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西方文化思想的起源(2)

4.乌尔第三王朝[7](约公元前2113-前2006)

库提人在灭掉阿卡德王国之后,统治两河流域也仅仅百余年,便为乌鲁克国王乌图赫加尔所击败,并将他们驱逐出这一地区。此后不久,乌尔城邦开始兴起,打败了乌鲁克,重新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

乌尔第三王朝的历任国王都热衷于四处争战,这样就加剧了国内矛盾的积累,同时也逐渐引起了外部对手的联合反抗。在历经5任国王后,国家遭到东南部埃兰人和西部阿摩利人的共同入侵。大约在公元前2006年,乌尔第三王朝的第五任国王伊比辛被埃兰人俘获,标志乌尔第三王朝灭亡。

5.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没有更大野心的埃兰人携带着战利品荣归东方的故乡。阿摩利人则在两河流域定居下来,并逐步建立了许多小国。此后,这些小国为了各自的势力扩张,又开始了彼此之间的争霸战争。两河流域重新陷入了分裂与诸侯混战的局面。

在这新一轮的阿摩利人城邦争霸混战中,一支由首领苏穆阿布姆率领的阿摩利人大约于公元前1894年占据了巴比伦城,建立了巴比伦国家,相对于后来迦勒底人取代亚述帝国、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于公元前18世纪,在其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的统治时期(约公元前1792-前1750)达到了鼎盛,一度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然而,就在汉谟拉比去世不久,古巴比伦王国迅速衰落。约公元前1595年,来自北方的赫梯人侵入巴比伦地区,消灭了古巴比伦王国。

历史上,把被来自两河流域北方的赫梯人所灭亡的古巴比伦王国又习惯上称为巴比伦第一王朝。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两河流域又经历了南方的“海国王朝”,即“巴比伦第二王朝”(约公元前1595-前1518),以及加喜特人入主巴比伦尼亚地区形成的加喜特王朝,即“巴比伦第三王朝”(约公元前1530-前1157)。最后,在公元前7世纪初,亚述帝国正式吞并巴比伦尼亚,巴比伦王朝时代最终结束。

6.赫梯王国(约公元前19世纪-前8世纪)

赫梯位于于小亚细亚东部的哈里斯河流域中上游(今土耳其安卡拉以东的勤勉孜勒河)。早在公元前20世纪左右,这里就形成了赫梯文明。赫梯文明被认为是由赫梯人和加喜特人共同创造的。赫梯在公元前19世纪开始形成一些小型国家,并不断争战。战争的结果是形成了统一的赫梯王国。公元前1595年,赫梯王国消灭了古巴比伦王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持续到公元前13世纪。此后,赫梯王国的实力开始日渐衰落,并逐渐走向四分五裂。到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小国被亚述帝国所灭。

7.亚述帝国(约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

公元前13世纪起,亚述逐步统一两河流域北部地区,并与巴比伦进行争霸战争,就在巴比伦王朝衰落之际,历经数次沉浮的亚述开始走向全盛时期,并最终消灭了曾经灭亡古巴比伦王国的赫梯王国,统一两河流域。至公元前7世纪初,亚述帝国正式吞并巴比伦尼亚,建立了地跨西亚、北非的区域性大帝国。

亚述帝国的统治者通过战争征服了不同地区与民族,兵锋过后,各地不断反抗,导致其统治极不稳固,同时统治者之间血腥的争权夺利斗争也削弱了帝国的实力。公元前605年,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与米底王国联军攻克了亚述帝国的最后一个据点卡赫米什,亚述帝国灭亡。

8.新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626-前538)

新巴比伦王国是迦勒底人建立的,所以又称迦勒底王国。新巴比伦王国的开国君主是那波帕拉沙尔,正是这位开国君主与位于伊朗高原北部的米底王国联合消灭了亚述帝国。那波帕拉沙尔去世后,其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与埃及争夺巴勒斯坦地区的过程中,先后两次将犹太国居民掳至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是新巴比伦王国的全盛时期,他死后新巴比伦王国开始衰落,公元前538年为波斯所灭。

