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雜流第八
張鍾馗
張鍾馗。唐時人。居長安。殺雞為業。臨死。見緋衣人驅羣雞至。唱言啄啄。雞輒向上啄。兩目血流。痛不可忍。有沙門宏道見之。為設像。勸令念佛。忽覺香氣滿室。羣雞散去。即端坐而化(佛祖統紀)。
張善和
張善和。亦唐時人。屠牛為業。臨終。見牛數十頭。作人言曰。汝殺我。善和告妻。急延僧為我念佛。僧至。謂云。經言。若有眾生。作不善業。應墮惡道。至心具足十念稱阿彌陀佛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善和云。地獄至急。取香爐來。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向西厲聲稱佛。未滿十聲。遽云。佛來也。已與我寶座。言訖而終(佛祖統紀)。
金[奭-人+大]
金[奭-人+大]。不詳其所出。以漁為業。已而改行。斷葷血。持佛名。日萬聲不輟。一日忽告家人曰。我見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矣。我將歸淨土也。次日又曰。有金蓮華來迎我。焚香安坐。以手結印而化。天樂異香。終日不散。事在宋政和六年(淨土文)。
馮氓
馮氓。上虞人。少事遊獵。有巨蛇為鄉民患。氓殺之。慮蛇為怨。乃皈心佛法。回向西方。修懺誦佛名。如是十年。一夕請淨業友數人。同誦阿彌陀經。唱佛號。次誦普賢懺罪往生偈已。即端坐合掌而終(佛祖統紀)。
吳瓊
吳瓊。不詳其所出。先為僧。已而返俗。作庖人。當切肉時。口中稱佛名不輟。每教邨中人。誦經修懺。念阿彌陀佛。後眼郭生瘤。大如雞子。乃惶怖。分遣妻子。造一草庵。晝夜焚修。紹興二十三年秋。告邨中人曰。瓊來日。戌時去也。人皆笑之。次日晚。報諸道友曰。時至矣。好來念佛相助。復將布衫質酒飲盡。即寫頌曰。把盞空空。問甚禪宗。今日珍重。明日清風。端坐合掌稱佛名。忽大聲曰。佛來也。即化去(淨土文)。
李彥通
李彥通。會稽人。為鍛工。偶入邑中繫念會。忽悟身世無常。歸心淨土。一日得疾。云。我夢遊淨土。見二門扃鎻甚固。適遇僧宗利。開門引入。見樓閣中佛與菩薩。吾將去矣。遂請睎經道果二僧至臥榻前。策發淨業。令舉家齊誦佛號。西向坐逝(佛祖統紀)。
黃生
黃生。潭州人。以鍛鐵為生。每打鐵時。口稱阿彌陀佛不絕。一日占一頌。令隣人書之。曰。玎玎璫璫。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且云我去後。可將此頌流布。廣勸人念佛也。即化去(佛祖統紀)。
徐六公
徐六公。嘉興農夫也。長齋念佛。設像瞻禮。如是四十年。屢夢遊淨土。預作一龕。臨行之日。易布衣草屩。入龕端坐。頃之。即曰。佛來迎我。泊然而逝(佛祖統紀)。
沈三郎
沈三郎。臨安賈人也。晚而奉佛甚謹。一日臥病。請僧講彌陀經。設像。日夕西顧。易衣而終。頃之。膝微屈。如欲起坐者。二子曳脛直之。忽瞿然起坐。遂易龕。茶毗。有白鶴翔雲西去(佛祖統紀)。
師贊
師贊。雍州人。為行童。年十四。念佛不絕。忽遇疾而亡。俄復甦。白父母曰。阿彌陀佛來此。兒當隨行。隣人見空中寶臺。五色異光。向西而沒(佛祖統紀)。
倪道者
倪道者。仁和人。棄家。建小庵。專意念佛。欲焚身代一切眾生供養諸佛。於是集眾唱佛名。來者至萬人。焚身前一夕。其地忽有金光高半尺許。語人曰。我焚身時。必有紫青二色雲。從東北過西南。是我往生之相也。已而發炬。端坐其中。二色雲現。火盡乃滅(佛祖統紀)。
大善寺行童
大善寺行童。常隨師善輝。持誦佛名。一夕。夢婦人持數珠示之。童曰。欲得一串。恨無錢買耳。婦人曰。我當與汝。汝可開口。即以數珠投口中。童寤以告師。輝曰。此是大勢至菩薩。授汝念佛三昧也。過數日。童見二大士。持華座與之。曰。更過七日。當乘此來生淨土也。童即語人云。我七日當行也。至期。忽自唱曰。菩薩來矣。即座而化(佛祖統紀)。
張愛
張愛。明萬歷間中官也。晚持金剛經。閱數年。病死。至一王者所。謂曰。汝合向人間受胎。答曰。愛持金剛經。願生淨土。不願受胎。王者曰。汝持經功少。奈何。愛曰。曾聞十念成就。況其久乎。王者曰。且放還。聽持經去。既甦。遂去之西山碧雲寺。專誦金剛經。又十一年。一日集眾曰。我以持經力。今西去矣。沐浴更衣。端坐而逝(金剛新異錄)。
吳澆燭
吳澆燭。居蘇州婁門。以澆燭為業。因以得名。孑身無偶。長齋晝夜念佛。為人不欺。賣燭家爭迎澆燭。吳傾油一杓。必稱佛數聲以為常。年七十餘。忽語主人曰。吾積有薄貲。本為身後計。今念佛功成。某日吾當去。往生善處。無用此矣。敬以相贈。主人請為作福事。吳喜。乃引至一窖。出千金。主人為分給諸大寺。盡以飯僧。至期。吳合掌念佛。端然坐逝。用遺言以龕殮。及闍維日。送者千萬人。事在崇禎七年(現果隨錄)。
吳毛
吳毛。青陽吳氏僕也。平時持齋。誦佛名。兼修眾善。左良玉兵渡江。吳氏合家避去。毛獨居守。兵至。被七鎗而死。亂定家主反。毛復甦曰。我以宿業。當受豬身七次。因今生齋戒念佛。以七鎗散冤。今佛來接引。往生西方矣。語畢合掌而逝。事在順治元年(果報聞見錄)。
