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发上等心,化身成菩萨(1)

世间万物构成一个世界,世间众人构成人间。

《天玄子》中有云:“人生在世,持躬理事,待人接物,无一不是处世问题。不但入世人宜讲求处世之道,即使出世人,只要一日未脱离此一现实世间,便一日须与人相处,与事相处,与物相处,如此便亦不可一日不讲求处世之道。”因此,懂得处世的精妙可以凝聚大力量,开拓大局面。

1.做人的智慧

在合群中广结善缘

有一天,世界发生了战争。先是这个阵营打倒那个阵营,然后这个国家打倒那个国家,打到最后,世界上只剩下两个人。由于这两个人的立场不同,因此还要再打,最后,其中一人打败了另一个人,世界只剩下这一个胜利者。这个人非常高兴,高喊:“我胜利了!我胜利了!”可没过一会儿,他口渴了,想喝水,跑到河里喝河水。他肚子饿了,可是没有人来做面包,他只好以打猎为生;他闷了,却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这时,他才想到世界上应该多留一些人,毕竟自己一个人不能独立生存。

《维摩经》里说:“佛法在众生身上求。”没有众生便没有佛法,有了佛法才能普度众生。我们生存的世界也是一样,没有人能完完全全地隔离人群而生存,我们的衣食住行与我们身边的人息息相关,农民为我们种了粮食,建筑工人为我们修建了房屋……我们又为他人提供这样或那样的生活所需。这些都是我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没有这些,我们无法提升生活的质量,甚至无法维持生命的延续。

除了生存外,人还要靠因缘生存。什么是因缘呢?我们常说命运,命是生来的,比如你生在富人家还是生在穷人家,你生得好看还是不好看,这些都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群体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而我们与周遭的这种关系就是运,也就是我们与周遭的人和事的因缘。我们的家人、朋友、同事……我们与他们交织在一起,才有了我们这个家庭、这个社会。许多人背景离乡,外出打拼,大家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聚到一起,互相结识、互相帮助,这就是因缘。大家要靠这种因缘生存、发展,就更应该互相帮助,广结善缘。

有了好的因缘基础,当这种善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显出惊人的力量。世界上很多有成就的人,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力量。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场战争的胜利并不是一个将领的功劳,而是千百万战士共同战斗的结果。现实中也是一样,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广结人缘,所谓“未学佛道,先结人缘”,这样做起事来,才会如鱼得水,处处顺利。

凡人眼中的“众生平等”

一天,弘忍和尚问惠能:“你是哪里人,你如今来此山拜访我,求的是什么?”

惠能回答:“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特地远道而来拜访你,不求其他,只求佛法。”

弘忍和尚斥责惠能说:“你是岭南人,身形又像獠一样,怎么能够成佛呢?”

惠能答道:“人虽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分;獠的身份虽然与和尚的身份不同,然而獠的佛性与和尚的佛性有什么差别吗?”

弘忍和尚哑口无言。是的,佛法面前,众生平等。

然而,什么是众生平等呢?这句话也许会被很多人误解。有人会说,世界上一切众生之间、男女之间,甚至每一个兄弟姐妹之间,何曾真正平等过?有人穷,有人富,有人高高在上,有人卑贱如蝼蚁。佛法说的众生平等,是指众生法性平等,对众生的慈悲喜舍心平等,在因果规律面前,众生平等。而并不是说众生的际遇平等,祸福平等。这是由大家从造的善业、恶业不平等引起的。有人行善多,有人行善少,有人作恶多,有人作恶少。因此,没有理由要求不论作恶行善,都可获取相同的待遇。

其次,要理解人们所谓的“不平等”,即众生的差别。一切事物,皆有前因后果,你须要清楚明白。人之所以有“不平等”,也是有前因后果的。你看人家当总经理,你是员工,你就要与他平等。你看还有人找不到工作,还不如你,你为什么不去跟他平等?有些不平等,其实就是平等。三个人排队站立,总有个左中右,不可能个个站中间。三人排着队走,总有个一二三,不可能人人是第一。一个城市,总有一个市长、若干局长、若干百姓,不可能所有的市民都“平等”地当市长。花,有很多种类,之所以“不平等”,才会有五彩缤纷。花草树木,争奇斗艳,大自然有了“不平等”,才使生态产生了平衡。五指长短“不平等”,才生就一副妙手。家有父子、母女,“不平等”,这乃人伦自然……明白了这些,也就能理解人们之所谓的这些“不平等”其实只是个体的差别,与生命的高贵卑微并无关系。

