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天气竟然能够改变历史——地理传奇
- 课本上读不到的地理故事
- 李琳
- 10011字
- 2016-02-26 15:17:17
气旋雨救了司马懿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中国正处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其中魏国占据北方,蜀国占据西南方,吴国占据南方。三国后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北伐魏国,诸葛亮让军队驻扎在岐山五丈原,运用计谋,将魏国大将司马懿率领的部队引入眉县第五村一带的葫芦峪。葫芦峪河深谷长,诸葛亮想利用该峪的特点实施火攻。顿时,葫芦峪中方圆好几里开外干柴燃烧,浓烟滚滚,魏军伤亡惨重。
此时,司马懿及其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被困在谷中。他们都自觉难逃此劫,只得抱头痛哭等死。可出乎意料的是,就在这个万分紧急的时刻,突然天降大雨,熄灭了这雄雄烈火。司马父子也因此而得以死里逃生。
看到这种情况后,诸葛亮在五丈原大营无奈地对天长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这就是说,当时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知道“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也不可能采取如此失败的战术让司马懿侥幸逃脱。
*名人小档案*
司马懿
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死于公元251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宣帝。
诸葛亮巧用大雾草船借箭
相传,三国时期,刘备与孙权联合攻打曹操。当时东吴都督周瑜非常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他决定用计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一天,周瑜对诸葛亮说:“不久我们就要和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弓箭是最好的武器。请您在十天之内监管制造10万枝箭。”周瑜认为这样就可难倒诸葛亮,可令他感到十分诧异的是,诸葛亮却说:“10天时间太长了,会误了大事,我可在3天之内完成任务。”于是,周瑜以为他在说大话,便暗自高兴,并趁此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然后周瑜一面命令造箭的工匠到时候故意拖延时间,材料也不给准备充分,一面又让他手下人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情况。
见到鲁肃,诸葛亮就马上对他说:“3天之内要造出10万枝箭啊!请您救救我吧!”鲁肃说:“您自己说的呀,我怎么救您?”诸葛亮乘机说:“请您多借给我一些船只,每只船上都用青布罩着,每船扎满草人,分立两边,我自有安排。不过您不能让周瑜知道这事,否则我的计谋就失败了。”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的要求,却猜不透他的用意。在回报周瑜时,他信守诺言没提借船之事,只是说诸葛亮不用箭竹、瓴毛、胶漆这些东西。听鲁肃这么一说,周瑜大惑不解。
紧接着,鲁肃私下准备了快船20只,并按诸葛亮的要求在船上扎了草人,等候调用。可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没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分他突然被诸葛亮请去乘船取箭。
那一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重,面对面看不清人,那扎满草人的20只船已用长绳索连在一起,径直向北岸曹操军营进发。到五更时候已离曹军水寨不远。诸葛亮命令船队头西尾东一字排开,让士兵擂鼓呐喊。诸葛亮笑着安慰鲁肃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兵。我们只管喝酒就是了,待雾散了就回去。”
果然,曹操接到报信后说:“大雾迷江,敌军突然来临,一定有埋伏,千万不要轻举妄动,马上让弓箭手用乱箭射退敌人。”于是曹军1万多名弓箭手一齐向江中放箭,箭如雨下。
诸葛亮看草人一侧已扎满箭支,便命令船队掉头,头东尾西,逼近曹军,让船的另一侧接受箭射,同时继续擂鼓呐喊。待到日高雾散,20只船两边的草人上扎满了箭支。诸葛亮命令赶紧收船回营,并让士兵齐声高喊:“感谢曹丞相送箭!”等曹操发觉上当,欲发兵时已经追赶不上诸葛亮了。