王仰泉
王仰泉。杭州人。以屠羊為業。所殺無算。後疾病。見羣羊索命。心甚懼。病愈。遂幡然改業。長齋事佛。誦金剛經滿三藏數。晚又禮拜法華。晝夜無倦。年八十一。忽見符使來追。抗聲拒云。我待佛來纔去。閱五日。果見佛現大身。垂手接引。怡然而逝(現果隨錄)。
梁維周
梁維周。紹興[邱-丘+乘]縣人。在龍潭庵為行者。年四十而瞽。無所得食。欲求死。僧雲麗止之曰。毋徒死也。西方有佛。曰阿彌陀。子能至心稱念。不難橫截生死。瞽豈足患乎。從之。雲麗為募飯供之。維周念佛甚切。三年。目復明。居半月告眾曰。吾將去矣。越三日。方午。向西坐脫。事在乾隆三十八年(僧雲麗述)論曰。修淨業者。不論貴賤。不擇賢愚。信深則入。誠積而通。如鍾馗善和諸人。皆販夫屠戶耳。一念回光。頓超彼岸。故知心力不可思議。佛力亦不可思議。
往生女人第九
韋提希夫人
韋提希。舍衛國王頻婆娑羅夫人也。有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置七重室內。制諸羣臣。一不得往。時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葡萄漿。蜜以上王。王得不死。阿闍世聞之。即執利劍。欲害其母。為二大臣諫止。遂閉母深宮。不令復出。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恒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勅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侍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虗空中。普雨天華。時韋提希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徧照十方無量世界。還往佛頂。化為金臺。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時韋提希見已。白佛言。是諸佛土。雖復嚴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佛告韋提希。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我今廣為汝說。亦令未來凡夫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三事。名為淨業正因。佛又為韋提希說十六觀法已。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觀無量壽佛經)。
樂音老母
佛在維邪羅國。所止處名曰樂音。有貧窮老母。來白佛言。生老病死。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乃至六識六根五大。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佛言。生老病死。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乃至六識六根五大。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譬如兩木。相鑽出火。火還燒木。木盡火便滅。諸法亦如是。因緣合會乃成。因緣離散即滅。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因為廣說諸譬。老母聞法開解。即得法眼。佛言。我前世發菩薩心時。曾為其子。今此老母。壽終當生阿彌陀佛國中。供養諸佛。却後六十億劫。當得作佛。字扶波犍。其國名化作(佛說老母經)。
紀氏
紀氏。句容葛濟之妻。劉宋時人也。濟之為葛洪之後。世學僊術。紀氏獨心樂佛法。存誠不替。一日方織。仰首見雲日開朗。空中清明。忽有寶葢幡幢。自西方來。中擁一如來。金色晃耀照徹雲表。紀氏停梭諦觀。中懷踊躍。曰。經說無量壽佛。此其是邪。便頭面作禮。仍引濟之。指示佛處。濟之但見半身。及諸幡葢。俄而隱沒。於時鄉里老幼。咸共覩聞。從而歸佛者甚眾(冥祥記)。
魏氏女
魏氏女。梁郡人。其父兄皆修淨業。女亦篤志往生。無何化去。七日復甦。即升高座。誦無量壽經。既畢。下啟父言。兒去便往無量壽國。此寶池中。兒及父兄各有一大蓮華。當生其內。唯母獨無。不勝此悲。故來相報。語訖而瞑。母自是亦奉法焉(冥祥記)。
獨孤皇后
獨孤皇后。河南雒陽人。周大司馬河內公信之女也。隋文帝未貴時。娶為夫人。及受禪。立為皇后。性賢明。朝廷政事。多所匡益。然頗妬忌。後宮希得進御。帝宏護佛法。勅諸州郡。徧造靈塔。安置舍利。多感瑞應。后亦敬慕大乘。常持佛名。當持名時。必先易淨衣。嚼沈水香盥口。以為常。仁壽二年。八月甲子。崩於永安宮。年五十。于時異香滿空。天樂振響。帝問梵僧闍提斯那。是何祥也。對曰。淨土有佛。名阿彌陀。皇后往生。故現斯瑞耳(隋書。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王氏
