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奋斗人生(5)

《新爱洛伊丝》的成功,改善了卢梭的经济状况,他在生活上摆脱了财源枯竭的窘境,他可以安心地投入《爱弥儿》的写作,《社会契约论》也正是在此之后不到两年的工夫整理出来的。完成这两部著作之后,卢梭一边整理其他几部次要的作品,一边筹划着它们的出版。尽管《社会契约论》稍晚于《爱弥儿》写成,但还是先出版了,而《爱弥儿》的出版则碰到了麻烦,他的生活因此发生了重大逆转。

五、因言获罪

《爱弥儿》是一部关于教育的哲理小说,它一问世就给卢梭带来了灾难。

1760年的一天,卢梭把刚刚脱稿的《爱弥儿》读给卢森堡元帅夫人听。元帅夫人虽然对这部书兴趣不浓,但还是帮助卢梭联系出版,过了一段时间,卢梭收到卢森堡夫人寄来的和书商订的合同让他签字,他仔细辨认了由官员核准留下的笔迹,便满怀信心地签了字,随后还收到了书商预付的一部分酬金。

本以为事情已经办妥了,但早已付印的《爱弥儿》却迟迟未能出版,卢梭朦胧中预感到有些不妙。1761年,《爱弥儿》总算出版了,但并没有引起像他别的作品出版时所博得的那么热烈的喝彩声。很多人都只是私下里称赞这本书。甚至有评论家暗示卢梭将因此书而遭到灾难。卢梭因为在书中抨击传统的教育制度、宣传自然神论而得罪了教会。但卢梭却坚定地相信,这本书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写的,各个方面都合乎规定,还有卢森堡夫人的全力支持,怎么会受到指责呢?所以,虽然有不安,卢梭却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直到卢森堡夫妇告诉他,议院已经决定用最严厉的方式对卢梭进行起诉,卢梭才决定逃亡。自此,卢梭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涯。他本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去的,但那里反对卢梭的势力也很强大,尤其是那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日内瓦议会引起了强烈的仇恨心理。最后,卢梭决定逃往瑞士。

1762年,法国议会正式裁决,认定卢梭的《爱弥儿》为异教邪说,尤其是书中所主张的依照自然来教育儿童,只有自然才能使儿童成为有道德的人等观点。此外,卢梭还认为一切宗教都是平等的,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一样能得救,人们应该由自己的理性引导去接受宗教信仰。这些观点,对18世纪的欧洲来说,无疑是对统治阶级的一种挑战,他的平等自由思想,也无疑是煽动革命的种子。所以最高法院判决将《爱弥儿》烧毁,并立即签发逮捕令,要将卢梭打入监牢。卢梭于第二天下午4点动身,法院去抓他的人还没到,他告别了朋友,上了马车开始了东躲西藏的流亡生活。

1763年,卢梭和戴莱丝在讷沙泰尔的莫蒂埃暂时定居下来,并在那里度过了短暂的平静生活。在宁静的生活中,他暂时放弃了写作的念头,只是着手把自己已经写好的《音乐辞典》进行修改和誊清。为了打发时间,卢梭甚至学习编织带子,这样就可以在一些女邻居家里消磨时间而不感到腻味。带子编好之后,他还把它作为礼物送给那些准备结婚的女朋友,条件是她们将来得亲自抚育自己的孩子,这是卢梭在《爱弥儿》里提出的主张。但是,逃亡中的卢梭仍在不断受到攻击和迫害,为了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辩解或反驳,卢梭一有机会和可能就拿起笔来,结果往往招致更大的迫害。为了反驳巴黎大主教毕蒙对他的诬蔑,卢梭的《致毕蒙主教书》于1763年出版。但该书的出版让卢梭受到了更激烈的批评,日内瓦人的攻击尤为猛烈。随后,日内瓦当局还正式废除了卢梭的永久公民权。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攻击和责难,卢梭打算集中精力写一部自己的回忆录,这就是他的《忏悔录》。

1764年9月,卢梭接到一封来自科西嘉革命者的信,邀请他去该国担任制定宪法的工作。这个消息很快传遍欧洲,格里姆等人抓住把柄立即发表声明,攻击卢梭接受这项邀请,正说明他是国家独立的煽动者。卢梭因为“眼前障碍重重”和身体“不适宜海上行程”没有应邀前往,但他在信中表达了对这项事业的热忱,并代拟了一部宪法《论波兰政府》,在几年后正式出版。被马克思誉为“卢梭曾为波兰草拟了最好的政治制度”。