(二)两河文明成就及其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

被大家普遍认为是“人类文明摇篮”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在文化思想上的结晶体现在对自然的思考。在两河流域,通过对自然界中可以理解与把握部分的探索,逐渐形成了科学的思想,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通过对自然界中在当时条件下难以理解与把握(或曰超自然)部分的思索,逐渐形成了宗教的思想。

1.古代两河流域与西方文字起源

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研究的进步,人们对传统文明产生的标准问题进行了不断的修正。但是,将文字的产生作为文明产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一直是人们的共识。所以,作为西方现代所使用的字母文字最早发源地的两河流域无疑对西方文化思想的早期奠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常,人们一说到古代两河流域文字,就会联想到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这是一种用带有尖头的芦苇做成的笔在泥版上刻画出的、外形看上去就像楔子样的文字。这个名字最早是由英国人开始使用的,所以英文的“楔形文字”(cuneiform),即由“楔子”(cuneus)加上“形状”(form)构成。由于人们把较为成熟的苏美尔文明的时间定位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所以也通常认为楔形文字的产生也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但对于其产生与演变过程缺乏详细的考察。最近,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来自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区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黏土记事版上的标记符,可能是音节文字最早的‘先驱’。在最初的耕作地区,大量的谷物和动物的数目都被用盘状和圆锥体形的黏土加以标记。……很显然,埃及人和印度河谷的哈拉帕人,在很早就积极地和闪族人做生意,它们接受了这种用可识别的图像符号代表口语的发音来做标记的方法:人们看到可识别的东西就能大声地喊出它的名字。像这样的符号被称作象形图案,用象形图案表示的文字就是象形文字。然后,埃及人重新定义了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把图片简化成词素和纯粹的音节符号来更好地再造出埃及语言。最后,可使用的语标文字体系产生了,现在人们能充分地把带有复杂口语语法的句子加以转化了。这就是我们已知的文字。”[8]

这段论述使我们对楔形文字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8000年,同时也初步说明古代两河流域产生的楔形文字对埃及人和印度河谷的哈拉帕人产生了影响。这就说明它对东西方文化的产生都发生了影响。这些发现都是建立在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上,因此是人类文明演变研究的重要进展。这里我们再作一个补充:在西方文字演进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是腓尼基人在楔形文字基础上所创造的腓尼基字母。大约公元前13世纪,生活在今天黎巴嫩一带的腓尼基人创造的由22个字母组成的腓尼基字母表,逐渐向东西方传播开。在东方发展出印度、阿拉伯、亚美尼亚、维吾尔等各民族字母;向西方传入希腊,由于腓尼基字母表只有辅音字母,没有元音字母,希腊人就对它进行了改造,加入了元音字母,形成希腊字母。此后,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又形成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这两种字母成为后来整个欧洲各国文字的基础。因此,经过腓尼基改造过的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是现行世界各民族字母的根源。

2.以天文学成就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成就对西方文化思想的贡献

古代两河流域天文学成就堪称灿烂辉煌。由古代两河流域天文学家开创的天文学思想奠定了欧洲天文观念的基础。有些两河流域的天文观念如星期观念,直到今天,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正在应用的观念。

(1)太阴历思想对西方天文思想的影响

古代两河流域在天文学方面第一项成就是太阴历的制定。这一成就是由苏美尔的天文学家发明的。他们以月亮为参照物,以12个月亮圆缺的周期加起来为一年,并设置闰月来补足与太阳历相差的天数。这一历法对于农业生产有着相当大的便利性,后来的犹太历和伊斯兰历法都借鉴了苏美尔人制定的这一历法。至于中国古代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的农历,也是同一类历法,是否受到古代两河流域太阴历的影响,尚待探究。但是中国古代文明同希腊文明有过交流,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也有一定的成果,这一点稍后再叙。

