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性格决定健康(1)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性格一旦形成,不仅左右人的思维、行为方式,也能影响到人的健康状况。完善的性格可以给人提供一套适度的、平稳的行为方式,促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延年益寿。不完善的性格却可能使人产生过激行为,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从而引发疾病。

第一回 性格与健康

第一节 什么是性格

性格,在西方心理学中更多地被称为人格,英文表述为Personality,一般认为它来自希腊文Persona。Persona指希腊人在演戏时戴的面具,后指演员在戏中扮演的角色,并指扮演该角色的人,有时也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由此可知,性格一词最初出现时,含有四种不同的意义:

1.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呈献给其他人的公开形象。

2.别人由此知道这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3.适合于这个生活角色的各种个人品质的总和。

4.角色身份的特定性和异他性。

根据以上四种意义可知,人的性格既包括呈现在他人面前的外部的自我,也包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显示出来的内部的自我。

而人类对于性格的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大弟子德奥佛斯特就在他的《人的种种》一书中对愚钝、小气、胆小、叛逆等常见的性格及典型行为做了深刻而幽默的描述。

愚钝的人就是:

“去找已经忙得焦头烂额的人,要求和他谈谈心。”

“女朋友正生病发高烧,却在她面前大唱情歌。”

“去喝喜酒,却在宴会上大肆批评新娘的不是。”

“看到长途旅行回来、累得全身无力的朋友,却邀他去运动。”

“对方手上有一件事情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正犹豫不决的时候,却自告奋勇地表示想接此工作。”

而他对小气的人的刻画更是到位:

“请人喝酒,却一直数对方喝了几杯。”

“请别人帮忙买东西,即使花费很低,但一看到账单,仍大皱眉头。”

“天天跑去看自己和邻居的土地界址是否被移动了。”

“请人吃烤肉,却切成小块,每次只端出一点点。”

“说要出去买食物,逛了半天却什么都没买回来。”

这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能找到的最古老的“性格论”著作了。他有关性格的各种描述在诙谐幽默中给人一种切中要害的感觉,为后世的性格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现代心理学认为,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即一个人“典型性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一个较成熟的人在各种行为中,总贯穿着某种经常性而非偶然性的、典型的方式,这就是性格。比如,一个人不论在众人聚会的场合,还是在工作中,都是开朗大方、活力四射的,因此我们说他的性格是活泼的。如果某一日,他因为有心事而变得沉默寡言,这只是很偶然的情形,我们不能据此说他的性格是内向的。

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曾说:“刻画一个人物不仅应表现他做什么,而且应表现他怎样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人的行为动机或对现实的态度;怎样做,反映了人的行为方式:一个人如何追求想得到的东西,如何拒绝该避免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对现实的一种态度,在类似的情境下不断出现,逐渐得到巩固,并且使相应的行为方式习惯化,那么这种较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例如,一个人在待人处世中总是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热情奔放、豪爽无拘、坚毅果断、深谋远虑、见义勇为,这些特征就组成了这个人的性格。构成一个人性格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总是比较稳固的,在类似的甚至不同的情境中都会表现出来。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了比较深切的了解,就可以预测到个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将会做什么和怎样做。

但人们需要明白:一个人的性格实际上充满了矛盾性和复杂性,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描绘。人们必须深刻地解剖自己的内心世界,解剖自己的各种欲念和思想动机,并且把这些和自己性格方面的各种表现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从本质上把握住自己的性格,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把握和掌控自己的人生。

第二节 性格的形成过程

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先天形成的部分,也有受后天影响形成的部分。也就是说,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性格中的先天部分主要指婴幼儿的早期的心灵意识。婴儿在刚出生时,潜意识中会流露出他的性格信息。当然,这种性格信息与遗传有一定的联系,但它并不完全由遗传来决定。

当婴幼儿行为从无意识开始变为有意识时,外在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力就逐渐增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指出,如果母亲注意了喂奶的方式、断奶的态度以及关于大小便排泄的教养方法,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就会因母亲的教导方法的不同而各有区别。比如,从喂奶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得不到母亲的关注,只是定时由佣人喂养而成长的儿童,性格往往会变得孤僻。他们较为好哭、爱撒娇、自私,并且容易猜疑他人,这被称为“口唇期不足”。

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弗洛伊德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五阶段,每一阶段各具明显的特征,并且认为每一阶段都潜伏着一种危机。

1.信任与怀疑

由出生至1岁的婴儿阶段,称为“口唇期”。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人主要的需求是获取口唇的满足感,即婴儿通过吸吮母乳、手指、脚趾或其他物品而获得满足。对于这一时期的口唇需要(也称口欲需求)可以从婴儿的生理与精神需要两个方面来理解:刚出生的婴儿的生理需要是解决吃奶问题,同时,没有任何行动能力的婴儿也需要与养育者(多指母亲)建立起永久的亲密关系,以便获得一种全面的生存安全感。因此弗洛伊德认为,当环境满足了人的口欲需要,婴儿才能与养育者建立起正常的亲子关系,获得安全感,才会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对社会产生信任感,从而形成完善的性格。如果婴儿口欲需求受挫,比如父母一看见婴儿“含手指”,便强制性地阻止孩子的这种行为,这就会使婴儿充满不安全感,进一步导致自卑、自恋的性格缺陷。口欲需求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使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大口吃肉、抽烟、酗酒”等行为,以便满足幼时的“缺失”,因而难以形成良好的性格。当然,如果对婴儿口欲需求给予过度满足,也容易使婴儿出现“口腔性格”的依赖、嫉妒等性征,也不利于形成完善的人格。

