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意象对话疗法的历史和发展

1、意象对话疗法的历史

谈及意象对话的过去,不得不从创立者朱建军教授谈起。

朱老师的本科专业是气象学,从硕士研究生起攻读心理学,博士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是著名心理学家曾性初先生的弟子。他在攻读研究生期间逐渐深入研究心理动力学,并激发了对意象、象征意义及其应用的兴趣。曾接受德中心理研究院的首期培训,主修精神分析。

朱老师是一位天资卓越的人,他的勤奋、执著、正直与智慧注定这一生会有所作为。青春年少时,他学习大气的状态、变化和现象,周转于风云雨雾、霜露雷电之间,后来又潜心钻研人类浩瀚的心灵世界,试图探索出一条通往潜意识、并在潜意识领域进行专业治疗的途径。也许,他这辈子与不同层面的“风起云涌”结下了太深的缘分吧。

在一开始接触心理学的时候,朱老师就对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充满了兴趣,尤其是对释梦技术兴味盎然。由于太过痴迷,曾经一度言必称弗洛伊德,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朱洛伊德”。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越来越远离弗洛伊德关于梦的一些重要思想。他认为,梦并不仅仅是未完成的愿望的满足,即使是以愿望为主题的梦,也不总是在表达性的欲望。梦不是在伪装,而是在揭示。他更认同荣格的理论,主张梦是潜意识的语言,是在运用意象的象征意义表达丰富的内心活动,有着独特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他称梦为“原始人的来信”。由此发现,梦、艺术家的形象思维、精神病患者的思维、催眠状态下的一些心理活动……都是一种象征性的原始思维。

后来,他又吸收了人本主义等西方心理学、东方传统文化以及佛学、道学的思想精华,开始致力于有实践意义的、具体的心理学研究工作。

其中,有一项研究与意象对话技术(在1990—2000年的创立时期,意象对话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随着理论的完善及实践的验证,在2000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之后,逐渐成熟为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出现关系最大。

鉴于弗洛伊德学说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常被其他流派的心理学家所质疑,朱老师假设在催眠状态下的想象与梦都是同一个认知方式的表现,即被经典精神分析称之为“原发过程”的表现。然后,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个研究。

他找了两组被试。先把一组人催眠之后,给他们提供一些词汇,让其记在脑海里。随后,他暗示说,“你会看到一些形象”。他假设这些形象应该是在梦中用来象征这些词汇的意象。然后,他让另一组处于催眠状态的被试把这些意象转换为词汇,这个过程仿佛是在释梦。结果,在词汇与意象之间看到了很多的相似与对应。

这一次研究的样本并不多,研究结果却印证了假设。这让朱老师兴奋不已:“催眠状态下想象出来的意象和梦是同质的,我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看待它们。”(朱建军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3页)

由于催眠比较花费时间,他便尝试着只做浅催眠,甚至不做催眠,只是引导来访者放松地、自由地想象,看看想象出来的意象是否与梦中的意象同质。检验结果正如他预想的。

于是,他不再满足于释梦,而是决定参与到来访者“清醒的梦”中,并修改存有心理问题的梦境或想象。他开始相信,梦和意象是心理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象征,改变了梦和意象,也就改变了梦者和来访者的深层心理,如此一来,就可以进行一种心理治疗了。

随后,从1990年开始,他踏上了一条神奇而有风险的心灵探索之路——运用意象的象征意义与来访者展开潜意识层面的深度沟通。他把这个方法称为“意象对话”。

意象对话技术的应用,使他体会到诸多益处,比如:治疗的速度大大加快;来访者的阻抗易被突破;可以避免来访者道德层面的尴尬或为难;促进咨访关系的建立;疗效显著而长久;等等。同时,也谨慎总结这个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和风险性,比如:使用不当,就有可能造成迷信;失去自我控制;沉溺于意象对话;等等,并研究其风险性的健康应对。

