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分析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4.列举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并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知识结构

学法指导

把握基本脉络,抓住四个要点,即“一条主线”“二次融合”“三点突破”“四个阶段”。“一条主线”就是儒家思想的演变。“二次融合”是指西汉和宋代两次对儒学的改造,形成的新儒学。“三点突破”是指,汉代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宋代理学把儒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明清三大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的新儒学思想。“四个阶段”包括春秋战国、西汉、宋代、明清四个重要阶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导读

一、学习思路、方法、技巧点拨

1. 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思想界的变动提供了深厚的土壤,而社会思想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3.今天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要抛弃其中的糟粕部分,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如:儒家的仁政思想——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这些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点、难点阐释

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例题精讲

例题: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解析:本题考察儒、墨、道、法的思想主张,只要对四家主张理解到位,对号入座就能把本题解答正确。

答案:B

随堂精练

1.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强迫他人去做,提出这个观点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孔子

B.墨子

C.荀子

D.孟子

3.最早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观点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达标测评

1.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D.夷夏关系

2.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4.“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 2011年1月1日到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冒着摄氏零下25度左右的严寒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牧区,走访牧民家庭,到社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1)由材料一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执政思想?



趣味阅读

柔者长存

老子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孔子去看老子。

老子说:“仲尼,你是我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

孔子说:“老子,你是我所有老师中最优秀的老师。”

老子说“:我对你还有些放心不下,还有句话想对你说,但是,你看我的牙齿都已经掉光了。”孔子看了下老子的口腔,说“:老子,你的牙齿虽然掉光了,但是你的舌头还在啊,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

老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难道你现在还不知道我想说什么吗?”

孔子想了想,说:“我知道了,舌与牙,刚者易逝,柔者长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导读

一、学习思路、方法、技巧点拨

武帝时,汉代著名思想家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建议,为武帝采纳。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进行一系列改革。从此,儒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西汉武帝时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做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董仲舒正好顺应了这种要求,这是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理解了这一点,就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同时,要明确: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去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二、重点、难点阐释

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

1.“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2.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天人感应”的思想是二者的兼顾。

3.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4.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正统思想。

例题精讲

例题: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解析:董仲舒为适应封建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将传统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思想,使儒学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答案:C

随堂精练

1.“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最能够体现这句话的思想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三纲五常”

C.“春秋大一统”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2.经历战国、秦、汉初三个阶段,儒家思想到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

B.它与其他各家思想糅合渗透在一起

C.它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

D.它主张“仁政”“德政”“民贵君轻”

3.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达标测评

1.西汉董仲舒倡导的儒学,核心是( )

①“仁政”②“德治”③“君权神授”④“天人感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有震慑作用的学说是( )

A.“春秋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仁政”

3.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时代特色”是指( )

A.新儒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B.新儒学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C.新儒学抛弃了传统儒学的陈旧观念

D.新儒学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

4.下列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

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

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前551~前479年)

图二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

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东人以孔子为骄傲,孔子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为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所以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儒家文化。

(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图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3)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共同点?



趣味阅读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挖大坑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活埋,历史上称这件事情为“焚书坑儒”。

第3课 宋明理学

学习导读

一、学习思路、方法、技巧点拨

1.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理解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

2.注意把握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二、重点、难点阐释

程朱理学与心学的比较:

1.程朱理学与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2.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宇宙结构,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不谈理气关系和宇宙结构,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例题精讲

例题: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 )

A.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D.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解析: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解释虽有不同,但本质意图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答案:B

随堂精练

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是指( )

A.自然天体运行规律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D.“天人感应”的理论

2.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3.下列关于王阳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出了“心性论”的主张

B.把儒学发展成为“心学”

C.提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D.提出“致良知”的思想

达标测评

1.下列关于朱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他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

B.他的著作是《五经正义》

C.先有物后有理是其思想核心

D.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2.下列对程朱理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发展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理是万物的本原

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等级秩序

D.主张“心外无理”“致良知”

3.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这里的“四书”指的是( )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诗》《书》《礼》《春秋》

C.《大学》《春秋》《论语》《孟子》

D.《孟子》《中庸》《书》《春秋》

4.宋代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

B.“仁”的学说

C.心即理性

D.“心性论”

5.禅宗语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此主张类似的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的仁恕学说

B.朱熹的理学

C.董仲舒大一统主张

D.王阳明的心学

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二 王阳明和他的一位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他的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由的生长,与人的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看时,它是不存在的。”

(1)依据材料一回答朱熹认为“天理”是指什么?



