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时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学习导读

1.人民当家作主不仅体现在可以依法实行________________,同时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

2.公民的民主监督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主监督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信访举报制度是我们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和________________。

5.人大代表一头连着国家权力机关,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因此这一制度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________________,得到________________。

6.舆论监督以其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着________________作用。

7.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也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

例题精讲

例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行政机关应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公开。这有利于( )

①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②维护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 ③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④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行政机关通过各种形式公开政府信息,对政府而言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对公民而言,能够保证知情权的落实,便于对政府进行监督。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问题。

答案:B

例2:(2009·江苏卷)某市民发现,当地有关行政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于是打电话给该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该市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是( )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舆论监督制度

C.社会听证制度

D.信访举报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公民民主监督的方式,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A、C两项属于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不符合题意;舆论监督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发表意见,故B项不符合题意;通过题干可以看出D项正确。

答案:D

随堂精练

1.当公民对国家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压制、歧视等不公正待遇时,依法享有( )

A.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B.申诉和诉讼的权利

C.揭发和举报的权利

D.指控和告发的权利

2.某公民发现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贪污受贿行为,于是通过信函向当地检察机关反映情况,经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查处一起重大行贿受贿案件。这一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是( )

A.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B.监督听证会方式

C.信访举报制度

D.舆论监督制度

3.下列对民主监督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

A.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

B.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

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4.某村民因修公路占用本村土地,组织村民集体上访,围攻县政府领导人员,影响了政府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是维护村民合法利益的正当行为

B.是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表现

C.组织村民集体上访是一种违法行为

D.是一种无序的政治参与行为

达标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其中监督权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公民有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监督权包括( )

A.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B.批评权、建议权、审判权、控告权

C.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罢免权

D.批评权、检举权、申诉权、要求赔偿权

2.《焦点访谈》《法制经纬》《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都是中央电视台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栏目,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是因为( )

A.舆论监督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收效快等特点

B.这些名牌栏目能够引起中央领导人的关注

C.舆论监督比其他监督方式更有效

D.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新形势、新方法

3.据统计,我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中,80%以上的线索来自群众举报。这说明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的重大意义是( )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使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得到根治 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 ④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为了使民主监督得到切实保障,取得预期效果,公民要负责地使用民主监督权力。这要求我们( )

①可以把事实任意夸大 ②不可以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 ③依法行使申诉、控告或检举权利,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④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检察机关的正常工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某市创新干部考核方式,参与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的人员范围将由以前的以下级和同级为主,扩大到以服务对象和一般群众为主,变“官评官”为“民评官”。该市转变干部考核方式的做法有利于( )

①维护公民的言论自由 ②方便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③促进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 ④公民的选举权落到实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2009年6月22日,检察机关全国统一举报电话“12309”正式投入使用,受理反映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举报和反映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控告。该举报电话的开通为群众举报和控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也有少数人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扰乱了正常的举报秩序。

(1)拨打“12309”举报电话属于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哪种渠道?



(2)公民如何才能做到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拓展延伸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运用,政治博客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的“绿色通道”。从“最牛钉子户”到“山西黑煤窑”,从“华南虎照”到“孙春龙博客公开信”,对这些社会时政要闻的民意表达,政治博客已经成为监督政治的新平台和新渠道。

然而,并非每个公民的民意表达都是趋于理性和真实的建设性言论。某些政治博客群体,显得盲从、冲动和极端化,扩散“不信任政治”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至于误导了社会大众。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回答:公民运用政治博客实行民主监督有何意义?



趣味阅读

“表哥”被撤职彰显公众监督巨大威力

媒体报道,针对陕西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达才在“8·26”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出现“笑脸”的不当行为和佩戴多块名表等问题,陕西省纪委调查表明,杨达才存在严重违纪问题。陕西省委决定撤销杨达才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对调查中发现的杨达才的其他违纪线索,省纪委正在进一步调查。

在党纪政纪处分中,撤职是严重程度仅次于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处分形式。“表哥”杨达才被撤销党政职务,可知他目前被查实的违纪问题十分严重,纪检机关正在进行的进一步调查,不排除还会发现他涉及的更严重的问题。由此看来,“表哥”很可能像三年前落马的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那样,因在公共场合的不当言行遭受网友“人肉”搜索,由此暴露出与正常收入严重不符的高消费行为,进而被纪检机关、检察机关查出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行为,最终中箭落马身败名裂。如果杨达才重蹈周久耕的覆辙,其结果就是“周久耕落马模式”的复制版,以现在他被撤职而言,也堪称公众监督、舆论监督取得的一个阶段性胜利。

“周久耕落马模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公众用雪亮的眼睛发现官员涉嫌腐败的线索,并向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举报;其二是公众督促、推动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严格办案,对涉嫌腐败的官员予以严厉惩处。这一模式其实并非始自周久耕落马,只不过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由于舆论监督特别是网络舆论监督日渐发达,公众监督的上述特点得到了更直接的体现,公众监督的威力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当然,也有网友对“周久耕落马模式”高兴不起来,认为这样的查处过程充满了偶然性,从中看不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必然性。一种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周久耕落马模式”是不可靠的,真正可靠的还是要健全制度、完善法治,通过强化预算约束、实行官员财产公开等手段全面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制约。

从长远看,反腐败最终有赖于健全制度、完善法治,但揆度现实,在具体的反腐败实践中,在查处“周久耕抽天价烟”“杨达才戴十一块表”等案件的过程中,首先在发现和举报线索、推动纪检机关和司法机关立案调查这两个环节上,公众监督发挥了突出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是不可替代的。一些人对“周久耕落马模式”评价不高,恐怕还在于对公众监督抱有过高的期望,认为公众监督如果只能起到偶然性的作用,只能达致某些偶然性的结果,就不值得寄予信赖与希望。

这对公众监督是一种误解。说到底,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一样,主要是一种权利监督,其启动与运作难免带有一些偶然性,不像行政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等权力监督那样具有高度程序化的机制,一旦启动往往就能达致某种必然性结果。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公众监督对所有有贪腐嫌疑的官员进行地毯式排查(实际上,权力监督也做不到这个地步),但我们可以期待的是,只要公众的眼睛发现了官员贪腐的蛛丝马迹,就要锲而不舍地穷追猛打,通过这样的努力,既给权力监督机关提供线索,又给他们施加巨大压力,使他们不能不对公众的发现做出回应,不能不对沸腾的舆论有所交代,直到权力监督与权利监督形成合力,将周久耕、杨达才们拉下马来才罢休。在一个又一个“天价烟局长”“世界名表哥”中箭落马的生动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公众监督在新技术、新理念支撑下不断发力壮大的态势,也看到了公众监督未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