王氏。隋時人。薛翁妻。僧頂葢母也。讀誦諸經。勤修懺法。志求淨土。唐貞觀十一年。有疾。勤懇彌至。俄見牀前有赤蓮華。大如五斗甕。已又見青蓮華。充滿一室。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降臨空中。其孫大興侍側。見佛身高大。迥出二菩薩上。良久乃隱。而王氏逝矣(續高僧傳)。
姚婆
姚婆。上黨人。與范婆善。范婆勸令念阿彌陀佛。姚婆從之。遂屏息家緣。一心念佛。臨終見阿彌陀佛降臨空中。二菩薩侍左右。姚婆白佛。不遇范婆。安得見佛。請佛少住。與渠作別。及范婆至。佛猶儼然。姚婆遂立化(淨土文)。
溫靜文妻
溫靜文妻。并州人。久病臥牀。靜文教念阿彌陀佛。妻從之。默誦佛名。二年不絕。一日忽告靜文言。吾已見佛。後月中定去。前歿之三日。蓮華現前大如日輪。及期。具食獻父母。云。今幸得生淨土。願父母與夫。專念阿彌陀佛。便當相見於淨土。言訖而終(淨土文)。
任氏
鍾離夫人任氏。宋知開封府會稽鍾離瑾之母也。平生篤志淨業。刻栴檀為彌陀佛像。常頂戴行道。年九十八。起居如常時。一日忽戒瑾曰。人人有箇彌陀。奈何拋去。處處無非極樂。不解歸來。予將行矣。汝其念之。翼日晨起焚香持佛名。頃之合掌而化(佛祖統紀)。
王氏
越國夫人王氏。哲宗從父荊王之妻也。專修淨土。晝夜無間。導諸妾婢并志西歸。中有一婢獨懈慢。夫人曰。不可以爾一人。壞我規矩。擯之。婢悚悔。遂發憤精進。久之弗倦。一日謂同事曰。吾其行矣。夜聞異香滿室。無疾而逝。越宿。同事者告夫人言。夜夢化去之婢。令致謝夫人。幸蒙訓責。得生西方。感德無量。夫人曰。彼能入我夢。乃可信爾。其夕。夫人夢婢致謝如前。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婢曰。可。遂導夫人行。頃之。見一大池中有蓮華。大小間錯。或榮或悴。夫人問其故。婢曰。世間修西方者。纔發一念。此中便生一華。勤惰不同。榮悴亦異。精進者榮。怠廢者悴。若歷久不息。念熟觀成。形消神謝。決生其中。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寶冠瓔珞。莊嚴其身。夫人問曰。何人也。婢曰。楊傑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其華頗悴。夫人又問何人。曰。馬圩也。兩人俱修淨業。事具本傳。夫人曰。我當生何處。婢導之行。可數里。望見一華臺。金碧晃耀。光明洞然。婢曰。此夫人生處。乃金臺上品上生也。既覺。悲喜交至。其年遇生日。晨起。秉爐爇香。望觀音閣而立。諸眷屬方趣前為壽。眡之則已化去矣(樂邦文類)。
陳媼
陳媼。錢塘人。從靈芝律師受菩薩戒。專心念佛。日課千拜。經案間迸出舍利。臨終。見佛來迎。顧旁人言未竟。寂然而化(佛祖統紀)。
袁媼
袁媼。錢塘人。從靈芝受菩薩戒。即斷葷酒。篤修淨業。家人皆化之。如是二十年。一日示疾。請圓淨律師說法。俄見佛菩薩眾。現前接引。端坐而化(佛祖統紀)。
陳媼
陳媼。長蘆賾禪師之母也。賾嘗作蓮華勝會錄。普勸緇白求生西方。其住廣平普會寺。迎母居方丈東室。朝夕持佛名。已而有疾。集眾唱佛。盡二日。忽合掌瞻像。泊然而化。前一日。賾夢母謂曰。吾見尼師十餘。來相召。賾曰。此往生之祥也。言已坐滅。面如珂玉。既卒之明日。頂微溫。面白。如夢所見然(佛祖統紀)。
于媼
于媼。錢唐秦氏女也。其夫販魚為業。有子遭官事破家。媼愁苦。欲沈身於江。遇淨住寺照師。勸之曰。夙世業緣。總宜順受。枉自沈江。不如念佛。媼猛省。即然一指佛前。誓長齋。日稱佛名。十年不怠。見一切人皆稱為佛子。一日請僧。誦觀無量壽佛經。而己持珠誦佛名。至觀像章。寂然而化(佛祖統紀)。
王氏
王氏。合肥馬永逸妻也。永逸世修淨業。事載本傳。王氏亦持佛名。行天竺十念法。又嘗持破地獄偈。偈出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夕夢地獄。主者來謝云。幸蒙持偈功德。獄中眾生。出生善道者多矣。其後寢疾。持佛名不絕口。既逝。諸親屬及其侍女。皆夢王氏報云。吾已得生淨土矣(樂邦文類)。
馮氏
廣平郡夫人馮氏。名法信。贈少師珣之女。鎮洮軍承宣使陳思恭之妻也。少多病。及歸陳。病日劇。時慈受深禪師居王城。唱導佛法。夫人造其室。求却病方。慈受教以持齋。誦西方佛名。夫人信受。還家未踰月。遂屏葷血。却膏沐。衣埽塔衣。修西方淨觀。自翻經行道。及起居動靜。一以西方為歸。頃之。病良已。理家事如初。亦不廢淨業。如是十年。無惰容。無矜色。心安體舒。神氣日王。一日索筆書偈曰。隨緣任業許多年。枉作耕牛大可憐。打疊身心早脫去。免將鼻孔被人牽。見者怪之。夫人曰。清淨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緣盡。行即西歸。適我願兮。何怪之有。其年九月示疾。至十二月。一夕語侍者云。吾已神遊淨土。面禮慈尊。觀音左顧。勢至右盼。百千萬億清淨佛子。稽首慶我得生其國。至如宮殿林沼。光明神麗。與十六觀經所說無二無別。到者方知。非可以語汝曹也。侍者呼思恭至。語其故。乃相與合掌誦佛名至明晨。右脇而逝。三日而殮。家人輒聞妙香。及茶毗。啟視。面如生時。年三十六(樂邦文類)。
