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对话——连接自我之道
- 与心为友
- (美)巴克提·提尔塔·斯瓦米
- 10817字
- 2022-08-25 14:21:40
tenasya tadrsam rajal
lingino deha-sambhavam
sraddhatsvananubhuto ‘rtho
na manah sprastum arhati
因此,亲爱的王啊,被精微心念覆盖的生物体,由于前世之躯的影响,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思维和意象。我的话确然无疑。若在前世之躯中未曾感知,绝无可能凭空臆想。
——《圣典博伽瓦谭》[1]4.29.65
超越表象
每个人的内心都在与自己进行着永不停息的对话,它源于生活经验的累积,并不断地自我重复。生活中有许多人经常给我们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而我们也欣然接受,甚至把这些标签直接加诸在自己身上。于是,我们会在内心中持续这样的对话,并任其左右自己所有的行为和反应方式。这种内在对话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我们外在的行为只是真实自我浮于表面的一小部分而已。例如,当我们和别人交谈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接受的信息中只有7%来源于谈话内容本身,而38%的信息则来自于对方的声音、语调、语气和音量,还有55%来自于与语言无关的交流方式,例如面部表情和体态姿势等。
说者和听者各自的内心对话均对交流的方方面面构成影响。然而,大多数人仅能觉察到外在的表象,这显然会给双方的交流和彼此的关系造成许多困难。最重要的是,过分认同于外部物质也使我们忽略了真实个体深层次的那一面。
因果的影响
现代社会学和心理学一致公认,人本质上是遗传和社会化的产物,父母的基因对子女的影响非常显著。然而,大多数的人却不清楚,尽管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个人,但究其根本,却是前生因果业报的结果。每个人在此生都有一定的经历,这些经历不仅直接影响到当前的思维过程,而且还构成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我们思维习惯的性别、种族、语言和家庭等因素,其实是从前生的经历和关系发展而来的,这根链条绵延不绝,仅分析此生的因果就可以理解业报的影响。举个例子,现在有些学生在修法律学。然而,正是他们在中学和小学期间接受的一系列教育使他们得以踏入大学的校门,并在智慧和理解力的发展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学生从前吸收的知识也对现在知识的运用和培养起到了作用。此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也会在未来发挥作用,比如与同龄人、老师和父母的朝夕相处会塑造一个人的心态并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回到刚才的例子,这些因素将共同决定一个人究竟能成为什么样的律师。
同样,我们当前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特质也源于过去的经历和交往。例如,与圣贤的交往会对我们的精神力量和奉献之心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美好的因素会提高我们爱心服务的品质,相反,许多不好的因素也会影响我们此刻的奉爱生活。
接近真实的自我
一旦了解了这些因素,当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时,就会回忆起许多意义非凡的事件以及曾经震撼过我们生命的人。如果把这些影响叠加到一起,就会发现一个当下的我,这一点对每个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关注心灵的人始终会试图接近真实的自我。我们期望能觉悟到自我的永恒本性,明白我们所真实拥有的永恒人格。但我们此时所认同的自我其实并不是真实的自我,那只是我们正在延续中的外在所表现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过往的人生导致了现在的躯体,而前世今生则促使我们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做出思考和反应。
我们的境遇就如同一台独角戏,你假装自己就是这台戏中唯一的演员,你不断地更换戏服,叙述着不同的台词。不久,观众或许已经搞不清楚你的真实身份了,而作为演员,你甚至也会看不清自己的真实身份。也许,你会很快忘记应该穿什么样的服装,原本的台词又是什么。身处尘世间,我们很容易陷入同样的困惑。我们的躯体与环境曾经有过那么多的变化,为了在这个怀有敌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我们曾经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装束。那些形形色色的戏服和动作现在已经质变为我们的一部分。
开始改变
之所以要触及这个问题,是因为除非我们能诚实而深入地探究问题的根源所在,否则那些障碍几乎永远无法逾越。在任何群体中,都有许多充满各种各样问题的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如今所谓的身份、过去的社会交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每个人内心中的对话。这个话题之所以能引发我的兴趣,是因为我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改变自身,从而更好地享受灵性生活,获得更多的觉悟并拥有更为健康的人际交流。然而,谈及此话题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个人的服务涉及各种各样的方面,几乎每天,我所收到的信件中都有一部分来自那些由于心理因素而陷于危机中的人。