1995年以后,朱老师开始在自己身上使用意象对话技术。曾经在将近1年的时间里,每天用十几个小时对自己进行心理训练和自我催眠,甚至冒险诱发自己的幻觉体验和神秘体验,深入探索潜意识的艰辛历程让他获得了对人性的直觉的领悟。

2000年以后,他陆续出版介绍意象对话的书籍,开始在心理学的相关会议上向同行们介绍该疗法,并在各种心理培训讲座或课程中受邀传授意象对话疗法。

为了意象对话的健康成长,朱老师及核心团队一直兢兢业业,坚守着专业底线与操作原则,严格确立意象对话的培训、督导、资格评估、资格审核等工作的程序和标准。

一路走来,意象对话茁壮成长。它所经历的每一天都将成为历史,慎终追远最是重要。

2、意象对话疗法的发展

意象对话疗法自1990年左右创立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0年—2000年,意象对话创立期。

创立者朱建军教授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丰富该疗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尝试使用这个方法。1995年后,华东师范大学的孙新兰博士也运用该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并在人格意象分解技术的创立和基础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另有少数同行尝试使用,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第二个阶段,2000年—2008年,意象对话快速发展期。

随着朱建军教授的个人专著《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你有几个灵魂》、《意象对话心理治疗》等的出版,以及朱教授在昆明的国际心理治疗大会等学术会议对意象对话做了一些介绍,更由于一些优秀的同行专家的推介,意象对话疗法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

2004年,北京意象对话心理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是意象对话心理学的研究和临床机构。至此,意象对话疗法已经获得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ETTIC认证,成为心理咨询职业专项技能。只有经过正规培训和考核,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的心理咨询师才可以成为意象对话心理师。

2006年,北京乾德意象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乾德意象以传播心理健康文化为己任,通过咨询、培训、成长督导和出版发行等多种方式,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的生活理念。作为全国意象对话的培训、宣传及操作的中心,公司严格实施系统化操作,执行规范化管理,承担、管理一切与意象对话相关的业务,成为推广和发展意象对话疗法的重要平台。

科研方面,公开出版“意象对话心理学丛书”(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系列推出多部著作:《自我接纳与意象对话》、《光影透析——意象对话看电影》、《见见内心的鬼朋友》、《意象师科学解梦》、《正与邪——金庸小说人物心理分析之<;笑傲江湖>;》,《我画我心——意象对话解读人心》、《爱本来可以不这样痛苦: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札记》、《梦的糖盒——梦的心理测试和私人记录》等等。

在这个时期,全国有数千名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学爱好者学习过意象对话。赵燕程、蔡晨瑞、苑媛等许多人也对意象对话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无法一一罗列所有这些人的名字,但正是这十几个核心成员的共同贡献使得意象对话心理学更加成熟。

至此,意象对话已经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本土心理咨询与疗法之一。

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意象对话转型期。

在这个期间,我们完成了从管理到学术双方面的转型,正式完成了从“朱建军个人的意象对话”到“团队的意象对话”的过度。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朱建军教授为中文作者、苑媛为英文译者的The Psychotherapy From The Orient:Imagery Communication Psychotherapy(《来自东方的心理疗法——意象对话疗法》,中英文对照)一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面向国内外同时出版发行。目前,本书正被译为德语和波兰语。

同年7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苑媛应邀做了题为The Method of Imagery Communication Psychotherapy的口头报告,向国外专家介绍意象对话疗法,赢得了好评。

除了意象对话开始走出国门之外,此间的标志性事件还有:乾德意象文化有限公司的内部改革,如:优化讲师,朱建军教授从初级教育中退出,新课程的研发等。还有以“意象对话研究中心正式启动,以及全国意象对话理事会的成立”为标志的革新,包括意象对话新技术的研发与认证,等等。

在20年的积累和拓展的基础上,意象对话疗法正为进入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时期做准备。目前正处于这个时期。无论是组织机构和学术科研,还是临床实践和团队建设,意象对话都在日新月异地进步着。

作为一个心理疗法,20岁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龄,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家只有细心呵护、认真行事、不断成长,才能推动意象对话健康的、和谐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