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责任·使命:宁夏大学2014年思想政治研究成果优秀文集
- 齐岳 何建国主编
- 274字
- 2020-08-26 15:59:29
以史为镜 引导青年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路径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此语道出了大唐王朝能够盛世繁荣的核心原因。其中的“以史为镜可知兴亡”堪称治国之道的经典名言。而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与伦比的丰富历史经验,也沉淀着无穷无尽的宝贵智慧。它启示我们,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形势复杂多变的时代,中国若要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席位,就必须教育引导当代青年成为了解中国革命历史、通晓中共党史、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富有高度使命感的一代,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梁启超先生在1990年2月发表的《少年中国说》中,有一段千古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段名言以其充畅的气势,向世人昭示着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充满希望、傲然立世,关键在于其一代又一代青年能否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发展方向与祖国、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因此,引导广大青年“以史为镜”,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本文中暂以第二卷(1949—1978)为例,以下简称“两史”)与青年实现人生价值路径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时代课题。
二、“两史”对时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路径选择的重要影响
包括青年在内的任何一个社会个体,其社会属性决定了必须把个体的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互动中实现二者的“共赢”。只有这样,社会个体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一)中国革命史对时代青年人生价值实现路径选择的重要影响
1840—1949年期间,中国革命历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其中,前者历时79年,后者历时30年。它们共同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即要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因而“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此时期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取向:中国人民第一次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首先发难的是青年;在十月革命的光辉照射下,追求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流社会群体是青年;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走上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最前线的主力军是青年;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中,率先燃起抗日救亡火焰、推动全国抗日救亡高潮出现的是青年;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青年学生开展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争民主运动,与由解放区广大青年参军支前组成的解放大军汇成了彻底埋葬国民党罪恶统治的革命洪流。
所以,青年总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是社会变革中的急先锋和中坚力量。也正是在这支革命力量中,以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人为代表的杰出青年由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们成功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对时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路径选择的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中,党领导人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各级政权,胜利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二是通过“一化三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三是初步探索了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三者都是改变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时代青年呈现出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勇于攀登”为主要特点的人生价值取向,涌现出一大批以王进喜、史光柱、陈景润、麦贤得等为代表的青年楷模。从他们身上,我们能触摸到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受到时代精神的力量。这一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的政治资源。
三、“两史”对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路径选择的重要启示
在“两史”辉煌的历史演绎过程中,时代青年基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深情,从而塑造了自身实践人生价值的光辉业绩。今天,重温“两史”时代的青年人生轨迹,对当代青年如何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无疑具有重要启示。
(一)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青年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条件
中国革命时代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恽代英、萧楚女等许多革命前辈为代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以龙梅、任羊成、陈金刚、戴碧蓉等青年群英为代表,他们都因在自己的青年时代找准了人生方向,不断地顺应历史,勇敢地承担历史重任而光辉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当前,中国正处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正处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步前进的重要关头,当代青年只有把自身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紧密相连,才能为实现人生价值找准正确方向。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青年人生价值实现的政治保证
回顾历史,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党对青年的政治成长始终倾注了极大关注。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正是在投身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洪流中,接受党的教育,学习科学理论,找准人生方向,才一步步地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因此,党是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没有党,不用说祖国的繁荣富强,就是已经争得的独立自主也将失去保障。当代青年只有在政治上始终坚定这一信仰,才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明确方向,才能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博弈中明辨是非曲直,通晓民族大义。
(三)坚持弘扬爱国主义,是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路径
“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通过客观的“两史”教育,帮助青年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为此,要通过实践调查、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历史模拟还原等各种方式和途径,引导青年在生动的对比鉴别中提高认识: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使他们认清新旧社会两重天和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事实;通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里程的对比,使他们认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事实;通过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惨痛历史教训,通过一些发展中国家被西方发达国家阴谋政变后的崩溃政局,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
(四)坚持弘扬民族精神,是引导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环节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史证明,正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以及其领导之下,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作为永垂千古的精神才成就了彪炳史册的伟业。中国共产党人不但是彻底的革命者,而且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杰出的爱国者,更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身体力行者。因此,引导广大青年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既是对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史的重温,更是在新时期教育青年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政治立场绝不动摇的重要保证。
为此,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了解祖国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懂得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深入理解我国向现代化转变时之所以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原因和必然;要了解国家当前的内、外部环境,了解国家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了解国家当前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以培养自身的忧患意识,树立自身的爱国情感;要始终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
四、正确开展对大学生这一青年特殊群体的人生价值观教育
要借助“两史”教育,向广大大学生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阐明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以热爱中国共产党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一)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理解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史与伟大成就
大学生一定要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年轻的共和国刚刚起步时的艰难探索。尤其要通过学习“两史”,对这段艰难而光辉的历史和创造了这段历史的前辈们充满敬意;对领导人民走过辉煌而又曲折道路的领袖人物绝不能采取一笔抹杀的不公正态度;应该永远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正确理解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
(二)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自鸦片战争“千古之变局”开始,到今天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围绕中国人民170多年奋斗实践最终做出的“两项历史选择”(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因此,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要通过鲜明的“两史”史实,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追随者、先进文化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践行者,勇于创新,修身做人,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社会和环境、家庭和邻里、自己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并转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尤其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所谓忧患意识,应该是知其为忧患而生出的一种意志,或当前虽无忧患存在亦能存有此种意志(居安思危)的那样一种觉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安贫乐道”、“忧时悯人”的情怀。如,孔子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孟子的“君子有终身之忧”。其包容万有的胸襟、鞠躬尽瘁的品格、博爱慈悲的情怀,构成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应以辩证的思维继承这种精神,处在顺境之中能居安思危,处在逆境之中能坚持操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何情况下都能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全面塑造自身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并要注重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体验实践的呼唤,感知时代的脉搏,成为有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有志青年。
(四)教育引导大学生用直观的历史之镜校正人生价值观
高校要充分发挥在“两史”研究中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优势和人才条件,运用动漫设计等先进手段,对“两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历史还原”。如,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火烧圆明园、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台儿庄战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抗美援朝等等。要借助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与生活媒体,对这些“历史原貌”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在潜移默化中用“两史”的基本原理和重要史实教育广大大学生,使他们学会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尊重历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必然趋势,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创造积极条件。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A].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N].宁夏日报,1990- 05- 03.
(此文获2013年全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