如果观察一下他人,我们会发现,由于过去接受了不良标签,因此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会出现在个人的灵修生活中。举个例子,有的人很反对权威,这可能来自童年的某些经历,例如酗酒的父母、躯体暴力和性虐待等。这些阴影会一直跟随他们,直到有一天,他们能充分面对过去并宽恕这一切。他们需要以某种方式接受过去,好让自己不再背负着过去沉重的阴影,不再被内心的声音逼迫自己从事不良的行为。由于难以接受权威,因此很多人无法敞开心扉,这一点也表现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这样的人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被这些障碍所困,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讨论这些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下一代,并给予他们充分的鼓舞。比方说,学校里的成绩和自我认识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研究人员曾对一群小学生做过调查,旨在了解环境在个人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相似背景和智商的孩子们被分为两组。一组孩子被老师评定为优秀生,另一组则被告知,他们是正常的孩子,但在学业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当然,得到格外鼓励的孩子们更易学有所成,他们不仅获得了更高的评价,而且这种心态在多年之后依然保持不变,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他们都表现出色。而那些觉得自己无法应对挑战并获取成功的人则会持续遭受人生中的挫败。这项研究表明,我们通常会接受环境反馈给我们的信息并由此产生相应的行为。
深入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自我身份认同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把这些僵化的模式抛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做到这点,我们首先应该认清这些模式的来源。也许你可以尝试一个练习,以便更准确地审视自己的过去:
·回忆曾经在生命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三个重要人物
·回忆你曾经做过的三个最重要的选择
·回忆意义最深远的三个重要事件
当你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请牢记,其中有些事情或许并不十分美好。你生命中的一些突出事件以及过去的人际交往也许很消极,并且在你的意识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某些人的交往或许培养了你现在的一些坏习惯,打上了不少负面的烙印;还有的交往则激发了你的内心对话,使你听从心意的声音,远离灵性生活。当你觉察到这些消极影响的时候,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摆脱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假如这种影响是正面而积极的,那么一切受益都会令你满怀感恩之情。
现在,请把本书放置一边,抽出一定的时间,针对这三个问题写下自己的思考。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之后,请继续本章的阅读。
心灵之途上的障碍
当感官和心意都致力于心灵的修炼时,净化的程序便开始了。但是,任何医药的作用都有赖于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的配合,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找准时间、选对方法。另一点是,自卑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无法接受爱,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他们通常觉得自己很糟糕、很麻木,于是总认为没有人会真正地关爱他们。不幸的是,这种意念会一直持续下去,并把负面的思维方式带入生活状态和家庭之中,甚至传递给下一代。
每个人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举例而言,如果我们的躯体在外在或内在的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就会受到影响。健康的体魄赋予我们更高的热情去从事某些活动。同样,当我们很少受到恐惧和欲念的干扰时,我们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灵性的讯息即可轻易穿透我们的内心。
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我们走过一生,经历无数之后,有多少令人分心的事物曾阻碍我们与最高的神之间建立内在的连接,阻碍我们全神贯注于他。我们不仅有机会聆听经典的训谕,并且还有机会接受并走进它。然而,当我们不能专注时,我们不仅无力做出正确的处理,相反却容易对这些障碍视而不见,以为它们会自然消失。很多时候,在经历了十年、十五年甚至三十年的冥想、祷告或修身养性之后,这些障碍依然会存在,只有当它们进入到我们的意识深处时,这些障碍方能不攻自破。相反,如果障碍重重,灵修就无法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更好的效果。