就这样,诸葛亮乘着大雾用草船“借”来了10万多支箭,这令鲁肃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使周瑜对他更加嫉恨。
原来,诸葛亮接受命令时,正处在晴朗少云的深秋季节。这时,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下降很多,空气极易达到饱和而使多余水汽凝结。同时,长江又为大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诸葛亮见那几天天气单调,少有变化,风力微弱,凭着他对天气变化的规律性认识,他料定三日之后会出现大雾。
*链接放大镜*
雾和霾的区别
一般来讲,雾和霾的区别主要在于水分含量的大小: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的叫雾,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80%~90%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就能见度来区分: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就是雾;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10千米的,称为轻雾或霾;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且是灰尘颗粒造成的,就是霾或灰霾。另外, 从外观上来说,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霾则有1千米~3千米;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则与周围环境边界不明显。
成吉思汗为何没有征服印度
成吉思汗,本名为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在蒙古语中,“成吉思汗”意味着“海洋”或“强大”之义。的确,成吉思汗在位期间,进行了20多年的对外征服战争,对外征战的路途非常遥远,征服的疆域十分辽阔,最终建立起横跨欧亚两洲的帝国。但是,令人疑惑的是,成吉思汗建立的疆域虽然几乎包括整个东亚地区,向西也到达了欧洲的黑海海岸,唯独没有征服印度。
史料称,当初成吉思汗曾经下令蒙古士兵渡过印度河继续南行,平定印度,尽快完成自己的征服大业。但最终,成吉思汗的大军并没有攻进印度,而是很快撤退。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蒙古将士们攻打印度,有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一个是气候,一个是印度战象。
首先,是蒙古士兵们适应不了印度的地理气候环境。蒙古将士们善骑好射、策马急袭,这种特点虽然使他们在平地上作战战无不胜,但在江河湖泊面前就没有任何优势了。据历史记载,成吉思汗也曾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于1220年就建立了水军。但是,成吉思汗虽然能解决船只器械的问题,另一个弱点却无法解决。蒙古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干寒地带,他们惧怕湿热,不耐高温。在酷热难耐的印度,剽悍的蒙古铁骑很难再有往日在高原平地纵横驰骋的气势和战斗力。
除了气候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印度战象的威力。在印度,大象是人们的好朋友,被称为“哈第”。大象不仅可以用来进行生产劳动,还可以用来打仗。据记载,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就已经将大象用于军事了,从出土文物看出,当时的钱币上就有战象的图样。大象有得天独厚的身高、体积和力量优势,在战场上,借助于高达数米的战象,人们可以在战象的脊背上架设塔楼,居高临下地进行攻击。大象力大无穷,印度人把驯化好的大象排成象阵,与战马互相配合,可以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可以想见,如果蒙古士兵与印度人交战,印度人很容易就能占领战场的主动权。
*眼界大开*
遭遇象阵
1397年,成吉思汗的后代帖木儿为完成祖辈的征服大业,力排众议,决定发兵印度。1398年9月,帖木儿特意选择在当年成吉思汗撤兵的地点渡过印度河,与先头部队会师,然后继续南行,一路上所向披靡,直到遭遇了印度的战象。据记载,当时参与作战的有120头战象,每头象的背上都搭建着一个塔楼,塔楼内有12-14人不等的印度士兵,他们躲在塔楼里放箭,蒙古士兵们死伤一大片,蒙古战马也慑于印度战象的威力,乱作一团。帖木儿不得不马上回头撤退,尽管后来想出用火攻的方法来压制战象,但由于蒙古士兵们之前战败的阴影,火攻的做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忽必烈东征日本为何失败
