集市上车裂,说我是为了燕国而来齐国捣乱的,这样杀我的人就会自己跑出来了。”齐王照他的话做了,不久凶手果然自己跑出来承认了,齐王就把他杀了为苏秦报仇。
苏秦虽然死了,但他开创了一个靠游说取得官职的时代。在他之后出现了很多纵横家,包括苏秦的弟弟苏代也是靠嘴皮子吃饭的人,这些人的思想对中国影响很大。
苏秦激张仪
战国时代和苏秦齐名的纵横家,毫无疑问就是张仪了。
张仪年轻的时候,和苏秦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张仪十分有才华,就连苏秦都认为自己比不上他。张仪离开师父后,就准备去游说诸侯。
张仪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楚国国君。但是在当时,平民想见国君的话,需要有大臣的引荐。一般的官员都见不到国君,更何况是张仪这样一文不名的穷书生?于是张仪决定先去楚国国相家里担任门客。如果得到了楚国国相的赏识,那自然就有机会见到楚国的国君。张仪到了国相家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国相的信任。他只能慢慢地等待机会。
有一天,楚国国相设宴招待宾客。在席上,国相丢了自己心爱的玉璧,门客们就对国相说:“张仪一向贫困,而且品行恶劣,肯定是他偷了国相您的玉璧。” 国相就让人把张仪抓住,打了几百杖。张仪宁死不承认,国相只好把他放了。带着这样大的屈辱,张仪回到了家。他的妻子看见他带着一身的伤回来,就问他:“你今天怎么了?”张仪对她说了事情的经过,妻子对他说:“唉!你要是不去读书,游说诸侯,又怎么会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妻子说:“你帮我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听了他的话,妻子笑着回答说:“放心吧,你的舌头还好好地在那呢。”张仪一听,就说:“那就够了。”
历史关注
《孙膑兵法》强调对士卒严格挑选和组织训练,灵活实施战法,为我国古代兵家代表作。
这个时候,苏秦成功说服了赵王,担任了赵国的国相,并且和赵王相约,去游说其他的国君。但是苏秦还是害怕秦国会攻打各国,破坏盟约。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去秦国,苏秦就派人暗中对张仪说:“当初你和苏秦关系很好,现在他已经当上了赵国的国相,你为什么不去赵国找他呢?”张仪觉得很有道理,就前往赵国,求见苏秦。
苏秦知道张仪到了自己家里,就让下人故意刁难他,不给他通报,还故意几天都不让他离开。等到张仪不耐烦的时候,苏秦才在大堂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并且赐给他下人们吃的食物。对他说:“没想到你会沦落到这个地步。我不是不能帮你说几句,让你大富大贵。只是你自己不争气,实在不值得我那样做罢了。”之后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满以为苏秦会看在师兄弟的情分上,会向赵王推荐自己,没想到反而被这样羞辱。他非常生气,发誓一定要报复苏秦。考虑只有秦国能够对付赵国,于是张仪动身去秦国。
打发走张仪后,苏秦就对下人说:“张仪非常有才华,我比不上他。只有他才能到秦国去,获得秦王的重用,从而掌握秦国的权势,然后让秦王不要攻打六国。但是张仪出身贫困,没有机会拜见秦王。我又害怕他贪图小利,不能成就大的事业,所以故意找个借口来侮辱他,目的是激发他的志气,让他能奋发向上。你帮我暗中照顾他。”苏秦于是派下人暗中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慢慢接近他,还把车马和金钱送给他,提供给他需要的东西。
·平遥古城·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平遥古城是周宣王时期西周大将尹吉甫所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
平遥古城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为国内所罕见。其中有始建于西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平遥古城完整地体现了建筑艺术的历史面貌,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
在苏秦下人的暗中帮助下,张仪终于见到了秦惠文王并且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担任了秦王的客卿。
看见张仪得到了秦王的重用,自己也完成了任务,下人就决定回国向苏秦复命。张仪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多亏了您的帮助,我才能得到秦王的重视。现在正要报答您,您为什么要离开秦国呢?”下人回答说:“其实暗中帮您忙的,并不是我,而是您的师兄苏秦先生啊。当初他担心秦国会攻打赵国,破坏六国的联盟,他认为除了您以外没有人能够说服秦王,掌握秦国的权势,所以就故意羞辱您。实际上他是为了激发您,又暗中派我提供各种东西给您,支持您来秦国。这些其实都是苏秦先生的苦心啊。现在您得到了秦王的欣赏,我也应该回去向苏秦复命了。”张仪听了以后,非常感慨,说:“哎呀!我现在才知道自己比不上苏秦啊!现在我刚被秦王任用,又怎么能够说动秦王去攻打赵国呢?您替我回去感谢苏秦,说只要有他苏秦在,我一定不会让秦国攻打六国。”
果然,在苏秦死之前,秦国都没有攻打六国。
说魏王连横
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公子华和张仪攻占了魏国的蒲阳。张仪劝说秦王把蒲阳还给魏国,并让公子繇去魏国作人质。然后张仪又游说魏王说:“秦国对魏国这样宽厚,魏国不能不有所报答。”魏王就把上郡、少梁两郡献给秦国,作为答谢。秦惠文王于是封张仪为国相,并且把少梁改名叫夏阳。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58年,魏国在魏西陲筑长城,以防秦军进攻。
张仪当了4年秦国国相后,就正式拥立秦国国君称王。一年后,张仪担任将军,夺取了陕邑,并在上郡建立要塞。
后来的两年,张仪被秦王派去和齐、楚两国国相在啮桑会盟。回来以后,张仪被免去了国相的职务,他又去魏国担任国相。张仪到魏国,是为了给秦国谋利益。他想先说服魏国听从秦国的号令,然后迫使其他诸侯国仿效魏国,这样,秦国就可以号令天下了,但他的建议遭到了魏王的拒绝。秦惠文王知道后,非常生气,立刻派军队攻占了魏国的曲沃和平周,并且对张仪更加优待。张仪心里很惭愧,觉得没办法来报答秦王。他在魏国待了4年,这时魏襄王去世,魏哀王即位。张仪又劝说哀王,但再一次遭到拒绝。为了迫使魏国听命,张仪暗中让秦国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出兵抗秦,交战失败。
第二年,齐国在观津打败了魏国军队,秦国想趁此机会讨伐魏国。为扫清进军障碍,秦军攻打申差带领的韩军。秦军获胜,斩杀韩军8万士兵。诸侯们得知此事,非常恐慌。这时,张仪又游说魏王说:
“魏国国土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也不超过30万。地势四面平坦,可以和四方的其他诸侯国相通。国内没有什么崇山峻岭,从新郑到都城大梁只有二百多里,战车和士兵们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能很快到达。魏国的南边和楚国相接壤,西边和韩国相接,北边和赵国相邻,东边和齐国搭界,如果要让魏国的士兵驻守四方的边疆,单单是防守各种要塞的人就不能少于10万。可以这么说,魏国的地势,就是个天然的战场。假如魏国和南面的楚国交好而对齐国不友好,那么齐国就会攻打魏国的东面;如果和东面的齐国交好而不和北面的赵国亲善,那么赵国就会攻打魏国的北面;如果和西面的韩国不合,那么韩国攻打魏国的西面;和南面的楚国不亲,那么楚国就会攻打魏国的南面;这就是四分五裂的地形啊。
“而且现在各诸侯国成立合纵联盟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家得到安定,让国君得到尊崇,让军队更加强大,让声名远扬。现在那些主张六国合纵的人,想让天下成为一个整体,诸侯六国成为兄弟国家,于是就在洹水边上宰杀白马,歃血为盟,互相表示信守盟约。但是,即便是同父同母所生的一对亲兄弟,也会为了争夺财产而互相争执。难道大王您还打算相信和遵守苏秦那套虚伪狡诈并且反复无常的合纵策略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大王您的失败是必然的了。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语出《论语·季氏第十六》:“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的制定和战争的发动都是由天子决定的;天下无道的时候,礼乐和战争的事宜便由诸侯来决定。由诸侯来决定礼乐和战争,很少有能维持十代而不乱的;如果制定礼乐和发动战争的权力落到了大夫的手中,那就很少有能维持五代而不乱的;如果大夫的家臣把持了国政,就很少有超过三代而不发生动乱的。天下有道,国家的政权不会掌握在大夫的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就不会有非议。孔子的这段话是经过对历史的考察而得出的结论,春秋时期,自齐桓公开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天子则失去了号令权;齐国从桓公称霸到简公为陈恒所杀,经历十代;鲁国自季友专政,到季桓子时政权让于阳虎,经历五代;而季氏的家臣阳虎、南蒯、公山弗扰等都是当身而败,未及三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之所以为“天下有道”的标志,是因为“自天子出”意味着政令的统一,意味着国家政治活动的清明有序。而若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乃自家臣出,则意味着纷争与混乱,意味着激烈的权力争夺,而在这种争夺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种种丑陋的事件,同时也给人民带来危害,也就是“天下无道”。
历史关注
鸿沟位于魏国大梁附近,为魏国引黄河水开凿的人工运河。
合纵连横示意图
战国末年,各国都展开积极外交,以争取盟友、削弱敌国。“合纵”即合众弱攻一强,攻击对象或秦或齐,以秦为主。“连横”指事一强而攻众弱,主要以秦国为中心。“合纵”“连横”为秦强众弱格局下所出现的政治局面。
“如果大王您不听从秦国的命令,秦国就会派兵攻打河外、卷地、衍地、燕地和酸枣,并且攻打卫国,夺取阳晋。这样的话,赵国军队就不能够南下。赵国的军队不能南下而魏国的军队又不能北上,六国合纵联盟的通道就被秦国断绝。六国合纵联盟的道路一旦被切断,魏国也就危险了。到时候,秦国用武力要挟韩国屈服,韩国因为害怕秦国,就会归附秦国。韩国和秦国一旦联盟,魏国就只能坐等亡国。这也是我替大王您担忧的事情啊。
“我为大王您着想,还是不如归附秦国。如果您听从秦国号令,那么楚国和韩国就一定不敢有什么动作了,大王您也就可以高枕无忧,没什么值得担心了。
“再加上现在秦国最想要削弱的国家就是楚国,但是能够削弱楚国的国家只有大王您的魏国。楚国虽然表面上很强大,百姓富饶,实际国力却很空虚;楚国的士兵虽然号称人数众多,却胆小懦弱,在战场上总是逃跑。假如魏国聚集所有的军队攻打楚国,肯定能够取胜。通过夺取楚国的土地而使大王您的魏国得到好处;通过归顺秦国,和秦国一起来攻打楚国,从而将灾祸转嫁给楚国,让魏国国家安宁,这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啊。如果大王您不采纳我的建议,等秦国的军队向魏国发起进攻,那时,大王您即便想屈从于秦国,恐怕也来不及了。
“而且,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只会讲大话,很难让别人信任他们,只是为了能够得到高官厚禄,封侯封爵。所以那些游说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天都激动地攥着手腕,瞪着眼睛,向君王们大夸特夸合纵的好处。如果哪个国君因为赞赏他们的口才,就被他们合纵的计划给迷惑了,那就太糊涂啦!
