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感恩、懂得回报、爱民亲民的人
古人云:“诚者,天之造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自古以来,忠诚作为德之首受到人们的推崇。“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公务员只有强化忠诚品质的修养,才能始终定住心神,站稳脚跟,挺起脊梁,永远不做被诱惑的俘虏。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如果说,生命力使人们前途光明,团体使人们宽容,脚踏实地使人们现实,那么深厚的忠诚感就会使人生正直而富有意义。”
哈佛大学教授乔西亚·洛伊斯对忠诚做了层次的划分。处于底层的是对个体的忠诚,中间是对团体,而位于顶端的是对一系列价值和原则的全身心的奉献。忠诚于个体,即对某个人忠诚,比如忠诚于领导者;对团体的忠诚,比如忠诚于组织;对原则的忠诚,比如对信仰、思想或者操守的忠诚。研究和实践表明,对组织的忠诚要比对个体的忠诚稳定,对原则的忠诚又比对组织的忠诚稳定。可见,真正的忠诚不仅仅是忠于领导,更要忠于自己所选择的工作,忠于原则。所以,对忠诚的升级,无疑为人们的忠诚上了一道无形的保险。
可见,一个人如果这三个层面都能忠诚为之,就体现了忠诚的最高境界——忠于优秀的精神和态度。
忠诚是安身立命的基石。它对于组织、政党都具有关系其存亡续绝的决定性意义。任何一个失去了忠诚的组织或政党,都将陷入崩溃。一旦你该忠诚于谁?你在忠诚于谁?你在为谁忠诚?这是每个公务员都要回答的三个问题。从榜样身上,我们看到,对忠诚、感恩精神领悟越深刻,实践越多,就越容易得到认可。
1.对党忠诚
忠诚是所有政党、政权都极为珍视的政治品质。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等作为自己的神圣义务和永恒品质。“对党忠诚老实”“永不叛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规定的党员义务。
“吹尽黄沙始见金”,忠诚往往需要经历生与死、得与失、荣与辱等重大的考验和锤炼。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吴大观就是一个对党无限忠诚的人。
吴大观接受的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高等教育,在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后,他明白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这个几经磨难的国家,所以在人生抉择的那一刻,他毅然拒绝了高官厚禄与荣华富贵,选择了为信仰、为新中国而奉献一颗红心。
20世纪50年代初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作为技术专家,国家给吴大观定的工资标准是273元,而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几十元钱。吴大观多次请求降薪未允,于是,吴大观每月多交100元党费,坚持了几十年,以至于在单位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吴大观一交党费,负责收取党费的人员就要赶紧上交,因为数额巨大,怕丢。”
一如大多数老知识分子一样,吴大观几经人生起伏,但这一切并未改变他坚忠的选择和信仰。在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的第一天,他工工整整地在工作笔记本上写下“我拿什么作品奉献给党”。
吴大观在弥留之际,还惦记着党,吴大观对他的老伴说:“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把积蓄的10万元拿出来,帮我交最后一次党费。”
“人生是施予不是索取。”这是吴大观记了一辈子的话,他用一言一行践行了这句话,实现了60年前在党旗下举起右手说出的那句铮铮誓言,直到他生命的终点。
目前,个别人出于功利目的加入党组织,身份上入了党而心里和行为没有入党;有的人党性不强,意志薄弱,对“糖衣炮弹”没有免疫能力,加上惩处和监督力不足,出现“同级监督太难,上级监督太远,下级监督不敢”的松散局面,造成了一些人对党没有一片赤诚之心。
所以,加强党性教育,强化领导干部的忠诚意识刻不容缓,对那些心存功利、心存侥幸、对党不忠的领导干部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否则“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无法落实在实践中,人民公仆的形象在群众的心中也将大打折扣。
2.对国家忠诚
“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从青春少年到耄耋老人,吴大观始终牢记“航空报国”的责任与使命。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批斗致左眼失明,吴大观的那颗“航空报国”的赤子之心却从未动摇过。“我们真的是想搞出自己的发动机啊!”他如此发自肺腑地呼喊。
中航工业集团的宗旨是“航空报国、强军富民”,吴大观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一理念。在吴大观老人93年的生命历程中,有68年是与航空相依为命的。从西南联大毕业后,他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一头扎进贵州大定的“乌鸦洞”,从此与飞机制造结下不解之缘。之后,在远涉重洋的国外学习中,他亲身感受到美国的种族歧视以及对华人的傲慢和侮辱,更加坚定了他报效祖国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从重工业局航空筹备组到航空部科技委,他先后主持了涡喷5、喷发1A、红旗2号的研制,吴大观在一个叫做“黎明”的工厂亲手点亮了我国航空动力事业的黎明,为后来“昆仑”和“太行”发动机的由于“斯贝”发动机在20世纪70年代是比较先进的,因此我国不仅购买了技术专利,同时还向英国罗·罗公司买了50台发动机。为了吃透技术、为我所用、掌握英方先进技术,吴大观把办公桌搬到资料室,对有关设计技术资料一件件过目,一句句进行中英文对照,一遍遍地验算。四个月里,他看了上千份资料,记下了几十万字的心得笔记。
1979年春节前,我国购买的第31台发动机在英国进行交付验收时出现叶片断裂事故。一个小小的叶片断裂顿时给引进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很多人怀疑这是有人在故意捣乱。
“在我有生之年,我要把‘斯贝’搞出来!”吴大观曾经在英国罗·罗公司总设计师贝凯特面前许下诺言。吴大观经常与工程技术人员吃住在一起,有时为了解决某项技术攻关或一些技术难题经常工作到深夜。他曾经对身边的人说:“看不到我国自行研制的发动机,我死不瞑目。”