公元13世纪中叶,蒙古大军在元世祖忽必烈指挥之下,挥军南下,由于所到之处经常受到强烈的抵抗,伤亡颇多。因此在接下来的攻城略地之后,他们野性大发,大肆屠城。单是扬州城一役,整个城市幸存者寥寥无几。于是,人们都非常惧怕蒙古铁骑的到来。一统中国之后,为了显示威力,实现自己的扩张野心,忽必烈把目标瞄向了日本。
自1266年至1274年的八年间,忽必烈先后5次排遣使者出访日本,想与日本建立“通项结好、以相亲睦”的关系,但日本统治者认为忽必烈只是想把日本变成另一个高丽,于是就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
势力空前强盛的元世祖决定派兵东征,至元十二年(即公元1274年)夏季,数十万刚下了战马的蒙古兵登上了颇为生疏的战船,准备出海远征日本,由于蒙军长期在内陆地区的大陆性气候下生活,对恶劣的海洋天气一无所知,特别是不知道该季节盛行台风,因此,对于其强大的威力感到十分害怕。
初次下海的蒙古军贸然出征,一到琉球外海,就遇到了风暴,尝到了台风的苦头,损兵折将而归。至元十八年(1281年),仍不甘心的元世祖再次派兵东征。由于选择的时间仍是台风旺季,免不了同遭覆辙。之后,元朝统治者吸取了失败的教训,放弃了武力征讨的方针,积极表示愿意友好通商,镰仓幕府也放弃了敌对防范措施,从此结束战争状态,两国和平交往很快发展起来。日本人民因两次台风而免遭战争之苦,于是把以前视为洪水猛兽的台风看做是神的保护,又看做是“神风”。
*链接放大镜*
台风
台风是一种特殊而强烈的热带气旋。世界上位于大洋西岸的国家和地区无不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台风行进的路径在亚洲东部有三条,它形成初期多在东风波扰动下向西或西北移动。在菲律宾附近洋面转向,并在琉球群岛和日本附近登陆的转向型台风,如果不是受西风带低压槽前方的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转向东北路径向日本方向前进,就不会有日本人的“神风”了。
神秘丢失的一天
在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时,有一只船中途溜走,三只船葬身海底,麦哲伦本人在1521年4月27日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剩下唯一的小船——维多利亚号,在埃里·卡诺的指挥下,依然顽强地向西挺进。
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维多利亚号上的船员们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绕过非洲,胜利到达佛德角群岛。这时船员们异常兴奋,因为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回到西班牙了。这时,埃里·卡诺拿出航海日记,在上面写道:“1522年7月9日抵达佛德角群岛。”
就在这时,岩上意外地发生了一场争吵,船员们和岛上居民交谈时说出了今天是星期四,结果岛上的居民们纠正说:“不,今天是星期五。”
船员们感到奇怪,异口同声地对岛上的居民们说:“要知道,今天是9日。”
“不,今天是10日!”居民们更是斩钉截铁地一口咬定。
这件事被神甫们知道了,他们大发脾气,责备船员们在宗教上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因为他们认为,由于记错了日子,船员们在海上一定把宗教的节日都错过了,在应该吃斋的日子都吃了肉。这点对于虔诚的教徒来说,简直是不可饶恕的。
然而,船员们并不认错,他们赌咒发誓说:“日子没有记错。”
于是,埃里·卡诺把航海日记摊开来看,的确每天都记了日记,没有错过一天。那么,这一天之差是怎样造成的呢?
这一天之差包含着一种很少为人所知的科学原理。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它的这种有规律的自转,造成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每天24小时的时间循环。但这种循环只适用于相对于地球不动或小范围运动的对象,而对那些绕地球纬线方向作长距离运动的人来说,一天不再是24小时,而稍长于或稍短于24小时。航海家们自西向东航行,地球亦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他们好像一直在追逐着下沉的太阳。因此,夜晚总是比白天迟一点来临,这就等于延长了船上的白昼时间。如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航行,航船上的白昼时间就相应的短些。
据当时计算,在维多利亚号船上每天要比24小时长两分钟左右,这两分钟与24小时相比微不足道,况且当时又无准确的计时仪器,一般人都觉察不出来。但是,他们在船上都航行了三年多,这数以千计的两分钟的积累足以凑成一天,于是船员们就不知不觉地将这一天丢失了。
*名人小档案*