再次,怀抱一颗众生平等的心,才能有积聚善的大力量。佛法认为,众生皆有佛性,本质平等,没有差别。因此,各人种、各界别,是一律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众生如我们一样,都喜爱我们喜爱的,害怕我们害怕的,因此要将心比心,给予广泛的慈悲和怜悯。佛法所说的平等观不是从外在的经济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受教育机会平等、男女权利平等、法律地位平等入手,也不执著于起点的平等、规则的平等抑或结果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而是从生命的内在本性、终极价值入手,追求一种彻底的、完整的、全过程的平等。《金刚经》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主张强弱、富贫、大小、上下互相之间应该理解、谅解、宽容,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建立互信与合作。对待每一个人,无论他的身份、地位、相貌如何,都一样给予关怀和尊敬,真心发愿,身体力行,人际关系才能顺畅,社会才能和谐。

大事与小事

父女两人到故人家做客,主人殷勤地泡了咖啡来招待他们。“我忘了拿糖。”主人刚把黑咖啡从咖啡杯里倒出来,就想起年少的女孩子喝不惯苦咖啡,“抱歉,失陪一下。”他急忙又起身去里屋,随手把咖啡杯放在茶几边缘上。

做客的父女俩老实地坐在茶几旁等待主人出来。10岁的女儿一直盯着那个咖啡杯看,她刚要告诉父亲杯子在晃,就听“啪”的一声——杯子自己掉到了地上。

主人听见声响,马上从里屋跑了出来,手里攥着一盒方糖。“没关系!没关系!”一进客厅,他看到热气腾腾的地板,脱口就说出了原谅的话。

女儿正要说什么,但父亲却抢先说道:“太对不起了,我把它碰倒了。”“没关系!没关系!”主人再一次表示无所谓。从主人家出来,女儿不解地问:“爸,咖啡杯是自己掉下来的。叔叔放下时,它就在晃,我看着的,它晃来晃去就掉下来了。爸,你为什么说是你……”

爸爸笑了:“那你说怎么办?”“解释给他听啊。”

“没有什么好解释的。”爸爸说,“那样小的事情,认真解释反而会伤害叔叔的面子,其实也不好解释清楚。而如果爽快地说是我碰倒的,就不会有这样那样的苦恼了。毕竟一个咖啡杯不值多少钱,何必那么认真呢?”生活中会有许多像这样的小事,小事如果过于认真,往往会发展成大问题,会引起很多误会。那么什么叫小事呢?有的人认为偶尔逃学是小事,偶尔赌博是小事,偶尔放纵也是小事。但到头来就是这些小事使你一事无成。也有人认为,心里只有自己就够了,除了关系到自己利益的事情以外的一切的事情都是小事。那么,你永远不会交到朋友。一件事是否该认真,应视场合而定。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琐事,如果不分地点、不分场合地刻板认真,反而会使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每个家庭总有一摊子事。大事要讲原则,不能糊涂,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不要太计较,太挑剔。小事面前不必认真,更不要小题大做。人生茫茫,如果凡事都去较真,就会得罪人,就会给自己的人生设置障碍,添加樊篱。积聚自己的心力,将重心放在大事上,才能使人生更顺畅。

清者自清

白隐禅师一直都很受邻居的尊敬,大家说他是生活纯洁的圣者。在离禅师不远的地方有一家食品店,开店的夫妇有个女儿非常漂亮。

突然间,女儿的肚子竟然大了起来,夫妇俩发现此事后,既惊又怒,就逼问女儿缘由。女儿最初不愿说出真相,但因经不住父母的苦苦逼问,她说那人就是“白隐”。

她的父母勃然大怒,立刻就去指责白隐,然而白隐只说了一句话:“就是这样吗?”

女孩将孩子生下后,她的父母就把孩子送给了白隐。白隐此时虽已声名狼藉,但他却一点也不在乎,并向邻舍乞求抚养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悉心照料孩子。

过了一年,孩子的母亲实在是忍不下去了。她终于向父母说明了真实情况:鱼市的一名青年才是孩子的亲生父亲。她的父母听后,马上带她去找白隐道歉,并请求禅师的宽恕,而且将孩子也带了回去。

白隐依旧无言,仅仅在归还孩子时又说道:“就是这样吗?”白隐无故受冤,却没有辩解半分。因为清者自清,他知道一旦愚人认定的事,无论你怎么辩解也是没有用的。什么是清?内心坦荡为清,问心无愧为清,光明正大为清。只要自己的内心光明无畏,真相总会水落石出。不辩白并不是默默承受,而是一种修为。怎样做到清者自清呢?