让我们再一次停下脚步,做一番思考,认识你自己的内心对话。研究表明,对大多数人而言,有80%以上的内在对话是负面消极的。你可以抽一天的时间来关注一下自己内心的对话。大多数的人不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压抑自己,也压制别人,并对自己不断地重复许许多多贬斥自我的负面信息。此外,我们还会注意到,在和特定的人交谈时,我们内在的声音和脱口而出的话总是相去甚远。很遗憾,在大多数时候,内心的对话是负面的,而这内心的声音最后竟变成了咒语,不断地重复播放。最后,尽管我们表面上拒绝接受这些内心的对话,但这些声音却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之中。
求救信
最近,我收到了一位学生的来信,信中恰恰谈到了这些问题。对于遍布世界的灵修者而言,内心对话的确会给他们的成长造成障碍,甚至使他们陷于停滞状态。这位灵修者试图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但是出于某些原因,这种连接却总是存在着某些问题。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她在信中写道:
感谢您的仁慈。我想就我存在的一些问题向您请教。我缺乏自信心,感到很痛苦。在您的著作中,您写道: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的家庭中,大家从来不流露感情。我的父母,尤其是父亲,总是对我说些负面的话,批评我的弱点。因为我有很严重的忧郁症,所以读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它们对我帮助很大。现在我终于明白,我的父母已经竭尽全力,却不可能做得更好,因为他们的确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她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不仅如此,还参考了心理学方面的书,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在研究过程中,她能认识到父母亲所做的努力,尽管他们并没有主动伤害她,但由于没能给予她适当的疼爱、关怀和交流,因此她实际上也是一位受害者。至少,她能明白父母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写这封信是因为这些问题还在困扰着我,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自己。虽然我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我更需要的是帮助。我总是担心自己得不到一个健康的家庭。
令她恐惧的是,童年时代那些不健康的生活模式会被带到自己的婚姻中,而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大,除非能做到正确的预防。
对于责任,我也抱有某种恐惧感,因为我总是觉得自己做不到。我见过很多糟糕的例子。我来印度的一个原因是希望给自己找一个灵性的环境。我期望自己能接受这种生活方式,接受这种文化。我看到这里的人都非常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服务和职责。这个集体拯救了我,增强了我的信心,但是我依然缺少更深厚的感知。
尽管她所做的心理研究可以帮助她释放某种焦虑以及对父母的怨恨,但她仍然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克服障碍。为了自救,她改变了自己的环境,来到了印度——一个更为简朴天然的环境中,置身于一个集体之中,期望从中得到帮助,在这种凝聚力中得到成长。这个环境或许可以帮助她更直接地联想到神,并抛弃自卑感。接着,她又和我分享了这几点:
我得不到更深刻的感知。我发现自己虽然走进庙堂,和大家一起参加所有的活动,但是,仅仅像是出于某种责任而已,所有的活动都是外在的。对于朋友、父母和仁慈的主,我似乎无法建立更深厚的情感,我无法充分地感受,使得内心很痛苦。
由于父母给她的影响,她变得冷漠而缺乏感情。她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失败者。她说,这种障碍使她无法与同龄人和朋友建立深刻的情感,无法真正地向神敞开心扉。还有一点是她没有谈到的,即她对灵性导师的情感也因此而受阻。
我不知道如何用心来给予和接受爱。我确信,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向我表示过这种爱。现在,我自己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有了问题。我试图原谅自己的父母,现在从表面上看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是,我常常自责,有时心想,兴许是因为我自己真的不够好。我觉得这种状态也影响到我和其他人的关系。我如何才能找回信心,找回自尊?我如何才能找到更深刻的爱与仁慈之心?
尽管知道自己的内心对话是不健康的,但她仍然无法从中完全挣脱。当她很机械地从事服务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表现出来。虽然走进了庙宇,进行了灵修活动,但她的心灵和思想却没有真正地走进这个程序,就连和其他人交往时,也存在着障碍。但实际上,她还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她不仅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而且还能反思过去。
在给她的回信中,我写道:“是的,你的思想和情感都很真实,并不肤浅,应当得到关注。你的确需要帮助。”我认为,她能做如此诚恳的分析,其实已经处理了75%的问题。但是,最后的25%也是最难以解决的,这也是我答应给她帮助的那一部分。此外,我还和她讨论了有关内心对话的一些要点。