“我听说,羽毛虽然很轻,但要是放多了,也能够让船沉没;很松的货物,但装载多了,也会折断车的架子;群众的舆论可以把铁熔化,众多的诽谤可以毁灭一个人。所以我希望大王能仔细地采取正确的措施,并且恩准我辞去国相职位,离开魏国。”
听了张仪的话,魏哀王就背弃了六国的合纵盟约,并通过张仪表示希望和秦国和解。张仪回到秦国后,又担任了秦国的国相。3年以后,魏国再一次背弃了秦国,重新加入合纵盟约。秦国攻打魏国,并且占领了曲沃。第二年,魏国又重新听从秦国的号令。
张仪欺楚
秦国想要派兵攻打齐国,但是齐国和楚国相互之间缔结了合纵相亲的盟约。秦王于是派张仪去楚国担任楚国的国相,离间齐国和楚国。
楚怀王听说张仪到了楚国,就准备了上等的宾馆,并且亲自去宾馆内安排张仪的起居。看见张仪,楚怀王说:“我们楚国只是个非常偏僻的国家,您到我们这里来,有什么东西可以指教我呢?”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真的想听从我的意见的话,就请让楚国和齐国之间断绝往来,解除两国的合纵盟约。如果大王同意的话,我将请秦王把秦国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大王您,还让我们秦国的美女来侍奉您。秦国和楚国之间互相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一来,不但齐国被削弱,秦国得到好处,大王您的楚国也能得到土地,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听了张仪的话,楚怀王非常高兴,连忙点头答应。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开始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奖励军功、鼓励耕织。
大臣们都来祝贺楚怀王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商於六百里的土地,只有陈轸一个人在一旁大声痛哭。楚王非常生气,就问他说:“现在我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六百里的土地,其他的臣子都来向我祝贺,你为什么在这痛哭呢?真是坏我的兴致!”陈轸回答说:“事情没有大王您想的那么好啊。在我看来,您不但得不到秦国许诺的那块土地,反而会促成秦国和齐国的联合。一旦齐国和秦国联合起来,我们楚国就会大难临头,到时候大王您别说得到土地,恐怕还会失去自己的土地啊。”楚怀王一听,马上问他说:“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现在秦国之所以那么重视楚国,不惜用自己国家的土地来收买楚国,都是因为楚国和强大的齐国是合纵盟国。如果大王您听从了秦国的建议,和齐国断绝往来,废除两国的盟约,楚国就孤立了。到那时,强大的秦国又怎么会拿出自己的土地,来满足我们一个已经孤立无援的国家呢?现在张仪口口声声说秦王答应给楚国六百里土地,但是等到他回到秦国以后,肯定不会承认现在向大王许下的诺言。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但与齐国断绝了外交关系,还必将招来秦国的攻击,齐国和秦国的军队肯定会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楚国。大王您不如先暗地里和齐国继续联合,表面上让秦国以为齐楚已经断绝了关系,再派人跟着张仪一起去秦国。如果到时候秦国真的给了我们六百里土地,大王您再和齐国断交也不算晚;如果秦国违背诺言,不给我们土地,那我们也不算失策。”然而楚王哪里听得进陈轸的话,生气地对他说:“我希望先生您闭上嘴巴,不要在我面前讲话了。您就等着看我是怎么样得到那六百里土地吧。”
楚王把楚国的相印交给张仪,给了他大量的财宝和礼物,并且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一起去秦国,打算去接收秦王许诺的商於之间的土地。随即,楚国和齐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废除了合纵盟约。
·五礼·
五礼是形成于周代的五大类礼仪,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最早记载于《周礼》。五礼并非由周人所创立,其中的诸多礼仪是在夏商周1000多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到西周时期,周人对三代的礼制做了总结并将其归纳为此五类。其中,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用以礼哀死亡、灾祸、寇乱等;军礼是与军事有关的礼仪,用以战前动员,鼓舞士气;宾礼是对于来访的宾客所实施的礼仪,以示尊重;嘉礼比较琐碎,用于国家或人民日常生活中吉庆事情的庆祝活动。五礼在西周形成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礼崩乐毁”。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周代礼制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汉代时,儒士叔孙通以五礼为参考所设计的礼仪被汉高祖采纳为宫廷礼仪。自此,五礼成为后世历代帝王乃至民间礼仪的基本骨架,为后世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社会运转的有序提供了保障。五礼在后世历代都有所发展,其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日渐增多。以宋为例,吉礼已达43种、嘉礼27种、宾礼24种、军礼6种、凶礼12种,加起来总有112种。这些礼仪有形或无形地存在于国家政治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深入人心,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以其为行为规范,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正源于此。
历史关注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全书一百零八回,叙写了春秋战国时期五百多年的历史事实,内容多据史实,也加入一些传说故事。
张仪回到秦国以后,假装不小心从车上跌了下来,受了伤,一连3个月都没有去上朝。楚怀王听说了这件事情,就说:“恐怕张仪是因为我和齐国之间的断交还不够彻底吧?”于是就派勇士到了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去北方的齐国大肆辱骂齐王。齐王非常愤怒,不但斩断了符节,还主动和秦国联合。秦国和齐国联合以后,张仪才上朝。一上朝,他就对楚国的使者说:“现在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意把这六里地献给你们楚王。”
使者回楚国向楚王报告,楚王气得七窍生烟,马上就要出动军队攻打秦国。这时,陈轸说:“现在我可以说话了吧?大王您与其决定发兵攻打秦国,倒不如反过来割让一些土地,贿赂秦国,和秦国一起发兵攻打齐国。这样的话,虽然我们给了秦国一些土地,但能够以从齐国夺过来的土地来作补偿。”楚王还是不听他的话,坚决要出兵攻打秦国。
秦国和齐国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斩杀楚国官兵8万,楚军主将屈匄战死。秦国获胜后,夺取了楚国的丹阳和汉中两地。楚怀王不服,又派出更多的军队去攻击秦国,楚军再次失败。无奈之下,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给秦国,委屈求和。
脱身有术
秦国要挟楚国,想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并愿意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交换它。楚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能够得到张仪。”秦王想派张仪去楚国,但又不忍心对他说。张仪却自告奋勇请求去楚国。秦惠王说:“您欺骗了楚王,楚王对您恨之入骨,绝对不会对您善罢甘休的。”张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我和楚国大夫靳尚关系很好,他非常受郑袖的宠信,而楚王对夫人郑袖言听计从。再说,我是奉了大王您的命令前去楚国,楚王怎么敢杀我?假如我的死能让秦国得到黔中的土地,那是我最大的愿望,死了也值。”张仪就去了楚国。张仪一到楚国,楚怀王就把他抓了起来,打算杀掉他。
张仪像
战国时期魏国人,和苏秦同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
张仪买通靳尚。靳尚找到郑袖,对她说:“您知道您将不再为大王宠信吗?”郑袖问:“为什么?”靳尚说:“秦王特别信任张仪,肯定要把他救出来。现在秦王要用上庸等6个县的土地献给楚王,还要把秦国的美女嫁给楚王。大王一向喜欢土地,而且惧怕秦王,肯定会宠信秦国的美女而冷落您。您不如在大王面前替张仪说情,让大王把他放了。那样秦王就不会给大王送美女,也就没人和您争宠了。”郑袖相信了,她对楚王说:“凡是作臣子的都要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现在大王您还没把土地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来楚国,可见秦王对大王还是很尊重的。现在大王您不但不回礼,反而要杀了张仪,秦王一怒之下肯定会派兵攻打楚国。到时候,楚国就危险了。”楚怀王听后,非常后悔,赶紧赦免了张仪。
张仪刚出狱不久,还没离开楚国,就听说苏秦死了。他又游说楚怀王说:
“秦国土地占天下的一半,秦国军队能抵挡四方的国家。秦国有险要的地形、河流和坚固的边塞。战士100多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多得堆成山。法令严明,士兵们不畏艰难,乐于牺牲。以秦国的强大,肯定会吞灭各国。可以说,越后归顺的国家越快被灭亡。而且,那些主张合纵的人,无异于是赶着羊群去攻打凶猛的老虎。绵羊又怎么能够打得赢猛虎呢?现在大王不和老虎结盟,反而去亲近羊群,我认为大王政策失当啊。
“现在天下强国,除了秦,就是楚,两国势不两立。大王要不侍奉秦国,秦国就会派出军队占据宜阳,韩国各地交通断绝,无法来往。秦军出兵河东,夺取城皋,韩国肯定会向秦国称臣。魏国见状,也会屈服,并听命于秦国。秦国进攻楚国的西部边境,韩国、魏国进攻楚国的北部边境,楚国怎么会不危险呢?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50年,卫鞅在秦国进行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等,由此秦国日强。
“秦国之所以15年不攻打齐国和赵国,是因为秦国在暗中谋划,想一举吞并天下。楚国和秦国在汉中打了一仗,楚国列侯战死70多位,还丢了汉中。再次出兵袭击秦国,和秦国军队在蓝田作战,这就是两虎相争啊。在楚国和秦国打仗之时,如果韩国和魏国突然发动全国的兵力进攻楚国,那么楚国就危险了。希望大王仔细地加以考虑。
“假如楚国与秦国结盟,结果会怎样呢?秦军出动军队攻占了卫国的阳晋,一举控制天下战略要地,东方各国全被制住。此时,大王您再出动全部兵力,进攻宋国,用不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能拿下。再挥师东进,到时候泗水流域的小国就全归大王所有了。
“苏秦负责六国合纵,却暗中和燕王策划破坏齐国,夺取它的土地;苏秦假装得罪燕王,逃到齐国,做齐国国相,两年后被齐王五马分尸。主持各国结盟,最需要的是诚信,可主盟人却是奸诈虚伪的苏秦,因此,诸侯合纵结盟是不可能成功的。
“现在秦国和楚国接壤,从地势上也应该是互相亲近。大王如果能听我的主张,秦楚互相以太子为人质,秦王愿将女儿嫁给大王做姬妾,并且愿意拿出有一万户居民的都邑作为嫁妆,秦楚结为兄弟国家,永远友好。可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楚王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听取张仪的建议。屈原劝阻他说:“上次大王您就被张仪欺骗。这一次他来到楚国,我以为大王会煮死他,没想到您却放了他。现在您不但放了他,还听信他的计策,想归附于秦国。大王您千万不能这样啊!”怀王说:“和秦国联合,就能保住黔中。这是很好的事情。况且我已经答应了他,你叫我又背弃他,这怎么可以呢?”楚王最后还是听从了张仪的建议,与秦国交好。
围魏救赵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赵国大举进攻卫国,希望通过武力迫使卫国称臣。当时的卫国依附于实力比较强大的魏国,于是魏国以保护卫国为借口,对赵国发动了战争。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军攻打赵国,很快就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53年,赵国实在抵挡不住魏国的进攻,就向齐国求救。齐威王答应了赵国的请求,打算任命自己十分器重的孙膑为大将军,前往赵国解围。
这个孙膑是齐国人,与庞涓是同门师兄弟,曾经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后来,魏惠王为了完成自己的霸业,不惜重金在天下招揽有才能的人。庞涓得到消息后,认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时机已到,于是马上投奔了魏惠王。庞涓杰出的军事才能很快就得到了魏惠王的赏识,在魏国做了大官。
后来,魏惠王希望庞涓能把孙膑也介绍到魏国来,和他共同帮助自己完成霸业。庞涓虽然嘴上答应,但心中却十分不满。原来,庞涓一直很嫉妒孙膑,十分害怕他抢夺了自己的地位。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历史关注
战国之时,以张仪、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盛行一时。
当孙膑被请到魏国时,庞涓一方面假装举荐孙膑,另一方面却暗地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说他是齐国的奸细。果然,魏惠王听信了庞涓的谗言,把孙膑投入监狱,并对他实施了墨刑(在犯人的脸上刺字)和膑刑(挖掉犯人的两个膝盖骨),使他变成了残疾。
不久后,齐国派使臣到魏国。孙膑想办法见到了使者,并说服他帮助自己逃离魏国。孙膑来到齐国以后,受到了齐国大将田忌的赏识,并被他收为宾客。后来,田忌把孙膑引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和孙膑谈论如何用兵打仗,发现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于是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并且还拜为自己的老师。
这次齐威王想派孙膑前去解赵国之围,也好让他建功立业,但是,孙膑听后却拒绝了齐威王。他对齐威王说:“两军打仗,主将的威仪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我是一个受过‘膑刑’的残疾人,是万万不能做大将军的。如果由我来担任大将军,那么一定会让敌人耻笑的,因此希望大王收回成命。”
齐威王见孙膑态度十分坚决,只好放弃了让他当大将军的念头,改派田忌为大将军。但是,齐威王要求孙膑与田忌一同前去,做田忌的随行军师,好为他出谋划策。孙膑答应了齐威王的请求。
田忌召孙膑到他的府上,一起商讨作战计划。田忌认为,他们可以带领精锐部队直接赶到赵国的国都邯郸,然后在那里和魏军的主力部队决一死战,那样就可以解除掉魏军对邯郸的威胁了。
孙膑不同意他的观点,说道:“如果想要阻止两个人打架,并不需要直接去阻拦他们落下的拳头。我们应该做的是让他们有所顾忌。现在魏国攻打赵国,肯定是把所有的精锐部队都带去了,只剩下那些老弱病残的士兵留在魏国国都。我们不如带领部队直接赶往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攻打他们守备最空虚的地方。这样一来,庞涓看到自己的老巢受到攻击,肯定顾不上围攻赵国了。那样的话,我们一方面替赵国解除了被围的困扰,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准机会,在半路上阻截魏军,给他们来个迎头痛击,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田忌想了想,认为孙膑说的非常有道理,于是就带领着大队人马直接杀向魏国国都大梁。当部队走到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时,孙膑来见田忌,让他下令把军队停在这里。田忌不明白,就询问孙膑为什么在这里安营扎寨。孙膑解释说:“我们攻打大梁的消息很快就会被庞涓知道的,他肯定会日夜兼程地赶回救援。魏国的军队自邯郸返回大梁时,一定会经过桂陵,所以我们在这里设下伏兵,等魏军钻进来时,就把他们一举歼灭。”田忌同意了孙膑的说法,采纳了他的计谋,留了很多人马在桂陵设下埋伏。
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十月,赵国因为抵挡不住魏国强大的攻势而宣布投降。正当魏军准备庆贺的时候,突然得知大梁被攻打的消息。于是,庞涓马上带齐所有人马,急急忙忙赶回大梁。
魏军在攻打赵国时,部队已经有了一定的损失,再加上着急回家“救火”,一路上长途跋涉,士兵都非常地疲惫,所以当他们经过桂陵被齐国军队伏击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这场战争使魏军元气大伤,死伤约有两万人之多。
不过,魏国并没有因为这次失利而一蹶不振。几年后,魏军重整旗鼓,对韩国发动了进攻。孙膑采用老办法,又一次攻打魏国。最后,双方的主力部队在马陵(今河北大名)交战,魏军大败,庞涓战死。
《孙膑擒庞涓》书简
本篇记述了孙膑在“围魏救赵”之战中,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等方法,在桂陵大破魏军,俘获庞涓。这是孙膑运用他的军事思想取得胜利的一个著名战例。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41年 齐国田忌在军师孙膑的指导下,在马陵大战中大败魏军。魏国大将庞涓自杀。
增兵减灶
在齐国和魏国桂陵之战以后不久,齐国发生了内乱,田忌不再是齐国的大将军,而孙膑也不再是军师了。桂陵之战中被孙膑俘虏、又被释放了的魏国将军庞涓,总想着找孙膑再比高低。他见齐国发生内乱,孙膑也不再是军师了,觉得这是进攻其他国、扩大魏国土地的好时机,于是就发兵攻打韩国。正赶上齐威王死了,他的儿子继位,即齐宣王。齐宣王又重新启用了田忌和孙膑,不过庞涓不知道这件事。
韩国本来就没有魏国强大,加上庞涓确实有不低的军事才能,韩军抵挡不住魏军,于是向齐国求救。但是在齐国,关于要不要派兵去救韩国,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以相国邹忌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犯不着为了别的国家的事情派自己的士兵去冒险,而且如果帮助韩国的话,就得罪了魏国;以田忌为代表的一些人却认为应该去救,如果不救韩国的话,魏国就会越来越强大,到最后恐怕连齐国都会被魏国灭了。大家各有各的道理,争了半天,就是没争出个结果来。
虎形灶 春秋
行军作战时使用的炊具。
最后,大家都看着孙膑,看他的想法怎么样。孙膑想了想,然后对大家说:“如果我们不去救韩国的话,那韩国肯定抵抗不住强大的韩国,最后只能被魏国消灭。等魏国越来越强大以后,那我们齐国就麻烦了;可要是我们马上就派兵去帮助韩国,一起抵抗魏国的进攻,那无异于就是我们齐国和强大的魏国直接对抗。即便是能打赢,也要损失不少的人,对我们还是非常不利。现在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一方面派人通知韩国,说我们齐国决定帮助他们,而且军队已经在路上,希望他们能够坚持到援兵的到来,另一方面我们先不要发兵,等韩国和魏国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那样的话,就能一举两得了。”大家听了孙膑的主意,纷纷表示赞同。
果然,一切都按照孙膑的计划进行着。韩国得到齐国的答复后,面对魏国的进攻,拼命抵抗,等待着齐国的援救,而魏国也久攻不下,渐渐地失去了耐心。等到双方打得差不多的时候,孙膑才和田忌一起派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齐国军队攻打大梁,没有办法,只能班师回国。由于韩国和魏国很近,庞涓的军队比齐国军队更快到达大梁。魏王命令太子魏申为元帅,庞涓为将军,前去迎击齐国军队。
在快到魏国的路上,孙膑对田忌说:“大人,您知道,魏国的士兵非常英勇善战,而且一向瞧不起齐国,认为我们齐国士兵胆小怯战。善于打仗的人就应该把握住外在的条件,运用各种方法来取得胜利。兵书上说,如果劳师远征,经过几百里去攻打别的国家,夺取别国的土地,那样的军队肯定要损失他们的将军;而要是经过几十里的路,去攻打其他的国家,那么在到达那个国家之前,士兵们就恐怕会有将近有一半的人都已经逃跑了。我们不如将计就计,每天减少做饭的锅灶,让魏国以为我们的士兵越来越少,从而对我们放松警惕,最后我们就能出其不意,打败魏国了。”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让齐国军队进入魏国的第一天,建造10万个做饭的锅灶,第二天的时候就减为5万个,第三天又减为3万个,让魏国人误以为齐国士兵已经逃亡了一大半。
历史关注
战国后期出现的《墨经》是我国最早讲述几何学的著作。
庞涓率兵出发三天,听说齐国士兵越来越少,到后来只剩下3万人。他非常高兴,就对士兵们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国的士兵非常胆小,但没想到,进入我们魏国还不到3天,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逃亡。现在正是我们进攻的好机会。”于是他丢下步兵,自己只带了一些精锐的骑兵不分日夜地追赶齐军。
孙膑对魏军的行程做了一个初步的计算后,估计着这天晚上魏军应该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四周有很多险要关口,可以设下伏兵。于是他就命人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上刮下一块树皮,在露出的白色树干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接着他又选派军队中擅长射箭的士兵,埋伏在险要关口的两旁,并且命令他们,一看见黑夜中魏军点火,就一齐朝着火把放箭。
马陵之战要图
果然不出孙膑所料。傍晚,庞涓带领自己的骑兵到达马陵,忽然看见路旁有棵被削去树皮的大树,而且上面还有字,感到非常奇怪。他就命人点燃火把,照亮去看。还没等他读完那些字,在关口两旁埋伏多时的齐国士兵纷纷朝着火把开弓放箭。魏国军队突遭袭击,顿时乱作一团,士兵们四处逃窜。庞涓看见士兵们都四散奔逃,无法收拾,知道败局已定,就拔出自己的长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没想到我庞涓成就了孙膑这个小子的名声!”然后无奈地自杀了。正在逃跑的魏国士兵,得知自己的主帅自杀,军心涣散,斗志瓦解。齐军乘势追击,彻底击溃魏军,并俘虏了魏国太子魏申,然后凯旋归国。
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还流传着他写的《孙膑兵法》。
燕昭王求贤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亲信子之,而没有传给太子。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15年),也就是子之做燕王的第二年,燕国太子姬平和大将军市被合谋,聚集了很多兵马一同讨伐子之。齐国见有机可乘,也马上大举进攻燕国。不久后,燕国国都被齐国攻破,大量金银珠宝被齐国强走,燕王哙也在战乱中被杀死。
战争结束后,燕国一片悲惨的景象,百姓们流离失所,非常痛苦。所以这时的燕国很需要一位贤明的国王来领导。燕国的贵族经过商量,最后共同推举了太子姬平做燕国大王,即燕昭王。
燕昭王是一位很有能力而且很贤明的君主。在和齐国的战斗中,很多士兵和百姓都被齐国军队杀死,燕昭王首先对那些死去的人表示哀悼,而且还亲自探访和慰问那些死者的家属,并给他们发放了一些生活用品。燕昭王以身作则,与百姓们同甘共苦。他取消了所有奢侈的花费,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衣服也很简单。但是,燕昭王在一个方面却是非常舍得花钱,那就是招揽人才。他知道,必须依靠那些有才能的人,才能使燕国恢复并强大起来。
燕昭王听说国内有一个名叫郭隗的是个有本事的人,于是就亲自来到他的府上,燕昭王对郭隗说:“齐国的行为实在太可恨了,它趁我们国家内乱的时候发动进攻,而且还打败了我们国家的军队,使燕国遭受了十分沉重的灾难,这样的仇我是一定要报的。不过,我也知道,我们燕国国家很小,而且百姓和军队的数量也不多,所以想报仇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有很多有才能的人愿意前来帮助我们,就一定可以打败齐国。先生您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人,如果您看到有真本事的人,请您一定要帮我把他请过来,我是十分有诚意的。”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38年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去世,商鞅因谋反罪而遭五马分尸、灭族之祸,但秦法未废。
郭隗听完燕昭王的话后,马上对他说:“大王,您拜托我的事我是不会推辞的,不过请先听我给您讲个故事吧!”