吳氏
吳氏。都官員外郎呂宏妻也。宏素明佛理。與吳氏合志清修。有二侍女亦絕葷血。其一頗好禪。俄而得疾。談笑坐逝。如委蛻然。其一奉戒刻苦。或終日不食。但日飲吳氏所呪觀音淨水一盞而已。一日忽見金蓮華現前。其上雙趺隱然。數日見膝。又數日見身。又數日。頭面悉見。相好具足。其中阿彌陀佛。左右則觀音勢至也。已而宮殿樹林。皎若指掌。清淨男子。經行其際。如是三年。瞬息不隔。或問曾聞佛說法否。曰。我但得天眼。未得天耳。佛所說法。未得聞也。頃之。自言往生時至。遂化去。吳氏事觀音甚虔。室中列瓶數十。注以淨水。日誦大悲呪。輒見觀音放光入瓶中。有病者飲水輒愈。其水積歲。色味不變。雖大寒不凍。故世號吳氏為觀音縣君(淨土文)。
龔氏
龔氏。錢塘人。孫忭之母也。誦彌陀經。常持佛名。一日有疾。請清照律師至。稱說淨土諸莊嚴事。語未及終。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常持佛號。頃之。夢龔氏告曰。吾已生淨土。却後七日。汝當來也。及期亦逝(佛祖統紀)。
孫氏女
孫氏女。錢塘人。常持佛名。兼習梵呪。已而有疾。請清照律師至。告曰。久病厭世。安得脫離五濁。受諸妙樂乎。師為稱說淨土因緣。女大喜。其夜夢師授藥一盞。服之。脫然病愈。後三日。語侍人曰。迦葉尊者在此。大好金蓮華座。吾其行矣。結印而化(佛祖統紀)。
郭氏
郭氏。名妙圓。仁和人。清照律師之妹也。長齋。誦佛名。課法華彌陀二經。兼行方等懺法。每諦觀落日。注想西方。忽聞空中聲云。郭妙圓決生淨土。嘗往律師所。作繫念會。齋百僧。臨終。請師說法。即時坐脫(佛祖統紀)。
施氏
施氏。錢塘沈銓妻也。與夫同修淨業。請照律師依觀經繪九品往生圖。以資觀想。平居供佛飯僧。印施般若經。建徑山天寧諸寺殿。所有善功。悉迴向淨土。與夫先後化去。皆見化佛垂手。面西而逝(佛祖統紀)。
姚婆
姚婆。不知何許人。專修淨業。觀念無間。一日方向西念佛。忽見日輪中現阿彌陀佛。相好具足。因請僧思淨圖其像。僧法怡為之讚曰。極樂世界有方所。祗在尋常日沒處。所以佛教韋提希。諦觀落日如懸鼓。善哉姚氏一老嫗。能以是心求淨土。暮觀朝想無歲年。行持坐念忘寒暑。彌陀忽從心想生。恍惚之間明了覩。是時虗空絕纖雲。桑榆尚駐羲和御。佛日晃耀奪陽輝。紺目玉毫妙相具。目駭心驚喜且悲。走告導師彌陀喻(思淨號喻彌陀)。具陳所見實希有。願寫金容託毫素。我聞勝事歎善哉。為說偈言開未悟。當知去佛本不遠。闡提那得明其故。雖過剎土十萬億。一念超越如跬步。若有迷人問路頭。向道恁麼驀直去(樂邦文類)。
王氏
王氏。明州人。日持金剛經。懷孕二十八月。羸瘦日甚。偶倚門立。一異僧過之。謂曰。汝有善根。何不印施金剛經千卷。王氏從之。又齋千僧。誦金剛經千卷。至夜三更。見金剛神以杵指王氏腹。及覺。已生二男在牀矣。王氏遂持齋誦經不輟。年六十一。暴卒。二使者引見冥王。自言從幼持金剛經。王賜金牀。命坐殿側。朗誦一遍。王問何不念呪。答云。世間無本。勅鬼吏於藏中取呪本付王氏。囑曰。汝至陽間。展轉流通。切勿遺墜。汝向後壽終。徑生極樂世界。不復來此處矣。王氏遂還。後至九十一歲。無疾坐化。其補闕真言曰。唵。呼嚧呼嚧。社曳穆契莎訶。事在紹興九年(金剛證果)。
王百娘
王百娘。明州人。少孤。既嫁而寡。依其舅舍人陳安行。從之官舍。紹興二年夏。忽病瘖聾。有所欲。但書之紙上。安行教令歸誠觀音大士。百娘遂晨夕禮拜。一日假寐。忽覩大士現身。示以修行捷徑。令日向西方。作禮阿彌陀佛。因授以偈曰。淨土周沙界。云何獨禮西。但能回一念。觸處是菩提。又云。可普勸人持誦。未踰月。二病頓愈。安行謂其念力純至。應答如響。為鐫其事以廣其傳(夷堅志)。
朱氏
朱氏。名如一。明州薛生妻也。年二十餘。即素服齋居。虔修淨業。嘗以黃絹請善書者寫法華經。繡以碧絨。針鋒綿密。點畫較然。閱十年而成。中間唱禮佛名。至八萬四千。復繡阿彌陀佛觀世音像。習法華經。三月成誦。次閱華嚴般若楞嚴圓覺。俱能通利。又鋟木為圖。勸人念阿彌陀佛。受圖者滿十萬聲。為迴向西方。所化至二十萬人。尋結廬墓旁。一室奉佛。一室宴坐。一室書經。給侍唯一婢子。甘苦共之。紹熈四年春。盡斥賣奩具。為三日會。飯千比邱。合緇白萬人。共唱西方佛名。建寶幢。裝所繡經七軸。並書會者姓名。送羅睺羅道場僧堂供奉。十二月。示微疾。垂瞑。輒起趺坐。薛生曰。我家無是法也。請就寢。遂右脅而逝。年三十七(樂邦文類)。
陸氏
王宜人陸氏。錢塘人。朝請王璵妻也。常誦法華。篤意淨土。禮懺一會。唱佛萬聲。如是三十年。偶感微疾。忽聞天鼓自鳴。即面西端坐。兩手結印而逝(佛祖統紀)。
蔡氏
蔡氏。錢塘人。早歲寡居。持經念佛。日禮佛像。逾二十年。忽見金蓮華現空中。遽索平時修行課目內之懷。安坐而逝(佛祖統紀)。
