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3)

6.细察人情,险招取胜

识时务者的一个最主要特点就是能在交际圈中游刃有余,化险为夷,不但善于保护自己,还能官至高位,处处受宠。

中国古代的历史就是一分一合的循环史,而分合之时又最易滋生英雄和小人。在公元前二百年左右,正值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统一之际,造就了刘邦项羽张良韩信等诸多英雄,每一个都有气吞天下的伟略。但是在太史公司马迁铁笔之下,独有一俊杰,竟敢自称:“我多阴谋,是道家禁忌”。不仅大言坦荡,而且还自认为对不住后世子孙,因而惴惴不安,接下来说道:我们这个家族就这样,差不多了,恐怕以后再没有这样显赫的时候了,这都是我出阴谋诡计的报应啊。这位就是《史记·陈丞相世家》的主角陈平。

与韬光养晦的眼光相比,他对自己家族的报应未免看得太小家子气了。太史公赞叹他能够在朝为刀俎、暮为鱼肉的动荡局势中“以荣名终”,大概就是因为他能不断识时务,知大局。陈平历经魏王、项羽,至刘邦,此后还在吕后、汉文帝时位居权臣,无一时不是在巧妙周旋,“阴险异常”。他不仅认识到不同情境下的关键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且更能懂得其中的存亡之道,所以才能够“六出奇计,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陈平谋划的六大计策,主要是:离间项羽疏远功臣钟离昧;其后是“亚父”范增;替身解围荥阳;做秀收买韩信;云梦擒韩信;解白登之围。每一次的“阴谋”都救刘邦于水火之中,但有道是万事开头难,陈平在给刘邦第一次的印象中就能够表现不凡,脱颖而出,这也为今天职场上叫人挠头的面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陈平逃过项羽的追杀,来到修武投奔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这时万石君奋做汉王的中涓官,接受了陈平的谒见,让陈平入宫拜见汉王。陈平7人一同进宫,汉王按照惯例打发,赐予他们食物,说:“你们吃过就可以先走了。”惟有陈平心有不甘,说道:“我是为了大事而来,今天我就必须说出来。”汉王听了非常奇怪,就与他交谈,并且相见恨晚。问他以前做过什么职位,陈平回答说:“曾经当过督尉。”刘邦当天就将他任命为督尉。

公元前203年,刘邦被项羽部下射中胸部,困于广武。此时韩信却节节胜利,不仅降服平定了整个齐国,而且俘虏齐王田广,杀了救援的楚将龙目,于是在底下谋士的煽动下,向汉王上书,要求赐封为“假齐王”。刘邦正指望韩信来解围困,怎料韩信落井下石,打开书信就勃然大怒,当着使臣的面直骂韩信如何背信弃义,陈平担心使臣将刘邦的过激反应告诉韩信,反而激怒韩信独立为王,不仅削弱了自身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无人再能解燃眉之急,于是暗中用脚踩了一下刘邦提醒他,刘邦这才回过神来,改口说道:“大丈夫能平定诸侯,即为真王,何为假王!”接着用厚礼款待使臣,并且派遣张良拿着封印送给韩信,册封为王。此时项羽的使臣也找到了韩信,劝他归顺,或者说羽翼丰满,可以三分天下。韩信在刘邦的精彩表演下不禁为之感动,表示忠于汉王,并发兵救援,一鼓作气,最终在垓下逼迫楚霸王挥刀自刎。

陈平对人情的了解竟然细腻至此!并非所有的人之常情都是自动自发的,矫饰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陈平是位导演,而汉王刘邦就是演员。刘邦的演技能骗得天下,当然这都得益于陈平的精准指挥,因此刘邦才能够在特殊情况下,因人而异地打交道。

刘邦在得到天下之后,兔死狗烹,韩信的才能和拥持的重兵足以让刘邦寝食难安,更何况还曾经要挟刘邦册封“假齐王”,但如果真要开战的话,刘邦手下又无人可与之匹敌。在这个时候,已经蒙骗过韩信一次的陈平再一次抓住他的软肋,看准在刘邦已经心生杀机的时候,韩信还误认为和汉王关系很好,断不敢贸然起兵。因此向刘邦又出一阴谋,假装到云梦泽巡游,当韩信来谒见的时候即可抓住而不废吹灰之力。韩信果然中计,但刘邦此时要杀他尚不能令天下诸侯信服,所以暂时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将其贬为淮阴侯。

在险象环生的社会中,做人一定要适当圆滑一点,细察人情,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能说。尤其在官场上,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所当应当处处小心。

感悟:

如前所述,陈平的每一个策略都是极为微妙的,倘若施展不好,就会满盘皆输,后果不堪设想。但他每次都能险招取胜,正是在于他对人际交流时细微心理活动的把握,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与古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对人们之间的交流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许在那些袒露人性弱点的地方,即常被称之为死地的地方,正是我们的生地。

7.不逞匹夫之勇,百忍方能成金

不少人一遇不平,就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与人争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有些人虽然获得“胜利”,却元气大伤!匹夫之勇,人人做得到;百忍成金,才能成就大事。

范睢,战国时期政治舞台上一位十分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而他走上政治舞台却是历经坎坷。