吴大观的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承认,然而,在吴大观生前的自述和文章中,除了对航空工业发展的恳切建议外,看到最多的却是他对自己的不断反省。刘大响、彭友梅来看望病重的他,吴大观拉着他们的手,恳切地说:“我有三句话,第一句,我这一辈子,没有为国家航空发动机事业打下一个好基础,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我应该检讨自己;第二句,航空发动机一定要加强预研,动力先行,基础打不牢不行;第三句,你们一定要敢说真话,不要怕得罪人。”“拜托你们一定要转达给有关领导,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航空发动机搞好。”
3.对人民忠诚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孔繁森用生命书写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篇章,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是山东聊城人。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将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他还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将这3个孤儿接到家里,担负起养育责任。他的家境本来就不富裕,再加上每次下乡总要接济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有时不到半个月,工资就所剩无几。领养了3个孤儿后,孔繁森经济上更加拮据。为了不让孩子们跟着他受苦,他悄悄地来到了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认为他年纪已大,不适合献血,他就恳求护士:“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他的请求。
1994年11月29日,他在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爱民是个永恒的主题。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孟子曰:“夫能爱人,则人爱之,而身安定矣。”在这里,古人不仅强调了爱民是为政之要,而且阐述了爱民与立身的关系——不能爱民,也就没有自己的作为和地位。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邓小平同志曾经十分动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做“人民的儿子”本质就是一种对人民的反哺与报答。被誉为“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原河南省新乡市唐庄乡党委书记吴金印曾说:“老百姓是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谁就是不孝之子。”他还有个形象的比喻:“老百姓养一头猪,一年能换几百元,养一只鸡,一年能下一罐鸡蛋。咱当干部的,吃的是人民种的粮食,花的是人民上缴的税收,如果不替群众办事,还不如一头猪、一只鸡。”这个朴实的比喻生动地反映了吴金印“做官”不忘本,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恩情结”。
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写道:
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常存忠诚之心,常怀感激之情,常忧百姓之苦,这是衡量广大公务员行为的一把标尺。
恪尽职守、廉洁自律、经得起考验的人
中国文化一向提倡责任的担当,所以自古就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经典名句。这些都表达了忠心爱国、担当责任的热情。
什么是责任?简单地说,责任是分内事,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对事业就要有一种热情,对工作就要有一种激情,对目标就要有一种豪情,有一抓到底的执著精神,有敢于硬碰硬的较真态度。
责任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一言一行,一岗一位,都能见责任、见担当。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作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1月8日,他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殷红的奖励证书。站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中央,他看起来依然平静又谦逊。
当记者问他:“您一生都在不断追求创新,其中最大的动力是什么?”他回答:“责任。”在他看来,一个人做的事,能够和国家强盛、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新时期评判干部的作风和业绩,关键是看干部对工作、对党、对人民的责任心。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一个优秀的公务员必然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作为一名公务员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肩头担负着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任何时候都要恪尽职守、廉洁自律,要经得起诱惑和考验。
一位普通的苗族女共产党员,以她53年的生命历程,实现了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誓言。国务院曾授予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荣誉称号,全国妇联也曾授予她“巾帼建功”标兵的荣誉称号。湖南省妇联追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人事部等追授她“模范公务员”荣誉称号。
她就是原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龙清秀。
追寻着她的足迹,人们不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龙清秀一生都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官’。”