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欧美列强不断来犯——体外病毒持续侵袭
从嘉庆到道光,各地大大小小的起义,不断地折磨着大清羸弱的身体。高层领导们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才使这个“身体”脱离了“危险期”,但还没怎么恢复呢,如狼似虎的欧美外寇,就开始不断地前来撕咬侵夺了。道光皇帝在位的日子里,割地赔款的苦酒,他不止一次地尝过。
自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后,大清帝国就一直在闭着眼睛走路,一步步地落在了世界的后面。落后就要挨打!可惜,只有当真的被打得遍体鳞伤时,我们才会认识到这句话是“黄金法则”。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人驾着坚船携着利炮,野心勃勃地光临了中国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从此,一直以为自己是世界老大的大清帝国,很快就明白了自己早已是不堪一击,而世人也从此知道了大清的外强中干。于是,沿海大清水师的舢板被英国外寇的“开花大炮”炸成了一堆堆碎片,八旗与绿营的密集队形在大不列颠鬼子的排枪的交响声中人一片片倒下,之前还自信满满的总兵提督乃至总督巡抚,都兵败如山倒,只能饮恨自裁!钦差大臣则追赶着侵略者的舰队,去签署那屈辱的城下之盟……这就是“鸦片战争”。由此,中华民族的百年痛史揭开了第一页!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落后之状,每况愈下,惨痛的教训似乎在鸦片烟气的氤氲中很快就被国人淡忘了。此时,虎门禁烟的林则徐早已被充军新疆。编著了《海国图志》的魏源,手捧着书稿怀抱着利器却报国无门,这部在中国没人关注的巨著,倒是在流传东瀛后受到了重视,成为日本近代化的重要启蒙读本。
外有众多强敌的日益逼近,内有百姓不堪忍受的腐败与压迫,清政府注定要为它的麻木不仁和不接受教训,再次付出惨重代价。
当英国殖民主义者在鸦片战争中打败了清朝军队,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后,法、美等殖民主义者接踵而至,纷纷效尤,遂将中华民族推入到了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
6.太平天国运动——差点要了大清的老命
鸦片战争后的清王朝,就像《红楼梦》中连遭大劫的贾府一样,一下子塌了架,暴露出了老态腐朽的本质。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却在鸦片战争的炮声中惊醒过来,开始注意世界的发展大势,重新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用新的斗争去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朝的封建腐朽统治。
鸦片战争后,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之下,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起义和反抗更加频繁,尤其在鸦片战争中首当其冲的两广和湖南,道光二十年至三十年(1840-1850年)间,这里几乎年年有起义发生,其中最著名的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湖南雷再浩起义和两年后再度发动的雷再浩旧部李元发起义。此起彼伏的群众反抗斗争的涓涓小溪,终于汇成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1851年发生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的拜上帝会群众的武装起义,把农民反封建斗争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并在全国掀起了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革命高潮。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在科举场上屡屡不得志的洪秀全,发动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洪秀全被拥戴为天王,之后太平军攻克永安,初步建立了军事、行政指挥体系,分封诸王,清理内奸,团结队伍,战斗力日强。1852年4月,太平军乘雨突围,北攻桂林,东下全州,后转入湖南,在蓑衣渡遇到江忠源统率的楚勇袭击,遂改入湖南道州。围攻省城长沙数月不克后,全军继续北上,轻取岳州,打下武昌。至1853年3月,攻克了东南第一大都会南京,改称天京,定为国都,迅速形成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局面。以此为后盾,太平军迅速挥军北伐和西征。大清江山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是在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形势下爆发的,同时也是清政府内部腐朽透顶的催生物。
7.危险与机会同在——谁能把握得住?
一个国家如果各地起义不绝,外族侵袭不断,负最大责任的就应该是国家的领导者们。大清中后期的许多领导人和管理者都是庸才,不但使官场吏治腐败严重,贪污成风,就连军纪废弛都没有采取什么有用的应对措施。结果,在这些庸才逼出来的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中,大清朝的问题看起来已经积重难返。当太平天国起义军势如破竹,打得八旗军和绿营兵落花流水之时,当欧美强盗不时地扑过来咬几口肉的狼狈之下,大清王朝这个经营了两百多年的“巨型企业”,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最危险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最大的机会。如果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他们就会开天辟地;如果清廷内部有人能在这个关键时刻站出来,化解这个危险,这个人就能成就千秋功名。
究竟谁把握住了这个机会?
