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德波林(1)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上)
- 袁贵仁 杨耕主编 衣俊卿 陈树林分册主编
- 4955字
- 2016-05-24 18:11:26
阿·莫·德波林(A.M.Деборин,1881—1963),苏联著名哲学家,出生在立陶宛加盟共和国的科夫诺城。1899年,德波林到乌克兰的克尔森城政府供职,因常与革命秘密团体来往被革职,后回到家乡,并于1902年被警察逮捕。1903年他逃离俄国,侨居瑞士,在伯尔尼大学哲学系攻读历史和哲学,同年加入布尔什维克。1905年德波林脱离布尔什维克,并于1907年加入孟什维克。1908年大学毕业后回国。1917年革命期间,他离开孟什维克,后于1928年加入了联共(布)。十月革命后,德波林主要从事教育和科学编辑工作,曾经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共产主义研究院、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等部门执教。1926年到1930年间担任《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主编,1929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从1935年到1963年去世,他一直在苏联科学院工作,历任哲学研究所所长、共产主义学院主席团委员、苏联科学院历史和哲学部主任、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委员。
主要著作有:《辩证唯物主义》(1909)、《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导论》(1916)、《思想家列宁》(1926)、《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问题》(1929)、《卡尔·马克思和现代性》(1933)、《哲学与政治》(1961)等。
德波林在批判机械论的斗争中,不仅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自然观,而且为创立唯物辩证法理论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坚持主张从黑格尔的思想中提取唯物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认为黑格尔思想是辩证法的来源之一。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不正常的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下,德波林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遭到了以米丁等人为首的“正统派”的批判围攻。1930年7月,德波林、卢波尔、史登等10人在《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上联名发表《关于哲学中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文用以反驳米丁等人的责难。本书选取了德波林的《战斗唯物主义者列宁》、《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和《列宁和现时代》3篇著名论述。
在《战斗唯物主义者列宁》一文中,德波林认为,列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反抗者、第一流的政治家和工人阶级的英明领袖,而且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思想家——战斗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列宁不是从理论到理念的书斋式哲学家,而是具有现实关怀的哲学家,列宁发现了社会的产生、活动和向更高形式过渡即转化为另一种社会机体的特殊规律。列宁要求人们不以冷淡的直观的态度来对待现实,而要根据已经成熟的客观可能性来改变现实,他既是革命思想家,又是现实生活的改造者。列宁是马克思主义者,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和马克思一样,认为要用实践来证实思维的真理性,是以人类实践的总和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列宁还出色地回答了什么是客观真理以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列宁批判了波格丹诺夫断言真理只是一种思想形式的见解。列宁很细致地区分了物质、时间、空间等的哲学概念和物理概念,同时指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特点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与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是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社会的完整的世界观。列宁是这种世界观的天才代表,他的每一步实践活动都与他的整个世界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完全被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照耀着。
在《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德波林认为,十月革命同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十月革命正因为正确运用了严格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才得以实现。列宁不仅着重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唯物辩证法,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位天才的辩证论者,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者。德波林认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武器,而国际修正主义在批判“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的“黑格尔公式”的借口下,早已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和崩溃的基本规律,而我们时代的特点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发展我们的科学和唯物辩证法。
在《列宁和现时代》一文中,德波林首先对资产阶级学者中存在的否认马克思是哲学家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马克思是极其伟大的思想家,他之所以能实现科学中的变革,正是因为他反对学究式烦琐哲学的脱离实际。在他看来,从来没有一位思想家像马克思那样对真正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过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创立了唯一科学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中充满了生活,即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德波林认为,伟大思想家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提出了社会生活发展所要求的新的原则、新的认识方法。这些方法和原则适用于整个自然,因为每一个社会阶级都有按照自己的“原则”建立完整世界观的意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家在历史上常常是革命者。马克思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问题,而资产阶级思想家正是由于看不到现实,使得他们不可能真正掌握真理。同时,他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的关系,认为历史的对象不仅有过去,而且还有未来,历史就其自身的实质而言是革命的,人在自己的历史生活中创造了某种独立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克服了唯理论和无根基的相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的世界观。
战斗唯物主义者列宁[1]
一
列宁逝世了。他不只是一位伟大的反抗者,不只是第一流的政治家,不只是工人阶级的英明领袖,而且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思想家——战斗的唯物主义者。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旧式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他们发明各种体系,用直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和现实,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激流,并且当现实越出他所发明的体系时就加以谴责。这种思想家是旧世界的思想家。在解释世界方面,这些思想家有时也能作出极其伟大的发现,但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几乎从来没有结合成为钢铁一般的不可分割的统一。