在我最初给她的回复中,我建议她深入地思考有关原谅父母的问题,因为有一些迹象表明,她并没有完全地原谅他们。在信的末尾,她依然在强调自己对他们的感觉不太好,这就说明,她还在接受那些强加给她的标签,内心的对话仍在不断地重放。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她必须深入而细致地观察,找到放弃那些标签的方法。宽恕对一个人而言,尤其必要。这并不是说,我们认可了他们过往的行为,认为她的父母教子有方。宽恕并不意味着她接受那些标签,把自己看作不可救药的人。宽恕意味着,她已经释怀,从过去学到了很多,并满怀希望地期待着未来。
改变内在的连接
内心的对话积聚着巨大的力量,这是因为我们和自己一刻都不会分离。想象自己和某个人在一起,那个人一刻不停地对你说:你是一个失败者、白痴、笨蛋、大麻烦。这个人还不断地向你传递一个信息,即你的存在就是他的痛苦。假如这种话偶尔从别人嘴里听到,我们会对他敬而远之,然而最不幸的是,即使我们掌控不了心意中产生的思想和念头,却依然不得不时刻和自己的心意打交道。
内心的对话非常重要。由于我们不断在对自己说话,因此就会变成自己所说的那个样子。例如,在奉爱瑜伽的修习过程中,最为美妙的就是通过阅读经典、聆听课程、沉浸于圣名,此时内在的声音会越来越多地与超然性连接在一起。一段时间之后,如果还保持着这种连接,这种沟通就会变得像健康饮食一样,滋养和转变着我们的躯体。如果内心深处缺少那种灵性的对话,就算你修习了几十年,心意中依然还是那个陈旧的录音带,重复播放着同样的声音。内在的沉思和冥想若与外在的活动相距千里,我们便得不到完全的益处。
正因如此,物质世界里的很多成功人士会有很脆弱的自尊心。虽然他们实现了众多的目标,但却牢牢抓住这些旧的录音带不放,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播放。就拿上面这个例子打个比方。这位姑娘来到了瑜伽团体中,阅读了经典,聆听了讲课,分析和反思了自己的问题,但是,所有这些积极的活动只能给她某种程度的帮助。除非她内心的对话发生了变化,否则很难做出重大的转变。
一位灵修者会携带着昔日的很多烙印,每个人的因果会展示为艰难的过去。但是,由于神的恩典,以往那条崎岖不平的道路最终会把我们带入灵修生活,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那种所谓的传统生活。走上灵修之路的人有的是出于忧愁烦恼,有的则出于对财富的追求或源于对知识的渴望。在每一类人之中,都有为了适应社会而产生的牺牲品,他们被贴上了各式各样的外在和内在的标签。
现在,我们可以对要点做一个基本的概述:每个人都在对自己不断地说话,只有当这些语言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实质性的转变。人和自我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自我相处的性质。尤其在我们缺少好的交流或者感到恐惧、悲哀、焦虑的时候,此时心意会变得更为强大。来自我们心意的影响力会渗透到四面八方。
举个例子,遭受过虐待的人容易把责任归咎于自身,在承受生活带来的责难和痛苦的同时,他们求助于酒精和毒品,最后上瘾。然而,借酒浇愁的结果是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现在,这个试图改变自我的人不得不同时面对两件事——毒瘾和创伤。虽然他们都听说过,毒品会毁灭身体、奴役精神,但由于他们的意识或内在的对话无法实现彻底的改变,因此他们依然无法自拔。超然主义者对人的心意所蕴含的力量和危险理解得很深透,不仅如此,他们还知道因果的规律。只有当我们清除那些存在于过去和现在的问题,冲破一切禁锢我们的枷锁,才有可能根本地解决问题。
寻根溯源
我要举的最后一个例子依然和创伤有关。大多数的实例发生在女性身上,因为女性较男性更善于沟通。我们男人的情况其实更为不妙,因为我们囤积着这些痛苦,却害怕与人述说。在最后的这个事例中,主人公是一个女人,超重一百磅,不断在尝试节食。有时,她的节食颇具成效,但是不久又故态复萌,恢复了以前的饮食习惯。有时,这种情形来自于她内心的对话;还有的时候,她也许觉得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于是只能用食物来替代一种健康关系的缺失,以此满足自己的需要。
如果深度地探究个中原因,也许会发现,这个女人或许在童年时代遭受过创伤,比如说性虐待。成年后,她认定一旦减肥,就会吸引男人,这让她感到自己很脆弱。这种情况会刺激她的潜意识,激发从前的记忆,而那些问题都是她从来没有充分面对过的。于是,她便疯狂进食,试图用身体的形态来保护自我,避免再度受到相似的摧残。有的人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节食,但真正的问题却依然隐藏在深处,不被认知。他们的内心对话依然如故。出于恐惧,他们陷于某种困境,由于无法认清障碍,因此也失去了超越障碍的能力。
这些例子可以帮助我们反思人的意识中存在的各种障碍,这些障碍总是挥之不去,反反复复地困扰着我们。最终,我们会成为日趋恶化的全球性问题中的一部分,离婚率居高不下,孩子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即便是灵修团体也难以幸免于难。当我们无法充分解决自身的问题时,就有可能把问题传递给孩子们,甚至把自己的弱点也强加给他们。不幸的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孩子难以应对这些问题,因为他们的内心对话也在日益变强。我们或许不必成为心理学家、精神病专家或社会学家,但是,我们的确需要对心意的力量有更好的理解。心意可以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也可以变成我们最大的敌人。这些讨论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明白,除非我们了解心意的行为方式,否则心意多半会成为我们的敌人。一旦我们对它的功能了然于心,就一定能把它转变为我们最好的朋友。
问答录
问:如何改变“成见”?