但无论是谁把握住了这个机会,都应该学会感恩,应该感谢清朝的各级领导者,正是他们,制造出了这最大的危险,从而在间接上为别人创造出了最大的机会。
三、机遇是很烫手的,要抓住得有足够的能耐
成就大事需要机遇。抓住了机遇,就能鲤鱼跃龙门,名利双收。机遇从哪里来?产生机遇的原因很多,而庸才领导的管理很可能就是给你创造机遇的主要原因。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机遇是很烫手的,准备不足、本事不强、能耐不够者是抓不住的。鲤鱼如果能力不济,很容易撞到龙门的横梁上,轻则被横梁撞回,重则被撞伤,甚至被撞死!
跃过龙门的鲤鱼总是少数。人也一样。不断提升个人实力与时刻准备着的人往往是少数,故而,功成名就的人总是少数。
大清朝中晚期的不少庸才领导,把大清王国搞得乌烟瘴气,导致老百姓实在受不了了,于是各地起义不断,最终爆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这绝对是大清朝的一个致命危机。这些庸才领导搞出来的烂摊子几乎没有人能够收拾得了。
1.机遇是很烫手的
有位哲人说过:“机遇是魔鬼,它把住天堂的入口和地狱的大门。”
机遇并不是那么容易抓住的。大清几代庸才领导的经营与管理,最终为自己招来了致命的危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危机爆发,要么有能人站出来扶大厦于将倾,化解危局,立下巨大功劳;要么被危机颠覆,王朝“寿终正寝”,使造反者把握住了机遇,改朝换代。
如果你被推出来救急,却准备不足,能力不够,那么,你轻则率先饮到失败的苦酒,重则身败名裂,甚至有可能丢掉性命!因为机遇对于那些驾驭能力不足者,是极其烫手的,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抓”,就会被烫伤,甚至被烫死!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对于大清朝各级统治者来说,首先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因此,面对来势汹汹的起义军,绝大多数官员往往是或唯恐避之不及或硬着头皮迎战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太平军便迅速地发展壮大了起来,直至建立太平天国,夺得大清半壁江山,并大有取清廷而代之之势!当然,这种对紫禁城统治者来说是十万火急的形势,对于欲出人头地又有满身本事可能能应对得了的人来说,却又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所有名扬千古的大人物,都是在这样的“大变局”中功成名就的。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那些被“机遇”这个烫手山芋烫着的人。也就是说,那些被大清朝统治者派往前线去与太平军交战的指挥官,是如何被打得落花流水,节节败退的。
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将当时的全国革命形势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清朝政局翻覆。
清政府高层领导们对广西的情况反应是很迟钝的,而对太平天国起义之前,由洪秀全、冯云山、洪仁玕、杨秀清等人领导的“拜上帝会”活动的情况则知道得更晚。刚开始时,清政府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遍地开花的天地会方面,直到金田起义前夕,清兵与拜上帝会群众发生了一场大战,清政府才发现了这支革命力量。清军与太平军交战,从一开始就连吃败仗,所以才引起了清政府统治者的特别注意。但这时,他们对拜上帝会内部的情况还不甚了解,并把韦昌辉当成是拜上帝会的主要领导人,并不知道太平天国的领袖是洪秀全。
对于这些情况,一直忧国忧民、关心时局的曾国藩却早有耳闻,并时刻关注着。他很早就隐隐约约地感到,清朝政治弊端层出,迟早会引发大规模的起义。而令曾国藩着急的是,面对全国烽火四起、处处狼烟的形势,清政府却财政拮据,军队衰朽,根本无力对付这场战争。
很快,军事上作战失利的消息不断地从广西前线传至紫禁城决策层。刚开始,清政府四处调兵,打算把太平天国运动扼杀于摇篮之中。但是前线将帅矛盾重重,各持己见,互不服气,互相掣肘,导致指挥不统一,行动不一致,从而节节败退。
金田起义后的太平军迅速占领了大湟江口,并向武宣方向进发,沿途吸收了很多天地会起义的群众,声威大壮,从而由起义时的一两万人发展到3万多人。