(2)星期观念与计时观念对西方计时观念的影响

古代两河流域在天文学方面第二项对当前东西方文化都有重要影响的成就是确立了星期观念和计时观念。即他们把1个月分为4个周,每周有7天,分别由7个星神掌管,即日月火水木金土。这一星期制度经过犹太人的继承与传播,逐渐被全世界的人们所采用,时至今日,星期制度已经成为人们安排日常生活与工作不可或缺的依据了。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还发明了“十二进制计时法”,即将1天分为两个12小时,这就是今天通用的24小时计时法的雏形;还有“六十进制”,即每小时分为60分钟,每分钟分为60秒。这些也都是当今通用的计时方法。

两河流域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创造出在当时领先于世界的成就。除了上述的天文学以外,无论是数学、几何学、修辞学及至城市建筑学等,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都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有的成就已经成为后来人们叹为观止的奇迹,比如新巴比伦王国的第二个统治者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其娶自米底王国的妻子而修建的“空中花园”,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3.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思想对西方文化思想的贡献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发源地的古代两河流域的神话与宗教思想同样也对后来以希腊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的宗教思想产生了影响。有人将古代两河流域宗教基本特征归纳为3点:“一是多神论,认为世上有众多的神祇存在,神与神之间不仅有等级之分还常常相互争斗。二是拟人性,认为神祇具有和人一样的外貌、品行、个性和弱点。三是泛神论,认为自然界和宇宙中处处都存在着神祇。”[9]我们根据古代两河流域神话与宗教的这些特点,认为其对古希腊神话与宗教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观念:

(1)万物有灵观念

我们认为两河流域的泛神论是万物有灵观念的初级形态之一。希腊宗教是多神教,这与两河流域宗教特点中的第一点相吻合。至于古希腊宗教崇拜的范围是否像两河流域那样涉及万物有灵的思想,也有学者给出了肯定的观点,认为它是一种“万物有灵的多神教”[10]。“万物有灵”的观念对此后西方宗教思想的发展形成了长期的影响。

(2)神人同形同性观念

关于古希腊的神话与宗教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荷马史诗》及赫西俄德的《神谱》,以及其他文献(包括重要的考古发现)。目前,人们对希腊神话与宗教特点最基本的了解,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概括性的话是“神人同形同性”。这一特点同上述两河流域宗教特点中的第二点的“拟人性”相吻合。

(3)初级的对立斗争观念

古代两河流域“神与神之间不仅有等级之分还常常相互争斗”的观念,对此后西方哲学思想及文化思想中的对立统一及差异和谐观念也有重要的启示。这一点,我们通过赫拉克里特“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的”[11],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正是这一相反相成理论,对此后西方文化思想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4.古代两河流域的法律思想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

古代两河流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包括从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大部分学科,如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历史等等。在这些成就中,对后来的西方文化思想影响最大的要算法律思想。所以,我们这里就以法律思想为例,加以说明。

法律的产生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经验上升到了专门学科的水平,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绩。直到今天,法治社会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一学科的起源上,仍然是两河流域走在了历史的前列。据英国学者萨格斯统计,到目前为止人们所发现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文献中,与法律有关的文献占95%左右。[12]这足以说明,在当时的苏美尔,法律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发展与衍生时期,先后形成了众多的法典。这是其法律成就的重要文献根据。根据历史文献学与考古学研究,目前常见的包括两河流域在内的近东古代法典有九部:“(UrNamnui)法典,约公元前2100年;LipitIshtar法典,源自南部美索不达米亚之Isin城,约公元前1930年;Eshnunna法典,源自北部的同名城市,约公元前1720年;汉谟拉比法典,约公元前1680年;亚述法典,约公元前12世纪末;赫梯法典,约公元前13世纪;新巴比伦法典,约公元前6世纪;约法(Covenant)法典(来源于《出埃及记》);申命(Deuteronomic)法典(来源于《申命记》),约公元前7世纪。”[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