2.自主与羞怯

由1岁至3岁的幼儿阶段,称为“肛门期”。

肛门期是指这一阶段的幼儿通过训练,能正常排便而满足舒适的欲望。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产生巨大的变化,他们的自主意识大为增强,出现“第一次逆反期”。由于这一时期练习适应社会的内容是要以社会许可的方式排便,因此,如果父母给予儿童正确的训练,并使其在此过程中一直保持愉快的心理体验,这一阶段幼儿的心理成长需求会得到满足,他们会继续保持与养育者的亲密关系,表现出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能够在今后发展出与他人良好的社会关系。如果父母未能给予儿童正确的训练,或施以过于强烈的压抑,都会使儿童发展欲望受挫,最终固结为缺陷人格,或表现为羞怯迂腐、偏执、吝啬等肛门性格特征。

3.进取与罪咎

由4岁至5岁儿童阶段,称为“性器期”。

这一时期儿童的活动力大为增加,有较强的想象力与好奇心,他们开始创造独立的自我,这就是进取的表现。同时,他们的兴趣会转向异性器官,爱恋作为异性的父亲(或母亲),并由此学会与家庭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从而具有对社会生活更广泛的适应性,开始真正向一个“人”转变。他们开始向家庭以外去寻找情感的寄托、生活的内容,也开始了对“人”的深入、全面的了解。对“人”深入认识的表现是孩子发现两性父母的爱恋,表现为:男孩需要向父亲仿同(一种潜意识过程,它帮助人们在态度上模仿人们仰慕的人),女孩需要向母亲仿同。如果家庭不能给予儿童相关的满足,一是会令俄狄浦斯情节(恋母情结)和伊拉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压抑人的潜意识,从而变成成年后的神经症;二是会令儿童缺乏人际关系的正常学习,成年后表现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无能感。比如,会出现“我要娶妈妈”,“如果他像我爸爸一样,我会马上嫁给他”等类似心理。这种心理进一步发展会影响人际关系。同时,这段时期也是一个人的性别认同期,如果父母给男孩子扎小辫子、穿裙子,把女孩子当男孩子养,就会影响性别取向,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同性恋、恋物癖、易性症等现象。

4.勤奋与自卑

由6岁至11岁的儿童阶段,称为“潜伏期”。

这是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冬眠),儿童的兴趣投向外界,他们有求知欲,有活动精力,努力表现自我,积极参与群体游戏、学习与活动,极怕别人排斥,因此他们给人一种勤奋学习的感觉,这使得他们与同伴的社会关系发展迅速,并奠定了社交关系的基础。然而,一旦他们在群体中受到排挤,他们又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此阶段,孩子较容易出现过家家、玩小鸡鸡的自慰现象,以及女孩子夹腿综合征,这都需要父母正确对待,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形成不利影响。

5.自认与迷乱

由12岁至20岁的青少年,称为“青春期”。

此时,个体的性机能开始成熟,身体也快速成长。这些生理上的急速变化,及面临将要担任成人的工作,使他们寻求自我认定,即选择自己要扮演的角色、评估自己的能力。而一旦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不符合他们的设想时,就容易陷入自我迷乱,进而逃避自我认同,走向错误的发展道路。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儿童躯体成熟,并且完成家庭以外的亲密客体关系的建立过程,逐渐使自己的观念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形成自己的人格。

此外,环境是影响性格发展形成的一个因素,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活动以及工作实践来发生效应。当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性格也会有一定变化。但是,除非受到较大刺激,比如失恋、对自己重要的人发生意外、遭遇重大失败或挫折等,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基本稳定了。

第三节 性格的四大特征

人的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因素和行为方式构成的综合体,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多种侧面,并且每个侧面都具有不同的特征。一般来说,性格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意志特征和情绪特征。

1.态度特征

人对现实的态度是性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了一个人所特有的、稳定的倾向,也是一个人本质属性和世界观的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心理与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特征,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等方面的性格特征。而且这些态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其中一方面的态度可以影响或决定另一方面的态度。

(1)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特征:公而忘私或假公济私,忠心耿耿或三心二意,热爱集体或自私自利,正直或虚伪,有同情心或冷酷无情等。

(2)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特征:认真或马虎,细致或粗心,勤劳或懒惰,节俭或浪费,勇于创新或墨守成规等。

(3)对自己的态度特征:谦虚或骄傲,自尊或自卑,严于律己或自由放任等。

(4)对生活的态度特征:抱怨生活的不公或懂得感恩,悲观或乐观,放弃或坚持等。

2.理智特征

人们借助感知、思维等认识过程来反映现实。这些认识过程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稳定的个体差异,构成了性格的理智特征。

(1)感知方面的特征:分为主动观察型和被动感知型,逻辑型和概括型,记录型和解释型,快速型和精确型等。

(2)记忆方面的特征:分为主动记忆型和被动记忆型,直观形象记忆型和逻辑思维记忆型等。

(3)想象方面的特征:分为主动想象型和被动想象型,敢于想象型和想象受阻型,反映独立型和反映依赖型等。

(4)思维方面的特征:分为独立型和依赖型,分析型和综合型等。

3.意志特征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往往能反映出其性格的意志特征。它是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能力,包括发动和制约两方面,对于人的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方面具有促进强化或抑制削弱的作用。

(1)自觉性的特征:行动之前应有明确的目的,实现确定行动步骤、方法,并在行动中能克服困难,始终如一地执行计划,反之则是行动前目的不明确,缺乏独立性,容易盲从或独断专行。

(2)坚定性的特征:是指一个人富有恒心,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反之则是见异思迁,难于持久,甚至遇难则退,半途而废。

(3)果断性的特征:是指一个人善于在复杂的情境中辨别是非,迅速做出正确的决定;反之则是优柔寡断或武断冒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