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传一周需要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从地轴北端或者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正是有了地球的自转,我们才能看到昼夜更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远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远日点。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5天。
福克打赌环游地球
一位名叫斐利·福克的英国绅士,他是改良俱乐部的会员。一天,福克先生说现在在80天内环游地球一周。俱乐部的其他会员都不相信他,并告诉他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在当时情况下,要想80天环游地球,必须极准确地一下火车就上船,一下船马上又上火车才行,且路上不能出任何意外。因为这80天不包括坏天气、顶头风、海船出事、火车出轨等意想不到的事情。
于是,福克先生就和他们打赌,并立了一张打赌字据,6位当事人都在上面签了字。赌据签完之后,福克先生说:“今天是1872年10月2日,星期三。我应该在12月21号,星期六,晚上8点45分回到伦敦。诸位先生,我就要动身了。等我回来时,你们可以根据我护照上的各地签证印鉴,来查对我这次的旅行路线。”
就这样,福克先生从伦敦出发,向东经过欧洲、非洲、美洲等4个洲,以坚定的意志克服了无数的自然和人为的障碍,终于在1872年12月21号晚8时50分回到伦敦,但是,很遗憾的是,他比预定的时间晚了5分钟,于是他悄悄地回到了家。
第二天晚上,福克先生让他的忠实的仆人路路通去请神甫明日来主持他与艾娥达夫人的婚礼。但神甫说明天是星期日不主持婚礼。路路通证实神甫没有说错后,紧接着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住宅,一把抓住他主人的衣领,像发疯似的拖着福克先生,跳上一辆马车,朝俱乐部奔去。
幸运的是,当他到达俱乐部大厅之时,大钟正指着8点45分,一分都不差。“我赢啦!我赢啦……”福克先生一下兴奋得欢呼起来。
精明的福克先生并没有计算错日期,是他在旅程中“不自觉地”占了24小时的便宜。因为他这次施行的方向是一直向东走,在向东走的路上一直是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所以每当他这样走过一度经线,他就会提前4分钟看见日出,整个地球一共分作360度,用4分钟乘360再用60分除,结果正好等于24小时,这样,他就不知不觉赚来了一天。
事实上,福克先生是提前一天到达伦敦的。如果当时有日界线,福克先生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在日期上减去一天,也就不会出现前面那惊险的场面了。
*链接放大镜*
时区的划分
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上的零度经线,它是为了确定地球经度和全球时刻而采用的标准参考子午线。1884年国际本初子午线大会决定用通过英国格林威治(Greenwich)天文台原址子午仪中心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经75°到东经75°(经度间隔为15°)为零地区。由零时区的两个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
死而复活的中奖彩票
某一年的4月10日,一位名叫吕萨的外国商人乘飞机从太平洋的马绍尔岛飞往檀香山。上机前1小时,他去机场附近的花旗银行兑换货币时,遇到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张过期(兑奖日期是4月9日)的中奖彩票,捶胸顿足,非常难过。
这时,走来一位身穿笔挺西装的中年人,他“关切”地对老太太说:“请不要伤心,我愿用3000美元买您这张废票(奖金为8000美元),您老同意吗?”
老太太一愣,但她考虑到这张废彩票反正已无任何价值,于是就同意了。“这中间到底有什么问题呢?”吕萨感到很纳闷。
飞机起飞了,在空中飞行了一段时间,忽然耳边飘来航空小姐甜润的播音:“亲爱的旅客们请注意,现在是4月9日10时4分,我们将于11时抵达美国檀香山机场……”
吕萨又纳闷了,上机时明明是4月10日,现在怎么变成4月9日了?难道时光可以倒流?吕萨正想回头与后排乘客对表,一瞧,咦,这不正是起飞前购买老太太过期中奖彩票的那位中年人吗?
“先生,请问,现在怎么变成4月9日了?那你刚才买的废票不是又有效了吗?”
“是的,兑换后我可以净赚5000美元。”中年人得意洋洋地笑着说。
后来,那位中年人果然拿着那张中奖彩票在檀香山花旗银行兑换了8000美元的奖金。
4月10日变成4月9日。这样,中奖彩票就可以死而复活,成功实现兑换。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如果以日出作黎明,日没作傍晚,地球上就会出现一条永恒的由东向西移动的“晨线”和“昏线”。那么,它们开始的地方应该在哪里呢?