答:说到改变认识,一个人的宽容之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怨恨心会使一切陷入停滞。最近在对克罗地亚、马来西亚、英国等国家的访问过程中,我时常举办以宽容为主题的讨论会。我例举了很多圣哲和灵性导师的例子,这些人虽然遭受过攻击或虐待,却永远在鼓舞别人。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他们如何藉此洞悉事理,理解他人。
除了宽容之外,我们还需培养仁慈之心,对己对人。举个例子,由于过往生活的负面影响,一个父亲的内心对话很可能是不健康的。但是,假如他想给孩子们更多的爱,就应当深入地面对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儿女。也就是说,假如我们能更好地处理眼前的情况,就能把更多的爱和关怀给予周边的人。我们可以藉此培养出更多的宽容和仁爱,去面对生活中的其他人以及我们自己。对于患有忧郁症和恐惧症的人而言,他们常常缺乏能力帮助和关爱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人,他们很难用自己最好的那一面去应对实际的情况。如果不留意,甚至还会把自己的负面意识传递给孩子,以后他们的孩子也会滋生出类似的负面的内心对话。
改变认识的另一方面是对某件事情的反应。遇到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健康的方式来面对,有时需要特别的措施。比方说,孩子的父亲施加暴力,母亲心知肚明却没有试图阻止,这个时候可以和母亲认真地谈一谈。人有时需要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彻底根除,完全走出过去的阴影。我们现在暂且不做深入的探讨,因为有必要根据具体或普遍的情况做通盘考虑。不过,大体说来,我们都需要宽容、仁爱和正确的行动。
最重要的是转变。即使在对实际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衡量并运用了宽容等原则之后,除非我们能把负面的能量代之以正面而美好的活动,并让我们的身心和感官都融入其中,否则这种改变很难持久。
Visaya vinivartante
Niraharasya dehinah
Rasa-varjam raso ’py asya
Param drstva nivartate
被躯体所困的灵魂也可能抑制感官的享乐,但对感官对象的嗜好会依然存在。若以更高品味的体验来放弃感官享乐的活动,便能专注于知觉之中。
——《博伽梵歌》2.59
这样一种积极的投入可以防止我们重新堕入以前的生活方式,因为虽然我们已经走出了从前,但罪恶的种子依然还在。尽管杂草已经拔除,但是我们还需要把根除尽,以免杂草重新长出来。因此,酗酒的人可以很多年滴酒不沾,但是,一旦感到脆弱和迷茫,就有可能重返那曾经给自己带来过安慰、满足和刺激感的“舒适区”。酒瘾复发后,同样的内心对话就开始重播了,一遍又一遍。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未来的这几年内,我们将会看到这些问题在地球上愈演愈烈。由于对地球母亲的侵犯,人类在心理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正变得越来越显著,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滥用正在创造越来越普遍的精神污染。随着人们心理问题的增多,这些问题逐渐失控,侵入到环境之中,反过来又影响到更多的人。即便我们的生活暂时还没有出现这些问题,但由于环境的性质使然,我们依然应当非常谨慎。假如我们进入一个挤满了流感人群的环境,我们可能会为自己还没有感染病毒而庆幸,但是我们还是要非常小心,因为空气中弥漫的都是病毒。我们不仅仅要解决以前那个不正常的模式,而且还要寻求加强自我的方法,以免在未来的生活中重蹈覆辙。
问:朋友患心理疾病会影响我们吗?
答:如果你的室友总是怒气冲冲、脏乱不堪,或者彻夜不眠,让你无法入睡,你肯定会受到影响。同样,当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焦虑、恐惧、苦恼和快乐也会在各种程度上对对方造成影响。无论是单身生活,还是拥有婚姻家庭,你所关心的那个人的情况都会直接给你施加影响。他们的心态,无论是愤怒的还是快乐的,都会影响到你,因为你们分享着身体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共同的空间。如果你对灵修生活非常认真,但你的伴侣却嗜酒如命,不看书也不念诵,那么你的静心修行就会困难得多。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你们俩都喜欢学习经典,下完班后你们还能共享晚餐,相伴阅读,那么你们的精神与灵性生活便会得到巨大的动力。
问:为什么内心常常充满恐惧?