項氏
項氏。名妙智。鄞縣人。夫歿後。奉法甚勤。常持佛名。有女二人。悉令為尼。嘗預治一棺。及將逝。謂其女曰。吾欲坐脫。如此棺何。女曰。佛用金棺。無嫌也。遂諷觀經上品章。轉身西向。兩手結印。微笑而逝。事在紹定六年(佛祖統紀)。
沈氏
沈氏。名妙智。慈溪人。歸章氏。幼而長齋。日課佛號。既嫁篤志不變。憐憫有情。周其凍餒。已而得微疾。念佛益切。忽見阿彌陀佛。踴現虗空。菩薩聖眾。左右圍繞。放白毫光。至行者所。若長虹駕空。千燈普照。頃之吉祥而逝。事在端平二年(佛祖統紀)。
鍾婆
鍾婆。嘉禾人。日誦阿彌陀經。兼持佛號。垂二十年。一日語其子曰。西方眾聖。徧於虗空。大白蓮華。光明普耀。吾其行矣。端坐聳身。合掌而化(佛祖統紀)。
梁氏女
梁氏女。汾陽人。少而盲。遇一沙門。教持阿彌陀佛。越三年。兩目忽明。女持佛名不輟。一日見空中旛葢下臨。佛及菩薩同來接引。遂化去(佛祖統紀)。
黃婆
黃婆。潮山人。專持佛號。兼誦法華金剛二經。偶病下痢。自知時至。便却食日飲水數盂。一夕鄰庵僧善修。夢婆來別云。將往西方。越二日。西向念佛。端坐而逝。紅霞爛然。覆其屋上。里人皆見之(佛祖統紀)。
崔婆
崔婆。淄州人。東平梁氏之乳媼也。為人朴愿。早斷葷血。主母晁氏留意禪學。婆在旁。唯日誦阿彌陀佛。未嘗有閒。亦莫計其數。年七十二。下痢。持念益力。忽唱一偈曰。西方一路好修行。上無條嶺下無阬。去時不用著鞋襪。為有蓮華步步生。或問婆何時當去。曰。申時。已而果然。茶毗時。舌獨不化。若蓮華然(徃生集)。
陶氏
陶氏。常熟人。喪偶獨居。常持普門品。夢白衣大士以蓮華授之。又夢梵僧授經一卷。啟之。乃阿彌陀經也。既覺取經誦之。宛如夙習。一夕室中有光。朗然若晝。阿彌陀佛現身立經函上。由是持誦益虔。經卷上舍利迸出。積至合餘(佛祖統紀)。
李氏
李氏。上虞胡生之妻也。夫喪後。日誦佛名。及阿彌陀經。夜以繼晝。聲徹內外。凡十餘年。一日方端坐念佛。有僧現前。覆以緋葢。曰。十五日子時。汝當往生。問師何人。曰。汝所念者。李氏遂別諸親故。至期異香鬱然。光明照室。端坐而逝。七日茶毗。齒舌目睛皆不壞。舍利無數。次日茶毗處生一華。色白。周圓二寸餘。莫知其何名也(佛祖統紀)。
盛媼
盛媼。錢塘人。日誦佛名。兼課觀無量壽佛經。無何得病。一日起命左右具湯浴畢。面西端坐。問左右曰聞磬聲乎。淨土眾聖且至。已而合掌笑曰。佛菩薩已至。金臺現前。吾其行矣。言訖而化(佛祖統紀)。
黃氏
黃氏。明州人。早喪夫。還家依父。精修淨業。臨終。見佛來迎。結印徐行。屹然立化。家人篩灰於地。晨起驗之。生蓮華一孕(佛祖統紀)。
王氏女
王氏女。吉安人。少慕淨業。日誦彌陀觀音金剛諸經。母病亡。將殮。流血被體。女誓曰。若我孝心真實。願母體不生臭穢。誓已。流血即止。及殮。即之。絕無穢氣。已而父娶繼室。與同修淨業。一日女得疾。請僧說淨土觀門。俄起索衣。吉祥而臥。手攬觀音像前寶幡。奄然示寂。將殮。繼母篩灰於室。出蓮華數朵(佛祖統紀)。
樓氏
樓氏。名靜慧。寺簿周元卿妻也。嘗閱傳燈錄。發明見地。已而皈心淨土。念佛不輟。晚年得疾。忽見蓮臺現前。化佛無數。異香滿室。頃刻而化。有女名妙聰。因母發心。亦篤志念佛。病中請僧行懺。恍惚見己身著新淨衣。升七寶樓閣。繞佛作禮。謂家人曰。勤修淨業。西方現前。西向右脅而逝(佛祖統紀)。
周婆
周婆太平人。早修淨業。至老益虔。一夕胡跪稱佛名。泊然而化。鄰人見數僧振錫而行。婆在其後。須臾之間。冉冉騰空。向西而沒(佛祖統紀)。
朱氏
朱氏。霅川人。持佛名者三十年矣。兼持金剛經。開卷時。每謂眾聖監臨。不敢踞坐。忽斷食。日飲水數盂。閱四旬。夢三比邱手執蓮華。謂媼曰。吾先為汝種此華。今日當開。故來迓汝。既覺。請僧同唱佛名。端坐而化(佛祖統紀)。
裴氏女
裴氏女。汾陽人。清淨自居。專志念佛。臨終。索火焚香。言佛來迎我。我當往生。已而天華飛墜。安坐而化(佛祖統紀)。
孫媼
孫媼。明州人。孀居三十年。日常念佛。兼手製衣衾襪履。施諸比邱。一日微疾。夢至懺堂。身挂縵衣。隨諸比邱經行繞佛。既覺。沐浴更淨衣。請僧行懺。親詣佛前。誦阿彌陀佛經。至一心不亂。左手結印。寂然坐逝。空中奏天樂聲。聞於遠近(佛祖統紀)。
秦媼
秦媼。名淨堅。松江人。志慕大法。厭惡女身。與夫別處。嚴持戒法。晨夕修淨土懺儀。禮佛千拜。兼閱華嚴般若法華光明諸大乘經。日無虗晷。一日方端坐室中。忽有光明照空。逾於皎日。面西而逝(佛祖統紀)。
蔣十八妻
蔣十八妻者。海鹽人。中歲與其夫合志修行。斷除愛慾。日誦大乘經。歷四十餘年。一日各洗潄更衣。炷香唱佛名。並書一頌而逝。蔣頌曰。這箇幻身。四大合成。今日分散。各歸其根。諸幻既滅。灰飛烟絕。如空中風。猶碧天月。既無障礙。又能皎潔。一切永斷。無有言說。四十年來。脫離嗜慾。惟闡大乘。朝誦暮讀。今朝撒手西歸。自有現成果足。其妻頌曰。看過蓮經萬四千。平生香火有因緣。西方自是吾歸路。風月同乘般若船(閒窻括異志)。
沈媼
沈媼。錢塘人。持佛號十餘年。日益精進。嘗屬畫師繪八尺阿彌陀像。及有疾。安設牀前。晨夕繫念。並請僧同持佛號。忽語眾曰。有一大僧授我金座。吾當乘之。遂聳身前席。眾唱佛益力。媼曰。念佛功德。已登蓮臺。吾其往矣。遂瞑(佛祖統紀)。