郭隗说:“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国家的大王十分喜欢马,而且特别想得到一匹千里马。于是,他就找来了平时打扫宫廷的人,让他带上千金去各地收购千里马。当那个人找到千里马时,却发现马已经死了。于是就花了五百金,买回了那匹死千里马的马头。大王看后非常生气,大声斥他,说他办事不力,而且还要重重地惩罚他。那人并没有着急,而是对大王说:‘大王请先不要着急,等我说完后再定我的罪也不晚。我之所以把这匹死千里马的马头买回来,其实是为了您着想。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您愿意花五百金购买一匹死千里马的头的话,那么他们一定会自动将千里马送上门来的。’那个大王虽然没有完全相信他的话,但是也没有杀了他。一年后,他的话果然应验了,拥有千里马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不远千里来为大王献上了三匹千里马。虽然那个大王花费了五百金买了一匹死马,但是却得到了三匹活的千里马。”
燕昭王听完郭隗的话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就问他说:“那么还请先生再讲明白一点,您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意思是什么呢?”
郭隗说道:“其实我说的这个故事道理很简单,您就是故事中的那个大王,而我就是故事中的那匹死掉的千里马,而那些真正的有才能的人则是那三匹活的千里马。您想招揽天下有才能的人帮助你,那么就请您首先从我郭隗开始吧!因为天下人都知道,我的本事是很小的,也没有很高的才华。如果您对我非常好的话,那么其他人就会知道他们到燕国来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因为他们要比我聪明很多。”
燕昭王听完后,明白了郭隗的意思,也非常赞同他的说法。于是他把郭隗召进了宫中,给他奉上最好的美食,给他穿最华丽的衣服。这些还不够,燕昭王还拜郭隗为自己的老师,赐给了他非常高的地位。后来郭隗给燕昭王出了一个主意,让燕昭王为他建造一座“黄金台”,并向天下宣布,凡是有才能的人来到这里,都可以得到很高的报酬,而且还会获得很高的地位。
燕昭王铸造黄金台招揽贤才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很多有才能的人都争着投奔燕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古代的中山国是中原诸侯国以外的又一个强国。不过,中山国虽然强大,可是他们在各方面都保留着很浓重的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这样一来,中山国以及中山国的人就被那些中原地区的“文明国家”称为了“胡地”和“胡人”(古代中原地区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自然也招来了那些“文明人”不齿的态度。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
历史关注
《周易》是周代占卜用书,但反映了中国先民对天地宇宙、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认识。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赵国的国君武灵王领兵攻打中山国。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彻底打败中山国,武灵王心中酝酿着一场改革。虽然这场改革会很困难,也会招来很多人的反对,但是它的确可以使赵国军队的作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武灵王下定了决心。
这天,赵武灵王找来了肥义,和他商量改革的事情。武灵王说:“论礼仪,我们中原国家的人确实要比中山国的人讲究得多,可是我们的服装太累赘,打起仗来很不方便。通过观察,我发现胡人的衣服短小精悍,十分适合骑马作战。因此,我决定让我们赵国的人穿上胡人的衣服。”
肥义听后,说道:“大王真是英明,我完全同意您的意见!不过,这么做那些大臣们会同意吗?”
武灵王笑了笑说:“穿胡人的衣服肯定会被人耻笑,可是那些被傻瓜们耻笑的地方,聪明人却能发现很多的不同。这场战争我是志在必得,就算天下人都耻笑我,我也不会退缩。总之,我一定要占领胡地,踏平中山国。”
就这样,赵武灵王身先士卒,自己首先穿上了胡人的衣服。可是,事情果然和肥义预料的一样,赵国人对武灵王的做法非常不满,都不愿意穿上胡人的衣服。公子成一听说让自己换上胡人的衣服,气得直跺脚。可是这是大王的命令,自己不敢明目张胆地对抗,于是,公子成就给武灵王来了个“闭门不出”,坚决不去上朝。
赵武灵王非常清楚,公子成哪里是害什么病了,即使有病也是心病。于是,武灵王就派了一位使者去“探望”公子成。其实,这位使者名义上是“探望”,实际上是来劝导的。使者见到公子成以后,先是来了一通假惺惺的问候,然后马上进入了主题。
使者对公子成说:“大王托我给您捎话,说您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想必一定知道家中的事情必须听从父母的安排,国家的事情必须听从君王的安排这个道理。如今国君下令全国百姓改换服装,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您却带头违抗命令,坚决不穿胡服。您这无疑是给天下人做了一个‘榜样’,百姓们都会拿您当例子来议论国君的命令啊!”
战国时期贵族服装复原图
公子成听后撇了撇嘴,没有说话。使者继续说道:“大王还说,治理一个国家有一套基本法则,而这个法则的根本就是有利于民,推行政令也有一套方法,而这些最根本的就是能够实行下去。如果想要对天下人施恩泽,那么就应该从百姓施起。可是如果想要在国家推行政令,那么就应该从上层社会开始实施。如今,他希望公子成做天下的榜样,帮助他推行胡服改制的政策啊!”
公子成听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他先是拜了两拜,然后磕头说:“臣听说所谓的中国,就应该是实施圣贤教化,推行礼乐的地方。那些住在远方的“夷族”(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只配到我们这里来参拜、效仿,哪有我们去学他们的道理?大王的做法是违背天下人的意志,是不遵从祖先训导的做法,臣不敢遵从,还请大王三思!”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37年,韩相申不害卒。申不害相韩十五年,主张法治,讲究权术,为战国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使者见自己说不动他,只好把公子成的原话转达给了赵武灵王。武灵王听说后,马上亲自来到公子成的府上,用请求的口气对他说:“我之所以要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我们赵国好啊!你想想,我赵国东面有强大的齐国和中山国,西面有楼烦国、秦国和韩国,就连北面都有燕国和东胡。这些国家没有一个不想把我们消灭,我们是生存在敌人包围圈里的啊!如果我们不精通骑马射箭,我问你,我们用什么保卫自己的国家?用什么捍卫自己的疆土?”
公子成听了赵武灵王的一番话,低下了头。武灵王见自己的话起了作用,接着说道:“正因为这样,我才叫百姓们换上胡人的衣服,学习骑马射箭的本领。我们既可以抵抗边境强敌的入侵,又可以打败中山国,以雪我们的耻辱。可你呢?却为了保持什么传统,而把整个国家放在一边,您难道忘记了鄗城被攻(中山国曾派兵攻打鄗城,并且放水淹鄗城)的耻辱吗?我真是太失望了!”
公子成听后,终于明白了赵武灵王的良苦用心,于是接受了赵武灵王的要求。武灵王非常高兴,马上让人拿来一套胡服赐给了公子成。第二天早上,公子成穿着胡服,大大方方地前去上朝。
骑马俑 战国
骑兵是战国以来形成的新兵种,机动性强,富有杀伤力,至战国末年,骑兵成为各国的主要兵种。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骑兵陶俑,也是现在所知的最早的胡服。通常所说的胡服是指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轻便简洁的一种适宜骑马的服装。
就这样,赵武灵王开始在全国发布诏令,让所有的人都穿上了胡服。同时,赵武灵王还把百姓聚集在一起,找人教他们骑马射箭。赵国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大,最后终于打败了中山国,占领了胡地。
鸡鸣狗盗
“鸡鸣狗盗”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指微不足道的本事或者是偷偷摸摸的行为。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这个成语应该是含有贬义的,可是它的原意并非如此,而且“鸡鸣”和“狗盗”还救过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的命,这个人就是战国时期的孟尝君。
齐国的孟尝君和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公子。和其他3个人一样,孟尝君是个非常仁义和慷慨的人。他的府上足足养了有3000多食客。这些食客中有很多人有真才实学,也有很多人是蒙吃骗喝,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身怀绝技”。
秦国的昭襄王一直非常欣赏孟尝君的才学。为了得到孟尝君,秦昭襄王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请求齐王同意孟尝君到秦国来。于是,孟尝君带着手下的几名食客,来到了秦国。
秦昭襄王见孟尝君果然来了,自然是喜出望外,马上任命他做了秦国的相国。而孟尝君作为战国四公子也不能失礼,作为对秦王赏识的报答,孟尝君送给了秦王一条上好的纯白狐裘。本来,这一切都应该顺顺当当地进行,可谁知道在第二年却发生了变故。
原来,孟尝君大老远从齐国来到秦国,没有给秦王献上一个计策,没有给秦国出一分力,却得到了相国的官职,这太不合“情理”了,自然会招来很多人的嫉妒。因此,有人就开始在秦昭王的耳边煽风。这个小人对秦昭王说:“大王,您如此重用孟尝君,就不怕将来他害了我们秦国吗?”
秦昭王听后摆了摆手说:“你这是什么话?孟尝君可是个真君子,怎么会害我们秦国呢?”
历史关注
战国四公子是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士的崛起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都养士千人。士与主人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隶属关系。
那个小人又说:“可是大王您别忘了,孟尝君可是齐国人啊!如今他在我秦国做相国,您认为他会一心一意地辅佐您吗?我想,他做什么事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齐国而不是秦国。时间长了,我们秦国真是危险啊!”
秦昭王听后心里也犯了嘀咕,为了防止孟尝君“背叛”自己,他下令将孟尝君软禁了起来。失去自由的孟尝君后悔当初来到秦国,日夜思念着能够回到齐国。可是,如今秦王把自己关了起来,朝中又没有人愿意替自己说话,要想逃出去,简直太难了。这时,孟尝君的食客中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花重金去收买秦王的宠妃燕妃,只要她在秦王的枕边多吹点儿风,那么一切就都可以解决了。于是,孟尝君就派人去请求燕妃帮忙。
很快,派去的人就回来了,告诉孟尝君,燕妃已经答应帮他了。正当孟尝君高兴的时候,那人又说:“燕妃说她不要金银珠宝,只想要一件和秦王一样的纯白狐裘。”孟尝君一听,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坐在了地上,心想:“我的天啊!要什么不好,干吗非要那件东西啊!这纯白狐裘就一件,如今已经送给了秦王,让我到哪里去找第二件啊?”
