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州掀起你的盖头来

李世民画像

灵武古称灵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其光辉灿烂的历史彪炳青史。灵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制的200多个县之一,迄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灵州自古就是宁夏平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灵州接受铁勒九姓首领归附,留下“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的名句,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天宝十五载(756年),唐肃宗李亨在灵州南门城楼登基,升灵武郡为灵州大都督府,诏大将郭子仪指挥各族联军平叛,一举收复京城长安,灵州成为肃宗中兴复国的发祥地。清康熙皇帝为平定武装叛乱,亲赴灵州,在黄河两岸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及民间传说……

唐太宗李世民灵州勒石宴九姓

隋末唐初,我国西北边疆聚栖着突厥、回纥、铁勒、薛延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和部族,这些民族之间长期争斗,给唐朝边地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的第三年(629年),下令灵州大都督总管王道宗等分数路大举出击突厥,突厥颉利部众或降附于唐,或走投薛延陀。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军和回纥首领密切配合,在贺兰山北部地区,大败突厥首领薛延陀部落,唐朝的强大军事力量,威慑北疆。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云:“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唐朝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击溃了突厥的进攻。回纥、拔野古、斛薛等十余姓少数民族和部族,纷纷派遣使者朝贡唐朝,以示臣服。唐太宗决定亲自出巡灵州,招抚诸部族。

贞观二十年(646年)八月金秋,塞外秋高气爽,水草丰盈。唐太宗率众由长安至泾州,逾六盘山抵达瓦亭后,巡视了唐军的牧马场,于九月十五日到达灵州。回纥、铁勒等各部族数千人云集灵州,以最隆重的仪式迎接唐太宗。他们向唐太宗献上最珍贵的礼品,一致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汉”。表达了统一在唐朝政权之下的愿望和决心,并立下“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的庄重誓言。唐太宗为各族人民的真诚愿望所感动,设宴盛情款待了他们,并当场赋五言诗: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

公卿大臣们把这首诗刻在石碑上,记载唐太宗会见诸部族民族和好的盛况。唐太宗在灵州接受铁勒诸部的归附,灵州因此又有“受降城”之称。

唐太宗在灵州逗留数日后,于十月初返回京城长安,下旨于灵州等地设立特别州府,安置归附唐朝的回纥、铁勒各部,又任命各部酋长为这些特别州府的都督或刺史,以分统其部。

从此后,各部族之间、各部族和唐王朝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了,西北地区出现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

唐肃宗李亨灵州登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五月,潼关失守,唐玄宗携太子李亨等出逃。行至马嵬坡,士卒哗变,玄宗南逃四川,太子李亨带着广平王李俶(后为唐代宗),皇孙李适(后为唐德宗)到达灵武,是年农历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南门楼登基,是为肃宗。

唐肃宗即位后,升灵州为大都督府。当时,坚守河北抗拒叛军的颜真卿用蜡丸上表,唐肃宗也以蜡丸下诏书,封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颜真卿将诏书分发河北诸郡及江淮等地后,各地才知道肃宗在灵武即位。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传到各地后,从长安逃散的许多大臣相继来到灵州,江淮的贡赋源源不断地通过襄阳送往蜀中和灵州。唐肃宗一方面派人到成都,加强与“太上皇”的联系,一方面派出使节向回鹃等少数民族争取援兵。同罗、突厥酋长阿史那从礼率5000轻骑先到,河西节度使副使李嗣业统兵5000继至,郭子仪也率5万大军出井陉,由河北到达灵州,人称“白衣宰相”的李泌也应诏来到灵州,为唐肃宗规划平叛大计。灵州为唐王朝平定叛乱、安定天下的大本营,也成为平叛时期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唐肃宗封郭子仪为武部尚书、灵州长史。一时军威大振,北方的兵力和南方的物资为唐朝的平叛准备了良好的人力、物力条件,唐肃宗亲率大军南下,经方渠(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一举收复京城长安。

火神庙(1960年)

康熙灵州渡黄河

位于银川市东30余里黄河东岸的横城黄河古渡口,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自明代以来,此地就是贯通南北交通、商贸的要地,也是明代宁夏八景之一。据《宁河台记》记载:明代修建的横城渡口戍台高五丈五尺,上建楼亭三楹,四边建有厢房,台外城周90余丈,城墙四面各有重门,有兵士把守。历代文人墨客途经此处,都纷纷登台游览,吟诗赋词,咏古怀今,胜赞边塞美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这儿渡河北上,到达元朝上都;明太祖朱元璋第16子庆靖王朱栴也曾驻留此处,作诗《黄沙古渡》,“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盛赞当时渡口的繁荣景象和塞外秋景;明人王用宾在《出塞曲》中描述:“横城北枕大河隈,雉堞烽台处处开”,可见此处地理位置之险固。