1851年1月,洪秀全在武宣县境内的东乡称天王,并任命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分别为左辅正军师、右弼又正军师、前导副军师、后护又副军师,兼领中、前、后、右各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使领导体制日渐形成;同时各项条规陆续制定,作战经验也一天天丰富起来。
咸丰皇帝见李星沅、周天爵软弱无能,只好将二人革职,同时任命自己的舅舅、首席军机大臣、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担任广西前线的最高统帅,以统一指挥权,并任命顺天府尹邹鸣鹤为广西巡抚,协助赛尚阿办理粮饷事务。在朝臣中,赛尚阿地位最高,与咸丰皇帝关系最亲,将他派往前线,足见事态严峻。这一举动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更大的震动。
火烧起来后,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扑灭方法,火势必定不可控制。果然,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革命运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洪流。
赛尚阿赶到广西后,清军内部不和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各路清军围困永安半年,指挥始终不能统一,行动也难于一致。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各股清军大多遥遥尾随,唯独乌兰泰穷追不舍,结果被太平军的伏兵打败,他本人也被击伤,后死于阳朔。这时,太平军的主要对手就剩下了向荣。自从打了败仗又遭赛尚阿参劾之后,向荣一直心怀不满,消极观望。当太平军由桂林解围北上后,清政府便命向荣跟追,向荣却称病留驻桂林,拒不从命。咸丰皇帝愤而将其革职留用。然而,此举亦无济于事,直到赛尚阿被劾革职,向荣才领旨匆匆地由桂林赶往前线。
正当太平天国运动洪流狂奔,清军被打得闻风丧胆之时,本书的主人公曾国藩又在干什么呢?这时,屡向咸丰皇帝进献忠言却屡不被用的曾国藩,被朝廷派到江西担任江西省乡试正考官,完事了还可以回家探亲。
曾国藩南下途经安徽太湖县境内的小池驿时,忽然接到了其母亲江氏的讣闻,遂迅速由九江乘船西上,急急回籍奔丧去了。
他一到湖南,满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太平军节节北上,清军抵挡不住,形势如何如何紧迫的风声。实际上在曾国藩逆长江行至汉阳时,湖北巡抚常大淳便告诉他:长沙已被“粤匪围困”,只得由水路改走旱路,经湘阴、宁乡而达湘乡。辗转回到故里后,他便开始了为期四个月的乡居生活。
回家奔丧,本该好好祭悼生他养他、一别十几年、临终又未能见上一面的慈母。但是,这些却都被太平军北上的消息冲淡了。后来,长沙之围被解,但却是太平军主动撤围的,人家的目的是加快北上的速度。不久之后,太平军便攻克了岳州,后又攻占了汉阳、武昌等地。太平军所到之处,清军不是一触即溃,就是望风而逃。
清军不是太平军的对手,清政府派往前线的统帅也非死即逃,再也无人能领导军队抵抗太平军了。当赛尚阿被降级处分,向荣、乌兰泰被革职留用,太平军围长沙,下岳州,克武昌,攻湖南之时,曾国藩突然接到了命他以在籍侍郞身份在湖南办团练的谕令。
虽然说成就大事,就必须拥有大机遇,但当大机遇真的到来时,能够抓住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因为大机遇往往是以大动荡的面目出现的!
太平军对于那些非死即逃的清军将帅来说,确实是超级烫手的山芋。这时,曾国藩也快要面对它了,曾国藩的命运又将如何?他是如何应对的?
2.千呼万唤“不”出来
咸丰皇帝让曾国藩留乡办团练,既是大势所趋又有其特殊的背景。此时,太平军声势浩大,清军无力对抗,清政府只好下令各地方官举办团练,尤其命令回籍的官员为团练大臣,利用人地两熟、在地方又有号召力的官员组织地方武装,去对抗太平军。仅在1853年3月至4月,清廷就先后在全国任命了45人为团练大臣,曾国藩即在此列。
曾国藩的被任命,有着他非同一般的个人背景。就在他回籍奔丧的路途中,早年的朋友和老师唐鉴向咸丰皇帝荐举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