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鲍里斯·叶利钦

20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俄罗斯宣布独立。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把争取西方的援助、发展同西方的合作视为首要目标,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了较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一个时期里,俄美关系密切,被称之为两国的“蜜月”时期。1992年6月15日至17日,叶利钦对美国进行了访问,实现了历史上俄美总统间的首次正式“最高级会晤”。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华盛顿宪章》、《关于销毁战略武器谅解协议》、《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协议》等15个协议和七项联合声明。以这次访问为标志,俄美关系进人了由敌手向不平等的伙伴关系过渡的新时期。

1994年7月,叶利钦在参加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期间,曾当着克林顿的面指责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援助俄罗斯的问题上“口惠而实不至”,并明确指出,他来参加这个会议不是来乞讨的,而是要求西方国家把俄罗斯看成是一个平等的贸易伙伴,要求他们给予俄罗斯最惠国待遇,向俄国产品开放市场。叶利钦对美国的不满已溢于言表。1994年10月,伊拉克曾向其与科威特接壤地区增兵,意在压国际社会取消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美国立即调兵遣将,准备再度对伊拉克动武。俄罗斯则公开表示支持伊拉克,反对美国对伊拉克搞武力威胁。叶利钦不仅派外长到海湾地区搞调停,而且还在联合国展开活动,力图阻止美国对伊拉克采取进一步行动。俄美冲突还体现在:1995年5月1日,克林顿突然宣布对伊朗实行制裁,并要求俄罗斯取消与伊朗达成的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计划。叶利钦没有接受美国的要求。5月9日,克林顿与叶利钦再次会晤,要求俄罗斯停止向伊朗提供用于建核电站的轻水反应堆计划。为了缓解美国的情绪,叶利钦同意取消俄伊合同中的“军用”部分,不向伊朗出口可以生产浓缩铀的离心机,但也明确表示与伊朗的其他核合作项目将继续进行。

叶利钦认为,俄罗斯独立后,百废待兴,需要实实在在的朋友。

巴黎俱乐部是一个由西方债权国家政府组成的非正式官方机构,于1956年成立。其核心成员为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工业化国家,共有18名成员国,叶利钦对俄罗斯加入巴黎俱乐部一直高度重视。在他的积极支持和鼓励下,1997年9月17日,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丘拜斯和巴黎俱乐部主席努亚耶在巴黎签署协议,俄罗斯被正式接纳为该组织的债权国成员。但到1995年底,俄罗斯的外债总额已达13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外债最多的国家,至此,可以说俄罗斯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摆脱外债的沉重包袱的。因此,在与巴黎俱乐部达成延缓债务偿还协议的同时,俄罗斯也一直力争其作为一个大的债权国应享有的权利,这也是它与巴黎俱乐部进行了两年多谈判的核心议题。“紧紧抓住”欧洲及其火车头——法国和德国,实际上组成了非正式的欧洲“三驾马车”。

中国是俄罗斯的近邻。叶利钦认为,与中国搞好关系,无论在安全战略上还是在经济战略上对俄罗斯都极为有利。加强俄中合作,可改变中美俄关系中俄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可减轻美国对俄罗斯遏制的势头。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和经济合作,也是叶利钦“东西方并重”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2年开始,以叶利钦访华为契机,俄中高层接触日益频繁。1992年12月,叶利钦访华。与中国领导人进行首次最高级会晤。双方发表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应叶利钦总统之邀访俄,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俄西部边界协定》,第一次把边界全部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995年上半年,俄罗斯主动邀请江泽民主席参加俄罗斯“5·9”庆典。江主席出席庆典期间,俄罗斯表示甚为满意和欢迎,并给予最高规格的接待。1996年4月,叶利钦在国内面临总统选举和身体欠佳的情况下,第二次访华,将俄中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双方决定成立“中俄友好、和平和发展委员会”。1997年11月,叶利钦第3次访问中国。叶利钦执政期间多次访华使中俄关系连续上了三个台阶,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使中俄关系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