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4)

比如,他不知从哪儿捡到了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就会对同学们煞有介事地说:“看,这肯定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

同学们当即哄堂大笑,可是他却并不在乎这些,继续对身边的很多东西发表着各种稀奇古怪的看法。还有一次,他向同学们说,他能制造出一种“秘密液体”,这种液体能制成各式各样颜色的花。

但是,他却没有把这次试验搞成功。久而久之,老师也对他有了看法,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了达尔文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认为达尔文这是在想像,不是撒谎。

有一次,达尔文在外面捡到了一枚硬币,他把这枚硬币拿给他的姐姐看,并郑重其事地说:“这肯定是古罗马硬币。”姐姐接过来一看,发现这分明是一枚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

对达尔文“说谎”的行为,姐姐很生气,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通过父亲好好教训他一下,让他彻底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

可是当父亲听完姐姐的叙述后,并没有过多地在意,他把儿女叫过来说:“这不能算作是撒谎,这正说明了达尔文有丰富的想像力。说不定这种想像力会用到他的事业上去呢!”

达尔文的父亲还在花园里给达尔文搭了一间小棚子,让他自由地做化学试验,以便能更好地开发他的智力。

达尔文十岁时,父亲还陪他一起去威尔士海岸度过一个月的假期。达尔文在那里大开眼界,他采集了很多的海生动物标本,这更是激发起了他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如果达尔文没有好奇心,更没有想像力,今天的“进化论”就不会存在了。而达尔文的父母最成功之处就在于支持儿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

“好奇是知识生根发芽的土壤”。

当你的孩子第一次向你提问题,或许这些问题是幼稚的,但你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正是他们走上成才之路的开始。

想像力与好奇心对一个人很重要,如果没有想像,人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不可能有任何预见,我们的社会也不可能进步。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就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想像,既丰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也是孩子开发创造的源泉。

孩子的生活里到处都充满着想像。

他们把几个小凳子连在一起,便把它想像成一列奔驰而来的火车;他们抱着布娃娃,会想像自己是医生,在给病人认真地治病。

这就是孩子,孩子在这些千奇百怪的想像里成长着,作为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优美的童话和科学幻想故事。注意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充实孩子的感性形象和理性知识。

13、美的熏陶

——卢梭和他幼时的“神奇”教育

法国伟大的教育家卢梭,刚一出生时就失去了母亲,由他的姑姑把他带大,姑姑对他从小进行的美的教育为他以后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他在《忏悔录》中这样写道:

“我对于音乐的爱好……绝大多数是受了姑姑的影响。”

“她可以唱无数优美的歌曲,她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唱起来让人心旷神怡。”

“这位出色的姑娘的优美歌声,能驱散她本人和她周围一切人的寂寞和惆怅。她的歌声是那样的扣人心弦,现在她所唱的很多歌曲都留在我的记忆当中,甚至在我的记忆力日渐衰退的今天,有些在我儿童时代就已经忘记了的歌曲,随着岁月增加,又重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给了我一种难以言状的乐趣,这种乐趣会陪伴我终生。”

晚年的卢梭,每当他回忆起姑姑教过的歌曲,他都会像孩子那样欣喜若狂。

有一支姑姑教给他的歌曲一直使他很动情,遗憾的是他把后面一半的歌词忘记了,他曾几次想请人补全了这首歌曲,但是他始终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不想让这支使他动情的歌曲还有另外一个人也会唱。

卢梭童年时期学习的这支歌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美的熏陶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有时简直让人无法相信。

14、孩子的不当想法应立即修正

——伽利略父亲的“因势利导式教育”

伽利略(1564-1642)出生于意大利,是意大利伟大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科学的历史上他首先将实验与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

他用系统的科学实验和大量精确的科学数据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的父亲文森佐·伽利略崇尚科学,不迷信权威,他曾著有《音乐对话》一书。父亲不仅擅长数学,也精通音乐理论和声学,伽利略深受其父亲的影响,对音乐、文学、绘画以及数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文森佐对儿子的教育十分重视。童年时期,伽利略所得到的教育、知识,都是由父亲和几位家庭教师教授的。

伽利略聪明好动,喜欢探险并且同时也很爱研究周围的一切事物。

文森佐对当时比萨的教育机构很不满意,他强烈地反对自己的儿子到其中一所学校去接受教育。

他希望伽利略将来能成为一名医生,所以,便把伽利略送到修道院的学校去学习了。

当时,欧洲的科学、教育都在神学的统治之下,很多学校都设在修道院里。在人们眼里,修道士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为上帝献身,这种精神更是可贵的。可伽利略的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坚决不同意。

他知道,伽利略是个爱思索的孩子,从小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一个为什么。

记得有一年冬天,他带伽利略去朋友家做客,当时气候异常寒冷,天上飘着鹅毛大雪,街上、房顶上,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小伽利略非常高兴,跟在父亲后面,一边蹦跳着,一边唱着歌。

忽然,他停住了脚步,望着漫天飞舞着的雪花,问:“爸爸,为什么春、夏、秋天下雨,冬天却下雪呢?”

“冬天气候寒冷,雨在空中凝聚成雪花才落下来呀!”