答:首先,我们再也不必回到前世。我们只需知道,每个人的前世都会对今生产生影响。上了大学的人不必回小学,不过他们深知,以前的教育会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现在。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记起童年生活的全部细节。然而我们的确要面对生活中的那些障碍,因为这些障碍现在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分析一下人生中某些曾经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历。当我们找出了这些经历之后,就可以尝试解决问题了。
我们都拥有一些普遍性的原则,当我们敞开心胸的时候,就可以体会到这些普遍原则给我们带来的益处,此时神也将随之降临,给予我们知识、记忆和遗忘。然而,尽管我们被赐予了知识,但仍需身体力行。在《博伽梵歌》中,主奎师那给予了阿朱那至关重要的训谕,至于交战与否,阿朱那依然要自己决定。有关心意的危险性和色欲在躯体中的展示,主给予了我们很多指导。他告诉我们,要时刻想着他,但是,究竟应当如何行动,我们必须自己做出决定。
我们不能认为,人仅凭信心就可以获得成功,我们不应忽略自身的工作和努力。但是,说时容易做时难,所以我们应当谦卑地祈祷:“亲爱的主啊,这个任务让我感到力不从心。请帮助我,让我更好地服务您。”物质主义者总是想方设法地运用自身的分析能力,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行动,最终,他们常常以失败告终,因为到了某一个时刻,他们自身的那一点努力就再也发挥不了作用了。尽管我们不想仅仅依靠自己的微薄之力,但我们也不想坐享其成,等着仁慈从天而降。正因如此,古往今来的圣贤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细节。他们教我们如何识别圣贤的品性,这样我们便可以托庇于他们,也同样成为圣贤。而圣典古训则可以提供有关自省的原则与指导。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培养谦卑的品性。一旦对谦卑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障碍就不那么难以逾越了,因为我们会真心实意地端正自己的品性,并想办法更好地服务主。这样,心中的神明就会给我们指引,为我们提供便利的条件去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有时,我们会被指引到一个能帮助我们的人身边,我们应当把这一帮助视为神的指导。
问:人为什么要宽容?
答:人活在这个物质世界,就意味着会犯错误,堕入幻象,欺骗他人以及拥有不完美的情感。有时我们发现,这些错误、虚幻或背叛接踵而来,难以逃遁。每个人都会在某一时刻、以某种方式经历一些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我们必须自问,对于背叛和欺诈,我们还想恐惧多久。
如果我们总是耿耿于怀,无法宽恕别人,这首先就好比我们容忍那个人一次又一次地攻击我们。其次,这也意味着我们没有充分走入现在,迈向未来。第三,如果我们总是这样紧紧抓住二元性不放,就无法超越问题本身。最后一点,我们没有培养出充分的爱,以便在我们被愤怒和怨恨的阴云笼罩的时候,依然有主活跃在我们内心。或许,我们有时甚至希望另一个人也感受一下背叛的滋味,体会一下某种痛苦。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必须问一问自己,在我们将痛苦放下之前,我们想让别人经受多大的痛苦。看一看古往今来的圣人,有那么多人经历过背叛、失望、攻击和误解,但是他们没有心怀怨恨,没有允许自己堕落到这个层面。
既然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宽恕,那么我们也应当宽恕他人。正如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些背叛过我们或令我们失望的人,我们也在生活中背叛过他人或令他人失望。因此,既然我们祈求宽恕,就应当学会原谅别人,而最终,我们也必须宽恕自己。有的人曾经做过错误的选择,或者经历过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于是他们一直保留着不健康的内心对话,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很难迈进新生活。
从灵性的意义而言,这就好比我们在充当神的角色。我们趾高气扬地认为,我们可以和神一样伟大。我们自怜自伤,把自己的过去和伤痛置于生活的中心,有的人甚至把创伤或错误当成了神,在思想和内心深处顶礼膜拜。如果是这样,我们又如何迎接神的到来呢?这些没用的“神”替代了我们和神之间真正的连接。我们只有把它们清空之后,才有空间迎接那位真正值得崇拜的神。要铭记的是,最伟大的崇拜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而已,而是一种内在的、穿透到灵魂深处的东西。因此,有益健康的内心对话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丰富的灵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注 释
[1].《圣典博伽瓦谭》(Srimad Bhagavatam),简称《博伽瓦谭》(Bhagavad Purana),古印度历史上一部神圣而伟大的经典,被奉为韦达(吠陀)诸经的终极释论。通过众多有关至尊神、帝王、圣哲及众生的故事以及宇宙创造等描述,阐释了宇宙之法、灵性本源、人类命运以及神与众生万物的奉爱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