孟氏
孟氏。醴泉人。既嫁。得痼疾。有僧教以專持佛名。行之三年。忽謂夫曰。可急報諸親屬。吾將去矣。已而送者畢集。孟氏焚香與眾唱佛名。頃之。見一沙門振錫空中。曰。汝當往生。俄而旛葢翩翻。佛與菩薩同時俱至。遂化去(佛祖統紀)。
陳氏
陳氏。吳興人。受持齋戒。以禪誦為樂。持佛名者三十年。兼誦法華經五千部。金剛彌陀二經。各五千四十八部。一日不食。家人問何故。曰欲求見佛耳。遂右脇而化(佛祖統紀)。
胡媼
胡媼。名淨安。會稽人。專修淨業。禮阿彌陀佛八萬四千相好。每一相好。各禮一拜。如是者四度。偶得微疾。見佛來迎。安詳坐逝。略人皆聞空中樂聲。隱隱西去(佛祖統紀)。
周氏
周氏。嘉禾人。適孫氏。與舅姑同修淨業。感室中佛像現光。香華盈案。或空中現諸佛菩薩。時聞天樂。或聞空中誦經聲(佛祖統紀)。
鄭氏
鄭氏。名淨安。錢塘人。常持佛名。偶得疾。聞空中聲曰。汝西行有期。毋得自怠。已而佛現在前。身真金色。即起面西端坐。有子義修。已出家矣。召之。令諷阿彌陀經。安然而化。其女夜夢母報曰。吾已得生淨土矣(佛祖統紀)。
周婆
周婆。鄞縣人。精修淨土。遇歲首。常持不語戒。晝夜端坐。盡月而止。暑月則施茶湯。歷久不廢。一夕夢大蓮葉。徧覆市衢。己手執數珠。經行葉上。既而微疾。鄰人夜見寶葢旛幡自空中來。入其門內。黎明。合掌唱佛而逝(徃生集)。
張夫人
張夫人者。不詳其里居。晚而長齋。日誦西方佛名。年七十九矣。每夜坐息燭。四壁放光。現諸纓絡。臨終。焚香案上。篆烟宛轉。結成佛像。須臾之間。作真金色。眉目若畫。一手下垂。若接引狀。篆烟甫消。而夫人寂矣(淨土節要)。
薛氏
薛氏。武塘世家女也。母夢長庚入懷而薛氏生。後歸周。生子五人而寡。專心淨業。好施不倦。室中供觀音大士。香烟吐蘂。結成蓮華。人皆見之。萬歷十五年五月。得疾。醫進乳糜。却之。遂斷食。至九月六日。延僧禮懺。曰。四日足。吾事畢矣。設西方佛像。晝夜繫念。令諸子同唱佛名。婦女毋得入。至第五日。晨起。索水盥手。誦甘露真言。著新淨衣。戴誌公帽。長跪佛前。唱然香讚佛偈。及三自皈依。禮三拜。誦佛名一百八聲。方午。趺跏結印而化。神氣熈然。家人聞蓮華香滿室中。遺令具龕。毋用棺槨。毋迎眚神。毋燒紙錢。毋殺牲以祭。諸子皆從之(徃生集)。
方氏
方氏。桐城諸生吳應賓妻也。年三十而寡。秉節自誓。專修淨土。一老嫗亦持戒。晨夕隨侍。萬歷十三年。方氏年五十矣。有小疾。呼老嫗相對唱佛名。晨夕無間。既而具浴更衣。晨起然香禮佛。還坐一榻。泊然而化(徃生集)。
徐氏
徐氏。嘉定陸生妻也。夫亡。篤志淨業。舊有千金貸人。焚劵不問。篋中服物。悉用布施。朝夕佛前禮誦。如是十年。一夕忽呼侍者曰。看東方光發否。吾往生時至矣。遂高聲唱佛。合掌而化(徃生集)。
許氏婦
許氏婦。杭州人。為人謹厚。日課佛名。久而彌篤。一日呼家人與訣曰。吾將去矣。著淨衣端坐。取天目白華簪之。安然而逝(徃生集)。
于媼
于媼。昌平于貴之母也。專修淨業。至老彌篤。一日取所著衣。浣濯甚潔。謂其子曰。將以某日往生淨土。子未之信。及期。置几庭中。坐几上化去。空中隱隱有天樂聲。鄉人皆聞之(徃生集)。
潘氏
潘氏。名廣潭。工部主事餘杭李陽春之妻也。陽春故好施。晚常誦西方佛名。既逝踰年。見神於潘氏。登樓啟窗。作洪語曰。要修行。要修行。潘氏通古今。初好排觝釋教。晚而皈禮雲棲。斷葷血。習禪定。夜常跏趺達旦。兼修諸功德。散錢票不訾。萬歷三十九年冬。得疾。明年正月。自知不起。遺囑家財。已而謂人曰。吾三世梵僧。今且偕大士而西矣。稱佛名不絕口。屈三指而化。及斂。支體輕軟。貌如生(虞德園集)。
朱氏
朱氏。仁和諸生孫標妻也。平生奉持齋戒。專修淨土。嘗然燈禮佛。燈光爛然。化成五彩。有佛跏趺其上。及將終。端坐合掌。稱佛名。不輟。及斂。貌如生(學佛考調)。
祝氏
祝氏。公安龔仲淳婦也。甥袁宏道兄弟。好談佛法。祝氏聞淨土法門。信之遂專持佛名。兼誦金剛經。一日語諸子曰。佛言三日後當來迎我。及期。沐浴坐堂上。諸眷屬拱列。良久。自言佛至。眉間放白毫光。長數丈。又言見一僧相好莊嚴。自稱須菩提。俄化為百餘僧。或從旁謂曰。經中凡一百三十八須菩提。即此是也。諸眷屬共焚香誦佛名。祝氏微笑而逝。閣中一九歲婢。方臥地。忽大呼起立。言見數金甲巨人。執旛幢為夫人導。其幢柄拂面過。不覺痛失聲。察之。傷痕宛然。既殮。棺中時發異香(袁中郎集)。
張太宜人
張太宜人金氏。緜州人。普安知府張懷麓妻也。家世貴盛而自奉甚薄。中年失偶。教諸子有法度。子正道正學。皆以科名顯。太宜人晚得淨土書讀之。遂注心極樂。晨夕禮誦。一夕戒諸孫曰。爾輩好讀祖父書。吾其去矣。呼侍女焚香。端坐而逝。數日後。見夢於孫曰。適從西方來。始知太宜人實生淨土云(白蘇齋集)。
楊選一妻
楊選一妻。南昌人。客居南京。年三十生子。即與夫別居。聽夫置妾。自是長齋念佛。閱十五年。其年八月。疽發於背。痛入骨。見一惡鬼持刀逼之。有大力神驅之去。其痛頓息。旋謂夫曰。吾將行矣。有童子四人相迎。可以清茶供之。問將何往。曰往西方。合掌唱佛名而逝(淨土晨鐘)。
鍾氏