正在孟尝君发愁的时候,他手下的一个食客说:“孟尝君不要着急,我自有办法弄到狐裘。”到了晚上,这个人偷偷地从狗洞钻进了秦国的王宫,看准机会悄悄地把那件纯白狐裘偷了回来。孟尝君高兴地都快蹦起来了,赶忙让人把它送给了燕妃。
这白狐裘的魅力还真是不小,燕妃得到它以后,果然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没几天,秦昭王就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得知秦王肯放自己,自然是心花怒放。不过他心里清楚,秦昭襄王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如果在这里待得时间长了,说不定他会反悔。事不宜迟,要走马上就走。于是,孟尝君也不等天亮,趁着天黑带领着手下食客,悄悄地来到了秦国的边界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
函谷关是秦国的边界关口,这时也成了孟尝君的最后关口,只要过了函谷关,那秦王就不能把他怎么样了。可是,由于孟尝君到达函谷关的时候是深夜,关口的城门还是关着的。不管孟尝君怎么请求,守门的士兵就是不开城门,非要等到天亮鸡叫的时候才能开。
这下可把孟尝君急坏了。眼看着马上就可以脱离虎口了,却在这里被挡住了,孟尝君能不急吗?不过孟尝君当时还不知道,秦王真的已经后悔了,后悔自己轻易就把他放跑,正派人在后面追赶。如果孟尝君再不走,恐怕就永远走不了了。
就在这最危险的时候,孟尝君手下的一名食客突然扯着嗓子叫了起来。原来,这个人擅长学习鸡叫,他这一叫,周围所有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守城的士兵以为天亮了,就把城门打开了。
就这样,孟尝君顺利地逃回了齐国。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29年 魏国张仪入秦,公孙衍离秦赴魏。秦国攻打魏国,夺取河东汾阴、皮氏、焦、曲沃等地。
乐毅伐齐
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5年),齐湣王派兵攻打宋国,很快宋国就被齐国消灭了。得到甜头的齐湣王越来越骄横,根本不把其他诸侯国放在眼里。他派兵四处征伐,甚至还想消灭周朝,自己称天子。齐王的行为激起了众怒,所有的诸侯国对他都十分不满。
谋划报仇很长时间的燕昭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就找乐毅一起商量讨伐齐国的事情。乐毅思量了一会,说道:“大王,齐国虽然已经得罪了所有的诸侯,但是它的势力还是不可轻视的。当初的齐桓公也曾称霸,为齐国后代的君主打下了大片的江山和财富。如今想单靠我们自己恐怕打不赢他,依我之见不如联合赵国、魏国和楚国,同时再想办法拉拢齐国。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打赢的希望。”
燕昭王同意了乐毅的建议,马上派乐毅出使赵国,然后另派使者前往楚国和魏国。这一招果然见效,其他诸侯国一听说要攻打齐国,一个个兴奋得不行,就连秦国也受赵国的影响同意出兵。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讨伐齐国的战争开始了。燕昭王发动了燕国所有的兵力,并且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由他一人指挥。同时,赵王也拜乐毅做了赵国的相国。就这样,燕国、秦国、赵国、韩国、魏国这五国的军队在乐毅一个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杀向了齐国。
齐湣王得知消息后不敢怠慢,马上也组织了全国的兵力抵抗五国联军。可是,就算齐国再强大,也难以抵挡得住这五国的军队。齐军和联军在济西(今山东阳信)展开会战。结果,由于主将指挥不力,齐军大败。
乐毅见胜负已定,就让秦国和韩国的军队先回去,说是以后会重重答谢他们。因为这两个国家与齐国没有什么仇恨,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再打下去了。接着,乐毅又让魏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刚刚夺取的原宋国地盘,让赵国去收复他们自己失去的河间地区。魏、赵两国见有大便宜可捡,自然是乐呵呵地听从乐毅的安排。
其实,乐毅心里早有了自己的打算。等联军解散以后,他带着燕国的军队继续追击齐国的败军,大有直捣齐国心脏的势头。这时,乐毅身旁的谋士剧辛觉得有些不妥,就对乐毅说:“上将军,咱们部队这是要干什么啊?”
剧辛的话倒是把乐毅搞糊涂了,乐毅疑惑地问道:“干什么?这不是正在攻打齐国吗?你怎么问这么奇怪的问题?”
剧辛回答说:“我知道您在说什么,可是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们为什么攻打齐国?还不是为了替先王报仇,同时也借此机会壮大我们的势力。您应该知道,我们燕国与齐国比起来,势力还是要小得多啊!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打赢齐国,那全是因为联合了其他诸侯国的缘故。一旦这些诸侯国不再和我们联合攻齐,那么我们再想打败齐国可就难了。现在最主要的是趁这个机会占领边界上的城镇,以此来扩大我们燕国的疆土。只有这样做,才是正确的,才是具有深谋远虑的。”
·冠礼·
冠是古代男子成人的标志。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成年礼。古代汉族男子到了20岁就必须按照“始加,再加,三加”的程序行“加冠礼”,再取一个名之外的“字”,以此来宣告自己已经成人。女子年满15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20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在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男女成年有“穿裤”、“染牙”和“盘发髻”等仪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冠不仅是成年男子和“童子”的区别,它还是君子的象征。冠不只是头上之物,还是“礼”与“非礼”的界限,是文明与蛮夷的区别。其实,包括冠礼在内的礼仪,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的“冠礼”虽只是一个成年的仪式,但是成年的意识却是通过“冠”这个特定的载体传达给社会的。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冠”在礼当中的意义完全超过了它在服饰中实用的功能。因此,“行冠礼”也就自然成了人生当中的头等大礼。
历史关注
战国之时,惠施提出“合同异”的命题,为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之一。
乐毅笑了笑,说:“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不过你觉得我现在做得不对吗?”
剧辛更加着急了,说道:“上将军,您自己看看都干了些什么,您带着军队从那些边境城镇过,可是并不去占领。反而……反而打着旗号,说什么要深入齐地。您难道不明白,这么做对齐国来说没有一点损失,对我们燕国来说也没有一点好处啊!”
乐毅看了看剧辛,说道:“你虽然聪明,但是眼光未免太短浅了。齐湣王自从登上王位以后,对百姓横征暴敛,对诸侯骄纵蛮横。同时,他任用那些阿谀奉承,只会溜须拍马的小人,疏远那些正直忠诚,有真才实学的贤人。这样的君王能受到百姓的爱戴吗?
“如今齐国吃了败仗,只要我们乘胜追击,齐国必定大乱。到时候,我们趁着齐国国内乱成一锅粥的机会,轻轻松松地就把齐国拿下了,这难道不比那几座城池有价值吗?如果我们没有抓住现在的机会,齐湣王回国之后一旦发现了自己的错误,痛改前非,任用贤才,体恤民情,到那时候我们还有机会吗?那几座吃进去的城镇还能保得住吗?”
剧辛一听恍然大悟,心中暗暗佩服乐毅的才识。就这样,燕国军队一直开进了齐国。果然,齐国国内听说前线打败,马上就乱了起来。齐湣王见大势已去,就仓皇出逃。乐毅率领大军杀进齐国的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一带)。紧接着,就像当年齐国抢劫燕国一样,燕国军队也把齐国的金银财宝、贵重器皿等全部运回了燕国。
燕昭王得知消息后高兴得不得了,亲自赶往济上犒劳军士兵。当然,这场胜仗最大的功臣是乐毅,于是燕昭王就把乐毅封为了昌国君。
燕国这边是大肆庆贺,一片喜庆的气氛,而那位倒霉的齐湣王,则四处奔逃。当他逃到鼓里时,碰到了楚国的大将淖齿。淖齿本来是被派来救齐国的,可是却一心想和燕国平分齐国的地盘。于是,他慷慨激昂地痛陈了齐湣王的罪过,然后就把他杀了。
完璧归赵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赵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那是一块天下闻名的宝玉。秦昭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想得到它,就派人对赵王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池来交换那块和氏璧。
赵王知道,秦昭王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根本不会用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的。他之所以那么说,无非是给自己抢夺和氏璧找个借口罢了。但是赵王也考虑到,如果不答应秦昭王的要求,那么秦昭王一定会生气,说不定还会引发一场战争。秦国的力量那么强大,赵国一定会吃亏的。
赵王对这件事非常头疼,于是就和大臣们商量,但是讨论了半天,也没有人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这时,有一个大臣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于是,赵王马上把蔺相如召进宫中,请教他该怎么办。
完璧归赵画像石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28年,秦国攻取魏国蒲阳,魏不敌,割地求和,将上郡十五县给予秦。
图绘蔺相如见秦王并无诚意以城换璧,于是抱璧欲往柱上撞,秦王急忙展开地图请蔺相如观看。
蔺相如想了想,对赵王说:“大王,这件事真的很为难,给和不给对我们赵国来说都没有好处!”
赵王回答说:“是啊!我也是考虑到这点啊!要不就不会问你该怎么办了!”
蔺相如接着说:“秦王提出愿意拿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老实说他给的条件是非常优厚的。如果大王不答应他的要求,那么我们就会理亏,因为别人会觉得我们贪得无厌,还想让秦国拿出更多的城池来;如果我们答应他的要求,而秦国没有给我们15座城池的话,那么就是秦国理亏,因为别人会知道他是不守信用的。将这两方面进行比较,我认为宁可让秦国站在理亏的位置上,也不让天下人耻笑我们。”
赵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又爱惜和氏璧,舍不得白白送给秦国,所以没有说话。
这时,蔺相如又说:“如果大王信得过我,那么就请让我做使者,拿着这块和氏璧前往秦国。您放心,如果秦国给我们那15座城池,我就用和氏璧交换;如果秦国不给我们那15座城池,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和氏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赵王同意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当蔺相如来到秦国,把和氏璧交给秦昭王后,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秦昭王根本没有想过要用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他虽然喜欢这块玉,但是它的价值还没有高到要用15座城池来交换的地步。因此,秦王接过和氏璧后,反复地端详,摆出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不光这样,秦昭王自己看完了玉,还把它传给嫔妃们看。嫔妃们看完了玉,又传给大臣们看。和氏璧传来传去,秦昭王就是不提那15座城池的事。
蔺相如知道秦昭王想赖账,就对他说:“大王,有件事我必须对您说清楚。虽然这块和氏璧是天下闻名的宝玉,但是它上面也有一处细微的瑕疵。请您把它交给我,让我指给您看。”
秦昭王一听说和氏璧上有瑕疵,也没顾得上考虑是真是假,就把玉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后退了几步,把身子靠到了宫殿中的一根大柱子上,对秦昭王说:“秦国是一个大国,说话是要讲信用的。大王您派人到我们赵国,说是愿意用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听后马上让我带着它来到了秦国,可见赵王是十分有诚意的。但是我刚才看您的行为,根本没有交换的意思。没办法,我只好选择这种做法。和氏璧现在在我手上,如果您要是逼我的话,我就会把和氏璧连同我的脑袋一起砸向柱子。”说完,蔺相如做出一副要砸璧的样子。
秦昭王一看就着了急,生怕蔺相如真的把和氏璧砸碎,赶忙说:“先生何必如此心急呢?我们秦国向来是说话算数的,请先生冷静一下。”说完,他命人拿来了秦国的地图,在上面画出了15座城池,说是划给赵国。
蔺相如已经看清了秦昭王的真面目,知道他又在欺骗自己。于是,他对秦昭王说:“大王!在我出发以前,我们的赵王可是斋戒了5天,并举行了一个盛大的仪式后才把和氏璧交给我的。我认为,作为礼貌,您也应该斋戒5天,然后再举行一个隆重的交接仪式,那样我才能把和氏璧交给您!”
历史关注
战国之时,七国都筑过长城,除防范西北戎狄外,更多互为构筑防御要塞。
秦昭王听后没办法,只好按照蔺相如说的去办,答应他5天之后再接受和氏璧。蔺相如回到住处后,马上让随从装扮成商人的样子,带着和氏璧,偷偷地逃回了赵国。
5天以后,秦昭王按照蔺相如的要求,在大殿上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秦昭王对蔺相如说:“你看,我已经按照你的意思做了,现在可以把和氏璧交给我了吧!”
蔺相如笑了笑说:“和氏璧早就已经被我送回赵国了,因为秦国的历代大王没有一个是讲信义的,您也包括在内!现在就请您处罚我吧!”
秦昭王听后非常生气,吼道:“你老是说我们秦国没有信用,可是你们赵国呢?你所要求的我都办到了,可是你却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这难道就是讲信用吗?”
蔺相如镇静地说:“我这么做也是没办法。秦国要比赵国强大的多,如果大王给了我们15座城池,赵国是不敢不给大王和氏璧的。”
秦昭王虽然没有得到和氏璧,但是他非常喜爱蔺相如的才华,所以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好好地款待了他一番。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大大夸奖了他,而且还把他封为上大夫。
将相和
秦昭王因为没有得到和氏璧,所以怀恨在心。在接下来的3年中,对赵国发动了许多次的战争。由于秦国军事力量比较强大,所以赵国每次都被打败,而且还丢了几座城池。
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王突然派使者来到赵国,对赵王说秦国不想再与赵国打仗了,想与赵国和好。秦昭王邀请赵王到黄河边上的渑池聚会。赵王听后不想去,因为他知道秦王肯定没安好心,说不定自己还会被他杀害。
这时,赵国的老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对赵王说:“大王,我们也知道这次聚会一定很危险!但是您要知道,您是赵国的大王,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脸面。如果您不去的话,那么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一定会认为我们赵国胆小懦弱的。”
赵王听后觉得确实很有道理,于是就咬了咬牙,决定去赴会,并且还带上了蔺相如。廉颇和朝中的大臣一起送赵王和蔺相如出境。当送到赵国边境时,廉颇对赵王说:“大王,我有件事想要和您说,请您不要见怪。”
·精致的战国玉器·
从春秋晚期开始,玉器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玉器上的花纹由简单向繁密的方向发展,并流行隐起的涡纹,器物显得圆润丰满。体现战国玉器高度工艺水平的是战国中、晚期的玉器,其代表作有辉县固围村魏王室墓出土的大玉璜、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的青玉带钩等。魏王室墓出土的大玉璜中有7块美玉、2个鎏金铜兽头,以铜片贯联起来成为一器,呈弧形,全长20.2厘米,玉质温润。色白而泛浅灰,是精美的和田玉。中间一玉微曲似折扇形,上侧琢一回首垂尾卧兽,口部钻有一个小孔,便于穿系,下弧一鼻穿孔,供系玉佩用。此中心玉与其左右的扇面形玉琢有变形蟠虬纹饰,成为龙身,其外两侧为玉龙首,龙首口含鎏金铜虎首,虎首口衔有着卷云饰纹的椭圆形玉,图案匀称饱满,琢工细腻精巧。战国时玉器玉质优良,王侯多使用和田玉,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青白色较多,偶见白玉。
透雕双凤腾龙玉璧
四节玉佩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继齐威王、魏惠王之后称王。
赵王知道老将军是个忠臣,他说的话一定有道理,就问:“不知道廉老将军有什么事情?”