由于地球是个旋转的椭圆球体,而东方和西方也是相对的,因此,不可能有固定的黎明开始的地方。因此,国际上规定把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又叫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在人烟稀少的180°经线附近,处于亚美两大洲之间。它从北极开始,经过白令海峡,穿过太平洋,直到南极为止。当轮船或飞机越过这条线时,就需要严守以下规定:从西向东穿越这条线,要把同一天计算两次。也就是说,如果某天你自西向东越过这条线,第二天还是这天。你如果要从东向西跨越这条线,就要把日子跳过一天。
*链接放大镜*
昼夜交替是如何形成的
当旭日东升,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当夕阳西下,黑夜即将来临。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但你知道昼夜更替是怎样形成的吗?
我们生活的地球本身并不会发光,而且是不透明的,地球上的光和热都来源太阳的照射。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所以阳光照射的地方就是白天,阳光照射的半球被称为昼半球,而背对太阳、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称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有一条分界线,像一个大圆圈,我们把它叫做晨昏圈。由于地球不停地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也在不停地互相交替变化,白天变成了黑夜,黑夜又变成了白天,从而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决定战争胜负的地图
地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走在大街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手拿地图,依靠地图找地方;在交通运输领域,人们需要依靠地图来确定方向和目的地。此外,地图还与行军打仗息息相关。甚至有些时候,地图能够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地图在战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的军事指挥部门都有一支专门队伍,从事地图的测绘工作。他们所绘的地图,有陆军使用的地图或地形图,海军使用的海图或水文图,还有空军使用的航空图。
1943年,美、英联军准备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而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水文局资料室里正好保存了西西里岛水文图。这张水文图较详细地介绍了西西里岛沿海海岸和水深的情况,在这张水文图的帮助下,登陆舰和士兵顺利地登上了岛屿,并很快攻占了该岛。同一年,美、英联军在法国沿海开辟新战场,由于事前掌握了法国西北部沿海地形、水文和气象等情报资料,于是便加快了登陆的速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敌人以巨大打击。
1942年8月,美、日两国在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那里有一个不受人们注意的名叫瓜达尔卡纳尔的小岛。战斗前夕,美军对于这个小岛的地理、地形资料少得可怜,关于所罗门群岛的书也只有两本,而且都十分陈旧。正在此时,美国战略情报局传来了7张照片,这是一个美国公民在游览该岛时拍摄的。美国第一海军陆战师就根据这7张照片所记录的地形特征,并结合派往该岛去的人收集到的情报,终于弄明白了该岛的地形以及岛上日军兵力部署的情况。美军由此顺利登上该岛,穿过热带丛林,奇袭日军机场,最终取得辉煌的胜利。
但是,不幸的是,在另一次战争中,由于使用了过时的地图,美军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3年10月,美军准备在日本占领的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岛上登陆,当时使用的是100多年前的水文图。美军认为地图虽然有点过时,但想来地形应该没有多大的出入,应该能够使用。当装载了大量美军的登陆艇靠近该岛时,士兵们发现,这个岛周围水域的情况已经变化很大,这里生长了大量的珊瑚,使水深比地图上浅了很多,美军的登陆艇不能靠岸,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只得涉水登陆,几千名美军士兵出现在茫茫的浅水滩上,暴露在日军面前,成了日军炮火的攻击的目标。这次登陆战没有成功,最后共伤亡3000多名士兵,损失十分惨重。
*眼界大开*
世界上最早的地图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幅西汉地图,均为稀世之宝。这3幅地图均绘在丝帛上,没有标写图名,一般简称为《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3幅地图中,两幅已基本复原,另一幅由于破损严重,还没有修复。经学者研究,这些地图被断定为西汉初年的作品,距今已有2100多年。其中,《地形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古地图。从地图的精确度看,说明当时的地图绘制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我国古地理学的重大成就。
借助西风投炸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中央气象台的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突发奇想,想出一个妙招,就是借助西风的力量,释放气球炸弹,来袭击美国。他的想法终于实现了。1944年的一天,无数吊着炸弹的大气球从日本上空沿着西风气流浩浩荡荡地向美国飞去。此一行动代号为“飞象行动”。
这些气球炸弹在美国西部降落并发生了爆炸,产生了巨大的威力。气球炸弹不仅造成了美国的频繁大火及人员的大量伤亡,同时还使美国西部的居民们整天提心吊胆。当时,商店关门、工厂停产、交通中断,整个社会处于瘫痪状态。更为严重的是,还对建在内华达州的绝密原子弹工厂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
日本为什么会想出这么一个妙招,并且能让那些炸弹降落在美国呢?