1766年1月,卢梭来到英国伦敦,住到了著名哲学家休谟先生家里。经过多年的颠沛流离,接连不断地受到攻击和敌视,卢梭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摧残,患上了“被迫害妄想症”,其特点是疑心极强,仿佛周围的一切人都想迫害他。休谟不知道,也难以体谅卢梭的心态,后来又把卢梭精神错乱的秘密告诉了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哲学家们,这就更使卢梭对他产生了不可和解的仇恨。1767年5月,卢梭从英国回到了法国的加莱港,但并无“重归故里”之感,在法国境内,卢梭仍然是一个通缉犯。为了隐藏身份,他改名为雷诺。

卢梭在埃尔姆农维尔采集草药

不久,他和戴莱丝又迁往圣丹尼斯市居住。为了充实隐姓埋名的隐蔽生活,卢梭继续研究植物,到处采集标本,还以书简形式写下研究成果,有时还和国外的植物学家通信联系,如英国的波特兰女伯爵,他们曾经一起采集标本,卢梭和她通信,署名就是“植物学者”。采集标本时,他也常常想起从前和华伦夫人在尚贝里度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那时他们曾一起采集草药,提炼药丸,生活是那么纯净。回到巴黎的头一年,卢梭完成了他的《忏悔录》。之后,他还担心后世对他的一生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怕那些谤书所留下的阴影不能消除,便于1772年至1775年间写了三则长篇对话,在他身后于1780年汇成文集,以《对话录——卢梭审判让—雅克》之名发表。对话是在一个法国人和卢梭之间进行的。这个法国人从未读过卢梭的作品,却盲目地接受了卢梭的敌人伏尔泰、格里姆、霍尔巴赫所塑造的卢梭的形象。对话中的卢梭对这些阴谋作了最猛烈的抨击,也对自己作了最敏锐的分析。

1778年5月20日,应朋友吉拉丹侯爵的盛情邀请,卢梭离开巴黎,迁到了侯爵在埃尔姆农维尔的别墅去居住。他住在这里非常安闲,几乎不和任何人来往,也不再写作,每天散步、闲游和寻觅标本,在植物花草中寻求乐趣。7月2日,卢梭还是按照老习惯一清早就外出采集植物标本,但这次因为脚痛很快就回家了。喝完咖啡,他对戴莱丝说要去吉拉丹侯爵家,给他小女儿讲音乐,并嘱咐她给锁匠付款。戴莱丝找到锁匠付完款后回到家时,听见卢梭呻吟说:“我感到胸口一阵阵疼痛,大脑也像被敲打似的。”这时是早晨7点钟,外面天气晴朗,卢梭说他想看看美丽的阳光,戴莱丝便扶他到窗前,只听他说道:“全能的主啊!天气如此晴朗,没有一片云,上帝在等着我了。”[23]说完,他便失去了知觉。后经医生诊断,写下了“由于严重的尿毒症而引起的中风”的记录。第二天,人们纷纷来到埃尔姆农维尔,瞻仰这位伟人的遗容。随后,他被安葬在波拉斯岛上,这是他生前向往的地方。

法国大革命后,1794年4月15日,革命政府迁葬卢梭灵柩于巴黎先贤祠。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长眠于此的是自然之子,真理之子。”

注释

[1]卢梭.忏悔录(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

[2]卢梭.忏悔录(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91

[3]卢梭.忏悔录(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91

[4]卢梭.忏悔录(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91

[5]卢梭.忏悔录(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8

[6]18世纪,欧洲大多数城市都实行宵禁,晚上到了一定时间,城市的城门就会关闭,第二天一大早才会开

[7]卢梭.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46

[8]卢梭.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46

[9]卢梭.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33

[10]卢梭.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74

[11]曾念长.华伦夫人——近代欧洲女性文明的缩影.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8

[12]李纬.卢梭传.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112

[13]卢梭.忏悔录(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23

[14]卢梭.忏悔录(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

[15]卢梭.忏悔录(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4

[16]卢梭.忏悔录(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4

[17]卢梭.忏悔录(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20

[18]李纬.卢梭传.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54

[19]卢梭.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

[20]卢梭.忏悔录(第二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37

[21]卢梭.忏悔录(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28

[22]卢梭.忏悔录(第二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02

[23]李纬.卢梭传.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