廉颇一脸严肃地说:“大王,您这次前去一定是凶多吉少,因此必须做出最坏的打算。我估算了一下,您往返的时间再加上会议的时间大概是30天左右。如果您30天之后还没有回来的话,那么我们就会一起立太子为大王。请您不要生气,这完全是为了您和赵国考虑,这样秦王就不会有把您扣为人质的想法了。”
赵王听后,马上同意了廉颇的意见,和蔺相如一起赶往秦国。
渑池聚会开始了,秦王表面上对赵王很恭敬,实际上心里一直在打他的主意,如果不是蔺相如离赵王那么近,并且赵国的军队已经在外边准备好,说不定赵王早就遭了毒手。在酒喝到一半的时候,秦王突然提出让赵王鼓瑟,说是为了助酒兴。赵王当然不愿意,可是听到秦王的话语中分明带有威胁的语气,所以只好为秦王鼓了一曲。秦王见自己侮辱了赵王,得意地哈哈大笑。
这时,站在一旁的蔺相如看不过去了,于是就走到秦王面前,要求他为赵王击缶。秦王知道,蔺相如这么做,其实是想给赵王找回面子,所以秦王一口回绝了蔺相如的请求,说什么也不击缶。蔺相如见秦王不肯,就厉声说道:“大王您看清楚了,我和您的距离不过才有五步啊!我相信,如果我采取行动的话,一定可以血溅大王。”
秦王领教过蔺相如的厉害,知道他说得出,做得到,于是示意身边的侍卫,让他们杀死蔺相如。可是侍卫们一个个不敢上前,因为蔺相如和秦王离得太近,说不定还没等杀死蔺相如,秦王就上西天了。蔺相如更加厉害,他不但不害怕,反而狠狠地瞪着侍卫,吓得侍卫们一个个都退了回去。秦王没办法,只好也为赵王击缶。
之后,秦王虽然也想过再找机会刁难赵王,但是在蔺相如的帮助下,始终没有能够得逞。同时,赵国的军队也早就在外面准备好了,所以秦王无奈之下也不太敢轻举妄动。最后,赵王在蔺相如的保护下,平平安安地回到了赵国。
回国后,赵王大大赞扬了蔺相如,并且封他为上卿,地位已经超过了老将军廉颇。廉颇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生气,就对别人说:“蔺相如这个家伙太无耻了,他凭什么本事比我的官大!我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军,每次攻城打仗都要靠我。那个蔺相如以前只不过是个普通的老百姓,凭借花言巧语就在我之上。哼!这口气说什么我也咽不下去,我感觉这是我最大的耻辱。”
之后,廉颇又对外宣称:“如果要我看到那个蔺相如,我一定给他点颜色看看,要好好地羞辱他一番,让他知道什么叫天高地厚。”
蔺相如听说后,并没有反过来辱骂廉颇。相反,他开始故意地避开廉颇。为了不和他相遇,蔺相如甚至经常称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看到廉颇的车马时,赶紧避让,他的宾客们有意见了,对他说:“您是上卿,是朝中最大的官!那个廉颇只不过是一介武夫,而且地位比您还要低!您为什么那么怕他呢?为什么表现得那么懦弱呢?”
蔺相如并没有直接反驳宾客们的提问,而是反问道:“你们说我怕廉颇是吗?你们认为我是因为懦弱才不敢和廉颇相遇吗?那我问你们,廉颇老将军与秦王比起来,哪个更加厉害,更加有威严?”
宾客们都回答说:“那当然是秦王了,廉颇怎么能和秦王相比呢?”
蔺相如回答说:“这就对了!你们想想,连秦王那么有威严的人我都不怕,难道我会怕廉颇老将军吗?我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是还不至于这么胆小吧!我那么做是因为我考虑到秦国现在之所以不敢大举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老将军在。如果我们不和,那么一定会削弱赵国的力量,使秦国有机可趁。正所谓‘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我那么做是为了整个赵国考虑。”
历史关注
战国时代以虎符作为发兵、调兵的凭证。
这件事很快就被廉颇知道了,他觉得非常惭愧。于是,就脱光了上衣,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府上,请求他原谅自己。从那以后,蔺相如和廉颇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
田单复国
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太子即位,称为燕惠王。燕惠王早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和乐毅有矛盾,这次做了燕国的大王,自然对乐毅不好。
齐国的田单听到这个消息后很高兴,打算用反间计来离间他们的关系。于是,他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说:“齐王已经死了,但仍然有两座城池没被燕国攻占。乐毅一直都跟新立的国君有矛盾,害怕被杀所以不敢回国。如今,他正打着攻打齐国的名义屯兵在外,实际上是想着在齐国的地盘上称王啊!只不过,现在齐人还没有归附他。因此,乐毅就故意放慢了攻打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东部)的进程,等待时机的变化。如今的齐国人最害怕的就是燕国派其他的将领替代乐毅。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即墨恐怕就支撑不了几天了。”
其实,乐毅之所以没有攻打即墨,完全是出自战略角度考虑,根本不是什么想称王。可是,燕惠王并不像燕昭王那样信任乐毅,当他听到谣言后,觉得自己当初的怀疑是有道理的。为了阻止乐毅,他马上派大将骑劫赶到前线把乐毅换了。乐毅见自己无故被撤,心中十分不满,就逃到了赵国。同时,燕国的将士们也都对燕惠王的做法不满,军心开始涣散。
田单见自己的第一步计划已经实现,马上着手实施第二步计划。他命令城中的百姓每次吃饭前都要在庭院中摆设饭菜祭祀祖先,说是只有这样做才能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于是,每到吃饭的时间,即墨城上空都会有很多飞鸟盘旋。城外的燕国士兵看了以后非常奇怪,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接着,田单又让人四处散播谣言说:“看啊!这是天上的神仙要来帮助齐军了啊!”燕军听后全都半信半疑。为了让百姓们对自己的话深信不疑,田单特意从城中挑选出了一个精明强干的士兵,让他装扮成神仙,对他十分尊重,而且每次发号施令的时候都会说这是神的旨意。就这样,即墨城中士兵和百姓的士气渐渐高涨。
这天,田单派人到燕军中散布消息,说是齐国最怕燕军割掉俘虏的鼻子,把他们放在队伍前面示众。因为如果那么做了,神仙就不会帮助齐国人了。骑劫听到以后,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马上按照谣言上面说的去做。结果,齐国士兵见燕军如此侮辱俘虏,一个个气得火冒三丈,都怕自己被燕军抓去,决心誓死保卫城池。
田单见燕军轻易就相信了自己的话,马上又派人去燕军中散布谣言说:“齐军在神仙的帮助下,一定可以把即墨城守住的。不过,神仙曾经说过,城外齐人祖先的坟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被人挖掘了,齐国人就会心寒了。”
骑劫听后,马上命人去挖齐人的祖坟,而且还焚烧死尸。这下可把齐国人全都激怒了,他们抱在一起失声痛哭,并且发誓一定要和燕人死战到底。
犒军图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行合纵之策,使韩、魏、赵、燕、中山五国联合抗秦。
此时的田单心里清楚,时机已经差不多成熟了,如果这时候让士兵们出战,他们肯定会奋勇杀敌,一定可以取得大的胜利。于是,他亲自拿着锹镐与官兵们一起加固城墙,还把家里好吃好喝的东西全部拿出来犒劳守城的士兵。
齐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这时,田单命令把精锐士卒隐藏起来,而让老弱妇孺登上城头防守,还派使者到燕军那里请降。燕军士兵因为胜利马上就要到了,所以都高呼万岁,完全放松了警惕。
接着,田单又从老百姓那里收来很多黄金,让城中的一个富豪交给骑劫。富豪对骑劫说:“即墨城里的齐军马上就要投降了,请你们入城后不要掳掠我的族人。”
骑劫听后喜出望外,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接受了礼物。就这样,燕军的防备越来越松懈。
田单见时机成熟,就收集城中1000多头牛,并给它们披上画满五彩龙纹的红绸子,在牛犄角上绑上尖刀,在牛尾巴上拴一束灌注油脂的芦苇。当天夜里,他命令士兵将城墙凿出数十个洞,把牛放在洞口,点燃牛尾。牛的尾巴被烧得疼痛难忍,从洞中冲出,直奔燕军的营地,五千精锐齐军紧随其后。
燕军从睡梦中惊醒,见身上满是五彩花纹的怪兽狂冲乱撞,被撞倒的士兵非死即伤。这时,后面的五千齐军冲过来,即墨城中的齐国军民也都呐喊助威,声势震天动地。燕军士兵不知齐军有多少,以为大势已去,四处奔逃。
混战之中,齐军杀死了骑劫,而后继续追歼燕军残余。燕军先前占领的齐国城邑纷纷换上了齐国的旗号。田单率领得胜的齐军一直追杀燕军到黄河岸边,收复了被燕军占领的70多座城池。随后,他把齐襄王从莒城接到临淄。
为了表彰田单的功绩,齐襄王封他做了安平君。
范雎睚眦必报
范雎是魏国人,曾经在魏国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一名门客。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国的齐襄王早就听说他能言善辩,非常有才华,所以就暗地里送给他很多金银财宝,美酒佳肴。后来,这件事让须贾知道了。不明真相的他以为范雎暗通敌国,把魏国的秘密出卖给了齐国。因此,须贾回国之后,就在魏国丞相魏齐那里告了范雎一状。
魏齐听说这件事以后勃然大怒,马上命人把范雎抓起来审问。可是,范雎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魏国的事,当然不会承认了。于是,魏齐恼羞成怒,命令手下鞭打范雎。可怜的范雎被打得死去活来,肋骨被打断了,牙齿也被打掉了。为了能够留下自己这条性命,范雎只好装死,希望能够瞒过魏齐的眼睛。
别看范雎“死了”,可魏齐觉得还不解恨。他下令把范雎的“尸体”用竹席卷起来,然后扔进厕所里。不光这样,魏齐还让那些喝醉了酒的门客往范雎身上撒尿,目的是警示后人,以后不要胡言乱语。四下无人时,范雎对看守说:“我刚才是在装死,你帮帮忙,放我出去,以后我一定会重重答谢你的!”
守卫听了以后,就去向魏齐禀报,说竹席中的死人太晦气,不如把他扔掉算了。这时魏齐正喝到兴头上,也没考虑太多,就答应了守卫的请求。就这样,范雎保住了一条性命,得以脱身。
后来,范雎在魏国人郑安平的帮助下,隐姓埋名,改称为张禄。他在魏国等待着洗刷掉他所受的所有屈辱的机会。
过了一段时间,秦国派使者王稽出使魏国。范雎觉得这是个机会,就深夜前去拜访。通过一番谈话,王稽觉得范雎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就偷偷把他放在自己的车上,带回了秦国,引荐给了秦王。秦王听后当即决定在离宫召见范雎。
秦王见到范雎以后,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范雎更是尽心竭力地为秦王服务。他先是为秦国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外交手段,接着又建议秦王废除掉王太后和穰侯魏冉等人的大权。秦王认为范雎说得非常有道理,就一一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他做了丞相,还封他做了应侯。
历史关注
战国末年赵人作的《世本》是我国最早的谱牒类史书。
赴秦出任相国的各国国卿
秦国一向广纳天下贤才,为己所用,客卿中拜相者亦不乏其人,这就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得到秦王信任的范雎开始了自己的报复计划,他让秦王派兵攻打魏国,结果魏国实在忍受不了,只好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一听是昔日的仇人来了,心中暗喜。他脱去了丞相、诸侯的衣服,换上了一件又脏又破的烂衣裳,然后徒步去见须贾。
须贾看到范雎后非常惊讶,说道:“范雎,你……你不是死了吗?原来……原来你活得很好啊!”说到这,须贾上下打量了范雎一番,摇摇头说:“哎!虽然你还活着,可是你的生活却……算了!你还是留在这吃饭吧!”
就这样,在须贾的“盛情邀请”下,范雎留了下来。吃饭的时候,须贾看到范雎身上的衣服太单薄了,就命人拿出了一件丝绵袍给他。范雎也不说谢,伸手就接了过来。紧接着,须贾就和范雎打听秦国新任丞相的事:“我听说这个丞相张禄是咱们魏国人?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还要建议秦王攻打魏国呢?我这次来就是想见见他,让他劝说秦王,不要再攻打咱们魏国了。”
范雎回答说:“我就是丞相府中的门客,可以替你引见一下。”须贾听后非常高兴,马上让范雎带自己前去。于是,范雎坐在马车上,亲自为须贾驾车,两人一会儿的工夫就来到了丞相府。范雎从车上走了下来,对须贾说:“你先在这里等一下,我去里面通报一声!”
须贾点了点头,就在外面等候丞相的传唤。可是,左等范雎不出来,右等范雎也不出来,须贾觉得很奇怪,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又过了很长时间,须贾实在忍不住了,就问丞相府的守门人:“麻烦你进去看一下,刚才那个范雎怎么还没有出来啊?”
须贾的话把守门人给问糊涂了,说道:“范雎?什么范雎?我们丞相府没有这个人啊?”
须贾着急地说:“刚才那个进去的不就是范雎吗?”
守门人说道:“什么啊?那是我家丞相张先生,哪是什么范雎啊!”