他原是魏国人,早年有意效力于魏王,由于出身贫贱,无缘直达魏王,便投靠在中大夫须贾的门下。

有一年,他随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知范睢之贤,馈以重金及牛酒等物,范睢辞谢没有接受。须贾得知此事后,以为范睢一定向齐国泄露了魏国的秘密,非常生气,回国以后,便将此事报告了魏的相国魏齐。魏齐不问青红皂白,令人将范睢一阵毒打,直打得范睢肋断齿落,范睢装死,被用破席卷裹,丢弃在茅厕中。须贾目睹了这一幕,却不置一词,还随同那些醉酒的宾客一起至厕中,往范睢的身上撒尿。

范睢若不能忍这一时之辱,便也没有后来的大显身手了。他待众人走后,从破席中伸出头对看守茅厕的人说:“公公若能将我救出,我以后定当重谢公公。”守厕人便去请求魏齐,请求允许他将厕中的尸体运出。喝得醉熏熏的魏齐答应了,范睢算是逃出了一条活命。

范睢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并改名换姓为张禄。此时的秦国正是秦昭王当政,而实际上控制大权的却是秦昭王之母宣太后以及宣太后之弟穰侯、华阳君和她的另外两个儿子径阳君、高陵君。这些人以权谋私,内政外交政策多有失误,秦昭王完全被蒙在鼓里,形同傀儡。

但范睢看出,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大舞台上,秦国是最具实力的国家,秦昭王也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国君。他更相信,在这里,他的抱负一定能够得以施展,于是几经周折,他终于见到了秦昭王。他以其出色的辩才,向秦昭王指出泰国政策的失误,他本人的孤立无权的地位,并提出了自己内政外交等一系列主张。

秦昭王悚然而惊,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废太后,驱逐穰侯、高陵、华阳、径阳四人于关外,将大权收归已有,并拜范睢为相。

范睢所提出的外交政策,便是闻名于后世的“远交近攻”,而他所要进攻的第一个目标,便是他的故国魏国。

魏国大恐,派出了使臣来向秦国求和,这个使臣便是范睢原来的主人须贾。不过,须贾只知道秦的相国叫张禄,而不知就是范雎,他还以为范睢早已死了哩。

范睢得知须贾到来,便换了一身破旧衣服,也不带随从,独自一人来到须贾的住处。须贾一见大惊,问道:“范叔别来还好吗?”范睢道:“勉强活着吧!”须贾又问:“范叔想游说于秦国吗?”范睢道:“没有。我自得罪魏的相国以后,逃亡至此,哪里还敢游说。”须贾问:“你现在干什么呢?”范睢道:“给别人帮工。”须贾不由得起了一丝怜悯之情,便留下范睢吃饭,说道:“没想到范叔贫寒至此!”同时送给他一件丝袍。

席间,须贾问:“秦的相国张君,你认识吗?我听说如今天下之事,皆取决于这位张相国,我此行的成败也取决于他,你有什么朋友与这位相国认识吗?”范睢道:“我的主人同他很熟,我倒也见过他,我可以设法让你见到相国。”须贾说:“我的马病了,车轴也断了,没有大车驷马,我可是不能出门。”范睢说:“我可以向我家主人借一辆车。”

第二天,范睢赶来一辆驷马大车,并亲自当驭手,将须贾送往相国府。进入相府时,所有的人都避开,须贾觉得十分奇怪。到了相府大堂前,范睢说:“你等一下,我先进去替你通报一声。”

须贾在门外等了好久,也不见有人出来,便向守门人问道:“这位范先生怎么这么半天也不出来?”守门人说:“没有什么范先生。”须贾说:“就是刚才拉我进来的那个人呀!”守门人说:“那是张相国。”

须贾大惊失色,明白自己上当了,于是脱衣袒背,一副罪人的打扮,请守门人带他进去请罪。范睢雄踞堂上,身旁侍从如云。须贾膝行至范睢座前,叩头道:“小人没能料到大人能致身于如此的高位,小人从此再也不敢称自己是读书有识之士,再也不敢与闻天下之事。小人有必死之罪,请将我放逐到荒远之地,是死是活都由大人安排!”范睢问:“你有几罪?”须贾说:“小人之罪多于小人之发。”范睢道:“你有三大罪:我生于魏,长于魏,至今祖先坟茔还在魏,我心向魏国,而你却诬我心向齐国,并诬告于魏齐,这是你的第一大罪。当魏齐在厕中羞辱我时,你不加阻止,这是你的第二大罪。不只如此,你还乘醉向我身上撒尿,这是你的第三大罪。我今天之所以不处死你,是因为你昨天送了我一件丝袍,看来你还没忘旧情,我可以放你回去,不过你替我转告魏王,赶快将魏齐的脑袋送来!要不然,我就要发兵血洗魏都大梁城!”

此时的秦国,威行天下,无人敢与争锋;此时的范雉,位高权重,言出令随。魏齐吓得仓惶出逃,可赵、楚等国畏于秦国的兵威,谁也不敢收留他,魏齐终于被迫自杀。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人意的事情。残酷的现实需要你对人俯首听命,这样的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碰撞,只能是无谓的牺牲。这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不妨拿出一块心地,搁下不平之事,闭起双眼,权当不觉。

还是那句话:忍!

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忍一时之辱,才能就大业。

感悟: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坚韧的忍耐精神是一个人个性意志坚定的表现,更是一个为人处世谋略的运用。尤其在官场上难得有事事如意,学会忍耐,婉转退却,可以获得无穷的益处。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能舍弃某些蝇头微利,也将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获得他人的好感,为自己赢得友谊和影响力。凡事有所失必有所得,若欲取之,必先予之。有识之士不妨谨记之,善用之,必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