原来,当时在离地面1万米的高空,有一个稳定的西风带,从日本直达美国,西风带的风力非常巨大和持久。吊上炸弹的无数只高空气球只要一升空,就会在两三天后神不知鬼不觉地降落到美国并发生爆炸。为了确定降落的时机,荒川还采用了计时器的办法。
空袭初期,美国人损失惨重,虽然很快便明白了原因,但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后来,美国人借助于飞机产生的气流,影响了气球的漂流方向,才有效控制住了气球炸弹的狂轰滥炸。
*链接放大镜*
美国人如何应付气球炸弹
面对接踵而至的气球炸弹,美国人在进行有效防卫的同时,断然采取了新闻封锁的措施。美国通过战时新闻检查机构,严禁媒体报道任何有关气球炸弹的消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日本人无法通过媒体的公开信息了解情报了解攻击的结果,动摇他们坚持气球炸弹作战的信心。此外,由于战时美国的反间谍工作极有成效,日本军方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任何气球袭击效果的情报,他们认为没有一个炸弹抵达美国,因而在1945年4月取消了“飞象行动”。
诺曼底神兵是如何登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德国法西斯以其闪电战迅速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并企图吞并欧洲进而称霸世界。但是,从法西斯产生之日起,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就一直顽强地进行着。在东线,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人民顽强地抵抗德军侵略,誓死保卫祖国。在西线,以艾森豪威尔为总司令的盟国军队,决定开辟第二战场,彻底粉碎法西斯的美梦。
1944年6月6日凌晨2时,诺曼底登陆战正式开始。首先盟军以3个伞兵师在德军后方空降,接着空军猛烈轰炸,而就在此时,海军装载登陆部队的潜艇,突然出现在诺曼底半岛地区。登陆艇的突然出现,令德军大吃一惊,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登陆部队来得这么快。清晨6时半,第一批部队已登上滩头,接着,约有15.6万人在当天登陆,一举击溃了希特勒坚固的诺曼底防线。
这些潜艇之所以能避开德军舰艇的海上巡逻和水下寻热系统的严密监视而突然出现,是因为英美盟军在这里利用了一个重要的地理现象。
因为1944年6月6日那天正是大西洋出现大潮的时候。这时,表层海水向大洋中心流动,到大洋中心海水就必然下沉,从而形成下沉海流;下沉海流至深层又向岸边流动,呈现为向岸海流;向岸海流在底层触岸后又形成上升流。盟军摸清了大西洋西岸英吉利海峡这一海水运动规律,用潜艇装载军队,从英国开始下沉入海,然后关闭发动机,利用深层向岸海流为动力,避开了海上德军军舰和海下寻热系统,顺利到达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半岛地区。这时伞兵、空军突然对德军发动进攻,潜艇悄然浮出水面。当德军的军舰还在巡逻,暗堡中的哨兵正密切注视海上动静的时候,盟军登陆艇黑压压的迎面而来,继而风卷残云一般,占领了滩头阵地,取得了登陆战役的胜利。
*链接放大镜*
英吉利海峡
英吉利海峡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英格兰与法国之间,西南最宽达240公里;东北最窄处直线距离33.8公里,即从英国的多佛尔到达法国的加来,多佛尔到加来这部分海峡是英国海峡协会认可的横渡区域。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战略地位重要。国际航运量很大,目前每年通过该海峡的船舶达12万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峡之冠。历史上由于它对西、北欧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人们把这两个海峡的水道称为“银色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