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务员录用考试华图名家讲义系列教材:常识判断模块宝典(第10版)(2016)
- 伍景玉
- 8字
- 2020-08-28 01:52:27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
一 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1992年1月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这一科学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2)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3)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这一根本任务的依据是: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2)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三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从产业结构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从经济形态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学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学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从人民富裕程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从地区差别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从精神文明建设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从实现目标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牢牢地抓住这一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基本路线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邓小平一再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具体内容如下: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三个建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六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是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的经济。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1)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基础,是一个由各种市场组成的完整、开放的市场体系。
(3)转换政府职能,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决不等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中央集权管理,直接控制企业,而是建立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借助于市场的力量引导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国家计划要求。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既讲求效率、又注重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5)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或社会对于失去劳动力或没有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人予以帮助的制度,也是以社会力量保证社会成员至少都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制度。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结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我国目前存在的公有制的主要形式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公有制的其他形式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混合经济制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等。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等。
3.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分配制度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按劳分配和按市场要素分配要结合起来。(2)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既讲求效率、又注重公平,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制。
七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民主制度
(1)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2)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3)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坚持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静态角度看,是社会主义应该具有文明的社会政治形态以及社会主义的其他各项政治制度;从动态角度看,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各项政治活动都必须按照文明的要求和方式去实现、去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要求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政治文明的根本途径。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1)依法治国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继续全面深入地进行普法教育,广泛开展依法治理;(3)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做到有法必依;(4)继续完善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确保严格、公正执法;(5)合理借鉴别国法制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法治之路。
八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3)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三个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做到: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理想建设和道德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首要任务,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
(3)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是文化创新、传播和应用科学知识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九 “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的概念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坚持“一个中国”的根本原则。香港、澳门、台湾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大前提下,实现祖国的统一,实行两种制度。
(2)保证“两种制度”长期不变。即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
(4)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台湾同胞在台湾当家做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分别来治理香港、澳门和未来回归祖国的台湾,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3.“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
(1)香港、澳门先后顺利回归,彻底洗雪了中华民族蒙受了100多年的耻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既高度自治,又得到祖国的强大支持。
(3)香港、澳门在“一国两制”方面的成功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也必将为进一步解决台湾问题产生巨大示范作用。
(4)“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是我们党坚持马列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用和平方式解决矛盾的典范。
4.“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在当代中国最具特色、最具有独创性的内容之一。
(2)“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重要的新成果和新发展。
(3)“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4)“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含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是: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的伟大思想成果。
(2)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党应该怎样执政”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进一步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要善于研究,善于把握其中的规律性,找出周围事物变化的内在联系,作出自己正确的行动纲领。“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
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是全党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的新境界,是对我们党坚持创新的时代要求。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键是与时俱进
(1)坚持与时俱进,必须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
(2)坚持与时俱进,必须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把握规律性。
(3)坚持与时俱进,必须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
四 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新时期的新理念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新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
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应对世界形势新变化的需要,完成党在新时期“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键,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由之路。
3.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
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的关键。
五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展先进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
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根据当代生产力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毫无疑问,科学技术就是先进生产力。
2.发展先进生产力,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全面进步
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提高科技强国的思想意识,必须把发展和创新结合起来,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抢占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
3.发展先进生产力,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就是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六 坚持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1.先进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所谓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定位,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心,以培育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的文化。
2.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的主要特征
(1)鲜明的时代性;(2)浓郁的民族性;(3)实事求是的科学性;(4)高度的开放性;(5)深广的群众性;(6)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3.建设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的主要任务
(1)弘扬民族精神,创建积极、健康、向上的中国文化。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
(3)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一切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4.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建设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建设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和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建设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
七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1.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抓好组织建设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抓好队伍建设,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还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作用。
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切实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
八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
1.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葆党的先进性
坚持党的先进性,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由政党在推动社会前进中所发挥的作用决定的。坚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走在中国社会发展前列的先进政党。党的先进性最根本的,就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我们党能够执政并且能够执好政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就在于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曾经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辉煌的业绩,根本上就在于我们能够发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作用。这是我们党全部力量的最终源泉。
九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本质特征
1.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建党90多年来的历史实践
2.我们党要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首先,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保证,共产党员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坚持群众路线。
其次,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每个党员干部的神圣职责。
最后,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受人民重托行使权力。这个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否则就丧失了执掌权力的资格。
3.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执政党的地位
新时期,党要继续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1)政治上保证人民群众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2)经济上保证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3)文化上保证人民群众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
十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的本质特征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一贯的根本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其次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再次要正确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后必须要坚持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统一。
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必须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必须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必须抛弃“官本位”意识。
十一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1.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就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树立“三种勇气”,做到“四个坚持”。“三种勇气”,即超越他人的勇气、超越前人的勇气、超越自己的勇气。“四个坚持”,即坚持勇于创新,克服理论上的守成思想;坚持积极进取,克服行动上的无为状态;坚持不畏艰难,克服前进中的畏难情绪;坚持勤奋务实,克服虚浮作风。
2.努力创造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的工作业绩
党员在群众中要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带头作用。党员要时时刻刻走在群众的前面,成为群众的表率。二是发挥骨干作用。党员在实现党的任务中勇挑重担,成为群众的中坚和核心。三是发挥桥梁作用。党员要使自己成为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纽带。四是发挥保护作用。党员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使自己成为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
一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并对这一发展观作了精辟的表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 科学发展观的地位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三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义
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四 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
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以人为本,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保证。坚持以人为本,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积极推进政治文明的进程。
五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
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它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战略方针。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使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加明晰。2007年,党的十七大全面论述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12年,党的十八大强调,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在着力协调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升华之举。
六 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指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来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关系综合加以研究,统筹解决,实现城乡良性互动。
2.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产业合理布局。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增大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把握好国内产业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的机遇,统筹处理好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和关系,善于运用我国的综合优势,为我国现代化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提供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
6.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还要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
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善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坚持全国一盘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又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善于兼顾和统筹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求。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反复强调“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反映了我们党思想上的新解放、理论上的新发展、实践上的新创造,使党的理论和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八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人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规定所决定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第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
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逐步理顺各方面的经济社会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和创新,安全团结的政治局面持续巩固,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只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和谐创业、和谐安邦、和谐兴国 的伟大使命。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1)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要协调产业发展关系。二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要增强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四要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健全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
(2)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3)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4)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
(5)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第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1)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
(2)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
(3)不断提高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
第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一是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二是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三是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搞好市场监督和管理;四是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提高行政效率;五是推动社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提高社会政策制定水平。
(2)进一步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一是要改革教育体制;二是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三是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件管理体制。五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风险。
(3)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是继续深化企业改革。二是着眼于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三是积极推进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四是及时将改革的成果纳入法律制度体系。五是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透彻了吗?请扫描右侧二维码看视频,考试通带你获得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度讲解。
视频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