须贾这才知道自己掉进了范雎的圈套,只好跪在地上,用两只膝盖支撑着走进丞相府谢罪。这时的范雎早已经换上了丞相的衣服。他坐在上面大声斥责说:“须贾,我之所以不杀你,并不代表原谅了你!只是因为你还知道送给我一件丝袍,说明你还念一点故人的旧情。既然你刚才请我吃了顿饭,这个人情我还是要还给你的。”
就这样,范雎在自己的府上大摆宴席,招待各国的宾客。可是,须贾并没有被奉为上宾,而是被安排在堂下。不光这样,范雎让人给他送上了一盘黑豆和碎草之类的给马吃的饲料,并且对他说:“回去告诉你们魏王,让他们赶紧把魏齐的人头砍下来送给我。要不然,我就会血洗大梁城。”
须贾回国之后把这件事告诉了魏齐。魏齐没办法,只好逃到了赵国,躲在了平原君赵胜的家里。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兵攻打四川,灭亡巴、蜀,秦国日益富强。
触詟说赵太后
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很快就占领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这时,赵国的惠文王刚刚去世,继承王位的孝成王年纪又小,不懂事,所以一切政务都交给了他的母亲赵太后处理。
当时的形势对赵国非常不利,于是赵太后就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回复说:“齐国很愿意帮助赵国,不过赵国必须要让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只有这样齐国才敢相信赵国的诚意,发兵救援赵国。”
可是,这个长安君是太后的小儿子,平日里最受太后的宠爱。如今,齐国想让他做人质,赵太后哪里肯答应啊!就这样齐国迟迟不肯发兵。
赵国的王公大臣一个个都沉不住气了,纷纷劝说赵太后以国家利益为重,忍痛割爱,答应了齐国的要求。赵太后听后非常生气,明确地说:“我说过的话是算数的,说不行就是不行!谁要是再来劝我,看我这老婆子不吐他一脸口水。”大臣们一看太后真的发火了,一个个都不敢说话了。
这时,赵国的老臣左师公触詟请求面见太后。赵太后知道他也是来做说客的,憋了一肚子火,打算让他下不了台,以堵住众人之口。触詟进门见太后满脸不高兴,心里明白了许多,暗暗告诉自己:“先不着急,看准了机会再说正事。”
于是,触詟一路小跑着走近太后,寒暄着说道:“太后恕罪,老朽腿脚不行了,活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才这么长时间没来看望太后,希望太后能够体谅。最近是因为听说太后的身体也不是很好,所以特地探望一下。”
太后心想:“这触詟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于是就随口说道:“我比你强不了多少,平时都是坐车进出,身体还算过得去。”
触詟接着:“那太后的饮食怎么样呢?”
太后回答说:“吃不进什么东西,每天只是喝点粥而已。”说到这里,赵太后的神情稍微舒缓了一些。
触詟见状,把话锋一转,说:“老朽膝下有一个小儿子,名字叫舒祺,不成什么气候,可我却过分地疼爱他。如今,我想让他在宫里当一名卫士,不知道这件事太后能不能答应?”
赵太后听后,点了点头说:“这不是什么难事!你的孩子多大了?”
触詟回答说:“今年已经15岁了,年岁是小了一点。其实,我主要是想在有生之年把他托付给太后您,这样我死也瞑目了。”
·朝聘之礼·
朝聘之礼原指古代诸侯派使者或亲自定期觐见天子的礼仪,后来也指藩属国使节前来觐见中国皇帝的礼仪,属于“五礼”中的宾礼。具体而言,聘,是指诸侯派使者觐见天子;朝,则是诸侯亲自觐见天子。《礼记·王制》规定,诸侯每年都要派大夫前往王都拜见天子,称作“小聘”;诸侯每三年要派卿前去拜见天子,称作“大聘”;诸侯每五年须亲自前往王都拜见天子,称作“朝”。诸侯及卿大夫朝聘天子时,要携带当年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还要奉行严格的礼仪,以示对天子的敬重和臣服。其礼仪大致分为六个程序,分别是:“效劳”(天子派人迎接并慰问来宾)、“赐舍”(安排来宾下榻)、“朝觐”(来宾正式拜见天子并献礼)、“请罪”(来宾向天子表示自己做得不好,求天子宽恕,是一种谦虚说法)、“赐礼”(天子赏赐来宾一些礼物)。朝聘之礼本来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享受,但东周时,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也纷纷采用了朝聘之礼。秦统一中国后,中国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称雄于东方,期间各国派使节前来时,中国基本上都以朝聘仪式接待,因此“四夷来朝”的说法一直不绝于书。直到鸦片战争后,在西方人的强烈要求下,清王朝才废弃了朝聘之礼,而以现代外交礼仪与各国打交道。
历史关注
战国末期,李冰任蜀郡守时,兴建了防洪灌溉攻城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成为粮仓沃土。
赵太后顿了一下,说:“真看不出来,男子汉大丈夫也偏爱小儿子吗?”
触詟回答说:“瞧太后说的,我不止偏爱,而且比妇女偏爱得还厉害呢。”
赵太后听了笑了笑,说:“又在这里胡说八道,你怎么能比得上妇女偏爱小儿子呢?”
触詟见时机已经成熟,马上说道:“不是吧,老臣觉得太后对燕后就要比长安君爱得更深。”
太后听了,摇摇头说:“这你就错了,我疼爱长安君可要远远胜过燕后呀!”
触詟却说:“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为他们的将来打算。当年燕后出嫁的时候,太后您送她,依依不舍,一直把她送上车,还抱着她的脚流泪不已。她嫁得太远了,您舍不得她呀!她走了之后,您还常常念叨她。可是,您每次在做祈祷的时候,却在暗中祷告说:希望她永远不要回来(按照当时的风俗,嫁出去的姑娘只有在被休、丈夫去世或国破家亡时才回娘家)。您之所以要这样,是为她的将来考虑呀,是希望她的子孙后代能当上燕国的君主呀。”
触詟一番话说到了赵太后的心坎儿上,不断地点头,说:“还是你了解我啊!是呀,做父母的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有个好的前程呀!”
见赵太后已经落入了自己设计好的“圈套”,触詟把话头引入正题:“就拿赵国的国君来说吧,除去最近三代不提,以前赵王的子孙后代中有谁把爵禄继承到今天?”
太后思考了一下,说:“这……好像还没有。”
触詟接着又说:“为什么呢?赵王的这些后代一旦遇到大的变故,近不能保全自身,远不能佑护子孙后代,难道是他们都不肖吗?显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从前辈那里继承了很高的爵位,而自己没有一点功劳;得到的俸禄很丰厚,自己却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这还不算,他们还要身居要职,掌握国家大权。如今,太后您让长安君身居高位,把他封在富饶肥美的土地上,让他掌握重要的权力,却不让他趁着年轻为国家建功立业。将来有一天,他失去了靠山,如何能在赵国立足呢?”
听完触詟这番话,赵太后如梦方醒,说道:“对呀,您说的太对了。那我就把长安君交给你,让他听从您的安排。”
触詟欣然领命,告别赵太后,着手布置长安君到齐国的事宜。他为长安君准备了100多辆装饰豪华的车子,派人护送他入齐国为质。齐国国君见赵国已送长安君前来,出兵援助赵国。秦国闻讯,主动撤走了军队。
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韩国。很快,秦国军队就包围了韩国的上党郡。上党郡的太守心中清楚,上党郡迟早会被秦国攻破,不如赶紧给自己找一条后路。于是,太守召集百姓,和他们商议道:“大家都看到了,秦国的军队就在城外,上党郡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可能。如今,我们通往韩国国都的道路已经被阻断了,就别指望韩国能派兵来救我们了。”
赵括像
百姓们也同意他的说法,问道:“不知道太守您有什么想法呢?”
太守说:“我们现在不如去投奔临近的赵国。想一想,赵国接受了我们,秦国一定会发兵攻打赵国。到那时,赵国为了自己着想,肯定会与韩国联合,一同抵抗秦国。这样一来,我们全郡百姓的性命也就保住了。”
百姓们听后都表示赞同。就这样,太守亲自前往赵国,表示愿意把上党郡送给赵王。赵王一听,心想:“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大便宜啊!”于是,赵王答应了太守的请求。正所谓“贪小便宜吃大亏”,赵国是得了一个郡,可是赵王不知道,他将会为这个“小便宜”付出惨重的代价。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军攻破了上党郡,上党郡的百姓全都逃到了赵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子民”,赵国任命廉颇为大将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布下重兵,抵御秦国军队。秦昭王听说这件事后火冒三丈,马上让秦军调转矛头,杀向赵国。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求贤,得乐毅、邹衍、剧辛等名臣,日益富强。
廉颇是一个非常懂得用兵打仗的老将军。他知道秦国军队的实力非常强,赵国军队已经屡次被秦兵打败,如果现在和他们硬拼,恐怕抵挡不住。因此,廉颇就在长平排开阵势,坚守不出。不管秦军怎么挑战,赵国就是不派一兵一卒应敌。秦军主将干着急没办法。
转眼间4个月过去了,秦国攻打长平的战势还是没有一丝进展。这时,远在国都的秦国相国范雎,看到秦国军队久攻不下的状况十分着急,于是就想了一条狠毒的反间计。他派人带着很多黄金前往赵国,然后在那里散布谣言说:“赵王真是老糊涂了,怎么会用廉颇做主将呢?他大概不知道,秦国的军队最害怕的其实是赵括将军啊!至于廉颇嘛,他是个很容易对付的人,如今他早就已经投靠秦国了。”
在此之前,赵王就已经对廉颇坚守不出的战术很不满意了,认为他损兵折将后,被秦国吓破了胆,不敢应敌。当谣言传到赵王耳朵时,他更坚信自己的想法,于是罢免了廉颇,任命赵括为大将军。
长平之战示意图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自己。他曾经和父亲赵奢一起谈论用兵之道,赵奢虽然难不倒他,可是却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感到很奇怪,就问为什么。赵奢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妻子说:“用兵打仗是一件关乎将士和百姓们生死的大事,但是他却把这样的大事说得那么容易。赵国不用他为将军也就算了,要是让他为将,那么等待赵国军队的就一定会是失败啊!”
和蔺相如一样着急的,还有赵括的母亲。听到赵王任命赵括为将军,她感到非常不安。于是在赵括将要起程去军营的时候,她上书给赵王说:“大王,千万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赵王很诧异,心想:别人的母亲都盼望着自己的儿子能够建功立业,怎么她却不想让儿子当将军呢?于是就问原因。
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大王,当初他父亲赵奢担任将军的时候,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士兵们吃喝,还把士兵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大王赏赐的东西,他全都分给士兵,一点也不留给自己。现在赵括刚刚做了将军,他手下的军官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帛,他都带回家藏起来,还到处寻找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全部买下来。大王您说,他哪里像他父亲?又怎么能够让他做赵国的将军呢?希望大王您仔细考虑,不要派他领兵。”赵王闻言,非常恼火,就说:“这件事情我已经决定了,别再说了。”赵括的母亲见赵王不听,只能摇摇头,然后对赵王说:“大王您要是一定要派他担任将军的话,那我有一个请求。”赵王强自按住心里的怒火,道:“你说吧。”赵括的母亲说:“如果赵括有什么不称职的情况,大王您能答应我不受他的株连吗?”赵王虽然怒火中烧,但还是答应了她。
历史关注
李冰在蜀,不只主持修建了都江堰,还在什邡治理汶井江,在双流修盐井等工程。
就这样,赵国在还不清楚对方主将是谁的情况下,就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赵括一到长平,马上改变了老将军廉颇坚守不出的战斗策略。他带上赵国所有的军队,杀向秦军。白起早就听说赵括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废物,所以他命令士兵不要和赵国的军队苦战,一定要假装战败逃跑。赵括以为秦国士兵是害怕自己,于是带领着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杀到秦国军队的大本营。
直到这个时候,赵括才发现自己上当了。秦国的大本营防守牢固,一时间根本就攻不下来。更可怕的是,赵国军队的后路这时也被秦军的25000人截断。同时早已埋伏好的两支部队也从两边杀出,把赵国的军队一分为二,而且还切断了赵国输送粮草的必经道路。这下可苦了赵军,往前走走不了,往后退更是不可能。没办法,赵括只好让士兵就地安营,等待援兵。
到了九月,赵国军队已经断粮40多天了。尽管在这期间赵国军队曾经请求齐国发送粮食给他们,可是怕惹火上身的齐王并没有答应。赵国军队已经快熬不住了,士兵之间甚至发生了吃人的事情。赵括此时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知道这样下去是等死。于是,他把军队分为四部分,命令他们一起攻打秦军的大本营,希望能够突围出去。可是,已经饿了40多天的赵国军队怎么打得过精力充沛的秦国军队呢?赵括的军队接连攻了四五次,也没能杀出去。最后,赵括在乱战中被秦国军队射死。
赵括一死,赵国军队更没有了斗志,40多万人全部向秦军投降。
白起起初接受了他们的投降,但是转念一想:“我们秦国攻打上党郡的时候,郡中的百姓不愿意归顺秦国,反倒全都投奔赵国。看来,赵国的名声要比我们好的多。现在,投降的士兵足足有40多万,他们很可能会勾结起来,一起叛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全部杀死。”
就这样,白起设下了一个圈套,把45万投降的士兵全部活埋,只将240个未成年的孩子送回赵国。
鲁仲连一言退万兵
鲁仲连是齐国人,长于谋略和辩论,却不肯做官。
秦国将军白起率领部队在长平大败赵军,第二年,秦军又向东挺进,包围邯郸。邯郸危在旦夕,但没有一个国家敢来援助。魏王派新垣衍对平原君说:“秦军之所以围攻赵国,是因为想要称帝。赵国如果能尊秦昭王为帝,秦昭王一定很高兴,就会撤兵离去。”平原君犹豫不决。
正在赵国游历的鲁仲连听说了这件事情,就去见平原君,问他说:“大人您打算怎么办呢?”平原君叹了口气,无精打采地说:“我哪里有什么办法啊!秦军前不久在长平大败我军,还杀了我们40多万将士。现在他们又围攻邯郸。魏国派新垣衍来赵国,劝说赵王尊秦王为帝。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鲁仲连叹了口气,说:“以前我认为您是天下贤明的公子,今天才知道我想错了。您告诉我新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让他回魏国去。”平原君连忙点头说:“那就拜托先生您了!我马上去告诉他。”平原君找到新垣衍,对他说:“我想向您介绍一位客人,他叫鲁仲连,现在在赵国。”新垣衍拒绝说:“我听说鲁仲连先生道德高尚,很早就想见他。但我现在有要事在身,实在没时间。”平原君为难地说:“我已经告诉他您在我这了,您要是不见的话,我不好交代。”新垣衍无奈,只能答应。
鲁仲连见到新垣衍后,一句话也不说。新垣衍感到很奇怪,想:他不是来游说我的吗?为什么现在一句话都不说呢?就先开口对鲁仲连说:“先生,现在邯郸危急,人们都逃到其他地方,先生您怎么还在这呢?”鲁仲连说:“秦国是个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怎么能够让秦王称帝统治天下呢?我就算是跳进东海,也不愿意做秦国的顺民。我今天来见将军您,是为了帮助赵国。”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使赵国军事实力明显增强。
新垣衍好奇地问:“您要怎么样来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要请魏国和燕国帮助它,而且齐国和楚国也正在帮助赵国。”新垣衍觉得鲁仲连说的很荒谬,就质疑说:“先生您说的燕国,我相信会听从您的。但是我就是魏国人,您怎么能说服魏国来帮助赵国呢?”鲁仲连笑了笑,说:“现在魏国之所以想让赵王尊秦王为帝,那是因为魏国没发现秦国称帝带来的祸患。如果让魏国看清了秦国称帝的危害,魏国就一定会帮助赵国。”
新垣衍问:“那么依先生您的看法,秦国称帝,会有什么危害?”鲁仲连没有直接回答,却说出以下的话来:“先前,周朝贫困弱小,诸侯们没有人去朝拜,只有齐威王奉行仁义,率领天下诸侯朝拜周天子。一年多以后,周烈王去世,齐王奔丧去迟了,新继位的周显王很生气,责备齐威王说:‘天子逝世,就好像天崩地裂一样,连我都要守丧,但你的使者居然敢迟到,当斩。’齐威王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呸!您母亲原先还是个婢女呢!’周显王最终被天下人耻笑。齐威王之所以生气,实在是忍受不了周显王的苛求。本来就那样,这么做不奇怪吧。”
新垣衍反驳说:“先生您难道没有见过奴仆吗?10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不是因为力气和智力赶不上他,而是害怕他啊。”鲁仲连反问道:“那么魏王难道是秦王的奴仆吗?”新垣衍说:“是。”鲁仲连说:“我能够让秦王烹了魏王,把魏王剁成肉酱。”新垣衍很不高兴,脸色一沉,说:“先生您实在太过分了!您又怎么能够让秦王烹了魏王,把魏王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当然能。从前,九侯、鄂侯、文王是纣王的3个诸侯。九侯把自己漂亮的女儿献给纣王,可是纣王却认为她很丑,就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刚正不阿,指出纣王的错误,纣王又把鄂侯杀死做成肉干。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只是叹了一口气,就被纣王关在牢里。为什么他们3个人最终落到被剁成肉酱、做成肉干、囚禁起来的地步呢?齐王前往鲁国,夷维子替他赶车。夷维子问鲁国官员:‘你们是按照什么礼仪接待我们国君?我们国君是天子啊。天子到各国巡察,诸侯应该迁出正宫,移居别处,交出钥匙,撩起衣襟,安排桌椅,站在堂下伺候天子吃饭。天子吃完后,诸侯才可以退回朝堂听政理事。’鲁国官员非常生气,干脆不让齐王入境。齐王只得借道邹国前往薛地,这时,邹国国君去世,齐王想去吊丧,夷维子对邹国新即位的国君说:‘天子吊丧,丧主一定要把灵柩转换方向,使灵位朝北,然后天子好面朝南吊丧。’邹国的大臣们说:‘我们宁愿自杀,也不会这样。’所以齐王不敢进入邹国。现在秦国和魏国都是万乘大国,也都各自称王,但是魏国只看到秦国打了一场胜仗,就要尊它为帝,赵、魏两国的大臣连小小邹国、鲁国的臣民都比不上啊!秦王称帝以后,要是还贪心不足,就会更换诸侯的大臣,还要把秦国的女子嫁给诸侯,让她们住在魏国的宫廷里,到时候,魏王又还会感到安全吗?而将军您还能像原来一样得到魏王的宠信吗?”
