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一只蟋蟀/流沙河


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听过

伤兵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笼

想起呼灯篱落

想起月饼

想起桂花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倾听

你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作者简介·

流沙河像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成都人。中国当代著名诗人。1931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1948年在读高中时,便开始写作。在成都《新民晚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诗歌、短篇小说等。20世纪50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1950年在《川西日报》副刊上发表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1952年9月在四川省文联工作。1955年在《西南文艺》上发表了《寄黄河》等诗篇,广受好评。195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农村夜曲》以及短篇小说集《窗》。1957年1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作品以白杨、藤、仙人掌等为赋,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寓意颇深,由此为诗界、文学界瞩目。后结集《流沙河诗集》(1982)、《故园别》(1983)、《游踪》(1983)等。其组诗《故园六吟》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1979~1980)”,《流沙河诗集》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一等奖”。另有评论集《隔海说诗》、《台湾诗人十二家》等。


作/品/赏/析

台湾诗人余光中,抗战期间在四川以北县悦来场读了5年中学;晚上在窗前做作业,窗外常有蟋蟀伴唱。后来他到了台湾,1982年6月他给流沙河的信中谈及此事时说:“当我怀念大陆的河山,我的心目中有江南,有闽南,也有无穷的四川。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于是诗人流沙河有感而发,写下《就是那一只蟋蟀》,通过突破时间、空间等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来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

本诗一大特点便是通过许多组意象的组合来表达作者的感情。而所谓的意象就是精神意义与物质形式的组合,是作者通过物质的形式来表达精神层面的东西,因此我们通过作者描述的物体去理解作者心中别具的思想,炽热的情感。像第二段中的《诗经》、《木兰词》、长城、旅馆、战场等许多意象的组合尽管看起来无关紧要,有无均可,但正是这种超越时空的组合才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呈现出来,共同的文化背景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直抒胸臆却意境深远。通过孤客、伤兵、寂寞、剩残荷等哀景的描写,衬托了诗人孤独哀伤的情怀,但同时月饼、桂花等一系列意象的描写,将家园深深的母爱表现得贴切真实。

全文以“一只蟋蟀”为线索,有机地融合于各组意象中,使它成为作者抒发感情的纽带。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将蟋蟀比喻成我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感情,意境深远。

诗篇的想象可谓丰富,从台北到家乡四川,“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距离上横跨太平洋,越过千山万水;时间上跨越了从诗经到汉诗到清代诗人的歌诵。蟋蟀的歌唱从古唱到今,它的声音亘古不变,到了季节它就歌唱,正因为普遍、永久,所以就能成为联系人类感情的共通的声音,也是最能引发人的乡愁的声音。“你在倾听/你在想念/我在倾听/我在吟哦”,蟋蟀的歌唱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一种象征,而成为一种负载乡愁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