清康熙年间,喀尔喀蒙古贵族噶尔丹勾结沙俄势力,屡次制造分裂祖国的武装叛乱。为彻底摧灭叛军,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康熙率众御驾亲征,二月十七日抵达山西大同,经陕西神木、榆林、定边进入宁夏境后,沿长城内侧的“宁盐大道”西行,途经花马池、安定堡、兴武营、清水营,三月二十四日到达临河,当天住宿在横城堡。次日,康熙在横城渡口举行了隆重的祭祀黄河仪式,又接见了宁夏提督赵良栋的后代,随后来到横城古渡口。

康熙皇帝登上渡口高亭,向西远眺,黄河如同巨大的白色飘带,横贯南北;北面沙漠如海,连片的果园犹如一颗翡翠镶嵌在金色的大漠之中;举目东望,蜿蜒崎岖的明长城像一条匍匐在茫茫戈壁中的巨龙,千曲万盘,绵延千里;回首南看,一望无际的条田绿洲,低山丘陵迄逦起伏。康熙被这金沙绿原、长城古堡、烽燧长河的塞外独特美景所陶醉,于是在横城堡的一面墙壁上即兴写下了《横城堡渡黄河》一诗: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汤汤南北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在横城渡口,康熙看到一位头戴白帽,留着山羊胡的回族老人宰羊,只见老人将羊宰后,在羊的四肢各开一小口,用柳木棍从小口向内穿捅,之后用绳子绑住羊脖子和其他三个小口,向羊皮内吹气,使羊的全身鼓胀起来,最后从羊脖子处褪下一张完整的羊皮。老人告诉康熙说:“这叫退‘浑脱’,是用来制作羊皮筏子用的。”康熙看到旁边一个长方形的木框上,绑着14个充了气的“浑脱”,这才知道羊皮筏子是一种渡河的工具。

康熙画像

渡河时,康熙没有乘坐宁夏总兵王化行迎驾时准备的“楼船”,而是点名要坐回族老人的羊皮筏子,随行众臣也纷纷表示愿乘“黄河轻舟”过河。因为人多,羊皮筏子一趟渡不完,康熙就说:“谁给此渡口起个好名字,谁就先过河。”于是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起开了,有的说叫“横城渡”,有的说叫“掌政渡”,还有的说叫“长城渡”,可总感觉不贴切,也不雅致。这时康熙不慌不忙地说:“就叫黄沙古渡吧!”大家都夸赞这名起得好。从此“黄沙古渡”的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康熙在横城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过河后,驻留宁夏府城18天,于闰三月十五日返回横城堡,从黄沙古渡率船101艘顺黄河水路北上,为出征平叛的将士送行。一路经尧甫堡、流穆河西崖、峡河西岸、哨马营、石嘴子,于闰三月二十六日到达内蒙古白塔(今内蒙古包头)。四月十五日,康熙在内蒙古布古图途中,得到大将费扬古的报告:“叛军首领噶尔丹因昭莫多兵败,于闰三月十三日在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杀,北方分裂割据叛军已经平定!”康熙皇帝闻讯后大喜,于五月奏凯回到北京。

人杰地灵千年城

灵州古往今来,获天地之灵气,得民族之和气,枕黄河,凭贺兰,占水利,地灵而人更杰。举凡汉有傅燮家族,从汉晋至南北朝,世代封侯授将,文武名流继出,光耀乡邦;唐有康植家族,五世为将,四出节度大使,名重朝野,堪称节镇耆英;西夏名相翰道冲,不仅治学有方,还精通番汉之学,为民族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清代名儒张煦,官至湖南等省巡抚,一生不畏权臣,敢于直言,被同僚视为“胆大包身”;高登云领导的灵州起义,打响宁夏“辛亥革命”第一枪,是继陕西之后,在甘宁青地区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行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历代都有文臣武将、文人墨客云集灵州。名将蒙恬、卫青、杨素、郭子仪等都曾驰骋灵州,血战沙场;王维、高适、岑参、杜甫、李益等著名诗人,也曾驻足灵州,留下千古佳句,如杜甫的《送灵州李判官》、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唐代诗人王维在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奉唐玄宗之命出塞宣慰来到灵州,他被塞外壮丽奇特的风光所陶醉,欣然命笔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绝句,被誉为“千古壮观”的绝唱。