听完这些话,新垣衍恭恭敬敬地向鲁仲连拜了两拜,说:“原来我以为您是个普通人,现在我才知道自己错了。我马上回魏国,不再要赵王尊秦王为帝了。”秦军听到这个消息,后撤了五十里。不久,魏国信陵君夺了晋鄙的军权,率军赶来援救,秦军撤离邯郸。
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推辞。平原君又设宴招待他,喝到痛快时,平原君站了起来,拿出一千镒黄金,要给鲁仲连。鲁仲连笑着说:“杰出的人之所以被人们尊敬,是因为他们替人消灾解难,而不取报酬。如果收了,那就成了生意人了。我鲁仲连决不会那样做。”告别平原君,终生不再和他相见。
毛遂自荐
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国都邯郸。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58年,赵王派平原君赵胜作为使者前往楚国,和楚王商议联合抵抗秦国的事。平原君答应赵王后,不敢怠慢,马上召集了门下所有的宾客,打算从中选出20个文武双全的人,和自己一同前往楚国。
历史关注
赵国的蔺相如、廉颇相交的故事,留下了完璧归赵、将相和等典故。
经过一番挑选,只有19个人符合平原君的要求,剩下的都是些不起眼的人。正当平原君发愁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站了起来,大声对平原君说:“您就挑我吧!我毛遂将会是您的最佳人选。”
平原君一听,一脸得不高兴,回答他说“:毛先生请不要说笑话好吗?现在的事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你怎么还有心思胡闹呢?”
毛遂满脸疑惑地对平原君说道:“我并没有胡闹啊?我也想为您和赵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啊!”
平原君更加生气,说道:“你还说没有胡闹,你怎么可以说你是我的最佳人选呢?你看看,我挑选出来的人都是十分有才能的,他们在每个国家都很有名气。他们的才气就像是锥子的尖,如果把锥子放在布袋里的话,那么它马上就会露出来。可是先生你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来我这里已经有3年了吧!在这3年里,你没有给我献一计,也没有让我看到你有什么长处,更没有听到有谁称赞你。出使楚国可是很重要的事,怎么可以派你去呢?”
毛遂听后不以为然,对平原君说:“我没有给您献计,没有向您展现我的才华,这些完全是因为我始终没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实际上,我也是有尖的锥子,只不过一直没有遇到那个布袋而已。这次的任务就是布袋,我相信我会让您看到我的尖的。”
平原君听后半信半疑,但回过头来一想,反正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了,不如就带他去吧!就这样,平原君带领着自己的20个食客,一同前往楚国。一路上,那19个人经常嘲笑毛遂。可毛遂就当没听见,根本不理会他们。
到了楚国之后,平原君马上带着这20个人来进见楚王。平原君见到楚王后,想尽一切办法,说尽所有好话,摆事实、讲道理,告诉楚王联合抗秦的好处,给楚王分析不和赵国联合的坏处,从早晨一直说到中午。可是,尽管平原君说得口干舌燥,楚王还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这时,站在一旁的毛遂看不下去了。他用手按住剑柄,直接跑上台阶,对着平原君说:“何必这么婆婆妈妈的呢?所有人都知道联合抗秦对赵国和楚国都是有好处的。本来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您何必费那么大劲,从早上一直说到中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毛遂的举动把楚王吓了一跳,生气地说:“哪里来的野汉子?来人啊!把他给我推出去。”
平原君赶紧解释说:“大王息怒,这是我的食客毛遂。”
楚王听后摆了摆手,对毛遂说:“你也太没礼貌了!没看到我正在和你的主人说话吗?我们正在商量国家大事,你怎么能如此胡闹呢?还不快给我下去!”
楚王本想吓唬吓唬毛遂,没成想到毛遂不但没走下台阶,反而离楚王更近了。他手中握着宝剑,对楚王说:“大王,您之所以敢如此大声地斥责我,主要是因为这是在楚国,您仰仗的是人多势众。不过您看清楚了,我现在和您的距离不过十步而已。就算您有再多的人,恐怕先死的也是您吧!也就是说,您的性命如今在我的手上,您有什么资格斥责我呢?”
毛遂自荐图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骗入秦,秦王将其扣留,太子横被立为王,即楚顷襄王。
楚王不知道毛遂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问道:“你想做什么?难道你真敢刺杀本王吗?”
毛遂笑了笑,说:“我其实没有那个意思,不过如果您做得很过分,说不定我就会有那个意思了。我想问您,您认为赵国派使者来和您商量联合抗秦的事,到底为了我们赵国好,还是为了你们楚国好?”
楚王更加不明白毛遂说的是什么意思,便回答说:“这个……那自然是为了你们赵国好了。”
毛遂大笑起来,回答说:“大王您错了,我们其实是为了楚国好。我听说商朝开国大王汤和我周朝开国大王文王,在最初的时候,不过拥有那么一百里土地罢了,但是他们却最终都统一了天下。这难道是凭借人多势众吗?还有,楚国如今有五千里的土地,百万名士兵,应该是诸侯国中的强国。可是一个小小的白起,带领着那区区几万人,就能夺走楚国的两个城池,而且还火烧夷陵。您看看,楚国列祖列宗的牌位已经被他烧毁了,楚国的祖先已经被他侮辱了,您难道不觉得羞耻吗?现在您说说,这联合抗秦到底是为了谁好呢?”
楚王听后,觉得毛遂的话很有道理,就对他说:“先生说的很有道理,我同意和你们联合抗秦。我会派春申君带兵前往帮助你们的。”
毛遂接着说:“那就请与我们一起歃血为盟吧,您第一个滴血,我的主人平原君第二个滴,我毛遂最后一个滴!还有底下那19个跟着来却没有发挥作用的人,你们也过来滴血吧!”
楚王见毛遂还用手握着宝剑,没办法只好按照他说的去做。就这样,楚国和赵国确立了合作关系。
回到赵国后,平原君对别人说:“这件事让我太惭愧了,我以后再也不会夸口说,我能够识别天下人才了!”从此就把毛遂当成上宾。
屈原自沉汨罗江
屈原是楚国贵族,担任左徒一职。他博学多才,懂得很多知识,又善于和人交流,在朝内能参与国事,在朝外又能和各国搞好关系,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很妒忌屈原的才华。楚怀王让屈原起草新法令,屈原打好了草稿,还没有最后定稿。上官大夫想把稿子据为己有,但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对楚怀王说:“是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但大家都不知道。每次颁布新法令,屈原都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功劳,说没有他就不行。”楚怀王很生气,从此就疏远了屈原。
饮酒读《离骚》图 明 陈洪绶
《离骚》历来为忧愤之士所爱,图为一位士人坐于兽皮褥上正饮酒读《离骚》,一副激愤而又无可奈何之状,大有击碎唾壶一展悲吟之意。
历史关注
战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者为周赧王,时间为公元前314~前256年,共59年。
秦国想讨伐齐国,但齐国和楚国又是姻亲,秦王就让张仪出使楚国,想拆散两国的关系。张仪对楚怀王说:“秦国很讨厌齐国,楚国如果能和齐国断交,秦国愿意献上六百里土地。”楚怀王一时贪心,就答应了,派人和齐国绝了交,并让人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见目的已经达到,就对使者说:“我和楚王说的是六里地,不是六百里啊。”楚国使者大怒而归,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生气了,发兵攻打秦国。可是又不是秦国的对手,死伤8万人不说,连汉中也被秦国抢走了。楚怀王还不服气,征发全国士兵再次对秦国发动进攻,在蓝田展开大战。魏国听说后就派兵攻打楚国,想占点便宜,楚国军队只好回国两线作战。而齐国正在生楚国的气,根本不肯发兵援救,楚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之中。
第二年,秦国愿意把强占来的土地归还一部分给楚国,楚怀王说:“我不想要土地,只要能得到张仪就行了。”张仪对秦王说:“张仪一个人就能代替汉中全部土地,这是好事,我要去楚国。”不久他就来到了楚国,他事先送给奸臣靳尚很多礼物,并威逼利诱楚怀王的宠妃郑袖,让他们为自己求情。楚怀王受了他们蒙蔽,就把张仪放走了。这个时候屈原正在齐国出使,回来后问楚王为何不杀张仪,楚怀王才后悔了,不过张仪早就逃走了。
秭归屈原祠
不久秦王请楚怀王去秦国聚会,楚怀王打算去,屈原劝谏道:“秦国是虎狼之国,从来不讲信义,所以请您不要去。”公子子兰却说:“不要拒绝秦国的好意。”楚怀王就去了,结果被秦国扣留了下来,最后死在秦国。太子即位,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
屈原对国家的衰败感到万分痛心,即使被流放,他的心也始终停留在楚国上。他是多么希望国王能够醒悟过来,带领楚国人民奋发图强,洗雪国耻啊!他写了很多爱国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情,但终究得不到统治者的肯定,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他觉得,历代君王不管是否贤明,都希望能够得到忠诚而能干的大臣的辅佐。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分清楚谁忠谁不忠,楚怀王就是不知道如何分辨,所以被郑袖等人欺骗,最后竟然客死异乡。当君王的如果不能明辨是非的话,灾祸可就大了。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专门纪念屈原的节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还要举办赛龙舟的活动。有史记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为哀悼他们热爱的屈原,每到这一天,就把米装到竹筒中投入江中,让鱼虾吃,以免它们啃咬屈原。但是有一天,屈原给人们托梦说,投到水中的食物都被蛟龙给抢去了,蛟龙害怕五色丝和竹叶。后来人们就用竹叶把米包成粽子,再用五色丝把粽子捆起来。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赛龙舟”也和屈原有关。相传渔夫见屈原投江,欲乘舟救他,留下了赛龙舟的习俗。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沙丘之乱,赵主父被饿死在沙丘宫。
公子子兰听到这种言论后大怒,于是让上官大夫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坏话,最后把他流放了。
屈原已经对这个国家完全失望了,他到了汨罗江边,披着头发边走边吟诗,抒发心里的郁闷和悲愤。一个渔夫看见他这样,就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到这里来了?”屈原说:“全世界的人都混浊了,而我还是清澈的;所有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保持清醒,所以我就被流放到这里了。”渔夫说:“所谓圣人,就是能不拘泥于事物而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的人。既然全世界都污浊了,那为什么不能随着它变化呢?大家都喝醉了,为何不跟着他们一起喝酒吃肉呢?为什么非要坚守自己的操守而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了头的人在戴帽子的时候一定会先把上面的灰尘弄干净,而刚洗了澡的人在穿衣服的时候也会把衣服抖几下,谁又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去接触那些脏东西呢?我宁可投身到这滔滔江水中葬身鱼腹,也不愿让我的高洁品行受世俗的玷污。”
不久楚国被秦所灭,屈原写了一篇《怀沙》,然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汨罗江自杀身亡。
信陵君窃符救赵
虽然楚国答应与赵国联合抗秦,但是赵国国都邯郸的危机并没有解除。于是,平原君赵胜又向魏国求救,希望魏王能够出兵,与赵国联合起来。魏王最初满口答应,马上派大将军晋鄙带兵前往赵国。
可是,还没等魏国的军队开到赵国,秦王就派人给魏王送来口信,说是诸侯中如果有谁敢救赵国的话,那么秦国消灭赵国后,第一个就讨伐他。魏王胆小怕事,赶忙让军队驻扎在壁邺(今河北磁县南)。
平原君对魏王的行为非常气愤,心中暗骂他反复无常。可是现在最主要的不是埋怨,而是想办法搬救兵。魏王肯定是不能指望了,只能找魏国的信陵君想想办法(赵胜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
信陵君就是魏国的公子魏无忌。他为人十分仁义,而且礼贤下士,因此很多人都不远千里来投奔他。据说,当时有3000多人在他的手底下做食客。尽管有些人是滥竽充数,但是信陵君从来没有与他们计较过。
信陵君听人说魏国有一个名叫侯嬴的隐士,十分有才能。但是这个人年岁很大,已经70多岁了,而且家境还十分贫寒,靠在大梁做城门官赚点银子来养家糊口。信陵君心中打定主意,一定要把侯嬴请到自己的府上。