鍾氏。仁和張後溪繼室也。年四十。喪夫。遂長齋。日誦西方佛名。歷四十餘載。居常每聞天樂鳴空。及唱佛聲。泰昌元年十二月。臥病。數日飲湯一盞。明年元旦為家人言。蓮華布地旛葢懸空。爾曹亦見之乎。口中唱佛名不輟。及暮。吉祥而化(淨土全書)。
吳氏女
吳氏女。太倉人。生時趺坐而下。稍長。皈心佛乘。事親孝。不願有家。人或勸之。輒指天為誓。初從昆弟析諸字義。已而誦佛經。悉通曉大意。朝夕禮拜甚虔。俄夢神授以梵書準提呪。有病瘧者。以梵字治之。立愈。嘗於夢中得通宿命。自言曾為宋高僧。此來專為父母。年二十三當成道果。崇禎四年。年二十三矣。閉關一室。專修淨土。仲冬之末。示微疾。作偈辭世。勉親堅修勿懈。日方午。索玉戒指佩之。右脅而逝。將殮。紅光溢於面。母為理髮。異香從頂中出。達於戶外。經夕不散。居四年。茶毗。骨瑩如玉。頂作黃金色。為起塔以奉之(續徃生集)。
盧氏
盧氏。名智福。徽州程李清妻也。晚遷湖州。季清奉佛甚虔。力營福業。盧氏竭資為助。長齋。日課佛名二三萬。約己惠下。未嘗詈人。崇禎五年。得危疾。請古德法師。授五戒。咨淨土法要。遂一意西歸。季清為誦華嚴經。至入法界品五十三門。為一一講說。盧氏悉領解。季清復策之曰。百劫千生。在此一舉。努力直往。毋猶豫也。遂高聲唱佛。夜以繼晝。如是半月。其母及女來問視。悉謝遣之。曰。毋亂人意。十一月八日。忽覩蓮華現前。化佛垂手。身心踊躍。急索香水沐浴。西向叉手。連稱佛名。右脅而逝。時方午。及暮捫其頂。熱可灼手。年三十九。藕益法師為之傳。系以贊曰。哀哉三界。愛欲為根。根株不拔。奚望西生。蓮華國土。永離塵情。此緣能斷。彼質斯成。勇矣智福。女中之英。一日一夜。淨念功殷。華臺接引。眼識分明。子母恩愛。枯木寒氷。吉祥善逝。長辭苦輪。我今隨喜。願共羣倫。頓除愛網。證入元門(靈峯宗論)。
費氏
費氏。湖州雙林鎮沈春郊妻也。少寡。織紡自饍。持齋數十年。供養三世佛畫像。及檀香大士。日誦金剛經一卷。佛名千聲。寒暑不輟。崇禎十一年。大疫。壻張世茂迎費氏往居其家。止攜大士以行。費氏居一樓。日課回向。祝願此香直達佛所。如是三載。忽空中有香繞樓數日。粉墻上湧現三世佛像。莊嚴精妙。遠邇詫傳。瞻禮日眾。或以淨巾擦之。色逾光明。又四年。一日告壻曰。吾欲返故居。入門。即灑掃焚香。參佛誦經。至第三日早。沐浴更衣。端坐念佛。午刻。大呼佛來也。我行矣。別眾而逝。年七十有三(巾馭乘續集)。
李氏
李氏。劉道隆之母也。年四十。長齋奉佛。除靜室一間。供奉觀音大士。朝夕禮拜。唱佛名千聲。雖大寒暑不輟。刻金剛經以施人。每遇誕日。誡子婦毋置酒。唯禮懺一日。或三日。如是二十五年。將終前一歲。延僧誦經七晝夜。夢所奉大士持數珠一串示之曰。以此授汝。珠數乃汝往生淨土之期。數之。得五十三。覺而識之。至明年五月十三日。忽告家人曰。吾今日往西方矣。可為我同聲唱佛名。助我西行。子婦輩坐榻前唱佛。李氏面西端坐而逝。道隆述其事為世勸焉(金剛持驗記)。
李氏
黃太宜人李氏者。南京儀制主事建昌黃端伯之母也。賢明仁慈。信樂佛法。晚歲誦金剛經地藏經日虔。一夕夢趺坐山巔。佛光照身。覺謂其子曰。西方之期至矣。無何。示微疾。端坐而逝(建昌志。縣榻編)。
陳嫗
陳嫗。常熟人。居於城南。以紡為業。篤信佛法。隨紡車聲唱阿彌陀佛。終日不絕口。如是三十年。一日忽呼其子謂曰。而不見空中寶葢幡幢乎。吾其逝矣。因拍手大笑。取湯沐浴竟。即合掌化去。事在順治十年。翁尚書叔元。方微時。聞其事。親往視之。見嫗凝然危坐。室中香氣襲人。晚著淨土約說。書其事以證焉(淨土約說書後)。
張寡婦
張寡婦。常熟人。居小東門外。安貧守節。專持佛號。不擇淨穢。未嘗少間。以下痢終。遺一破裙。臭不可近。棄之中流。忽見蓮華交發五色燦然。散布水面。見者驚異。乃取裙還送一庵。作佛座前案圍。事在順治間(果報聞見錄)。
陸寡婦
陸寡婦。常熟人。年二十。夫亡。持齋戒佛。與人無競。至六十七而終。焚其衫裙。火氣既絕。忽見金光迸出。灰中儼然有佛像在焉。共數十。閭里聚觀。皆焚香膜拜。事在康熈三年(果報聞見錄)。
楊氏
楊氏。張秩斯之妻也。父次弁。虞山嚴氏出。嚴家世學佛。故楊氏自幼即歸心大法。既適張。尋禮僧德真。受三皈五戒。斷除愛慾。年二十七。病劇。發願求生西方。室中供接引佛像。高唱佛名五日。室中聞栴檀香。至七日。瞑目頃之。見觀音大士謂曰。蓮華種子。已有半功。其半看汝手段。問從何處著力。答曰。撒手便行。即合掌唱佛趺坐而逝(續徃生集)。
江氏
江氏。餘杭嚴訒公繼室也。訒公故雲棲弟子。奉西方之教。江氏自歸嚴。奉教甚篤。鷄鳴起。跪佛前唱佛千聲。次及諸經呪。凡爇香炳燭盥飲之事。胥自為之。不以役侍婢。康熈七年三月六日。晨課畢。俄而體憊。復就寢。移時。忽大聲曰。觀世音菩薩來矣。趣具湯洗沐畢。就枕而逝。及殮。顏色紅潤。手足柔軟。若委蛻者然(淨土全書)。
徐太宜人
徐太宜人。錢塘徐浩軒之母也。平生奉佛甚謹。誦西方佛名。繪像為圖。旁累數千圈。記所誦數。每一圖畢。即納黃布囊中。如是數歲。康熈三十四年卒。卒之日。家人焚囊於盆。忽聞盆內爆然。視之。見五色光起。布成緇色。其上現樓閣欄楯。重疊周匝。中湧蓮華數十。華上各有一佛合掌趺坐。復現諸天女恭敬圍繞。一一皆如粉色畫本。見者莫不驚歎。明日掇灰。視囊背所現諸形象。與囊面無異。惟佛後又有一老母執拂隨行。浩軒為之記如此(信徵錄)。