嘉庆《灵州志迹》记载灵州:“地势寥廓,轮广千里。三十六堡环拱千里之内。堡之大者,立官职设兵卫;而远者,去州城二百里外,星罗棋布。”当时灵州有花马池、清水营、横城、惠安堡等城池,灵州城所辖吴忠堡、金积堡、红寺堡等三十六座堡寨。城内学校、书院众多,词坛、寺庙林立。那时灵州的八大景观:宁河胜览、晏湖远眺、牛首飞霞、龙泉喷玉、高桥春柳、滴水秋梧、青峡晓映、黄沙夕照,成为塞外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灵州素有“塞上水果之乡”的盛名,唐代诗人韦蟾诗曰“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便是对灵州生动的概括。

古城变迁历尽沧桑

古灵州城的历史和黄河有着无尽的瓜葛,灵州的得名与黄河有关。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水中可居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洲。”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置灵洲为薄骨律镇。也许是黄河之水泛滥成灾的缘故,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薄骨律镇为灵州时,去掉了三点水改“洲”为“州”。

黄河赋予灵州塞上江南般的美丽与富饶,黄河也使灵州城频遭水患。自明代起,灵州城因黄河数次改道,屡遭灭城之灾,迫使灵州城不断向北迁移。据明代史料载:“灵州城旧在黄河南,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河水泛滥,其势凶猛,经下河直逼灵州古城,一夜间城墙除西南一角,其余被河水崩圮埋入黄河故道。在河北七里外,又筑城池。宣德三年(1428年)河又崩塌,城湮于水,又移筑于旧城东北五里。景泰三年(1452年)增筑灵州城,即今灵武城。周回七里八分,高三丈,环城河深一丈,宽五丈。”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巡抚罗凤翔重修灵州城,基石取自石沟城,在城周围建窑,于通天河下游取石焚烧制成白灰,将旧城用砖石包裹,使灵州城更加宏伟。那时城高三丈一尺,城墙厚二丈五尺,四道城门分别叫澄清、孕秀、洪化、定朔。城外有钥城,城上有角楼、敌楼、门台、炮台各四座,城墙气势宏伟。灵州城因取土筑城,城内外形成了数十处大小不等土坑洼地湖泊,如草池坑、西淹坑、西湖、安家湖等。

乾隆三年(1739年),宁夏府8级大地震,瞬间银川、平罗被夷为平地,地震波及灵州,灵州城角楼、敌楼、垛口被震塌,民房倒塌数百间,损伤16人。乾隆五年(1740年),灵州知府朱佐汤重修灵州城,共花费帑银6.71万两。清末战争,灵州城墙被炸毁缺口两处,又给城垣增加“伤痕”。1920年12月16日海原大震,城墙自南至西南角倒塌24丈,欲倒未塌98丈,女儿墙、垛口倾倒甚多。房屋倒塌过半,死亡千余人。据《灵武县长余公修城垣碑记》载,灵武县县长余鼎铭上任伊始即大兴土木,把损坏城垣均修葺一新。1943年,在灵武县人郭创业的倡议下,驻灵暂九师师长卢忠良率兵士依北城墙夯筑台基建成雄伟屹立、蔚为壮观的高庙。1947年马鸿逵为配合蒋介石全面发动内战,在城墙顶部挖掘2米宽、1米深的战壕,这是人为破坏之始。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在解放宁夏战役中,发布保护文物通令,指示保护好灵武古城。1958年,县建筑队拆城墙砖建成灵武人民影院、秦腔剧院。“文革”时期,墙墙砖又被拆除,历经3年砌成总长7283米的地下人防工程。1970年,县城高庙、南鼓楼也被拆除。在拆除高庙墙基时,发现《砖瓮城碑记》石碑一块,碑中除“万历年敕郡县建置砖城”字样隐约可见外,其余漫漶不清。

时过境迁,在经历了一个时代凄风苦雨之后,灵州这座几经迁移、饱经风雨、历经战火洗劫的古城建筑物,在人们的注视下逐渐消失殆尽。如今,灵武古城除了留下一点残垣断壁外,为我们留下更多的是穿透岁月的遗憾……

修建灵武剧社(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