这天,信陵君在府上设下了丰盛的酒席,款待门下的食客。当所有人都坐好之后,信陵君却没有宣布筵席开始,反而叫人备好车马,自己坐在马车的右边(古人认为左边比右边尊贵),亲自去接侯嬴。这个侯嬴还真不客气,衣服也不换,脸也不洗,一屁股就坐在马车的左边。再看信陵君,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他毕恭毕敬,而且还亲自为侯嬴驾车。
半路上,侯嬴对信陵君说:“信陵君请停一下,市场上有我一个做屠户的朋友名叫朱亥。我们好久不见了,我想去看看他。”
信陵君听后也不反驳,马上赶着马车来到了市场上。侯嬴也不领情,大摇大摆地下了车,走到朱亥面前,一聊就是半天。其实,这些都是侯嬴在试探信陵君,看他是不是真像人们说的那样礼贤下士。在和朱亥说话的过程中,侯嬴一直在偷偷地观察信陵君的表情。虽然信陵君已经在那里站了半天,但是脸上没有丝毫不耐烦地样子。侯嬴暗暗点头,和朱亥告别,转身随信陵君回到了府上。
酒席开始了,信陵君亲自搀扶侯嬴,让他坐在上座。当时,所有的食客都看傻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侯嬴也被信陵君的行为感动。从那以后,侯嬴一心一意地辅佐信陵君。
信陵君接到平原君的求救信,心中确实很想帮助赵国。可是自己虽然是魏国的公子,但是并没有兵权,所以没有办法发兵。然而平原君却不理解信陵君,派了很多使者到他府上,请他出兵。最后,平原君也生气了,就给信陵君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想当初我和你的姐姐结婚,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十分仰慕你的忠义。但是现在,赵国很快就被秦国攻破了,你怎么还不帮助我呢?就算你看不起我,但是你也要为你的姐姐着想吧!如果赵国打败了,你姐姐也会遭殃的。”
历史关注
战国时,楚国是最早铸造金币的诸侯国。
信陵君夷门访侯嬴图 清 吴历
公元前257年,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救赵,亲往夷门向守门人侯嬴问计,最终夺得晋鄙的兵权,解邯郸之围。
信陵君看完信后非常着急,马上带着食客来到王宫,希望能够说服魏王发兵。可是魏王是铁了心,说什么也不让晋鄙进兵。没办法,信陵君只好决定带领着自己手下100余辆车马,准备赶往赵国,与秦国决一死战。
当人马路过侯嬴府上时,信陵君决定问问侯嬴,看看他有什么办法。谁成想侯嬴不但不帮忙,反而在旁边说风凉话。他对信陵君说:“公子啊!你自己去吧!一路上保重啊!我是个糟老头子,帮不了你什么忙。”
信陵君听后非常地生气,扭头走出了侯嬴的府邸。路上,信陵君越想越不对劲,总觉得侯嬴不应该那么绝情。于是,他又调转车头,回到了侯嬴的府上。侯嬴见信陵君又回来了,笑着对他说道:“公子!刚才我说的话请不要介意,我就知道您会再回来的!现在您实在没有办法了,打算带着这100余个人前去与秦国拼命。可是您有没有想过,您这点人就像一块肉,那秦国的军队就像一只猛虎。用肉去打老虎,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信陵君知道,侯嬴一定有什么妙计,所以就请他赐教。侯嬴说:“想发兵就要有兵符!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在大王的卧室内,而如姬是大王最宠幸的妃子,一定可以把它弄到手。我还听说,公子曾经替如姬报过杀父之仇,您开口的话,她一定会答应的。”
信陵君按照他的办法,果然拿到了兵符。侯嬴又说:“大将在外领兵打仗,不一定非要遵从君王的命令。如果晋鄙看到兵符后还是不发兵,那么事情就难办了。您还记得那个朱亥吗?他可是个大力士,您可以带着他一起去。如果晋鄙不发兵,就宰了他。”
于是,信陵君带着朱亥来见晋鄙。果不出侯赢所料,晋鄙对信陵君起了疑心,说什么也不发兵。这时,朱亥拿出一个重四十斤的铁锥,一下子就把晋鄙杀死。就这样,信陵君挑选了8万名士兵向赵国出发,最终解了赵国之围。
奇货可居
“奇货可居”这个成语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这个成语中,“奇货”不是指一件商品,而是指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子楚,而那个“居货”的人,就是后来的秦国相国吕不韦。
吕不韦认识这个“奇货”时,他的名字并不是叫子楚,而是叫异人。子楚是他回到秦国后改的名字。这个异人的父亲就是秦昭王的儿子,秦国的太子安国君。可是异人并不是安国君正室妻子华阳夫人的儿子,而是小妾夏姬的儿子。
按照当时的惯例,各国都要选派王室成员到其他国家去做人质,异人就被派到了赵国做人质。一方面,当时秦国屡次攻打赵国,所以赵国人对这个人质肯定好不到哪去;另一方面,异人虽然名义上是秦昭王的孙子,但是他毕竟是小妾所生,所以秦国也不十分重视他。异人在赵国的生活非常凄惨。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286年,秦将司马错攻魏,得安邑、河内二地,置河东郡,迁秦人居住。
有一天,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吕不韦来到赵国的国都邯郸,碰上了异人。吕不韦是个非常精明的商人,他见到异人后,心里马上盘算起来:“这个人是秦国太子的儿子。虽然他现在地位比较低下,但是绝对可以把他看成一件‘奇货’。如果囤积起来,将来一定可以获得很高的利润。”于是,吕不韦带了很多礼物,来到了异人的住处。
见到异人后,吕不韦笑呵呵地对他说:“我虽然是一个商人,但是我却有非常高的本领。如果你和我合作的话,我保证可以光大你的门庭。”
异人一眼就看穿了吕不韦的心思,笑着对他说:“你说的也正是我想要的,不过你这么做其实是为了你自己,因为那样也可以光大你的门庭。”
吕不韦十分镇定地说:“是的!你说的一点都没错,我们商人是不会做亏本的买卖的。不过您要知道,要想光大我的门庭,就必须依靠你的门庭。”
异人知道,吕不韦这么说一定是早就想好了主意,他一定有什么办法帮助自己,于是赶忙把他请进屋内。吕不韦见四周无人,就对异人说:“如今的秦昭王已经老了,天下迟早是安国君的。安国君的妻子华阳夫人没有孩子,你的兄弟虽然有20多人,但都和你一样是小妾所生,这样就使你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太子。分析现在局势,子侯是最有可能做太子的,而且还有士仓辅佐他,你的机会就又小了一分。同时,你又不是长子,不可能得到安国君的宠爱。他一旦登基,在设立继承人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决不会是你。如果你不采取行动的话,恐怕要一辈子留在赵国做人质了。”
·商人日益显赫·
战国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都市里的商业世家和商人群体形成强大的势力,原来地位低微的商人日益显赫。他们不仅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并开始参与政治,甚至用巨额财富去影响政局,策划“奇货可居”奇谋的吕不韦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吕不韦的话说到了异人的心坎里,他马上追问道:“你说的很对,这些事我也知道。不过,现在我在赵国做人质,连回国的可能性都没有,又怎么谈得上采取行动呢?”
吕不韦笑了笑,回答说:“请不要着急,我早就已经想好了对策。现在,决定谁能成为未来继承人的并不是安国君,而是安国君的妻子华阳夫人。你想,华阳夫人是正室,她绝对有资格决定谁成为秦国的继承人。我吕不韦是个小商人,没有太多的金银珠宝。但是如果您相信我的话,请允许我代替您,到秦国走一趟。我保证,我一定有办法让您成为继承人。”
异人听后非常高兴,对吕不韦说:“如果你真的能使我做成秦王的话,那么将来的秦国有你的一半。”
这个吕不韦果然不简单,很有手段。他先从异人下手,拿出五百两黄金送给他,让他拿这些钱广交宾客,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第二步,吕不韦又拿出五百两黄金,购买了很多奇珍异宝,然后亲自带着这些宝物来到了秦国。
到了秦国之后,吕不韦并没有直接去见华阳夫人,而是先贿赂她的姐姐,然后通过她姐姐把自己介绍给华阳夫人。华阳夫人看到这么多宝物,自然是眉飞色舞。吕不韦趁机在她面前称赞异人,说他在赵国广交朋友,名气十分大。同时,异人还十分想念自己的父亲和华阳夫人,甚至于把华阳夫人看成自己的亲生母亲。吕不韦的话使华阳夫人非常高兴,心中开始喜欢起异人来。
这时,华阳夫人的姐姐也趁机对她说:“我们女人如果想在朝廷立足,首先靠的是脸蛋。但是我们总有一天会老的,到那时谁还会记得你这个华阳夫人呢?因此,我们必须要给自己找一条后路,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儿子。你虽然没有生育能力,但是可以从安国君的孩子中选一个出来做自己的儿子啊!那样的话,即使你人老色衰了,也依然可以享受很高的待遇。”
历史关注
战国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其最突出的学说有“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
就这样,华阳夫人把异人收为自己的儿子,并要求安国君把他立为继承人。安国君答应了她的请求,还给异人送去大量的金银财宝。异人达成了心愿,在诸侯国中的名声越来越大。吕不韦很是得意,因为他只用了一千两黄金就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后来,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异人回到了秦国。在拜见华阳夫人时,改名为“子楚”(因为华阳夫人是楚国人)。
12岁当上卿的甘罗
甘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童,他祖父是著名政治家甘茂。甘茂死的时候,甘罗才12岁,在吕不韦家里当门客。
燕王把太子丹送到秦国充当人质,秦王政派将军张唐去燕国当相国,想和燕国联合起来讨伐赵国,把河间的土地抢过来。张唐私下对吕不韦说:“我以前替秦昭王讨伐过赵国,所以赵国人特别恨我,宣称‘谁能拿到张唐,就赏他一百里土地。’现在去燕国的话肯定会经过赵国,我可不敢去。”吕不韦很不高兴,但张唐的理由合情合理,他也不能让张唐白白送死。这是国家大事,张唐不去的话,又没有合适的替代者,吕不韦于是发起愁来。
甘罗见吕不韦心情不好,就问道:“主公为何如此不高兴呢?”吕不韦说:“我让燕国的太子丹来秦国当了人质,但我让张唐去燕国当相国他却不肯去。”甘罗说:“我请求您派我去。”吕不韦哪里把这个小孩子放在眼里,大怒道:“我向大王请求让我自己去都不行,你这个小孩怎么能去?”甘罗不服气了,他说:“项橐才7岁,孔子都能拜他为师。我好歹也有12岁了,您就试一次又怎么样?何必还要责骂我呢?”吕不韦觉得他很有口才,也就没有说什么了。
甘罗自己去找张唐,问道:“您的功劳和白起比起来,谁更大?”张唐不假思索地回答:“白起向南能打败强大的楚国,向北能震慑燕国和赵国,打的胜仗和攻下来的城池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哪里敢和他相比!”甘罗又问道:“当年范雎在秦国当相国,他的权力和所受的信任与吕不韦比起来,哪个更大?”张唐回答:“范雎当然比不上吕不韦了。”甘罗再问:“你确定不如吕不韦?”张唐回答:“当然确定了。”甘罗说:“范雎想攻打赵国,白起不同意,结果白起就被害得自杀身亡。现在吕不韦让你去燕国你却不去,我不知道你会死在哪个地方!”张唐赶紧下拜,说:“我愿意去。”于是下令打点行装,准备出发。
臣子拜见帝王图
中国大事记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韩、赵、魏、秦五国联军伐齐,齐王发觉苏秦是燕国间谍,将其车裂。
·《国语》·
杂记西周、春秋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与事迹,以及言论的国别史。亦称《春秋外传》。旧说为春秋末鲁人左丘明所作,与《左传》同为解说《春秋》经的姐妹篇。近代学者研究证实,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专门记诵、讲述古今历史。左丘明即是略早于孔子的著名瞽,其讲史曾得到孔子的赞赏。瞽讲述的史事被后人笔录成书,称为《语》,按国别区分即为《周语》、《鲁语》等,总称为《国语》。西晋时曾在魏襄王墓中发现大量写在竹简上的古书,其中有《国语》三篇言楚、晋事,说明战国时该书已流行于世。今本《国语》大约就是这些残存记录的总集。
甘罗对吕不韦说:“希望丞相借我5辆车,让我去赵国替张唐说好话。”吕不韦派人对秦王政说:“当年甘茂留下个孙子名叫甘罗,虽然很年轻,但毕竟是名门之后,诸侯们也都听说过他。前几天张唐称病不肯去燕国,甘罗去游说他,结果张唐就肯去了,说明他还是有点才能的。现在他请求让他去赵国出使,请大王派他去。”秦王政于是召见了甘罗,任命他为出使赵国的使者。
甘罗虽然只是个小孩子,但作为使者是代表秦国而来的,赵王也只能按照礼节到郊外迎接。
甘罗对赵王说:“大王知道燕国的太子丹到秦国当人质的事吗?”赵王说:“听说过了。”甘罗又问:“知道张唐到燕国当相国了吧?”赵王说:“当然知道了。”甘罗说:“燕国派太子丹到秦国当人质,是表示燕国不会欺骗秦国;而秦国派张唐去燕国当相国,是表示秦国不会欺骗燕国。燕国和秦国互相都不欺骗了,那不就表示会打赵国的主意了吗?要是两国联合起来对付赵国,赵国能有好日子吗?秦国和燕国联合起来没有别的原因,无非是想得到赵国的土地以扩大河间地盘而已。大王不如把5座城池交给我,这样秦国河间的地盘就扩大了,就没有必要和燕国联盟了。秦国就会把太子丹送回燕国,而和赵国联合起来打燕国。”
赵王一想,这样挺划算的,于是就割给秦国5座城池。秦国果然把太子丹送回了燕国,撕毁了盟约。赵国发兵攻打燕国,一口气打下了30座城池,把其中的11座送给了秦国。
甘罗临时改变国家政策,但是却带给秦国更大的好处,让秦王政和吕不韦非常高兴。甘罗回去后,秦王政将甘罗封为上卿,并把当年没收甘茂的住宅田地重新赐给了他。不过这么聪明的甘罗命却不长,当上上卿没多久他就死了,年仅1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