凌氏
凌氏。法名善益。吳人張廷表之妻也。母葉氏。長齋四十年。禮古潭和尚為師。日拜華嚴經。周而復始者三。年八十一。夢羅漢現金色身。遂逝。凌氏年四十餘亦長齋。禮古潭為師。日夜六時。行大悲懺法。拜華嚴經。凡再周。常以五更起入佛堂。廷表為煑湯果餉之。晚而專誦大悲呪。阿彌陀佛號。求生西方。一日觀音大士現像。遂示疾。謂其女曰。佛光滿室。吾行矣。遂逝。年六十九。事在乾隆三十四年。女適朱氏。奉法亦虔。課法華經。持西方佛號。其家人。多從而化焉(善女人傳)。
余媼
余媼。徐州宗氏女。昭月和尚之母也。和尚既主揚州高旻寺。迎媼至寺。闢一室居之。媼初入室。思家頗切。與和尚言。輙道家事。和尚為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勸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弗省。和尚遂匿弗見。媼召之。亦弗往。媼無可奈何。遂勉強持佛名。苦不能繼。居三年。稍益熟。遂發深信心。受菩薩戒。晨夕禮拜甚虔。和尚往見媼問頗思家否。媼曰。念佛好。不思家也。一日坐庭前。面塔唱佛名。忽光開。見金色世界。光耀無際。墻壁樹林。廓然摧滅。媼大喜。踴身即之。倐無所覩。自此六根悄然。動靜起居。不生一念。久之。夢至一人家。有婦坐草。媼驚曰。何為至此。吾方求生西方。入胎出胎。大可畏也。急走出。瞿然而覺。晨起以告和尚。曰。吾生緣殆盡矣。其為我集僧唱佛名。送我西行。從之。遂西向坐逝。事在乾隆二十七年(善女人傳)。
楊媼
楊媼。杭州人。居北門外石灰壩。年五十餘。得風疾。僵臥。呻吟徹晝夜。有旅亭師者。自京師還天目。過其居。其子為設齋。請入視母。媼頻顣曰。病甚。師莫有好方能愈我否。師曰。有之。恐汝不肯服耳。媼曰。誠有之。安肯不服。師曰。病從身起。身從假合。汝能捨身。病自去矣。媼曰。捨身奈何。師曰。汝但將身放下。一心西向。繫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大醫王。能除一切眾生之病。但能至誠念佛者。阿彌陀佛自來救汝。媼曰。佛果來乎。師曰來。但患汝念不切耳。既別去。媼遂持佛名。默觀西方。日益懇至。居五月。語其子曰。阿彌陀佛至矣。四日後吾當西歸。為我諸旅亭師作別。師時在天目。不至。及期。別請僧十人。共唱佛名。媼起坐向西而化。事在乾隆三十六年(善女人傳)。
余氏
余氏。法名真修。吳人朱穎符妻也。年三十二而寡。至三十六。長齋奉佛。晚年以家事付兒婦。專修淨業。年七十。夏秋之交。夢遊一池畔。池中有船。載比邱尼優婆夷十數人。中有一人招余氏云。西方去。余氏自念言。此時不去。待歲晚可耳。招者遽云。且待後船。至九月六日。夢阿彌陀佛現身接引。既覺。自知時至。請所事文岐師作別。師至。索蓮華不得。以蓮葉與之。余氏欣然。念佛彌切。內外俱聞異香。至十一日清晨。索水沐浴。更新衣。趺坐稱佛名。有頃。右脅而逝。事在乾隆三十六年(僧正琦述)論曰。十方嚴淨國土。純一化生。無有女人。而韋提希夫人。因子惡逆。起心厭離。即得見阿彌陀佛。受記往生。又蓮華經明受持之利。偏記女人往生極樂。故知娑婆女人。於西方淨土。有大因緣。自蓮宗盛行。閨閤諸賢。往往能專志勤業。一生取辦。彼具丈夫之形者。視此能無愧乎。
往生物類第十
鸚鵡
唐河東裴氏家。有鸚鵡。以其名載梵經。常狎而敬之。告以六齋之禁。比及辰後。非時之食。終夕不視。或教以持佛名號者。當自有念以至無念。則仰首奮翼。若承若聽。其後或俾之念佛。則默然而不答。或謂之不念。即唱言阿彌陀佛。每虗室戒曙。發和雅音。穆如笙竽。念念相續。聞者莫不灑然。貞元十九年七月。悴而不懌。馴養者知其將盡。乃鳴磬告曰。將西歸乎。為爾擊磬。爾其存念。每一擊磬。一稱阿彌陀佛。暨十擊磬而十念成。斂羽委足。不震不仆。奄然而絕。闍維。得舍利十餘粒。節度使韋臯為之記(佛祖通載)。
鸜鵒
宋元祐間。長沙郡人。養一鸜鵒。俗呼為八八兒者也。偶聞一僧念阿彌陀佛。即隨口稱念。旦暮弗絕。其家因以與僧。久之鳥亡。僧具棺以葬之。俄口中生蓮華一枝。或為題曰。有一靈禽八八兒。解隨僧口念阿彌。死埋平地蓮華發。我輩為人豈不知。又天台黃巖正等寺觀師。畜一鸜鵒。常隨人念阿彌陀佛。一旦立死籠中。乃穴土而葬之。舌端生紫蓮華。大智律師為偈頌之(佛祖統紀)。
白鸚鵡
白鸚鵡。嶺南一士人所畜也。晨朝必誦觀音號。白衣呪。兼能誦歸去來辭。赤壁賦。及李白諸詩。或晨課未畢。導以詩文。不應也。一日謂士人曰。我從西方來。還從西方去。其夕奄然而化(見聞錄)論曰。一切眾生。具有如來藏性。乃至三惡道中。但有能繫念阿彌陀佛者。即得往生彼國。見佛聞法。觀鸚鵡鶴鵒事。豈不信然。經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幸得為人。六根完具。不知念佛。甚者誣且毀焉。亦可謂自暴之尤者矣。豈不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