第一,内心要有光明。立身处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平之事,然须看得开,看得清,看得明,才不致被其所累。人内心有大光明,才会明白眼前的愁云不过是一时的,光明定会驱逐阴霾。

第二,要胸怀坦荡。“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行事问心无愧,问心无愧才能自立于人前。小人行事鬼鬼祟祟,因此常有愧色于心。行事坦荡的人知道自己的正确与否,遇事时方有正念,不至谎话欺骗。心中有正念,才能激发正向的力量。

第三,要宽心仁厚。一个人心地宅厚,不陷害他人,不与他人结仇怨,那么就不会被别人诬陷,即便被人诬陷,也要以仁厚之心对待他,因为他诬陷于你,他是浊,你洁身自好,自是清。清清浊浊,浊浊清清,世人自有分辨。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正愿、正信、正行,才得正果,你做得多好,就得到多好的果报,有多好的果报就有多大的力量,这一点,是始终不会改变的。

诚实的修行

佛陀唯一的儿子追随佛陀出家修行,当时他未满十岁,仍有同龄人一样爱玩的天性,而且有时候还会说谎戏弄他人。经常会有一些人向他打听佛陀的去向,他便故意说谎。佛陀在竹林精舍,他便告诉对方佛陀在鹫峰山;佛陀在毕钵罗窟,他便告知在西尼迦窟,使这些信众们无法如愿礼见佛陀,奔波疲累。看到这些被他捉弄的人东奔西跑,他却觉得十分有趣。

一天,儿子见到佛陀刚从城中托钵回来,立即满心欢喜地为佛陀准备洗脚水。当佛陀洗完双脚后,将水倒掉只留下少许在盆中,便问儿子:“你看到了吗?”接着把水全部泼在地上,又问:“你看到了吗?”然后又把水盆倾斜一边,再问道:“你看到了吗?”最后将整个盆子反扣在地上,还是一样问:“你看到了吗?”

儿子对佛陀的举动大惑不解,但仍然不断地点头称是。佛陀说:“法在你的心中,就像刚刚盆里的水,只有那么一点点;因为说谎,你心中的善法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丝毫不剩。你玩笑戏弄人,就像倾斜的水盆,人们将不再信任你,并且也会轻视你。最后你会像倒扣的盆子,连自己的善根也泯没了,从此再也装不进去一滴水了!”

儿子顿时感到万分羞愧,立即向佛陀表示了愧疚之意。诚者,为人之基。信者,立命之本。中国人自古就提倡诚信,这与佛家不欺瞒,不虚妄的思想是一致的,也是深受大众所称道和传承的。而纵观当下社会百态,诚信越来越引起众多人的支持与赞扬。无论在经济交易中,还是在日常琐事中,只有与诚信为伴,才能让你在遭遇坎坷危难时,有诚信带来的外力相助,化险为夷。如若失去诚信,就如航行的木舟失去了罗盘,如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何来安身立命之本?安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也许大家会说,为何撒谎虚伪的人活得逍遥自在,而诚实守信的人却被一些人说成傻子,丢掉诱人的财富和不错的工作,甚至要承担生活的压力。要知道不守诚信的生活只是侥幸躲过了灾祸,只是暂时获得了物质的满足。但是其结果必然会自食恶果,孤立无援,良心难安。

真诚无欺,更是现代人应具有的心灵能量。人贵在诚,贵在恭敬,一分恭敬,灭一分罪障,增一分福德。用诚去待每一个人,才能换来别人对你的诚,一分诚一分功德,这个功德需要我们细心去养护,它才会越来越浓,越来越深,从而凝聚起非凡强大的能量。

得意时要把握的分寸

一天,一位事业有成的商人跑到禅师面前倾诉,说他的邻居都不喜欢他。禅师问其原因,他说在他没发迹之前,邻居们对他很好,可自从他有钱以后,邻居们都不理他了。他的汽车常常在社区呼啸而过,他的狼犬常常自由散步,肯定是邻居看到心生嫉妒。禅师说:“那你没发迹的时候,你的汽车也呜呜而过,你的狼犬也自由散步吗?”商人低下了头。

这则故事讲了一个道理,人在得意之时,很容易得意忘形,甚至得罪了身边的人。人在优越的环境中容易产生优越感,进而扬扬自得,甚至趾高气扬。但所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如果不适时收敛,则会破坏以往的好人缘,而使善缘有所亏损。失意的时候得罪了人,可以在得意的时候弥补;而得意的时候得罪了人,却不能在失意的时候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