“那,雨水没有颜色,雪花为什么都是洁白的呢?”小伽利略沉思片刻,又追问爸爸。

爸爸被问住了。

文森佐认为,像伽利略这样思想活跃、敏捷的孩子,以后是不会长期甘愿接受宗教教条束缚的;修道院中枯燥、令人窒息的生活,伽利略也会忍受不了的。他把伽利略从修道院带回家,对他进行了耐心劝说。

对于父亲的劝说,伽利略一点也不能理解,他还是准备回到修道院去。哪知文森佐对学校说伽利略有一只眼睛长期有问题,不能看书、学习了,需要治疗。

学校同意他把伽利略带回了佛罗伦萨的家中。

对于儿子的固执己见,文森佐还是耐心地说服开导,终于使伽利略放弃了当修道士的草率决定。通过父亲朋友的帮助,他进了比萨大学,正式接受医学的教育。

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些数学家。本性好奇的他,会时常提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等等。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著名的数学家利奇要来比萨讲学,他就准备了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去请教利奇。

在比萨大学,伽利略凭着刻苦钻研,勤学勤问的精神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地掌握有关物理方面的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从此渐渐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若不是当初伽利略父亲的因势利导,伽利略的才能恐怕就会终生埋没在修道院里了,我们的科学史就会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古人云:“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父母应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善于做孩子的伯乐,将自己的孩子变成最优良的千里马,让他驰骋千里。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能及时地发现孩子的长处和特点,就意味着掌握了孩子未来正确的发展方向。

仅仅发现孩子的特点和长处还不够,作为父母还应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比如,你的孩子喜欢在草丛里捉虫子,挖蚯蚓,你千万不要遏制他(她),你应该陪孩子一起玩,给孩子讲些小知识,或许你的孩子在将来会成为真正的生物学家;若你的孩子喜欢读书、作画、唱歌、下棋,你就应该尊重他(她)的爱好,引导他(她)遨游知识的迷宫。

古人云:“顺天木以致其性”,因势利导,从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出发,你的孩子就会从一匹可爱的小马成长为腾飞的千里马。

15、孩子是一缕白丝

——肯尼迪对孩子的教育

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叫肯尼迪,由于他晚年得子,因此对孩子十分宠爱。

小肯尼迪十分调皮可爱,可是,爸爸老肯尼迪却觉得这个孩子到处惹是生非,担心他将来会闯祸,不能像自己一样,成为一名“上层人士”。

有一天,老肯尼迪带着儿子经过一家被自己收购的染丝厂,看见工人把一缕一缕洁白的丝丢进染缸里,白丝立刻变了颜色。

老肯尼迪非常感慨地说:“白丝本来是多么纯洁呀,可是丢到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黄色;丢到绿色的染缸里就变成绿色,我们每个人在一出生的时候不是都一样的吗?但因为后天处在不同的环境,受到不同的影响,就变成各种各样的人了。”

聪明的小肯尼迪听了,仿佛若有所思。渐渐地,他不再到处惹是生非了,而是专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学习。

老肯尼迪惊喜地看到儿子的变化,他不再对孩子的未来担心了,也不再打击孩子了,只是在他闯祸后,对他讲明事情的结果,并告诉他是他错了,他可以避免这些失误。孩子的错误越来越少,变得十分懂事。十多年后,小肯尼迪成为当地最著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每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都是一缕纯洁的白丝,而环境则是一个大染缸,好的环境就像一个色彩明朗的染缸,染出来的丝明艳耀眼;不好的环境却像一个色彩混浊的染缸,染出来的丝黯淡无光。遗憾的是,丝一经染过,再怎么洗也不能恢复本色了。

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的,身处环境的好坏,对他们的教育,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和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首先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别人,对孩子发生持久性影响的也是父母而不是别人。孩子最早获得的一切知识、能力、本领都是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人教给的;孩子的性格、品德、作风、习惯也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

父母是孩子最理想的登天梯,他们愿意孩子踩着自己的肩膀去攀登,无数实践证明了家庭最早期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能攀登多高,能走多远。

孩子总是把父母当作自己最坚实的后盾,而且是一座非常有力、永远不会倒塌的后盾。

16、给孩子一个好环境

——孟母对孟子一生不同阶段的教育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一书,历史上有“亚圣”之称。而孟子能够成为“亚圣”,能取得在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仅次于孔子的地位,多得力于他的母亲。

孟子早年丧父,他的母亲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地抚育儿子,日子过得很艰苦,但母亲对孟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几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她既成就了孟子,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

孟子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早期教育密切相关。

孟子的父亲是一位怀才不遇的书生,为了光宗耀祖,他离别了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儿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过后,带给孟母的却是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从此孤儿寡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孟母下定决心,一定要以自己的力量,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把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孟子的母亲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一个小村子里,屋后的小山包上有很多坟茔,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会经常看到丧葬的情形。

一天,孟母看到孟子和三五个小朋友在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想,孟子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可是总不能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只有改变居住环境了。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搬到了十里外一个名叫庙户营的小村,这里是一个小型的交易集市,每隔几天,附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非常喧嚣热闹。

这场面对换了环境的孟子来说更有吸引力,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小伙伴们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还是放心不下孟子,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再搬一次家。

孟母不想让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上锱铢必争、唯利是图的市侩之气,她一定要为儿子选择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她第三次又把家迁到了离邹城学宫不远的地方,虽然房子破旧一些,但是孟母还是带着儿子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了。

由于从小接触的是学者,耳濡目染,孟子长大后,就学习了礼、乐、射、御、书等,为以后成为著名的学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所处的环境有着特殊的作用。不同的环境,会形成不同的积习。孟母“三迁”,为的就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孟母不但重视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而且还深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道理,非常注重自身对孩子品行、人格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