(2)依据材料二回答王阳明认为“天理”是指什么?



(3)二人关于“天理”的认识区别在哪?本质是否相同?



趣味阅读

心学大师王阳明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阳明子是他的别号,浙江余姚人,喜言兵事且善射,并好学,学识渊博。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在学术方面,他的“心学”独成一家,和程朱学派意趣迥异,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死后从祀文庙的人。他首先主张“学贵得之于心”,以“心”作为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开始对孔子偶像有所持疑,扩大了内心自我的作用。他是我国历史上极有成就的哲学家之一,他开创的心学体系成为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封建社会后期异端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因此,他受到很多人的崇拜。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海军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刻了一块印章,佩戴在身,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中国近代一代枭雄蒋介石也很崇拜王阳明的,败退台湾时间把台湾草山改为阳明山。现在浙江余姚还有个阳明医院。

同时,在我国,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为探索救国之路的孙中山都曾潜心研究过王阳明的著作,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徐特立也大加赞赏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少年时就曾读过王阳明的《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并逐句逐字做了批注,后来对王阳明的思想更是有所批判与创新,结合中国的实际,领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王阳明的学说更是漂洋过海,从古老的中国走向世界。

此外,日本一位83岁的高僧拄着拐杖颤悠悠地把阳明学说带回日本,没想到竟风靡一时,学者云集,还分成了不同的学派,阳明学说更是间接地为日本明治维新起了思想上的铺垫作用。高鼻子、蓝眼睛,不屑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欧美人在21世纪,也出奇地对阳明学说着了迷,竟还要远渡重洋,来拜访王阳明的故居,颇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势头。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导读

一、学习思路、方法、技巧点拨

1. 熟悉李贽的“异端思想”,记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理解其历史进步作用。

2.认识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社会背景,比较其与启蒙运动在对未来社会的构建及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差异:(1)产生的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①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资产阶级还未形成;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强大。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③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封建文化受到很大冲击。(2)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3)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欧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促进作用。

二、重点、难点阐释

明清之际的社会特征。

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的动荡年代。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横征暴敛,引发了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统治被推翻;清军入关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强烈反抗。

2.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影响下的社会。明朝中期以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冲突。明清之际,思想文化专制日益严重,陈腐的理学体系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八股取士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清初大兴文字狱造成文化恐怖局面。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现实,倾向于经世致用和反对专制集权的新的思想体系也逐步形成。

例题精讲

例题: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

A.民主共和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

解析:注意理解“一姓”是指封建君主。

答案:C

随堂精练

1.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这反映了李贽( )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3.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

达标测评

1.2002年来自海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聚集于湖北省麻城市纪念一位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揭露道学虚伪的思想家并展开其思想研讨会,该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李贽

D.顾炎武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阅历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

①生活在明末清初 ②参加过抗清斗争 ③学术活动集中在哲学领域 ④受到文字狱迫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3.明清时期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技的进步

C.封建制度的衰落

D.理学的演变

4.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

A.抨击封建主义

B.抨击中央政府

C.抨击君主无能

D.抨击君主专制

5.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

A.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B.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求得人民的拥护,使其统治名正言顺

C.要求东周统治者承认强大的诸侯国的霸主地位,使他们号令诸侯名正言顺

D.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

2.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

A.“无为而治”

B.“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C.“忠恕”之道

D.“天法道,道法自然”

3.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

A.抗清斗争高涨

B.社会相对安定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4.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其仁政的表现,不包括( )

A.重民思想

B.民贵君轻

C.天命是人们意志的表现

D.君民平等

5.关于墨子的思想,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B.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

C.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

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治者重视

6.“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7.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西汉初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B.儒家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宣扬无为思想

8.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

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9.“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常常出现在古代皇帝的诏书中,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应该是在( )

A.战国时期

B.西汉

C.秦朝

D.唐朝

10.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 )

A.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

B.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

C.保持传统思想不变

D.压制其他思想发展

11.理学思想的核心是( )

A.“理”或“天理”

B.“仁”

C.三教合一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13.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则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正确的评价是( )

A.都是反面的

B.都是进步的

C.其局限决定他们的思想都未对历史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D.他们都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主张的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14.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

A.抗清斗争的高涨

B.对文字狱的抗争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15.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内容,不包括( )

A.批判宋明理学

B.批判重农抑商

C.批判君主专制

D.批判农工商皆本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着众多的学派,儒、墨、道、法是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学派。从古至今,四大学派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1)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学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2)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而墨家学派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原因何在?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