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巷晚照

太湖第一古村——陆巷是目前江南建筑群体中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村落。村民依山而居,村中筑有六条直通湖畔的巷弄。尽管很难探寻到“野坫投荒三四间,渡头齐放打鱼船”的踪迹,但“数声鸿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苏女傍晚弄扁舟,双桨划破半湖镜”的意境依然存在。我和宁夏一起去挂职的校长们去陆巷的时候正是桂花飘香、橘子红了的季节。鲜红的落日,缥缈的烟云,泛光的湖水,肃穆的古树把这个小镇装扮得优雅端庄。这个季节游人不是很多,少了喧嚣和嘈杂。悄悄地潜入这湖光山色,映入眼帘的是唯美安静的江南诗画。独自走进深深的巷子、幽幽的长弄,踩着沧桑、穿梭在迂回曲折,古朴考究的老街上,踏着厚重、进出于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各种厅堂里,才能诠释江南水乡的房子矮矮、道路窄窄的诗律韵味。

陆巷古村是明代宰相王鏊的故里,三元牌楼是为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而建造的历史遗存。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惠和堂是王鏊故居,是明基清体的大型群体厅堂建筑,其轩廊制作精细,用料粗壮。瓦、砖、梁、柱也均与主人宰相身份相对应,雕绘图案的刻工精湛。故居内三开间的二层书楼在苏州古宅中甚为少见。

观赏王宅不禁感叹这宅院的厚重与别致,你禁不住还要惊叹这独具匠心、精妙构思的建筑设计。尽管厅堂无处不体现等级森严、主仆有别,但这痕迹中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深邃的规范。建筑布局中潜藏着的深刻教化功效,细细想来无声胜有声,感触现在的德育教育多少有些空洞和苍白无力。当城市在拥堵和雾霾中痛苦呻吟的时候,你不能不感叹古代设计者特有的生态环保、人文自然和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大院里的排水系统与园与厅与廊与房浑然一体;一窗一户、一砖一瓦都留存诸多故事;前庭与后院、楼阁与雕砖前呼后应,互为表里;厅堂与雅室、流水与绿树相得益彰,动静有序;书房与寝室衔接合理,格调鲜明。徽派建筑风格中无处不体现着对人的思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为一名老师,在这个宅院里最终把关注的焦点落在了侧面的一间书房里,蜡像惟妙惟肖地记录着宅府请来的先生一丝不苟一对一或点对点对学生指点迷津,忽然感觉这正是个性化的教学典范。千军万马突出重围的科举考试,决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必当被赶入精英教育的狭路。顺着这条轨迹一路看去,盛唐是一个发现人才、成就人才的时代;大宋是一个文韬武略、激昂人才的时代;大明是一个回归理性、抑制人才的时代;晚清却进入万马齐喑、摧残人才的时代。古代的教育和古代社会的沦落一样走向了落日的余晖。现在的老师继续重复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现在的学生仍然秉承识文断字努力追求功名的价值取向。这个时代需要宅男宅女们“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的豁达,更需要愤青怨女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与责任。我们的青年果真能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果真能有厚德载物、舍我其谁的价值追求,那么中华民族的未来就会充满盎然生机。

陆巷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