在伟大的工人阶级解放运动中涌现出的新型的革命思想家,他们的目的不只是认识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列宁就是这种革命思想家的鲜明的典型。他的思想和行动并不背道而驰,而是辩证地统一。在这方面,他完全反映了把他尊为思想家和领袖的那个工人阶级的“本性”。他把自己的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思想都完全贡献给了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贡献给了改造和改变世界的事业。在全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在这方面确实是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列宁的。
列宁并不只是一位注重实践的革命家,他不是经验主义者,他对工人运动的每个阶段都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的观点出发加以体会。马克思主义这一改变世界的理论,是他用来扭转乾坤的杠杆。经验主义的实践家,可以说只是偶尔发生一点作用,他们看不到各种现象的总和,看不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至于像马克思或列宁这种类型的革命思想家却不满足于偶然的或局部的事实,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是力求使自己的活动依据各种现象的“本质”,依据它们的规律。社会活动和发展的规律,是社会内部的发条和杠杆,现实就是根据这些内在的规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当还不知道这些规律的时候,人类就只能在黑暗中盲目地摸索,可是一旦认识了这些规律,一旦掌握了社会进化的盲目必然性,人类就会成为明眼的和“自由的”人。
马克思的理论正是发现了这些规律的学说。马克思制定了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它(马克思的理论。——作者注)以人类任何共同生活中的基本事实即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为出发点,把这种生活资料谋得方式和在它影响下形成的人与人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并指出这些关系(按马克思的术语是‘生产关系’)的体系是社会的基础,政治法律形式和某些社会思潮则是这个基础的外表。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每一种这样的生产关系体系都是特殊的社会机体,它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和向更高形式过渡即转化为另一种社会机体的特殊规律。”[2]
说明社会的理论,正如列宁所表明的,就在于发现社会的产生、活动和向更高形式过渡即转化为另一种社会机体的特殊规律。没有理论(当然,这是指正确的和符合客观真理的理论而言)就没有有计划的、自觉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活动。这种理论是有意识地影响历史过程的必要前提。但要知道,只发现上述规律是不够的,尽管这种发现本身是一桩宏伟的事业,还必须依据这些已经发现的规律,指出把一种社会机体改变为另一种社会机体的方法,并实现这种改变和转化。可能有人掌握这种理论,但却“用哲学家的直观的态度”来对待现实。为了改变现实,必须使理论本身成为现实,成为积极的创造性的力量,一句话,要使理论成为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是与其他理论完全不同的一种理论,它同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是格格不入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要求理论“具有实践意义”,要求实践能用理论说明,并且本身也成为理论。列宁说:“马克思没有丝毫的空想主义,就是说,他没有虚构和幻想‘新’社会。相反,他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进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他以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实际经验为依据,竭力从这个经验中取得实际教训。他向公社‘学习’,就象一切伟大的革命思想家不怕向被压迫阶级的伟大运动的经验学习而从来不对这些运动作学究式的‘训诫’……”[3]
列宁关于马克思的这段话,也完全适用于列宁本人,或者说,这些话还更适用于他,因为他与马克思不同,他有可能在极端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在一个大国里运用自己的理论。作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反对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理论本身并没有独自存在的价值或独立的意义,即没有绝对真理的意义,而绝对真理是有其本身的理由和标准的。他体会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完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而没有抱住抽象的理论不放,没有崇拜偶像。一经确信偶像的“抽象性”即没有生命力,他立刻就毫不怜惜地把它们一脚踢开。和马克思一样,列宁学习“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经验”,从中吸取实际教训,并把它变为理论。理论首先应该经得起实践的考验,“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理论不是独立的王国,占首要地位的是实践,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理论才能证明它是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不应该只限于我们头脑中的各种对象,而必须注意具体的对象,因此就应该“通过人的具体活动,通过实践”来观察现实。这样,理论就具有与以往思想家们的理论完全不同的性质。
谁能最好地理解现实发展的动力,谁就能看得最远,也就能预见未来。但是,马克思主义这种解放运动的理论,要求人们不以冷淡的直观的态度来对待现实,而要根据已经成熟的客观可能性来改变现实。列宁既是革命思想家,又是现实生活的改造者。
革命思想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新型的人,他们是在具有历史意义的无产阶级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他们的特点就在于把改变世界、改造现实生活作为自己的直接目的。所以,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一种理论,而且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实践;不只是解释现实,而且要改变现实。当然,谈到列宁这位现实生活的改造者,我们一分钟也不能忘记列宁从事活动时的特殊的客观条件。
列宁是马克思的天才继承者。毫无疑问,除他本人的天才以外,列宁的全部力量就在于在实践中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实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资本主义崩溃和社会主义诞生时代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是伟大的、天才的理论家,是能够看到几百年以后的才智卓越的学者,资产阶级中不曾出现过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思想家。当然,资产阶级中也有过许多天才的大科学家,他们制定一些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他们对整个科学做了很多工作,但他们的体系上却打着“纯理论主义”的烙印。这些思想家和科学家能看到极其遥远的天体,可是他们对于社会历史科学却做得非常有限。在这里,他们是笨拙的经验论者,因为历史与他们相反,他们打算阻止和限制历史发展的进程。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全部精神力量都集中于通晓人类社会、改造人类社会并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把社会科学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到精密科学的高度,马克思主义把政治变为科学。列宁是这个学派的天才的政治家,他的科学政策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因此,不应把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策和策略)与马克思主义(列宁的政策和策略赖以建立起来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对立起来,而应把列宁主义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进一步发展。反过来,列宁主义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和领会全部“列宁”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毫无疑问,列宁作为马克思的忠诚的、正统的学生,他在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和深刻化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